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一)

合集下载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塑造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塑造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塑造作者:张晓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摘要:由吴承恩先生编著的《西游记》,可以说这部作品就是我国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小说是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孙悟空这个人物的塑造就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和“展现艺术魅力”的主要源泉,那么孙悟空作为第一主人公是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具有最鲜明的爱憎个性,天不怕地不怕,拥有不屈的反抗精神,而他自身带有的斗争艺术,就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智慧,到现在他的故事还被广传至今,他的人格魅力一直对人们存有启发和教育的意义。

然而孙悟空的形象是“悲喜”共存的,从他的奇特的长相和轻松诙谐的语言动作、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来将,这就是他喜剧性的一方面,从相反的角度来讲,正是由于他自身突出的喜剧性因素才渐渐的导致他悲剧性的因素呈现,其中孙悟空为了追求向往的自由生活而大闹天宫,其后果导致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500年之久,之后为了重获自由只有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途中,受尽了被怀疑、苦难,最终才修成正果,以上阐述的这些不难看出孙悟空的悲剧性因素和喜剧性因素是相互依赖的,有因就有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孙悟空的主要特征、“喜剧性”和“悲剧性”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01一、孙悟空人物塑造的主要特征1、他敢于斗争,藐视所有的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他原本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只石猴子,孙悟空一出生就从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不伏人间王府的拘束,在仙山福地自由自在的生活,由于他将龙宫的主人老龙王都唬的胆战心惊、就连地下的冥王看到他都磕头作揖,进而自己封号喂“齐天大圣”,还高喊着“皇帝轮流做”的口号,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界、水界、冥府人间、佛界等最高权威,都在他面前不屑一顾,这样的无法无天、敢于向一切的最高权威进行挑战的反抗精神、为了追求向往的自由生活,就是主人公塑造的艺术形象特征之一,这种精神和特点就表达了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的要求。

论孙悟空的悲剧

论孙悟空的悲剧

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摘要《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典型。

他天生无拘无束,无所畏惧,追求自由、平等。

但他的这种精神,在经过对抗天庭、西天取经、被封成佛的过程中逐渐瓦解并最终个性泯灭,丧失自我,走向悲剧。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自由悲剧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无疑是作者重笔浓彩精心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

袁世硕先生说:“西游记小说一开头就把热情赋予了孙悟空,借着原有的一点因由,渲染其对诸界神袛的轻慢、桀骜不驯。

” [1]但他的桀骜不驯即使在玉帝统治的神界也会被压制,他追求自由、平等,综观孙悟空的生命历程,他走的是一条自由被不断剥夺、心灵被不断诛杀、个性被不断扭曲的异化道路,最终他的自由被彻底剥夺,追求自由、平等的个性被泯灭,而对孙悟空来说,自由可以算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因而孙悟空的形象具有很大的悲剧性。

一孙悟空性格诸多因素中最鲜明最具特征的因素乃是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他生来就具有一种“天不拘兮地不羁”,不识等级观念与秩序的天性。

他渴望摆脱社会与自我的种种束缚,追求生命绝对自由的宣泄,要求尽情施展才能。

他是一只集天地灵气的石猴,无父无母,是大自然孕育出的没受任何束缚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自然物。

他一降生,便“目运两道精光,射冲斗府”,使玉帝颇为吃惊。

他凭着自己的勇敢征服了一群小猴,被封为美猴王,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生活。

这种看似自由的生活状态无疑是最为理想的。

但是他所存在的世界里,玉皇大帝、佛祖就是规则,就是制度。

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是无法存在的。

由于孙悟空有一颗淳朴、真诚的赤子之心,他必然不会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

孙悟空最初的造反,就是因为生命寿数问题上的不自由、不平等。

有头有脸有名望的神仙都可以长生不老,而孙悟空虽有满身本事,却因为没有名望就归阴司阎王管着,只允许活324岁,所以孙悟空为了争得与天地齐寿的权利,直闯森罗殿,痛斥十殿阎王,强行勾销了自己乃至整个猴族在阴司生死簿上的名字,在生命这个问题上,依靠自己的威力,讨回公道,他似乎争得了自由。

从个人与体系的对立看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从个人与体系的对立看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任 何体系都会有 一套 自己的行为规 则,无论其 内容如何,其 成 员必须多少遵 守之 才可能维持体 系的秩序 ,避 免冲 突,反 之 ,则会导致体 系的混乱终致崩塌 。而作为独立 的个 体 ,则 天生 有追求 “自由”的本性 ,即弗洛伊德所谓 的 “ 本 我 ”意 识 ,力图不受约束 ,任意而为 。当个体的 自由意识 与体系的 规 则相遇时 ,对 立和冲突则不可避 免地 出现 。 “ 双赢 ”的局 面不 可能出现 ,最终只能 以牺牲 一方为代价 。不 言而 喻,所 有故事 的结尾里我们看到 的只能是体系 的胜利 。 体系 依靠 其 文化 和规 范 , 自有 一种 控制 力 ,在 对立 过 程 中,文化 以无可抗 拒的 巨大力量将 体系的价值观灌 输给个 人 ,并或软或硬地给 个人安排特定 的位 置 ,最终使之表 演其 规 定角色。为 了维护体 系存在 ,文化 最终将 以一种 隐性的力 量置个人于 “ 规训 ”的牢笼之 中,约束个体 以造就体系 。
文本解析 ! 叠 : § ………一…
从 个人 与体 系 的对 立看孙悟 空 形象 的悲剧性
张 思 源
也 许是 日常 的生活 过 于琐 屑平 淡 ,人 们在 意 识形 态领 域 里塑造着形 形色色 的英雄 以释放一种 心底 的情 结。在古典 名著 《 西游 记》 中,吴承 恩为我们 塑造 了一个 能上天入地 、 叱咤风云 、神 通广大且敢 爱敢恨 的齐 天大圣孙悟 空的形象 。 对 于这样一个 凝聚 了诸 多文化 内涵和 富于审美意 蕴的人物形 象,历代 阅读者和研 究者 多有不 同看法 ,竟至于 聚讼纷纷 。 从 现在学术 资料看 ,关于 孙悟空 的形 象的代表性观 点至少有 七类 :( 1 )“ 诛奸 尚贤”的代表人物 ;( 2 )“ 人民斗争 ”的代表 人物 ;( 3 )“ 西天取 经 ”的完 成者 ;( 4 ) 坚持 反抗 、追 求光 明 与正义 的代表 人物 ;( 5 ) 新兴 市 民阶层 的代 表人物 ;( 6 ) 向封 建统 治阶级实行投 降的投降派 ;( 7 ) 前 ( 大 闹天宫 )后 ( 西天 取经 )矛 盾的艺 术形象 。Ⅲ 七种 观 点从不 同的意识形 态需要 强化 了孙悟 空某一方面 的形象特征 ,但 似乎都没有 着重揭示 孙悟 空形象蕴 含的深刻 的悲剧 性 。从取 经的角度观 察, 《 西 游 记 》全 书一 百 回 ,可 大 体上 分为 三个 部 分 。前七 回是取 经关 键人物唐 三藏 出现前 的铺垫 ,孙悟 空的任性作 为则表现 了 “ 心猿未定 ”的蒙昧 。第 八至第十三 回交代 了取经 缘 由, 以“ 心猿归正 ”起到组织情节 的作用 。第 十 四回至第 一百 回 则 具体写取经 的过程 。这 一视角呈现 的也是一个个 体从蒙昧 ( 一定程度 的 “自然 ”状态 )到文 明 ( 一定程度 的 “ 规训 ” 状态 )的发展过程 。若 以孙悟空的个人奋斗为视角 ,故事将会 有另一种解读 。我们可将第一部分视为悟空作为 自由个体 的时 期 ,第二部分则是其人生道路 ( 个性发展方 向)被重新设计 的 时期,第三部分就是其个体迷失并被纳入体系的时期 。 而其英 雄形象的悲剧性就是在个人与体系的对立 中展现 出来的。

试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表现

试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表现

试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表现作者:代军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3期摘要:孙悟空的形象家喻户晓,他演绎着坎坷不幸的悲剧形象。

本文试从出身寒薄,学出天然;出于无奈,紧箍加身;取经路上,个性泯灭三个方面阐述孙悟空形象悲剧的表现。

关键词:孙悟空;形象;悲剧性作者简介:代军诗(1980.4-),男,辽宁省锦州人,硕士,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他本领高强,斩妖除魔;疾恶如仇,匡正除恶;活泼幽默又聪颖机灵。

而充满童趣,备受世人喜爱的孙悟空却演绎着他坎坷又不幸的悲剧形象。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向往自由、追求平等、惩恶扬善的形象,可纵观全书,他的“自由平等”理想却始终未能实现,处处刻画是他的不幸与悲哀。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出身寒薄,学出天然《西游记》开卷即写道:“东升神洲傲来国有座花果山,山正当顶上有一座仙石。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探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知既之,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做一个石猴。

”悟空,是一只无父无母,从石头缝隙里蹦出来的野猴子,他成日里同群猴们一起饮山泉、食野果、宿山洞,以此为乐,呼兄唤弟,虽被群猴们尊奉为大圣,却被玉皇大帝之族视为野妖邪门;为了学有所成,他又不远万里,跋涉艰险,去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投拜须菩提祖师学艺修道,为了远避灾祸,世上唯一的亲人——恩师须菩提在悟空学成后永久的与他断绝了关系……孙悟空是“天地精华所生”,加之聪颖出众,本应是天地宠儿,却因他出生于石壳中,出身极其低微,无根无派,这在封建社会时期讲究门第出身来说,无异于华丽的身影没有施展的舞台,尽管有英雄莫问出处,但这样的英雄结局往往都充满着泪水,就如同《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般,母亲和父亲相继过世,自身学识渊博,尽管依附于祖母,但仍然摆脱不了求取爱情不得,香消玉殒的悲剧命运,封建社会类同于此的现象比比皆是。

孙悟空的悲剧性解读

孙悟空的悲剧性解读

孙悟空的悲剧性解读作者:刘丽红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1期摘要:孙悟空抛弃了原本桀骜不驯的野性,成为社会接纳的守法者和护法者;由一个具有灵性的神猴,变成了一尊拈花微笑的佛,这或许就是一个英雄的悲剧。

关键词:桀骜不驯功德圆满悲剧有学者认为:孙悟空从极端的“动”到极端的“静”,如此大的改变,并不是真的功德圆满了,而是一种人性的极度压抑和扭曲。

孙悟空抛弃了桀骜不驯的野性,成为社会接纳的守法者和护法者,这就是一个英雄的悲剧。

一、人性的压抑关于悲剧,有人认为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

”在这种对立中,人的力量永远也无法最终战胜强大的宇宙、自然的力量,这决定了人永远在灾难的威胁中而没有安全感。

与此同时,人的独立意志,也是人所无法摆脱的。

这就决定了人将永远反抗宇宙的意志,反抗大自然的威胁,这种反抗永远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天,但人却不能放弃反抗。

猪八戒曾问大师兄什么是成佛,孙悟空就用迦叶尊者的故事告诉他,大抵是站在莲花台上,手捻鲜花,微微一笑,猪八戒便答:“若是这样,我们还要成佛干嘛,一点都没有我们现在自由快活,那我不要成佛了。

”孙悟空本是自然的精灵,他是受天地精华所诞生的自由的灵魂,他是活在尘世间的猴子。

初生时“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狝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而后的孙悟空,上通天庭,下达地府,不惧强权,不畏鬼神。

就是这样一只原本不受拘束、不畏强权、不惧命运的猴子,后来变成一只天庭统治下,会畏惧,会服软,会献媚的孙悟空。

这是他无力挣扎的命运。

《西游记》的第一回中,成为“美猴王”的石猴看见了老猴的死亡,不管是初生的石猴,还是我们人类,死亡都是恐怖的。

于是,新生的美猴王自然会想反抗死亡,他想要变得强大,他想跳出命运的轮回,殊不知,他走上的这条路会比原本的生老病死更为痛苦。

石猴本无名无姓,直至遇上了菩提老祖,菩提老祖便给了他名字,唤他“孙悟空”,而名字便是束缚的开始,石猴有了自己身份的标识,要进入社会了,他开始由猴子变成一个顶着一身猴毛的“人”。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孙悟空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里的主要人物,迄今为止,世人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理解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他是“人民斗争”的代表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失败的深化英雄”,更有人认为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人物,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他是一个悲剧形象,不过对于他的悲剧意义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

本文集众之所长,融入本人对这个形象的特别的理解,探讨了孙悟空在个性思想的改变,从一个个性张扬的、追求自由的自由战士沦为一个思想行动都受到束缚的“佛”;探讨了他在感情尤其是爱情的缺失的悲剧,亦探讨了他在所处的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而因此形成的悲剧。

关键词:孙悟空;悲剧性;自由;爱情;社会悲剧;《大话西游》;《悟空传》孙悟空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从他出世开始便备受人们的关注。

长期以来,大量的学者在孙悟空的研究上花了大量的心血,也有很多斐然的成绩,但是他们很多研究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意义,这与研究他形象的悲剧性还是有区别的,当然也有联系。

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孙悟空的形象悲剧性,他们大都着眼于孙悟空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平等和最终的个性泯灭和丧失自我。

本文,我也谈到了这点,但是我从另外的角度发掘了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感情的缺失。

启发我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是香港电影《大话西游》和网络小说《悟空传》。

另外,我还对他的社会存在的悲剧进行了拓展。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孙悟空个人思想的转变,第二部分从感情的缺失角度把电影和小说进行对比挖掘其悲剧意味,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孙悟空的社会悲剧以及造成这种悲剧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本文主要采取对比分析法和分析综合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注意吸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对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作出客观而又游自己特点的评价。

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吴承恩写的《西游记》,给了我们太大的阐释空间。

迄今为止,无论是对《西游记》主旨的理解,还是对孙悟空形象的分析都没有统一的观点。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意蕴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意蕴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意蕴作者:尹晓叶来源:《语文学刊》 2009年第6期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孙悟空,被提及时,似乎总给人一种喜剧化的印象,从文本来看,百回本《西游记>中多有诙谐之笔,不管是笼罩着仙霞佛雾的神佛天界,还是举步维艰的取经途中,庄严与苦难的描写之中,总少不了调侃、游戏的笔墨。

作为主人公的孙悟空,尽管对其形象特征历来众说纷纭,然不论从哪个角度人手,都不能回避的是他的幽默、机智、顽皮,俨然是个“人间之喜仙”的形象。

然而,荡开这层表面的浮雾再来看,我们咀嚼出的却是别样的滋味。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典范之一的《西游记》,从其面世伊始便评论不断,对作者及祖本的确定、《西游记》主旨的理解,以及对孙悟空形象的分析,均无一致的看法,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接受可能和阐释空间,过去对孙悟空形象的评价重点在于其“英雄性”(如“叛逆英雄和智慧英雄”、“失败的神话英雄”等等)。

当然,对其“象外之象”的悲剧性内涵的探究并非空白,仍存在很多可挖掘之处,笔者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更进一步探究。

一、内蕴悲剧的生命历程孙悟空最突出的特征是崇尚自我、追求自由平等,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自由的捍卫者——其率性逍遥,其大闹天宫,其忍辱西行,无不深深打着这一烙印,这种自发的追求在内外力的双重交互作用下,走向顶峰之后,又慢慢滑人低谷。

因此可以“自由”为线索来观照其内蕴悲剧的生命历程。

(一)开始-访师学艺:生命轮回中的天然“自由”书中写道孙悟空的出生日:那座山正当顶上,有块仙石。

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他是自然本真的环境孕育出的天地造化之子。

尽管他在洞天福地的花果山,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生活,但仍然不能摆脱“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的忧惧,这是他本性力量的觉醒,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促使他产生了打破生死寿夭“法则”的念头,并不辞辛劳地漂洋过海、拜师学艺。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摘要:《西游记》是明清小说的经典之一,孙悟空是一个追求自由、敢于同天庭皇权进行斗争,但是他的个人力量是渺小的,天庭皇权的势力是庞大的,所以他的斗争最终失败了。

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他最终接受了天庭的安排——护唐僧西天取真金。

历经无数斗争之后的孙悟空彻底被天庭皇权同化,这是他的悲剧历程。

但是不能承认他不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关键词:孙悟空斗争悲剧英雄《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塑造了一个活泼率性孙悟空的形象。

它的杰出之处在于现实的批判和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

从中体验到一个英雄的成长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一、本性与现实的冲突决定了孙悟空命运的悲剧性孙悟空被认为是大自然之子,他的自由平等的观念是天生具备的,追求平等也是他的本性使然,这在孙悟空早期的生活历程中有很好的体现。

孙悟空早期生活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充满快乐社会环境中,那里没有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与约束,同类之间完全自由、平等,社会关系高度自由。

孙悟空因为发现了自由的天堂----水帘洞,因而被众猴推举为“美猴王”的称号。

一切率性而为在他的思维中没有过多的思考,过着“不伏麒麟管,不伏凤凰辖,又不伏人间王位”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在这样的生活中,孙悟空与众猴的地位平等、关系和谐、孙悟空自由、平等的本性在早期的生活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孙悟空追求自由、崇尚平等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当然这样的思想是为他所处的环境所不容的,是“离经判道”的,亦为其后来的悲剧形象奠定了基调。

孙悟空从师菩提学成了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的功夫,从龙宫得到了金箍棒,至此他变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这为他后来对不平等现实的反抗提供了力量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李安刚总结出:“他火眼金睛,善识妖魔;本领高强,无往不胜;忠心耿耿,匡正伏恶;嫉恶如仇,却幽默诙谐;高尚无私,却又潇洒到老;历经险恶,而赤子之心不变。

”从某种程度显示他正是众生的心灵化身,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使我们感无比亲切,百看不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一)【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天理与人欲关系、生命的升华与超越的困境与以“造物主的良民”1]为生命追求的终极目标的生命之路来说明孙悟空的形象的悲剧性特征,并试图从这种悲剧性中追寻人类生存与超越的启示。

【注:本文指导教师:胡菡】【关键词】天理人欲升华造物主的良民孙悟空综合反映明代社会许多方面的名著《西游记》,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越来越显示其超越时空的重要价值。

而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但是他们的形象背后却有着更为精彩的精神价值,本文就着重分析孙悟空的悲剧性。

孙悟空形象不仅本身有着许多十分灿烂的地方,而且其背后也有着无穷的精神意蕴,即他是心的象征等等,通过他来宣扬当时流行的心学。

至于他的形象上的特点,李安纲总结得好:“他火眼金睛,善识妖魔;本领高强,无往不胜;忠心耿耿,匡正伏恶;疾恶如仇,却又幽默诙谐;高尚无私,却又潇洒老到;历经险恶,而赤子之心不变。

从特殊意义上说,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象征着人类征服自我、得大自在的崇高理想;从普通意义上说,他正是你我众生的良心的化身,也因此使我们感到亲切,有时甚至就同我们合而为一。

”2]无论是谁的概括,很明显的是孙悟空身上始终高扬着一种极其强烈的正面价值和精神,但是这种价值与精神背后还蕴藏着极其复杂的悲剧性,即他的最初的所有理想在后来都被自己所改变,这些不仅仅与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有关,而且还与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体系有关,下面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揭示之。

一天理与人欲的冲突与融合“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著名言论,他的“天理”包含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即指自然之理、万物常理、事物本来规律以及人的伦理、道理、情理等。

朱熹虽然极其强调二者的对立,但也认为合乎生命本意的“人欲”就在“天理”之内,他说:“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饮食,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3]“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4]“朱子以为人人具一太极,物物具一太极。

太极即众理之全体,故吾人之心,亦‘具众理而应万事’。

故即物穷理,亦即穷吾心中之理,穷吾性中之理耳。

故谓朱子析心与理为二,实未确当。

”5]冯友兰如此道。

虽然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都试图对人性发展进行道德规范,也试图解除这种规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其学说的修养基点对人个体个性的抹杀已经十分严重了,而后代的学者就得解脱这种压迫,于是以陆九渊为开端、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就应运而生了。

陆九渊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心即理也。

”6]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万物森然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7]他实际上是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一方面,阐释了主体精神与客体规律的同一,而把“心”与“理”真正地统一起来,这就解除了“天理”对人性的非分要求;另一方面,不自觉地强调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就造成了一个事实:“理”可以通过“心”来阐释、解构并重建。

王阳明又进行了另一番发展,其后学弟子将其学说概括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作为宣扬心学的形象,孙悟空身上正体现了“天理”与“人欲”的冲突,也体现心学所做的缓和二者冲突的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却正呈现了一种生命高扬格调背后的挣扎与无奈。

孙悟空是“心”的象征,“心”是“人欲”的载体,但是他身上所体现的人欲并没有多少饮食、女色之类的欲望,很明显的是他的追求是更高一级的,这表现在他最初学艺的目的是“长生之妙道”,而师父传给他什么了呢?菩提祖师告诉他一个重要的秘诀,随后又传授了七十二般变化与筋斗云,那么孙悟空到底有多么厉害呢,七十二般变化与筋斗云的神奇力量可以说就是人类要超越自身局限的想象想象,而秘诀中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功完随作佛和仙”9],这些其实都是在说人人皆可为圣贤了,个体精神可以与万物沟通、同一。

孙悟空是一个觉悟者。

每一个生命体几乎都受两种力量的控制,即自然而然的、非主观的力量和主观的自控性与他控性,而学艺成功后的孙悟空首先感觉到的是巨大的喜悦——因为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自由感——自控性与他控性,此时他要凭借着个人的强大力量对抗一切压迫与束缚,甚至要打破既定的玉皇大帝的统治秩序,他说“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

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10]从大闹天宫以及个人斗争的失败,其实也在暗含一个问题:他可能并不具有打破一切秩序的资格与合理性。

但在西天取经前,孙悟空满足了一种非同一般、人类只可想象的欲望:超越空间与物我之限,生命永恒不逝。

这些欲望对于人类来说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但也是不可能的,而作者却给我们了一个假设,孙悟空实现了人类的梦想,那么人类会满足吗?不会,人类的欲望还会向更高的方向延伸,玉皇大帝的统治权利似乎也就是这个更高的方向的象征,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无限延伸的人类欲望势必会受到某些不可抗衡的东西的阻挡,这种不可抗衡的东西就是“天理”的象征,在作品中的集中象征就是玉皇大帝的统治秩序,那么这种不可抗衡的东西在孙悟空身上有什么体现呢?在他本身来说,他的初衷可能就是一个错误,而且他本身的本领还不够去冲破世界与生命之限,对世界整体来说,个体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受到外界的牵制,而他的动作越大,其牵制力量也可能会越大,所以他就面临着一个生命追求的悖论,这就是“人欲”与“天理”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所造成的。

“天理”不仅存在于生命的外在世界,而且也在生命本身上显示出有强大的力量,既然“人欲”与“天理”不过是一体之两面,它们也注定会遭遇,那么作为具有强大自控性与他控性的人个体,就应该认识到了,“人欲”本身似乎就存在着某种悖论,而“天理”似乎也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人类一旦把它认定成了不变的法则就可能会重新对人自身造成新的束缚,既然如此,何不将二者融合,把个体精神升华、世界主观化呢?从孙悟空的经历中也的确看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学艺的内容也就说明了他与象征客观精神的佛道在最初就站在一道上了,但是也正是学艺所发展的强烈的个体精神与能力,使他要并且能够大闹天宫、甚至和整个仙佛体系对抗,虽然他的对抗过程十分壮观,但其结局却失败了,在五指山下、取经途中,他不断反思,也不断向佛法靠拢,最终皈依佛法,这么一个过程,是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其中蕴涵了对人欲的提纯与净化,对天理的改良与人性化。

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完成了作者放心、定心、修心的隐喻,但对于孙悟空自己而言,却是一种无情的压制与改变,通过无法抗拒的外界力量使其最初的意志与强力精神化为折断的宝剑,进而体现了一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传统处世哲学,这与孙悟空的英雄主义是相违背的,这使他在取经的途中倍感心酸与痛苦,一方面从情感上得受控于菩萨的救赎——去降妖除魔、保护取经人,另一方面还得受制于唐僧的迂腐、是非不分等弱点。

所以,在作品中,虽然以孙悟空的生命张扬与转变体现了天理与人欲的冲突与融合,但这是以人物形象孙悟空的残酷命运为代价的,其悲剧就在于主人公最终不得不向命运低头。

二升华的悲剧孙悟空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生命新境界的人,也就是说他的一切行为与经历都表明他渴望体验生命升华的成功,但是人生的每一次前进、升华都会面临空前的挑战与灾难,而这种挑战与灾难就是构成了他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孙悟空“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11]其智慧自然高出一般,而后来的一系列行为与创意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出生后,天天在花果山上过着和其他猴子一样的快活又普通的生活,“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12]。

但是随后他发现了水帘洞,并由此开启了自己与猴类的新生活,他替众猴谋福,称为美猴王。

但事情还不仅仅如此,如果说他称王是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或超越,那么接下来的学道则是他在思想上的新超越。

“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

”13]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今日虽不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驻天人之内?”14]原来他已经感觉到了生命存在的局限了,那该怎么办呢?他听说“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15]于是他要飘洋过海去拜师学艺了。

在此时,为了超越生命的有限性,他的付出已经远远超过了群猴了。

幸运的是,他得到了菩提祖师的传授,学习了长生之妙道,能够“功完随作佛与仙”,然而更为恐怖的灾难又开始萌芽了。

“祖师又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

丹成之后,鬼神难容。

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

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

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

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

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

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

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熏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鸹风。

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

所以都要躲过。

’”16]这种灾难就是与他追求的长生之妙道相伴随的。

随后师父有传授了躲灾的方法,即七十二般变化与筋斗云,但是师父上面的话却似乎像预言一样,在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应验了。

灾难永远在继续着,只是当事人并不能够完全知道,学艺有成后的孙悟空自然有恃无恐了,何况又得到了那象征着自由意志与力量的如意金箍棒,更是如虎添翼了。

到此时他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三重超越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这三重超越其实也就是孙悟空在追求并实践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人的升华——全面发展要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发展所造成的冲突与新的生存局限。

那么就来看看他的发展所面临的冲突与局限吧,在他出生到学艺成功这一段时间里,所有的显性的冲突几乎都被化解,而学艺成功之后,离开了师父,一切都得靠他自己了,由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他得罪了阎王与龙王,并由此得罪了整个天庭而开始了大闹天宫,如果说这又是他新的政治行为,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没有完备的政治纲领,只是说着“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这只是一种英雄主义的体现,但“孙悟空的英雄主义则是超越的,超越世俗,超越大众,超越常态。

而真正的自由是与世俗、大众、常态互相对立的。

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中曾经这样论述自由:‘他自由了,但这也意味着,他是孤独的,他被隔离了,他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威胁。

’……世俗、大众、常态总是和代表‘意义’的权威力量站在同一条战线,而代表‘自由’的精英则总是处于孤立地位。

这又是一种悖论。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