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
古代记录时间的名称和方法

古代记录时间的名称和方法一、名称在古代,记录时间的名称主要有四个:年、月、日和时辰。
1. 年:古代人们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作为计算单位,将其称为一年。
中国古代历法中,年份通常以天干和地支相配的方式进行表示,例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 月:月份是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圈所需时间的1/12,古代人们将其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以月亮的形状来命名,比如正月、腊月等。
3. 日:日是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24小时。
古代人们用太阳的位置变化来表示时间的流逝,比如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
4. 时辰: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两个小时。
时辰的名称与十二地支相对应,例如子时、丑时等。
二、方法古代人们记录时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日晷和水钟。
1. 日晷: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的影子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它由一个直立的棍子和一个指示时间的阴影投射器组成。
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日晷可以通过阴影的位置来判断时间的长短,从而记录时间的流逝。
2. 水钟:水钟是一种利用水流的流动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它由一个漏斗和一个容器组成。
将水注入漏斗,水会通过细小的孔洞慢慢流入容器,通过测量水位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的长短,从而记录时间的流逝。
除了日晷和水钟,古代还有一些其他的计时方法,比如漏刻、蜡烛计时和沙漏等。
漏刻是利用沿斜面流动的水滴来测量时间,蜡烛计时是利用蜡烛的燃烧速度来测量时间,沙漏是利用沙子通过细小的孔洞流动的速度来测量时间。
古代人们记录时间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在没有现代科技和精确的仪器的情况下,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成功地记录了时间的流逝。
这些方法不仅帮助人们掌握时间的概念,也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古代记录时间的名称主要有年、月、日和时辰,记录时间的方法主要有日晷和水钟。
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在古代人们的努力下,成功地记录了时间的流逝,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
如今,我们虽然有了更加精确和方便的计时工具,但是我们应该铭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古代计时方法

辰土,代表医巫卜相、宗教等相关之人,引申为执法人士,倔强好斗。性格激昂、强大和独立。
地支中,只有龙为图腾物,人未曾见。龙为图腾,麒麟也是图腾,因此图腾之物都可以归到龙类,用辰来表征。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3,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4,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其中《史记?老子申韩列传》里提到:老子对孔子说,不要一天到晚总是充满斗志想要成就功业,计划着将来如何如何,这样其实无益于自身,并且也恐怕活的不长久,在社会上发展的好,将来会有后遗症。孔子听了他的话,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龙可以“乘风云而上天”,年轻的孔子,认为老子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分别是日晷、水钟、沙漏和鸟鸣石。
这些计时方法在古代被广泛使用,用于测量时间、指引农事、统计天气并规定法律等方面。
1. 日晷,是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定时间的一种计时器,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个放置在朝向太阳的台子上的三角尺、瞄准镜等。
2. 水鐘,即把装有一定量的水的容器(如漏斗、蚌壳等)放在高处,等水从下面流出时,就可以根据水位的变化来计算时间。
3. 沙漏,沙漏是使用玻璃或竹子等材料制成的一种计时器,大约由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们发明,其原理是通过沙子的流动来计算一段时间。
4. 鸟鸣石,是一种类似于风铃,将小块的石头用线串在一起挂起来,鸟儿停留或飞过时,石头会碰撞发出声响,按照不同的声响可以判断出不同的时间,这种计时方法在古代日本被广泛地应用于指导田间耕作和民生计划等。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古代计算时间的概述时间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对于古代人们来说同样十分重要。
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支持的年代,古人通过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等方式来计算时间。
本文将从太阳、月亮、星象、水漏、沙漏等多个方面介绍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二、根据太阳计算时间太阳作为人们最直观的天体,是古代计算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人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照强度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例如,白昼的长短可以通过观察太阳的高度来判断,太阳越高,白昼越长。
而夜晚则通过观察星辰的位置来估计时间。
古人还根据太阳的位置制定了八节气,用来划分一年的进程。
三、根据月亮计算时间月亮也是古代计算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人通过观察月亮的形状和位置来判断时间的变化。
月亮的圆缺变化可以用来划分一个月的时间,一般以满月、新月为界。
古代人还通过观察月食、日食等天象来精确计算时间,这些观测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时间信息。
四、根据星象计算时间星象也是古代计算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人通过观察星星的位置和运动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例如,北斗七星的位置和指向可以用来辅助导航和判断时间。
古代天文学家还记录了星体的运动规律,通过对星象的观测和计算,可以确定具体的时间点。
五、根据水漏计算时间水漏是一种古代计时工具,通过水流的流速来计算时间。
古代人用不同容量的容器来装水,通过观察水流的速度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例如,古代的漏壶就是一种常用的水漏计时工具,通过观察漏壶中的水流变化来判断时间的过程。
六、根据沙漏计算时间沙漏是古代计时工具中常见的一种,它通过沙子从一个玻璃容器流入另一个玻璃容器的速度来计算时间。
沙漏的上下两个玻璃容器通过一个细小的孔连接,上面的玻璃容器装满沙子后,通过重力作用,沙子会逐渐流入下面的玻璃容器,通过观察沙子流入的速度可以判断时间的长短。
七、古代历法古代人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时间,制定了各种历法。
例如,中国古代的农历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规律制定的,将一年分为24节气和12个月。
古代人是怎样计时的

古代人是怎样计时的古代的人们是怎么看时间,计时的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人是怎样计时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人是怎样计时的古人将一夜划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晚上7时称为定更,又称起更;9时称为二更;11时称为三更,俗语“三更半夜”或说“子夜”指的就是这个时辰;次日凌晨1时称为四更;3时称为五更;5时称为亮更,也就是天亮的意思【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地支纪时现化纪时夜半子 23-1点鸡鸣丑 1-3点平旦寅 3-5点日出卯 5-7点食时辰 7-9点隅中巳 9-11点日中午 11-13点日昳未 13-15点晡时申 15-17点日入酉 17-19点黄昏戌 19-21点人定亥 21-23点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
”《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
”《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
”《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古代计时法——精选推荐

古代计时法古代计时⽅法⼀:关于计算时⾠的⽅法:1、⼗⼆时⾠制西周时就已使⽤。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出、⾷时、隅中、⽇中、⽇昳、晡时、⽇⼊、黄昏、⼈定。
⼜⽤⼗⼆地⽀来表⽰,以夜半⼆⼗三点⾄⼀点为⼦时,⼀⾄三点为丑时,三⾄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四时⾠制。
宋以后把⼆⼗时⾠中每个时⾠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初、⼦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四时⾠,同现在⼀天⼆⼗四⼩时时间⼀致。
3、⼗时⾠制。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志》,昼为朝、禺、中、晡、⼣,夜为甲、⼄、丙、丁、戊(后⽤五更来表⽰)。
4、五时⾠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宴(晚)⾷、隅中、正中、少还、铺时、⼤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天⽂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百刻。
其产⽣与漏刻的使⽤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刻,南朝梁改为九⼗六刻、⼀百零⼋刻,⼏经反复,直⾄明末欧洲天⽂学知识传⼊才⼜提出九⼗六刻制的改⾰,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常见常⽤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般地说,⽇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时称⼣、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中、正午、亭午,将近⽇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昳。
⽇⼊后是黄昏,黄昏后是⼈定,⼈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天两餐,上餐在⽇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时或早⾷;晚餐在⽇昃后⽇⼊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怎样计算时间1,时⾠———⼗⼆地⽀纪⼀昼24⼩时为⼗⼆时⾠:前半夜11时⾄1时为“⼦时”午夜1时⾄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5时为“寅时”早上5时⾄7时为“卯时”上午7时⾄9时为“⾠时”9时⾄11时为“巳时”11时⾄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3时为“未时”晚上7时⾄9时为“戌时”9时⾄11时为“亥时”2,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更,亥时作为⼆更,⼦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古代时间是怎么计算的

古代时间是怎么计算的或许你看古装电视剧,总是会听到他们说一些有别于现在所说的时间,那么如果你不知道古代时间是怎么计算,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古代时间是怎么计算的看明清小说时,总有类似这样的对白。
“也就一盏茶的时间,我就回来了”,“一刻钟过了,夫人还没回来”。
那么,“一盏茶”“一刻钟”到底是多久呢?想知道这些,还要先了解我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古今时间对照刻古代使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
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
”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
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古代计算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1)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
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诗词中所常用的漏壶,即刻漏制记时法,最早出现于西汉,将一昼夜平分为一百个等分,也称百刻记时制。
昼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组合。
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
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昼夜共有二十四份,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
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
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更”是一种在晚上以击点报时的名称。
从酉时(今之晚上七点)起,巡夜人打击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称为“打更”。
七点至九点一击,为一更;九点至十一点两击,为二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三击,为三更;一点至三
点四击,为四更;三点至五点五击,为五更;此时天亮了,不再打更。
夜半或半夜之说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声》,没有实指某点时唱,而是一段时间唱。
若要实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后加字,那就有实指了,如三更半夜,实指了三更。
又如过了半夜,实指“过了”,这时就有说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时点,在正三更处,即子时四刻,现之零点正。
另外,在古军队营寨里也有打更的,不过击打的,不是木制的梆子,而是金质的,叫做“金柝”。
附历代记时制:
殷武丁时12段记时:白天:夙、旦、明(大采)、占、食日(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上半段);
夜间:小采(下半段)、会、(木+凡)、夕。
殷禀辛至文丁时16段记时:白天:夙、旦、朝(大采)、食日(大食)、日中、昃、郭兮(郭)、小食、萌小采、莫
夜间:会、昏、(木+凡)、夕、寤。
秦16段记时:平旦、日出、食时、莫食、东中、日中、西中、日昳、哺时、下市、黄昏、人定、夜半、鸡鸣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中国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2)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更”其实只是一种在晚上以击点报时的名称。
从酉时(今之晚上七点)起,巡夜人打击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称为“打更”。
七点至九点一击,为一更;九点至十一点两击,为二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三击,为三更;一点至三点四击,为四更;三点至五点五击,为五更;此时天亮了,不再打更。
另外,在古军队营寨里也有打更的,不过击打的,不是木制的梆子,而是金质的,叫做“金柝(念拓)”。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从零至今十五分为一刻,三十分处为二刻,四十五分处为三刻,上文的“午时三刻开斩”,就是指正午前一刻开杀戒;六十分处为四刻,此时为正午,如此类推,七刻之后无第八刻,八刻时已是下一个时辰的开始。
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
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
一刻又分作三“份”,一个“时辰”共分二十四“份”,恰与二十四节气相对。
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
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摩呵僧只律》卷十七中即有这样的记载: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豫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