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著述出书的最高境界》阅读附答案

《著述出书的最高境界》阅读附答案

议论文阅读(共8分)著述出书的最高境界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也;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非常形象,生动,精到,被广泛认可。

其实,著述出书也有三种境界。

其一,为满足追名逐利的私欲而著述出书。

随着出版政策的宽松和印刷技术的发达,一些人写书出书的热情汹涌澎湃,他们仿佛文曲星下凡,洋洋万言倚马可待。

皇皇巨著隔夜而成,但是泥沙俱下难免鱼龙混杂,沽名钓誉必然经典难觅,这样的书,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二, 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司马迁所言:“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遇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其实司马迁自己都是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于巨大屈辱之中,因“郁有所结而不得通其道”。

乃“述往事,思来着”,这才有了《史记》的问世,又如【甲】这样的书,情感充沛,令人唏嘘,但常常困于个人小圈子。

其三,为完成立言传世的使命而著述出书,如孔门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论语》,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知论等等;弘扬了孔子思想,传播了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至深。

又如【乙】。

这样的书,寓意深远,警醒世人,其思想至今影响中国和世界。

相比而言,第一种其实根本算不上境界不值一提;第二种虽令人感叹,但大多郁结了个人之遭遇,境界不够广阔;只有第三种,崇高的精神令人敬佩敬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最高的境界。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小题2:从下面四个论据中选择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

(只填序号)(2分)①鲁迅为了改造国民劣根性,毅然弃医从文,愤世著书。

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巨大,品味极高的精神文化遗产。

②傅雷以自己深厚的父爱吗,为儿子留下了充满拳拳爱子之心的《傅雷家书》。

③诗人屈原,因屡屡遭受来自贵族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发愤抒情”,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离骚》《天问》。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诗词名篇的正解与误解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时,引用了下列哪些词句()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B: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D: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E: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答案:ABD2.以下关于解诗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关键诗句的阐释要联系全诗。

知人论世,考虑到作品构思上的整体性和意脉的连贯性。

B:解诗的唯一目的是探求作者本意,并将其看作封闭、唯一的。

C:要联系诗人所有相关的诗文。

既要考虑内容上的相关性,又要联系遣词抒情的特征、规律。

D:要了解同时期的相关诗作、文献。

答案:B3.《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一词的作者是()A:况周颐B:吴文英C:朱彝尊D:周邦彦答案:C4.下列诗句中,作者不是李商隐的是()A: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B: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C: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答案:C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A:绘事后素B:敏而好学C:巧言令色D:文质彬彬答案:A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作者是A:杜牧B:李白C:李商隐D:杜甫答案:C2.叶嘉莹和她的老师顾随曾经用相同的两句做结尾分别填写了一首词,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描述正确的是A:这两首词的牌调是《烛短宵长》B:这两首词中相同的两句是“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C:这两首词的牌调是《鹊踏枝》D:这两首词完成于同一年答案:B3.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是否描写了自己与父亲间亲密的关系A:有B:没有答案:B4.顾随《绝句》“一从读会灵均赋,不爱欢娱只爱愁”,其中“灵均”指的是A:屈原B:陶渊明C:辛弃疾D:杜甫答案:A5.“谁说你的名字是写在水上/美的创作是永恒的欢畅”是余光中悼念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句。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人间词话》等)(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人间词话》等)(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人间词话》等)《人间词话》正文翻译注释赏析《人间词话》三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词是要以境界为最高标准的。

有境界的词,就会有很高的格调,自然会出现有名的句子。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并不是只指景物,喜怒哀乐等情感也是人心中的地种境界。

所以(文章)能够描写真实的景物,真实的情感的,就称为有境界,否则就称为没有境界。

江馆:江岸宿舍,指作者所住的地方。

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

这里指作者“因景生情”所产生的创作活动。

倏:迅速,极快。

变相:变化出新的形象。

变:变化。

相:相貌,形象。

这里指画出的竹子和构思时的不一样,比构思时的又有创新。

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前先立意,先构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jù)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

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

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也有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晏欧:晏同叔和欧阳修。

《人间词话》理解性默写1.在《古代文论选段·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古往今来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境是:,,。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一切景语皆情语(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一切景语皆情语(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

旧栖新垅④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植物名。

④垅:坟墓。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2.两首词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

请在两句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村即事元·周权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①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注释】①石阑,栏杆状的岩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飞”字赋予崖壁上苍翠的青松以动感,有力地凸显其傲岸挺拔的姿态。

B.诗人认为山村与喧嚣繁闹的尘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可见山村环境幽深宁静。

C.山翁邀客对饮、谈吐不俗,足见山翁率性豪爽、不同凡俗,与诗人情谊深厚。

《唐诗宋词选读》三四单元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唐诗宋词选读》三四单元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唐诗宋词理解性默写《雨霖铃》理解性默写1.《雨霖铃》词中渲染分别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一种凄凉的诗句:,,。

2.《雨霖铃》交代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诗句:“,,。

”3.《雨霖铃》词中写不忍离别而又不能不别,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内心痛苦的诗句:,、,4.《雨霖铃》中“,。

”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5.《雨霖铃》下片中“,、”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6.《雨霖铃》词中表现主题的诗句:,、。

7.《雨霖铃》中的“、,”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

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

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

8.《雨霖铃》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诗句:。

9.《雨霖铃》词中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诗句:,。

10.《雨霖铃》词中“,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定风波1.苏轼的《定风波》作于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2.苏轼的《定风波》中“”一句写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了。

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

3.苏轼《初入庐山》诗中写道“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他想图个清净逍遥.自在旷达的生活,即使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己亥杂诗(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市中考题)

《己亥杂诗(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市中考题)

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9-10题。

(共5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
①的自然之景,抒发了②之情。

(2分)
10.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

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答:
二(二)
9.【答案】①白日西斜,广阔天涯②离愁的无限感慨与豪放洒脱
10.【答案】龚诗中“落花”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非没有感情,而是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孟诗中“落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5. 填空题 6. 阅读理解9. 词语解释11. 判断题12. 作文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善用寓言故事创造出奇特的形象世界的是( )A.老子B.孔子C.庄子D.孟子正确答案:C解析:庄子善用寓言故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井底之蛙,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词人是指( )A.李煜B.苏轼C.李清照D.辛弃疾正确答案:A解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后主即李煜。

3.《国殇》一诗的作者是( )A.屈原B.陶渊明C.王维D.侯方域正确答案:A解析:《国殇》是屈原的一篇楚辞,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英勇气概与爱国精神,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4.《长亭送别》中的男主人公是( )A.长老B.老夫人C.红娘D.张生正确答案:D解析:《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

男主角为赴京赶考的张生。

5.李斯《谏逐客书》中使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A.对比、演绎B.对比、类比C.类比、引证D.类比、演绎正确答案:B解析:《谏逐客书》这篇文章整体上运用对比论证,正面论证,以彰明纳客之利;反面推理,揭露逐客之害。

同时运用了类比论证,例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6.《祭十二郎文》一文作者祭奠的人是( )A.韩愈B.韩老成C.建中D.孟东野正确答案:B解析:《祭十二郎文》是韩愈祭祀其侄子韩老成的文章。

文章情深意切,真挚动人。

7.下列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爱国热情的是( )A.《神女峰》B.《萧萧》C.《拣麦穗》D.《我用残损的手掌》正确答案:D解析:舒婷的《神女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沈从文的小说《萧萧》是一篇描写湘西社会和少女命运的小说。

提出词至李后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一观点的是()。

提出词至李后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一观点的是()。

提出词至李后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一观点的是()?
一、题目
提出词至李后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一观点的是( )。

A.曹丕
B.冯正中
C.王水照
D.王国维
正确答案:D.王国维
二、题目解析
王国维说李煜的词“始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是因为李煜
的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

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相见欢》。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
“南面王”。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王国维在这里所说的“伶工之词”指歌妓舞女、伶人乐工在青楼教坊、酒席宴会或宫廷深院演唱的歌词;“士大夫之词”则是文人抒
写个人身世经历,以寄托感慨、忧国伤时之词。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亡国之君,世称李后主,是五代时期非常有成就的词人。

作为君主,他好声色,重享乐,非一代明君。

但作为词人,却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

李煜词以亡国被俘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多描写风花雪月,抒发对帝王生活的迷恋,风格绮靡,仍沿袭西蜀花间词风。

南唐灭亡之后,李煜被囚禁在汴京,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加上囚徒生活的孤寂与悲凉,
使其词风陡变,往日的柔媚婉转变为沉郁凝重,题材也由过去的风花雪月扩展到亡国之叹、人生之思。

对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阅读附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艺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怎样理解他所说的“造境”和“写境”?这里的“造”字,不是我们画家通常说的“塑造形式”中“造”,因为绘画创作中的术语“塑造”是西来词汇,是重视客观物象的写实艺术中常用的。

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与建筑、雕刻有密切的联系,绘画和雕刻都被称作“造型艺术”(Plastic Arts);而传统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画法与书法有共同之处,互相映带,取长补短。

”(潘天寿《谈“骨法用笔”》,载《潘天寿谈艺术》)。

因此,传统中国画创作也重形似,但在其理论词汇中无“造型”说,主“写形”说。

写,书写也,在平面中用与书法有关的线“写”出“形”来。

所以,王国维说的“造”与“写”另有特定的含义。

他说的“造境”,是指艺术家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创作,不是或很少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相反,所谓“写境”,则是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虽然少不了应有的艺术加工。

很明显,王国维把“造境”视作艺术理想派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而把“写境”看作艺术写实派的明显标志。

不过,王国维的思想方法很辩证,不绝对化。

他认为,“造境”与“写境”,“理想”与“现实”,“二者颇难分别”。

对这个问题,他在《人间词话》的另一处,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故其与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虚构,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故虽现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论述,对我们全面认识绘画创造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分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用这个理论来观察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历程,不难看出,一直有类似“造境”与“写境”的两种艺术倾向贯穿其中。

但这两种倾向又彼此难解难分,且常互相交融。

例如,传统山水画自唐宋以来,流派纷呈,虽然理论上都用笔墨写丘壑来表现意境,但对“丘壑”一词的解释却在悄然发生变化。

丘壑一词,原本是客观自然,但在画论中,又有“丘壑内融”或“丘壑内营”的说法,则是指画家经过外师造化、法取古人,融化在心胸中的自然。

各派山水大家同样强调丘壑、笔墨、意境的重要,但各人在追求的侧重点上,却有微妙的差异。

20世纪我国山水画的两大高峰黄宾虹和李可染,在美学理想上虽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具体在绘画表现方法上却有不同的追求。

前者在淋漓尽致地发挥笔墨浑厚华滋的美感中,表现超然的山水境界;而李可染的写生-创作法,则更多地在客观现实中提炼美。

两者在艺术价值上难说孰高孰低,用“异曲同工,各具风采”来形容,似乎更为恰当。

(摘编自邰大箴《论书画的造境与写境》)
1.下列各项中,对王国维美学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与西方造型艺术中的术语“塑造”没有关联,而“写”则因书画相通而与中国书法中的“书写”有关。

B.“造境”因艺术家创作之时表现自己的理想而形成,而“写境”则因艺术
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而产生。

C.“造境”是指艺术家不去或很少去根据生话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写境”则需要艺术家尽量避免不应有的艺术加工。

D.“造境”与“写境”,可以分别作为艺术理想派和艺术写实派这两种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和明显标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文艺作品中的“造境”要符合自然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写境”也难以回避创作者主观存在的理想色彩,所以二者之间非常难以分辨清楚。

B.本文作者认为,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概念阐述与辩证分析,可以启发人们全面认识绘画创作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

C.在王国维看来,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即使是虚构之境也有写实成分;艺术又需要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与限制,所以即使是写实之境也有理想。

D.在本文作者看来,传统中国画作品并不存在人物或景物的造型,其理论主张写形,以墨线为主耍表现方法,在平面中与书法有关的“线”来写“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砷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发展中一直存在两种类似“造境”与“写境”的艺术倾向,这说明王国维“造境”与“写境”的理论一直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

B.唐宋以来的传统山水画理论上都强调用笔墨描画丘壑来表现意境,但是每个人对丘壑、笔墨、意境等追求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有着微妙的区别。

C.要臻于传统画论所说的“丘壑内融”“丘壑内营”的艺术境界,艺术家必须经由外师造化、法取古人的过程,将客观自然能融化为艺术家的主观自然。

D.黄宾虹画法表现出超然的山水境界,李可染画法则更多地在客观中提炼美,前者近于“造境”,后者近于“写境”,却又异曲同工,各美其美。

1.A(A项答非所问。

A选项是作者为方便读者理解王国维美学观点而附加的补充性说明,并不属于王国维美学观点的本身范畴。


2.D(D项曲解文意。

文中没有说“传统中国画作品并不存在人物或景物的造型”,原文第二段是说传统中国画“在其理论词汇中无‘造型’说”。

)3.A(A项强加因果。

原文只是说“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论述,对我们全面认识绘画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并不能“一直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