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应用中的问题

合集下载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质修复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质修复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质修复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殷红桂;唐子夏;唐可欣;曹文平【摘要】水生植物系统在水体净化和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水生植物系统的植物组织吸收、根系微生物降解和生长基质氧化等作用能够有效去除各种有毒有害的物质,水生植物还能明显促进水中悬浮物质和浊度的去除.综述了水生植物系统在水体修复和净化过程的生理生化特性,水生植物修复系统对特殊生境水体的应对措施和干预手段,分析了水生植物系统存在的不足,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The macrophytes has great important value in the bio-remediation fields, the pollutants were removed by using the assimilation of tissues and the bio-degradation of microorganisms on the root.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follows contents:the performance of macrophytes during the bio-remediation of the water, he relative engineering measures have been discussed when the bio-remediation systems were utilized in some special water. The shortcoming of macrophytes bio-mediation system were analyzed. The above content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bio-remediation with macrophytes.【期刊名称】《环境科技》【年(卷),期】2017(030)001【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水质净化;污染物质【作者】殷红桂;唐子夏;唐可欣;曹文平【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1;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1;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1;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0 引言水污染和水生态破坏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和自然灾难都导致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植物性污染物、重金属等浓度的快速增加,造成水体黑臭、水体富营养化或江河湖库的局部“湖泛”等水质问题,给水体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1-4]。

水生态修复植物水质净化能力综述

水生态修复植物水质净化能力综述

水生态修复植物水质净化能力综述摘要:近年来,环境保护、生态修复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央相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目标,推进绿色发展理念。

在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水质改善方面,水生植物发挥着重大作用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植物修复操作简单、成本低、并能增强生态可持续性,可原位修复污染水域。

但是,仍存在许多待完善之处。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植物;水质净化;能力综述引言伴随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近年来的蓝藻污染、工业废水排放、水质富营养化等问题,给人类正常生活及生产带来了严重干扰,并逐步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适应现代水污染治理的需求,水生植物在污水治理层面的价值得到了深入的挖掘,以期利用自然生态循环机理,使污水治理回归到生态环节,在提升治理效率的同时节约人工成本。

因此,生态视野下水生植物在污水净化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研究与应用。

1水环境生态的现状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我国近些年针对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针,因为之前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时代已经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并且危机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更是日益严重,以科学的手段解决当前水资源的利用与生态平衡是发展城市生态经济的当务之急。

现如今水环境的生态污染,较为常见的有生活污水的非正规排放、生活工业垃圾的随处堆积和水环境的随意填埋污染等方面,不但加深导致可利用水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更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提升和规划发展。

故而,采取有效且可持续性强的水资源保护措施,是我国城市在生态经济环境中发展的首要前提,更是维护居民自身生活质量,不可忽略的平衡手段。

2水生植物水质净化的机理2.1吸收作用与富集作用水生植物对于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来说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水生植物凭借着自己庞大的根系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对所生长的水区进行污染物的吸附和治理环节,通过植被根部转变为自身的养分。

植物农学中的水生植物栽培与水生态修复

植物农学中的水生植物栽培与水生态修复

植物农学中的水生植物栽培与水生态修复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它们对于水域的生态平衡和水质净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植物农学中,水生植物的栽培和水生态修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探讨水生植物栽培技术与水生态修复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水生植物以及它们在水环境中的应用。

一、水生植物栽培技术在植物农学中,水生植物的栽培技术是一门专门研究如何在水中种植植物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水生植物对水环境进行净化和修复。

水生植物的栽培技术包括水培技术和土培技术两种。

1. 水培技术水培技术是指将水生植物的种子或幼苗直接种植在水中,让其根系在水中生长。

水培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选择适合水培的植物。

不同的水生植物对水质、光线和营养需求不同,因此在进行水培时需要选择适合的植物。

(2)提供合适的光线和温度。

大多数水生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水培时需要保证植物能够获得足够的光照。

同时,水中的温度对水生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影响,需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3)调节水质和提供适当的营养。

水生植物栽培需要注意控制水质,保持水的清洁和氧气的充足。

此外,为水生植物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2. 土培技术土培技术是指将水生植物的种子或幼苗先培育在土壤中,然后将其转移到水中生长。

土培技术的关键在于保证水生植物的根系在水中能够正常生长。

土培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选择合适的土壤和容器。

选择适合水生植物生长的土壤,并将其放入适当的容器中,以便于将其转移到水中。

(2)适时转移。

当水生植物的根系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将其转移到水中。

转移时需要注意保持根系的完整,避免对植物的伤害。

二、水生态修复水生态修复是指利用水生植物对水域进行净化和修复的技术。

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水生态修复的具体方法包括人工湿地的建设、水生植物的引种、植物滴灌等。

湖泊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湖泊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湖泊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湖泊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湖泊是大自然中一片宝贵的水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风景。

然而,由于人类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许多湖泊的水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湖泊的生态系统,修复湖泊的水生态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根据不同的类别,介绍湖泊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措施。

一、水生植物类别水生植物是湖泊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水体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然而,一些湖泊由于生态破坏或人为活动,水生植物种类减少或消失,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失衡。

为了修复和保护湖泊的水生植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重新引入水生植物种类。

对于已经消失的水生植物种类,我们可以通过人工种植或移植的方法,重新引入到湖泊中。

这样可以增加湖泊水植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控制湖泊水质。

湖泊水质的改善对于水生植物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加强湖泊周边农田和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减少湖泊的污染物输入。

此外,定期清理湖泊的垃圾和污泥,以保持湖泊的清洁和健康。

二、湖泊生物类别湖泊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许多湖泊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

为了修复和保护湖泊的生物系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限制捕捞量。

合理控制湖泊的捕捞量,保护湖泊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免受过度捕捞的威胁。

建立合法的渔业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捕捞政策和限制措施,确保湖泊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2.增加人工鱼礁。

建设人工鱼礁是保护湖泊生物的一种有效手段。

人工鱼礁可以为湖泊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增加湖泊中的生物多样性。

此外,人工鱼礁还可以吸引游客,促进湖泊旅游业的发展。

三、湖泊水体类别湖泊的水体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为了修复和保护湖泊的水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湖泊周边保护区的建设。

建立湖泊周边的保护区,划定清晰的边界,并加强巡护和管理。

生态修复技术的案例分析与探讨

生态修复技术的案例分析与探讨

生态修复技术的案例分析与探讨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和探讨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一、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蓄水防洪、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活动的扩张,许多湿地遭到了破坏和侵占。

以某城市的湿地公园为例,该公园原本是一片天然湿地,但由于周边的房地产开发和污水排放,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为了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

首先,对周边的污染源进行了治理,关闭了一些非法排污企业,并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排入湿地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

其次,进行了湿地的地形改造和水系疏通,恢复了湿地的自然水流和蓄水功能。

同时,在湿地中种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睡莲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为湿地中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

此外,还引入了一些本地的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丰富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水质明显好转,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湿地面积逐渐扩大,新增了许多鸟类和鱼类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有效恢复,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的好去处。

二、矿山生态修复案例矿山开采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领域之一。

开采过程中不仅会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和废水,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某废弃矿山曾经是一个大型的采石场,由于长期的开采,山体遭到了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面积的裸露岩石和陡坡,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为了修复矿山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企业联合采取了多种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探讨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探讨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探讨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水源、交通和能源,还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许多河流面临着生态破坏和水质恶化的问题。

为了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和健康,各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对于人类和整个自然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首先,健康的河流能够提供清洁的饮用水源。

其次,它们对于调节气候、防止洪涝灾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再者,河流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依赖于良好的河流生态环境。

然而,当前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河道改造、过度取水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此,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常见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1、河道形态修复改变过去为了防洪等目的而对河道进行的过度硬化和渠化,恢复河流的自然弯曲形态,增加河道的宽度和深度变化,创造多样的水流速度和水深条件,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化的生存环境。

2、水生植物修复在河流中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同时为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3、生物膜技术通过在河床上铺设特殊的材料,形成生物膜,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的表面。

微生物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改善水质。

4、人工湿地技术在河流周边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吸附和微生物分解作用,对河水进行净化。

人工湿地还可以增加河流周边的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5、底泥疏浚对于底泥污染严重的河流,进行底泥疏浚可以去除积累的污染物,改善水质和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

6、生态护坡技术采用生态材料构建河岸护坡,如植被护坡、石笼护坡等,既能防止河岸坍塌,又能增加河岸的生态功能,促进植被生长,提高河岸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三、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1、某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该河流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水质严重恶化,发黑发臭,水生生物几乎绝迹。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造成了许多水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改善水环境和保护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通过人为的手段对受损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从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1. 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具有水土保持、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湿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湿地修复技术是利用人工手段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目前主要采用植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体修复等方法。

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湿地修复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净化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和生态修复中。

目前,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和植物滤池等方式,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修复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修复手段。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转化和降解的技术。

目前,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植物共存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藻类修复技术等。

这些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修复,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环境质量。

随着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对修复效果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以及对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新型的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也将逐渐成为应用的热点。

2. 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技术将逐渐向综合治理发展,通过整合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利工程等多种修复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实现对污染水体的综合修复和生态重建。

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水生植物是一种生长在水体中的植物。

它们在水体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促进水体生态平衡的恢复。

水生植物的修复机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物种特性和水体质量等。

以下是对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详细阐述。

水生植物主要通过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和有机物质来净化水质。

首先,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溶解有机物,如氮、磷等,减少水体中的养分浓度。

这些养分是水体中藻类和细菌等其他微生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当水生植物吸收养分时,会限制这些微生物生长的速度,从而抑制藻类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此外,水生植物的根系还可以固定底泥,稳定水体底质,减少水流对泥沙的冲刷。

水生植物的根系为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增加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在水体修复过程中,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增加水体沉积物的吸附能力,减少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浓度,从而改善水体的质量。

以上是水生植物在水体修复中的主要机理,但水生植物的修复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环境条件是影响水生植物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生植物对水温、光照和水体流速等环境因素有一定的适应性,不同的物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合适的水温、适宜的光照和适度的水流是水生植物生长和修复效果的关键。

其次,物种特性也会影响水生植物的修复效果。

不同的水生植物物种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养分吸收能力和适应性等特点。

选择适合当地水体环境的水生植物物种进行种植,可以增加修复的效果。

最后,水体质量是水生植物修复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浓度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对水生植物的生长和修复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浓度过高,将限制水生植物的生长和修复效果。

因此,在水体修复中,应根据具体的水体质量状况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的水生植物物种进行种植。

合理管理水温、光照和水流等环境因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生植物的修复效果,改善水体质量,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应用中的问题
一、植物品种选择的原则
1、水质净化能力
不同的水生植物,水质净化的功效也不同。

因此,在工程中要充分考虑水生植物对氮及磷的去除能力、对水的耐污能力等因素,结合工程区域的水质现状进行合理选择。

比如金鱼藻、微齿眼子菜、苦草等水生植物具有抑制藻类生长的效果,伊乐藻和菹草总磷的去除能力要优于微齿眼子菜和狐尾藻。

2、区域环境适应能力
不同水生植物适应的气温、水深、光照等条件不同,因此必须选择适应工程区域环境现状的水生植物。

尽可能使用当地及附近的水生植物品种,这样有利于植物的良好生长,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比如沉水植物只适应透明度高的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通常悬浮物较多,会严重影响沉水植物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耐寒的水生植物比如西伯利亚鸢尾、灯心草等,在南方地区高温、长日照的季节中,通常生长缓慢甚至出现叶片泛黄现象。

热带睡莲、纸莎草、大薸等只能在南方热带地区生长,在北方则无法过冬。

3、便于管理
水生植物在河道水体的应用,不仅要考虑成活率是否高,更要考虑后期对于管理要求的低,以更好地符合设计意图、更少的资金投入和更低的维护管理费用为宜。

水生植物管理的难易程度,主要与所选的植物种类有关。

选择不会蔓生或不会自动播种的植物品种,会减少维护管理成本。

那些能保持一定的生长秩序和状态的水生植物品种更易于管理。

在选择水生植物时,还要考虑河道的环境特点及景观需求。

比如在通风地带,要避免种植易倒伏的品种。

低矮、粗壮的植物品种抗风能力强。

比如水葱对环境适应性强,但其茎秆易折断,长势太密或遇大风易倒伏,在设计中应注意。

4、不同季节的品种搭配
不同的水生植物品种会给河道水体带来不同的净化效果和景观色彩,通过选择在不同季节生长的水生植物品种以及冷季和暖季水生植物品种的搭配,维持河道生态修复效果和水景的动人色彩。

比如灯心草是全年常绿或半常绿少有的品种之一,耐寒性极强,在长江流域的春、秋季为旺盛生长时间,冬、夏季仍能保持整株全绿或半绿,是填补冬季景观效果和提高冬季净化水质能力的优先选用品种之一。

菹草适宜生长温度为10℃~25℃,高温下进入休眠,在水体生态修复和净化应用中,常作为沉水类冬季优势物种来选用。

5、生态平衡
不同水生植物品种之间的搭配比例,会直接影响河道水体生态系统能否成功创建并稳定地运行。

根据环境条件和水生植物自身条件进行品种的选择和比例搭配,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植物布置,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品种间的互补搭配,对光照、营养和空间形成竞争优势,使整个生态系统高效运转。

比如在某些河道的生态修复工程中,飘浮植物和挺水植物可以作为先锋植物,为沉水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外来物种往往会破坏区域生态平衡,需
要谨慎用。

比如凤眼莲、喜旱莲子草等。

二、水生植物施工要点
1、水位问题
水生植物不同品种能够适应的水位有差别,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水生植物能否成活。

这就要求,施工者要了解相应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按照品种的适应性以及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控制好水位。

一般挺水植物适宜水深范围为0cm~40cm;浮叶植物适宜水深范围为20cm~100cm;漂浮植物通常对水深没有上限要求;沉水植物适宜水深范围为30cm~200cm。

如果河道的水位大涨大落,此时尽量选用植株高大、耐淹、有一定耐旱性的品种,如下图:
2、底质问题
底质对于水生植物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固着或承载植株根系,二是给植物提供养分。

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考虑植物品种能否在河道底质上固着,如果固着不牢固,则需要考虑其他辅助措施进行栽植。

同时,不同品种对养分的耐受程度有差别,河道底质养分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其生长,在设计和施工中可以做些小试,进行植物品种的调换,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

比如迎风岸岸边的底泥易被侵蚀,这对于水生植物的种植不利。

在人工浮床的应用中,水生植物的根系直接与水体接触,此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是浮床要有一定的强度,不易散架;二是根据此时河道的水质,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

3、风浪及水流速度问题
风浪过大及水流速度过快的区域一般不直接布设水生植物。

工程应用中,人工浮床对水流速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对于需要布设水生植物,但由于风浪大,不能直接布设的情况,往往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消浪措施。

4、草食性鱼类问题
沉水植物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草食性鱼类会严重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

在设计前,需要探明河道具体情况,采取必要措施,控制草食性鱼类的数量,避免沉水植物种植失败。

5、与其它河道治理措施的配合
在河道修复工程中,往往不仅仅有水生植物这一种治理措施,因而需要处理好水生植物与其他治理措施的配合问题。

在实施的先后顺序上,水生植物的种植一般在其他工程措施实施后进行布置。

在空间位置分布上,要避免其他工程措施对水生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在曝气机布设周边以及在大面积人工浮床的下部,不宜布设沉水植物。

三、水生植物维护管理要点
1、组织及实施工
程实施后,水生植物的作用往往不会立即凸显,很多工程经验表明,根据工程区域的具体情况,形成规章制度,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维护管理工作是必要的。

明确维护管理内容,协调人员、材料、时间节点等资源,预备应对突发情况的措施,这些均应在维护管理中落实到位。

2、及时收割
及时收割是为了输出氮、磷等营养物质,防止二次污染。

一般,冬季在水生植物开始枯萎而又没有完全枯萎时收割,夏季根据植物生长期长短及其旺盛程度,进行 1 ~2 次收割。

维护管理中,管理人员有必要对于相应水生植物品种的特性要有一定了解,以便针对性地进行维护管理。

比如菹草在初夏时期繁殖迅速,要注意控制或及时打捞处理。

3、补种及更换品种
根据水生植物生长状况,对衰败、未成活的植株进行及时清除和补种。

如果发现该品种不适宜在此生长,应及时考虑更换品种。

4、控制外界环境变化
在维护管理过程中,应当避免出现超出设计范围、破坏水生植物生存条件的外界环境变化,如果有条件的,要使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趋向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河道生态环境转好的方向。

重点关注的环境变化有水质、水位以及水体流速等。

5、控制病虫害
控制病虫害、清除杂草,不宜使用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

6、展示及宣传
适度地展示宣传,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公众的不良习惯对水生植物以及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间接地减少维护管理的工程量和费用,对于河道整体环境的改善是有利的。

四、水生植物应用中的问题
随着园林水景市场日趋升温,水生植物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水生植物的实际应用存在一些问题,人们对此类植物的认知存在偏差。

1、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邹秀文说,“现在懂水生植物的专业人员太少了。

以房山这个工程为例,设计师不了解水生植物的种植条件,设计了一个角度为40多度的斜坡,结果放水后,栽好的植物都被冲下来了。

事实上,应设计成梯形缓坡,并按照水生植物生长特性错落栽植。

另外,最好在水下修筑大小不等的定植池,防止种类植物交错生长。


2、错误夸大净化能力
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能力到底有多大,目前只有水葫芦有明确的科学数据。

中国花协荷花分会会长王其超认为,水生植物的确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但不能夸大它的效果。

水生植物对生存环境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污染严重的河道水生植物仍旧很难成活。

在那些水体流动不畅、藻类大量繁殖的地方,可通过撒放硫酸铜,或栽种金鱼藻、狸藻等小草,放养河蚌等方法进行水质净化。

3、盲目相信新品种
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从国外新引进一些水生植物,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侵占性强的物种也趁机流入境内,如凤眼莲、墨西哥黄睡莲、大漂等在我国南方危害就较为严重。

此外,在不同环境下,品种性状表现也不同,有些吕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结果只能白白浪费资金。

另外,目前市
场上出现以普通美人蕉冒充水生美人蕉的现象。

据专家介绍,水生美人蕉经过人工驯化而成的一种植物,市场价格较高。

由于美人蕉具有较好的亲水性,于是,有些人就将普通美人蕉进行简单处理后放入水中,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

专家提醒人们在购买水生美人蕉时一定要睁大眼睛,以防上当。

4、新技术拓宽应用领域据中国农业大学李树华教授介绍,浮岛是一种外形酷似筏子的人工浮体,上面可栽培芦苇水生植物。

它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栖息空间、改善景观、消除水波对驳岸结构的影响。

人工浮岛的水质净化功能主要针对富营养化水体,利用生态学原理,降低水中的化学含氧量(COD)以及氮、磷等元素的含量,因此可在湿地和园林水景中推广使用。

五、总结
在水生植物的工程应用中,需要基于实践经验和项目实际情况,把控设计、施工和后期维护管理等各个环节,这是水生植物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