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剂量—郝万山

合集下载

郝万山治疗闭经的验方

郝万山治疗闭经的验方

郝万山治疗闭经的验方
1. 茯苓四逆汤,这个方剂主要由茯苓、白术、甘草、干姜组成,具有温中健脾、温经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凝闭经、脾胃虚寒所致
的闭经。

2. 当归四逆汤,这个方剂主要由当归、白芍、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寒凝闭经的情况。

3. 芍药甘草汤,这个方剂主要由白芍、甘草组成,具有活血调经、缓解痛经的作用,适用于经血不畅、痛经引起的闭经。

4. 茯苓四逆加味汤,在茯苓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入当归、川芎、
红花等药物,以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寒凝闭经、经血淤滞等情况。

5. 艾叶暖宫汤,这个方剂主要由艾叶、川芎、当归、生姜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调经的作用,适用于寒凝闭经、经血不畅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闭经的原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调整。

此外,中医治疗闭经还包括针灸、艾灸、推拿等疗法,以及调整生活习惯、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措施。

最后,闭经属于疾病范畴,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避免自行使用药物或方剂。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郝万山治疗闭经的验方,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郝万山治疗失眠方子

郝万山治疗失眠方子

郝万山治疗失眠方子
郝万山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他曾经研制出一种治疗失眠的方子。

这个方子主要由三味药材组成:黄连、黄芩和枸杞子。

黄连和黄芩是两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材,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

枸杞子则是一种能够滋补肝肾、养血安神的药材,可以缓解身体的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郝万山治疗失眠的方子,将这三味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煎煮,制成一种浓缩的汤剂。

服用时,将汤剂加入适量的水中,温热后饮用即可。

这种方子的特点是安全、无副作用,而且效果显著。

很多失眠患者服用后,可以很快入睡,并且睡眠质量明显提高。

因此,这个方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成为治疗失眠的常用方剂之一。

郝万山治疗失眠的方子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

如果你有失眠的困扰,不妨试试这个方子,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郝万山教授:我治疗抑郁症用了30多年的方子!一一柴桂温胆定志汤

郝万山教授:我治疗抑郁症用了30多年的方子!一一柴桂温胆定志汤

郝万山教授:我治疗抑郁症用了30多年的方子!一一柴桂温胆定志汤图| 郝万山教授治疗抑郁症用了30多年的方子柴胡桂枝汤证146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伤寒六七日的时候,正好是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邪气就会传经,传到哪一经呢,从临床症状来看,“发热、微恶寒”是邪气还在表,表邪生重不重呢,不重,只是微恶寒。

“支节烦疼”,支是四肢,节是关节,烦是什么意思?心烦,四肢关节心烦,这话通吗?烦是什么意思?支节疼这个好理解。

“烦犹剧也”,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周礼》郑玄注,郑玄注的是《周礼》,郑玄注这个烦字的时候说“烦犹剧也”,烦在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它不当心烦讲也不当发热讲,而当剧烈、当“很”“甚”来讲。

所以“支节烦疼”呢,就是四肢关节剧烈的疼痛,这提示了风寒邪气侵袭四肢。

风寒邪气侵袭四肢这个证候我们会在什么地方遇到呢,会在太阴病篇遇到,在太阴病篇有“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什么叫太阴中风啊?是太阴系统被风邪所伤,伤到哪个部位呢,四肢烦疼,四肢剧烈的疼痛,四肢和脏腑相比,它属于表还是属于里呢?当然属于表,所以脉应当是浮的,因为四肢是表啊。

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脉应当是浮。

“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轻取,脉由浮而转微了,提示了邪气退。

阴涩,沉取,阴脉是沉取,沉取由涩脉而转长,阴涩而长,沉取由涩而转长,提示了里气的恢复。

脉由浮而转微,由沉取由涩而转长,提示了邪气退而正气复,所以这种四肢烦疼可以自愈,这是在太阴病篇的一条。

我们到太阴病篇还要详细的谈,你们在这里没有听太明白没有关系的。

太阴病篇还有一条说:“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里虚寒能够发汗吗?太阴里虚寒它能够脉浮吗?所以他这里所说的太阴病就是指的风邪侵袭四肢的那种四肢烦疼这个证候,它叫太阴病,它叫太阴中风。

也就是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浮者,可以发汗,用桂枝汤。

经方一两,现在几克?

经方一两,现在几克?

经方一两,现在几克?经方一两, 现在几克?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难道是我错了?忙去翻JT的文章:《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

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

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

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郝万山老师讲解药量

郝万山老师讲解药量

郝万山老师讲解汉代度量衡的转化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

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郝万山芍药甘草汤医案

郝万山芍药甘草汤医案

郝万山芍药甘草汤医案
郝万山芍药甘草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女性痛经。

以下是一例治疗痛经的医案:
患者李女士,年龄25岁,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经期5天左右,每
次月经前5天开始出现下腹痛、腰酸、乏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经过详细的咨询和检查,诊断为功能性痛经。

将李女士标本对照后,给予郝万山芍药甘草汤治疗。

方剂组成如下: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甘草5克。

生姜5克。

将当归、白芍、甘草、生姜加水煎煮,分三次服用,每天一剂。

李女士服用药物后,下腹疼痛、腰酸乏力等症状逐渐缓解,经期也变
得规律。

治疗3个月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停药后没有复发。

总之,郝万山芍药甘草汤是一种适用于痛经的中药方剂,但其具体剂
量和治疗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综合情况而定。

建议患者在就医
前尽量了解方剂的具体信息和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郝万山半夏泻心汤医案

郝万山半夏泻心汤医案

郝万山半夏泻心汤医案
心下痞证治:
1:热痞
2:热痞兼阳虚
3:痰气痞
4:胃虚客热上扰痞
5:虚痰阻痞
胃虚痰扰>▶胃热气逆-呕半夏
中焦斡旋失司>▶心下痞△

枢机不利>▶脾寒气陷-下利干姜甘草
苦泄除其满,辛开苦降甘调-调和中州。

煮与煎区别,煎《方言》凡有汁而干谓之煎,把液汁状物质加入浓缩的过程,又称空煮。

煮:药物加水后加热的过程。

七个方子煮后去渣再煎的都是和解剂。

和解半上半下枢机。

柴胡剂和解半表半里枢机。

战汗作解:寒战-邪与正争;发热-正与邪争;汗出-正胜邪却;只战不热-正不抗邪;只热不汗-正不祛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

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

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

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

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

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

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

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

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

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

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

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 15g 15g 10g 4枚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

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

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

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

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

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

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

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

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

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

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

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

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

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3.5cm,长23cm,称重大概是15g。

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

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

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

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

有人称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g。

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仅供参考。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汉方)及其以前的方剂中:汉1斤=今250g汉1两=今15.625g汉1升=今200mL如:汉1升半夏=今法半夏56g,京半夏58g汉1升麦冬=今61g汉1升火麻仁=今49g汉1升五味子=今40g汉1升吴茱萸=今31g汉12枚大枣=36g汉12枚栀子=20g汉50枚杏仁=25glander (2005-9-10 20:56:25)案:此文为我发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的论文,是讨论经方的量值的,贴在这里,欢迎讨论。

试论汉唐时期的药用衡制及量值摘要:东汉至隋唐,药用衡量单位采用斤、两、分、铢制,与唐以后采用斤、两、钱、字、分制不同。

在量值上,隋唐时期通行大小两套衡制,大两是小两的三倍,医药用小升小两,小两的量值与汉魏时期相同。

经方中的一两,折合今制约13.8克。

关键词:汉唐衡制;衡值;经方剂量汉唐时期的药用衡制关系及其量值,特别是汉方剂量古今的折算,是个长期困扰学界的问题。

自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古今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今天医家在汉方剂量的折算上多因之,把仲景方的一两折为3克①,更有主张折为1~1.6克者②。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2期发表柯雪帆等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折东汉一两约15.6克。

搞清汉方的真实剂量,对于澄清明清以来在汉方剂量上的错误认识,很好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特别是继承以张仲景《伤寒论》为代表的汉方医学成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认为,从新莽至唐末的的几百年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药秤衡制,这是汉唐医家代代相传,虽经多次朝代的变迁而沿用不变的药用衡量单位,其衡值也是相对稳定的。

汉唐时期的一两折合今制约13.8克。

一、自汉至唐,均采用斤、两、分、铢制从度量衡发展的历史来看,汉代是我国度量衡的完善时期。

《汉书?律历志》首先明确了五量制,即铢、两、斤、钧、石。

《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钓、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

—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二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其衡量关系为:24铢=1两 16两=1斤 20斤=1钧 4钧=1石其后,南朝梁著名医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本草经集注》中说:“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

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虽有子谷秬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

”与《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衡制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陶弘景的药秤在铢两之间多了“分”,其衡量关系是:6铢=1分 4分=1两 16两=1斤;其次,他提出了“分”这个衡量单位的起源,即“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即南北朝时期才有“分”这个衡量单位。

斤、两、分、铢制是不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东汉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已经使用了陶弘景所说的斤、两、分、铢制,如:《金匮要略》中“侯氏黑散”。

比张仲景晚约一百多年的晋?葛洪(约公元283~363年)《肘后备急方》也使用这个衡制。

隋唐时期的医家沿用汉魏的衡制,《外台秘要》、《医心方》引六朝、隋、唐医家方皆采用斤、两、分、铢制,孙思邈也如此。

唐末宋初,衡制发生了变化,医家逐渐采用新的斤、两、钱、字、分制,如北宋?钱乙(约公元1035~1117年)的《小儿药证直诀》,刊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 1078~1085年)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都出现了汉唐时期没有的衡量单位“钱”、“字”。

那么,张仲景方使用斤、两、分、铢制,是不是现今所见最古的例证呢?东汉早期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中相对完整的方计36个,除了用斤、两、升等衡量、容量单位外,大量用到了“分”,如简42~43:麻黄三十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乌喙、付子各二分,凡七物皆并冶这里的“分”是估量单位“份”③,还是衡量单位,尚需研究。

二、汉唐时期医方中的一两相当于13.8克隋唐药用衡量单位沿用旧制不变,其量值是不是也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是汉魏的二倍三倍呢?从苏敬、孙思邈、李时珍到今天的医家,一直对这个问题有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