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中毒事故案例

合集下载

氯气中毒实例(一)

氯气中毒实例(一)

氯气中毒实例(一)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

可溶于水和碱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再分解为新生态氧。

在高压下氯气液化成液氯。

氯气有强烈腐蚀性,设备及容器极易被腐蚀而泄漏。

工业上接触氯的机会有:氯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若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检修时均可接触到氯。

液氯灌注、运输和贮存时,若钢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发生大量氯气逸散。

主要见于电解食盐,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

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

急性中毒临床上又可分为刺激反应、轻度、中度、重度中毒。

其表现为:(1)氯气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2)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有咳嗽,可有少量痰、胸闷等,两肺有干罗音或哮鸣音,可有少量湿罗音;(3)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肿。

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或胸痛,可有轻度发绀,两肺有干性或湿性罗音;(4)重度中毒:临床上表现为①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胸部紧束感,明显发绀,两肺有弥漫性湿罗音;②严重窒息;③中、重度昏迷;④卒死;⑤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气胸、纵隔气肿等,只要具有其中一项即为重度氯气中毒。

氯气对人体的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眼结膜、皮肤方面的刺激症状及神经衰弱综合证、氯痤疮,牙齿酸蚀症等。

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氯气作业。

氯气中毒的防治要点有:①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②含氯废气需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也可设氨水储槽和喷雾器,在跑氯时和中和氯气;③检修时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④执行预防性体格检查。

实例1某区镇办水厂,加氯消毒工艺较为原始,即用液氯钢瓶置于水泵吸水口滴加消毒。

1984年12月9日下午6时许赵某(男,34岁)当班抄表时,嗅及氯气间有氯气味,查见钢瓶接头处橡胶管破裂,遂戴防毒口罩去关钢瓶,未成,即上门通知有关同事请求帮助时,因胸闷、咳嗽、心悸继而昏倒在同事家里,即由同事送往医院救治。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1.温州某电化液氯钢瓶爆炸事故1979年9月7日,浙江省某电化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爆炸。

该工段414㎡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施、管线全部摧毁。

并造成附近办公楼以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10.2吨氯气波及7.53k㎡,事故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630万元。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下: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温州市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是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由于药化厂该工段生产设备简陋,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

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2.南京助剂厂超压爆炸事故1988年10月22日,南京助剂厂防老剂DBH车间酒精蒸馏釜因超压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88万元。

酒精蒸馏是防老剂DBH生产的附属岗位,其作用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酒精(主要是水、酒精和少量氯化苄的混合物)回收,再用于生产。

基本工艺过程为:将母液(废酒精)置于常压酒精蒸馏釜中,开启蒸汽升温,并将冷凝塔下冷却水打开。

保持釜中母液处于沸腾状态。

馏出的酒精蒸汽经冷凝塔凝结为液态经出料阀流出。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酒精蒸馏釜出料阀没有开启。

由于出料阀未开启,酒精加热后,使常压蒸馏釜处于受压状态。

当釜内蒸汽压力超过釜盖螺栓的密封力时,将釜盖冲开(可视为物理性爆炸)。

大量酒精蒸汽冲出后与空气迅速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为非防爆电气设备的火花)瞬间发生化学爆炸。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案例概述:2001年10月20日,美国特拉华州新城一家化学品公司的氯气储罐发生泄漏,导致2名工人死亡,多人受伤,附近居民被迫疏散。

事故发生后,大量氯气泄露到环境中,造成周边地区污染。

案例分析:1.原因分析:(1)设计缺陷:储罐设计存在缺陷,容易造成泄漏。

例如,设备老旧、损坏、阀门无法密封等。

(2)维护不良:储罐长时间未得到维护和检修,设备老化,尤其是阀门、管道等易损部位未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

(3)人为因素:操作错误、职工技能不足、操作疏忽等人为因素也会导致泄漏事故的发生。

2.后果分析:(1)人员伤亡:两名工人在事故中被氯气中毒丧生,其他工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2)环境污染:泄漏的氯气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污染,空气中氯气浓度超过安全标准,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同时,氯气泄漏还可能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

(3)经济损失:公司需要支付医疗费用、工伤赔偿金,并可能面临环境修复费用、罚款等经济压力。

3.事故原因及解决对策:(1)设计缺陷:储罐应采用新的设计,确保结构和密封性能的可靠性,防止泄漏。

必要时应进行软件模拟和物理试验验证。

(2)维护不良:定期对储罐进行检查和维护,替换老化且有问题的部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人为因素: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确保操作规程的执行和防范措施的落实。

4.应急管理:(1)善后处理:事故发生后,尽快采取措施控制泄漏源,减少氯气泄漏量;及时救援伤员,组织医疗救治。

(2)疏散撤离:对周边居民进行疏散撤离,防止人员伤亡,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信息通报:迅速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事故情况,并做好应对策略的宣传,指导公众的防护措施。

5.事故防范:(1)设备安全:选择安全可靠的储罐,并根据规定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

(2)操作规程:编制操作规程,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确保操作规程的执行。

(3)监控措施:安装泄漏报警器、监测装置等设备,及时监测气体泄漏情况,减少泄漏事故的发生。

盐酸和次氯酸钠事故案例

盐酸和次氯酸钠事故案例

盐酸和次氯酸钠事故案例
2月1日17时许,安徽蚌埠市公安局淮上分局沫河口派出所接到报警称,辖区内某浴池内发生一起盐酸和次氯酸钠事故。

经查,当日下午,浴池老板的两个儿子在屋里玩耍,将清洁卫生用的洁厕灵和84消毒液倒在了盆中,被搓背的小王(化名)发现后制止,随后,3人身体都出现了不适症状,被送往医院治疗。

这之后,李老汉(化名)过来清理盆中的混合水,在泼洒的过程中,将一股刺鼻烟雾吸入体内,不一会就昏迷倒地,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

医院诊断证明,李老汉死于氯气中毒,而罪魁祸首就是洁厕灵和84消毒液,两者混合后会产生氯气。

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酸和次氯酸钠混合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氯气。

氯气中毒事故案例

氯气中毒事故案例

氯气中毒事故案例
1)事故经过
7月25日下午3时左右,上海自来水公司某水厂请上海某控制机器有限公司来该厂加氯车间检修,测试在线的DR-20K电子磅称。

下午3时10分左右,日班的加氯工使用氯气气瓶仓库的3吨行车,起吊在电子磅称上的氯气气瓶,由于该行车单边刹车不灵,致使被吊气瓶晃动,碰擦相邻气瓶,引起气瓶互撞,使一只连接在加氯管上的气瓶脱离支架,造成DN10mm 连接管拉脱,引起液氯泄漏,当时在场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关闭氯气电动阀,切断加氯机氯源,3时45分左右,漏氯得到控制。

在抢险过程中,有3名职工轻度吸氯,被送往有关医院观察治疗,诊断为氯气吸入。

2)事故原因
行车安装质量存在问题,刹车不灵;加氯场所设备布置间距、吊运间距和通道等不符合要求;处理液氯泄漏过程中,现场人员未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3)防范措施
设备应及时检查、维修,不得带故障运行;设备的布置应符合有关设计规范,保证操作安全;现场应配备应急抢险器材和防毒器具,事故发生时,首先应穿戴好防护用具,然后才进行抢险、抢修工作。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氯气泄漏事故案例时间:2021年6月20日地点:某化工厂事故经过:某化工厂是一家生产氯气的企业,该企业严格遵循相关安全规定进行生产。

然而,6月20日上午,由于设备故障,导致氯气泄漏事故发生。

据目击者描述,当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接着看到有大量白色的气体从厂区内一处管道中涌出。

工人们迅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进行紧急疏散,并向相关部门报警求助。

事故处理:事故发生后,企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消防人员和抢险队伍赶赴现场进行处理。

同时,相关部门也迅速响应,调派专业人员前往现场指导救援工作。

在事故现场,消防人员利用高压水枪进行喷水降温,同时用泡沫剂覆盖泄漏点,阻止氯气进一步泄漏。

此外,周边居民也受到了事故的影响,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疏散工作,同时发布紧急通知,提醒居民关好门窗,不要外出。

医疗救护车也在事故现场准备就绪,做好应对可能出现的伤员救治准备。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急抢险,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氯气泄漏得到了止住。

经初步统计,事故造成一名工人因吸入大量氯气中毒,被送往医院抢救。

其他工人和周边居民没有受伤。

事故原因及反思:事故发生后,专家组迅速展开调查,判定事故原因主要是设备故障导致氯气泄漏。

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化工厂的设备年久失修,特别是涉及氯气储存的设施存在严重漏气隐患。

长期以来,企业重视生产效益而忽视了设备的维护和更新,设备老化严重,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此次事故的发生提醒我们,化工企业必须重视安全生产,高度重视设备的安全维护和更新。

只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才能有效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同时,相关部门也需加强对化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企业能够严格按照相关安全规定进行生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论:氯气泄漏事故给企业和社会敲响了警钟,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安全管理,做好各项安全措施,以防范化工事故的发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1.某电化液氯钢瓶爆炸事故1979年9月7日,省某电化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爆炸。

该工段414㎡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设施、管线全部摧毁。

并造成附近办公楼以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10.2吨氯气波及7.53k㎡,事故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630万元。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下: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市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是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由于药化厂该工段生产设备简陋,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

充装时,钢瓶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2.助剂厂超压爆炸事故1988年10月22日,助剂厂防老剂DBH车间酒精蒸馏釜因超压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88万元。

酒精蒸馏是防老剂DBH生产的附属岗位,其作用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酒精(主要是水、酒精和少量氯化苄的混合物)回收,再用于生产。

基本工艺过程为:将母液(废酒精)置于常压酒精蒸馏釜中,开启蒸汽升温,并将冷凝塔下冷却水打开。

保持釜中母液处于沸腾状态。

馏出的酒精蒸汽经冷凝塔凝结为液态经出料阀流出。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酒精蒸馏釜出料阀没有开启。

由于出料阀未开启,酒精加热后,使常压蒸馏釜处于受压状态。

当釜蒸汽压力超过釜盖螺栓的密封力时,将釜盖冲开(可视为物理性爆炸)。

大量酒精蒸汽冲出后与空气迅速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为非防爆电气设备的火花)瞬间发生化学爆炸。

事故的间接原因如下:1)防老剂DBH扩建时,为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进行设计审查。

十三起氯气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

十三起氯气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

十三起氯气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

可溶于水和碱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再分解为新生态氧。

在高压下氯气液化成液氯。

氯气有强烈腐蚀性,设备及容器极易被腐蚀而泄漏。

工业上接触氯的机会有:氯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若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检修时均可接触到氯。

液氯灌注、运输和贮存时,若钢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发生大量氯气逸散。

主要见于电解食盐,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

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

急性中毒临床上又可分为刺激反应、轻度、中度、重度中毒。

其表现为:(1)氯气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2)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有咳嗽,可有少量痰、胸闷等,两肺有干罗音或哮鸣音,可有少量湿罗音;(3)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肿。

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或胸痛,可有轻度发绀,两肺有干性或湿性罗音;(4)重度中毒:临床上表现为①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胸部紧束感,明显发绀,两肺有弥漫性湿罗音;②严重窒息;③中、重度昏迷;④卒死;⑤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气胸、纵隔气肿等,只要具有其中一项即为重度氯气中毒。

氯气对人体的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眼结膜、皮肤方面的刺激症状及神经衰弱综合证、氯痤疮,牙齿酸蚀症等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氯气作业。

氯气中毒的防治要点有:①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②含氯废气需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也可设氨水储槽和喷雾器,在跑氯时和中和氯气;③检修时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④执行预防性体格检查。

实例1 某区镇办水厂,加氯消毒工艺较为原始,即用液氯钢瓶置于水泵吸水口滴加消毒。

1984年12月9日下午6时许赵某(男,34岁)当班抄表时,嗅及氯气间有氯气味,查见钢瓶接头处橡胶管破裂,遂戴防毒口罩去关钢瓶,未成,即上门通知有关同事请求帮助时,因胸闷、咳嗽、心悸继而昏倒在同事家里,即由同事送往医院救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气中毒事故案例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

可溶于水和碱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再分解为新生态氧。

在高压下氯气液化成液氯。

氯气有强烈腐蚀性,设备及容器极易被腐蚀而泄漏。

工业上接触氯的机会有:氯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若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检修时均可接触到氯。

液氯灌注、运输和贮存时,若钢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发生大量氯气逸散。

主要见于电解食盐,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

(安全管理交流) 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

急性中毒临床上又可分为刺激反应、轻度、中度、重度中毒。

其表现为:(1)氯气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2)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有咳嗽,可有少量痰、胸闷等,两肺有干罗音或哮鸣音,可有少量湿罗音;(3)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肿。

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或胸痛,可有轻度发绀,两肺有干性或湿性罗音;(4)重度中毒:临床上表现为①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胸部紧束感,明显发绀,两肺有弥漫性湿罗音;②严重窒息;③中、重度昏迷;④卒死;⑤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气胸、纵隔气肿等,只要具有其中一项即为重度氯气中毒。

氯气对人体的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眼结膜、皮肤方面的刺激症状及神经衰弱综合证、氯痤疮,牙齿酸蚀症等。

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氯气作业。

氯气中毒的防治要点有:①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② 含氯废气需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也可设氨水储槽和喷雾器,在跑氯时和中和氯气;③ 检修时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④ 执行预防性体格检查。

实例1 某区镇办水厂,加氯消毒工艺较为原始,即用液氯钢瓶置于水泵吸水口滴加消毒。

1984年12月9日下午6时许赵某(男,34岁)当班抄表时,嗅及氯气间有氯气味,查见钢瓶接头处橡胶管破裂,遂戴防毒口罩去关钢瓶,未成,即上门通知有关同事请求帮助时,因胸闷、咳嗽、心悸继而昏倒在同事家里,即由同事送往医院救治。

当日下午7时许,同事万云祥(男,47岁)在上岗帮助关阀维修后离开时,因呼吸困难、剧咳,小便失禁而昏倒在厂门口,也被送往医院救治。

赵、万二人均被诊断为急性氯气中毒。

原因分析:生产工艺落后,操作原始,个人防护用品性能不佳或使用不当是造成本次氯气中毒的主要原因。

实例2 1984年12月13日,上海某化工厂生产漂粉精工段操作工朱某在通漂粉液时,事先未放置冷水,又未检查阀门开关,等到发现4号氯气桶飘出强烈刺激的氯气味时,桶内浆液已经外溢,通氯已超过工艺用量。

朱某赶紧用水去冲,大约冲洗了了5分钟,在冲洗过程中,含有浆液的污水溅在他的套鞋内,现场环境的严重污染和氨气的大量逸散,造成氯气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化工生产作业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生产的全过程应严格控制,精确计算原料的使用量,细化操作过程的每一步。

该操作工未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事先未检查阀门开关,导致通氯量超过标准,在发生浆液外漏时,违反常规用水进行冲洗,造成一起不该发生的氯气中毒事故,暴露出患者对安全卫生知识方面的薄弱。

实例3 1984年8月28日上午6时,某染化厂二车间合成工段液氯钢瓶和管道装置连接处的隔膜阀损坏,氯气外溢,工人章某赶忙上去修理,情急之下未戴防毒面具,致使,该患者因氯气中毒引起肺水肿住院治疗。

氯气泄漏时,抢修人员首先应做好个人防护,配戴好防毒面具,氯气量大时,应配戴供氧式防毒面具。

抢修中,应充分利用现场机械通风设施,降低空气中氯气浓度。

实例4 上海某染化厂需要拆迁,在拆迁过程中与浦东某公司达成协议,由其处理染化厂的废酸和废碱。

8月21日该公司借用某纺运单位的槽车(包括1名驾驶员和装卸工)前来运走该染化厂9吨废硫酸(浓度70%),并将其中的7吨送至有关工厂进行处理,此时槽车内还余2吨废硫酸。

8月22日上午11时,该公司准备再用该槽车将染化厂一车间剩余的废硫酸装入槽车内,并打算先移送至该染化厂生化车间进行中和处理。

当日下午1时45分,槽车开至一车间硫酸泵口,此时该车间空无1人,槽车装卸工在染化厂无人在场的情况下,擅自将槽车皮管误放入该车间次氯酸钠贮槽,并将槽车阀门打开,这时余存槽车内的废硫酸返流至次氯酸钠贮槽,瞬时产生了的剧烈化学反应,氯气大量外溢。

在整个事故发生和抢救过程中,共有13名职工和消防队员发生不同程度的氯气吸入刺激反应。

事故发生原因:染化厂对有毒物质管理不善,次氯酸钠槽和硫酸泵口未设置明显标志,某纺运单位装卸工不了解化学危险品装卸的有关规定,在不明情况下未经厂方同意,擅自将废硫酸误放次氯酸钠贮槽,造成了此起氯气中毒事故的发生。

实例5 1996年2月14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某农药厂装卸液氯钢瓶时,从本厂码头用卡车将液氯钢瓶驳至厂内三氯化磷存氯场地(每只钢瓶载重量1000公斤),车子倒入地下斜坡车道后,将钢瓶滚至地面。

由于车子装货面与地面有位差,该位差用一个橡皮垫圈作避震。

当装卸工胡某和候某在装卸第四车最后一只钢瓶时,钢瓶从卡车上滚至地面平台上时橡皮垫圈跳了一下,钢瓶斜转滚下时,撞到边上一只氯气钢瓶的针形阀,导致针形阀齐根开裂,大量氯气外溢。

厂消防队员迅速赶至现场抢险,跑氯得到有效控制。

在事故发生和处理过程中共有43人不同程度氯气吸入,其中有2人属氯气轻度中毒。

事故发生原因:装卸钢瓶平台高度与橡皮垫圈位差5CM,钢瓶落地时发生碰撞,导致钢瓶阀门根部断裂,氯气外泄;其次钢瓶缺少钢瓶阀门安全帽,违反“氯气安全规程”,同时装卸现场不规范,通道不畅等。

厂方加强化学危险品装卸管理,装卸现场应配置必要的抢修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实例6 1987年5月14日晚上10时,某乡镇化工厂操作工在混甲酚车间加料。

混甲酚车间位于氯乙酰氯车间的下风侧,由于氯气塔氯气外逸,造成下风侧的混甲酚车间操作工作曹某中毒。

事故原因:设备跑、冒、滴、漏,未及时检修。

实例7 1987年9月17日上午8时左右,某自来水厂尹某发现加氯工段氯气钢瓶的开关不能关紧造成氯气外逸,随即上前进行修理,由于吸入外逸的氯气而发生中毒。

事故原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案例8 1987年10月7日,奉贤县某漂染厂运进五吨次氯酸钠,存放在新建水泥池东侧小格内,仅仅过了二天,次氯酸钠液体大部分已渗漏至西侧的大格内。

10月20日上午,该厂又运来十三吨碱式氯化铝,拟放至水泥池的大格内,但发觉大池内已渗漏有次氯酸纳,即派人清除,但未能清除干净。

有关人员即认为二种溶液均含氯,又都是水净化剂,放在一起不会有问题。

于是即于当天上午9时30分左右开始用泥浆泵将碱式氯化铝灌入池中,约5分钟左右(这时已灌入碱式氯化铝一吨多),管理员杨某发现池内泛气泡,并有黄绿色气体逸出。

于是,厂长朱某与厂三废处理人员裴某前去探望,刚上水泥池顶盖不久,突然发生爆炸,裴某及朱某分别掉入池内。

车间主任朱某闻声赶来,欲翻墙进去抢救,但因毒气太浓而绕道过来抢救。

此时,厂长朱某已撑起身,将其救出后能自行用自来水冲洗;裴某掉在池内,被拉出时已口吐血性泡沫、昏迷,裴某在被送医院途中即死亡。

杨某在奉城医院诊断骨折即送市六医院,厂长朱某因急性重度肺水肿而送县中心医院救治,在现场抢救过程中车间主任朱某及另二名抢救人员因受氯气刺激感到不适,留观于医院。

厂方不了解化学物品贮存保管有关规定,错误地将碱式氯化铝放在含次氯酸钠的同一水泥池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氯气,同时产生一氧化二氯爆炸性气体,导致发生爆炸,此外在抢救和事故处理过程中,也未按照职业卫生防护要求,佩带跟人防护用品,结果造成职工1死6伤的惨剧。

实例9 1987年7月23日上午9时30分,上海某制药厂胺基物操作工周某在SMZ车间操作时吸入氯气中毒。

这主要是由于胺基物反应中需不断地通入氯气,因加氯超量,使氯气经安全阀外逸,受当天风向影响,反流入车间,导致周某中毒。

事故原因:生产设备工艺设置不合理。

实例10 1994年10月21日,中国水产上海某公司第二分公司辛某及奚某清洗二只原用于消毒的0.5吨液氯旧钢瓶。

他们将钢瓶倾斜放在地面,在瓶两头分别接上橡胶管,注水清洗,观察到水由黄变白,认为瓶内已无氯气,拔下进水管时,突然有氯气喷出,两人吸入氯气。

经诊断,奚某为急性轻度氯气中毒,辛某为氯气吸入。

中毒原因分析:该公司领导缺乏防护意识,钢瓶清洗方法不当.操作工人思想麻痹,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这些均是造成中毒的原因。

实例11 上海某化纤厂浆粕车间一年一度的大检修又要开始了。

1986年10月13日上海,浆粕车间副主任吩咐代理工长陆某,安排人员清洗漂洗工段的高位槽,包括盐酸池和次氯酸钠池,每个池的容积约为9个m3,陆随即将任务派给了四位工人,两人一组,分别清洗盐酸池和次氯酸池。

盐酸池和次氯酸池内留有残液,冲洗后各形成约一吨左右的废水,清洗完毕,两组工人几乎同时开阀放水。

由于下水道平时就有堵塞,流水不畅,因此,两股废水冲到下水道后积聚在一起,混合后便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氯气。

氯气从阴沟中逸出,并逐渐扩散到车间男子更衣室和过道处,导致在场的十多名员工不同程度地吸入氯气,分别出现咳嗽、流泪、气急、胸闷、恶心、头昏、心悸、流涕等症状。

这些员工纷纷来到医务室就诊,厂医给他们服用了氨茶碱后,将其中9名症状较重的员工送往医院治疗,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轻度氯气中毒。

事故原因,主要是厂方没有制订清洗化工料槽的安全卫生操作规程,车间副主任和代理工长在布置任务时,也都没有讲清冲洗池槽的要求和有关的防护知识,清洗盐酸池和次氯酸池时也没有安全卫生干部到现场监护,而4名清洗工人均不是漂洗工段的工人,是临时召集起来的,缺乏相应的防护知识,上述原因凑在一起,便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实例13 1997年7月25日下午3时左右,上海自来水公司某水厂请上海某控制机器有限公司(合资企业)来该厂加氯车间检修、测试在线的DR-20K电子磅称,下午3时10分左右,日班的加氯工使用氯气钢瓶仓库的3吨行车,起吊在电子磅称上的氯气钢瓶,由于该行车单边刹车不灵,致使被吊钢瓶晃动,碰擦相邻钢瓶,引起钢瓶互撞,撞击到最后一只接在加氯歧管上的钢瓶,脱离支架,造成DN10mm连接管拉脱,引起液氯泄漏,当时在场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关闭氯气电动阀,切断加氯机氯源,3时45分左右,漏氯得到控制。

在抢险过程中,有3名职工轻度吸氯,被送往有关医院观察治疗,诊断为氯气吸入。

由于行车安装质量存在问题,刹车不灵,加上加氯设备本身的缺陷,在处理液氯泄漏过程中,现场人员又未佩带个人防护用品,厂内缺乏运输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危险物品操作时现场也无监护措施等,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