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冰冻后凝血质量的变化对比分析
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比较凝血是人体在遭受创伤和出血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当出血时,身体会迅速启动凝血机制,以防止过多的血液流失导致休克和死亡。
然而,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凝血机制的失效,如创伤、手术、疾病等,这就需要采取措施来帮助机体补充凝血因子,以确保凝血功能的正常运作。
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机体的凝血功能往往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失血的患者往往需要经历在伤口旁快速采取措施,以前往医院接受更加专业的治疗。
在医院中,医护人员通常会开具一些药物来帮助患者恢复凝血功能。
其中,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药物是冷沉淀。
冷沉淀是血浆的一种物质,在特定的温度下,在体外沉淀下来。
它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可以通过注射到患者体内来帮助促进凝血。
在使用冷沉淀的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的流程和剂量来操作,以避免过量逆作用和副作用,造成不必要的健康损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冷沉淀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在凝血功能恢复中的效果,医生们通常需要对失血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
评估时采用的常用检测指标为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凝血功能的不同方面,从而帮助医生在冷沉淀治疗过程中进行更好地监测和控制。
为了评估冷沉淀在失血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医生们通常会比较患者在使用前和使用后的凝血功能数据。
举个例子,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数十名患有大量失血的患者,并对他们进行了冷沉淀治疗。
具体来说,治疗过程中使用了250ml的冷沉淀,以帮助患者恢复凝血功能。
在治疗前,这些患者的平均PT值为27.4秒,平均APTT值为41.7秒,平均血小板计数为181.4×109/L。
然而,在治疗后,这些指标的平均数分别降至15.8秒,28.3秒和252.1×109/L。
这表明,在使用冷沉淀后,失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已经得到一定的恢复,而且血小板计数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总的来说,冷沉淀对于失血患者恢复凝血功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采集后不同时间冷冻保存对其质量的影响

血小板采集后不同时间冷冻保存对其质量的影响
段本荣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0(7)25
【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采集后不同时间冷冻保存对其质量的影响.方法:血小板采集后6 h,24 h.72 h和96 h加5%的DMSO于-80%超低温冰箱冷冻保存.3个月后取出解冻,全自动生化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血小板中LDH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表达.结果:血小板采集后6 h和24 h冷冻,Ph、MPV、pH、LDH和CD62p表达与新鲜血小板无明显差异,而采集后72 h和96 h冷冻血小板Plt、MPV和LDH含量明显降低,而pH和CD62p表达较新鲜血小板明显升高.结论:血小板采集后长时间放置后冻存会导致血小板激活,采集后应尽快冷冻保存,以保证冰冻血小板的质量.
【总页数】3页(P61-62,64)
【作者】段本荣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心血站,山东枣庄,277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
【相关文献】
1.血样采集后不同放置时间对RBC WBC PLT计数结果的影响 [J], 张军龙
2.不同采集模式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 [J], 方春梅;阮忠
3.添加 PAS-ⅢM 液后不同机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质量对比 [J], 侯亚平;张金彩;沈莉;张蕾;张燕
4.941例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不同时间复苏后临床结局分析 [J], 赵静;吴晓云;朱玉蓉;刘春玲;邱慧麒;方路
5.单采血小板采集提速后对血小板质量和献血反应率的影响 [J], 滕平;袁红;高娟;汪桂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择60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酶Ⅲ、D-二聚体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
结论适量多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无明显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关键词】多次单采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变化【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098-021 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2年2月中捐献≧10次的无偿献血者60名,年龄18-55周岁。
献血者外周Plt均≧150×109/L,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体检合格。
在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仪器与试剂日本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及配套的检测试剂盒。
血小板采集用美国MCS+ED血细胞分离机、Amicus血细胞分离机、Trima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一次性封闭式耗材,每次采集1~2 U的机采血小板。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表1)表1 60名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情况 (x±s) (n=60)统计结果表明,60名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
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止血效果比较

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止血效果比较作者:颜沛云朱万寿黄秀凤等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目的:观察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止血效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急性或慢性出血、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输入的血小板类型进行分组:冰冻血小板组150例、新鲜血小板组20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表现与血小板计数变化等。
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24h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输注前,但新鲜组血小板输注24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冰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冰冻血小板;新鲜血小板;血小板减少【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150-02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输血治疗认识的不断进步,临床血小板输注需求越来越多。
因为保存期限有限,新鲜的浓缩血小板依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特别是偏远地区急症患者[1],情况紧急时不得不输注冰冻血小板抢救生命。
本文就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进行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或慢性出血、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者血小板均明显减少,包括外伤、消化道出血、以血小板降低为主的各种血液病、放疗或化疗引起血小板降低等患者。
根据所输入的血小板进行分组:冰冻血小板组150例,新鲜血小板组200例。
其中冰冻组:男性80例,女性70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6.7±1.2)岁。
新鲜组: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6.5±1.5)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比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①新鲜血小板输注组患者输注新鲜的血小板,将血液中心提供的新鲜血小板经Compomaster G4 型血液自动分离设备分离采集浓缩血小板。
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比较例大量失血患者是指因意外或手术等原因造成大量失血,血液过度流失导致身体出现休克状态的患者。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止血和输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患者常常需要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以及使用冷沉淀来辅助恢复凝血功能。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分析和比较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
一、理论分析1. 大量失血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丢失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随着失血血液的流失而丧失。
血小板是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细胞成分,而凝血因子是促使血液凝固的蛋白质。
当这些成分的丢失量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时,就会导致凝血功能受损,出现出血倾向。
2. 冷沉淀的作用冷沉淀是一种富含凝血因子的血浆制品,主要用于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的治疗。
在大量失血患者中使用冷沉淀可以迅速补充凝血因子,帮助恢复凝血功能,减轻或阻止出血。
冷沉淀在例大量失血患者的救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准确的凝血功能检测在临床救治中,对于例大量失血患者,及时有效地了解其凝血功能的状况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准确的凝血功能检测,才能明确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决定是否需要使用冷沉淀以及使用量的大小。
二、实验比较为了验证冷沉淀的作用以及了解其使用前后对于例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选取了20名例大量失血患者,测定了其在使用冷沉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等。
实验结果显示,使用冷沉淀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使用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缩短,说明血液凝固的速度加快了。
血小板计数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增强了患者的止血能力。
除了凝血功能的指标改善外,实验中还观察到了患者整体状况的改善。
使用冷沉淀后,患者的皮肤粘膜苍白等休克表现得到了减轻,大部分患者出血症状有所缓解。
三、结论例大量失血患者使用冷沉淀后凝血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促凝功能的比较

冰 冻血 小板 释放 的 1 T G - 4 3 G、 MP 10和 P 4均高 于新 鲜血 小板 (90 5 。在 从 、DP和胶 原的诱 导 下 ,冰 冻血 ,板的 聚集 率分 别为 (6 5 . ) - F / .) < 0 A l 、 7. 6 3%、 1 2
( 8 4 3 %和 (62 81 ) 新鲜 血小板 的聚集率分 别为( 1 1 . ) ( 1 9 . ) 和 ( 7 0 . ) 冰冻血 小板 对 A 、 DP和胶原 的聚集 率均高于新 7 . 59 ) 0 7 . . %, 5 2 7 . 5 1 %、 7 . 51 % 6 . 69 %, 1 6 5 4 4 5 AA 鲜血 小板 ( < . " . ) P 00 0 1 。结论 : 5 O 冰冻血 小板的促凝 血功能 强于新鲜血 小板 , 在血 源 日趋 紧张的今 天, 可以大量 长期储备冰 冻血小板 , 满足 临床应 用血 小 以 板 的需求 。
血小板冰冻后凝血质量的变化对比分析

血小板冰冻后凝血质量的变化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降温速率制备方法对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的影响,以选择最优降温速率。
方法:收集16例健康捐血者200 ml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按照不同冷冻速率(A组1℃/min、B组10℃/min、C组20℃/min)冰冻血小板,储存1周后复温,测定血小板凝血质量,与对照组(新鲜血小板)及(D组)非程序降温组比较。
结果:A、B、C、D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血小板计数、回收率及聚集率均明显高于A、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D组CD42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C、D组CD62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CD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受降温速率影响比较大,10℃/min为最优降温速率。
关键词:降温速率;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After frozen platelet clotting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analysisLily tsai(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transfusion henan shangqiu, 476100)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t cooling rate of preparation methods on the quality of the frozen platelet clotting, to select the optimal cooling rate. Methods: collect 16 cases of healthy donors 200 ml whole blood, preparation of concentrated platele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reezing rate of 1 ℃ / min (group A, group B 10 ℃ / min, 20 ℃ / min) group C frozen platelet, storage after 1 week after temperature, determination of platelet clotting quality, and the control group (fresh platelets) and group (group D) process cooling. Results: A, B, C, D group, platelet cou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unt, recovery rate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of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C, 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D42b level A, C, D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 (P > 0.05). CD62p level A, C, D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 (P > 0.05). Groups of CD4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frozen platelet clotting quality affected by the cooling rate is bigger, 10 ℃ / min for the optimal cooling rate.Key words: cooling rate; Frozen platelet; Quality of blood coagulation目前国内临床上多采用血小板制剂来预防和治疗由血小板数量不足或者功能不良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多采用输注[1]。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治疗大出血输注前后五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治疗大出血输注前后五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大量输血是临床抢救严重创伤性失血、消化道出血、产后大出血和开展较大的疑难复杂手术的的根本保证,但输入大量库存血不仅不能改善受血者凝血功能甚至会引起患者凝血功能异常[1,2]。
为了有效地控制出血,在抢救大出血患者输血时,往往需要同时输入血小板及补充其它凝血因子,笔者对106例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患者输注前后五项凝血指标做了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治疗组患者病种包括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肝移植术患者、产后大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共106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50例,年龄14~71岁;O型38例,A型54例,B型18例,AB型6例,输血量均大于2000ml。
先后给予机采血小板(或冰冻机采血小板)10~40U,冷沉淀8~35U输注。
1.2输注方法:将用5%二甲亚砜(DMSO)于-80℃低温保存的冰冻单采血小板及-20℃保存的冷沉淀取出,放入37℃水浴迅速融化后,于30min内同型输注。
输注指征为:PLT<40×109/L的创伤失血性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及分组分别于术中或术后输入,一般隔日输注一次或根据患者出血情况酌情增减。
1.3观察指标仪器与试剂:PLT用日本SF-3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凝血四项PT、TT、APTT及Fbg用美国ACL-Advance自动血凝仪及配套原装试剂测定。
观察指标:患者输注前1h、后2~4h之TT、PT、APTT、Fbg及PLT共五项凝血指标。
2 结果与讨论2.1实验结果:根据国家卫生部(2000)412号文件有关规定,已将PT、APTT及PLT联合检测作为一般外科手术前常规出血时间检测指标。
其中PT主要检测外源性凝血因子如凝血血酶原、Ⅴ因子及Ⅶ因子活性,APTT主要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如Ⅷ因子、Ⅸ因子及Ⅺ等活性[3]。
笔者对患者输入前1h、后24h五种出凝血参数进行对比观察(t检验),结果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冰冻后凝血质量的变化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4-10-22T14:19:30.29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4年第2期供稿作者:蔡莉莉[导读] 临床常用的血小板产品为冰冻血小板、单采血小板、从全血分离的浓缩血小板3种。
蔡莉莉(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河南商丘 476100)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降温速率制备方法对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的影响,以选择最优降温速率。
方法:收集16例健康捐血者200 ml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按照不同冷冻速率(A组1℃/min、B组10℃/min、C组20℃/min)冰冻血小板,储存1周后复温,测定血小板凝血质量,与对照组(新鲜血小板)及(D组)非程序降温组比较。
结果:A、B、C、D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血小板计数、回收率及聚集率均明显高于A、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D组CD42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C、D组CD62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CD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受降温速率影响比较大,10℃/min为最优降温速率。
关键词:降温速率;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After frozen platelet clotting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analysis Lily tsai(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transfusion henan shangqiu, 4761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t cooling rate of preparation methods on the quality of the frozen platelet clotting, to select the optimal cooling rate. Methods: collect 16 cases of healthy donors 200 ml whole blood, preparation of concentrated platele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reezing rate of 1 ℃ / min (group A, group B 10 ℃ / min, 20 ℃ / min) group C frozen platelet, storage after 1 week after temperature, determination of platelet clotting quality, and the control group (fresh platelets) and group (group D) process cooling. Results: A, B, C, D group, platelet cou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unt, recovery rate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of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C, 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D42b level A, C, D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 (P > 0.05). CD62p level A, C, D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 (P > 0.05). Groups of CD4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frozen platelet clotting quality affected by the cooling rate is bigger, 10 ℃ / min for the optimal cooling rate. Key words: cooling rate; Frozen platelet; Quality of blood coagulation 目前国内临床上多采用血小板制剂来预防和治疗由血小板数量不足或者功能不良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多采用输注[1]。
临床常用的血小板产品为冰冻血小板、单采血小板、从全血分离的浓缩血小板3种。
由于常温环境下制品保存时间短,临床急救时单采血小板以及浓缩血小板往往很难得到保证;冰冻血小板保存期可长达1 a,能满足急救需求,但由于冰冻血小板在制备过程中经过了冻存,其应用效果存在较大争议[2]。
冰冻保存剂及其加入方式、降温速率、储存温度及复温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冰冻血小板的凝血质量。
降温速率对血小板的影响一直是冰冻血小板制备的焦点问题,降温速率对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具有直接作用。
本文拟在不同降温速率下制备冰冻血小板,对其凝血质量进行比较,以期能够选出最优降温速率,为冰冻血小板的制备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主要仪器与试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Met BC-2800);深低温冰箱(Forma8500-23);冷冻离心机;血液凝聚仪(SH-93);程序降温仪;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和CellQuest分析软件。
主要试剂包括二甲基亚砜、阿米洛利、硝普钠、腺苷、FITC标记抗人CD42b、PE标记抗人CD62p、PE/Cy5标记抗人CD41。
冷冻保护剂由硝普钠0.7 mg、阿米洛利3.3 mg、腺苷1.3 mg溶于1 ml二甲基亚砜中,使用时与浓缩血小板以1:50混合,并使二甲基亚砜浓度保持为2%。
1.2 浓缩血小板制备收集16例健康捐血者200 ml全血,加入抗凝剂,二次离心法制备浓缩血小板。
将浓缩血小板分为4组,各1 ml,均加入新制备的冷冻保护剂。
以剩余部分新鲜血小板作为对照组(新鲜血小板组)。
4组血小板中,3组(A组、B组、C组)先按不同冷冻速率(1℃/min、10℃/min、20℃/min)将温度降至-80℃,然后放于深低温冰箱进行储存,剩余1组(D组,非程序降温)直接以-80℃于深低温冰箱进行储存,1周后进行复温,行各项指标检测。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冷冻前和复温后血小板计数由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并计算血小板回收率(复温后血小板计数与冷冻前血小板计数之比);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5.6 mmol/ml肾上腺素作为诱导剂,应用血液凝聚仪记录血小板聚集曲线,测算血小板聚集率;采用直接法测定血小板CD42b、CD62p、CD41的表达情况, PBS 30 μl、血小板5 μl依次加入流式专用试管中,分别加入FITC标记抗人CD42b、PE标记抗人CD62p、PE/Cy5标记抗人CD41,常温孵育,洗涤、离心后加入1%多聚甲醛300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
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血小板计数、回收率及聚集率 A、B、C、D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血小板计数、回收率及聚集率均明显高于A、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A、C、D组CD42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C、D组CD62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CD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冰冻血小板复温后各项指标测定情况比较3 讨论血小板是血液重要的组成成分,在机体凝血过程中发挥止血功能。
在临床上,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以及功能障碍性出血,输注血小板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价值[3]。
但是因为血小板寿命较短,结构和功能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体外保存不易,血小板体外如何较好保存则成为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
冰冻被认为是延长血小板保存时间的较好选择[4]。
细胞的低温生物物理特性对低温保存尤为重要,降温速率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5]。
降温的速度过快,细胞内的水来不及从细胞内渗出,则会导致胞内冰晶形成,造成细胞严重损伤;慢速冷冻过程中,细胞外液的水分不断结冰导致大量的水分由胞内渗出,促使胞内渗透压升高。
导致“溶质效应”[6]。
目前常用方法均为非程序性降温,不能较好地控制降温速率,存在较多不可控的影响因素,对血小板保存不利。
因此,有必要找出冷冻保存的最佳降温速率,既防止“胞内冰”的形成,又使“溶质效应”最小化。
本文在不同降温速率下制备冰冻血小板,对其凝血质量进行比较。
各组降温速率分别为1℃/min、10℃/min、20℃/min,并设置对照组(新鲜血小板)及非程序降温组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A、B、C、D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血小板计数、回收率及聚集率均明显高于A、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该结果说明,10℃/min降温速率对血小板的破坏较小,能提高血小板回收率,并保证血小板的聚集作用,提高冰冻血小板的凝血功能。
CD42b介导血小板参与止血,CD41则是鉴别血小板的一种膜复合物,CD62p则直接反应血小板活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