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试题练习题

历史必修一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试题练习题
历史必修一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试题练习题

2016年广东自主招生历史模拟试题: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

【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

1:右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宣慰司

2: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磨擦、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宰相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

B、唐朝相权一分为三

C、宋代废除宰相制度

D、元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

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4:从宋代到明清,政府出台越来越严厉的措施,防止“冒籍”,打击“科考移民”,目的是()

A、维护分封制

B、复兴宗法制

C、加强专制集权

D、削弱地方势力

5: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制的变革是北宋以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地方分裂割据现象的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最

能全面反映其政治体制变革的是( )

A、文人治国

B、分权制衡

C、削弱相权

D、兵将分离

6:选官制度的变化:汉朝制,魏晋南北朝制,隋朝开创制。(顺序不能颠倒)

7:填图并回答问题( 10分)

⑴看图写出下列地区设置的机构:(4分)

① ;② ;

③ ;④

(2)简述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6分)

8:制、九品中正制到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9:(13分)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湖北等省份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陆续推行“省管县”体制改革。历史上对“县”的管理经历了由皇帝直辖到归属地方管理的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共和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窃谓省者,古来宫禁之别名,宰相常议事其中,故后来宰相治事之地谓之省。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此何义也?……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钱粮羡溢则百般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然则有省何益,无省何害?——程钜夫《论行省》

材料三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的层级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四通过纵观历代地方政权层级变化的过程,地方政府层级的结构,其创设和变迁,首先要服

从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古人曾用内外轻重之说来进行分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被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通过对历代地方政权层级变迁的研究,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和政府机构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以史为镜”的意义。

——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大革命”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改革是什么?并指出这次改革对中国政治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概括程钜夫对行省制度所持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观点加以反驳。(3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从秦朝到清朝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的特点。(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目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省管县”体制改革的看法。(4分)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10: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5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够完善。()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理由分别是什么?(6分)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地方行政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意义。(5分)

(3)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2分)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无美恶,期于适时”这句话的认识。(4分)

1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4分)

(1)以上二图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二个不同时期的中央官制,请分别写出它们各自的名称。(2分)(2)比较图A与图B,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2分)从图A所示的结构向图B所示的结构演变,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3)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政治的认识,称中央集权为“东方专制主义”,中国许多人则通常强调以下两点:一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这是奇迹;二是中国长期保持着“大一统”的局面,这也是奇迹。

①从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中国古代政治特色体现了哪种类型的文明的特点?(1分)

②除地理因素之外,你认为维持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还有哪些因素?请举两例说明。(2分)

③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谈谈你的看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5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地理志》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特征。(1分)

14: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15:(21分)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阅读下边地图,依据地图说明秦朝到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此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认为;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较强,故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从元代开始,中央任意将自然环境和文化认同差异明显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感,防止政治上地方割据政权出现。但难以形成独立经济体,不利于地方发展经济。

(2)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元代前后中央政府在划分地方行政区的原则上有何不同。(4分)分析这种变化的利弊。(4分)

(3)清代是如何划分行政区的?有什么意义?(7分)

答案部分

1、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中“行省”可以看出应是指元朝时期,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度,A位于元朝首都大都一带,属于京畿地区,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等京畿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元朝地方政治制度·行省制度

2、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汉武帝时期采用中外朝制度,重用侍从秘书;唐朝相权一分为三,设立三省六部制,各省的长官都为宰相;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明代废除宰相,设内阁;元代实行中书省,行使相权。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宰相制度的演变

3、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王氏子弟各自修饰”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可知,题干的中心意思就是:婚姻不能够自主,有偏见,讲求的是门第、等级。故B婚姻讲究门第,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思想·婚姻观念·门第观念

4、C

试题分析: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笼络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因此,材料中的措施的目的是加强专制集权,故选C。A、B两项与科举制不符;D项与逻辑不符,科举制本身具有削弱地方势力的目的,因此无需防止“冒籍”,打击“科考移民”。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5、B

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军、政、财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分割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6、察举九品中正科举(顺序不能颠倒)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在汉武帝时期是察举制,在魏晋时期是九品中正制,在隋朝开创的是科举制度,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据此填写内容即可。

7、⑴①岭北行省②辽阳行省③宣政院(辖地)④云南行省(4分)

(2)积极作用和影响:6分略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⑴从图中可以得出该图应该是元代的行省疆域图,结合所学的知识不难得出答案;(2)行省的优越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考点:元代的行省制度

点评:元代的行省制度是一种先进的地方管理制度,他是在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基础上发展而来,即由原来的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模式转变为以行省统州或府,以州或府统县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增加了的层级模式起到了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对中国以后的地方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直至今日省县模式还在延续。

8、察举、科举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魏晋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在隋唐以后形成的是科举制,所以依次将题目补充完整即可。

9、

(1)结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2分)

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分)

(2)看法:认为应终止行省制度。(1分)

反驳: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分)

(3)特点:县级政区变化最小,是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地方政区设置由二级到三级。(2分)

(4)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2分)

看法:这一改革能有效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扩大地方政府自主权,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2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长期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了,国家的统一得以巩固。

(2)本题主要考查对行省制度的分析评价。解答此题首先要依据材料归纳出程钜夫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这一观点。材料“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此何义也?……所以容易生诸奸弊……然则有省何益,无省何害?”可知程钜夫主张应终止行省制度。结合行省制度的作用,分析评价这一观点。

(3)本题主要考查自秦以来到清朝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变化的特点,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从材料中归纳出特点。如材料表格中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的变化、县级政区的变化。总的来说,县级较稳定,一般是两级或三级。

(4)本题主要考查地方行政区划发展变化的作用及对当前行政区划改革的启示。我国自秦以来就形成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一直延续至今,其中,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与否起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化基本上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最后一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元的中

央官制与行省制度

10、对

试题分析:图中可看出唐朝进士中士族、寒族、小姓子弟各占不同的比例,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士族子弟超过百分之七十,占绝对主体,寒族和小姓子弟各占百分之十几,说明进士来源不够完善。故本题表述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1、(1)行分封,还是行郡县。(2分)分封制:天下初定,分封有利于对边远地区的管理;郡县制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可以避免出现周朝诸侯纷争的局面。(4分)

(2)行省制度。(1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4分)

(3)中央集权逐步加强。(2分)要紧扣制度与时代关系来认识,如制度要适应当时社会的情况和时代需求;制度要随着时代变迁而革新。(4分)

试题分析:(1)在讨论采用什么样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出现两种意见,一是采用分封制,另一个是采用郡县制。它们的理由材料中已经涉及,总结概括即可。(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的实行,有利于进一步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3)从以上材料可以总结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呈现出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地削弱的趋势。对于“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可结合材料,依据自己的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我国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统一;在秦代,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一体制在汉代以后逐步的加强,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个是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另一个是皇权的不断加强。

1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4分)

(1)以上二图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二个不同时期的中央官制,请分别写出它们各自的名称。(2分)图A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B是隋朝开始创设的三省六部制;

(2)比较图A与图B,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2分)从图A所示的结构向图B所示的结构演变,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图A与图B最大的不同是:秦朝宰相为百官之长,助理万机;隋唐时期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若能严格执行,皇帝也不能完全独裁。

趋势:皇权逐步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政治的认识,称中央集权为‘‘东方专制主义”,中国许多人则通常强调以下两点:一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这是奇迹;二是中国长期保持着“大一统”的局面,这也是奇迹。

①从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中国古代政治特色体现了哪种类型的文明的特点?(1分)大河文明

②除地理因素之外,你认为维持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还有哪些因素?请举两例说明。(2分)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儒家“大一统”思想:

③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谈谈你的看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5分)

13、(1)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2分)。

(2)郡县制。(1分)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

了统一(2分)。

(3)原因:惩戒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亡的教训)(2分)。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

响中央集权(2分)。

(4)特点:疆域辽阔(1分);制度:行省制度(1分)。

(5)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文字“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说明西周疆域扩大,兵力单薄是其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和史实,不难得出秦代在地方管理上实行郡县制,其直接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3)材料三文字“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说明汉初实行再分封是为了吸取秦亡的教训,但这一错误认识却直接导致了汉初的“王国问题”异常严峻;(4)材料四中文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说明元代疆域辽阔,元代为此而实行行省制度;(5)综合上述材料不难发现中国地方管理制度与时代发展同步进行,但强化中央集权是其一直努力的方向。

考点: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高考中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察:(1)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2)中国古代皇权是如何强大的;(3)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4)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如选官制度,中央管理制度。本题侧重考察就是(3)希望引起学生对此项内容进行关注和归纳梳理。

14、唐太宋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察,任用姚祟,宋璟等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相,酿成“安史之乱”。

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再认再现程度,但也适当地考查了学生在历史阐述能力中较浅层次“比较,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因为关于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教材均有较明确的叙述,至于总结其经验教训则是重中之重。

15、(1)秦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2分)西汉初年,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2分)汉武帝时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2)不同:元代以前地方行政区划以行政区的自然和经济、文化属性相同为原则。(2分。学生回答以“山川形便”为原则,亦可得分。)元代以后将自然属性和文化认同差异较大的地区拼成一个行政区。(2分)利与弊:防止地方割据政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2分)但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2分)

(3)清朝把全国划分为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和内蒙古盟旗。(4分)加强与边疆地区的关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我国的版图。(3分)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师用案: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提示: 1 一、从汉到元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演变过程 (1)汉朝: 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时期: A、频繁更换宰相; B、确立内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 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源流:三省六部制由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②主要内容: A、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六部: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③影响: 在当代:A、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后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补充: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 (3)宋朝: ①初期: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4)元朝: 设中书省,代替三省,是做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演变原因: (1)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演变过程----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1)汉朝:①初期:郡、县②中后期:州、郡、县 (2)唐朝:道、州、县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师用案: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提示: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演变过程 (1)汉朝: 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时期: A、频繁更换宰相; B、确立内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 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源流:三省六部制由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②主要内容: A、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六部: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③影响: 在当代:A、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后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补充: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 (3)宋朝: ①初期: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4)元朝: 设中书省,代替三省,是做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演变原因: (1)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演变过程----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邵阳市新邵县第一中学尹建平 一、教材简析 本课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核心。上承秦朝, 下启明清,, 点多面广, 于是我在明确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这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 既体现了古人的政治智慧, 又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而且, 直到现在, 这些制度对中国的政治运行规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等仍具有重要的影响。 难点: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这个比较抽象和复杂, 需要分析、概括才能化抽象为具体。我在教学中注重史实的归纳概括, 帮助学生理解渗透,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展示影视片段, 文字、图片等情景材料。 2

☆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古人的政治智慧。 ☆认识古代政治制度建设和创新对国家统一、发展的重要性。 ☆思考现代社会应怎样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 情境教学法, 材料分析法, 讨论探究法。( 力求教与学和谐发展。) 四、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 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环节: 力求课堂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有特色。 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小结提升; 练习反馈。 教学特色: 创设情境独具匠心; 选择材料新颖恰当; 探究活动精心设计; 联系现实贴近生活。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情景导入。制度文明之探索 五千年中华文化, 两千年制度文明…… 学习新课: 三大版块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练习题及答案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巩固练习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②河南③山西④山东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 .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 .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 设立六部 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 分化相权 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科举制 D .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10、阅读材料: 皇 年代 皇 年代 皇 年代 皇 年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备人:熊宇翔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要点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教材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个子目。并通过三个子目来讲述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讲述变迁中统治者不断地政策创新与调整。从秦朝初创郡县制、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宋朝权分三司再到元朝的行省制,总结出地方日益听命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从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再一省制,总结出古代君权与相权在相互制约中不断调整、修复、更新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演进。从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总结出历代选官用人制度在不断变化调整中日渐成熟,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提高了政治管理水平。但是即便这样,教材的叙述仍然是粗线条的,简单化的,这并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的演变。要把学生引向历史深处,我们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学养帮助学生拓宽理解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维空间。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初中和高一有所接触,对部分知识有初步印象,所以设计主旨是通过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调整、创新与完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为此我将整节课设计成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有意识的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各种提问形式的设计,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在体验中升华情感,在知识迁移中提升能力。教学目标: ⑴帮助学生将秦王朝到元朝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变化和创新的史实,放置于历史时空中去做具体的、动态的分析和把握,既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又能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⑵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引导学生尝试像历史学家一样深刻地批判性地思考历史和历史想象,并尝试作出更合理的解释,从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法、图片辅助法、探究讨论法、故事讲解法等。 学法:读图识图法、自主探究法、小组互助学习法、实践演示法等。 课时计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中央集权的发展 导入新课: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者有没有把这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最全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感悟与思考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归纳与运用 【知识归纳】 一、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 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 [例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 教材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分析: 知识状态:对从汉到元的各类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 对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对相权和皇权的关系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制度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 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 *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较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 学习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方法建议:学生加深理解这一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教学设计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 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一匹值百金。-----《史记*平淮书》 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结合材料思考探索: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有哪些?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凋敝;吸取没有分封是秦朝灭亡原因的教训; (2)实施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答:目的: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危机中央集权。 解决: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3: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赵普对曰:“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3).结合材料思考: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了怎样的“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具体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地方收权后又出现了什么问题/ 答:赵普认为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君弱臣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巩固练习 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 .三省六部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 .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 .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 设立六部 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 分化相权 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科举制 D .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10、阅读材料: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2019版教材图解·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和微试题):1.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新课标)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钳制边疆地区,提升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B 2.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

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答案:C 3.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C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个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水平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编写:徐春松审核:贾成鹏 2010-9-3 【江苏高考10考试说明】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教学目标】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及培养相关知识解题应用能力 1、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难点』 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考点梳理:(教学过程) Ⅰ、必背材料和重点阐述 一、君权与相权(汉到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汉代设“中朝”制度,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 背景:汉初丞相位尊权重,相权与皇权相冲突。 内容:“外朝”指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外朝”则变为决策机构的执行机构。 作用: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及职责:中书省(职责: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职责;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职责: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②评价: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宋朝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分化相权。 4、汉到元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特点(趋势) 从君权和相权关系看,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元朝的行省制: (1)行省的设置:元朝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情感价值: 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详见[教学构思]) 【复习导入】 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课: 参考答案:(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要你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你是一个暴君。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预期效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权力矛盾 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 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 思考问题,讨论发言。 明确学习主题。 2.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朝形成“中朝”与“外朝”机构;②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③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体制; ④宋元时期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关。 问题设计: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①从汉到元,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权在不断加强;③这正是君主专制的本质。 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等概念,掌握归纳法学习历史。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末形成州、郡、县三级制②唐代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③宋代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④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天星湖中学管永宏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维目标:(略)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从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为巩固统治,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们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围绕着两对矛盾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中央——地方君权——相权 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汉——元的统治者是如何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 出示本课线索(从三个方面来学习)。 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实物投影“预学案”。 2、找错误、订正。 3、识记。 4、“问题1”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5、点题:通过对“地方分权”达到“中央集权”。 二、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实物投影“预学案”。 2、找错误、订正。 3、识记。 4、“问题2”唐、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相同: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不同:唐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散相权,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唐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5、点题:总体而言,“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提问:“什么时候这对矛盾就不存在了?” ——明朝,朱元璋废掉丞相。(这是下一课要讲的内容)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实物投影“预学案”。

2、找错误、订正。 3、识记。 4、表格演示:(齐答) 5、“探究延伸”:“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显示出怎样的趋势或特征? 学生讨论,写草稿。 投影,找不足。 ((1)从中央看: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从地方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从选官制度看:才学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最重要的选官制度。) 四、练习: 1、两学生上黑板,做选择题。 讲评。 2、投影一学生文字题,讲评。 五、发第4课“预学案”。 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预学案 【学习目标】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基础落实】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概括总结法 教学用具: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 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些汉到元,历朝皇帝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板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最全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 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一匹值百金。-----《史记*平淮书》 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结合材料思考探索: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有哪些?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凋敝;吸取没有分封是秦朝灭亡原因的教训; (2)实施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答:目的: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危机中央集权。

第3课__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一)(原创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5)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法: 演讲法、讨论法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封建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3)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4)中央和地方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 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课时)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 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一匹值百金。-----《史记*平淮书》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思维导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思维导图 篇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石二中赵元梅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加深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通过阅读史料,重点探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并在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中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在师生、生生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政治制度,理解历史概念,通过对比中外古代政治制度,逐步总结出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

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思维导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形成了阻碍。 4、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探究从汉到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规律。 本课难点是通过分析材料和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认识到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5、课型课时:综合课1课时 二、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比较分析法 本课时间跨度大、概念多,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面对的是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对这 课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是对这些制度的演变缺乏完整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我尽可能多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手段,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通过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着意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