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玛的悲剧性及原因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一、本文概述《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经典小说《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爱玛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首先概述《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然后聚焦于爱玛这一角色的爱情经历,探讨其悲剧的成因、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爱玛爱情悲剧的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以及福楼拜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简要介绍《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梗概,包括主人公爱玛的成长背景、婚姻生活以及她所追求的爱情理想。
本文还将概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为后续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提供背景铺垫。
通过这一概述,读者可以对《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深入探讨爱玛的爱情悲剧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奠定基础。
二、爱玛的理想爱情与现实生活的冲突《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源于她理想中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的深刻冲突。
她所追求的是一种充满浪漫与激情的爱情,然而,这种理想化的爱情观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爱玛从小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对爱情抱有极高的期待。
她期待中的爱情是热烈而充满激情的,是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相通的完美境界。
然而,她的丈夫包法利先生却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医生,他的爱情和生活都缺乏她所追求的浪漫与激情。
这使得爱玛在婚姻生活中感到极度的不满和失望。
为了追求她心中的理想爱情,爱玛不惜背叛婚姻,与情人罗道尔夫和莱昂发生关系。
然而,这两个情人都没有满足她对爱情的幻想。
罗道夫虽然有着浪漫的外表,但他的内心却是自私而冷酷的,他对爱玛的爱情更多的是出于占有和欲望。
而莱昂则是一个没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年轻人,他对爱玛的感情更多的是出于新鲜感和刺激。
这两个情人都没有给爱玛带来她所期待的爱情,反而让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爱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理想化的爱情观在现实面前往往难以实现。
从角色建构与失范析艾玛的悲剧

浅析艾玛_包法利人生悲剧的社会因素

摘 要:文章从 19 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现状、贵族化宗教教育及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对艾玛产生的不良
影响、周围人士对艾玛的负面影响三方面入手对艾玛人生悲剧进行深刻剖析,说明艾玛人生悲剧具有一定
的社会因素。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艾玛;人生悲剧;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09)12-0050-03
奥麦,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药剂师,是自由资 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学无术,在外行面前 卖弄学识,在内行面前不懂装懂,到处招摇撞骗,弄 虚作假,把药店经营得十分红火。他与政客相勾结, 获得了十字勋章,还被誉为“社会先进分子”。为了 自身利益,他采取种种卑鄙手段挤垮了前来荣镇行 医的主户。他怂恿夏尔做一个根本不可能成功的手 术—— —脚跛整形手术,手术失败后,他却逃避责任。 这手术毁掉了艾玛对丈夫的信心,她感到身败名 裂,再次回到罗多夫怀抱。艾玛服砒霜后,他做东道 主,负责营救工作,他得意洋洋地说道:“冷静一点, 只要吃下一剂强力的解毒药就行了。”③当艾玛回光 返照时,他却认为是一种药力的发作。可见,奥麦没 有认真对待营救工作,把人命关天之事当作了儿 戏。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爱情悲剧的个人原因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爱情悲剧的个人原因何英汉语言701 2007205801062009年12月摘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爱玛短暂的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她不惜背叛现实但又被现实抛弃,最终只能在走投无路中死去。
造成爱玛爱情悲剧的原因除了社会原因和环境原因以外,个人原因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爱情、悲剧、个人原因《包法利夫人》(1857)是福楼拜的代表作,讲述农村少女爱玛在不良的社会环境里日益堕落、最后自杀的故事。
她从小在修道院里受教育,由于阅读流行的浪漫小说而对爱情和婚姻想入非非。
不久她嫁给了为她父亲治病的包法利医生,但涨幅谈吐平庸、感情贫乏,婚后生活十分平淡,是她深感失望。
爱玛艳羡上流社会里的奢华生活,迫使丈夫迁居到永镇,在那里结识了一个名叫赖昂的见习生。
后来赖昂去了巴黎,地主罗道耳弗乘她苦闷之时勾引了她。
她从此注重享受,不惜借高利贷购买时装,盼望罗道耳弗带她私奔。
然而这个乡村无赖色棍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后来为了摆脱她竟躲到外地去了,爱玛因此大病了一场。
后来她到鲁昂去看戏,遇到分别三年的的赖昂后重燃旧情,就以学钢琴为借口,每星期到鲁昂家去与他幽会。
在债台高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不得已向罗道耳弗借钱,遭到拒绝后服毒自杀。
包法利医生一直被蒙在鼓里,不久,这个苦闷多难的医生亦忧郁病故,他死后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包法利夫妇的独生女儿只好到一家纱厂里做工谋生。
(毛信德吴笛蒋承勇,2007)《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其造诣稳定了现实主义运动在当时文坛上的摇摆局势。
小说揭露了修道院的禁欲主义教育对人性的压抑,反映了法国19世纪上半叶丑恶的社会现实,以及地主罗道耳弗等人的卑鄙行径,对资产者虚伪的浪漫情调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爱玛的爱情悲剧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除了社会原因和环境原因以外,个人原因也不容忽视。
爱玛从小在修道院长大,修道院的生活使她有机会阅读了大量的浪漫主义传奇作品,爱玛以此为现实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爱情美梦,这些作品培育了她的性格,也葬送了她的一生。
论文正文 《包》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命运汉语言文学杨楠 18110140居斯达夫·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
《包法利夫人》是其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获得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作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
这部著作不仅标志着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作品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主人公自身因素分析爱玛理想爱情与现实碰撞直至毁灭的原因,以及对其悲剧的思考。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早期创作受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包法利夫人》则是一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悲剧。
其创作开始于1851年,1857年问世。
小说的创作背景是法国七月王朝统治时期,法国的资产阶级在“七月革命”后取得了统治地位,随后法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取得了很大发展,关于这一时期的创作,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描写的七月革命前的政治氛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而福楼拜的这本书则主要揭示1848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社会面貌,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豪的时代已经过去,接着到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平庸的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提到这部作品的副标题《外省风俗》,福楼拜就是以那些平庸的资产阶级分子为主体,刻画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幅形形色色的外省资产者群丑图:满嘴“进步”、“科学”,实际上不学无术,却怀着政治野心,欺世盗名的药店老板奥梅;有自誉为“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实际上对人的感情一窍不通,浅薄可笑的本堂神甫布尼齐安;有道貌岸然,彬彬有礼,却满肚子男盗女娼,与奸商暗中勾结,中饱私囊的公证人吉约曼;有惟利是图,奸诈狡猾,重利盘剥,置人于死地的奸商兼高利贷者勒乐;有灵魂肮脏,腐化堕落,随心所欲玩弄女性,纵情声色犬马的地主罗多夫;还有生活空虚,百无聊赖,整天摆弄旋床以消磨时光的税吏兼消防队长比内等等。
《包法利夫人》(1)艾玛的悲剧在于幻想照不进现实

《包法利夫人》(1)艾玛的悲剧在于幻想照不进现实包法利夫人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令人唏嘘的是包法利先生和他的女儿。
前者看到妻子遗物中的信件而,在伤心绝望中心灰意冷,离开人世之前,手里却还握着她的一缕黑发;而后者只交代了寥寥数语:“为了谋生,就把她送到沙场去做童工”,预示着她凄惶的未来。
是谁造就了这样的悲剧,平庸的人就不配得到幸福吗?当现实主义遇见浪漫主义,爱情的幸福竟然无处安放?杨绛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
今天我们把这句话放在包法利夫人身上,一样是适用的。
艾玛,是一个农场主的女儿,年轻貌美,曾经在修道院里学习,也深受父亲宠爱。
修道院的这段经历,让艾玛接触到了音乐、诗歌和文学,以及散发着旧书店气息的爱情小说,她深深地沉迷其中,而修道院的清规戒律却使她感到非常压抑和反感。
这样的矛盾使她对于神秘浪漫的爱情更加朝思暮想,她极力想要知道:幸福、热情,陶醉,这些在书本中显得如此美丽的字眼,在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夏尔奇迹般地治好了艾玛父亲的断腿,这个男人的出现让她觉得刺激,她觉得自己得到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
“而在这之前爱情仿佛是一只玫瑰色的大鸟,只在充满诗意的万里长空的灿烂光辉中飞翔。
”于是,艾玛成了包法利夫人。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夏尔,她所嫁的男人,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好人”。
他平庸刻板,规矩,怯懦,居于一隅,安于现状。
他爱艾玛,艾玛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他可以歌颂并为之倾倒的:会素描、会弹钢琴,还很会料理家务。
她在他眼里,无一处不好,无一处不美。
所以他对她百依百顺、唯命是从。
他不知道,他年轻貌美的妻子,怨恨的就是这样的一成不变、平淡无奇又波澜不惊的日复一日。
渐渐的,艾玛开始怀疑和厌烦。
过惯了平静的日子,她反倒喜欢多事之秋。
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
她要求事物投他所好,凡事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主人翁爱玛的爱情悲剧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主人翁爱玛的爱情悲剧【摘要】世界文学经典名著《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福楼拜的代表作,这是本现实主义的批判小说,它描绘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文笔简洁细腻,具有浓郁的写实色彩。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女主人公爱玛的婚姻悲剧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悲剧根源的探讨表明,一切女性内心都有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婚姻;贵族教育;爱情悲剧;包法利夫人引言古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即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由上升阶段逐渐转向腐朽的阶段。
他出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医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后因病辍学,专心于文学创作。
他依靠丰厚的遗产生活,终生未婚。
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创作风格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剖析的痕迹,并且具有浓厚的写实色彩包法利夫人以简洁写实而又极其细腻的文笔,通过对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的描绘,呈现给我们一幅异常真实生动的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风情画卷。
他对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感到憎恨和失望,因而毫不容情地揭露现实,但也流露出悲观情绪。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56)反映了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在“经济繁荣”掩盖下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以及平庸卑劣、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
这篇小说描写了法国内地一个农家女儿爱玛堕落的悲剧。
作品取材于当时一个家庭的真实故事: 鲁昂实习医生夏尔的续弦夫人爱看小说,生活奢侈,气质浪漫,她先后被两个情夫抛弃,最后因负债而自杀。
穷医生不堪伤心,不久也自杀了。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一生的追求来探讨她这种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而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
一、贵族教育对艾玛的影响,是悲剧的开端《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由于没有希望入驻上流社会,于是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的独生女儿身上,送她去了一个修道院的寄宿学校接受贵族教育。
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精品文档资料

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精品文档资料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在《包法利夫人》中,作者福楼拜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福楼拜眼极冷,心却极热,他貌似态度冷漠,实际上却非常积极努力地从故事中挖掘出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于是,小说中全面地揭示出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点明了爱玛的个人原因,并陈述了当时的现实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一、故事梗概女主人公爱玛从小丧母,父亲把她送到修道院去读书,希望她日后出人头地。
在修道院,爱玛偷偷地读了许多描写恋爱和婚姻的作品,心中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后来,爱玛无意中读到司各脱的历史小说,疯狂地迷恋上古代贵妇人的奢华生活,渴望自己也能过上那样的日子。
但是,身处与世隔绝的修道院,爱玛根本不了解外面的现实社会是什么样的,根本不了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还沉迷于中世纪的甜蜜幻想之中。
后来,爱玛离开了修道院,并与乡村医生查理?包法利结婚。
爱玛不得不面对现实,她所有不切实际的天真幻想也逐渐破灭。
于是,爱玛开始日渐厌恶包法利医生平静枯燥的生活状态,一心想要摆脱这种平庸的生活。
在参加了昂代尔维利侯爵的舞会之后,爱玛的幻想主义的思想更加严重。
后来,爱玛遇上了青年实习生莱昂,两人坠入爱河。
莱昂走后,一天,庄园主罗多尔夫见到了爱玛,并百般勾引她,最终,爱玛成了他的情妇。
爱玛狂热地希望罗多尔夫带她走,但罗多尔夫只是逢场作戏,最终还是抛弃了爱玛。
回到永镇后,爱玛又与莱昂幽会,沉湎于爱情的快乐之中。
为此,她从服装商人勒内那儿赊购了大量的服饰,债务越积越多。
勒内发现了爱玛的秘密,决定敲诈爱玛。
最终,爱玛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砒霜自杀。
二、爱玛的爱情悲剧――不切实际的幻想与追求(一)追求和理想的不切实际爱玛的爱情悲剧首先源于她不切实际的幻想与追求。
在早年的修道院生活时期,爱玛便受到了浪漫主义传奇作品的不良影响,爱玛开始在脑海中编织出一个个不切实际的爱情美梦,这也为她之后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艾玛的悲剧性及原因
【摘要】《包法利夫人》讲述了艾玛由纯真少女到风韵少妇,由温柔贤淑到浪荡不羁的堕落过程。
本文通过作者的阅读体验,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剖析艾玛悲剧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社会现实;悲剧成因
都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包法利夫人。
她美丽,风骚,浪荡,富于幻想,寂寞,背叛了丈夫,背叛了家庭,所谓的爱情至上主义……但是,读者对这样一个人物却恨不起来,反而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怜悯。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呢?
说起这个,不得不提她生命中的四个男人。
第一个是她的父亲卢奥老爹,他只懂得满足女儿物质上的需要,对其他方面却漠不关心,使得艾玛的个性、心灵,在修道院的教育下畸形发展。
对于女儿的婚姻大事,卢奥老爹也显得很随便,随便得似乎他嫁的不是自己女儿,他明明知道夏尔不是一个好女婿,也只是因为“人家都说他品行好,很节省,有学问,那当然不会斤斤计较嫁妆了”,就把女儿的终身幸福交付了出去。
在某种程度上讲,艾玛最大的错误就是嫁给了夏尔。
他们在根本上就是两类不同的人,夏尔只是一个追求形而下的满足的人,而艾玛却想要追寻形而上的自由。
他们对于爱情、婚姻、人生的看法都截然不同。
对于艾玛来说,爱情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它应该是甜
言蜜语,是耳鬓厮磨,她希望有个白马王子般的男人,英俊潇洒又多金,还体贴入微,即使她不说,也能马上猜出她的心思,能够时常陪她风花雪月,谈古论今,能够今天送她一束玫瑰,明天献上一首情诗……而夏尔却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爱情对他来说不过是海市蜃楼,是秋日的薄雾,终究会融化在温暖的阳光中……他只想找一个美丽、品行端正的女子,为他料理家务,生儿育女,填满鳏居生活的空白……至于交流,那是他负担不起的奢侈。
他认为称职的丈夫,就是挑起家庭的重担,让妻子吃好穿好,让自己成为她的支柱……
他没有任何幽默细胞“谈吐起来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
他知识也不渊博,艾玛想要了解的他都不知道,她怨恨“他的雷打不动的稳定,心平气和的迟钝,甚至于怪自己不应该给他带来幸福。
”如果只是这样,或许艾玛还是能够忍受的,偏偏夏尔却又是一个平庸无能之辈。
只能得过且过的给镇上的人看看小病,勉强维持生计。
至于最后想要扬名立万的纠正跛足手术,也以彻底的失败告终,这一结果,让艾玛彻底对自己的丈夫失望,使她觉得她居然是嫁了这么一个废物。
、于是,艾玛开始了她那没有退路的堕落旅程……
如果说,艾玛后来遇到的莱昂、罗多尔夫,能够对她多一点真诚,那结局也不会如此。
当艾玛与莱昂初次见面,萌发的或许是真
正的爱情。
与夏尔长期的心灵隔阂,让艾玛很是压抑,而与莱昂的几次促膝长谈,让两颗心越走越近,但两人都竭力摆脱这暗生的情愫,他们深知它的不道德性。
艾玛感到自己精神上的出轨已经背叛了丈夫,于是她想去教堂忏悔,寻找救赎。
可牧师却完全不理解她,于是,艾玛彻底绝望了。
莱昂的离去,让她心中的寂寞愈发膨胀,更让她那颗躁动不安的心难以平静。
仿佛这时,只要任何一个除了他丈夫以外的一个男人,稍微对她献献殷勤,她就可以心甘情愿地为他脱掉衣服。
罗多尔夫就这样适宜地出现了。
恋爱中的女人都是愚蠢的。
如果艾玛不是对自己的婚姻生活那么不满意,对爱情的渴望不是像砧板上的鲶鱼对水的渴望一样,她一定可以看出罗多尔夫是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是个玩弄女性、逢场作戏的好色之徒……她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感情,不惜代价去和罗多尔夫相会,她背着丈夫,送些名贵的礼物讨情人欢心。
她跟着他同欢喜共命运。
在这段她认为的爱情里,她完全迷失了自己。
甚至想要为了他,抛弃名誉、家庭、伦理、金钱,远走高飞……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爱情美梦里,真正的现实世界于她反而是水中月,镜中花。
所以当罗多尔夫对她厌倦,并自私地抛弃她时,她彻底崩溃了……
与莱昂二次相识,她已是一个初尝婚外激情,内心既后悔又躁动的风韵少妇。
而里昂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也让莱昂俨然成了情场高手。
他对艾玛也不再是单纯的敬仰爱慕,更多了对她肉体的渴
求。
他彻底摧毁了艾玛心中最后的忏悔和道德,走进了她的生活。
艾玛无所顾忌地借贷,疯狂购物,用自己丈夫的心血堆砌起她的奢华。
却不知,浮华背后,也掩藏着重重杀机,当浮华破灭,爱情也死了。
莱昂收到他母亲和律师的劝解,为了自己的前程,抛弃了艾玛。
甚至在艾玛向他求助,借钱还他们以前一同挥霍的钱财的时候他也无情拒绝了。
走投无路的艾玛,去找了道貌岸然的律师居由曼,这个律师却想趁人之危,趁机占有她。
艾玛是自尊的,她只会在自己的爱人面前没有羞耻地脱掉衣服。
艾玛是愚蠢的,她去找了罗多尔夫,却被无情拒绝。
直到这一刻,她才发现自己以前所信奉的爱情是多么虚伪,在金钱面前,它不堪一击。
艾玛的悲剧,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她的悲剧,不只是因为她是一个浪漫主义幻想者,她的悲剧,是时代给她的悲剧。
她与身边的人,是两个极端,一种追求踏踏实实的生活,一种追求更高层次的所谓的上等人的生活。
想踏踏实实的人,只想要填饱肚子的面包,对于心灵的养料,丝毫不在意。
向往高层次生活的人,却在追求品质的道路上走向了一种极端。
无尽的欲望蒙蔽了他们的眼睛,冲昏了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误以为感官的奢侈享受就是心灵的真正愉快,举止的高雅就是感情的细腻……
这部小说,是不是还有“命运悲剧”的因子呢?艾玛出身农家,身上流着的是农民的血,虽然接受了教会的教育,但是也不能改变她固有的身份。
后来嫁给了乡村医生,成了小资产阶级。
她又想继
续追求更加高层次的生活。
殊不知,她的命运早就在她出身时已经注定,在那个时代,没有高贵的血统,却又想要更加高贵的生活,这是多么不切实际。
不管她有多么努力,她都无法逃脱命运的魔爪,当个人意志行为与命运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之时,当这种冲突无法拯救,就只能让一方的毁灭来结束这一切。
命运不可能结束,结束的只能是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⑴[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