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与无毒中药在临床上的正确使用
中药“有毒”是误读

中药“有毒”是误读作者:王君平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3年第7期最近,中药重金属超标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这在中药领域是个老话题。
盘点这些所谓“超标”事件,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出口转内销。
境外市场发现超标毒中药,经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形成轩然大波。
中药重金属超标是个老话题。
海外消费者对中药存在误解,西医理念和中医理念不一致香港卫生署发布公告称,一批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汞含量超标,另外两款产品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的朱砂成分含量超标。
朱砂所含“汞”和水银之“汞”是两回事,此“汞”非彼“汞”。
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专家钱忠直教授认为,汞对人体的毒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存在形式,而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HgS),是典型的共价键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溶解度极小,甚至不溶于盐酸和硝酸,难以在胃中分解被人体吸收进入体内。
因此,对朱砂和含朱砂中成药的毒性评价,不能简单套用“汞”的毒性数据来进行折算,应区分药物中含有的是什么形态和价态的汞。
将汞毒性套在朱砂身上,是不符合化学原理的。
在此事件之前,华润三九集团生产的治疗偏头疼中药正天丸在英国被认为可能含有毒性,因为正天丸中含有乌头草,这是一种曾被古希腊人视为“毒药之王”的药草,可能对心脏或者神经系统有毒性。
华润三九集团相关人员表示,正天丸说明书中披露的处方包含的附片为附子的炮制品。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而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母根,附子与乌头入药部位不同。
因此,经过炮制后,附子所含乌头类生物碱毒性大大降低。
汉森制药旗下拳头产品四磨汤被曝出含致癌物槟榔。
原因是国外2003年有一篇文章,列出槟榔、烟草等118种致癌物质。
文章对东南亚、马来西亚、泰国、印度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显示长时间咀嚼槟榔的人口腔癌发病率要高一些,结论说长期咀嚼槟榔可能诱发口腔癌。
“嚼槟榔”与“槟榔入药”有根本区别,此槟榔非彼槟榔。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总结出几点“不一样”:一是所用原料部位不一样。
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

实质,是违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违反了中医治病必辨方证的原则。
“鱼腥草注射液”风波
目前上市的含鱼腥草的注射剂
鱼腥草注射液 新鱼腥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 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 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 复方蒲公英注射液 炎毒清注射液 鱼金注射液
常见中药中毒原因
1. 剂量过大或长期持续服用。 2. 用法不当,没有按中药的正确用法使用。 3. 炮制不充分,有毒成分含量过高。 4. 患者不遵医嘱,自行服药。 5. 中药品种混乱、有毒药物管理不善。
四、中药中的有害物质
(一)外源性污染:包括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二)内源性毒性物质:一般是指中药自身
比利时学者报告了服用含有马兜铃酸 的中草药致急进性肾功能衰竭,并称 这种肾脏损害为“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 Nephropathy, CHN)”。
此后,有关马兜铃酸引起肾脏损害的 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并陆续发表有关研究报告。
“马兜铃”的震撼
国内学者认为,不宜笼统地将马兜铃 类植物引起的肾脏损害称作“中草药 肾病”。
1.2 干法消解(灰化法) 该法是通过高温方法将试样中的重金属元素游 离。一般是将样品先于小火炭化至无烟,再移 入马弗炉中高温灰化完全,冷却,用稀酸溶解 灰分,定量转移至量瓶中。
1.3 压力消解罐消解法(高压密封溶样法) 样品仍采用强酸消解,与湿法消解不同的 是样品要置于聚四氟乙烯罐内密封,置于 烘箱内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
(1)火焰原子化法:该法是利用化学火焰使 物质分解并原子化的方法。可用于铜、铁、 锌、锰、钙等常量元素的检测,缺点是原子 化效率不高, 火焰中自由原子浓度很低,灵 敏度低。
中药毒性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毒性在临床上的应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中,一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但经过加工和配伍后,可以发挥治疗作用。
本文将就中药毒性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中药毒性的概念在中药中,有些药物具有毒性,即服用后可能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健康。
这种毒性主要表现为对某些器官组织造成损害或影响生理功能的药理作用。
但是,中药毒性并非一定是负面的,有些药物正是通过其毒性来发挥特定的治疗作用。
二、中药毒性的分类中药毒性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在短时间内服用过量药物所导致的毒性反应,如出现中毒症状。
而慢性毒性则是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导致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
另外,中药毒性还可分为内毒性和外毒性。
内毒性是指对内脏器官产生毒性作用,如对肝脏、肾脏等产生损害。
外毒性则是指对皮肤或黏膜等表面组织产生损害。
三、1. 转化作用一些有毒的中药在经过科学研究和加工后,可以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药物,如砒霜、半夏等。
这样就可以在不产生毒性反应的情况下,发挥其疗效。
2. 毒性疗法在中医临床上,有时会采用毒性疗法来治疗疾病。
通过适当的控制剂量和使用方法,利用中药的毒性来达到治疗目的,如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
3. 毒性药物配伍中药在配伍过程中,根据药物相性和功效来合理搭配,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有时会利用毒性药物的作用来调整配伍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 毒性调剂在中医药理论中,有“毒性可杀邪”的观念。
有些疑难杂症或重症疾病,需要使用毒性较大的中药来进行治疗,如重症感染、恶性肿瘤等。
通过合理控制剂量和使用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中药毒性应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控制剂量在使用中药毒性药物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中毒反应。
患者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2.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中药毒性的承受能力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对某些药物过敏或不耐受。
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李江;刘治中;王丽霞;王建升【摘要】中药注射剂是对传统中医药剂型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其安全性问题也更应重视.影响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安全使用的因素有药品使用环节和患者个体差异等.如何避免其在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医、护、药三方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输液观念;二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注射剂,倡导方证对应的用药理念;三是合理选用溶媒配制输液;四是加强个体差异人群用药监护,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独特的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7【总页数】3页(P982-984)【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输液观念;方证对应;溶媒;个体差异【作者】李江;刘治中;王丽霞;王建升【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3中药注射剂是对中药传统剂型膏、散、丸、丹、汤等剂型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所独有,它突破了中药传统给药方式,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但不良反应也随之出现。
据国家药品评价中心统计,2005 年我国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占所有全部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14%,其中75% 的中药不良反应病例由中药注射剂引起[1]。
笔者认为,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地使用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树立正确的中药注射剂输液观念1.1 正确了解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在给药途径、药物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已不同于传统制剂。
采用静脉给药方式,药物无需经过人体胃肠屏障而直接进入血管,含有毒物质立即就能发作并产生致命的毒性反应。
不少患者盲目认为中药比西药副作用小,输液比口服药起效快,因而主动要求使用中药注射剂。
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学习指导几千年来,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为我们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化学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耐药性及药源性疾病的增多,尤其是近年西方发达国家医药市场逐渐开始接受天然复方药物,中药在世界范围的应用日益扩大,新开发的中成药不断涌现,中西医合用的现象愈加普遍,中药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药物都是具有两重性,它既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又可能在不正确的使用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中药也不例外。
因此,全面正确地向公众普及安全使用中药的知识,帮助临床医师和药师熟悉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掌握中西药合理的配伍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常见中药的用药安全性》主要结合实地考察及广泛开展临床调研,综合医药报道文献,筛选出常用单味药,对其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整理。
由于品种较多,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同类功效药不同品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达到准确使用的目的。
学习的重点建议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正文中药是中国人发现的,数千年来为中国和周边地区人民的保健和医疗做出了贡献,近代以来更引起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注意,服务于更多人的健康生活。
随着中药使用的增多,其用药安全性的问题愈显突出,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如何正确安全有效的使用中药就成为人们急切要了解和掌握的。
毋庸置疑,中药在使用不当时会产生不良反应。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和意料之外的反应。
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也属于用药不当。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多种,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两类。
毒性反应也称毒性作用,是指药物引起身体较明显的功能紊乱和组织病理变化。
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

《伤寒论》载方 员员猿 首,用药 愿怨 味,其中 1/3 为有毒中药, 大多炮制后入药,如附子(炮、去 皮 、破 ),芫花 (熬 ),半 夏 (洗),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又如《伤寒论》中甘草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论述了相恶、相畏、相 反、相杀关系,提出“相反为害,深于相恶”[圆]。
金代张从正 《儒门事亲·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十七》中 云:“凡药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 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食物中 毒》中云:“诸物品类,有根性本毒者,有无毒而食物成毒者, 有杂合相畏、相恶、相反成毒者,人不戒慎而食之,致伤腑脏, 乱肠胃之气,或轻或重,各随其毒而为害,随毒而解之。”由这 段论述可以发现,“毒”既可以是药物天生所具有的秉性,也 可是因与其他药物配合失宜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猿]。 圆 圆园员缘 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有毒药物的分类及使用注意事 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药理、炮制等研究的进步,一 些毒性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如雷 公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风湿、免疫、肾病、肿瘤等方面 的疾病的治疗,福建中医药大学褚克丹教授研究炮制对雷公 藤药效与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炮制品对雷公藤甲素、 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脂甲的含量有不同影响,其中雷公藤 莱菔子汁煮可降低其毒性并保持药效活性。可见炮制对中药
窑 712 窑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8 年 5 月第 18 卷第 5 期 Chinese Remedies & Clinics,May 2018,Vol.18,No.5
中药有毒无毒

如何对待“有毒中药”
正确控制有毒中药的使用剂量 依法炮制 合理配伍 剂型 煎服方法 给药途径
正确控制有毒中药的使用剂量
用量是决定含毒中药能否毒害人体的关键,含 大毒中药治疗量与中毒量很相近,应严格掌握、 控制使用剂量,称量也应准确无误。有毒中药毒 性较强,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并应根据患 者年龄、性别、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等情况,随 症增减,控制好用药剂量。含小毒中药在应用时 应注意不能长期服用或超剂量使用,防止毒性成 分在体内蓄积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何谓“毒药”?
一、在古代医籍中泛指一切药物,认为“药以 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气味包括治疗作 用过分强烈或治疗作用以外的不良作用。
列入国务院“毒性药品管理品种”,受“医疗 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约束的中药共计28种: 砒霜、砒石、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 乌、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天南星、生巴豆、 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 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 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 轻粉、雄黄。
依法炮制
中药所含毒性成分通过加工炮制和炮制辅料的作 用后,可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川乌、草乌等乌头类毒性中药含有双酯型二萜 生物碱,毒性较大,经过加工炮制或经水长时间 煎煮后就可使双酯型生物碱水解成单酯型生物碱, 毒性就大大降低。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去油后毒 性降低; 朱砂含汞、雄黄含砷都有毒,水飞后可 使药物纯净,降低毒性等。毒性中药依法炮制后, 都能达到减毒的目的。
“是药三分毒”
“有毒中药”往往有良好的疗效
无毒中药实用不当也会造成危害
例:马兜铃酸类
早期发现马兜铃酸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 因其对肝、肾的毒性而放弃。后又发现具有镇 痛、消炎、祛痰、利尿、调节血压、抗生育活 性等作用以及可预防化、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 少,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2020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十二章-中药的合理应用

第一节中药合理用药概述一、基本概念合理使用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合理用药这一概念是相对的、动态发展的。
二、目的与意义1.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能,将中药和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于零。
2.用最少的支出,冒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最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减少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4.方便患者使用所选药物。
三、基本原则1.安全:无论所使用药物有毒无毒,均应首先考虑所用药物是否安全,是否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2.有效:必须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所用药物对所防治的疾病有效。
3.简便:必须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力争做到所推选药物的使用方法简便易行,使临床医师及使用者易于掌握,应用方便。
4.经济:必须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除力争做到所推选的药物用法简便外,还必须做到用药不滥、经济实用,并有利于环境保护。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中药材等卫生资源的消耗。
经典例题【例·最佳选择题】合理用药基本原则中首要考虑的是A.有效B.经济C.安全D.方便E.利于贮存『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安全:无论所使用药物有毒无毒,均应首先考虑所用药物是否安全,是否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四、执业药师的作用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为广大患者和药品的使用者,提供更直接的药学服务。
3.在药学信息咨询服务、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审查与监督处方不合理用药、向患者宣讲相关的用药知识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五、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1.辨析病证不准确,用药指征不明确。
2.给药剂量失准,用量过大或过小。
3.疗程长短失宜,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4.给药途径不适,未选择最佳给药途径。
5.服用时间不当,不利于药物的药效发挥。
6.违反用药禁忌,有悖于明令规定的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毒与无毒中药在临床上的正确使用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毒有狭义与广义两说。
若单从毒即药物对人体伤害的狭义角度看,中药学中所谓有毒与无毒,是指药物对人体能否造成伤害。
一般说,凡标明有毒者,均表明该药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如砒霜、生乌头等有大毒,对人体有极大的毒害作用,特别是在不合理应用情况下更是如此。
未标有毒者,则说明该药对人体伤害较小或根本不会伤害人体。
其中偏性突出者,如干姜、黄连等虽为无毒之品,但却对人体分别潜在着伤阴助火与伤阳助寒等损害作用;而偏性甚弱者,如浮小麦、粳米等则为名副其实的无毒药,根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然而,仅仅站在毒指药物对人体伤害的狭义角度,将有毒与无毒理解为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广义的毒是指药物的总称或药物的偏性,它既包括了药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又包括了药物对人体的治疗作用。
所以从广义角度讲,药物的有毒与无毒除表示其能否对人体伤害外,还表示了其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
一般说,有毒者力强,无毒者力弱。
如大黄与巴豆虽均为泄下之品,但大黄无毒而力较缓,巴豆有大毒则力峻猛;肉桂与附子虽均为补火助阳之品,但肉桂无毒而力缓,附子有毒则力强。
所以临床上如何正确使用有毒与无毒中药变得十分重要。
1、正确使用有毒中药,化有毒为无毒
取药毒,攻病毒,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
一些以常用无毒中药难以奏效的怪疴顽疾,每以有毒中药为治而取效。
如雄黄有
毒,能攻毒杀虫,疗恶疮、蛇伤;砒石有大毒,能攻毒定喘,疗癌肿、喘哮。
然而,这些有毒之品极易毒害人体,临床应用有毒中药,必须十分谨慎。
用量是决定有毒中药能否毒害人体的关键。
一般说,凡是经过合理炮制的有毒中药,只要用量适当就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
使用有毒药物的正确方法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至产生疗效而不损害人体出现不良反应为止;且要中病即止,不能盲目久用。
正如《本经序列》所云:若毒药疗疾,先起如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2、区别对待无毒中药。
不使无毒变有毒
中医习惯将药物分为有毒与无毒两大类。
从总体看,无毒药与有毒药相比.虽有药性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大、安全性高等优点,但也不是昧味绝对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故临床应用应区别对待。
在这类常用的无毒药中,一部分药物如大黄、肉桂、麻黄等,因其偏性突出,故在不合理应用的条件下,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
尽管有无毒者宜多(《类经卷十二》)之古训,但临床应用也不能唯求速效而盲目地超量应用,否则必害无疑。
如近年有报道,一中年女子超大量煎服无毒的陈艾(6根,约8O g),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身亡。
另一部分药物,如山药、浮小麦、意苡仁等,因其药性平和,故对人体无毒害作用。
这部分药物,虽可以超大量内服,但也不能无限制地加量。
健康人暴饮暴食尚且伤脾胃,更何况是病者服用。
3、用法得当,是减毒的重要环节
中药的使用方法,如复方配伍、给药途径、单位时间内给药次数、用药时间的长短及施用面积的大小等是否合理得法,对中药的有毒无毒影响极大。
从古今临床应用中药发生有毒反应的案例看.有不少是由于用法不当而致。
因此临床用药应做到:(1)合理配伍,避开配伍禁忌。
凡属配伍禁忌,合用后能增加或产生人体毒害的配伍,如甘遂与干草等,不得谴用。
(2)根据治疗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正确的、有利增效减毒的给药途径。
毒大者宜外用,如砒石、轻粉、铅丹等,应尽量不做内服。
血管给药较消化道、呼吸道及体表给药易产生毒害,故应少用血管给药法,尽量采用消化道、呼吸道及体表给药法。
(3)根据药物毒性大小和病情的轻重.合理确定日(24 h内)给药次数。
所用中药无毒或有小毒,或病情急重者,可适当增加给药次数;所用中药有毒或大毒,或病情轻缓者,可适当减少给药次数。
总之,每日所用总量不能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量。
(4)不可无节度地长期使用某单味中药、复方或中成药.仅防蓄积中毒。
一般用药至邪去病将愈或初步痊愈,即停用或减用原药,或改用力缓之药,或以食养,或待机体自我调节。
(5)外用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不可超量大面积施用,以防其所含成分特别是有毒成分,经皮肤外层或破损处组织过量吸收而致中毒。
4 准确辨证。
是减毒的必要保证
中药的有毒无毒,还受到机体方面的影响。
每一个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必须全面准确地辨析用药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种族及皮肤状况等,作为用药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中药对
人体的毒害。
一般说,对于不同的健康个体,体强或基本健康、高大肥胖的人耐药性较强,可投作用强烈或有毒之品,且宜守常量或稍增用量。
而体弱或久病多病、矮小瘦弱或婴幼老人耐药性较差,不宜投用作用强烈或有毒之品,宜用作用较缓或毒性较小的中药,且宜仅守常量或低于常量。
对于不同性别的个体,特别是妇女,要注意其生理变化而恰当选药。
对于不同种族或同种族而居处或习俗不同的用药者,也要注意辨析其对中药的敏感性或耐受性。
其中敏感性强耐受量小的就.用药量亦小;而敏感性弱耐受量大的,用药量亦大。
此外,应根据人体皮肤的状况,如皮肤的部位、完好或破损、体表的温度、湿度等的不同,恰当选择用量及药用部位,以免过量吸收某些药物成分而导致中毒。
5 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中药的有毒,有时是指过敏反应。
近年报道也说明,在应用中药而致有毒反应的案例中,属现代医学中过敏反应者占相当比例。
减少或杜绝中药的这种有毒反应,关键是善于识别、及早防治。
临床发现,在对中药产生过敏反应的用药者中,有不少是既往曾对中、西药或其他物质有过敏反应史者,故此,医生在谴药组方时,要详细询问用药者的病史,弄清楚其对中药,尤其是需马上使用的单味中药或中成药有无过敏史,以便避免使用对用药者致敏的药物。
用药后,医者与用药者都要密切观察,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心悸、血尿、喘息等不良反应,且这种反应与药物的性效无关,则应立即停用,并酌情处
理。
若确系所用药物的过敏反应,应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确认变应原究为何种中药或中成药,并告知患者,日后不得再用,以免重蹈覆辙。
有人统计,中药注射剂注射给药引致的过敏性休克和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的几率,不仅高于以其他剂型和给药途径,而且有死亡者,故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尤当小心。
除在药剂的质量上把关外,对已知易过敏的中药注射液,如天花粉注射液、地龙注射液、鹿茸注射液等,则应在注射前行过敏试验,若为过敏者当不用,或用脱敏法注射,以防引起过敏。
中药的治疗效能与有毒反应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对于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不能一概而论,既不能认为其一概无毒,也不能认为其个个有毒,而是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从有毒化为无毒,发挥治疗作用,是临床所需要的;从无毒转为有毒,不但不能疗疾病,反而损害人体,是临床应避免的。
药剂科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