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分型、分级、分期
胸腺瘤的分型及分期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原发肿瘤之一。
绝大多数胸腺瘤位于前上纵隔的胸腺部位,极少数可异位发生在后纵隔、下颈部、肺门周边、胸膜或肺实质内。
胸腺瘤一般生长缓慢,以局部浸润为主要生长方式,转移灶常常局限在胸膜、膈肌、心包、或者横膈内,胸腔以外的转移少见。
即使完全切除的胸腺瘤仍有后期复发的可能性。
较小的胸腺瘤可没有任何症状。
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会产生周围组织压迫、刺激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膈神经麻痹等。
胸腺瘤可能合并重症肌无力(MG)、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低球蛋白血症、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红斑狼疮、巨食管症等,其中以重症肌无力最为多见。
分型胸腺瘤主要病理特征为混杂的细胞成分,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和非肿瘤性淋巴细胞,各种细胞比例变化是组织病理学分类基础。
传统分型以占80%以上的细胞成分命名,分为菱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性和混合型。
这种分型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没有意义。
另有将胸腺瘤分为皮质型、髓质型和混合型,皮质型又分为皮质为主型和“单纯”皮质型2个亚型。
这种分型方式和预后高度相关。
1999年WHO对胸腺瘤的组织学分型:A型胸腺瘤:即髓质型或梭型细胞胸腺瘤。
AB型胸腺瘤:即混合型胸腺瘤。
B型胸腺瘤:按照逐渐增加的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核异型上皮细胞比例又分为3个亚型;B1型胸腺瘤:即富含淋巴细胞的胸腺瘤、淋巴细胞型胸腺瘤、皮质为主型胸腺瘤或类器官胸腺瘤;B2型胸腺瘤:即皮质型胸腺瘤;B3型胸腺瘤:即上皮型、非典型、类鳞状上皮胸腺瘤或分化好的胸腺癌。
C型胸腺瘤:即胸腺癌,组织学上此型较其他类型的胸腺瘤更具有恶性特征。
2004年WHO分型取消了C型胸腺瘤作为胸腺癌的同义词,将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列入胸腺癌。
胸腺瘤分期(masaoka)I期:局限于包膜内;IIa期:肉眼浸润周围脂肪组织、纵膈内脂肪组织或两者都有。
IIb期:镜下浸润包膜III期:肉眼侵犯邻近器官(如:胸膜、大血管或肺);IVA期:胸膜或心包播散;IVB期:淋巴造血系统转移。
肿瘤分期

1、乳腺癌的分期:T0:原发癌瘤未查出Tis: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癌)T1:癌瘤长径≤2cmT2:癌瘤长径>2cm,≤5cmT3:癌瘤长径>5cm,炎性乳癌亦属之T4:癌瘤大小不计,但侵及皮肤或胸壁(肋骨、肋间肌、前锯肌)NN0: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N1: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尚可推动N2: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彼此融合,或与周围组织相连N3: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MM0:无远处转移M1: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组合,可把乳癌分为以下各期:0期:TisN0M0;Ⅰ期:T1N0M0;(10)Ⅱ期:T0~1N1M0,T2N0~1M0,T3N0M0;(01,11, 21,20,30)Ⅲ期:T0~2N2M0,T3N1~2M0,T4任何NM0,任何TN3M0;Ⅳ期:包括M1的任何TN。
乳癌根治术是针对乳癌患者采取的常见的外科治疗手段,也是乳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乳腺癌根治术:手术应包括整个乳房、胸大肌、胸小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的整块切除。
2、食管癌的分型:①髓质型:管壁明显增厚并向腔内外扩展,使癌瘤的上下端边缘呈坡状隆起。
多数累及食管周径的全部或绝大部分。
切面呈灰白色,为均匀致密的实体肿块。
②蕈伞型:瘤体呈卵圆形扁平肿块状,向腔内呈蘑菇样突起,故名蕈伞。
隆起的边缘与其周围的黏膜境界清楚,瘤体表面多有浅表溃疡,其底部凹凸不平。
③溃疡型:瘤体的黏膜面呈深陷而边缘清楚的溃疡。
溃疡的大小和外形不一,深入肌层,阻塞程度较轻。
④缩窄型(即硬化型):瘤体形成明显的环行狭窄,累及食管全部周径,较早出现阻塞。
3、胃癌的分型与分期:进展期胃癌Borrmann’s分型·Borrmann’s I:结节型(对应食管癌的髓质型,向官腔内突出生长)·Borrmann’s II: 溃疡局限型(对应食管癌蕈伞型,边缘与其周围的黏膜境界清楚)·Borrmann’s III:溃疡浸润型·Borrmann’s IV: 弥漫浸润型胃癌TNM 分期:T –原发肿瘤·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T0 无原发肿瘤依据·Tis 原位癌、上皮内肿瘤·T1肿瘤侵及粘膜或粘膜下层·T2 肿瘤侵及肌层或浆膜下层·T3 肿瘤穿透浆膜,未侵及邻近组织及器官·T4 肿瘤侵及邻近组织及器官N –区域淋巴结(UICC)·Nx 无法评估区域淋巴结·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 1-6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 7-15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3 大于15枚区域淋巴结转移M- 远处转移·Mx 无法评估远处转移·M0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包括13--16组淋巴结转移)4、结肠癌的分型与分期:病理大体形态分三型:(1)肿块型:多发于右半结肠。
肿瘤的分型分级及分期

肿瘤的分型分级及分期
肿瘤的分型分级及分期是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这个过程涉及到对肿瘤的详细分析和分类,目的是提供更准确的疾病描述,引导更为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方案。
现在,我们将详述肿瘤的分型、分级和分期的过程和意义。
一、肿瘤的分型
肿瘤的分型是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征来进行的。
主要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病变范围有限,不会侵犯或转移到其他部位;而恶性肿瘤则生长迅速,侵犯周围组织,且有可能转移到其他部位。
在进一步的分类中,我们还可以根据肿瘤的起源组织来进行分型,如鳞状细胞癌、腺癌、肉瘤等。
二、肿瘤的分级
肿瘤的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化学、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判定其恶性程度和预后。
通常,肿瘤的分级分为四级,即低级别(I、II)和高级别(III、IV)。
低级别肿瘤的细胞分化良好,生长缓慢,预后相对更好;高级别肿瘤的细胞分化差,生长迅速,预后比较差。
三、肿瘤的分期
肿瘤的分期是对肿瘤病性程度和扩散范围的评估,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
肿瘤的分期通常包含三个方面:肿瘤的大小(T),淋巴结是否受到侵犯(N),是否有远处转移(M)。
根据
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我们可以将肿瘤分为四期,从I期至IV期,肿瘤的严重程度逐步增加。
综合肿瘤的分型、分级和分期,我们可以对肿瘤的性质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这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准确的评估肿瘤的类型、级别和阶段,我们才能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实现精准医学的理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肿瘤的分型、分级、分期

肿瘤的分型、分级和分期发表者:杨军7782人已访问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持续升高态势,据推测到2020年前,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将增加50%,不仅如此,恶性肿瘤的死亡人数也在全球迅猛上升[1],而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并具有显著的年轻化趋势。
因此,加强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准确、客观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制定治疗方案显得更为迫切。
肿瘤的分型(classification)、分级(grading)和分期(staging)是目前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和诊断的最重要的三项指标,其中分级和分期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评估。
近数十年来,得益于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靶标的检测及包括靶向治疗在内的个体化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早期肿瘤的检出率,也明显改善了许多肿瘤的预后。
传统肿瘤分型、分级和分期的临床价值和意义也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本文拟深入分析肿瘤的分型、分级和分期的生物学依据及临床价值,以期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监测。
一、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类(分型)尽管,关于肿瘤起源的干细胞理论和去分化理论的争论仍在持续,但是,机体各器官和组织、细胞均可发生肿瘤的事实却不可否认。
肿瘤细胞与其来源组织的相似或接近于正常组织的程度是肿瘤病理学分类(分型)的重要诊断依据,例如,角化型鳞癌出现不成程度的角化、腺癌具有分泌功能、黑色素瘤能够合成黑色素、滑膜肉瘤具有双向分化特征等等。
因此,肿瘤的病理学分型是最能反映肿瘤来源组织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和形态学特征的重要参数。
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侵袭转移能力,例如,来源于消化道的粘液性癌粘液性癌(印戒细胞癌或粘液癌)较管状腺癌更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而乳腺粘液癌预后良好。
而从肿瘤细胞分化层面讲,低分化肿瘤较高分化肿瘤具有更强的侵袭转移能力、恶性程度更高。
乳腺癌的分期和分型是什么(一)2024

乳腺癌的分期和分型是什么(一)引言概述: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早期的诊断和分期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分期和分型是衡量乳腺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分期和分型的概念入手,详细介绍乳腺癌的分期和分型。
一、乳腺癌的分期1. T分期a. T1期: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未侵犯周围组织b. T2期:肿瘤直径介于2-5厘米,部分侵犯周围组织c. T3期: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完全侵犯周围组织d. T4期:肿瘤侵犯胸壁或皮肤2. N分期a. N0期:无腋窝淋巴结转移b. N1期: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转移至单个腋窝淋巴结c. N2期:转移至腋窝多个或对侧腋窝淋巴结d. N3期:转移至锁骨上或锁骨下淋巴结或胸壁淋巴结3. M分期a. M0期:无远处转移b. M1期:有远处转移,如骨骼、肺、肝等器官二、乳腺癌的分型1. 按组织学分型a. 原发性乳腺癌:包括导管型、小叶管型、浸润性导管癌等b. 原发性乳腺癌:包括乳头状瘤、乳腺腺病、乳房结节等2. 按分子分型a. 基底样乳腺癌:ER-/PR-/HER2-b. 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ER+/PR-/HER2-c. 前体样乳腺癌:ER+/PR-/HER2+d. HER2过度表达乳腺癌:ER-/PR-/HER2+e. 三阴性乳腺癌:ER-/PR-/HER2-三、乳腺癌分期和分型的临床意义1. 指导治疗决策:根据分期和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2. 判断预后:乳腺癌的分期和分型与预后呈正相关,有助于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3. 评估风险:不同分期和分型的乳腺癌具有不同的转移风险和复发风险,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四、乳腺癌分期和分型的评估方法1. 临床检查:包括乳房触诊、腋窝淋巴结触诊等2. 影像学检查:如乳腺X线摄影、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等3. 组织学检查:通过乳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确定乳腺癌的分期和分型五、总结乳腺癌的分期和分型是评估疾病进展和生存预后的重要指标。
黑色素瘤分级标准

黑色素瘤分级标准
黑色素瘤的分级标准是一个重要的医学概念,它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黑色素瘤的形态和浸润深度等因素,可以分为不同的分型和分期。
其中,分型可以分为浅表播散型、恶性雀斑样痣型、肢端雀斑样痣型、结节型、无色素性等。
这些分型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根据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数量(N分期)和转移情况(M分期),黑色素瘤也可以分为Ⅰ-Ⅳ期。
Ⅰ期为最早期,肿瘤局限于皮肤表层,没有淋巴结转移;Ⅱ期肿瘤浸润深度较浅,没有淋巴结转移;Ⅲ期有淋巴结转移,但局限于病变同侧的淋巴结;Ⅳ期为最晚的阶段,黑色素瘤已转移到其他脏器。
这些分期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Ⅰ、Ⅱ期黑色素瘤,通常采用手术切除和局部放疗等治疗方法,治愈率较高;而对于Ⅲ、Ⅳ期黑色素瘤,则需要进行全身治疗,如化疗、免疫治疗等。
总之,黑色素瘤的分级标准是一个重要的医学概念,它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这些标准也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
病理报告分类标准

病理报告分类标准
病理报告分类标准是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将疾病分为不同类型和等级的标准。
这些标准有助于医生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理报告分类标准:
1. 良性与恶性: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生长方式和侵袭性,病理报告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侵犯周围组织,预后较好;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预后较差。
2. 分级:对于恶性肿瘤,病理报告通常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异型性和增殖活性将其分为不同级别,如G1、G2、G3或GX。
分化程度越高,肿瘤细胞越接近正常细胞,预后相对较好;分化程度越低,肿瘤细胞越异常,预后相对较差。
3. 分期:根据肿瘤的大小、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病理报告将肿瘤分为不同的临床分期,如TNM分期系统。
分期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4. 分子分型:对于某些肿瘤,病理报告还可能根据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等分子特征将其分为不同分子亚型。
这有助于医生选择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药物。
5. 免疫组化染色:病理报告中可能包含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用于检测肿瘤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这有助于诊断、分型和判断预后。
6. 特殊类型: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疾病,如炎症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病理报告可能根据病变特点、病原体类型等因素进行分类。
总之,病理报告分类标准是病理学诊断的基础,有助于医生了解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预后,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组织学分型

组织学分型
组织学分型是指对恶性肿瘤组织学特征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类型和预后,从而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常见的肿瘤组织学分型包括瘤组织学分级、瘤分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分类、分子分型等。
其中,瘤组织学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象数目、组织结构等特点进行分级,一般分为I-III级,级别越高表示肿瘤越具有侵袭性和恶性程度越高。
瘤分化程度是根据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相似程度进行分类,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
免疫组织化学分类是根据肿瘤组织中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进行分类,可以确定肿瘤细胞的来源和特点。
分子分型是根据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类,可以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通过组织学分型的方法,医生可以对肿瘤的类型和预后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并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的分型、分级与分期发表者:杨军7782人已访问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持续升高态势,据推测到2020年前,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将增加50%,不仅如此,恶性肿瘤的死亡人数也在全球迅猛上升[1],而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并具有显著的年轻化趋势。
因此,加强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准确、客观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与预后、制定治疗方案显得更为迫切。
肿瘤的分型(classification)、分级(grading)与分期(staging)就是目前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与诊断的最重要的三项指标,其中分级与分期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与预后的评估。
近数十年来,得益于生命科学与医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靶标的检测及包括靶向治疗在内的个体化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早期肿瘤的检出率,也明显改善了许多肿瘤的预后。
传统肿瘤分型、分级与分期的临床价值与意义也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本文拟深入分析肿瘤的分型、分级与分期的生物学依据及临床价值,以期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与疗效监测。
一、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类(分型)尽管,关于肿瘤起源的干细胞理论与去分化理论的争论仍在持续,但就是,机体各器官与组织、细胞均可发生肿瘤的事实却不可否认。
肿瘤细胞与其来源组织的相似或接近于正常组织的程度就是肿瘤病理学分类(分型)的重要诊断依据,例如,角化型鳞癌出现不成程度的角化、腺癌具有分泌功能、黑色素瘤能够合成黑色素、滑膜肉瘤具有双向分化特征等等。
因此,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就是最能反映肿瘤来源组织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与形态学特征的重要参数。
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与侵袭转移能力,例如,来源于消化道的粘液性癌粘液性癌(印戒细胞癌或粘液癌)较管状腺癌更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而乳腺粘液癌预后良好。
而从肿瘤细胞分化层面讲,低分化肿瘤较高分化肿瘤具有更强的侵袭转移能力、恶性程度更高。
目前,WHO肿瘤分型标准就是公认的肿瘤分型方案,通常按照优势成份分型原则进行恶性肿瘤的分型,即以肿瘤主要组织学类型(>50%的组织结构)进行分型诊断。
然而,异质性(heterogeneity)就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组织结构特点之一,许多恶性肿瘤(如结直肠癌与胃癌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方向分化或不同组织学类型并存的现象,肿瘤的异质性也决定了恶性肿瘤复杂的临床生物学行为与预后。
显然,按照优势成份分型原则进行的WHO肿瘤分型方法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恶性肿瘤高度异质性的组织学特征,也掩盖了次要组织性类型对肿瘤生物学行为与预后的影响;同时,病理组织学诊断也易受恶性肿瘤千差万别的显微镜下形态学表现以及病理医师主观因素判断的影响,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分型不一致性。
此外,即使相同分型、分级与分期的肿瘤,由于其分子表型的差异,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治疗反应与预后。
可见,按照优势原则进行的恶性肿瘤分型方案在反映肿瘤组织学特征、生物学行为与预后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满足肿瘤个体化治疗中对于肿瘤诊断精细化的要求。
因此,在传统肿瘤病理学分型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肿瘤分子表型检测为核心肿瘤的分子分型诊断迫在眉睫[2-8]。
二、肿瘤的分级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就是指从胚胎时的幼稚细胞逐步向成熟的正常细胞发育的过程。
肿瘤细胞分化就是指肿瘤细胞逐渐演化成熟的过程。
异型性(atypia)[9]就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组织学特征,其实质就是肿瘤分化程度的形态学表现,反映的就是肿瘤组织在组织结构与细胞形态上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细胞间不同程度的形态差异。
这种肿瘤组织异型性的大小可用肿瘤的分级(grading,G)来表示。
目前,简明三级方案最为常用:Ⅰ级(G1),即分化良好者(称为“高分化”),肿瘤细胞接近相应的正常发源组织,恶性程度低;Ⅲ级(G3),分化较低的细胞(称为“低分化”),肿瘤细胞与相应的正常发源组织区别大、分化差,为高度恶性;Ⅱ级(G2),组织异型性介于Ⅰ级与Ⅲ级之间者,恶性程度居中。
简明三级分级方案经多用于分化性恶性肿瘤,如腺癌、鳞癌等的异型性分级。
此外,还有学者将部分未显示分化倾向的恶性肿瘤称为未分化肿瘤,属于IV级(G4),为高度恶性。
在实际操作中,肿瘤的分级主要就是根据显微镜下HE染色切片中肿瘤组织结构与细胞异型性的大小、核分裂像或增殖指数的多少、坏死范围、侵袭状况等[9-12]参数确定的。
并以分化最好的区域来确定肿瘤的组织学来源(分型),而以分化最差的区域来确定肿瘤的级别,可见,恶性肿瘤的分级反映的就是肿瘤的内部特征,对于客观评估肿瘤的分化程度与生物学行为、预测预后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一般说来,肿瘤分级越高,预后越差,但并非完全一致[13]。
然而,由于肿瘤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与异质性特征,不同类型肿瘤(例如腺癌、鳞癌、肾细胞癌、乳腺癌等等)均有其不同的结构特征与分级标准,且缺乏定量指标,此外,由于受取材充分程度与对诊断标准、异型性判读的主观性差异的影响,均并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肿瘤分级的客观性、精确性与可重复性。
因此,精简分级参数、减少分级的级别、简化分级标准,增强可量化参数与临床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就是肿瘤分级的必然趋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得益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卓越贡献,在此取得显著进展。
例如,在上皮内瘤变分级中将3级简化为高低两个级别的分级理念无疑为肿瘤组织学分级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而核分裂、增殖指数(如Ki-67)等[14]的检测为恶性肿瘤的诊断与分级提供了可靠的可量化参数,其中Ki67作为评价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可量化参数,在肿瘤分级中的价值也日益被接受并广泛应用。
此外,Gleason等按腺体结构异型性提出的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系统[15,16]对于前列腺癌的分级也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可量化分级方案,并被广泛使用。
作者也结合胃癌与结直肠癌WHO分型原则及其分化程度、生物学行为、侵袭转移能力,提出了一种新的胃癌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级-评分方案[17,18]。
免疫学评分进行的肿瘤分类也为量化分型与分级提供了新的方法[19] 。
三、肿瘤的分期肿瘤的分期(staging)就是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范围以及就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局部与远处淋巴结的转移、有无血源性或其她远处转移等参数来确定的,其的实质就是反映肿瘤的侵袭转移程度,就是评价恶性肿瘤侵袭转移范围、病程进展程度、转归与预后的重要指标。
精确的肿瘤分期不仅就是准确预测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可靠指标,也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的患者分层管理依据,还就是选择辅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的基本前提。
在众多肿瘤分期方案1929年的Dukes分期中,由美国癌症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提出的TNM分期系统(TNM staging system)就是目前被广泛接受与公认的能够反映恶性肿瘤进展、判断预后的最可靠的独立指标。
2010年,第七版TNM staging (AJCC-7) [20]也已出版。
而肉眼及显微镜下对原发肿瘤的大小及浸润范围(T),局部淋巴结(N)受累情况及远隔脏器、组织中肿瘤转移情况(M)的判读就是进行肿瘤TNM分期的三项直接可评价参数。
其中,淋巴结检测对于恶性肿瘤分期的精确性具有直接的影响[21-23],获得足够淋巴结就是保证分期精确的前提。
所以,在AJCC第七版TNM分期中对于不同肿瘤推荐了进行可靠分期所需的最少淋巴结数量[24],例如,对于结直肠癌推荐至少10-14 淋巴结才能进行可靠的淋巴结分期、虽然,不同肿瘤TNM分期中T、N、M判读界值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数字越大,病情越晚,预后越差。
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侵袭转移能力取决于其特定的组织学类型(或免疫表型)与分化程度,也就就是说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或免疫表型)与分化程度就是真正影响TNM分期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深入探讨恶性肿瘤的组织学分型(或免疫表型)与分级、全面检测肿瘤侵袭转移范围才就是精确进行TNM分期的根本。
与肿瘤组织学分型与分级就是肿瘤内在的特征参数不同,肿瘤的分期就是描述肿瘤特征的外部参数,不仅取决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分级,还明显受到肿瘤所引发的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晚、患者的临床耐受性、患者经济状况、医疗保障水平与患者就诊时间等主观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可见,患者就诊时间在相当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肿瘤的TNM分期。
四、肿瘤分型、分级与分期之间的关系既往认为,TNM分期就是反映恶性肿瘤进展、判断预后的独立指标,亦就是决定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与合理辅助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而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分级的临床价值并不明确[13,25]。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恶性肿瘤组织学类型与分级对其侵袭转移能力与肿瘤预后的影响正被逐步认识:如前所述,肿瘤的分型与分级就是肿瘤的内在本质特征:肿瘤的分型依赖于肿瘤组织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形态相似性,肿瘤的分级取决于肿瘤来源组织的分化程度,均就是反映肿瘤来源组织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构特征与生物学行为等内在特征重要参数。
肿瘤的分期以原发肿瘤的大小及浸润范围、局部淋巴结及远隔脏器、组织受累范围为判读依据,就是反映肿瘤侵袭转移能力的临床可观察参数。
肿瘤的TNM分期不仅取决于特定的肿瘤组织学类型(或分子表型)与分化程度,同时受到患者就诊时间的显著影响。
简而言之,肿瘤的分型描述的就是肿瘤的来源,肿瘤的分级描述的就是肿瘤的分化程度,而肿瘤的分型与分级决定了不同类型肿瘤特有的生物学行为与侵袭转移能力,进而决定了肿瘤的TNM分期。
TNM分期反映的就是恶性肿瘤的进展程度、预示的患者到达预期生命终点的时间点。
因此,加强恶性肿瘤组织学分型、分级与免疫表型的研究就是准确判断肿瘤进展程度、预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的之关键。
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化、Real-time PCR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后基因组学时代(post-genenomic era)的来临,对于肿瘤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
基因突变、缺失或过表达以及染色体不稳定性(chromosomal instahility,CIN)、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等遗传学机制与CpG 岛甲基化(The 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CIMP)、蛋白磷酸化等表遗传学机制得以阐明[25-33],一系列肿瘤个性化治疗相关分子靶标被先后发现,大量特异性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也陆续上市,不仅为恶性肿瘤的预后预测与指导治疗提供了新的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34],还在不同层面上改变着传统肿瘤病理分型、分级、分期的临床意义与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