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合集下载

浅论中药的毒性及其减毒方法

浅论中药的毒性及其减毒方法

中医传统理论认 为 , 中药的 “ 毒” 有广义与狭 义之分嘲 。“ 广 最小程度 ,从 而做到安全用药 ,应引起中医药工作者 的高度重 义之毒”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泛指中药而言。如在 视。 纵观历代本草著作及古今医家临床 医案验方 , 中医临床用于 《 周礼 ・ 天官冢宰》 中载有 “ 医师掌医之政 令 , 聚毒药 以供医事” 之 降低有毒 中药毒性 的方法主要有配伍减毒法 、 炮制减毒法、 煎煮 论述, 在《 类 经》 中则有 “ 凡可避邪安正者 , 皆可称之为毒药” 之记 减毒 法、 用量减毒法及 服法减毒法等口 】 。 载。 二是 指中药的偏性 。 即所谓毒者 , 以气味之有偏也。 《 景岳全 2 . 1 配伍 减毒法 : 中药配伍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及遣方用药的特 可起 到调其偏性 、 制 书》 载有 : “ 药 以治病 , 因毒 为能 , 所谓毒药 , 是 以气 味之偏也 。盖 色优势 。一味 中药通过与他药的合 理配伍 , 一 方面可增强药力 , 全 面照顾病情 , 增强疗效 ; 另 气 味之 正者 , 谷食之属是也 , 所 以养人之正气 ; 气味之偏者 , 药饵 其毒性 的作用 , 之属也 , 所 以去人之邪气 。故 日毒药攻邪也。” 中医传统理论认 方 面又可降低或消除有毒药物之 毒性 , 达到安全用药 的 目的。 为, 中药有寒 、 热、 温、 凉、 补、 泻、 升、 降、 散、 收、 润、 燥等不 同的偏 纵观历代本草 , 采用配伍 的方法 以监制毒性中药之毒性 , 为历代 逐渐形成了相反相成 、 相畏相杀等 性, 中医临床 医治疾病 , 也正是运 用药物之偏性 , 以纠正人体脏 医家推崇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
提供借 鉴。
关键词 : 中药毒性 减毒 方法 配伍 减毒 炮制减毒
中图分类号 : R 2 8 5 .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5) 0 3 — 0 1 5 9 — 0 2

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

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
►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 ►日本的“小柴胡汤副作用死亡事件”
实质,是违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违反了中医治病必辨方证的原则。
“鱼腥草注射液”风波
目前上市的含鱼腥草的注射剂
鱼腥草注射液 新鱼腥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 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 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 复方蒲公英注射液 炎毒清注射液 鱼金注射液
常见中药中毒原因
1. 剂量过大或长期持续服用。 2. 用法不当,没有按中药的正确用法使用。 3. 炮制不充分,有毒成分含量过高。 4. 患者不遵医嘱,自行服药。 5. 中药品种混乱、有毒药物管理不善。
四、中药中的有害物质
(一)外源性污染:包括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二)内源性毒性物质:一般是指中药自身
比利时学者报告了服用含有马兜铃酸 的中草药致急进性肾功能衰竭,并称 这种肾脏损害为“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 Nephropathy, CHN)”。
此后,有关马兜铃酸引起肾脏损害的 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并陆续发表有关研究报告。
“马兜铃”的震撼
国内学者认为,不宜笼统地将马兜铃 类植物引起的肾脏损害称作“中草药 肾病”。
1.2 干法消解(灰化法) 该法是通过高温方法将试样中的重金属元素游 离。一般是将样品先于小火炭化至无烟,再移 入马弗炉中高温灰化完全,冷却,用稀酸溶解 灰分,定量转移至量瓶中。
1.3 压力消解罐消解法(高压密封溶样法) 样品仍采用强酸消解,与湿法消解不同的 是样品要置于聚四氟乙烯罐内密封,置于 烘箱内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
(1)火焰原子化法:该法是利用化学火焰使 物质分解并原子化的方法。可用于铜、铁、 锌、锰、钙等常量元素的检测,缺点是原子 化效率不高, 火焰中自由原子浓度很低,灵 敏度低。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探析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探析

物在常量应用 时 , 其性 能的峻 缓及 对人 体的毒 害大小 。据 此将药物分为有毒 与无 毒两 大类 。但认 识到此 还不 够 , 因 为药物的有毒 与无毒 , 有时是 针对 某些药 因用量及 使用 方 法不 同所表现 出的性效 变化 而言 , 许多 中药无论 有毒与 无 毒, 它的治疗 效能与毒 性作用 既是相对 的又是密切相关 的 , 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 转化 。有些无 毒 的中药 , 因过量 或
中又将所载 3 5种药物 按其有 毒与无 毒分为 上 中下 三 品。 6
上品“ 无毒”, 大多为补虚扶正之 品; 中品“ 有毒 ” “ 毒” 或 无 , 为补虚扶弱或驱邪 , 也可毒害人体 , 转为有毒 之物。从 这个 意 义上
均 可谓 之为 “ 药” 毒 。药 即“ ” “ ” 毒 , 毒 即药。明代 《 经》 类 卷 1 : 毒药者 , 2云 “ 总括 药 而言 , 能除病 者 , 凡 皆称 之 为毒 要” 。②药物 的偏 性。是 指药 物对人 体 的某 种偏 性 , 中医 学认为 , 药物之所 以能治病 , 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 特定 的, 有别 于其他药 物的偏性。临床医生每取其 偏性 , 以祛 除 病邪 , 调节脏 腑功能 , 从而纠 正阴 阳之 盛衰 , 调整 气血之 紊
狭义的毒 即指药物 对人体的伤害。一般说 , 凡有毒 的药 物 ,
大 多性质强 烈 , 作用峻猛 , 易毒害人 体 , 极 常用治疗量极小 , 安全性低 。用之 不懂 , 药量稍有 超过常用 治疗量 即可 对人
体造成 伤害。如 马钱子 、 头 、 乌 巴豆 、 芫花 、 千金子等。所谓 广义 的毒或有毒 , 具体 有两方 面 : ①药物的总称。 即指凡药
应用 , 则能化毒为利 , 沉疴 去痼疾 而不毒 害人 体 , 化 为 疗 转 无 毒之药。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妙和常听人说什么某某药是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另一些人会反驳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毒副作用”等等。

在俺看来,对中药的这些认识都是有问题的。

另外还有西医用他们的理论为中药立下愚蠢的规矩,我们的中医药大学教材、中药房又把这些愚蠢的规矩视为法典。

兹整理旧报纸,拜读了几篇刊登在《北京青年报-每日健康》版上的相关文章,虽说这几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早了点儿,观点不新,陈年老康,且和当下的“主旋律”大同小异,但俺还是忍不住借题发挥一下,也算抛砖引玉吧。

“毒”有两解,误判千年。

2004年11月2日题为《中药也不要随意服用》(作者李芹)的文章,文章标题的立意没有错,即中药也不可以随意服用,但内容上的硬伤颇多。

文章开篇说:“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中药的毒副作用反应相对比西药要小些。

”这是对中药的错误认识。

中药的使用关键在于方剂的运用是否正确以及服用剂量的拿捏是否准确,如果这两者都被运用得当的话,就是高明的医生(上工),如扁鹊、张仲景,哪里有什么“毒副作用”?反之,就不是什么“毒副作用”的问题,而是无效或加重病情甚至是置人于死地的问题。

所谓“副”的作用是在有正作用、有可取之处的同时所产生的不良作用。

西药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通常都是如此,只是程度的问题,没辙;而中药在“吃错药”的情况下,没有正作用,所以谈不上副作用,只能自认倒霉。

可对于中医来说,被你诊治的患者如果表现出了“毒副作用”,那一定是不高明的医生(下工,庸医)所为,是医术不精到,或辨证错误,或用方错误,或用药剂量错误的问题,但错不在药!文章接着说:“中药也有毒性,如服用不当,同样会引起不良反应。

”并列举了川乌、附子等几味中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章作者对中药的“毒性”认识是有误区的。

中药在古代本来就叫“毒药”,但这个概念与今天对毒(如敌敌畏、耗子药、氰化物、沙林毒气)的理解是两码事。

中国古代谈中药的“毒”字就是该味药的偏性,即偏于温凉寒热的药性。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中。

然而,中药中也存在一些具有潜在有毒风险的成分。

本文将就中药的有毒与无毒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有毒成分1. 毒性植物:部分中草药本身带有毒性成分,如罂粟壳、薏苡仁等。

这些植物中的毒性成分在一定剂量下可用于治疗疾病,但过量使用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毒性反应。

2. 动物性药材:一些中药还包含动物性药材,如蜂胶、蝎子等。

这些动物性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在合适的剂量和方式下使用。

3. 重金属:中药草药中有时会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如汞、铅等。

长期过量摄入重金属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中药的无毒成分1. 植物性药材:大部分中草药属于植物性药材,其成分多为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对人体相对安全。

例如,黄芩、连翘等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

2. 矿物质类药材:中药中还有一些矿物质类的药材,如石膏、朱砂等。

这些药材往往用于清热解毒或缓解疼痛,中毒的风险较低。

三、中药的安全使用原则1. 临床应用: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遵循临床应用的原则,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配和用药,以减少有毒反应的发生。

2. 合理剂量:中药使用需掌握合理剂量,并遵循药方的配伍原则,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 质量标准:选用优质中药材,遵循药材质量标准,减少残留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摄入。

4.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反应可能有所差异,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发生过敏和药物不良反应。

四、中药的科学研究与监管1. 中药的研究:科学研究有助于对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有毒风险和解毒机制,并寻找替代品或合理使用方式。

2. 中药的监管:加强中药的监管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包括对中药生产企业的注册和管理、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监测等。

综上所述,中药既含有一些有毒成分,也包含许多无毒成分。

要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需要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临床应用,掌握合理剂量,选择优质中药材,并进行个体化调整。

有毒中药大毒10种【如何理解中药的“毒”】

有毒中药大毒10种【如何理解中药的“毒”】

有毒中药大毒10种【如何理解中药的“毒”】有毒中药大毒10种【如何理解中药的“毒”】不可否认,不少中药生药本身确实具有很强的毒性。

我们有句老话说“是药三分毒”,就是对中药毒性的一种比较科学和客观的描述。

过去出于某些原因,人们忽视了中药的毒性,直到现在中药的毒性才逐渐重新为人们所认识。

中药的毒性指的是什么?通俗讲就是中药对机体造成伤害的性能。

在西医传人中国以后,随着西药的应用毒副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家感觉到西药毒副作用很大,所以说在人们心目中普遍的也认为中药无毒,很多人也这么宣传,实际上这也是不客观的说法。

为什么最近频频出现中药中毒事件?为什么以前吃中药觉得都很安全,用它的毒性也没有发现中毒的问题?分析原因,除了药品品种的混乱,就是把药搞错了,错误的使用了一些代用品。

另外,还有以下一些中药原因:一是中药使用范围扩大,使发生几率增大;二是中药制剂增多,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均浓集,疗效提高,毒性亦增强;三是假冒伪劣产品,不合理用药,长期、大剂量用药增多;四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监测、管理不够,对不良反应缺乏警惕;五是企业在药品说明书上回避毒副作用,缺少禁忌症及警示性内容等等。

其实很多中药虽然有毒性,但辩证得当,药力也相当显著,可治顽疾,在使用和管理上决不能因噎废食。

早在1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即将中药分为上、中、下品,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明代的《本草纲目》更将有毒中药细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其中毒性中药381种以专篇介绍。

解放后,我国已对100余种中药的化学结构、药理、毒理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已明确了中药有毒成分的主要物质基础的类别。

中医为何要使用有毒中药?以大毒中药治疗癌症、痹症、淤症等疑难病的中医医生与方剂比比皆是。

其实不光中医用“毒药”治病,西医等其他医学的分支或门类也都是在用各种毒性程度不同的药剂,治疗各种疾病。

正应了古人的话,是药就有三分毒,正是这样。

以中药马钱子为例,该药虽有大毒,但是炮制得当、使用合理,可以治疗多种重症,如类风湿、半身不遂、再障、重症肌无力、肿瘤、精神分裂症等,“但稍不谨慎则祸不旋踵”。

执业药师中药考试中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执业药师中药考试中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执业药师中药考试中有毒与无毒的含义医疗卫生考试网整理执业药师中药考试中有毒与无毒的含义:毒性是什么样的性能?它是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

临床用药不但要有效,而且要安全,如果不安全,那就失掉了治疗的意义。

药物的毒性,也是认识很早的。

因为古人对毒性不了解,完全靠口尝身受,肯定发生了很多中毒遭遇,付出了惨痛代价。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是实践过程中发生中毒的真实写照。

毒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毒药,泛指一切药物,就是药物的代称。

古人常将毒性与偏性联系在一起,凡是药物都有偏性,所以都有毒性。

《周礼·医师章》中说,“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

是说当时医生还有收集或储藏药物的职责。

在古代很多文献当中,就把中药叫做毒药,所以《药治通义》说“毒药是概括药饵之词”,意思就是药都可以叫做毒药,这就是广义的毒药。

这个观点有它的合理性。

因为毒性作为中药的一种性能,本身就具有普遍性。

民间说“凡药三分毒”,这是从长期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之谈,这是符合实际的。

现代的《普通毒理学导论》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一般的药物,对于健康的人体,或者非适应的人体,都具有毒性,从这一点来说,药物都具有毒物的特征。

”狭义的毒药,就是安全性不高,容易对人体脏腑器官或功能造成伤害的药物。

《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无毒的,中品可能有毒可能无毒,下品一般是有毒的,这是狭义的毒药。

今后我们要学三百来味药,其中有几十味药,明确写了有毒、有大毒、有小毒,这也是狭义的毒。

这两种观点,互有利弊。

如果强调广义的毒药或者毒性,对于使用药物的安全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避免盲目地用药、过多地用药.有一种警示的作用;但是它的不足在什么地方呢?药物之间的安全性差异是不一样的,对于狭义的毒性药和其他药都一样看待,那就容易导致使用狭义的毒药出安全问题。

如果过分强调狭义的毒药,对狭义的毒药应用非常小心谨慎。

就避免了这些药物的不安全性;但是对于没有标明毒性的药物,很多人就会盲目地认为是没有毒性的,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中药是没有毒性的,那是欺人之谈,没有毒性的药是不存在的。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中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

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和生活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有了初步了解。

一、含义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即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一般说,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即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毙命。

砒霜、千金子、巴豆、生乌头、马钱子等。

一般说,凡无毒的药物,性质均比较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大,安全系数较高,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证,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

如粳米、山药、薏苡仁等药食两用之品。

二、“毒”的特性(有毒与无毒相互转化)有些无毒的药物,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即可毒害人体,转化为“有毒”之物。

如:甘草无毒,若蜜炙后常量服用,可收补中益气之功;若恃其无毒而大量久服,即可出现毒副反应,使服用者脘腹痞满或水肿。

人参无毒,若常量合理服用,可收补气强壮之效;若恃其大补而滥用久服,亦可毒害人体,轻则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重则导致死亡。

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药物,只要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去疾病而不毒害人体,转化为“无毒”之药。

如:乌头有大毒,在使用常量与先下久煎等合理应用条件下,不但不能毒害人体,反而可收散寒、逐湿、止痛之功。

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为什么中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毒的本质是什么?近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手段,从许多中药里提取分离出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从而初步科学地揭示了“毒”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提供了可靠依据。

即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由其所含物质成分对人体作用的强弱、能否造成伤害而决定的。

一般说,不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即为无毒之物,如芦根、蜂蜜、山药、薏苡仁等;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即为有毒之品,如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毒素;砒霜有剧毒,是因其含有砷元素;斑蝥有大毒,是因其含有斑蝥素,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急性肾功能损害 严重过敏反应 占中药ADR75%以上
溶血反应
精品文档
鱼腥草注射液事件
1988年-2006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 收到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258例。
上表数据检索时精间品:文1档988年-2006年5月31日
人全们然对不知中中药药毒毒性认(识老百的姓误)区
精品文档
马兜铃酸
马兜铃酸肾病事件
慎用
禁用
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的药用标准
规定含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的 制剂按处方药管理;增补说明书使用注意。
精品文档
马兜铃酸肾病事件
精品文档
马兜铃酸肾病的国际负面影响
美国FDA于2001年6月作出决定:
①禁止进口和全面回收市场上含马兜铃酸 的植物制品。
精品文档
有毒的涵义
所谓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 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损害人体, 常用治疗量范围较小,安全性低。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 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
片面夸大中药毒性(西方医学) 刻意回避中药毒性(某些中医) 因此,与战斗在临床用药第一线的执业 药师同仁探讨中药的有毒无毒理论具有 重要意义
精品文档
二、中药有毒无毒内涵探讨
历史源流 涵义辨析
精品文档
历史源流
中国人对毒性的认识源远流长! 《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一日而遇七十毒”。 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 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精品文档
“毒”字的本意
时至今日,毒字的含义已多指“恶而厚”(害), 而极少指“善而厚”(好)。 故尔,大多数人只知道“毒”字有“恶”的含义, 却不知道其为中性形容词,表示“多也”、“厚也” 等,还有“善”的含义。 由毒字本意引发对中药毒的思考
精品文档
有毒的涵义
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 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不仅如此,《神农本草经》还首次明确 提出了配伍禁忌和配伍减毒思想。
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精品文档
历史源流
并提出服用毒药的剂量疗程控制原则, 云:“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不 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以上记载说明,汉代,人们已懂得通过 药物配伍和控制药物剂量疗程的方法来 避免毒性反应的发生。
精品文档
历史源流
周代,医药学家已学会了用药物的“毒性” 治病。 故《周礼·天官》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 毒药以供医事”之说。
精品文档
历史源流
汉代,我国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 草经》按有毒无毒将365种药物分为上品、 中品、下品三类。
上品“无毒”,中品“有毒或无毒”,下
品“多毒”。
精品文档
历史源流
精品文档
马兜铃酸肾病事件
中草药肾病 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 国内主要是指龙胆泻肝丸事件。 2002年《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重点通报了龙胆泻肝丸致肾损害。 国内期刊文献报道 70例,27例肾衰
竭,43例轻度肾损害。
精品文档
肾损害
肾损害
胞浆毒学说 肾缺血学说 细胞凋亡学说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学说 马兜铃酸的DNA加成物学说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毒’, 厚也。从‘艸’,毐声。”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云:
“‘毒’兼善恶之辞,犹‘祥’兼吉凶, ‘臭’兼香臭也。”
精品文档
“毒”字的本意
也就是说,所谓“毒,厚也”的厚,其本意应 该是一个中性形容词,表示“多也”、“重也”、 “剧也”、“峻烈也”等。 据此推之,“恶而厚”可谓之为“毒”,“善 而厚”也可谓之为“毒”。
王冰又云:“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 以薄药”。意思是说,临床用药时应根 据患者对“毒”的耐受能力,审慎选取 药物。
精品文档
历史源流
明代,张景岳强调凡药皆有毒,如《景岳全书·卷四十 八·木草正》云:“本草所云某有毒、某无毒,余则甚不 然之,而不知无药无毒也。”,“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又如《类经·卷十二·论治类·五方病治不同》云:“毒 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②敦促医师在开具植物药处方时,去除含 马兜铃酸成分的制品。
精品文档
马兜铃酸肾病的国际负面影响
EU 英国、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禁止进口和 销售含马兜铃酸成分的植物制品。 Canada 禁止进口和销售含马兜铃酸成分的 植物制品。
Malaysia 禁止进口和销售含马兜铃酸成分
植物制品。
严重影响中药国际声誉
精品文档
历史源流
清代医药学家对药物毒性分级的认识更加细化,如汪 昂《本草易读》突破前世本草四级分类法,将有毒药 物分为大毒、毒、小毒、微毒和微有小毒五个等级。
一些清代著作从药物偏性角度阐释药物毒性,并提出 警示。如景东阳云:“一药之生,其得寒热温凉之气, 各有偏至,以成其体质,故曰药。药者,毒之谓。”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泰和县2011年度药械从业人员 培训课程
精品文档
提纲
课程背景介绍 中药有毒无毒的内涵探讨 中药毒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课程总结
精品文档
一、课程背景介绍
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频发。 中药安全性引起广泛关注。 马兜铃酸肾病事件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人们对中药毒认识的误区
精品文档
含义辨析
毒字本意 有毒的涵义 无毒的涵义 全面认识有毒与无毒
精品文档
“毒”字的本意
各国的传统医药学,都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 也不例外。 所以,要弄清中药学中的有毒与无毒的内涵,就必须 从文字学入手,首先弄清“毒”字的本意。
精品文档
“毒”字的本意
意思是说,使用毒药治病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斟酌药物中含毒量或药物的毒性大小决定服 药剂量的大小。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 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就安全用药而言,这显然比《神农 本草经》中所云“取去为度”更加 科学。
精品文档
历史源流
精品文档
历史源流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逐一标明药 物的“有毒”或“无毒”,并对服用毒药的剂量 原则作了进一步阐述,
云:“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 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物一 毒,服四丸如小豆”
精品文档
历史源流
而毒中又有轻重,且如狼毒、钩吻,岂同附子、 芫花辈耶?凡此之类,皆须量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