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酬递减律示意图

合集下载

报酬递减规律

报酬递减规律

则从21.96%上升至26.1%,但同时,北美的农
业用地则从26.1%降至25.5%,西欧有46.3% 降至43.7%。显然,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 是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在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饥荒仍是严重 的问题。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原因之一。虽然其他一 些国家存在着农业剩余,但由于食物从生产率高的 地区向生产率低的地区的再分配的困难和生产率低 地区收入也低的缘故,饥荒仍威胁着部分人群。
– 例:11名足球队员,平均体重70公斤,新加入 一个队员,体重为80公斤,则平均体重上升。
三、报酬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 在生产技术给定不变的条件下,除一种要素以 外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即可变要素增加微量单
第四章 生产理论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
描述生产过程中,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每一特定投入品以及最 终产出之间的关系。
1、生产:厂商用一定的投入获得产出的过程。 2、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经济资
源。(劳动L、土地N、资本K、企业家才能E) 3、生产函数 :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的数 量关系)Q=f(L,K)

四、厂商的理性行为——要素的合理投入区

– 分析可变要素的生产效率,判断要素投入是否 合理,把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变投入0<L<L1
– 特点:总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增,边际产量 先递增后递减。 – 总产量递增,所以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下降 (AFC),平均产量递增,所以单位产品的可变成 本(AVC)下降,说明这一阶段只要增加可变投 入就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所以停留在这一 阶段是不合理的。

施肥原理与技术

施肥原理与技术
方法:基肥(底肥)是作物播种(或 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担负着培肥土 壤和供给作物整个生育期中所需养分的双重任务。 基肥用量大,以肥效持久的有机肥料为主,并适当 配合化肥。根据“以肥肥土、以土肥苗、土肥相融” 的原则,应充分发挥基肥的作用。施用的主要方法 有:撒施、条施、穴施、分层施、环状施、放射状 施(果树施肥)等几种。应注意:(1)结合深耕施 用。(2)集中施用。(3)多种肥料混合施用:迟 效与速效。
最小养分随条件而变化的示意图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
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三、限制因子律
四、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列希学说
(一)报酬递减律:18世纪经济学家提出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 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随 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 增加却逐渐减少。
评价: ❖ 1、养分要归还,不是取走的都归还,
不缺的可不归还。 ❖ 2、归还的数量,不是取多少归还多
少,而是归还多于取走。因为肥 料利用率低,地力要提高。
二、最小养分律
要点:①作物
产量的高低受 土壤中相对含 量最低的养分 所制约。也就 是说,决定作 物产量的是土 壤中相对含量 最少的养分。
②而最小养分会 随条件变化而变 化,如果增施不 含最小养分的肥 料,不但难以增 产,还会降低施 肥的效益。
定义: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的 那段时间。
特点: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 别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 将非常显著。
出现时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如氮素——水 稻在分蘖期;油菜在花期;玉米在喇叭口至抽雄初 期;棉花在花铃期。对于甘薯来说,块根膨大期是 磷、钾肥料的最大效率期。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第三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土地集约经营的
限制作用
一、名词解释
1.集约度:单位面积所投资本和劳动数量。
2.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资源与其 它变量资源的配合比例达到最佳状态条件下,土地资 源所容纳的其它变量资源的数量。
3.土地转化力: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对人类给 予的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
他的观点符合“木桶效应”。
。 。

四 马克思关于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变化规律的观点
1主要观点: (1)土地利用得当,其肥力会不断提高;
(2)对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这些投资所取得 的收获有提高和降低两种可能。
2“土地肥力” 和“土地报酬”的区别
(1)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 土地的客观属性。
• 因此,学习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我们需明确:在一定 范围和一定限度内,报酬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所证明的。但这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律只 是极其有限地有条件地适用于技术不变的情况,不 能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复习思考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概念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由谁提出,
最早使用这一名词的是谁; 3.通过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三阶段分析,说明 该规律是如何限制土地的集约经营的。 4.集约度 土地利用集约边际
4.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指一定面积土地上投 入的最高限度。
5.粗放边际:集约度的最低限度,指一定投入所覆盖的 面积。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土地集约经营的限制作用
实行集约经营,是农业经营的世界性趋势。 这 主要是由土地面积尤其是耕地面积的有限性以及人口 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人类需求的无限增长所决 定的。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大纲要求:(一)考试目的测试应考人员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1.土地报酬递减的含义2.土地报酬递减的基本原理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估价中的应用(三)考试基本要求掌握:土地报酬递减的含义;熟悉:土地报酬递减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估价中的应用5.1、涵义:土地报酬递减是指在技术和其它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下降。

通过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我们可以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集约度和最佳规模。

通常生产需要投入所有的生产要素,而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在达到一定限度后,其增加的收益就会递减。

为了分析它们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我们假定在一种投入量(追加的要素)变动,而其他投入量固定的情况下来进行,也就是说,假定仅有一种投入量是可变的,其他的投入量保持不变,则随着该种可变投入量的增加,在开始时,收益的增加有可能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投入量继续增加达到某一点以后,收益的增加会越来越小,即会出现递减现象。

4.2、土地报酬递减的基本原理在这里,土地报酬可以理解为土地的产品产量,为了考查劳动、土地等要素组合对土地报酬的影响,我们还需要考虑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的规律。

1)、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的概念(1)总报酬:即总产量,可记为TP。

(2)平均报酬:总报酬除以某种要素的投入量,即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报酬,可记为AP。

(3)边际报酬:对同一块连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最后一单位追加要素所带来的总报酬的增量,可记为MP: MP=Δy/ΔxΔx表示变动生产要素的增加量,Δy表示在相应情况下总报酬的增加量。

06考题.平均报酬是指( AB )。

A.总报酬/劳动投入量 B.总报酬/资本投入量C.总报酬/边际报酬 D.总报酬/边际成本E.总报酬/资本追加投入量2)、土地报酬曲线之间的关系土地报酬曲线可分为总报酬曲线、平均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

第二章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第二章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总产 量
0 50 130 230 320 390 420 430 420 380
产品 增加
量 0 50 80 100 90 70 30 10 -10 -40
平均 产量
0 10 13 15.3 16 15.6 14 12.3 10.5 8.4
边际 产量
该曲线拐点F;并且这
两条曲线都是上凹的; 平均产量虽然也平缓增 加,但未达到最高点。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2)当投入的生产要素从A点继续增加至B
点时,边际产量递减,其曲线下凹,并向下 延伸;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曲线下凹
但仍向上延伸。当投入量增加到 B点时,平
均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 交。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4)超过C点以后,再追加投资,边际产量可
能为零,也可能为负数;总产量的绝对数可 能不变,也可能减少,但二者都不可能再增 加。所以,无论是从实物量角度,还是从价 值量(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投入量都不应
超过C点 。
每亩化肥施用量变化下的产量及成本与收益关系
化肥 投入 量kg
第二章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般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 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方面,不变资本 包括土地、厂房、机器等,可变资本是劳动 力、化肥、种子等。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定量分析
土地报酬可区分为:
总报酬(TPP)——指的是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源 (如肥料、劳动、资金等)投入土地后,所得的总 产品量或总收益。

△Y——总产品量的增加

△X——生产资源投入量
总报酬、平均报酬、边际报酬的变化用以下图形表 示,见下图。

边际报酬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

40
T
N M D TPP
30 20
10 0
I 1 2
第一阶段
Q 3
MPP
4
R APP 5 6 7
第阶段
第二阶段
图1 报酬递减理论曲线
•土地报酬运动的三阶段分析
第I阶段,前半部报酬都处于增加阶段,表明投入很低,没 有达到受容力,虽投入报酬较高,但潜力远远没有发挥;第I, 后半部报酬以递减的幅度增加,潜力有所发挥,但还未达到充分 发挥;第II阶段,虽然报酬都在减小,但总报酬还在增加,相对 来说,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本阶段为最佳区域;第III 阶段,投入过多,超过了土地受容力。
规律分析——三个阶段:投入不足;投入适度 (即经济效益与之结合);投入过度。

理论与现实意义:
1. 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找出适合度; 2. 从宏观上,调节投入布局(经济发展战略) 3. 合理投入结构(如水肥投入,劳力投入,一项项 地分析)
•报酬的三种形态
固定报酬:当某一变量资源施用量不断增加时,每增用一单位变 量资源引起产品总产量的增加额固定不变。
递增报酬:当某一变量资源施用量不断增加时,每增用一单位变量 资源引起产品总产量的增加额以递增的比例不断提高。 递减报酬:当某一变量资源施用量不断增加时,每增用一单位变 量资源引起产品总产量的增加额是递减的。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西方经济学 西南科技大学
短期生产函数是指在资本要素固定不变,劳动、 原材料等可以变动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 关系。由于资本的数量是固定的,所以在短期内产量 是劳动要素投入的函数,并随后者的变动而变动。因 此,短期生产函数通常记做: Q=f (L)
西方经济学
西南科技大学
长期是指时间足够使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都可 以任意改变,不仅资本的数量可以随意增减,而且厂 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 由于时间长到可以增减资本的数量,因此,长期 生产函数可以记做: Q=f (L, K)
西南科技大学
一、经济学上的短期和长期
西方经济学根据时间因素对供给和生产的影响, 通常将其划分为短期(Short Run)和长期(Long Run)。 短期是指由于时间很短,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生 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 变的时间周期。 相应地,在短期内,生产要素分为固定要素和可 变要素。固定生产要素通常是指资本,因为资本形成 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可变生产要素是指厂商可以在短 期内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例如,劳动、 原材料、燃料,等等。
西方经济学
西南科技大学
二、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总产量(Total Physical Product,记做TP),是在资 本投入量既定条件下由可变要素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 量总和。公式为:TP=f (L) 平均产量(Average Physical Product,记做AP),是 指平均每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量。公式为: AP=TP/L
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是指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 变的条件下,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 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 减现象。 边际报酬递减只发生在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一 定限度以后,而在此之前,产量收益是递增的。这是 因为,一定的技术规定了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 素之间有一个数量上的最佳配合比例。

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名词解释

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名词解释

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名词解释一、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概念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指的是在产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边际产品将逐渐减少。

简而言之,当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时,其边际产品将递减。

二、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理论基础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萨斯首次提出的。

马尔萨斯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劳动力和资本则是可变的生产要素。

在特定条件下,劳动力和资本的增加能够使农业产出得到有限的增长,但随着土地规模的固定和农业生产技术的限制,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增加会导致边际产出递减,最终导致农业产出的增长速度减缓。

三、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具体表现1. 边际产品递减:当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保持不变时,边际产品将递减。

这意味着每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额外产量将会逐渐减少。

2. 生产要素的替代效应:在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下,随着某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可能会增加。

这时,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将会显现出来,即通过增加另一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弥补边际产品递减的效应。

3. 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提示生产者应当在生产中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以获得最大化的生产产出。

通过对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的合理组合和配置,生产者可以克服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四、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在现代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对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合理配置,生产者可以避免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率。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优化工人和设备的搭配配置,生产者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五、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启示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告诉我们,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应当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避免盲目地增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而导致边际产品递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在施肥上,某种养分的效果,以其在土壤中越不足时效果 越大,但若逐渐增加该种养分的施用量,那么,每单位养分的增产 量就逐渐减少。所以,获得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不一定是最佳施肥量, 因经济效益下降使得增产不增收。所以不要盲目加大施肥量。
有人根据试验推算,最佳施肥量大约比获得最高产量的施肥量 减少5%左右。
报酬递减律示意图
产 量
施肥量
• 3.生产应用
施肥时,不要盲目地增加施肥量,要考试经济效益,找出 最佳施肥量。 这最是我们下次课要讲的内容,配方施肥。
实践活动
观察:施肥越多,是否作物产量越高?
课后练习
简述报酬递减律的内容,并绘示意图表示之。
答:在一定土地上,开始向该土地投入单位肥料费用的报 酬最高,以后递增单位肥料费用投入所得到的报酬逐渐减 少。
意义: ①揭示了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②第一次用函数[Y=A(1-e-cx)]关系反映了肥料递减规律 ③使肥料使用由经验型、定型化走向了定量化。
报酬递减律告诫我们:施肥要有 限度,不是施肥越多越增产,超过合 理施肥量上限就是盲目施肥。
注意!
报酬递减律是有前提的。它是假 定其他生产条件不变时,只改变某一 个生产条件发生的情况。事实上,人 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不断进步的,随 着各种生产条件的改善,作物产量是 会不断提高的。
小结
• 1.主要论点
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 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 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在逐渐递减。
• 2.要点
施肥不是施得越多经济效益越高,当达到一定施用量时, 随施肥量的增加经济效益反而会降低。但一项新技术产生时 ,施肥量也要相应地提高。如覆膜玉米技术,产量提高,施 肥量也随之提高。
氮肥与作物产量关系曲线
投入单位肥料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燕麦磷肥砂培试验
施磷量(p2o5,g) 0
0.05 0.10 0.20 0.30 0.50 2.00
干物质(g) 9.8±0.50 19.8±0.52 27.2±2.00 41.0± 0.85 43.9±1.12 54.9±3.66 61.0±1 26.64 38.63 47.12 57.39 67.64
每0.05gp2o5的增产量(g) — 9.11 7.73 5.99 4.25 2.57 0.37
*引自《土壤条件与植物生长》第40页
通过上述试验发现:(1)在其它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 肥量的渐次增加,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 加而呈递减趋势;(2)如果一切条件都符合理想的话,作物将会产生某 种最高产量,相反,只要有任何主要因素缺乏时,产量便会相应地减少。
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
——报酬递减律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报酬递减律内涵。
学习内容
报酬递减律首先是欧洲经济学家杜尔哥 提出来的,它反映了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报酬递减律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 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加,到一个“拐点”时,投入量再增加, 则肥料的报酬却在逐渐减少。亦即最初的劳力和投资所 得到的报酬最高,以后递增的单位劳力和投资所得到的 报酬是渐次递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