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母细胞瘤自然退化和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分化的研究

【 yw rs n mlt a ee rtft clir ti Ke o d 】 e b o nvgw cr e d ena n u a m r oha0 l f ei0 s t
神经母细胞瘤 (er l t a N ) nu b s m , B 是起 源于 胚胎期 神经 o ao 嵴细胞的儿童恶性肿瘤 , 自然退 化常见于新生儿 、 儿和早 婴 期肿瘤 , 而较大儿童 晚期患者恶性 程度高 , 预后差 。对 化疗 耐 药 是 治疗 失 败 的 主 要 原 因 j 如 何 应 用 人 为 方 法 使 N l 。 B
i hb t n a d s n i i i o e—d p n e tmal e .T A’ x rs in i n ma  ̄ b F.T i ma e o e o h c h i fs o t e u d e e d n l r e n s e e so s ic s p y NG h s y b n ft e me a s o p n a o s ̄ n m s n ¥in o so fNB.
维普资讯
浙江l 床医学 2O 年 1 月第 9 晦 O7 O 卷第 1 期 O
・
1 03 ・ 3
神 经 生 长 因子 诱 导 神 经 母 细 胞 瘤 分 化 的研 究
魏 芬 生
【 摘要 】 目的 观 神 生 因 (G) 神 母 胞 nrl。 N ) 胞 殖的 制 可能 分 机 及NF TA 号 察 经 长 子 NF 经 细 瘤( ub t B细 增 抑 和 的 子 制 G— r 信 传 对 eo , s a k
cl . rhl i l hne eeos v n e tepae ot sm c soe T ecag f e rleao a e rie ym_t f ’ asy es Mo o g a cagswr be e udr hs —cnr t ir cp . h h eo lp irtnW dtm n b o l I s . l p o c rd h a o n clo f i s e d  ̄ ¥o MI1 a
肿瘤细胞诱导分化研究进展

正 常 细 胞 的表 型 , 的 恢 复 r正 常 细 胞 的 某 些 功 能 , 有 这 是 对 “ 旦 成 为 癌 细 胞 , 远 是 癌 细 胞 ” 传 统 观 念 提 一 永 的 出 的 有 力 的挑 战 , 抗 肿 瘤 研 究 开 辟 了 一 条 崭 新 的子 , 进 集 落 细胞 的形 成 和 分 促
化 。 17 9 1年 F e d首 次 报 道 运 用 二 甲 基 亚 砜 ( i rn DMS O)
诱 导 后 的 小 鼠红 白 血 病 细 胞 系 分 化 , 成 了 血 红 蛋 白 。 合 之后 , 研究 者将 小 鼠睾 丸 畸 胎瘤 细 胞 注 人小 鼠胚囊 有 培 养 后 再 植 人 假 孕 的 雌 鼠 子 宫 内 , 果 生 出 完 全 正 常 结
3 作 用 机 理 的 探 讨
肿 瘤 细 胞 最 大 的 生 物 学 特 性 是 无 限 制 增 殖 和 不 良 分 化 , 胞 增 殖 和 分 化 是 相 互 排 斥 的 。一 般 认 为 , 瘤 细 肿 分 化 异 常 有 关 , 瘤 细 胞 不 能 进 行 正 常 分 化 和 分 化 肿 能力 降低 。另 一方 面 , 瘤 细胞 有 可能被诱 导分 化 , 肿 使 之 向正常转 变 。这 为诱 导 分 化 提供 了最 基 础 的理 论 ,
( 州 大 学第 一 附属 医 院 呼 吸 内科 ; 州 大 学 医 学 院 生 物 化 学 教 研 室 , 南 部 州 40 5 ) 郑 郑 河 50 2 美键 词 : 导分 化 ; 号系 统 ; 性 逆 转 诱 信 恶
中 图 分类 号 : 7 0 R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1 4 2o )2 14 3 1 3 4 (o z o —0 5 —0 0 6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神经干细胞的两个应用方面,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与神经再生。
诱导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有两种办法,分别为直接诱导法和间接诱导法。
与iPSCs 相比较,iNSCs拥有更大的优势。
神经再生主要从细胞微环境方面论述,包括周围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及微血管因素。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细胞再生;微环境1•引言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是指存在于神经系统中,能够分化形成多种脑细胞,并能够自动更新,提供大脑组织细胞的细胞群⑴。
其具体能分化为神经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大量研究表明,许多疾病如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脊髓损伤及认知功能⑵等均与神经干细胞相关,能被其治愈或者是由于神经元病变所引起的。
2006年Yamanaka利用小鼠成纤维细胞成功获得iPSCs?],这一研究使干细胞的研究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局面,随之而来的多项研究成功建立了利用iPSCs治疗相关疾病的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治疗这些疾病利用了神经再生,这在成年哺乳动物的两个脑区终生存在,分别是海马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层(subgra nu lar zon e,SGZ)和侧脑室的视管膜下区(subve ntricular zon e,SVZ)主要包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及新生神经元整合至神经环路四个阶段。
这阐明影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因素对于深入认识神经再生的相关机制至关重要。
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行为高度依赖于其生长环境,即神经干细胞微环境(niche)。
神经干细胞niche的组成在两个神经再生的脑区有一些差异,SVZ区niche的细胞主要包括室管膜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短暂增殖细胞和神经母细胞。
SGZ区niche细胞主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细胞和神经元。
神经干细胞niche 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主要包括:与神经干细胞相邻的周围细胞的调控、细胞因子调控、细胞外基质调控及微血管调控。
低剂量诱导分化化疗治疗儿童颈部神经母细胞瘤2例

DOI:10.3969/j.issn.1673-5323.2020.04.009·病例报告·低剂量诱导分化化疗治疗儿童颈部神经母细胞瘤2例张可新 李阳 马玉茹 李震宇 张锦华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880876、39470739)作者单位:110000沈阳,东北国际医院神经母细胞瘤诊疗中心(张可新,李阳,马玉茹,李震宇,张锦华);110004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张锦华)通讯作者:张锦华,Email:jinhuazhang1984@163.com1 病例资料例1 男,1岁,于2018年2月来我院。
患儿5月余前发现左颈部肿物,大小约2 2cm×1 5cm×1 0cm,无压痛,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学结果显示:CD3(+),CD20(+),Ki 67(+),NSE(+)。
诊断为:左颈部淋巴结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
体格检查:皮肤、黏膜颜色正常,无出血点及皮疹,无其他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睑结膜无苍白,球结膜无水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3 0mm,对光反射存在,扁桃体正常,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颈静脉无怒张。
心、肺、腹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影像学检查显示:左侧颈动脉鞘内不规则实性占位,向下沿颈动脉鞘至左侧颈根部,向上达颅底层面,向对侧伸入咽后壁,向外推挤腮腺及颌下腺,局部分界不清,包埋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咽部、喉腔及气管上段受压变窄并向右侧移位(见图1)。
B超检查也显示:左耳前、耳下至颌下可显示巨大的低回声团,部分由多个低回声团融合,范围7 0cm×4 5cm,部分低回声团内可见强回声钙化,其内均可见丰富的彩色血流,左腮腺及颌下腺因肿物影响显示不清。
右颈部可显示多数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团,较大的位于耳后下方,大小2 1cm×1 2cm,其内有强回声钙化。
右颌下腺后方可显示2 4cm×1 3cm的等回声团,其内可见直径0 5cm的强回声钙化。
我国儿童胚胎性恶性实体肿瘤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我国儿童胚胎性恶性实体肿瘤的研究和治疗进展董岿然【期刊名称】《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16)005【总页数】5页(P417-421)【作者】董岿然【作者单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201102【正文语种】中文儿童实体肿瘤与成人肿瘤相比有明显区别。
从组织学上看,有相当一部分为胚胎性组织来源的肿瘤,常见有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肾母细胞瘤(Wilms瘤)、肝母细胞瘤(hepatocastoma,HB)以及畸胎瘤(teratoma)等。
因此一般认为儿童肿瘤的发生与胚胎发育异常密切相关,属胚胎发育性实体瘤范畴。
由于其对化疗、放疗和诱导分化治疗的敏感性较好,因此部分儿童肿瘤的治疗效果远高于成人肿瘤。
儿童胚胎性恶性实体肿瘤的诊治有其自身特点,近20年来我国在儿童胚胎性肿瘤的研究和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有一定的中国特色,现阐述如下。
长期以来,对于儿童恶性实体肿瘤的发病情况,大多引用国外数据,其中美国对儿童恶性实体肿瘤的登记、随访制度较为完善。
美国SEER(Sur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统计2001—2009年间美国15岁以下儿童恶性肿瘤患者120 137人,其中神经母细胞瘤约占8.21%,且发病率长期以来较为稳定[1]。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上海市肿瘤登记信息系统和儿童肿瘤进行了专项调查,统计2002—2010年上海全市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发病情况及性别、年龄别和瘤别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①2002—2010年上海全市共诊断15岁以下儿童恶性实体肿瘤868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和全部儿童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的0.2%和65.8%,年均发病率为79.0/100万,标化发病率为80.2/100万;②男性儿童恶性实体肿瘤标化发病率为86.3/100万,女性为73.8/100万;0~4岁组发病率为93.4/100万,5~9岁为65.2/100万,10~14岁组为79.3/100万。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郑晓克(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二。
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
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
以一些与肿瘤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酶作为药物筛选靶点,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
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
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
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夏剑锋ꎬ张倩ꎬ梅海(贵州省肿瘤医院小儿外科ꎬ贵阳550000)㊀㊀DOI:10 3969/j issn 1006 ̄2084 2020 04 013通信作者:夏剑锋ꎬEmail:lu1101000@163.com中图分类号:R739.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2084(2020)04 ̄0690 ̄05㊀㊀摘要:神经母细胞瘤是婴儿㊁孩童时期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疾病ꎬ具有异质性高㊁生物学行为复杂㊁分子特征多样等特点ꎬ不同患儿发病后的临床差异较大ꎬ疾病可自行痊愈㊁自然退化或迅速发展ꎮ近年来ꎬ随着临床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研究的不断深入ꎬ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已经进入到新的分子生物学时代ꎬ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筛查㊁准确诊断及合理治疗等诸多相关方面均有不同的进展ꎬ相较于既往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均有优化ꎮ目前诊断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方法包括常规诊断㊁基因分子生物学诊断㊁基因检测等ꎬ而治疗常采用化疗㊁放疗㊁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ꎬ各具优缺点ꎮ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ꎻ分子生物学ꎻ基因ꎻ化疗ꎻ放疗ꎻ免疫治疗Progressin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ChildrenwithNeuroblastomaXIAJianfengꎬZHANGQianꎬMEIHaiDepartmentofPediatricSurgeryꎬGuizhouProvinceTumorHospitalꎬGuiyang550000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XIAJianfengꎬEmail:lu1101000@163.comAbstract:Neuroblastomaisacommonextracranialsolidtumordiseaseininfantsandchildren.Ithasthecharacteristicsofhighheterogeneityꎬcomplexbiologicalbehaviorsanddiversemolecularfeatures.Theclinicaldifferencesindifferentchil ̄drenafteronsetarelargeꎬandthediseasemayhealitselfꎬnaturallydegenerateordeveloprapidly.Inrecentyearsꎬwiththedeepeningoftheclinicalresearchꎬthediagnosisandtreatmenthaveenteredaneweraofmolecularbiology.Earlyscreeningꎬaccuratediagnosisandreasonabletreatmenthaveallmadedevelopmentsꎬwhichareoptimizedcomparedwithpreviousdiag ̄nosticandtherapeuticexperiences.Atpresentꎬthemaindiagnosticmethodsincluderoutinediagnosisꎬgenemolecularbiologicaldiagnosisꎬgenedetectionꎬetc.ꎬandthecommontreatmentmethodsincludechemotherapyꎬradiotherapyꎬimmunotherapyand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ꎬeachwithown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Keywords:NeuroblastomaꎻMolecularbiologyꎻGenesꎻChemotherapyꎻRadiotherapyꎻImmunotherapy㊀㊀神经母细胞瘤是婴儿与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ꎬ超过50%的神经母细胞瘤发生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ꎬ该肿瘤在全部儿童肿瘤疾病中占6%~10%ꎬ死亡率约为15%[1]ꎮ近年来ꎬ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ꎬ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ꎬ现已成为主要影响儿童身体健康㊁威胁患儿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2]ꎮ神经母细胞瘤具有多样且复杂的生物学行为特征ꎬ疾病转移风险高ꎬ原发部位相对隐匿ꎬ早期诊断与检出难度高ꎮ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早期未检出且未获得合理有效治疗时ꎬ极易发生远处转移ꎬ发生远处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瘤预后差且病情进展迅速ꎬ治疗难度极高[1ꎬ3 ̄4]ꎮ国际上有关组织对神经母细胞瘤进行了30余年的多中心协作研究ꎬ在疾病的早期筛查㊁诊断与治疗方面均取得了较明显的进步ꎬ形成了一系列相对规范的疾病诊断治疗指南ꎬ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25%[5 ̄6]ꎮ国内在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技术水平较国外仍有差距ꎬ且各个地区对神经母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及特点认识不一ꎬ导致诊断与治疗水平参差不齐ꎬ故尚未形成统一且规范的诊断治疗方案ꎬ国内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改进[7 ̄8]ꎮ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手段多样ꎬ常见的有化疗㊁手术㊁免疫㊁核医学等治疗手段ꎬ针对不同的肿瘤风险组ꎬ治疗手段也各具差异ꎮ现就近年来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筛查㊁诊断㊁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ꎬ以供临床参考ꎮ1㊀神经母细胞瘤的筛查对高危型神经母细胞瘤儿童的筛查越早开展越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㊁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ꎬ这对提高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总体生存率㊁改善患儿预后意义重大[9]ꎮ西方发达国家对儿童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极为重视ꎬ很早之前就开展了关于儿童恶性肿瘤疾病早期筛查㊁诊断㊁治疗方面的研究ꎬ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10]ꎮ国内关于儿童肿瘤疾病早期筛查的研究并不多见ꎬ相关报道更少ꎮ2002年德国与加拿大开展的调查报告指出ꎬ社区婴幼儿若过早接受神经母细胞瘤筛查ꎬ甚至开展更大范围的社区婴幼儿神经母细胞筛查ꎬ可能会增加神经母细胞瘤过度诊断的风险ꎬ且婴幼儿早期接受筛查与未接受筛查相比未见明显获益ꎬ故建议可不对社区婴幼儿大范围开展神经母细胞瘤筛查[11 ̄12]ꎮ关于医院对神经母细胞瘤进行筛查ꎬ2005年美国制定的神经母细胞瘤指南中提出了相对详细的筛查方案ꎬ内容如下:①年龄不足1岁且在胸腹部发现皮肤结节或肿块者ꎮ②年龄在1~5岁ꎬ且存在至少一项以下情况者:尿潴留ꎬ但无法解释ꎻ背痛ꎬ但无法解释ꎻ单侧眼球突出ꎮ③年龄在1~5岁且伴下列情况至少一项者考虑可能发生神经母细胞瘤转移:无法解释的持续骨痛(不管是否有X线片异常表现)ꎻ乏力ꎻ苍白ꎻ不明原因发热ꎻ易激惹ꎻ有瘀伤ꎬ但无法解释ꎻ大范围的淋巴结肿大ꎮ④1~5岁儿童发生无法控制的感染[13]ꎮ若儿童在生活中出现上述类似的临床表现或症状体征ꎬ应及时进行胸部X线片㊁血常规㊁超声等相关检查ꎬ若检查结果为阳性ꎬ应尽早确诊并结合患儿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10]ꎮ我国肿瘤患儿数量大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筛查方案对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治疗与预后改善意义重大ꎮ近年来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在神经母细胞瘤筛查方面做出了相对有意义的探索ꎬ该中心参照美国神经母细胞瘤的筛查方案ꎬ并结合自己医院的具体情况ꎬ制定了与医院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神经母细胞瘤早期筛查方案ꎬ具体内容如下:①1岁以内婴儿ꎬ在胸部或腹部发现皮肤结节㊁肿块或顽固性腹泻ꎮ②1~5岁婴幼儿若出现以下项目中的1项便可建议早期进行神经母细胞瘤筛查:眼球单侧突出ꎬ发生尿潴留ꎬ且无法解释ꎬ有背痛ꎬ且无法解释ꎻ持续腹痛ꎬ但无法解释ꎻ骨痛㊁肢体疼痛ꎬ尿失禁㊁下肢无力ꎮ③1~5岁婴幼儿有以下情况中1项甚至多项ꎬ可考虑转移:心率快㊁血压高ꎻ易激惹㊁苍白ꎻ无法控制的感染ꎻ有瘀伤ꎬ无法解释ꎻ大范围淋巴结肿大ꎻ发热ꎬ无法解释ꎮ在实际中出现上述情况的儿童应及时给予尿检㊁腹部超声等检查ꎬ一旦结果为阳性ꎬ则应进一步检查以确诊ꎬ并进行下一步的治疗[14]ꎮ在确定筛查方案后ꎬ该血液肿瘤中心将同期于中心内自发就诊并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患儿与制定的筛查方案进行平行对照研究ꎬ综合评估该筛查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及价值ꎬ研究发现ꎬ相较于其他方案ꎬ该方案与我国临床实际相对接近ꎬ该结果为该筛查方案的下一步的应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15]ꎮ2㊀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标准为①组织病理活检发现神经节细胞㊁神经细胞ꎻ②多部位骨髓穿刺获得确切的免疫细胞学阳性或瘤体细胞学阳性的细胞簇[4]ꎮ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再结合1种或2种以上尿液或血液样本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表达升高则可基本可以确诊ꎮ2.1㊀常规诊断㊀目前对于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尚无较大难度ꎬ因患病后个体差异相对较大ꎬ故现有的诊断评估系统也存在多样性ꎬ且临床仍在不断修改与完善诊断评价系统ꎬ但神经母细胞瘤的基本诊断思路仍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前提ꎬ在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㊁影像学检查㊁患者临床发病特点等进行综合性考量及评估[16 ̄17]ꎮ神经母细胞瘤常见的常规诊断标准如下:①病理组织活检确诊属于神经母细胞瘤ꎻ②涂片㊁骨髓穿刺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ꎻ③定量检测24h尿香草扁桃酸的表达显著升高ꎻ④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多发部位存在组织包绕㊁钙化等神经母细胞瘤主要影像学特征[18]ꎮ病理组织活检仅此一项即可确诊ꎬ但无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作为支持ꎬ则需满足其他项目中的至少2项才能确诊[18]ꎮ与实体肿瘤相关的生化指标㊁生理指标均需要在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确诊后进一步仔细检查ꎬ以便于初步判断患儿的预后及治疗后复发的可能[19]ꎮ患儿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神经母细胞瘤预后㊁评价治疗效果㊁预测复发风险ꎻ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水平上升提示肿瘤细胞的转化㊁高负荷及增殖[20]ꎮ2.2㊀基因与分子生物学诊断㊀目前ꎬ神经母细胞瘤的基因与分子生物学诊断主要用来揭示疾病的起源㊁发生及发展过程ꎬ是提高神经母细胞瘤诊疗水平的关键ꎬ也是目前神经母细胞瘤研究的热点之一ꎮ神经母细胞瘤具有生物学行为多样㊁早期转移风险高等特点ꎬ若在获得影像学改变及特异性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变量ꎬ将很大程度地提高肿瘤早期诊断的准确率ꎬ帮助临床更准确地评估肿瘤进展及预后ꎬ对指导进一步的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21]ꎮ目前ꎬ用于神经母细胞瘤早期诊断的基因与分子生物学指标有N ̄MYC基因扩增倍数㊁DNA倍性㊁染色体选择性缺失等ꎬ中华小儿外科学肿瘤学组与中国小儿抗癌协会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将N ̄MYC基因扩增倍数㊁DNA倍性㊁染色体选择性缺失等基因检测纳入治疗前的主要检查ꎬ其中N ̄MYC基因扩增倍数㊁DNA倍性被认为是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必查项[18]ꎮ但受国内医疗条件的限制ꎬ这些基因检测在基层普及难度仍较大ꎮ2.2.1㊀N ̄MYC基因检测㊀N ̄MYC基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㊁抑制凋亡与分化[22]ꎮAmbros等[23]的研究证实ꎬN ̄MYC基因与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㊁发展关系密切ꎬ该基因的扩增在全部神经母细胞瘤中占比为16%~25%ꎮ此外ꎬN ̄MYC基因还被认为是神经母细胞瘤的独立危险因素[24]ꎮ崔锡茂等[25]的研究表明ꎬN ̄MYC基因扩增结果为阴性者5年内总体生存率较结果为阳性者高ꎬ且2年内无进展生存率高达88%ꎮ对于已经确诊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在治疗前可检测肿瘤细胞内N ̄MYC基因的扩增状态ꎬ并根据扩增结果评估患儿具体情况ꎬ以指导临床开展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ꎮ2.2.2㊀DNA倍性㊀正常人体内的细胞是二倍体ꎬ可检测的染色体共46条ꎮ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存在DNA含量异常的情况ꎬ其中包括25~57条近二倍体染色体ꎬ近四倍体占比接近45%ꎬ有81~103条ꎬ其他近三倍体或三倍体有58~80条[26 ̄27]ꎮ目前ꎬ美国儿童肿瘤学组认为有转移病灶及晚期且年龄为1~1.5岁的患儿染色体倍数有利于临床分期或危险因素的评估:①三倍体或超二倍体核型提示患儿的治愈率>90%ꎬ预后良好ꎬ这种类型主要见于神经母细胞瘤早期及婴儿时期患儿ꎻ②四倍体或近二倍体染色体核型治愈率为25%~50%ꎬ这类患儿分期较晚且年龄稍大[28]ꎮ3㊀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经过20余年的发展ꎬ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且规范的诊断与治疗指南ꎬ国内肿瘤学组也已初步达成专家共识ꎬ但因神经母细胞瘤的难治性及生物异质性ꎬ目前的治疗方案中仍存在尚未解决㊁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ꎮ3.1㊀化疗㊀化疗是目前中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ꎬ多数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对化疗相对敏感ꎮ近年来ꎬ临床普遍认可的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原则有术后化疗㊁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㊁术前减容化疗等[29]ꎮ目前ꎬ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关于中危组的化疗药物主要有多柔比星㊁卡铂㊁环磷酰胺㊁依托泊苷等ꎬ而高危组则以诱导化疗㊁维持诱导化疗㊁巩固化疗为主[30]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的研究表明ꎬ针对部分无N ̄MYC基因扩增的特殊国际神经母细胞瘤4期中危患儿若按照中危治疗标准实施化疗ꎬ患儿3年生存率约为93%ꎬ而若伴有N ̄MYC基因扩增ꎬ即使为其实施更高强度的化疗方案ꎬ生存率也仅为10%[31]ꎮ3.2㊀放疗㊀化疗和手术是治疗1㊁2期神经母细胞瘤的主要手段ꎬ术后放疗未见获益ꎬ而4s期神经母细胞瘤有自愈倾向ꎬ针对此类患儿只需要在病情快速进展并危及生命安全时给予合理的姑息性化疗ꎬ可不行放疗[32]ꎮ放疗对于神经母细胞瘤3期患儿有一定价值ꎬ特别是对于部分N ̄MYV基因扩增或存在不宜手术及化疗的患儿ꎬ放疗的实施能够帮助提升肿瘤局部控制率[33]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的A396报告中指出ꎬ神经母细胞瘤4期与3期患儿在接受手术治疗+化疗后ꎬ对残余病灶放疗发现ꎬ患儿生存率接近90%[34]ꎮ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经化疗加强后ꎬ全身照射与自体骨髓移植均可改进治疗效果ꎬ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报告的自体骨髓移植组与持续化疗组N ̄MYC基因扩增复发率分别为(25ʃ15)%㊁(70ʃ10)%[34]ꎮ可见对于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推荐给予原发病灶外照射治疗ꎬ并将该放疗手段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开展ꎮ3.3㊀免疫治疗㊀近年来与神经母细胞瘤治疗相关的各种免疫治疗手段已成为研究的热点ꎬ并获得理想进展ꎮ吴晔明[35]认为ꎬ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是极少数可出现自然消退的小儿恶性肿瘤性疾病ꎬ提示神经母细胞瘤的形成与消退可能与患儿自身免疫相关ꎮ国外大规模神经母细胞瘤协作组报道ꎬ晚期㊁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在接受辅助性免疫治疗后ꎬ患儿2年生存率提高至40%~50%[36]ꎮ目前ꎬ已获得认可的标准神经母细胞瘤免疫治疗方案为①诱导化疗+手术ꎻ②清髓巩固ꎬ全身放疗㊁干细胞移植ꎻ③白细胞介素 ̄2ꎬ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㊁单克隆抗体ch14.18联合13 ̄顺式 ̄维A酸[37 ̄38]ꎮ免疫治疗可作为一种替代传统治疗的新型治疗方法ꎬ但大部分免疫治疗方案仍处在实验研究阶段ꎬ一些因免疫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ꎬ如神经性骨性疼痛㊁过敏反应等依然需要重视ꎬ未来免疫治疗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应用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优化ꎮ3.4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㊀目前ꎬ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ꎬ对此类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目的在于帮助患儿重建免疫功能与造血功能ꎬ以提高患儿的无瘤生存率[39]ꎮ给予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强化型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ꎬ选择合理的预处理方案是决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败的关键ꎮ目前国际上多将卡铂+依托泊苷+美法仑方案作为主要的预处理方案ꎬ具体使用方法如下:静脉滴注卡铂400mg/(m2 d)+美法仑70mg/(m2 d)ꎬ滴注时间为30min/dꎬ连续滴注3dꎻ避光持续静滴依托泊苷300mg/(m2 d)ꎬ连续滴注4d[40]ꎮOehme等[41]研究发现ꎬ原发病灶复发㊁骨髓受侵犯是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ꎮ既往多认为清除残留肿瘤细胞是帮助患儿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ꎬ但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研究发现ꎬ净化移植物并不能帮助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改善预后ꎬ在提高疗效方面也无明显价值[42]ꎮ4㊀小㊀结神经母细胞瘤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小儿恶性肿瘤ꎬ具备自发性消退或痊愈的能力ꎬ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所呈现出的恶性程度高㊁侵袭性强等特点ꎬ在其他恶性肿瘤疾病中相对少见ꎬ其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其复杂的生物学特性ꎮ近年来ꎬ神经母细胞瘤的筛查㊁诊断和合理治疗均已经进入到分子生物学研究阶段ꎬ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为新的临床研究热点ꎬ已获得一定的进展ꎮ随着未来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不断进步与发展ꎬ神经母细胞瘤的诊疗与诸多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发生较大变化ꎬ未来也会有许多新的突破ꎬ将为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治开创新的篇章ꎮ参考文献[1]㊀IrwinMSꎬParkJR.Neuroblastoma:Paradigmforprecisionmedi ̄cine[J].PediatrClinNorthAmꎬ2015ꎬ62(1):225 ̄256. [2]㊀SchweisguthO.Treatmentofneuroblastoma[J].JPediatrSurgꎬ1968ꎬ3(1):183 ̄287.[3]㊀KadishSꎬGoodmanMꎬWangCC.Olfactoryneuroblastoma.Aclinicalanalysisof17cases[J].Cancerꎬ1976ꎬ37(3):1571 ̄1576.[4]㊀EleveldTFꎬOldridgeDAꎬBernardVꎬetal.RelapsedneuroblastomasshowfrequentRAS ̄MAPKpathwaymutations[J].NatGenetꎬ2015ꎬ47(8):864 ̄871.[5]㊀HornerMJꎬRiesLAꎬKrapchoMꎬetal.SEERcancerstatisticsreviewꎬ1975 ̄2006[R].Bethesda:NationalCancerInstituteꎬ2009. [6]㊀HiroseTꎬScheithauerBWꎬLopesMBꎬetal.BeatrizSꎬetal.Olfactoryneuroblastoma.Animmunohistochemicalꎬultrastructuralꎬandflowcytometricstudy[J].Cancerꎬ1995ꎬ76(1):4 ̄19. [7]㊀王奕ꎬ吴晔明.近五年中国大陆神经母细胞瘤基础研究述评[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ꎬ2017ꎬ38(4):241 ̄246. [8]㊀杨婷ꎬ胡显良ꎬ王珊.神经母细胞瘤治疗进展[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ꎬ2015ꎬ20(6):329 ̄332.[9]㊀SawadaTꎬKidowakiTꎬSakamotoIꎬetal.Neuroblastoma.Massscreeningforearlydetectionanditsprognosis[J].Cancerꎬ1984ꎬ53(12):2731 ̄2735.[10]㊀BaykulTꎬYilmazHHꎬAydinUꎬetal.Earlydiagnosisoforalcancer[J].JIntMedResꎬ2010ꎬ38(3):737 ̄749.[11]㊀SchillingFHꎬSpixCꎬBertholdFꎬetal.Neuroblastomascreeningatoneyearofage[J].NEnglJMedꎬ2002ꎬ346(14):1047 ̄1053.[12]㊀WoodsWGꎬGaoRNꎬShusterJJꎬetal.Screeningofinfantsandmortalityduetoneuroblastoma[J].NewEnglJMedꎬ2002ꎬ346(14):1041 ̄1046.[13]㊀BarretteSꎬBernsteinMLꎬRobisonLLꎬetal.Incidenceofneuro ̄blastomaafterascreeningprogram[J].JClinOncolꎬ2007ꎬ25(31):4929 ̄4932.[14]㊀马晓莉ꎬ李斯慧ꎬ聂晓璐ꎬ等.神经母细胞瘤高危儿童筛查及其方案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ꎬ2016ꎬ21(1):47 ̄50.[15]㊀杨深ꎬ蔡思雨ꎬ彭晓霞ꎬ等.中高危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治疗过程中发生进展的预测及监测指标[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ꎬ2018ꎬ23(2):62 ̄68.[16]㊀BlattJꎬGulaSJꎬVollandRꎬetal.Indolentcourseofadvancedneuroblastomainchildrenolderthan6yearsatdiagnosis[J].Cancerꎬ1995ꎬ76(5):890 ̄894.[17]㊀Schumacher ̄KuckelkornRꎬVollandRꎬGradehandtAꎬetal.LackofimmunocytologicalGD2expressiononneuroblastomacellsinbonemarrowatdiagnosisꎬduringtreatmentꎬandatrecurrence[J].PediatrBloodCancerꎬ2017ꎬ64(1):46 ̄56.[18]㊀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ꎬ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肿瘤外科学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ꎬ2015ꎬ36(1):3 ̄7.[19]㊀MarranoPꎬIrwinMSꎬThornerPS.HeterogeneityofMYCNampli ̄ficationinneuroblastomaatdiagnosisꎬtreatmentꎬrelapseꎬandmetastasis[J].GeneChromosomeCancerꎬ2017ꎬ56(1):28 ̄41. [20]㊀KerblRꎬUrbanCEꎬLacknerHꎬetal.Connatallocalizedneuro ̄blastoma.Thecasetodelaytreatment[J].Cancerꎬ1996ꎬ77(7):1395 ̄1401.[21]㊀NolanKꎬKattamuriCꎬLuedekeDMꎬetal.Structureofneuroblas ̄tomasuppressoroftumorigenicity1(NBL1):Insightsforthefunctionalvariabilityacross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antagonists[J].JBiolChemꎬ2015ꎬ290(8):4759 ̄4771. [22]㊀TavanaOꎬLiDWꎬDaiCꎬetal.HAUSPdeubiquitinatesandstabilizesN ̄Mycinneuroblastoma[J].NatMedꎬ2016ꎬ22(10):1180 ̄1186. [23]㊀AmbrosPFꎬAmbrosIMꎬBrodeurGMꎬetal.Internationalconsensusforneuroblastomamoleculardiagnostics:Reportfromtheinternationalneuroblastomariskgroup(INRG)biologycommittee[J].BritJCancerꎬ2009ꎬ100(9):1471 ̄1482.[24]㊀BeltranH.TheN ̄myconcogene:Maximizingitstargetsꎬregula ̄tionꎬandtherapeuticpotential[J].MolCancerResꎬ2014ꎬ12(6):815 ̄822.[25]㊀崔锡茂ꎬ董岿然ꎬ李凯ꎬ等.基于美国儿童肿瘤学组方案治疗68例神经母细胞瘤的中长期随访结局[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ꎬ2015ꎬ10(3):176 ̄181.[26]㊀MarisJMꎬGuoCꎬBlakeDꎬetal.Comprehensiveanalysisofchro ̄mosome1pdeletionsinneuroblastoma[J].MedPediatrOncolꎬ2001ꎬ36(1):32 ̄36.[27]㊀CaronHꎬSpiekerNꎬGodfriedMꎬetal.Chromosomebands1p35 ̄36containtwodistinctneuroblastomatumorsuppressorlociꎬoneofwhichisimprinted[J].GeneChromosomeCancꎬ2001ꎬ30(2):168 ̄174.[28]㊀VerissimoCSꎬMolenaarJJꎬFitzsimonsCPꎬetal.Neuroblastomatherapy:Whatisinthepipeline[J].EndocrRelatCancerꎬ2011ꎬ18(6):R213 ̄R231.[29]㊀NechelesTFꎬRausenARꎬKungFHꎬetal.Immunochemotherapyinadvancedneuroblastoma[J].Cancerꎬ1978ꎬ41(4):1282 ̄1288.[30]㊀GutierrezJCꎬCheungMCꎬZhugeYꎬetal.DoeschildrenᶄsoncologygrouphospitalmembershipimprovesurvivalforpatientswithneuroblastomaorWilmstumor?[J].PediatrBloodCancerꎬ2010ꎬ55(4):621 ̄628.[31]㊀ZhaYꎬDingEꎬYangLꎬetal.FunctionaldissectionofHOXDclustergenesinregulationofneuroblastomacellproliferationanddifferentiation[J].PLoSOneꎬ2012ꎬ7(8):e40728.[32]㊀HarrisonJꎬMyersMꎬRowenMꎬetal.Resultsofcombinationchemotherapyꎬsurgeryꎬandradiotherapyinchildrenwithneuro ̄blastoma[J].Cancerꎬ1974ꎬ34(3):485 ̄490.[33]㊀CunninghamSꎬBoydMꎬBrownMMꎬetal.Agenetherapyapproachtoenhancethetargetedradiotherapyofneuroblastoma[J].PediatrBloodCancerꎬ2000ꎬ35(6):708 ̄711.[34]㊀HalperinECꎬConstineLSꎬTarbellNJꎬetal.Pediatricradiationon ̄cology[M].5thed.Philadelphia:LippincottWilliamsandWilkinsꎬ2011:108 ̄136.[35]㊀吴晔明.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治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ꎬ2015ꎬ36(1):1 ̄2.[36]㊀GruppSAꎬPrakELꎬBoyerJꎬetal.AdoptivetransferofautologousTcellsimprovesT ̄cellrepertoirediversityandlong ̄termB ̄cellfunctioninpediatricpatientswithneuroblastoma[J].ClinCancerResꎬ2012ꎬ18(24):6732 ̄6741.[37]㊀SoniSꎬPaiVꎬGrossTGꎬetal.Busulfanandmelphalanasconsoli ̄dationtherapywithautologous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 ̄plantationfollowingChildrenᶄsOncologyGroup(COG)inductionplatformforhigh ̄riskneuroblastoma:Earlyresultsfromasingleinstitution[J].PediatrTransplantꎬ2014ꎬ18(2):217 ̄220. [38]㊀ParsonsKꎬBernhardtBꎬStricklandB.Targetedimmunotherapyforhigh ̄riskneuroblastoma ̄ ̄theroleofmonoclonalantibodies[J].AnnPharmacotꎬ2013ꎬ47(2):210 ̄218.[39]㊀WillemsLꎬWaerMꎬBilliauAD.Thegraft ̄versus ̄neuroblastomaeffectof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ꎬareview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evidenceandaperspectiveonmecha ̄nisms[J].PediatrBloodCancerꎬ2015ꎬ61(12):2151 ̄2157. [40]㊀陈吉ꎬ黄磊ꎬ易军.神经母细胞瘤分子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ꎬ2018ꎬ39(5):397 ̄400.[41]㊀OehmeIꎬLodriniMꎬBradyNRꎬetal.Histonedeacetylase10 ̄promotedautophagyasadruggablepointofinterferencetoimprovethetreatmentresponseofadvancedneuroblastomas[J].Autophagyꎬ2013ꎬ9(12):2163 ̄2165.[42]㊀KreissmanSGꎬSeegerRCꎬMatthayKKꎬetal.Purgedversusnon ̄purgedperipheralbloodstem ̄celltransplantationforhigh ̄riskneuroblastoma(COGA3973):Arandomisedphase3trial[J].LancetOncolꎬ2013ꎬ14(10):999 ̄1008.收稿日期:2019 ̄07 ̄19㊀修回日期:2019 ̄09 ̄22㊀编辑:辛欣。
TIAM1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中的研究进展

TIAM1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中的研究进展邱艳丽【摘要】Wit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diagnosis,"precision treatment"has entered the therapeutic category for ma-lignant tumors, and targeted gene therapy has been an intense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 Neuroblastoma is the most common ex-tracranial solid tumor that develops during childhood. Studies show that many genes, such as TIAM1, ar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neuroblastoma. TIAM1 mainly combines with RAC1 to activate downstream factors that mediate differentiation via the TrkA/TIAM1/RAC1 signaling pathway, which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neurite. Therefore, further studies and experiments may reveal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and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trea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euroblastoma.%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治疗已进入恶性肿瘤的治疗范畴,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研究表明,很多基因参与NB的发生发展过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是其中之一.TIAM1主要与下游的RAC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结合,作用于TrkA/TIAM1/RAC1通路,激活下游相关因子,参与调节神经元轴突的分化过程.因此,深入的研究和实验或许可以更透彻的阐明具体的机制,为NB未来的诊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7(044)022【总页数】5页(P1160-1164)【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儿童;TIAM1;分化;研究进展【作者】邱艳丽【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300060【正文语种】中文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恶性实体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椎旁交感神经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20年来,神经母细胞瘤发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治疗方法亦有许多改进,但临床疗效并无多大提高。
然而,神经母细胞瘤的自然退化(spontaneousregression)这一奇特现象却总在吸引着人们关注。
神经母细胞瘤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用以揭示肿瘤逆转自然过程的肿瘤,有助于最终采取措施抑制其恶性进程。
1.神经母细胞瘤的自然退化肿瘤的自然退化是指在极少甚至无系统治疗的情况下肿瘤自行缩小乃至消失的现象。
在人类肿瘤中,神经母细胞瘤的自然退化最多。
死于其他原因的成熟胎儿或新生儿的尸检中,在显微镜下发现某些个体神经母细胞结节残留,称为原位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insitu)。
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与典型神经母细胞瘤相同,只是体积微小且无转移。
这种原位神经母细胞瘤的检出率比临床发现的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高出约40倍,且3个月以上婴儿未见原位神经母细胞瘤[1],说明部分病例在生后数月发生了自然退化。
但也有人认为原位神经母细胞瘤不是真正的肿瘤,而只是不成熟神经母细胞异常聚集。
然而,对胚胎肾上腺的观察发现[2],在孕14~18周,神经母细胞结节聚集极似原位神经母细胞瘤,之后分散为小的结节并分化成为嗜铬细胞。
而且,发育各阶段神经母细胞的胞核直径小于新生儿原位神经母细胞瘤的细胞核。
因此支持原位神经母细胞瘤为肿瘤,而不仅是胚胎残留。
少数神经母细胞瘤能自然分化成神经节细胞瘤(ganglioneuroma),这一自然退化过程是神经母细胞瘤另一个特征。
自然退化多发生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对于国际分期中的特殊四期患儿,据推测不用化疗时可有50%自然退化。
在日本、加拿大、欧洲开展的旨在发现早期病例,以改善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的婴儿筛查计划(massscreening),结果发现生后1年内发病率增高,但在以后的发病率并无改变。
这个结果提示有些病例发生了自然退化[3~5]。
这部分病例可占全部筛查出病例的33%以上[6,7]。
这些肿瘤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征,因为发生了自然退化,在以后较大年龄时已不能被发现[8.9]。
许多产前诊断出的神经母细胞瘤让人们看到了自然退化的连续过程。
Fenart等1983年首先用超声波发现胎儿神经母细胞瘤,到1997年Acharya[10]等统计文献报告共约55例。
一般均在孕32周后发现。
这些病例均显示良好的预后倾向,85%仅接受手术切除,5例接受化疗,3例放疗。
Holgerson[11]等报告4例肾上腺肿物在生后12周内自然消退,观察2~5年健康良好。
可惜的是这些肿物未得到病理诊断,但至少其中2例实体瘤有证据为神经母细胞瘤。
Saylor[12]等报告1例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经针吸活检证实诊断并发现有良好的组织学特征、DNA指数及N-myc基因状态。
所以尽管产前已发现肝上有孤立病灶,亦未手术。
连续观察10周,肾上腺肿物自行缩小,肝病灶消失,患儿14个月时仍健康良好。
这些资料似乎都支持一种观望态度(“waitandwatch”stra-tegy)。
但也有不同见解。
Kerbl[13]等发现4例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1例为产前诊断出),在观察期间肿瘤不断增大。
分别在生后4~6周手术。
其中3例显示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无N-myc基因扩增和染色体1p缺失);另1例显示不良生物学特性,于生后4周肝转移,尽管加强化疗仍于16周时死亡。
因此他认为在缺乏预示性指标的情况下,对不断增长的肿瘤简单观望以等待可能的自然退化是不合人道的。
[!--empirenews.page--] 2.神经母细胞瘤自然退化的机制关于自然退化的本质,目前尚不明了。
但许多现象给人启示。
年龄因素自然退化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幼儿,与婴儿期神经母细胞瘤预后良好的现象一致。
但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则可能转化为良性神经节细胞瘤。
肿物发生部位产前诊断的神经母细胞瘤90%以上位于肾上腺,而在出生后婴儿仅为35%。
对于这个差别Ho等[14]认为有些病例在临床检查发现之前发生了自然退化。
然而,6个月内婴儿筛查出的病例数显示,退化更可能发生于肾上腺以外的神经母细胞瘤[8.9]。
组织学特征在产前诊断出的神经母细胞瘤中囊性瘤比例较高(44%)。
囊性瘤多见于原位神经母细胞瘤,而在生后诊断的病例中罕见。
Tubergen等[15]认为囊性瘤代表了退化的一个阶段等。
几乎所有的囊性瘤都表现出与原位神经母细胞瘤一样的组织学特性,瘤细胞呈小集落状,有完整包膜,而不是呈播散状。
分子生物学基础在自然退化率较高的产前诊断出的神经母细胞瘤中,大多数具有良好的组
织学特征[10],16例被检者中无1例N-myc基因扩增,只有2例DNA指数不良。
近年来,对影响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的分子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N-myc基因不表达,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基因trk-A及trk-C表达,粘附分子CD44表达,DNA非整倍体等均与良好预后有关。
但这些因素在自然退化中的作用尚知之不多。
端粒酶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热点。
端粒(telomere)是DNA线性末端的一段重复序列,其稳定对复制和有丝分裂有重要意义。
端粒酶(telomerase)是维持端粒稳定的重要因素。
端粒-端粒酶系统是肿瘤细胞增殖的重要条件。
对150例神经母细胞瘤端粒酶活性测定发现[16],在具有不良生物学特性(N-myc基因扩增,染色体1p32杂合性丢失)的病例中该酶为高活性,而在有良好生物学特征(非整倍体DNA,基因trk-A,Ha-ras表达)的病例中该酶为低活性。
更有意义的是在低活性的肿瘤中有2例发生残余癌成熟,该酶活性也降低。
由此可见,端粒酶在自然退化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3.神经母细胞瘤诱导分化的研究神经母细胞瘤可以自行退化,少数表达N-myc基因的病例在极少或无系统治疗的情况下也可完全消退或分化[17]。
因此人们设想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分化,逆转其恶性进程可能比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更合乎自然。
体外研究发现,能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分化的物质有维甲酸(retinoidacid),γ-干扰素,二丁基环磷酸腺苷(DcAMP),苯乙酸钠[18]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维甲酸。
维甲酸在预防和治疗癌症方面潜力巨大,在临床使用中耐受良好,个别病例即使对放疗、化疗均无反应,用维甲酸治疗后可长期缓解[19]。
9-顺-维甲酸,13-顺-维甲酸及全-反-维甲酸是3种同功异构体。
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的实验表明[20],9-顺-维甲酸在诱导维甲酸受体表达,以及阻止神经母细胞瘤增殖和产生连续的形态学分化方面均更有效,而且能引起细胞凋亡。
维甲酸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分化最早的特征性变化是降低N-myc基因转录[21]。
用N-myc基因互补的寡核苷酸封闭使N-myc不能表达,可降低神经母细胞瘤增殖诱导其分化[22]。
说明对N-myc基因的调节是维甲酸诱导分化的重要环节。
与此相似,γ-干扰素在体内外实验中可下调N-myc表达,并与维甲酸有协同作用[23]。
但两者启动N-myc的机制不同[24],为在临床联合应用干扰素和维甲酸提供了证据。
[!--empirenews.page--] 人嗜铬粒蛋白A(CHGA)基因编码一种组织特异蛋白,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
在神经母细胞瘤也广泛存在。
实验证明[25],当神经母细胞瘤分化时,CHGA 发生变化,且维甲酸和DcAMP在调节HCGA启动子活性方面作用不同。
p21ras是一种膜鸟苷酸结合蛋白,具有GTP酶活性,在一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但在维甲酸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分化中,未见与p21ras有关。
而I型GTP酶激活蛋白(GAP120)和神经纤维素(neurofibromin)可能起效应子作用[26]。
另外,还发现Max基因过度表达可以加强维甲酸对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化作用[27]。
总之,神经母细胞瘤分化及维甲酸诱导机制是十分复杂的,目前尚知之不多。
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临床治疗将展示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