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毒无毒

合集下载

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

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
►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 ►日本的“小柴胡汤副作用死亡事件”
实质,是违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违反了中医治病必辨方证的原则。
“鱼腥草注射液”风波
目前上市的含鱼腥草的注射剂
鱼腥草注射液 新鱼腥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 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 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 复方蒲公英注射液 炎毒清注射液 鱼金注射液
常见中药中毒原因
1. 剂量过大或长期持续服用。 2. 用法不当,没有按中药的正确用法使用。 3. 炮制不充分,有毒成分含量过高。 4. 患者不遵医嘱,自行服药。 5. 中药品种混乱、有毒药物管理不善。
四、中药中的有害物质
(一)外源性污染:包括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二)内源性毒性物质:一般是指中药自身
比利时学者报告了服用含有马兜铃酸 的中草药致急进性肾功能衰竭,并称 这种肾脏损害为“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 Nephropathy, CHN)”。
此后,有关马兜铃酸引起肾脏损害的 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并陆续发表有关研究报告。
“马兜铃”的震撼
国内学者认为,不宜笼统地将马兜铃 类植物引起的肾脏损害称作“中草药 肾病”。
1.2 干法消解(灰化法) 该法是通过高温方法将试样中的重金属元素游 离。一般是将样品先于小火炭化至无烟,再移 入马弗炉中高温灰化完全,冷却,用稀酸溶解 灰分,定量转移至量瓶中。
1.3 压力消解罐消解法(高压密封溶样法) 样品仍采用强酸消解,与湿法消解不同的 是样品要置于聚四氟乙烯罐内密封,置于 烘箱内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
(1)火焰原子化法:该法是利用化学火焰使 物质分解并原子化的方法。可用于铜、铁、 锌、锰、钙等常量元素的检测,缺点是原子 化效率不高, 火焰中自由原子浓度很低,灵 敏度低。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中。

然而,中药中也存在一些具有潜在有毒风险的成分。

本文将就中药的有毒与无毒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有毒成分1. 毒性植物:部分中草药本身带有毒性成分,如罂粟壳、薏苡仁等。

这些植物中的毒性成分在一定剂量下可用于治疗疾病,但过量使用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毒性反应。

2. 动物性药材:一些中药还包含动物性药材,如蜂胶、蝎子等。

这些动物性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在合适的剂量和方式下使用。

3. 重金属:中药草药中有时会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如汞、铅等。

长期过量摄入重金属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中药的无毒成分1. 植物性药材:大部分中草药属于植物性药材,其成分多为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对人体相对安全。

例如,黄芩、连翘等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

2. 矿物质类药材:中药中还有一些矿物质类的药材,如石膏、朱砂等。

这些药材往往用于清热解毒或缓解疼痛,中毒的风险较低。

三、中药的安全使用原则1. 临床应用: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遵循临床应用的原则,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配和用药,以减少有毒反应的发生。

2. 合理剂量:中药使用需掌握合理剂量,并遵循药方的配伍原则,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 质量标准:选用优质中药材,遵循药材质量标准,减少残留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摄入。

4.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反应可能有所差异,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发生过敏和药物不良反应。

四、中药的科学研究与监管1. 中药的研究:科学研究有助于对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有毒风险和解毒机制,并寻找替代品或合理使用方式。

2. 中药的监管:加强中药的监管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包括对中药生产企业的注册和管理、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监测等。

综上所述,中药既含有一些有毒成分,也包含许多无毒成分。

要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需要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临床应用,掌握合理剂量,选择优质中药材,并进行个体化调整。

有毒中药

有毒中药

落地珍珠、铁秤锤、土地子、一粒金丹、陈伤子、铁钮子、山砒霜、泥里珠、寸金黄、一滴金丹、地下珍珠、内宝珠、茅膏菜根)小毒滇地黄连(假苦楝、矮秃秃、千年矮、鸡血散、小罗伞、白花矮陀陀、七匹散、金丝岩陀、土黄连、地黄连、思茅地黄连、小独根、火石五、岩桧、麻鸡翅膀、小岩三、小花药、小花叶子、矮陀陀、小野椒)小毒滇杠柳(柳叶过山龙、青蛇胆、飞仙藤、黑骨藤、柳叶夹、小黑牛) 有毒滇鸡骨常山(红辣树、白虎木、野辣椒、三台高、野辣子、永固生、红花岩托、四角枫) 小毒滇南马钱(车里马钱、云南马钱、马钱子) 剧毒滇瑞香(桂花矮陀陀、黄山皮条、构皮岩陀、万年青矮陀陀、桂花岩陀、野瑞香、西南瑞香、小鼠皮、开花矮陀陀、细叶寡鸡蛋树皮、鼠皮黄、山皮条、雪花枸、月月绿、金腰带、矮陀陀、冷水跌打、银丝矮陀、黄皮杜仲、黄根枸皮、千年不落叶)小毒滇绣球(云南绣球、通花常山、常山) 小毒吊干麻(马断肠、萝卜药、大马桑、酸枣子藤、老虎麻、苦树皮、菜药、棱枝南蛇藤、大钓鱼竿、大钧鱼竿、苦通皮、菜虫药、南蛇根) 小毒吊竹梅(花叶竹夹菜、红莲、鸭舌红、金发草、白带草、紫背鸭跖草、红竹壳菜、百毒散、水单面针(山枇杷、白三百棒、九百锤、大叶花椒、山椒根、黄椒根、钻山虎、单面虎、刺壳椒、土花椒、三百棒) 小毒单条草(星宿菜、灵疾草、小硼砂、金鸡胆、白水花、水硼砂、节节黄) 有毒胆矾(石胆、毕石、君石、黑石、铜勒、基石、立制石、石液、制石浓、鸭嘴胆矾、翠胆矾、蓝矾、制石液、胆子矾) 有毒(一说无毒)倒根蓼(白山拳参、重楼、草河车、倒根草) 小毒倒挂牛(大牛昴、朝天子、牛王刺、大牛昂) 小毒灯台莲(路边黄、蛇包谷、老蛇包谷) 有毒灯台树(鸭脚树、肥猪叶、大树理肺散、买担别[傣语]、六角树、梾木、鸡肫皮、乌牙树、伞柄树、猫猫头)。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中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

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和生活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有了初步了解。

一、含义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即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一般说,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即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毙命。

砒霜、千金子、巴豆、生乌头、马钱子等。

一般说,凡无毒的药物,性质均比较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大,安全系数较高,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证,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

如粳米、山药、薏苡仁等药食两用之品。

二、“毒”的特性(有毒与无毒相互转化)有些无毒的药物,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即可毒害人体,转化为“有毒”之物。

如:甘草无毒,若蜜炙后常量服用,可收补中益气之功;若恃其无毒而大量久服,即可出现毒副反应,使服用者脘腹痞满或水肿。

人参无毒,若常量合理服用,可收补气强壮之效;若恃其大补而滥用久服,亦可毒害人体,轻则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重则导致死亡。

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药物,只要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去疾病而不毒害人体,转化为“无毒”之药。

如:乌头有大毒,在使用常量与先下久煎等合理应用条件下,不但不能毒害人体,反而可收散寒、逐湿、止痛之功。

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为什么中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毒的本质是什么?近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手段,从许多中药里提取分离出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从而初步科学地揭示了“毒”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提供了可靠依据。

即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由其所含物质成分对人体作用的强弱、能否造成伤害而决定的。

一般说,不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即为无毒之物,如芦根、蜂蜜、山药、薏苡仁等;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即为有毒之品,如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毒素;砒霜有剧毒,是因其含有砷元素;斑蝥有大毒,是因其含有斑蝥素,等等。

中药有没有毒

中药有没有毒

中药有没有毒文章目录*一、中药有没有毒1. 中药有没有毒2. 中药的炮制3. 中药的配伍*二、使用中药的禁忌*三、使用中药的剂量中药有没有毒1、中药有没有毒在中医里,“毒”性指药物的偏性,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

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

例如,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

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减轻或消除。

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

古人说:“药之害在医不在药”。

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不对证治疗,无毒的药也有害。

诚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言:“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离开中医的指导,乱用或滥用中药,就容易出问题。

如果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安全剂量、用药时间服用,就不会引发毒性反应。

2、中药的炮制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

常用的炮制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

炮制的目的在于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3、中药的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

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

相恶则是因为药物的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则是药物相互作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故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用药的禁忌。

使用中药的禁忌1、配伍禁忌,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中药也有毒副作用

中药也有毒副作用

中药也有毒副作用中药无毒副作用,这是群众的“常识”,也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其实不然,中药既然是一种药,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药就是“以偏纠偏”,也就是具有偏性,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毒”,更何况某些中成药或中药还具有很强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或炮制不当,也会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当然,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态也不一样,其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以下举例说明。

一、六神丸含有蟾蜍素和雄黄等有毒成分,有的人因为咽喉痛服用了六神丸,结果出现皮肤瘙痒、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嗜睡昏迷以及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症状。

二、金匮肾气丸又称八味地黄丸,此药常用于治疗腰酸腿软、小腹急痛、烦渴不眠、小便不利或尿频等症。

但有些人服药后,会出现皮疹、恶心、腹痛、腹泻、水肿、头痛及血压上升、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

三、小活络丸有报道因患外伤性肩周炎或腰部扭伤而服用此药,结果竟出现了胸闷、呼吸困难、全身皮肤瘙痒等症状,经过治疗,症状才消失。

究其原因,可能与组方中的地龙(蚯蚓)所含的动物性蛋白质导致过敏有关。

四、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眩、倦怠乏力等症。

但有报道因患三叉神经痛服用该药,一周后全身出现点状粉红色丘疹、面部及下肢水肿、恶寒高烧、头部胀痛,停药治疗后痊愈。

五、三仙丹、安宫丸、朱砂安神丸它们都含有朱砂,即硫化汞,久服可中毒。

六、其他如服用消咳喘不当,可导致心律失常;服用附子理中丸不妥,会引起舌头卷缩、呼吸急促;滥用柴胡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等会引起过敏性休克等。

七、中药的不良反应研究比较欠缺中药的不良反应研究比较欠缺,尤其是中草药,大都是经验用药,很多药的有效成分分析尚在探索中,更别说对副作用的研究了。

对于一些中成药,相关研究数据也非常缺乏,说明书中相应部分要么简单描述,要么省略,这就误导了患者,认为非常安全。

另外,媒体在宣传时常刻意强调“纯中药制剂”,实际上为“中药无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错误引导作用。

八、滋补药也会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滋补药本身也是药,药品本身都有两重性,不但要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不能滥用,而且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也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关键词】有毒;无毒;现代认识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论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所记载的365种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说明先祖对药物的有毒无毒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药品种的扩大和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归经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现将全面认识有毒无毒以及从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1 有毒无毒的概论在中药中,所谓有毒无毒是指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

凡是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大,即可对人体产生毒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使人毙命。

如《诸病源候论》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変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如砒石、乌头等”。

所谓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不超过常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一般来说,几乎无毒的药物,性质比较平和,安全性高。

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症,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车前子、麦芽、山药、元曲等。

一般说,有毒的药物必含有毒成分,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并不一定显示有毒。

故在有的时候,药物或者药物的偏性对人体有双重作用,即可能祛邪疗疾,又可能造成伤害[1],如黄连苦寒泄火,治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津液内伤等。

许多中药,无论有毒、无毒,它的治疗、效能与毒副作用即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如关木通,《本草纲目》对其并无有毒记载,成人常用量3~10 g,但临床上有报道,若一次用到60 g,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2]。

在现代,中药的总体成分与总体毒性,除受到药材品种、产地、炮制、配伍、煎服以及患者的体质影响外,还受到农药或者工业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判断有毒无毒时,均应加以重视。

2 毒副作用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大部分毒性变小,但有时因炮制不当,或者品种混淆等原因,少部分仍有毒性,特别是单味药提取后更应注意,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中医中药毒性分级

中医中药毒性分级

矿物类药物中毒
• 本类药物常见有砒霜、朱砂、雄黄、水银、胆矾、 铅、硫磺等。
• 砒霜:若吸入其粉尘引起中毒,首先呼吸道刺激 症状,神经系统可见肌肉痉挛、谵妄昏迷,最后 可死于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若由消化道进 入引起中毒则首先出现:口干、痛,吞咽困难、 剧烈吐泻,严重者似霍乱。毒素对血管舒缩中枢 及周围毛细血管的麻痹导致“七窍流血”的严重 后果,最后大多死于出血或肝肾功能衰竭和呼吸 中枢麻痹;慢性中毒除一般神经衰弱症候群和轻 度胃肠道症状外,主要为皮肤粘膜病变及多发性 神经炎。
常见中毒药物
• 植物药:关木通、苍耳子、苦楝根皮、昆 明山海棠、狼毒、萱草、附子、乌头、夹 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寿草、槟榔、乌桕、 巴豆、半夏、牵牛子、山豆根、艾叶、白 附子、瓜蒂、马钱子、黄药子、杏仁、桃 仁、枇杷仁及蔓陀罗花、苗、莨菪等;
• 动物药:斑蝥、蟾蜍、鱼胆、芫青、蜂蛹 等;
• 矿物药:砒霜、升药、胆矾、铅丹、密陀 僧、皂矾、雄黄、降药等。
• 蟾酥可使心、脑、肝、肾产生广泛性病理损害, 进而导致死亡。临床以心血管症状最为明显。如 心动过缓、窦房阻滞、异位节律及窦性心动过速 和心室纤颤。
• 斑蝥则可引起剧烈的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的损 害,引起恶心、呕吐、呕血、腹部绞痛、便血、 发音困难、口唇及四肢末端麻木、复视、咀嚼无 力、双下肢瘫痪、二便困难等等。
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苷 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 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 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 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含生物碱类植物中毒
• 含生物碱的较易发生中毒的植物有曼陀罗、 莨菪(又名天仙子)、乌头、附子、钩吻、 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时期,常将“毒药”作为药的 统称。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无毒者为“食”,有 毒者为“药”。此亦为药食同源之说。
“药多有毒害,区别于食,故谓之 药。”因此可以总结为“药”即“毒”。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毒”乃“药”之偏性
张介宾《类经》中指出:“药以治病,以 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 偏,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既是相对的,又是 密切相关的,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 定条件下,有毒与无毒可以相互转化。
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促 使有毒化为无毒,杜绝无毒转为有毒,从 而提高疗效,将中药的“有毒”反应减少 到最低限度。
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组成部分,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概括有:
张子《儒门事亲》对药性之偏认为: “凡药皆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 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按其特性分为上、 中、下3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 应天,无毒,……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 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一百二十五种 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洋金花、天仙子有毒,能麻醉止痛, 治多种疼痛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合理炮制条件下,决定有毒中药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否能毒害人体的关键是用量。无论以体内 或体表何种方法给药,均必须严格控制其 用量,既不可一次过量用,亦不可常量持 久用。
可知《本草》中所述药性有毒、无毒并非专 指有无毒害,而主要是指药性强弱、缓烈,性峻 烈之品多被视为毒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毒”为药之害
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和进步,毒药概 念逐渐由广义转向狭义,毒药专指使用不 当会产生副反应甚或致人死亡的特征。
隋朝元方《诸病源候论》记“凡药云 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 能杀人”。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对药物有 毒与无毒的论述,说明医药学家将药物 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汉代,药物有毒与无毒理论,同四 气五味一样,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 原则。
《神农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 药的配伍、炮制和使用方法,在正文中 将所载365种药按有毒与无毒分为上、 中、下3品。
此后,历代医药学家对有毒无毒的 理论与内容不断补充修正。
二、中药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通常药理学意义的毒药是指治疗量与 中毒量比较接近或相当,超过中毒量即可 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药物。
中医对有毒无毒的熟悉更加广泛。中 医对“毒”的含义可从三个方面熟悉。
(一)毒与药相通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药使用剂量适当与否,是确定中 药整体有无毒性的又一依据。只要剂量 适宜不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即为 无毒。超出最大剂量,出现中毒反应成 为有毒,通常不认为有毒的中药亦可变 为毒药。故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剂量成 为药物有毒无毒的分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中药有毒与无毒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
(一)含不含有毒成分(毒的本质) 一般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
如乌头有毒因其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 等;马钱子有毒因其含有番木鳖碱;斑 蝥有毒因其含有斑蝥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整体是否有毒
中药是多成分的,成分之间有协同 亦有拮抗,致使有些含有毒成分的中药 在整体上并不显示有毒。
如人参中的人参皂甙B、C有溶血作 用,而人参皂甙A有抗溶血作用,因此整 体上不显示溶血的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由此可知,中药的毒性成分与整体 毒性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差异。一般 有毒药物含有有毒成分,而含有毒成分 的药物不一定有毒。
(三)使用剂量是否适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药物毒 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本草经注》 对所载药物逐一标明了“有毒”或 “无毒”。
隋朝《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 “毒有大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唐代王冰《次注黄帝素问》提出 “大毒治病十去六,常毒者治病十去七, 小毒治病十去八,无毒治病是十去九”。 至今仍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中药有毒与无毒的源流
《淮南子》记有:“神农尝百草之 滋味,……一日遇七毒”。说明我们的 祖先在发现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对药物 的有毒与无毒有了初步的了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周代,医药学家学会了用药物的毒 性治病。《周礼天宫》有“医师掌医之 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说。
药物的毒性作为中药性能之一,与 药物作用之间存在层次上的差别。
毒性是药物作用表现出来的基本性 质,离开了药物的具体作用,便无所谓 毒性。
毒性也是从特定的角度,对药物作 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概括,用以表示各 药物的偏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毒性具有普遍性,不存在绝对无毒 的药。
因此在进行有毒中药的界定之前, 对中药毒性涵义的熟悉应当明确,否则 轻易混淆不同层面“毒”的含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蜀 极闭口者有毒,误食之,强人咽喉,气 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
历代本草在药物条目下:“有毒”、 “无毒”的标注亦多指此意,现代中药 学将有毒无毒连同四气五味、归经共同 归属为中药的基本性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 正确使用有毒中药,化有毒为无毒 “取药毒,攻病毒”是中医临床治疗
的基本法则之一。一些以常用无毒中药 难以奏效的怪疴顽疾,每以有毒中药为 治而取效。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雄黄有毒,能攻毒杀虫,疗恶疮、蛇 伤;
大风子有毒,能攻毒杀虫,治麻风、 顽癣;
砒石有大毒,能攻毒定喘、疗癌肿、 喘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