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整体的世界
合集下载
走向整体的世界

亨利· 福特
福特于1903年成立 工厂后生产的汽车
莱特兄弟和他们的第 一架飞机“飞行者一 号”于1903年12月 17日试飞成功
化学工业的发展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诺贝尔 遗嘱:遗产作基 金1901年开始 诺贝尔物理 诺贝尔化学 奖 奖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科学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 险、勇于攀登高峰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12月10日颁
科学和 技术紧 密结合 速度快 范围广 规模大 交叉 进行 经济 结构
1866-- 不 1765--19世纪中期 时 间 英开始--法美结束100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同 19世纪中期 德俄日开始 30多年 点 范 围 英国—法美—德俄日 同时开始于几国
重要标志 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 电力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电 气 时 代
钢铁时代的杰作、巴黎的标志——埃菲尔铁塔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石 油 开 采 业 发 展 石 油 化 工 业 产 生
内燃机诞生 (柴油机)
1870年世界石油产量 80万吨, 1900年增加到 2000万吨
卡尔· 本茨
卡尔· 本茨和他发明的世界 上第一辆三轮汽车
德国 奔驰专利1号车(1886)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 的 推 动
生 产 社 会 化 趋 势 加 强
企 业 间 竞 争 加 剧
生 产 和 资 到一定 本 程度 的 高 度 集 中
垄 断 组 织 产 生
垄 断世 资纪 末 本 主世 义纪 初 产) 生
(
19 20
影 响
直接原因
形式:卡特尔、辛 迪加;托拉斯
第3讲走向整体的世界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3.影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 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三)早期殖民扩张 1.表现 ①葡萄牙:16世纪,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 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②西班牙: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 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荷—巴伦支 1594-1597 哈得逊1610
英—卡伯特 1497
法—卡蒂埃 1534
荷:塔斯曼1642——1643
3.巴伦支→北冰洋 4.哈德逊:北冰洋→亚
1洲.卡伯特→纽芬兰岛
2.卡蒂埃→拉布拉多半岛
5.俄罗斯人: 北太平洋→北冰洋
6.德雷克→合恩角
7.塔斯曼:环航澳大利 亚
南半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英国
1578年
业的发展
③推进了当 地经济和贸 易发展
①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②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①马、牛、羊来到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③中国引入玉米、甘薯扩大了耕地面积,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一、全球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①经济根源: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激起欧洲“寻金热” ③精神动力: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狂热。 ④政治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 ⑤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威胁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商品因加价而奇贵。 ⑥技术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很大;地理知识日益丰富(“地圆学说”的 提出);中国指南针的传入。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2.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 “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 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此次航海 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此次航海路线是向东横渡太平洋 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此次航海完成了环球航行 【答案】A 【解析】根据“葡萄牙航海家”“壮美的岬角”“一个新的世界” 等关键信息判断,材料描述的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西南端的 好望角,故选A项。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走向整体的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16世纪前后,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辟了通向 东西方的新航路。 2.人口与物种的流动: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 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和世界物种的大交流。
3.商品的全球流动:通过海上的航路,商品流通开始形成全球规 模。
达·伽马东行的目的是开拓新的商品市场,以追求丰厚的商业利益,故
选C项。
4.有人这样描述一位航海家:“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掠夺 了美洲财富,他是一个恶魔。但他‘发现’了新大陆,使落后的美洲走 向文明,他同时也是一个功臣。” 这里的“他”( )
【要点总结】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 (1)原因。 ①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需求。 ③奥斯曼帝国使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阻。 ④教会鼓励传播天主教。 (2)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4)两国所处的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意大利通往尼德兰的海上商路上, 造船业和航海业已有相当的基础。
(5)东面是意大利商人的势力范围,北面是英、法和尼德兰等国商人 的活动地盘,这两个国家只能挺进大西洋,向西面、南面这两个方向发 展,寻找新航路。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由印第安人培植,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
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
A.甘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A
【核心知识】
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促进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印度洋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 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 渐占据优势。
《中外历史纲要(下)》 期中期末复习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 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单元结构】
动因 条件
经济 根源
社会 根源
商业 因素
精神 动力 技术 支持
(二)促进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 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3.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
葡萄牙
一个围绕白
西班牙
建立以澳门为主要中 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贯通太平洋—印度 洋—大西洋的贸易
日本
银输入中国 的贸易网络 逐渐形成。
“马尼拉大 帆船”,横 跨太平洋的 贸易。
大
丝
量
印度
澳门
果阿 瓷 (中转站)
D 料或其他货物……他都有权把全部获得物的十分之一留给自己,其余的十
分之九应呈献给陛下。”由此可以推知( ) A.商业革命推动欧洲航海探险 B.王室支持是远航的主要动因 C.中国元素深刻影响贵族命名 D.野蛮的殖民掠夺将接踵而至
【核心知识】
二. 新航路的开辟
请画出西班牙、葡萄牙支持下开辟的主要航路
4. 《世界探险史》记载:葡萄牙人推想,在大西洋的北部海域有一些岛
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题34走向整体的世界

③荷兰、英国和法国: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 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2)影响
对非洲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
和美洲 带来了巨大灾难
对亚洲 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引发_商__业__革_命__和价格革命。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
对欧洲 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 金……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思考:据材料判断,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 原因,对吗?
提示:不对。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 产生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时间具有长期性 交流。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
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03 探究论证——商品的全球性流动与世界市场的雏形 史料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 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 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 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 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史料导读】 史料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美洲大种植园的盛行,
说明美洲甘蔗种植业的特点及影响。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
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探究】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多角度说明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 的特点及其影响。
(2)影响
对非洲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
和美洲 带来了巨大灾难
对亚洲 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引发_商__业__革_命__和价格革命。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
对欧洲 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 金……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思考:据材料判断,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 原因,对吗?
提示:不对。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 产生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时间具有长期性 交流。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
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03 探究论证——商品的全球性流动与世界市场的雏形 史料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 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 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 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 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史料导读】 史料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美洲大种植园的盛行,
说明美洲甘蔗种植业的特点及影响。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
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探究】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多角度说明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 的特点及其影响。
走向整体的世界-(完整)资料

面去思考问题。
预测和解决问题
整体性思维有助于我们预测事物 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问题,从而更 好地制定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
创新和变革
整体性思维鼓励我们跳出传统的 思维框架和方法,寻求新的解决 方案和创新路径,推动变革和发
展。
整体性思维的应用领域
生态保护
在生态保护领域,整体性思维强调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 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多样性、气 候变化、土壤质量等多个方面。
应对全球性问题
整体的世界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理解和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 变化、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
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走向整体的世界需要不同学科领域 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有助 于推动跨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Part
02
整体世界的概念
整体性的定义
整体性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特性。在整体的世界观中,事物不再被孤立 地看待,而是被视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系统。
变革社会与产业
利用整体性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和产业的变革与发展,提 高人类社会的整体福祉。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整体性 发展。
走向整体世界的未来展望
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繁荣
01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未来将涌现出更多创新性的思想
和成果,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整体性思维强调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去思 考问题,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作用 ,而不是仅仅从局部和个体角度出发。
整体性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和互动,认 为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 作用和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整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全面认识问题
整体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地 认识问题,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 角或领域,而是从多个角度和层
预测和解决问题
整体性思维有助于我们预测事物 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问题,从而更 好地制定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
创新和变革
整体性思维鼓励我们跳出传统的 思维框架和方法,寻求新的解决 方案和创新路径,推动变革和发
展。
整体性思维的应用领域
生态保护
在生态保护领域,整体性思维强调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 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多样性、气 候变化、土壤质量等多个方面。
应对全球性问题
整体的世界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理解和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 变化、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
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走向整体的世界需要不同学科领域 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有助 于推动跨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Part
02
整体世界的概念
整体性的定义
整体性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特性。在整体的世界观中,事物不再被孤立 地看待,而是被视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系统。
变革社会与产业
利用整体性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和产业的变革与发展,提 高人类社会的整体福祉。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整体性 发展。
走向整体世界的未来展望
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繁荣
01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未来将涌现出更多创新性的思想
和成果,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整体性思维强调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去思 考问题,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作用 ,而不是仅仅从局部和个体角度出发。
整体性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和互动,认 为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 作用和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整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全面认识问题
整体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地 认识问题,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 角或领域,而是从多个角度和层
走向整体的世界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③主要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 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 联系。
1. 挖掘·教材信息
阅读纲要下第6课第一目“史料阅读”栏
目与图片《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新型航
海图》《14世纪的星盘》,分析新航路
答案
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动因:《马可·波罗行纪》使欧洲人相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中国。明朝时,葡萄牙骗
外交 居澳门,西班牙和荷兰侵略台湾,中国开始了反对西方殖民侵
略的斗争
文化
西学东渐,西方科技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
2.历史解释——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深化 拓展
历史解释——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比较项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背景
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目的
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
寻找奇珍异宝
性质 封建性政治行为的贡赐贸易 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海外殖民
进行朝贡贸易,以和平友好交 方式
往为主要方式
以武力掠夺为主要方式
——摘编自《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四百年遥想》
解 读
材料材料论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基本职能。
思 考
根据材料,归纳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及拥有的基本权力。 试答:_性__质__:__具__有__部__分___国__家__职__能__、__向__东__方__进__行__殖__民__掠__夺__和__垄__断__东__方__贸__ _易__的__商__业__公__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基__本__权__力___:__自__组__佣__兵__、__发__行__货__币__和__股__票__、___与__外__国__签__订__条__约__、__亚__洲__ _殖__民__的__垄__断__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人民版必修二5.4《走向整体的世界》ppt

垄断组织产生
出现两大对立阶级
两大阶级的对立更趋 激烈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角度 从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角度突破
【示范2】►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是
( )。
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2.(P105)阅读图表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结合史实分析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3)结合现实谈谈你从材料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提示 (1)反映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中美国发展最 快,中国发展最慢。 (2)从三国所处社会性质、对科技的态度、政治统治方式 等方面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3)发展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科学教育事业的 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射出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不断紧密,下面四幅图中与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无关的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 B.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
C.瓦特及其发明的蒸汽机 D.贝尔试用电话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新航路的 开辟,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形成,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则与之无关。 答案 B
根据一项美国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 在1 010名16~25岁接受调查的年轻人 中,有52%的人选择了爱迪生为有史以 来最大的创新者,比较让人意外的是第 二名是乔布斯,受到了24%年轻人的认 可。而第三名和第四名是贝尔和居里夫 人,第五名是FB脸谱网的创始人 祖克伯格,社交网络也可以算上一种发明了,或许时代真的把 “创新”这两个字重新定义了。
课时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可 以产生电流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与中心:
1866年德国 西门子发明世界 上第一台自激式 发电机——第二 次工业革命开始 的标志。
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用碳化的卷绕棉线 作为灯丝,成功制成世界上第一个电灯泡,它 延续了45个小时。
爱迪生发明蓄电池的实验,失败了25000次
(1)前提: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的确立
(2)条件:
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良好的政治环境 大量积累的资本-----充足的资金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广阔市场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技术基础(直接推动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动力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促进了军事工业发展; 极大改善了 人们的生活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第一次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人才素质 发明基础 发明的数量和质量 科技含量 范围 时间 部门 生产组织 标志 从棉纺织业开始, 以轻工业为主 工厂 进入“蒸汽时代”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 正结合 从英国开始再扩展 工人或技师 劳动经验
出现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美国纽约华尔街摩 根财团总部大楼
德国埃森的克 虏伯钢铁公司
二、瓜分世界狂潮
阿富汗
埃及
香港
新加坡
思考以下问题: ①列强为何掀起瓜分狂潮? ②瓜分狂潮的概况? ③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如何演变?
新西兰
二、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
1、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进一步拉大了与落后国家的差距。 2)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 。
美 早期政策重点 ——建立美洲体系 泛美同盟 国 1、目的是追逐商业利润,要求 的 “公平”竞争,不搞歧视和垄断 对 2、“不割让主义”,反对分割 太平洋商 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外 业“帝国” 侵 构想 (理 3、“保全”中国的行政实体,实 略 新殖民 论) 行间接统治。 主义倡 “海权论” 扩 导者和 张 设计者 措施和政策 “美西战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家或工程师 科学研究 量多质高 科学与生产开始紧密 结合
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 (规模大、速度快、范围广)
有的国家两次交叉进行 全面开花,以重工业为 主 垄断组织 进入“电气时代”
探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英 国煤产量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 英国生铁产量
碳丝灯泡
钨丝灯泡
留声机
电影放映机
爱迪生在实验室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99 percent perspiration."
“天才就是 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的努力。”
汽车的问世
卡尔· 本茨先生是 世界汽车工业的先驱者 之一(1844--1929), 是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 创始人,被称为“汽车 鼻祖”。
4、如何评价近代世界一体化?
(1)实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世界体系)的形成 (2)积极性: (3)消极性: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容和形成过程: ●内容:①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 立; ②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对外: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形成过程:(参考 P.87“导语” )
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世界 市场发展的?
以上材料反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材料二
1863年,约翰· 洛克菲勒同别人合资,在克利夫兰 开办了一家炼油厂。两年后,他独占了这家工厂,又吞 并了许多中小炼油厂。到1869年,这家工厂已成为美 国最大的炼油厂。1870年,洛克菲勒组建俄亥俄美孚 石油公司,他勾结铁路部门控制运价,打击竞争对手。 美孚公司发展很快,1880年,它提炼的石油占全美的 95%。垄断了美国石油工业。现今,美孚通过其关联公 司在全球大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拥有8.6万名 员工,其中包括大约1.4万名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家。
(实践) “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
门罗主义
美国提出新殖民主义的背景 1.美国完成在北美大陆的扩张 2.美国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 的工业国家 3.19世纪末,欧洲列强对世界的瓜分, 实行排他性的殖民主义政策,对美国 利益有害
两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市场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分析世界一体化的原因? 2.世界一体化形成的时间、基础、手段、 内容、标志? 3.分析世界一体化的影响? 4.你如何评价世界的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世界的一体化)
第四节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四课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66年到20世纪初)
1866年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 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 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 用于工业生产,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 巨大飞跃,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 阶段,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2、瓜分情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英法俄等……) (2)德美日等后起强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列强 之间矛盾加剧
3、美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1)早期对外政策重点是建立美洲体系(西半球霸主)
(2)19世纪末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内容、表现、背景)
美
19 世纪末,美 19 世纪初,拉美 20世纪初,成为西半球霸主 独立运动接近胜 国又提出“泛 马汉提出“海权论” 利时, ,美国于 1898 年 1823 年美 美主义”,建 4月向西班牙宣战。美国迅速击溃西班牙 国总统门罗提出 立了“美洲共 “门罗主义”, 海军,迫使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 和国国家联 暴露美国对拉美 此后不久,美国把古巴变成自己的保护国。 的扩张野心。 盟”。
(提示: (p104)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工业生产空前发展,更多的 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式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 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专题小结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新航路开辟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历史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世界经济联系 (1)根本原因: (2)客观条件: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
2、世界一体化的表现:
(1)基础(框架): 资本主义市场 (2)手段(途径):国际贸易、殖民主义 (3)主要内容: 物资交流、人口迁徙、文化交流、 社会形态的冲突 (4)形成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方式:兼并或联合
表现与形式:控制生产、价格与市场。托拉斯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经济: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垄断资本家更多干涉国家政治生 活,国家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者。 影响 对外:垄断组织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世界格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 主义阶段,发展不平衡,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 加剧。
• ⑴经济: • ①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是资 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②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 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起了积极作 用,表现出资本主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缓解了资本主 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制之间的矛盾。 • 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 国的垄断资本家通过控制某部门生产进而控制了国家的经 济命脉,为自己攫取了高额的利润。 • ⑵政治:随着经济实力增长,垄断资本家更多地干涉 国家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了垄断组织的代表者。 • ⑶对外: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垄断组织 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它们要求扩大资本输出, 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因此,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 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 ⑷世界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相继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 加强,英国的核心地位加强,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
3、世界一体化的影响:
(1)积极性: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推动世界发展。 ①促进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动植物 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 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世界劳动分工 粮食、原料生产---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 的基本格局: 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发达国家 ③促进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2)消极性: 扩大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 19C末国际关系的日趋复杂: 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不平衡 ②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之间不平衡 列强之间矛盾加剧 民族民主运动
材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 了什么现象?
垄断组织的形成
材料三
到1900年为止,世界殖民地面积共计7300万 平方公里,人口达5.3亿。其中,英国占有3270万 平方公里,人口3.6亿;法国占有1098万平方公里, 人口5600万;俄国吞并邻近各国1700多万平方公 里的土地,人口2500万。
——《历史.必修2》
材料四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产生什么影响?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形成。
生产力: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 新兴工业 代;2)导致工业结构的变化
传统农业、工业
五 、 影 响
生产关系: 垄断组织的产生
国际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了瓜分
课堂设问
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汽车的庞蒂克 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 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 设计师,400美元用来购买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 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与营销服务,余 下近4000美元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 司的……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 赖克的《国家任务》 罗伯特·赖克的这个数学分析题反映了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怎样的重要趋势?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与中心:
1866年德国 西门子发明世界 上第一台自激式 发电机——第二 次工业革命开始 的标志。
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用碳化的卷绕棉线 作为灯丝,成功制成世界上第一个电灯泡,它 延续了45个小时。
爱迪生发明蓄电池的实验,失败了25000次
(1)前提: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的确立
(2)条件:
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良好的政治环境 大量积累的资本-----充足的资金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广阔市场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技术基础(直接推动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动力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促进了军事工业发展; 极大改善了 人们的生活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第一次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人才素质 发明基础 发明的数量和质量 科技含量 范围 时间 部门 生产组织 标志 从棉纺织业开始, 以轻工业为主 工厂 进入“蒸汽时代”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 正结合 从英国开始再扩展 工人或技师 劳动经验
出现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美国纽约华尔街摩 根财团总部大楼
德国埃森的克 虏伯钢铁公司
二、瓜分世界狂潮
阿富汗
埃及
香港
新加坡
思考以下问题: ①列强为何掀起瓜分狂潮? ②瓜分狂潮的概况? ③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如何演变?
新西兰
二、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
1、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进一步拉大了与落后国家的差距。 2)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 。
美 早期政策重点 ——建立美洲体系 泛美同盟 国 1、目的是追逐商业利润,要求 的 “公平”竞争,不搞歧视和垄断 对 2、“不割让主义”,反对分割 太平洋商 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外 业“帝国” 侵 构想 (理 3、“保全”中国的行政实体,实 略 新殖民 论) 行间接统治。 主义倡 “海权论” 扩 导者和 张 设计者 措施和政策 “美西战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家或工程师 科学研究 量多质高 科学与生产开始紧密 结合
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 (规模大、速度快、范围广)
有的国家两次交叉进行 全面开花,以重工业为 主 垄断组织 进入“电气时代”
探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英 国煤产量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 英国生铁产量
碳丝灯泡
钨丝灯泡
留声机
电影放映机
爱迪生在实验室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99 percent perspiration."
“天才就是 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的努力。”
汽车的问世
卡尔· 本茨先生是 世界汽车工业的先驱者 之一(1844--1929), 是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 创始人,被称为“汽车 鼻祖”。
4、如何评价近代世界一体化?
(1)实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世界体系)的形成 (2)积极性: (3)消极性: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容和形成过程: ●内容:①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 立; ②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对外: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形成过程:(参考 P.87“导语” )
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世界 市场发展的?
以上材料反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材料二
1863年,约翰· 洛克菲勒同别人合资,在克利夫兰 开办了一家炼油厂。两年后,他独占了这家工厂,又吞 并了许多中小炼油厂。到1869年,这家工厂已成为美 国最大的炼油厂。1870年,洛克菲勒组建俄亥俄美孚 石油公司,他勾结铁路部门控制运价,打击竞争对手。 美孚公司发展很快,1880年,它提炼的石油占全美的 95%。垄断了美国石油工业。现今,美孚通过其关联公 司在全球大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拥有8.6万名 员工,其中包括大约1.4万名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家。
(实践) “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
门罗主义
美国提出新殖民主义的背景 1.美国完成在北美大陆的扩张 2.美国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 的工业国家 3.19世纪末,欧洲列强对世界的瓜分, 实行排他性的殖民主义政策,对美国 利益有害
两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市场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分析世界一体化的原因? 2.世界一体化形成的时间、基础、手段、 内容、标志? 3.分析世界一体化的影响? 4.你如何评价世界的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世界的一体化)
第四节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四课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66年到20世纪初)
1866年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 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 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 用于工业生产,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 巨大飞跃,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 阶段,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2、瓜分情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英法俄等……) (2)德美日等后起强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列强 之间矛盾加剧
3、美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1)早期对外政策重点是建立美洲体系(西半球霸主)
(2)19世纪末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内容、表现、背景)
美
19 世纪末,美 19 世纪初,拉美 20世纪初,成为西半球霸主 独立运动接近胜 国又提出“泛 马汉提出“海权论” 利时, ,美国于 1898 年 1823 年美 美主义”,建 4月向西班牙宣战。美国迅速击溃西班牙 国总统门罗提出 立了“美洲共 “门罗主义”, 海军,迫使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 和国国家联 暴露美国对拉美 此后不久,美国把古巴变成自己的保护国。 的扩张野心。 盟”。
(提示: (p104)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工业生产空前发展,更多的 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式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 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专题小结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新航路开辟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历史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世界经济联系 (1)根本原因: (2)客观条件: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
2、世界一体化的表现:
(1)基础(框架): 资本主义市场 (2)手段(途径):国际贸易、殖民主义 (3)主要内容: 物资交流、人口迁徙、文化交流、 社会形态的冲突 (4)形成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方式:兼并或联合
表现与形式:控制生产、价格与市场。托拉斯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经济: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垄断资本家更多干涉国家政治生 活,国家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者。 影响 对外:垄断组织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世界格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 主义阶段,发展不平衡,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 加剧。
• ⑴经济: • ①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是资 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②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 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起了积极作 用,表现出资本主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缓解了资本主 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制之间的矛盾。 • 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 国的垄断资本家通过控制某部门生产进而控制了国家的经 济命脉,为自己攫取了高额的利润。 • ⑵政治:随着经济实力增长,垄断资本家更多地干涉 国家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了垄断组织的代表者。 • ⑶对外: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垄断组织 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它们要求扩大资本输出, 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因此,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 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 ⑷世界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相继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 加强,英国的核心地位加强,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
3、世界一体化的影响:
(1)积极性: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推动世界发展。 ①促进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动植物 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 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世界劳动分工 粮食、原料生产---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 的基本格局: 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发达国家 ③促进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2)消极性: 扩大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 19C末国际关系的日趋复杂: 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不平衡 ②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之间不平衡 列强之间矛盾加剧 民族民主运动
材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 了什么现象?
垄断组织的形成
材料三
到1900年为止,世界殖民地面积共计7300万 平方公里,人口达5.3亿。其中,英国占有3270万 平方公里,人口3.6亿;法国占有1098万平方公里, 人口5600万;俄国吞并邻近各国1700多万平方公 里的土地,人口2500万。
——《历史.必修2》
材料四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产生什么影响?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形成。
生产力: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 新兴工业 代;2)导致工业结构的变化
传统农业、工业
五 、 影 响
生产关系: 垄断组织的产生
国际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了瓜分
课堂设问
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汽车的庞蒂克 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 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 设计师,400美元用来购买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 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与营销服务,余 下近4000美元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 司的……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 赖克的《国家任务》 罗伯特·赖克的这个数学分析题反映了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怎样的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