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合集下载

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

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
►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 ►日本的“小柴胡汤副作用死亡事件”
实质,是违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违反了中医治病必辨方证的原则。
“鱼腥草注射液”风波
目前上市的含鱼腥草的注射剂
鱼腥草注射液 新鱼腥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 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 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 复方蒲公英注射液 炎毒清注射液 鱼金注射液
常见中药中毒原因
1. 剂量过大或长期持续服用。 2. 用法不当,没有按中药的正确用法使用。 3. 炮制不充分,有毒成分含量过高。 4. 患者不遵医嘱,自行服药。 5. 中药品种混乱、有毒药物管理不善。
四、中药中的有害物质
(一)外源性污染:包括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二)内源性毒性物质:一般是指中药自身
比利时学者报告了服用含有马兜铃酸 的中草药致急进性肾功能衰竭,并称 这种肾脏损害为“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 Nephropathy, CHN)”。
此后,有关马兜铃酸引起肾脏损害的 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并陆续发表有关研究报告。
“马兜铃”的震撼
国内学者认为,不宜笼统地将马兜铃 类植物引起的肾脏损害称作“中草药 肾病”。
1.2 干法消解(灰化法) 该法是通过高温方法将试样中的重金属元素游 离。一般是将样品先于小火炭化至无烟,再移 入马弗炉中高温灰化完全,冷却,用稀酸溶解 灰分,定量转移至量瓶中。
1.3 压力消解罐消解法(高压密封溶样法) 样品仍采用强酸消解,与湿法消解不同的 是样品要置于聚四氟乙烯罐内密封,置于 烘箱内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
(1)火焰原子化法:该法是利用化学火焰使 物质分解并原子化的方法。可用于铜、铁、 锌、锰、钙等常量元素的检测,缺点是原子 化效率不高, 火焰中自由原子浓度很低,灵 敏度低。

中药的毒性如何划分

中药的毒性如何划分

等功效,主要围绕滋补为主,可以进行日常服用或是长久服
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硫黄的出现要避免朴硝的出现,而朴
用,是无毒。 中品药物按照君臣使划分,即为臣,通常是以治
硝的出现也要避免硫黄的出现,由此可推见水银和砒霜之间
疗为主,通常是微毒有毒,比如白果有小毒,可以进行少量服
也不可以同时出现,而狼毒和密陀罗也是同理,巴豆和牵牛,

中药的毒性如何划分
聂继军
我国地大物博,重要种类繁多,而中医恰好是我国传统
有一定数目要求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当臣子。
医学,中药在中医学中占据很大位置,可以救治疾病,还与人
配伍除了根据相应症状进行药物配伍外,还要根据十八
可使心脏骤停出现生命危险。
还有药物保存上也要注意,将有毒和无毒药物区分放
开,避免放置一起,也要注意以上所提到十八反和十九畏相
反应,还要注意药品储存方式,避免药物受潮,产生药物不可
使用或是发霉损坏药性增加毒性等,要进行特别注意。
作用,就像螃蟹配啤酒一样,会产生痛风、中毒等现象发生。
以上就是药物毒性分类,就是从中药材单品分为上、中、
有细辛和芍药出现,因此出现乌头、甘草以及藜芦要对药方
毒性,不可久服。 最早成书《 神农本草经》 中记载分为有毒和
格外注意,仔细检查避免出现相反。
无毒两类。
十九畏中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
上品药物按照君臣使划分,即为君,通常是补虚补气血
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0·
作者简介:
聂继军,四川达州 开江县中医医院。
出现后面几种药材不可出现在药房中,同理甘草出现甘遂、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探析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探析

物在常量应用 时 , 其性 能的峻 缓及 对人 体的毒 害大小 。据 此将药物分为有毒 与无 毒两 大类 。但认 识到此 还不 够 , 因 为药物的有毒 与无毒 , 有时是 针对 某些药 因用量及 使用 方 法不 同所表现 出的性效 变化 而言 , 许多 中药无论 有毒与 无 毒, 它的治疗 效能与毒 性作用 既是相对 的又是密切相关 的 , 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 转化 。有些无 毒 的中药 , 因过量 或
中又将所载 3 5种药物 按其有 毒与无 毒分为 上 中下 三 品。 6
上品“ 无毒”, 大多为补虚扶正之 品; 中品“ 有毒 ” “ 毒” 或 无 , 为补虚扶弱或驱邪 , 也可毒害人体 , 转为有毒 之物。从 这个 意 义上
均 可谓 之为 “ 药” 毒 。药 即“ ” “ ” 毒 , 毒 即药。明代 《 经》 类 卷 1 : 毒药者 , 2云 “ 总括 药 而言 , 能除病 者 , 凡 皆称 之 为毒 要” 。②药物 的偏 性。是 指药 物对人 体 的某 种偏 性 , 中医 学认为 , 药物之所 以能治病 , 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 特定 的, 有别 于其他药 物的偏性。临床医生每取其 偏性 , 以祛 除 病邪 , 调节脏 腑功能 , 从而纠 正阴 阳之 盛衰 , 调整 气血之 紊
狭义的毒 即指药物 对人体的伤害。一般说 , 凡有毒 的药 物 ,
大 多性质强 烈 , 作用峻猛 , 易毒害人 体 , 极 常用治疗量极小 , 安全性低 。用之 不懂 , 药量稍有 超过常用 治疗量 即可 对人
体造成 伤害。如 马钱子 、 头 、 乌 巴豆 、 芫花 、 千金子等。所谓 广义 的毒或有毒 , 具体 有两方 面 : ①药物的总称。 即指凡药
应用 , 则能化毒为利 , 沉疴 去痼疾 而不毒 害人 体 , 化 为 疗 转 无 毒之药。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妙和常听人说什么某某药是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另一些人会反驳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毒副作用”等等。

在俺看来,对中药的这些认识都是有问题的。

另外还有西医用他们的理论为中药立下愚蠢的规矩,我们的中医药大学教材、中药房又把这些愚蠢的规矩视为法典。

兹整理旧报纸,拜读了几篇刊登在《北京青年报-每日健康》版上的相关文章,虽说这几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早了点儿,观点不新,陈年老康,且和当下的“主旋律”大同小异,但俺还是忍不住借题发挥一下,也算抛砖引玉吧。

“毒”有两解,误判千年。

2004年11月2日题为《中药也不要随意服用》(作者李芹)的文章,文章标题的立意没有错,即中药也不可以随意服用,但内容上的硬伤颇多。

文章开篇说:“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中药的毒副作用反应相对比西药要小些。

”这是对中药的错误认识。

中药的使用关键在于方剂的运用是否正确以及服用剂量的拿捏是否准确,如果这两者都被运用得当的话,就是高明的医生(上工),如扁鹊、张仲景,哪里有什么“毒副作用”?反之,就不是什么“毒副作用”的问题,而是无效或加重病情甚至是置人于死地的问题。

所谓“副”的作用是在有正作用、有可取之处的同时所产生的不良作用。

西药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通常都是如此,只是程度的问题,没辙;而中药在“吃错药”的情况下,没有正作用,所以谈不上副作用,只能自认倒霉。

可对于中医来说,被你诊治的患者如果表现出了“毒副作用”,那一定是不高明的医生(下工,庸医)所为,是医术不精到,或辨证错误,或用方错误,或用药剂量错误的问题,但错不在药!文章接着说:“中药也有毒性,如服用不当,同样会引起不良反应。

”并列举了川乌、附子等几味中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章作者对中药的“毒性”认识是有误区的。

中药在古代本来就叫“毒药”,但这个概念与今天对毒(如敌敌畏、耗子药、氰化物、沙林毒气)的理解是两码事。

中国古代谈中药的“毒”字就是该味药的偏性,即偏于温凉寒热的药性。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中。

然而,中药中也存在一些具有潜在有毒风险的成分。

本文将就中药的有毒与无毒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有毒成分1. 毒性植物:部分中草药本身带有毒性成分,如罂粟壳、薏苡仁等。

这些植物中的毒性成分在一定剂量下可用于治疗疾病,但过量使用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毒性反应。

2. 动物性药材:一些中药还包含动物性药材,如蜂胶、蝎子等。

这些动物性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在合适的剂量和方式下使用。

3. 重金属:中药草药中有时会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如汞、铅等。

长期过量摄入重金属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中药的无毒成分1. 植物性药材:大部分中草药属于植物性药材,其成分多为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对人体相对安全。

例如,黄芩、连翘等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

2. 矿物质类药材:中药中还有一些矿物质类的药材,如石膏、朱砂等。

这些药材往往用于清热解毒或缓解疼痛,中毒的风险较低。

三、中药的安全使用原则1. 临床应用: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遵循临床应用的原则,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配和用药,以减少有毒反应的发生。

2. 合理剂量:中药使用需掌握合理剂量,并遵循药方的配伍原则,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 质量标准:选用优质中药材,遵循药材质量标准,减少残留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摄入。

4.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反应可能有所差异,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发生过敏和药物不良反应。

四、中药的科学研究与监管1. 中药的研究:科学研究有助于对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有毒风险和解毒机制,并寻找替代品或合理使用方式。

2. 中药的监管:加强中药的监管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包括对中药生产企业的注册和管理、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监测等。

综上所述,中药既含有一些有毒成分,也包含许多无毒成分。

要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需要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临床应用,掌握合理剂量,选择优质中药材,并进行个体化调整。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中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

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和生活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有了初步了解。

一、含义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即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一般说,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即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毙命。

砒霜、千金子、巴豆、生乌头、马钱子等。

一般说,凡无毒的药物,性质均比较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大,安全系数较高,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证,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

如粳米、山药、薏苡仁等药食两用之品。

二、“毒”的特性(有毒与无毒相互转化)有些无毒的药物,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即可毒害人体,转化为“有毒”之物。

如:甘草无毒,若蜜炙后常量服用,可收补中益气之功;若恃其无毒而大量久服,即可出现毒副反应,使服用者脘腹痞满或水肿。

人参无毒,若常量合理服用,可收补气强壮之效;若恃其大补而滥用久服,亦可毒害人体,轻则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重则导致死亡。

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药物,只要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去疾病而不毒害人体,转化为“无毒”之药。

如:乌头有大毒,在使用常量与先下久煎等合理应用条件下,不但不能毒害人体,反而可收散寒、逐湿、止痛之功。

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为什么中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毒的本质是什么?近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手段,从许多中药里提取分离出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从而初步科学地揭示了“毒”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提供了可靠依据。

即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由其所含物质成分对人体作用的强弱、能否造成伤害而决定的。

一般说,不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即为无毒之物,如芦根、蜂蜜、山药、薏苡仁等;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即为有毒之品,如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毒素;砒霜有剧毒,是因其含有砷元素;斑蝥有大毒,是因其含有斑蝥素,等等。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关键词】有毒;无毒;现代认识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论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所记载的365种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说明先祖对药物的有毒无毒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药品种的扩大和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归经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现将全面认识有毒无毒以及从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1 有毒无毒的概论在中药中,所谓有毒无毒是指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

凡是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大,即可对人体产生毒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使人毙命。

如《诸病源候论》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変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如砒石、乌头等”。

所谓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不超过常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一般来说,几乎无毒的药物,性质比较平和,安全性高。

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症,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车前子、麦芽、山药、元曲等。

一般说,有毒的药物必含有毒成分,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并不一定显示有毒。

故在有的时候,药物或者药物的偏性对人体有双重作用,即可能祛邪疗疾,又可能造成伤害[1],如黄连苦寒泄火,治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津液内伤等。

许多中药,无论有毒、无毒,它的治疗、效能与毒副作用即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如关木通,《本草纲目》对其并无有毒记载,成人常用量3~10 g,但临床上有报道,若一次用到60 g,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2]。

在现代,中药的总体成分与总体毒性,除受到药材品种、产地、炮制、配伍、煎服以及患者的体质影响外,还受到农药或者工业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判断有毒无毒时,均应加以重视。

2 毒副作用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大部分毒性变小,但有时因炮制不当,或者品种混淆等原因,少部分仍有毒性,特别是单味药提取后更应注意,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浅谈中药有毒与无毒

浅谈中药有毒与无毒
这 是一个误 区 , 文 就 如何 正 确 认识 和理 解 中 药 的有 本
服 。 ,本 经》 ” 《 中药性 有毒 无毒 并非专 指毒 害之有 无 ,
而 主要 是指 药性 之强 弱 , 烈之别 , 峻烈之 品多被 视 缓 性 为毒药 。
2 3 毒 为药 之 害 : . 随着 医疗 实 践 的发 展 与 进 步 , 药 毒 概念逐 渐 由广义 转 向狭 义 , 药 专指 使 用 不 当会 产 生 毒 毒副反 应 甚 至 人 死 亡 的特 征 , 汉 张仲 景 《 寒 杂病 东 伤 论》“ :蜀极 闭 口者有 毒 , 食 之 , 人 咽 喉 , 病 欲 绝 , 误 强 气 或吐下 白沫 , 体 痹 冷 。 历 代 本 草 在 药 物 条 目下 “ 身 ” 有
维普资讯
光 明 中 医 20 08年 1 第 2 卷 第 1 月 3 期
CG T M Jnay 0 8V l 3 1 J M C aur 20 . o2 .
・9 ・ 5
浅谈 中药 有 毒 与无 毒
徐 红 山东省滨 州市 中 医医院 (56 0 王 兆 荣 山东省 济南 市平 阴县 骨科 医院(54 0 26 0 ) 2 00 )
关键词: 中药学; 中药基础理论 由于西 药 的副作用 或毒 副反应 逐渐 被人们 认识 和 了解 , 中药越 来越 倍 受 人们 的关 注 和 青 睐 。不少 人 认 为 中药及其 制剂是 有 病 治 病 , 病健 身 , 全 可 靠 , 无 安 甚 至有 人把 中药滋补 类 药 品作 为保 健 品 常 年服 用 , 实 其
内容 不断修 正补充 。 2 中药 有毒 无毒的 含义
头碱 等 , 马钱 子有 毒 因其 含有 番木 鳖碱 。
32 整体 是否 有 毒 : . 由于 中 药是 多 成 份 的 , 份之 间 成 有协 同 , 亦有指 抗 , 致使有 些含 有有 毒成 份的 中药在 整 体 上并 不显示 有 毒 , 人参 中 , 如 人参 皂 苷 B、 C有 溶 血 作用 , 而人 参 皂 苷 A有 抗 溶 血 的作 用 , 因此 人参 整 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凡此种种,皆谓之“毒”或 “有毒”。它既包括了“毒” 字“善而厚”之义,又包括了 “毒”字“恶而厚”之义。 • 此说在古今中药学中皆可见 到,对于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 有指导意义。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三)无毒的含义
• 所谓“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 不超过常规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 成伤害。 • 古今中药学专著中所说的某药无 毒多指此。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可见,每种药物都具有各自 的偏性,或散或收,或升或降, 或寒或热,或补或泄,或润或燥 等等,统称为“毒”或“有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有毒” 虽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 之分,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 • 因为从理论上说,凡药必有偏性, 有偏性才可称其为药。故也有人据此将 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 性的总称。 • 药物或药物的偏性,对人体有双重 作用,既能祛邪疗疾,又能造成伤害。 如: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黄芩、黄连苦寒清泄,既可清热泻火, 治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 或脾胃被伤等。 • 干姜、附子辛热,既可散寒温阳,治阳 虚里寒;又能伤阴助火,引发火邪内生或 津液被伤等。 • 升麻、柴胡升提,功善升举清阳,既可 治疗病势下陷之证,又能加重病势上逆之 疾。 • 旋覆花、代赭石沉降,功能降逆止呃止 呕,既可治疗气逆呕呃喘息之证,又能加 重病势下陷之疾等。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五代时期,《日华子本草》将 有毒中药的分级增加了“微毒”一 级,由三级分法上升为四级分法。 • 据宋人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 本草》记载,《日华子本草》曾云 丹砂、雄黄、生银、铁、伏龙肝、 赤铜屑、锡铜镜鼻等均为有“微毒” 之品。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宋代,掌禹锡等在编著综合性本草 著作《嘉祐本草》时,接受了《日华 子本草》的四级分法,也将有毒中药 的分为大毒、毒、小毒、微毒四个等 级。之后,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等综合性本草,均采用了四级分 级法,如云:生金、独自草、青腰虫 等有大毒;石胆、白头翁、龟甲等有 毒;铜矿石、千里及、蛤蚧等有小毒; 罗勒、莴苣、佛甲草等有微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毒”字的本意,在中医文献中经常出 现。如:《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 有“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 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之论。金代名医 成无己注云:“此前热未尽,又感温热者 也。阳主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也。 两热相合,变为温毒。以其表里俱热,故 为病最重。”成氏对温毒的解释,正是许 慎所谓“毒,厚也”的确切例说。本草文 献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论述中药有毒无毒 时,“毒”字的本意也每有出现。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二)有毒的含义
•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 的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所谓狭义的“毒”或“有毒”,即 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属“毒”字 “恶而厚”的范畴。 • 一般说,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 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 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用 之不当,药量稍有超过常用治疗量,即 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 者使人毙命。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一般说,凡无毒的药物,性 质均比较平和,常用治疗量幅 度较大,安全系数较高,临床 应用时,只要合理对证,就不 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然而,这部分药也不是个个绝对无毒,不 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其中一部分偏性较突出, 作用较强,当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时,虽不 会损害人体,而大量应用则可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肠,若常量应用可治 火热上攻或热结便秘,而大量或超大量应用则 伤阳败胃;人参味甘而微温,功能补气生津、 益智安神,若常量应用可治气虚欲脱及气津两 伤等证,而大量或超大量应用则可引发滥用人 参综合征,轻则火热上炎、口鼻出血,重则兴 奋狂躁,乃至于死亡等。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王冰在《次注黄帝素问·五常政大论》 中提出在使用药物时要做到:“能毒者以 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 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 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 这些论述,至今仍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 要原则。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据此推之,“恶而厚”可谓之为 “毒”,“善而厚”也可谓之为“毒”。 • 对于前者,人们容易理解,而对于 后者人们却较难理解。 • 为说明这个问题,段玉裁又在上文 之后举例云:“《易》曰圣人‘以此毒 天下而民从之’,《列子》书曰‘亭之 毒之’,皆谓厚民也。”也就是说,段 氏认为这两句话中的“毒”字,均为 “善而厚”之意。注:亭,引申为养育之义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2020/12/8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一、有毒无毒的源流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 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 上溯到远古时代。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 训》云: •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 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 毒”。 • 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 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对 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经有了初 步了解。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周代,医药学家已学会了 用药物的“毒性”(即药物的 偏性)治病。故《周礼·天 官·冢宰》有“医师掌医之政 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说。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战国秦汉之间,《黄 帝内经》关于药物“有 毒无毒”的论述,说明 医药学家进一步认识到 药物可分为有毒与无毒 两类。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 论·卷二十六·解诸药毒候》 明确指出“毒有大小”。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唐代,在甄权的《药性论》与
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中, 均仿效陶弘景,亦将有毒中药分 为大毒、毒、小毒三级,如: •《药性论》云:“水银:有大 毒”;“飞廉:有毒”;“云母: 有小毒”等。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 云:“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 为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 久服必有偏胜”。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明代,张景岳《类经·卷十四》云: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 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 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正气。气 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 人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 病在阴阳偏胜尔。欲救其偏,则惟 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景岳全书·本草正·毒草部》附子条 辨毒项论述云:“又如药之性毒者, 何可不避?即如《本草》所云某有毒 某无毒,余则甚不然之,而不知无药 无毒也。故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毒, 若用之不当,凡能病人者,无非毒也。 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 或过用误用,亦能杀人,而况乎以偏 味偏性之药乎?”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 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 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明代《类经·卷四》云:“毒药,为 药之峻利者。” •当代,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 所说的“中药的毒性”,也是此意。 药如砒石、千金子、巴豆、芫花、乌 头、马钱子等。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毒性药物的 认识逐步加深,分类也由两级升至 三级。如: • 魏人吴普在《吴氏本草》中曾承 袭前人经验,也将“有毒”药物分 为毒与大毒两级; • 梁人陶弘景在撰写《名医别录》 时,将所载有毒药物的级别分为大 毒、有毒、小毒三级,并逐一标明 大毒、有毒、小毒、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另一部分则偏性甚弱,作用平和,即 使大量或超大量应用,也不会对人体造 成伤害,如粳米、浮小麦、山药、薏苡 仁等药食两用之品。 • 也就是说,被中医列为无毒的中药, 又可分为有潜在毒性的药与确实无毒的 药两大类。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这样,连同前述有毒药,就可 将中药分为三大类:即对人体有 明显毒性的药、有潜在毒性的药 与确实无毒的药。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注: •阴脉与阳脉的含义有三: •一为三阴、三阳之说; •二为尺、寸之脉,尺脉为阴,寸脉为阳; •三为阳脉指浮、数、滑、缓等脉;阴脉指 沉、迟、细、紧等脉。 •据文义可知,此处所说是言是不断发展的,时至今日毒 字的含义已转化为:多指“恶而厚” (害),极少指“善而厚”(好)。 • 故尔,大多数人只知道“毒”字 有“恶”的含义,却不知道其为中性 形容词,表示“多也”、“厚也”等, 还有“善”的含义。 • 然而,在研究讨论中药的有毒无 毒理论时则不能忘记此点。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②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对人体
的某种偏性。 • 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 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 的、有别于其它药物的偏性。临床医 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节脏 腑功能,从而纠正阴阳之盛衰,调整 气血之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 身健体之目的。古人常将这种偏性称 之为“毒”、“有毒”。如:
•注:祥:福,善,吉凶之征兆。引 申为顺。从示,羊声。古作羊,吉 凶之先见。 •臭:兼香臭,此作香气,即另一种 香气。香臭是很难区别的。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 “字义训厚,字形何以从艸?盖制 字之本意。因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往往 犹历历也。其生蕃多,则其害尤厚,故 字从艸,引申为凡厚之义。” • 也就是说,所谓“毒,厚也”的 厚,其本意应该是一个中性形容词,表 示“多也”、“重也”、“剧也”、 “峻烈也”等。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金代的张子和、明代的张 景岳、清代名医徐大椿、吴 瑭等对有毒无毒的理论与内 容不断补充修正,使其日臻 完善。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二、 有毒与无毒的含 义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一)“毒”字的本意
•各国的传统医药学,都与本国的传统 文化紧密相连。我国的中医药学,本 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要弄清 中药学中的有毒与无毒的内涵,就必 须从文字学入手,首先弄清“毒”字 的本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