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蓄冷设计DOC

合集下载

冰蓄冷设计说明书样本

冰蓄冷设计说明书样本

1.1上级批文详见总论部分;1.2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1.3建筑专业提出的平面图和剖面图;1.4室外计算参数(北京地区)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3.2℃夏季空调计算日平均温度28.6℃夏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26.4℃夏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30.0℃夏季空调计算相对湿度78 %夏季大气压力99.86Kpa夏季平均风速 1.9 m/s冬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12℃冬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5℃冬季空调计算相对湿度45 %冬季大气压力102.04 Kpa冬季平均风速 2.8 m/s1.6国家主要规范和行业标准(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版);(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5)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1.7 2004年5月19日由中船重工集团组织的《科技研发大厦空调方案研讨会》专家组意见。

2 设计范围本工程为船舶科技研发大厦,总建筑面积为33928平方米,预留建筑面积为5494平方米,建筑高度为33.99米。

地下二﹑三层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层高3.6米;地下一层主要为餐厅﹑厨房﹑多功能厅及档案室,层高5米;首层至八层主要为办公及会议室,首层层高为5.0米,其余为3.9米。

设计范围为采暖、通风、空调、防排烟及冷热源设计。

冷冻机房冷却水系统由给排水专业设计。

满足国家及行业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空调技术及设备,创建健康舒适的室内空气品质及环境。

4 空调设计4.3空调系统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及专家组建议,空调方案确定为:独立新风空调系统,即新风机组加辐射冷吊顶。

辐射吊顶已被美国能源部列为二十一世纪15项最节能,最有前途的空调技术之一,其突出的优点——更加舒适,更加节能,更加安静,使其成为目前欧美各国首选的空调末端装置,辐射吊顶、全热交换器和低温送风新风系统组成的独立新风系统,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先进的空调系统。

冰蓄冷课程设计

冰蓄冷课程设计

冰蓄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冰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其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冰蓄冷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过程。

3. 学生能够掌握冰蓄冷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冰蓄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特性。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冰蓄冷系统,并进行初步的性能评估。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对冰蓄冷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冰蓄冷技术及其在节能减排中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环保节能技术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物理学科选修课程,结合新能源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具备基本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冰蓄冷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冰蓄冷技术原理:介绍冰蓄冷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新能源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2. 冰蓄冷系统组成:分析冰蓄冷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冰蓄冷系统的组成与分类》3. 冰蓄冷系统工作过程:讲解冰蓄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过程及其特性。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冰蓄冷系统的工作过程与运行特性》4. 冰蓄冷系统性能参数:介绍冰蓄冷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蓄冷量、制冷量、COP等,并分析影响这些参数的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六节《冰蓄冷系统性能参数及其影响因素》5. 冰蓄冷系统设计:讲解冰蓄冷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负荷计算、设备选型等。

冰蓄冷设计手册

冰蓄冷设计手册

冰蓄冷设计手册冰蓄冷技术是一种利用低温蓄冷媒质(如冰或冷冻液)在低峰时段积累冷量,然后在高峰时段释放冷量,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它广泛应用在空调、制冷设备、冷藏冷冻等领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节能技术。

一、冰蓄冷原理冰蓄冷是利用水在0℃结冰和融化过程中的相变潜热来实现蓄冷。

当水在常压下温度降至0℃时,其温度在一定时间内将保持不变,而在此过程中,水会释放或吸收大约4186焦耳的热量。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低负荷时段制冷、蓄冷,在高负荷时段释放蓄冷量,以平衡耗能,降低单位时间内电能的需求,从而达到节能目的。

二、冰蓄冷设计要点1. 系统封闭性冰蓄冷系统采用密封方式进行设计,防止环境空气与蓄冷介质接触,避免蓄冷介质污染或损坏,确保系统长期运行稳定。

2. 散热设计冰蓄冷系统的散热设计至关重要,散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冷量的蓄积和释放效率。

合理的散热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

3. 控制系统设计冰蓄冷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需要精准可靠,能够实时监测温度、压力等参数,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满足不同负荷条件下的需求。

4. 安全保护设计在冰蓄冷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安全因素,设置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例如温度、压力、水位等监测报警系统,以及紧急切断系统,确保在异常情况下系统能够及时做出反应,避免事故发生。

5. 环境友好设计在冰蓄冷系统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环境友好性,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制冷剂和材料,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冰蓄冷系统应用冰蓄冷技术广泛应用在以下领域:1. 中央空调系统通过利用冰蓄冷技术,可以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蓄冷,以满足高峰时段的制冷需求,减少对电力资源的浪费,降低能耗。

2. 冷藏冷冻设备冰蓄冷技术也可用于冷藏冷冻设备中,通过蓄冷实现低峰时段的制冷,提高系统的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3. 太阳能利用将冰蓄冷技术与太阳能利用相结合,可以实现在太阳能供热系统的余热时段蓄积冷量,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

冰蓄冷设计手册

冰蓄冷设计手册

冰蓄冷设计手册冰蓄冷是一种利用冰块或冰水蓄冷技术,用于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节能技术。

随着人们对能源节约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冰蓄冷技术在建筑空调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冰蓄冷技术,本手册将介绍冰蓄冷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应用领域和优缺点。

一、冰蓄冷技术原理冰蓄冷技术利用低价电能在夜间或低峰时段制冷,将制冷负荷转移到夜间,然后在白天或高峰时段利用储存的冰块或冰水进行空调制冷。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白天空调系统的能耗,减少用电高峰期的负荷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常,冰蓄冷系统包括冰蓄冷装置、冷冻水系统、冰蓄冷储罐、冰蓄冷管道和热交换设备等组成。

二、冰蓄冷系统设计方法1. 制冷负荷计算:根据建筑的制冷负荷特性和用能需求,确定冰蓄冷系统的制冷负荷和需求量。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建筑的大小、朝向、外墙材料、窗户面积、人员密度、设备散热量等。

2. 冰蓄冷储罐设计:根据制冷负荷计算结果确定冰蓄冷储罐的容量和结构。

储罐的设计应考虑制冷介质的密封性、保温性能和耐压性能。

3. 冷冻水系统设计:设计冰蓄冷系统的冷冻水系统,包括冷冻水制冷机组、冰蓄冷储罐、冷冻水泵和冷冻水管道等。

应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制冷机组和泵站,保证冰蓄冷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4. 热交换设备选型:根据建筑的特点和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热交换设备,如冷凝器、蒸发器、冷却塔等,保证冷热介质的传热效率和系统的热力平衡。

三、冰蓄冷系统应用领域冰蓄冷技术适用于各类建筑空调系统,特别适用于商业综合体、写字楼、酒店、医院、会展中心、工厂车间等大型建筑。

冰蓄冷系统可以灵活应对夏季高温,显著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减少用电高峰负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冰蓄冷系统还可以与分布式能源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风能系统等相结合,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智能调度。

四、冰蓄冷系统优缺点1. 优点:(1)节能环保:冰蓄冷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冰蓄冷课程设计说明书

冰蓄冷课程设计说明书

冰蓄冷课程设计说明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冰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冰蓄冷技术的原理、设备和应用场景,掌握相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冰蓄冷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进行能效分析和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冰蓄冷技术在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冰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和应用。

详细的教学大纲如下:1.冰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冰蓄冷技术的概念、工作原理和优点,分析冰蓄冷过程中的热力学现象和能量转换。

2.冰蓄冷设备:讲解冰蓄冷设备的种类、结构和性能,包括冰盘管、冰球、冰砖等,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3.冰蓄冷应用:介绍冰蓄冷技术在空调、制冷、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分析冰蓄冷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原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冰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冰蓄冷技术的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冰蓄冷项目案例,使学生了解冰蓄冷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效果。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冰蓄冷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冰蓄冷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科研论文和工程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冰蓄冷技术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冰蓄冷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冰蓄冷空调的系统设计及节能优化措施(全文)

冰蓄冷空调的系统设计及节能优化措施(全文)

冰蓄冷空调的系统设计及节能优化措施(全文)模板一:冰蓄冷空调的系统设计及节能优化措施一:引言冰蓄冷空调系统是一种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空调系统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系统设计和节能优化措施。

二: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原理1. 概述冰蓄冷空调系统利用夜间电力溢价时段,通过将低温蓄冷剂储存为冰块,然后在白天高峰用电时段,利用冰块的蓄冷效果制冷,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

2. 系统组成冰蓄冷空调系统主要由以下组成部分组成:- 蓄冷装置:用于储存冰块的蓄冷装置,包括冰蓄冷槽、冷却设备等。

- 制冷蒸发器:用于吸收室内热量并进行制冷的设备。

- 冷凝器:用于将制冷剂释放出去,使其重新循环的设备。

- 制冷剂循环系统:负责将制冷剂在各个设备之间循环运行的系统。

- 控制系统:负责控制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和节能优化的系统。

三: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要点1. 冰蓄冷槽的设计- 冰蓄冷槽的尺寸和容量应根据建筑物的需求和制冷负荷进行合理设计。

- 冰蓄冷槽的材料应选用具有良好保温性能和强度的材料,以减少冷量的损失。

2. 制冷蒸发器的设计- 制冷蒸发器的选型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场所和制冷需求进行选择。

- 制冷蒸发器的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建筑物内部气流的要求进行合理设计。

3. 冷凝器的设计- 冷凝器的选型应考虑制冷剂的特性和建筑物的冷却需求。

- 冷凝器的热交换面积应根据制冷负荷和建筑物冷却需求进行合理计算和设计。

4. 控制系统的设计- 控制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和控制的功能,以实现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

- 控制系统的算法应考虑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和能耗数据,优化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

四: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措施1. 蓄冷装置的优化- 进一步提高蓄冷装置的保温性能,减少冷量的损失。

- 优化冷却设备的设计和运行方式,提高能效和性能。

2. 制冷蒸发器的优化- 优化制冷蒸发器的传热效果,提高制冷效率。

- 选择高效制冷剂,减少制冷剂的损失和能耗。

冰蓄冷系统基本原理及常见系统形式.doc

冰蓄冷系统基本原理及常见系统形式.doc

冰蓄冷系统基本原理及常见系统形式常见的冰蓄冷系统形式:(1)冰球式(IceBall):将溶液注入塑胶球内但不充满,预留一膨胀空间。

将塑料球放入蓄冰罐内,再注入冷水机组制出的低温乙二醇水溶液,使冰球内的溶液冻结起来。

融冰时,让从空调负荷端流回的温度较高的乙二醇水溶液通过冰罐内塑胶球将冰球内的冰融化而释冷。

(2)完全冻结式(Total-Freeze-Up):是将塑料或金属管伸入蓄冰筒(槽)内,管内通以冷水机组制出的低温乙二醇水溶液(也称二次冷剂),使蓄冰筒内90%以上的水冻结起来。

融冰时,让从空调负荷端流回的温度较高的乙二醇水溶液通过塑料或金属管内部,将管外的冰融化而释冷。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常规电制冷中央空调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冷源和末端装置。

冷源由制冷机组提供6~8度的冷水给末端装置,通过末端中的风机盘管,空调箱等空调设备降低房间温度,满足建筑物数舒适空调要求。

采用冰蓄冷空调系统后,可以将原常规系统中设计运行8小时或10小时的制冷机组容量压缩35~45%,在后夜电网低谷时段(低电价)开启制冷主机制冷,将冷量储存在蓄冰设备中;而后在电网用电高峰(高电价)时段,制冷机组满足部分空调设备,其余部分用蓄冰筒融冰输出冷量来满足,从而达到削峰填谷,均衡用电及降低电力设备容量的目的。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使用条件应用冰蓄冷的先决条件及背景:常规的蓄冰空调是利用昼夜峰谷负荷的差值进行夜间蓄冰白天放冷调节平衡电网负荷的一种空调系统。

要采用蓄冰空调的先决条件是电力部门是否制订优惠的峰谷电价政策(应急冷源除外)。

峰谷电价差值越大时,蓄冰空调的发展越有利,而受益最大的是国家电力能源部门。

因此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峰谷电价政策。

冰蓄冷工程方案 百度文库

冰蓄冷工程方案 百度文库

冰蓄冷工程方案百度文库一、方案背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使用也越来越高。

而使用传统的制冷方式对环境和能源的消耗较大,而冰蓄冷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应运而生的。

冰蓄冷工程是一种新型的制冷技术,它利用低峰时段的电力或太阳能等廉价能源,将其转化为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在高峰时段使用冰的融化热量来制冷,实现了能源的有效利用。

冰蓄冷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还能降低电力系统的峰值负荷,使电网负载均衡,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制冷技术。

二、工程概况冰蓄冷工程主要包括冰蓄冷系统建设、运行管理和后期维护等方面,下面将对冰蓄冷工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 冷负荷测算:在进行冰蓄冷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对使用冷量的系统进行冷负荷测算,确定设计的冰蓄冷系统的冷负荷和负载特性,以此确定制冷机组和蓄冷设备的容量和配置。

2. 制冷机组的选择:根据冷负荷测算结果,冰蓄冷工程中需要选择适合的制冷机组,包括蒸发冷冻机组、蓄冷设备和冰储藏器等,以满足系统的制冷需求。

3. 蓄冷装置的设计:蓄冷装置的设计需要考虑其结构和容量,确保其能够在低峰时段储存足够的冰量,以便在高峰时段使用。

4. 系统管道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在冰蓄冷工程中还需要设计系统的管道布局和控制系统,以实现冰蓄冷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利用。

5. 运行管理和监测系统的建设:冰蓄冷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监测系统是冰蓄冷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利用。

6. 后期维护和管理:冰蓄冷系统建设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后期维护和管理工作,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系统清洗和保养等,以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三、工程技术要点1. 设备选型:冰蓄冷系统中的设备选型是决定系统性能的重要环节。

制冷机组、蒸发冷冻机组、蓄冷设备和冰储藏器等设备的选型需要考虑系统的冷量和负载特性,确保设备的性能和容量能够满足系统的需求。

2. 管道设计:冰蓄冷系统的管道布局和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工作环境和布置位置,确保管道的布局合理、管道连接牢固,并保证管道系统的密封性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华大学环境学院冰蓄冷设计姓名:***班级:建筑1202学号: *********2014年12月1.1 项目概述本项目为浙江某办公楼建设项目的双工况冰蓄冷系统应用。

1.2 冰蓄冷系统在本项目中的应用冰蓄冷空调是利用夜间低谷负荷电力制冰储存在蓄冰装置中,白天融冰将所储存冷量释放出来,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及空调系统装机容量,它代表着当今世界中央空调的发展方向。

本文就对冰蓄冷系统设计进行详细阐述,并和传统的风冷系统进行初投资和运行成本的综合比较。

1.3 冰蓄冷系统的工作模式冰蓄冷系统的工作模式是指系统在充冷还是供冷,供冷时蓄冷装置及制冷机组是各自单独工作还是共同工作。

蓄冷系统需要在几种规定的方式下运行,以满足供冷负荷的要求,常用的工作模式有如下几种:(1)机组制冰模式在此种工作模式下,通过浓度为25%的乙二醇溶液的循环,在蓄冰装置中制冰。

此间,制冷机的工作状况受到监控,当离开制冷机的乙二醇溶液达到最低出口温度时制冷机关闭。

此种工作模式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

图1-2 机组制冰工作模式示意图(2)制冰同时供冷模式当制冰期间存在冷负荷时,用于制冷的一部分低温乙二醇溶液被分送至冷负荷以满足供冷需要,乙二醇溶液分送量取决于空调水回路的设定温度。

一般情况下,这部分的供冷负荷不宜过大,因为这部分冷负荷的制冷量是制冷机组在制冰工况下运行提供的。

蓄冷时供冷在能耗及制冷机组容量上是不经济合理的,因此,只要此冷负荷有合适的制冷机组可选用,就应设置基载制冷机组专供这部分冷负荷,该工作模式示意图如图1-3所示。

图1-3 制冰同时供冷模式示意图(3)单制冷机供冷模式:在此种工作模式下,制冷机满足空调全部冷负荷需求。

出口处的乙二醇溶液不再经过蓄冰装置,而直接流至负荷端设定温度有机组维持。

该工作模式示意图如图1-4所示。

图1-4 单制冷机供冷模式示意图(4)单融冰供冷模式:在此工作模式下,制冷机关闭。

回流的乙二醇溶液通过融化储存在蓄冷装置内的冰,被冷却至所需要的温度。

在全部蓄冷运行策略下,融冰供冷是基本的运行方式它的运行费用是最低的,但是要求有足够大的蓄冷装置的容量,初投资费用会较大。

该工作模式示意图如图1-5所示。

图1-5 单融冰供冷模式示意图(5)制冷机与融冰同时供冷:在此工作模式下,制冷机和蓄冰装置同时运行满足负荷需求。

按部分蓄冷运行策略在较热季节需要采用该种工作模式,才能满足供冷要求。

该工作模式又分成两种情况,即机组优先和融冰优先。

①机组优先:回流的热乙二醇溶液,先经制冷机预冷,而后流经蓄冷装置而被融冰冷却至设定温度。

下该种工作模式示意图如图1-6所示图1-6 机组优先②融冰优先:从空调负荷端流回的热乙二醇溶液先经蓄冷装置冷却到某一中间温度而后经制冷机冷却至设定温度。

该种工作模式示意图如图1-7所示。

图1-7融冰优先2.1 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2 室内外设计参数2.2.1 室外气象参数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4.8℃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8.1℃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4℃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79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0.6℃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1.1℃主导风向和风速:夏季SSE, 2.4M/S;冬季NNE,2.7M/S 大气压力:夏季,1001.5hPa;冬季,1027.9hPa2.2.2 室内设计参数3.1 负荷计算及分析3.1.1 空调冷热负荷计算由于是初步设计,我们对空调冷热负荷进行估算,包括建筑维护结构的传热、照明及电气设备的发热、食物的散热、人体的散热、门窗渗透新风的热量等。

浙江地区属于夏热冬暖地区,以供冷为主,冬季采暖时间较短,这里对冷、热负荷分别进行了估算。

经过估算可知,夏季峰值冷负荷3963kW3.2 负荷分析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及室外气象参数资料对全年的冷、热负荷进行分配和统计。

使用时间暂按8点至晚上18点考虑,设计日逐时负荷分配见下表:由以上计算可以看出,日负荷呈参差不齐状,差别较大,结合杭州市一般工商业的用电峰谷所在时间表(表3.2):表3.2 杭州市的电力峰谷分布表可见,冷负荷均分部在用电的峰段。

且最大值∑Qmax=3963KW,出现在13:00—15:00这个时段。

因此,用蓄冷模式对大楼的冷负荷进行调节比较合适。

3.3 蓄冷系统的运行策略和工作模式以及工作流程 3.3.1 蓄冷系统运行策略蓄冷空调系统将转移多少高峰负荷应储存多少冷量才具有经济效益,首先取决与采用哪一种运行策略.运行策略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的.主要有建筑物空调负荷分布,电力负荷分布,电费计价结构,设备容量及储存空间,具体需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所谓的运行策略是指蓄冷系统以设计循环周期(如设计日或周等)的负荷及其特点为基础将电费结构等条件对系统以蓄冷容量,释冷供冷或以释冷连同制冷机组共同供冷做出最优运行安排考虑.一般可归纳为全部蓄冷策略和部分蓄冷策尖峰段高峰段谷段时间19:00——21:008:00-11:00;13:00-19:00;21:00-22:00 22:00——8:00;11:00-13:00电度电价 1.342 1.047 0.541略.(1)全部蓄冷策略:其蓄冷时间与空调时间完全错开,在夜间非用电高峰期,启动制冷机进行蓄冷,当冷量达到空调所需的全部冷量时,制冷机停机;在白天空调时,蓄冷系统将冷量供给空调系统.空调期间制冷机不运行.全负荷蓄冷时.蓄冷设备要承担空调所需要的全部冷量.故蓄冷设备的容量较大初次投资费用高.该运行策略适用于白天供冷时间较短的场所或峰谷电差价很大的地区。

(2)部分蓄冷策略:部分蓄冷策略是在夜间非用电高峰时制冷设备运行.储存部分冷量.白天空调期间一部分空调负荷由蓄冷设备承担.在设计计算日(空调负荷高峰期)制冷机昼夜运行.部分蓄冷制冷机利用率高.蓄冷设备容量小,制冷机比常规的空调制冷机容量小30%—40%,是一种更经济有效的运行模式。

根据本建筑的日负荷曲线应采用部分负荷蓄冷,它不仅使蓄冷装置容量减少,其装机容量也大幅度减低,尤其适合于全天空调时间长、负荷变化大的场合,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蓄冷设计模式。

3.3.2 冰蓄冷空调设计模式的选定蓄冷系统工作模式是指系统在充冷还是供冷,供冷时蓄冷装置及制冷机组是各自单独工作还是共同工作。

蓄冷系统需要在规定的几种方式下运行,以满足供冷负荷的要求,常用的工作模式有:机组制冰模式,制冰同时供冷模式,单制冷机供冷模式,单融冰供冷模式,制冷机与融冰同时供冷。

部分蓄冷策略有制冷机优先供冷和蓄冰优先供冷控制策略。

制冷机优先控制策略实施简便,运行可靠,能耗低,制冷机组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行,机组利用率高,机组和蓄冰槽的容量最小,投资最节省。

蓄冰装置优先控制策略能尽量发挥蓄冰装置的释冷供冷能力,有利于节省电费,但能耗较高,在控制程序上复杂。

故本设计采用制冷机组优先策略。

3.3.3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流程配置由于本空调系统采用的是不完全冻结式蓄冰盘管的制冷主机上游的串联系统。

3.4 设备的确定3.4.1 制冷机组的确定由《蓄冷空调实用技术》一书中可知其主机容量可用下式来确定:R 2=η*NDQRH++3-1R1=η*R2式中:RH——在设计日中建筑物所需的总冷负荷(KW);Q——蓄冷槽热损失(KW),其值约为0.04-0.08倍的RH;D——白天使用空调的时间(h);N——晚间制冰时间(h);R2——制冷机组在空调工况下制冷量(KW);R1——制冷机组在制冰工况下制冷量(KW);η——压缩机容量变化率,一般为0.65-0.70。

本设计中根据用电谷峰所在时间段及负荷分布情况确定,白天空调的使用时间D=10h,夜晚制冰的时间N=10h。

总的制冷量∑Q=35472KW=RH。

则其主机空调工况的容量为:R 2=KW NDQRH7.224366.0*101005.0*3547235472*=++=++η1480.8kw2243.7*0.66R*η=R21==3.4.2 蓄冷设备容量确定由《蓄冷空调工程实用技术》一书中可知部分蓄冷策略主机优先模式下其蓄冷设备容量可按下式确定:Qi =N*R1=N*R2*η 3-2式中:Qi——蓄冷设备蓄冷量(KWh);N——夜间蓄冰时间(h);R1——制冷机组在夜间制冷工况下制冷量(KW);R2——制冷机组在白天空调工况下制冷量(KW);η——压缩机容量变化率,一般为0.65-0.70。

在设计高峰负荷时,从蓄冷设备融冰供冷量为:Qimax =Qmax- R23-3式中:Qimax——设计高峰时最大融冰供冷量(KW);Qmax——建筑物高峰设计负荷(KW);R2——制冷机组在空调工况下制冷量(KW);其蓄冷设备容量为:Qi =N*R1=N*R2*η=10*2243.7*0.66=14808.5(KWh)3.5 机组运行情况的确定由建筑物的冷负荷在各个逐时的数值和长沙市的电力分布情况制冷机组的容量以及蓄冷设备的容量可编制出机组运行负荷表(表3.3)如下:由机组的运行负荷表(表3.3)可得出空调负荷的分配图如下所以:3.6 蓄冷介质与蓄冷系统形式选择3.6.1 蓄冷介质的选取众所周知,许多的工程材料都具有蓄热(冷)特性,材料的蓄热(冷)特性往往伴随着温度的变化、物态变化以及化学反应过程而体现出来。

目前,用于空调的蓄冷方式较多,按储能的方式可分为显热蓄冷和潜热蓄冷两大类;按蓄冷介质可分为水蓄冷、冰蓄冷、共晶盐蓄冷和气体水合物蓄冷四种方式。

水、冰具有比热高,潜热高,导热性能好,融点在1.6℃左右,无毒、安全、低造价等优点,所以是理想的蓄冷介质。

水蓄冷具有投资省、技术要求低、维修费用低,可以使用常规空调的制冷机组等优点,但由于水的比热(水的比热为4.18KJ/KG·℃)远小于冰的融解热,故水蓄冷的蓄冷密度低,需要庞大的蓄水池,且冷损耗大,保温及防水处理麻烦。

冰蓄冷的蓄冷密度大(利用冰的相变潜热进行冷量的储存,0℃时冰的蓄冷密度达334kJ/kg),蓄冷温度几乎恒定,体积只有水蓄冷的几十分之一,便于储存,对蓄冷槽的要求较低,占有的空间小,易于制造。

但冰蓄冷具有蒸发温度低、COP(压缩机性能系数)值小、系统复杂、初投资高的缺点。

经综合比较后,本设计采用冰蓄冷系统制冷。

3.6.2 蓄冷形式的选取冰蓄冷系统按其蓄冰元件或制冰方式,通常可分为完全冻结式、冷媒盘管式、封装件式、片冰滑落式和冰晶式这几种系统类型。

目前主流的系统流程是采用不完全冻结式蓄冰盘管的制冷主机上游的串联系统,部分建筑因其负荷特点可考虑采用冰球的并联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