中药有毒无毒
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

实质,是违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违反了中医治病必辨方证的原则。
“鱼腥草注射液”风波
目前上市的含鱼腥草的注射剂
鱼腥草注射液 新鱼腥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 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 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 复方蒲公英注射液 炎毒清注射液 鱼金注射液
常见中药中毒原因
1. 剂量过大或长期持续服用。 2. 用法不当,没有按中药的正确用法使用。 3. 炮制不充分,有毒成分含量过高。 4. 患者不遵医嘱,自行服药。 5. 中药品种混乱、有毒药物管理不善。
四、中药中的有害物质
(一)外源性污染:包括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二)内源性毒性物质:一般是指中药自身
比利时学者报告了服用含有马兜铃酸 的中草药致急进性肾功能衰竭,并称 这种肾脏损害为“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 Nephropathy, CHN)”。
此后,有关马兜铃酸引起肾脏损害的 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并陆续发表有关研究报告。
“马兜铃”的震撼
国内学者认为,不宜笼统地将马兜铃 类植物引起的肾脏损害称作“中草药 肾病”。
1.2 干法消解(灰化法) 该法是通过高温方法将试样中的重金属元素游 离。一般是将样品先于小火炭化至无烟,再移 入马弗炉中高温灰化完全,冷却,用稀酸溶解 灰分,定量转移至量瓶中。
1.3 压力消解罐消解法(高压密封溶样法) 样品仍采用强酸消解,与湿法消解不同的 是样品要置于聚四氟乙烯罐内密封,置于 烘箱内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
(1)火焰原子化法:该法是利用化学火焰使 物质分解并原子化的方法。可用于铜、铁、 锌、锰、钙等常量元素的检测,缺点是原子 化效率不高, 火焰中自由原子浓度很低,灵 敏度低。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中。
然而,中药中也存在一些具有潜在有毒风险的成分。
本文将就中药的有毒与无毒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有毒成分1. 毒性植物:部分中草药本身带有毒性成分,如罂粟壳、薏苡仁等。
这些植物中的毒性成分在一定剂量下可用于治疗疾病,但过量使用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毒性反应。
2. 动物性药材:一些中药还包含动物性药材,如蜂胶、蝎子等。
这些动物性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在合适的剂量和方式下使用。
3. 重金属:中药草药中有时会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如汞、铅等。
长期过量摄入重金属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中药的无毒成分1. 植物性药材:大部分中草药属于植物性药材,其成分多为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对人体相对安全。
例如,黄芩、连翘等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
2. 矿物质类药材:中药中还有一些矿物质类的药材,如石膏、朱砂等。
这些药材往往用于清热解毒或缓解疼痛,中毒的风险较低。
三、中药的安全使用原则1. 临床应用: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遵循临床应用的原则,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配和用药,以减少有毒反应的发生。
2. 合理剂量:中药使用需掌握合理剂量,并遵循药方的配伍原则,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 质量标准:选用优质中药材,遵循药材质量标准,减少残留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摄入。
4.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反应可能有所差异,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发生过敏和药物不良反应。
四、中药的科学研究与监管1. 中药的研究:科学研究有助于对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有毒风险和解毒机制,并寻找替代品或合理使用方式。
2. 中药的监管:加强中药的监管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包括对中药生产企业的注册和管理、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监测等。
综上所述,中药既含有一些有毒成分,也包含许多无毒成分。
要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需要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临床应用,掌握合理剂量,选择优质中药材,并进行个体化调整。
有毒中药

落地珍珠、铁秤锤、土地子、一粒金丹、陈伤子、铁钮子、山砒霜、泥里珠、寸金黄、一滴金丹、地下珍珠、内宝珠、茅膏菜根)小毒滇地黄连(假苦楝、矮秃秃、千年矮、鸡血散、小罗伞、白花矮陀陀、七匹散、金丝岩陀、土黄连、地黄连、思茅地黄连、小独根、火石五、岩桧、麻鸡翅膀、小岩三、小花药、小花叶子、矮陀陀、小野椒)小毒滇杠柳(柳叶过山龙、青蛇胆、飞仙藤、黑骨藤、柳叶夹、小黑牛) 有毒滇鸡骨常山(红辣树、白虎木、野辣椒、三台高、野辣子、永固生、红花岩托、四角枫) 小毒滇南马钱(车里马钱、云南马钱、马钱子) 剧毒滇瑞香(桂花矮陀陀、黄山皮条、构皮岩陀、万年青矮陀陀、桂花岩陀、野瑞香、西南瑞香、小鼠皮、开花矮陀陀、细叶寡鸡蛋树皮、鼠皮黄、山皮条、雪花枸、月月绿、金腰带、矮陀陀、冷水跌打、银丝矮陀、黄皮杜仲、黄根枸皮、千年不落叶)小毒滇绣球(云南绣球、通花常山、常山) 小毒吊干麻(马断肠、萝卜药、大马桑、酸枣子藤、老虎麻、苦树皮、菜药、棱枝南蛇藤、大钓鱼竿、大钧鱼竿、苦通皮、菜虫药、南蛇根) 小毒吊竹梅(花叶竹夹菜、红莲、鸭舌红、金发草、白带草、紫背鸭跖草、红竹壳菜、百毒散、水单面针(山枇杷、白三百棒、九百锤、大叶花椒、山椒根、黄椒根、钻山虎、单面虎、刺壳椒、土花椒、三百棒) 小毒单条草(星宿菜、灵疾草、小硼砂、金鸡胆、白水花、水硼砂、节节黄) 有毒胆矾(石胆、毕石、君石、黑石、铜勒、基石、立制石、石液、制石浓、鸭嘴胆矾、翠胆矾、蓝矾、制石液、胆子矾) 有毒(一说无毒)倒根蓼(白山拳参、重楼、草河车、倒根草) 小毒倒挂牛(大牛昴、朝天子、牛王刺、大牛昂) 小毒灯台莲(路边黄、蛇包谷、老蛇包谷) 有毒灯台树(鸭脚树、肥猪叶、大树理肺散、买担别[傣语]、六角树、梾木、鸡肫皮、乌牙树、伞柄树、猫猫头)。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中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
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和生活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有了初步了解。
一、含义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即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一般说,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即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毙命。
砒霜、千金子、巴豆、生乌头、马钱子等。
一般说,凡无毒的药物,性质均比较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大,安全系数较高,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证,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
如粳米、山药、薏苡仁等药食两用之品。
二、“毒”的特性(有毒与无毒相互转化)有些无毒的药物,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即可毒害人体,转化为“有毒”之物。
如:甘草无毒,若蜜炙后常量服用,可收补中益气之功;若恃其无毒而大量久服,即可出现毒副反应,使服用者脘腹痞满或水肿。
人参无毒,若常量合理服用,可收补气强壮之效;若恃其大补而滥用久服,亦可毒害人体,轻则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重则导致死亡。
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药物,只要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去疾病而不毒害人体,转化为“无毒”之药。
如:乌头有大毒,在使用常量与先下久煎等合理应用条件下,不但不能毒害人体,反而可收散寒、逐湿、止痛之功。
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为什么中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毒的本质是什么?近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手段,从许多中药里提取分离出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从而初步科学地揭示了“毒”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提供了可靠依据。
即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由其所含物质成分对人体作用的强弱、能否造成伤害而决定的。
一般说,不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即为无毒之物,如芦根、蜂蜜、山药、薏苡仁等;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即为有毒之品,如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毒素;砒霜有剧毒,是因其含有砷元素;斑蝥有大毒,是因其含有斑蝥素,等等。
中药有毒与无毒

二、“毒”的特性“毒”,在中药学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别。
物之能害人即为毒,这是狭义的毒,似指今之药物的不良反应。
广义的“毒”含义有二:一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即是“毒”,“毒”即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广义的“毒”虽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分,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
因为从理论上说,凡药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其为药。
故也有人据此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的总称。
也就是说,广义的“毒”是指药物偏性的总称。
现代药理学中所说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副作用是指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对人危害较大,多因过用、久用而致。
副作用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能消失。
此种说法有时也被中药学所采用。
三、确定依据如何确定药物的有毒无毒,一直是中医药学家探讨的问题。
总括各家论述主要有三点: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药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毒药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2、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
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
一般说凡有毒中药,特别是有大毒者,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安全度小,易对人体造成危害。
无毒中药虽治疗剂量幅度大,安全度高,但也并非绝对不会伤害人体。
其中一部分药如人参、大黄等,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若大量应用,即有毒害人体的可能;而一部分药如山药、浮小麦等,超大剂量应用或食用,也不会毒害人体,此即实际上的无毒药。
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关键词】有毒;无毒;现代认识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论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所记载的365种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说明先祖对药物的有毒无毒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药品种的扩大和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归经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现将全面认识有毒无毒以及从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1 有毒无毒的概论在中药中,所谓有毒无毒是指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
凡是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大,即可对人体产生毒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使人毙命。
如《诸病源候论》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変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如砒石、乌头等”。
所谓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不超过常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一般来说,几乎无毒的药物,性质比较平和,安全性高。
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症,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车前子、麦芽、山药、元曲等。
一般说,有毒的药物必含有毒成分,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并不一定显示有毒。
故在有的时候,药物或者药物的偏性对人体有双重作用,即可能祛邪疗疾,又可能造成伤害[1],如黄连苦寒泄火,治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津液内伤等。
许多中药,无论有毒、无毒,它的治疗、效能与毒副作用即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如关木通,《本草纲目》对其并无有毒记载,成人常用量3~10 g,但临床上有报道,若一次用到60 g,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2]。
在现代,中药的总体成分与总体毒性,除受到药材品种、产地、炮制、配伍、煎服以及患者的体质影响外,还受到农药或者工业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判断有毒无毒时,均应加以重视。
2 毒副作用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大部分毒性变小,但有时因炮制不当,或者品种混淆等原因,少部分仍有毒性,特别是单味药提取后更应注意,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五、皮肤状况
皮肤的生理与病理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中药的有毒 无毒。 ①首先,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中药某些成分的吸 收量与速度不同。 ②其次,完整皮肤与破损皮肤,对药物的生物利用 度,即吸收速度与剂量也不同。 ③此外,皮肤的干湿与温度对外用有毒中药的毒性 大小也有影响。
环境污染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影响
全面认识有毒无毒
首先,应认识到有毒与无毒是针对药物间的 不同性效对比而言,它表示了不同药物在常 量应用时,其性能的峻缓及对人体的毒害大 小。据此,可将药物分为有毒与无毒,但是, 仅仅认识到此还很不够,这是因为药物的有 毒与无毒,有时是针对某药因用量及使用方 法的不同所表现出的性效变化而言。
许多中药,无论“有毒”或“无毒”,它的治疗 效能与毒副作用,既是相对的,又是相关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有些无毒 的药,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即可毒害人体, 转化这“有毒”之物。如甘草、人参等。
其次,性能相异的有毒药,对人体的毒害程度有别。 一般说,在等量应用等条件下,有大毒的药对人体 损害较大,常毒的药对人体损害较小,小毒的药损 害更小。 再次,限于历史条件,古代对药物毒性的认识多数 是通过临床直接观察而获得的,对于急性中毒反应 易于发现,而对于慢性中毒反应则往往认识不足。 因此,对文献上尚无毒性记载而现今发现具有一定 毒性的某些药物也应慎用。
二、有毒的含义
“毒”或“有毒”的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即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属“毒”字“恶而厚” 的范畴。 广义:①药物的总称。即指凡药均可谓之“毒药”。 药即“毒”,“毒”即药。 ②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某种偏性。
三、无毒的含义
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不超过常规用量时,不会对 人体造成伤害。 中药:对人体有明显毒性的药 有潜在毒性的药(偏性较突出,作用较强, 当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时,虽不会损害人体,而 大量应用则可对人体造成伤害。如大黄、人参) 确实无毒的药(偏性甚弱,作用平和,即使 大是或超大量应用,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粳 米、山药、薏苡仁、浮小麦等药食两用之品)
有毒与无毒中药中医常识_2009

有毒与无毒中药中医常识2009-06-04 20:27:36 阅读26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医又将妊娠用药加以研究,将可能损害胎元,甚至有堕胎作用的中药归纳为禁用、慎用二类。
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半夏等。
近代研究表明,半夏汤灌胃给药可使妊娠大鼠阴道出血率、胚胎死亡率升高;注射给药对小鼠胚胎有致畸作用。
芫花中的芫花萜、芫花素可引起多种怀孕动物发生流产,莪术中的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有抗孕作用,水蛭、冰片、麝香酮等对小鼠有一定终止妊娠的作用。
针对中药有毒、副作用的情况,历代医学家积极采取措施以减少和防止用药引起的毒、副作用,主要措施有1)合理配伍药物。
用一种药物来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姜可解生半夏、生南星的毒,干姜可解附子的毒等等。
(2)正确炮制药物。
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容易中毒,制川、草乌的毒性就大为减少;巴豆、继随子泻下作用剧烈,炮制时去油取霜用就可减轻泻下作用;常山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
(3)严格掌握用量。
因细辛有毒性,故得出用量"辛不过钱"(1钱约为3g)。
同样道理,川、草乌,大戟芫花等均宜轻用。
(4)讲究服用方法和时间。
对胃肠道刺激作用较大的药宜在饭后服,并以少量多次为佳如鸦胆子毒性大,以桂圆肉裹服,则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随着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深入开展,对中药药理作用,毒、副作用的认识也逐步深化,这对正确应用中药非常重要,也是中药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客观依据。
中药的不良反应一般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近几年来,众所周知的龙胆泻肝丸事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
那是1990-1992年在比利时,有100多人服用同一家诊所开出的减肥药。
在服药1年后,数十名减肥者被查出肾脏受到损伤,研究认为是减肥药中关木通所含马兜铃酸所导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待“有毒中药”
正确控制有毒中药的使用剂量 依法炮制 合理配伍 剂型 煎服方法 给药途径
正确控制有毒中药的使用剂量
用量是决定含毒中药能否毒害人体的关键,含 大毒中药治疗量与中毒量很相近,应严格掌握、 控制使用剂量,称量也应准确无误。有毒中药毒 性较强,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并应根据患 者年龄、性别、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等情况,随 症增减,控制好用药剂量。含小毒中药在应用时 应注意不能长期服用或超剂量使用,防止毒性成 分在体内蓄积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何谓“毒药”?
一、在古代医籍中泛指一切药物,认为“药以 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气味包括治疗作 用过分强烈或治疗作用以外的不良作用。
列入国务院“毒性药品管理品种”,受“医疗 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约束的中药共计28种: 砒霜、砒石、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 乌、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天南星、生巴豆、 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 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 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 轻粉、雄黄。
依法炮制
中药所含毒性成分通过加工炮制和炮制辅料的作 用后,可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川乌、草乌等乌头类毒性中药含有双酯型二萜 生物碱,毒性较大,经过加工炮制或经水长时间 煎煮后就可使双酯型生物碱水解成单酯型生物碱, 毒性就大大降低。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去油后毒 性降低; 朱砂含汞、雄黄含砷都有毒,水飞后可 使药物纯净,降低毒性等。毒性中药依法炮制后, 都能达到减毒的目的。
“是药三分毒”
“有毒中药”往往有良好的疗效
无毒中药实用不当也会造成危害
例:马兜铃酸类
早期发现马兜铃酸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 因其对肝、肾的毒性而放弃。后又发现具有镇 痛、消炎、祛痰、利尿、调节血压、抗生育活 性等作用以及可预防化、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 少,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有毒中药的有效成分,有效量、极量、致死 量等均比较接近,绝大部分多为有毒有效成分、 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临床药用极不安全, 难以控制剂量。故有必要了解有毒中药的毒性 成分的合理控制与应用,及有毒中药的炮“解 毒”。从而有效地防止因药致病和避免中药中 毒,使有毒中药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
合理配伍
研究得出,白附子与干姜、甘草共煎后乌头碱含 量明显下降,毒性降低。 黄药子与当归配伍,当归对黄药子起到减毒抑毒 作用
剂型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所言:“药性有宜丸者, 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 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如汤酒者。并随药性,不 得违越” 现研制的乌头碱注射液可作为晚期癌症患者的止 痛剂,实验结果表明其镇痛效果与度冷丁类似, 但无乌头碱的毒性作用。
煎服方法
煎服可以使某些毒性成分发生变化
用辅料煎煮药物可以缓和毒性。例:蜂蜜煎乌头。
给药途径
由于给药途径不同,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不一。
雄黄熏肛门,既可杀菌,又可避免了可溶性砷的 剧烈毒性反应。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