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及足部的手术12
足踝外科手术操作与技巧-目录

足踝外科手术操作与技巧-目录《足踝外科手术操作与技巧》目录第一章足踝外科手术基础第一节手术器械及其使用一、足踝外科常用手术器材二、足踝外科常用固定器材三、其它辅助设备第二节足踝外科手术几项基本技术一、踝部Esmarch绷带止血带二、肌腱穿过骨孔的技术三、跟骨取骨技术四、低应力植骨技术五、足踝部神经阻滞麻醉技术第二章拇外翻常用手术第一节骨赘切除及软组织手术一、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切除术二、第一跖趾关节软组织手术第二节第一跖骨头、颈部截骨术一、Chevron截骨术二、Reverdin截骨术三、Mitchell截骨术第三节第一跖骨干和基底截骨术一、 Ludloff截骨术二、Scarf截骨术三、第一跖骨基底闭合性楔形截骨术第四节拇趾近节趾骨截骨术第五节 Keller手术第三章拇僵直症常用手术第一节第一跖骨头背侧骨赘切除术第二节近节趾骨基底楔形截骨术第三节跖骨远端截骨术第四节改良Juvara截骨术第四章拇趾其它手术第一节拇趾籽骨切除术第二节医源性拇内翻的软组织平衡手术第三节拇趾Jones手术第五章锤状趾、槌状趾、爪形趾和跖痛常用手术第一节趾间关节成形术第二节趾间关节融合术第三节跖趾关节软组织松解术第四节 Weill截骨术第五节跖骨近端楔形截骨术第六节屈趾长肌腱移位术第七节伸肌腱移位治疗交叉趾畸形第八节跖骨髁部分切除术第六章第五趾畸形和小趾滑囊炎第一节小趾背侧内翻畸形的手术治疗一、DuVries手术二、Wilson手术三、Lapidus手术第二节 Thompson手术纠正小趾跖侧内翻畸形第三节 Ruiz-Mora手术治疗小趾仰趾畸形第三节四、五趾并趾术第四节小趾滑囊炎的手术治疗第七章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重建术第八章平足症手术第一节先天性足副舟骨切除术第二节屈趾长肌腱移位术第三节跟骨内移截骨术第四节足外侧柱延长术第五节跗骨联合骨桥切除术第九章关节融合术第一节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第二节内侧跖楔关节融合术第三节三关节融合术第四节踝关节融合术第五节锁定髓内针固定融合胫距跟关节第十章足踝人工关节置换术第一节 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第二节 Swanson可屈曲双柄铰链式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第十一章踝关节韧带修复重建术第一节Bröstrom-Gould手术第二节改良Chrisman-Snook手术第十二章肌腱手术第一节新鲜和陈旧跟腱断裂修复手术一、跟腱断裂的直接修复术二、跟腱腱膜“V-Y”滑移修复术三、拇长屈肌腱移位修复跟腱第二节止点性跟腱炎手术第三节跟腱及腓肠肌延长术第四节腓骨肌腱脱位、半脱位修复手术一、腓骨上支持带直接修复术二、Thompson腓骨外踝窝加深术三、Jones跟腱瓣修补术四、外踝骨阻挡术第五节胫前肌腱断裂修复手术一、肌腱直接缝合术二、胫前肌腱延长缝合术三、腓骨短肌腱移植术修复胫前肌腱四、伸拇长肌腱移位修复胫前肌腱五、胫前肌腱固定术第六节肌腱移位术一、胫前肌腱移位术二、胫后肌腱移位术三、腓骨肌腱移位术第十三章神经卡压减压术第一节踝管切开松解术第二节跖间神经瘤切除及松解术第十四章足踝部骨折手术第一节新鲜跟骨骨折手术第二节陈旧跟骨骨折手术一、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二、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矫形术第三节 Lisfrac 关节损伤手术第四节距骨骨折手术一、距骨颈骨折手术二、距骨体骨折手术三、距骨软骨损伤手术四、马赛克骨骨软骨移植术治疗慢性距骨骨软骨损伤第四节 Pilon骨折手术第五节足部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压术第十五章足踝关节镜手术第一节踝关节镜基本手术原则第二节踝关节滑膜疾病活检、切除术第三节踝关节不稳的关节镜手术第四节前踝撞击症的关节镜手术第五节骨软骨损伤的关节镜手术第十六章足踝部外固定技术第一节骨外固定现状第二节适应证与禁忌证第三节基本操作技术第四节临床应用一、治疗足踝部骨折二、关节加压融合术三、足踝畸形矫正第五节并发症的防治第六节规范使用骨外固定技术第十七章足踝部软组织损伤的修复第一节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一、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二、足背皮肤缺损的修复三、足底全部或大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四、前足套状及全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五、踝部皮肤缺损的修复第二节跟腱缺损的显微修复一、吻合血管大收肌腱组织瓣移植二、吻合血管髂胫束移植修复三、带血管蒂趾伸肌腱移植修复四、吻合血管腹直肌前鞘皮瓣移植修复第三节合并骨骼缺损的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一、肩胛复合瓣修复前足内侧缺损二、小腿外侧复合瓣修复前足外侧缺损三、带血管蒂皮瓣联合髂骨瓣修复前足缺损第四节小腿外侧腓骨皮瓣修复足跟缺损第十八章足踝部截肢术第一节足踝部截肢术的适应症第二节足踝部截肢术的术前准备第三节足踝部截肢术的并发症第四节足部截肢术一、足趾截肢术二、近节趾骨基底部截肢三、跖趾关节离断术四、第一趾或第五趾列截肢术五、中间趾列截肢术六、经跖骨截肢术七、经跖跗关节截肢术八、中跗关节截肢术第五节踝部截肢术一、Syme截肢术二、两阶段Syme截肢术三、Boyd截肢术。
『8分钟创伤』?踝关节骨折治疗的手术技巧

『8分钟创伤』踝关节骨折治疗的手术技巧踝关节骨折是骨科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它是一种关节内骨折,治疗需要精确地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以确保关节早期活动以及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
今天,就来全面了解一下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技巧。
手术入路的选择•外侧入路:•对于外踝的骨折,采取该入路固定;•如果合并Chaput骨折,可以采取腓骨前外侧切口;•如果决定将钢板放置在腓骨后外侧,可以采取腓骨后外侧切口。
•内侧入路:•如果内踝为垂直骨折,需要向近端延伸切口,可采取前内侧入路,该入路皮瓣血供来自胫后动脉;•如果内踝骨折合并胫骨后侧骨折,可采取后内侧切口,该切口可以显露后内侧骨折块,行拉力螺钉固定。
体位及术前准备•全麻、硬膜外麻醉。
•平卧于可透视的手术台上。
•采取外侧入路时,患侧髋关节体位垫略垫高,抵消患肢的外旋,便于暴露腓骨;若同时需要内侧入路,则完成外踝固定后撤掉体位垫,方便复位内踝。
•患肢大腿根部扎止血带。
•术中C形臂透视。
切口体表投影及手术入路外侧切口体表投影•多采用腓骨后外侧切口,沿腓骨后缘切开,可根据软组织情况适当调整切口位置。
•如果需要固定Chaput骨块,可沿腓骨前方切开。
•注意在腓骨前方的腓浅神经,特别是在切口近端,该神经损伤可能形成痛性神经瘤;在腓骨后方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
•如果需要增加关节的显露,切口远端可向前弧形延伸至外踝尖。
外侧切口手术入路•在切口正下方切开深部组织,于腓骨长短肌后方和第三腓骨肌前方间隙暴露腓骨。
•应注意保持皮瓣的全层厚度,减少分层剥离;•腓浅神经位于切口前方,分离时应注意保护,尤其在切口近端操作时需特别注意;•在解剖后方时,应当注意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保护。
•在骨折部位剥离骨膜。
•为保护腓骨血供,只剥离开骨折断端周围骨膜,足够直视下复位骨折即可,而不需要大面积剥离。
•Volkmann骨块的显露:•通常采取间接复位Volkmann骨折块,当无法间接复位该骨块时,可经外侧入路切口手术进行显露。
踝关节及足部手术PPT课件

3、距骨向外侧移位1mm,胫距关节的接 触面积减少约42%。
分型Ⅰ(Lauge-Hansen)
Lauge-Hansen分型的优缺点
• 优点:没有对直接外力造成的损伤进行分型。
• 缺点:1、按损伤机制进行分类,对手法复位 及固定有指导意义。
•
2、按损伤机制推理,可以发现隐形损
• E、先将趾长伸肌 腱向背侧牵开, 切开跟骨膜,作 锐性剥离,则跟 骨得以显露
• F、在将腓骨长 短肌腱向跖侧 牵开,接着在 其下方切开跟 骰关节囊、骰 骨骨膜,作锐 性剥离,使跟 骰关节、骰骨 得以显露
说明
• 目前跟骨骨折开放复位较常用 • 术中注意勿损伤腓骨长短肌腱
足部和踝关节部分手术
伤-韧带损伤。
•
3、对术后复位不良查找原因有一定的
指导作用。
分型Ⅱ(Danis-Weber)
折 线 低 于 踝 关 节 水 平
位 于 韧 带 复 合 体 水 平
位 于 韧
• 根据腓骨
带 复
骨折的水
合 体 水
平分为A、
平 以 上
B、C型
分型Ⅲ(OAT分型)
复合体以下 位于复合体
复合体以上
123
后根
踝据
骨单
折纯
又外
分踝
为骨
、
折 是
、否
个 亚 型
合 并 有 内
踝
或
(
和
)
术前摄X光片
需 摄 正 位 、 侧 位 和 足 内 旋 度
度 位
15 ~20
根据X光如何进行评估
• 正位评估:①下胫腓重叠小于10mm为异常,提示下胫腓韧带复 合体损伤;②下胫腓关节透亮间隙大于5mm为异常,提示下胫腓 韧带复合体损伤;③距骨的内外侧斜面与内外踝顶部的关节间隙 相差超出2mm为异常,提示内侧或完成结构断离损伤。
骨科踝关节手术课件

03 踝关节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手术适应症
踝关节骨折
包括内踝、外踝、后踝 骨折,需要手术复位和 固定。
踝关节韧带损伤
如前交叉韧带、后交叉 韧带断裂等,需手术修 复或重建。
踝关节骨关节炎
严重的踝关节骨关节炎 ,保守治疗无效,需手 术治疗。
踝关节肿瘤
良性或恶性骨肿瘤,需 手术切除。
手术禁忌症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腓骨位于小腿外侧,较细, 主要起辅助支撑作用。
距骨位于足部上方,与胫骨 和腓骨形成关节,起到负重 和活动的作用。
踝关节韧带结构
01
内侧韧带群
包括三角韧带、胫距韧带等,主要防止距骨向内移位。
02
外侧韧带群
包括腓距韧带、腓跟韧带等,主要防止距骨向外移位。
03
前后韧带
连接跟骨与距骨,防止距骨前后移位。
踝关节肌肉与神经
01
踝关节周围的肌肉主要有小腿三 头肌、屈趾肌和伸趾肌等,它们 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控制踝关节的 活动。
02
踝关节周围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 梢,主要来自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它们负责感知踝关节的痛觉、 温觉、触觉等。
02 踝关节损伤与疾病
踝关节扭伤
总结词
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通常是由于突然的扭转或落地不稳所致 。
踝关节炎
总结词
踝关节炎是由于关节退行性变、 长期慢性劳损或创伤引起的炎症 反应。
详细描述
踝关节炎的症状可能包括疼痛、 肿胀、僵硬和活动受限。治疗通 常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 术治疗。
其他踝关节疾病
总结词
其他踝关节疾病包括踝关节脱位、跟腱断裂和距骨坏死等。
详细描述
这些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但都可能导致踝关节 功能受限或疼痛。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 能至关重要。
经后路踝关节融合术

经后路踝关节融合术1. 适应症暂无可参考资料。
2. 禁忌症1、14岁以下足未发育成熟的儿童。
2、下肢足底感觉障碍及有神经营养异常者。
3、严重足内翻畸形。
3. 最佳时间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暂无可参考资料。
5. 术前注意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1、切口沿跟腱后侧做一长10~12cm波状切口,下至跟腱止点。
切开深筋膜,游离跟腱,用肌腱刀插入跟腱,前后各占1/2,自上而下呈Z形劈开,近跟腱止点处,刀刃呈90°转向前,横断跟腱前1/2,在切口近侧横断跟腱后1/2。
2、显露胫骨下端及踝关节跟腱劈成前后两半,上下翻开,切开脂肪蜂窝组织,显露胫骨下端及距跟后面。
在切口深面位于内踝后方可见屈趾和胫后肌腱,向内拉开可见胫后动脉和神经,注意保护。
切开胫骨下端骨膜,上下剥离,扩大显露踝关节、距下关节和跟骨。
3、植骨固定先在胫骨下端凿一4cm×2cm骨片,切除关节软骨面,在跟腱附丽前方凿一骨槽,将骨片下移,远端嵌在骨槽内,保持踝关节90°中立位,骨片上下端各固定螺丝钉1枚。
Sward主张用螺钉从后面固定。
选用后路关节踝距下关节融合术,方法简便可靠,手术创伤小,融合率高,有创伤性关节炎作关节内、外融合,否则做关节外融合。
4、缝合切口冲洗伤口,放松止血带,彻底止血,按层次缝合。
保持踝关节90°,屈膝30°,行长腿管形石膏固定。
7. 并发症暂无可参考资料。
8. 后遗症暂无可参考资料。
9. 术后饮食病人需要吃些易消化、富有营养、清淡的食物,宜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可多食用些动物的肝、肚,以及排骨汤、鸡肉、蛋、鱼、豆制品、牛奶等,并且多吃些蔬菜、水果等。
10. 术后护理经后路踝关节融合术术后将患肢抬高,一般手术反应很少,疼痛反应消失,即可扶拐下地,患肢不负重。
14d拆线更换石膏,12周经X线摄片检查达到骨性愈合后,去除固定,行足部功能锻炼。
11. 注意事项暂无可参考资料。
踝关节镜下软骨修复术手术流程

踝关节镜下软骨修复术手术流程
踝关节镜下软骨修复术是一种通过关节镜手术技术修复踝关节软骨损伤的手术。
手术流程如下:
1. 麻醉:患者会接受麻醉,通常是局部麻醉加泛麻醉。
2. 准备手术区域:医生会用抗菌溶液彻底清洁手术区域,然后用无菌物质涂抹。
3. 受创口:医生会在踝关节处做一个小切口,作为关节镜插入的入口。
4. 插入关节镜:医生会通过切口插入一个关节镜,该仪器可以将关节内部的显像传输到一个屏幕上,供医生观察。
5. 查看损伤:医生使用关节镜检查踝关节内部的软骨损伤情况,并确定需要修复的区域。
6. 摄影和记录:医生会对损伤区域进行摄影和记录,以备后续手术时参考。
7. 手术器械插入:医生会插入其他手术器械,如清理器、吸引器和修复器等,用于清理软骨碎片和准备修复区域。
8. 软骨修复:医生会使用特定的器械修复软骨损伤。
修复方式可以根据损伤的类型和程度而有所不同,如通过注射或植入软骨移植物、使用刺激素刺激软骨生长等。
9. 软骨修复结束:一旦修复完成,医生会检查修复情况,确保软骨正常连接、光滑。
10. 关节清理和冲洗:医生会用生理盐水清洗踝关节,以确保没有残留的碎片或血液。
11. 关节镜移除:手术结束后,医生将关节镜从切口中取出。
12. 缝合切口:医生会用可吸收的缝线或胶带缝合切口。
13. 敷药和包扎:对手术区域进行敷药,并使用绷带或压力袜包扎。
详解11种踝关节手术入路,图文结合轻松掌握!

详解11种踝关节手术入路,图文结合轻松掌握!踝关节骨折损伤机制复杂,其治疗方式选择是骨科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踝关节骨折常规采用手术治疗为主,而手术入路选择至关重要。
恰当的手术入路选择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术中显露,使骨折的复位固定事半功倍,亦可避免不必要的软组织剥离,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
前外侧入路前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踝关节、距骨及大部分其他跗骨和跗骨间关节,同时这样可避免损伤所有重要的神经、血管。
由此切口显露结构可完成很多重建手术和其他手术,因此该切口被誉为足部及踝关节的'万能切口' 。
通过该切口可将整个距骨切除,该切口唯一不能显露的关节是足舟骨与第1 、第2楔骨之间的关节。
切口起自腓骨内侧、踝关节近端5cm 处的小腿前外侧面,向远端延长跨过踝关节、距骨体前外侧及跟骰关节,终于第4 跖骨基底部。
切口可向两端延长.如果有必要,也可使用切口的任一部分。
1、切开筋膜和上、下方支持带,直至胫骨骨膜及踝关节的关节囊。
2、在此解剖过程中,常会切断踝前外侧动脉和跗外侧动脉.向切口两侧牵开皮肤时,要找到腓浅神经的足背中皮支并加以保护。
3、沿肌纤维方向分离趾短伸肌或将其自起点剥离,向远端翻转。
4、将伸肌腱、足背动脉及腓深神经向内侧牵开,切开关节囊。
5、然后,在肌腱深面解剖分离,横行切开距舟关节囊显露距舟关节,继续向外分离切开跟骰关节囊,该关节与距舟关节位于同一平面。
6、切除距骨颈外下方的脂肪组织团可显露距下关节。
继续向远端剥离,显露骰骨与第4 、第5 距骨之间的关节和足舟骨与第3 楔骨之间的关节。
前侧入路通过前外侧入路行踝关节融合术时,显露内踝和距骨体内侧关节面之间的踝关节部分常非常困难。
然而,通过前侧入路显露内外踝均较容易。
通常前侧入路经过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但也可从胫前肌与拇长伸肌腱之间进入。
选择后者时,将神经血管束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一起牵向外侧,而把胫前肌向内侧牵开。
1、切口起自小腿前面踝关节近端7.5 - 10 cm 处,向远端切开至踝关节远端5cm 处,切口长度依手术需要而定。
成人足踝关节手术操作及评分标准

成人足踝关节手术操作及评分标准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成人足踝关节手术的操作步骤和评分标准。
足踝关节手术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足踝关节疾病和损伤,正确的手术操作和评分标准对手术结果和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操作步骤1. 麻醉:根据患者的特点和手术难度,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和局部麻醉。
2. 术前准备:彻底清洁和消毒手术部位,使其符合无菌要求。
准备好必要的手术器械和材料。
3. 切口定位:根据手术需要和病变位置,在足踝关节区域进行骨切口的定位。
4. 骨切开: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在切口位置进行骨切开,以达到手术的目的。
5. 病变处理:对于病变的处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如骨切除、软组织修复等。
6. 再造和稳定:根据手术需要,利用内固定物(如钢板、螺钉等)对骨骼进行再造和稳定。
7. 切口缝合:在手术结束后,将切口进行逐层缝合,确保伤口愈合。
8. 术后处理:对于术后患者,及时进行必要的抗感染和止痛治疗,以及恢复性康复训练。
评分标准为了对足踝关节手术进行评价和比较,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评分标准:1. 手术时间:记录手术的总时间,以评估手术的效率。
2. 出血量:记录手术中的出血量,以评估手术的出血情况。
3. 骨切口合并症:记录手术过程中是否出现切口感染、骨不愈合等并发症。
4. 疼痛评分:术后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评估手术后的疼痛程度。
5. 功能恢复: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评估手术对足踝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
6. 满意度:根据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评估手术的整体效果和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通过以上的操作步骤和评分标准,可以帮助医生规范足踝关节手术的操作和评价,提升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体以上
术前摄X光片
需 摄 正 位 、 侧 位 和 足 内 旋 15 度 ~20 度 位
根据X光如何进行评估
• 正位评估:①下胫腓重叠小于10mm为异常,提示下胫腓韧带复 合体损伤;②下胫腓关节透亮间隙大于5mm为异常,提示下胫腓 韧带复合体损伤;③距骨的内外侧斜面与内外踝顶部的关节间隙 相差超出2mm为异常,提示内侧或完成结构断离损伤。 • 侧位评估:①距骨穹窿顶应位于胫骨远端关节面中央并与踝 相 匹配;②鉴别胫骨后结节骨折和腓骨损伤的方向;③识别因前关 节囊牵拉引起的胫骨撕脱性骨折。 • 内旋15°~20°评估:①内侧透亮间隙超出4mm为异常,提示距 骨外移;②分别画出距骨顶部平行线和踝 顶部平行线,正常两 线平行,若两线夹角超出2°,提示距骨倾斜;③内外踝尖端的 连线与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平行线的夹角正常8°~15°,小于提 示腓骨短缩;④下胫腓重叠小于10mm为异常,提示下胫腓复合 体损伤;⑤偏移超出1mm为异常。
四、后踝骨折的处理
• 1、小的后踝骨折片,可在胫腓解剖复位 后自动复位。 • 2、后踝骨折手术适应症:后踝骨折片较 大,超出胫骨远端关节面的25%,应复 位固定。尤其是合并胫骨后方半脱位或 脱位。处理:通过拉力螺钉固定,获得 后踝稳定。
通过后外侧入路,经 腓骨长短肌腱和拇长 屈肌腱之间,显露后 方胫骨远端。
适应症
• 踝关节融合术
• 胫骨下关节面前缘骨折合并距骨前移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踝关节前方游离体摘除术 • 踝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
手术步骤
• A、于踝关节 前方纵切口 8~10cm,沿 胫前肌腱外缘 向下越过踝关 节。
• B、沿切口切开皮 肤皮下组织,将 皮瓣适当游离, 向两侧牵开,按 切口切开深筋膜、 小腿横韧带、小 腿十字韧带,显 露胫前肌、胫前 动脉、腓深神经、 拇长伸肌腱、趾 长伸肌腱等,并 用橡皮保护。
踝关节及足部的手术
重点
• 踝关节的内、外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术的适应症、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 • Lauge-Hansen分型及优缺点。 • 踝关节前、内侧及外侧手术入路层次。
应 用 解 剖
足骨
足部的韧带
小 血腿 管前 、外 肌侧 肉面 和及 神足 经背 的
1
小 血腿 管前 、外 肌侧 肉面 和及 神足 经背 的
手术步骤
• A于足背外侧,自 外踝后方1cm,将 皮瓣向前弧形至骰 骨作切口
• B、沿切口切开 皮肤平行组织, 将皮瓣向两侧游 离并牵开,显露 腓骨支持韧带和 腓骨长短肌腱鞘。
• C、在腓骨长短肌 腱鞘前方,按切 线方向作腓骨支 持韧带、趾短肌 腱鞘附着处切线
• D、沿切线切开 腓骨支持韧带和 腓骨长短肌腱鞘, 显露出腓骨长短 肌腱
一、踝骨折内固定术
解剖
1、外踝比内踝于冠状面上低1cm左右,较 内踝偏向后方约1cm。 2、距骨体前宽后窄,横径之差为2.4mm。
应用解剖
1、下胫腓复合体: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 后韧带、骨间韧带。 2、内外侧副韧带系统 外: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 韧带 内:胫跟韧带(浅)、胫距韧带(深)
• ⑶内旋15°~20°评估: • ①内侧透亮间隙超出4mm 为异常,提示距骨外移; ②分别画出距骨顶部平行 线和踝 顶部平行线,正常 两线平行,若两线夹角超 出2°,提示距骨倾斜; ③内外踝尖端的连线与胫 骨远端关节面的平行线的 夹角正常8°~15°,小于 提示腓骨短缩; • ④下胫腓重叠小于10mm 为异常,提示下胫腓复合 体损伤; • ⑤偏移超出1mm为异常。
2
小 腿 后 肉侧 和的 神血 经管 、 肌
足的腱滑膜鞘
足踝常见手术入路切口
• • • • • • • 踝关节前方手术入路 踝关节内侧手术入路 踝关节外侧手术入路 踝关节、距骨、跟距关节外侧弧形手术入路 跟距、距舟、跟骰关节外侧弧形手术入路 跟骨内侧手术入路 前足手术入路
一、踝关节前方手术入路
2、剥离内踝软组织,显露骨折。注意:保护大隐 静脉及与其伴行的隐神经。
• 3、骨折端两侧的骨膜需剥离 2~3mm,以便观测骨折复位情况。
• 4、显露踝关节前内侧角,评估关节面损 伤情况,并清除所以的骨软骨踤片。
5、用锐口牙刮匙或小的点式 复位钳行复位,用两枚克氏针 临时固定,如位置良好,可以 其为导针植入空心拉力钉。 注意:植入拉力螺钉应与骨折 线垂直。
• 6、安放2.5/3.5mm的 钻头导向套筒, 在对侧皮质用¢2.5钻头钻孔。
• 7、测量所需螺钉长度,丝攻对侧皮 质扩孔,旋入拉力螺钉。
X线评估拉力螺钉植入情况
1/3管型接骨钢板预弯后放置 在腓骨的外侧或后外侧,固 定到骨折的两端 注意:①接骨板预弯应与腓 骨局部解剖形态相匹配;② 应避免螺钉侵入关节面。
关节的稳定性
1、外踝和外侧韧带 2、内踝和内侧韧带 3、前胫腓联合韧带及其相应的骨性结构 (即胫骨和腓骨的前部) 4、后胫腓联合韧带或后踝
运动
1、踝关节背伸时距骨有外旋,跖屈距骨有 内旋活动。 2、围绕横轴:背伸、跖屈 围绕纵轴:内旋、外旋 围绕矢状轴:内外翻
1、活动范围:屈伸:60°-70 ° ,背 伸约20 ° ,跖屈40 ° -50 ° 。 2、踝关节背伸时,踝关节可增宽1.5- 2.0mm。 3、距骨向外侧移位1mm,胫距关节的接 触面积减少约42%。
适应症
• • • • • • 内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内侧剥脱性骨软骨游离体摘除术 内踝部良性破坏病损切除术 距骨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距骨剥脱性骨软骨游离体摘除术 距骨骨肿瘤刮除植骨术
手术步骤
• A、以内踝为 中心,向上 下各延长 3cm
• B、沿切口切 开皮肤、皮下 组织,将皮瓣 适当游离,并 向两侧牵开, 显露内踝和前 方关节囊
• ⑴正位评估: • ①下胫腓重叠小于10mm 为异常,提示下胫腓韧 带复合体损伤; • ②下胫腓关节透亮间隙 大于5mm为异常,提示 下胫腓韧带复合体损伤; • ③距骨的内外侧斜面与 内外踝顶部的关节间隙 相差超出2mm为异常, 提示内侧或完成结构断 离损伤。
• ⑵侧位评估: • ①距骨穹窿顶应位 于胫骨远端关节面 中央并与踝 相匹配; • ②鉴别胫骨后结节 骨折和腓骨损伤的 方向; • ③识别因前关节囊 牵拉引起的胫骨撕 脱性骨折。
• 术后一周内尽可能抬高患肢。然后指导 患者在患肢不负重状况下进行行走功能 锻炼。6周后可下地负重锻炼。 • 下胫腓韧带复合体固定的患者,术后8周 取出螺钉后方可下地负重行走。 • 当患者负重行走后,可以逐步开始阻力 对抗锻炼。
二、踝关节融合术
手术指征
• 踝关节融合的重要适应症是踝关节持续疼痛。 明显影响日常生活,且其他治疗方法如非甾体 抗炎药、穿矫形鞋、支具以及关节腔清理等不 能缓解。 • 踝关节感染也是关节融合指征。 • 严重畸形是踝关节融合的相对指征。 • 踝关节融合是踝关节置换失败术后唯一的选择。
用扳手对钢板进行预弯, 使之与骨折解剖面相匹配。
X线评估植入情况
二、内踝骨折内固定术
• 适应症:内踝骨折经闭合手法复位外固 定失败,或陈旧性外踝骨折。 • 术前准备、麻醉等同外踝骨折。 • 体位:仰卧、患肢屈髋屈膝外旋位。
步骤
• 1、切口 • 内侧切口稍带 弧形,并以内 踝为中心。切 口应足够长以 满足骨折复位 和固定需要, 避免软组织过 度撑开。
• C、按切口先切 开内踝骨膜和筋 膜,作骨膜和筋 膜下剥离,显露 出 内踝和下方 的三角韧带。在 切开关节囊,显 露关节腔的前内 侧分裂韧带和距 骨。如需进一步 显露,可再内踝 关节面、分裂韧 带下缘、三角韧 带上缘作内踝横 行切骨。
• 用骨刀切断内踝 (注意保护内踝 后方的胫后肌 腱)。然后将内 踝向下翻转,则 踝关节内侧得以 显露。
说明
• 此切口系Koenig和Schaefer切口的改良。 便于作深筋膜和骨膜的纵行切开和骨膜 下剥离。 • 可切断内踝,但保留三角韧带。 • 不通过踝部的血管、三角、肌腱到达内 踝内部。但要切断内踝,术后需复位螺 钉固定。
三、跟骨和跟骰关节外侧 弧形手术入路
适应症
• • • •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跟骰关节融合术 跟骨、骰骨肿瘤切除术 跟骨、骰骨慢性骨髓炎死骨清除术
工具箱
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 手术的目的是重建踝关节的解剖关系。 • 非手术治疗指征:严重骨质疏松、动脉功能不 全、对行走功能要求有限的患者;或预期寿命 很短的患者。 • 手术指征:对移位的踝关节不稳定性骨折。 • 注意:对于伴有内踝疼痛而没有胫骨移位的单 纯腓骨骨折,应摄踝关节应力位像。将足外旋、 踝关节背伸,应力下摄踝关节正位片,如内侧 透亮线增宽大于4mm并出现距骨移位,则需 固定腓骨骨折。
• E、先将趾长伸肌 腱向背侧牵开, 切开跟骨膜,作 锐性剥离,则跟 骨得以显露
• F、在将腓骨长 短肌腱向跖侧 牵开,接着在 其下方切开跟 骰关节囊、骰 骨骨膜,作锐 性剥离,使跟 骰关节、骰骨 得以显露
说明
• 目前跟骨骨折开放复位较常用 • 术中注意勿损伤腓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短肌腱
足部和踝关节部分手术
A
B
• 2、在腓骨的外侧切开,向后外侧剥离骨膜A, 充分显露后方骨折尖端,以便评估骨折复位情 况。蝶形骨折片注意保护软组织B。
• 3、清除骨折端之间 的凝血块
4、通过简单的钳夹对骨折进行复位,并矫正骨折的短缩和旋转
• 5、骨折复位后,用1~2枚螺钉从前向后 跨越骨折端旋入,近端皮质用¢3.5钻头 打出滑动孔。
• C、于拇长伸肌腱与 趾长伸肌腱之间作 适当分离,将拇长 伸肌腱、胫前动脉、 腓深神经、胫前肌 连同内侧的筋膜、 韧带、皮瓣牵向内 侧,将趾长伸肌腱 连同外侧的筋膜、 韧带、皮瓣牵向外 侧,显露出胫骨下 段与踝关节囊。
• D、沿皮肤切口 的方向,切开骨 膜和关节囊,于 骨膜下作剥离, 则胫骨下端、踝 关节腔和距骨得 以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