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然中毒案例

合集下载

亚硒酸钠中毒案例

亚硒酸钠中毒案例

亚硒酸钠中毒案例分析背景亚硒酸钠(Sodium selenite)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和化工等领域。

它通常被用作植物的微量元素肥料,以及人体所需的硒元素的补充剂。

然而,当亚硒酸钠被误用或使用过量时,可能会导致中毒反应。

案例背景案例1:儿童误食亚硒酸钠概述2018年5月,中国某城市发生了一起儿童误食亚硒酸钠引发中毒的案件。

过程一名3岁男童在家中偶然发现了一瓶标有“草莓味糖果”的小瓶子。

孩子将这些“糖果”当作零食食用,并在不久后出现了恶心、呕吐、腹痛和头晕等症状。

家人立即将孩子送往附近的医院急诊科就诊。

经过询问和初步检查后,医生怀疑孩子可能误食了某种有毒物质。

在进一步的检查中,医生发现孩子的血液中硒的浓度显著升高,同时孩子的肝功能异常。

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孩子误食了家中存放的亚硒酸钠溶液。

结果孩子被立即进行了抢救治疗,包括胃洗、给予活性炭和补液等措施。

经过数天的治疗,孩子的症状逐渐缓解,并最终康复出院。

此案例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儿童食品安全和家庭化学品存放方式的关注,并促使相关部门加强了对亚硒酸钠等危险化学品的监管。

案例2:工业事故导致亚硒酸钠泄漏概述2019年8月,中国某化工厂发生了一起亚硒酸钠泄漏事故,导致多人中毒。

过程该化工厂是一家生产农药原料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亚硒酸钠作为催化剂。

由于操作失误和设备故障,一批亚硒酸钠溶液泄漏到了厂区的地面上,并蒸发产生了有毒气体。

当天上午,多名工人在接触到有毒气体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事故发生后,厂方立即组织人员疏散,并通知了当地应急救援部门。

结果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受伤工人进行了紧急处理和转运。

同时,对事故现场进行了清理和处理,并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扩散。

经过医院的治疗和观察,所有中毒工人最终康复出院。

该化工厂也因为安全管理不善被责令停产整顿,并接受相关罚款和处罚。

此案例引起了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视,并促使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和使用的监管力度。

国内外化学中毒案例分析

国内外化学中毒案例分析

国内外化学中毒案例分析姓名:郑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基地班)学号:201410701062015/6/6得分:突发化学中毒事故是指人们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有毒化学品过程中,发生意外泄漏,造成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大剂量有毒化学物,引起机体中毒病变、化学损伤、残疾或死亡事故……国内外化学中毒案例突发化学中毒事故是指人们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有毒化学品过程中,发生意外泄漏,造成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大剂量有毒化学物,引起机体中毒病变、化学损伤、残疾或死亡事故。

由于它致病的群体性和破坏性,不仅给个人带来痛苦,同时也易给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以下分别是国内外重大的化学中毒事件一、沈阳化工厂有毒气体泄漏中毒事故1998年10月23日12时30分四氯化硅蒸馏岗位所在白炭黑工段副工段长刘某带领当班班长李某、操作工高某、侯某处理22日夜班发生堵塞故障的四氯化硅粗贮罐,由带着防毒面具的李某、高某打开其中一个截止阀门,看到无物料、无压力泻出后便用钢筋疏通在粗贮罐下部堵塞的主管道,约10分钟后未带防毒面具的刘某接替李、高二人继续疏通管路,约13时40分,含HCL、SI02、SICL4的气、固、液态的混合物料突然从阀门下端泻出,瞬间白色烟雾向室内空间弥散并从敞开的窗户、门和楼板设备安装孔向该四氯化硅粗贮罐所在二楼楼下及楼外扩散。

在距泄漏点东南侧的李某、高某见出事后立即从东南侧楼梯间跑离现场,草草洗脸后跑回现场一楼外北侧。

刘某在事故发生当时面部受伤挣扎着跑到一楼外,倒在地上,在泄漏地点西南侧不远的操作工候某在跑出楼下后也倒在地面上。

最终因为参加处理的人员因违反工艺及安全规定、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造成了二人死亡、六人轻伤的生产责任事故。

二、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部博帕尔市北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农药厂,突然传出几声尖利刺耳的汽笛声,紧接着在一声巨响声中,一股巨大的气柱冲向天空,形成一个蘑菇状气团,并很快扩散开来。

误服亚硝酸钠死亡案例

误服亚硝酸钠死亡案例

误服亚硝酸钠死亡案例
亚硝酸钠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它在医学上被用作一种治疗心绞痛和心绞痛
的药物。

然而,如果误服亚硝酸钠,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中毒甚至死亡。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误服亚硝酸钠导致死亡的真实案例。

这起案例发生在一家化工厂。

一名工人在工作时误将亚硝酸钠当作普通食盐误服,由于亚硝酸钠对人体的毒性极大,这名工人不幸因此中毒身亡。

据了解,亚硝酸钠中毒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呼吸急促、心悸、血压降低等。

严重中毒还可能导致昏迷、抽搐、呼吸困难、心跳减慢甚至停止等严重后果。

而这名工人误服了亚硝酸钠,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果。

这起案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警示,化工企业必须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标识,确保员工对危险化学品的识别和正确使用。

同时,员工也要对危险化学品有足够的认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因为疏忽大意而导致危险事件的发生。

此外,对于亚硝酸钠这样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一旦
发生误服或者接触事故,要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总之,误服亚硝酸钠导致死亡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化工企业和员工都要
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加强管理和培训,确保安全生产,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希望通过这起案例的警示,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二氧化碳中毒事故案例

二氧化碳中毒事故案例
二氧化碳中毒事故案例
2010.2.25
二氧化碳中毒原因
1.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后设备管道泄漏 2.使用二氧化碳钢瓶时设备管道泄漏 3.在通风不良地方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4.实验室使用大量干冰 5.在长期通风不良的各种污水池、地沟、冷库等场 所内部
注:二氧化碳中毒事故容易被忽视
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对人体的影响

事故原因
根据现场调查和临床资料,确认该起事故系急性职 业中毒事故,为高浓度二氧化碳急性中毒伴缺氧引起窒 息。 现场调查发现,发生事故的酒池位于地面下,深2m、 宽3m、长6m ,池底有约4cm厚的酒泥。现场无防护 设施,照明差,在救人过程中,酒池内已通过工业用氧 气。对事故现场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一氧化碳、硫 化氢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二氧化碳浓度为72000ppm, 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0000ppm)6.2倍。
事故原因
该厂硝酸铅车间生产中的反应釜产生大量二 氧化碳,沉积到新安装转化池内,由于一名安装 人员不慎跌落到池底,其它人员相继下池抢救时 中毒,这是造成这次急性二氧化碳中毒事故的直 接原因。
案例9
2007年07月2日11时,云南省图书馆三楼 电子阅览室旁的一间屋子灭火系统二氧化碳气体 突然发出一声巨大爆响,随后,一股浓烈的白色 烟雾从该房间窗户冒出,向图书馆四周扩散,消 防警铃随即急促响起,正在图书馆阅览室里埋头 读书的数百位读者,顿时从座位上跳起,许多人 以为发生火灾,慌忙下楼,整个图书馆里陷入混 乱。“毒烟”迅速弥漫,没来得及跑出去的数十 名读者出现昏迷、呕吐等不良反应。
事故原因
储罐内的通风阀因被物料部分堵塞,导致大 量二氧化碳气体残留在储罐内。维修工人进入含 高浓度二氧化碳的储罐内,未使用任何防护器具, 直接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碳,使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引进机体缺氧窒息而死亡。

敌敌畏死亡案例

敌敌畏死亡案例

敌敌畏死亡案例
敌敌畏,化学名为二乙基硫代磷酸酯,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常用于农业生产中。

然而,由于其毒性极强,误服或接触皮肤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毒甚至死亡。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敌敌畏死亡的案例,以引起人们对这种化学物质的重视和警惕。

案例一,2017年,某农村发生一起敌敌畏中毒死亡案件。

一名农民在使用敌敌畏喷洒农作物时,因未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防护,导致敌敌畏溅到了他的皮肤上。

由于没有及时洗净,该农民在接触后不久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最终不治身亡。

案例二,2019年,某工厂发生一起敌敌畏误服死亡案件。

一名工人误将敌敌畏当作饮料饮用,不久后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抽搐、昏迷等。

尽管紧急送医抢救,但最终还是因为中毒过重而去世。

案例三,2020年,某学校发生一起敌敌畏中毒死亡案件。

一名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不慎接触到了敌敌畏,由于老师未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紧急措施,导致学生中毒身亡。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敌敌畏的毒性极强,一旦误用或接触,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在使用敌敌畏时,务必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进行,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误服或接触皮肤。

同时,对于学校、工厂等单位,也应加强对敌敌畏等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员工和学生的安全。

总的来说,敌敌畏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化学物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只有加强对其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防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监督,才能有效预防敌敌畏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警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铅中毒案例分析

铅中毒案例分析

铅中毒案例分析铅中毒是一种常见但危害严重的职业病,它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起铅中毒的案例,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案例一,某工厂铅中毒事件。

某工厂生产铅制品,员工长期接触铅粉末而导致铅中毒。

在该工厂中,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定期体检制度,员工们的铅中毒病例逐渐增多。

其中,一名年轻的工人因长期暴露在铅粉末环境中,最终被确诊为铅中毒,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案例分析:首先,工厂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定期体检制度是导致铅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工厂能够加强对有毒化学品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健全的安全防护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和健康监测,就能够有效地避免铅中毒事件的发生。

其次,员工自身对于铅中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也显得薄弱。

工人们对于铅中毒的危害了解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忽视工作环境中的潜在危险。

因此,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也是预防铅中毒的重要措施之一。

最后,政府和监管部门在铅中毒事件中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也是导致此类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如果政府能够加强对工厂和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体系,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就能够有效地减少铅中毒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铅中毒是一种严重的职业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中的铅中毒事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工厂和企业应加强对有毒化学品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健全的安全防护制度;员工应提高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自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工厂和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体系。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铅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毒蕈中毒的案例

毒蕈中毒的案例

毒蕈中毒的案例
毒蕈,也称毒菇是指一些鲜美可口但含有有毒化学成份的蘑菇。

由于形状、颜色等特征与可食用的野生蘑菇相似,故容易被认为是可食用的蘑菇而误食,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下面是几个蘑菇中毒的案例:
1.四川汶川地震后,当地短缺食品,许多村民采摘野生蘑菇作为食用,结果导致蘑菇中毒。

有人全家全部中毒死亡。

2. 2012年,广东惠州一家饭店上菜时,将采摘的毒蕈误认为野生菌类烹制,导致饭店老板、经理及顾客等14人中毒,其中1人不治身亡。

3. 2015年,北京市出现多例中毒案例,因采摘了野生蘑菇食用,籍此失去生命,北京市还制定了中草药和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的监管条例加强监管。

4. 2019年10月,中午食用了自己家里种植的一种毒菇后,一对夫妻在河南郑州七里河区被送往医院做抢救仍然不治身亡。

5. 2021年五一,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一名30岁男子采集野生蘑菇食用后中毒,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抢救,但最终不治身亡。

毒蕈中毒的危害非常严重,一旦误食都可能导致中毒。

尤其是对于常年深山野外生存的人,应该加强防范,不随便采摘蘑菇食用。

同时,野外爱好者在野外中不能贪图一时之福,认真辨别并注意报告毒菇的存在,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分析化学案例分析

分析化学案例分析

注:以上由瑞安卫生监督所负责分析。
案例2:白色粉末为三聚氰胺?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College
一皮革制造商去温州化工原料市场购买了10吨三聚氰胺,作皮革鞣润剂、 上光剂和抗水剂。使用后发现,三聚氰胺的特性甚差。于是怀疑该产品被掺 假。将样品送到温州某研究所分析鉴定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总结论: 含NaCl 98.7%。该样品为工业级的NaCl。
结果:皮革制造商起诉供应商索赔
案例3:福建有个女儿村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取少量样品,暴露空气放置过夜,样品潮解。 结论: 样品为中性的无机盐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实验3:定性金属离子 取少量粉末样品置于杯形电极中,做原子发射光谱。
读谱:3302.34Å,黑线 粗浓
3302.04Å,黑线 粗浓 2852.83Å,黑线 粗浓 2853.03Å,黑线 浓 2680.34Å,黑线 浓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实验1:区分有机物或无机物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用燃烧匙取少量样品粉末,在酒精灯上烧。看到少量的白 色颗粒四处飞溅,最后仍留有白色粉末。无黑色物质产生。 结论: 样品为无机物
实验2:物理性质实验
取少量样品置于小烧杯中,加少许水,搅拌,完全溶解; pH试纸测定为7。
2680.44Å,黑线 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自然中毒案例
自然中毒是指人类或其他动物因为接触自然界中存在的化学物质而引发的中毒反应。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其他天然来源的毒素。

下面是一些关于化学自然中毒的案例。

案例一:乌贼毒素中毒
2011年,西班牙加利西亚地区发生了一起乌贼毒素中毒事件。

当地人习惯食用新鲜的乌贼,而乌贼内脏中富含一种名为大量鱼类、贻贝和乌贼毒素(OA、DTX-1和DTX-3)的毒素。

由于乌贼内脏被错误地保留在食物中,导致多个人患上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和头痛。

经过调查,检测发现乌贼内脏中含有高浓度的乌贼毒素,而新鲜的乌贼肉中则不含该毒素。

此次事件提醒人们正确处理食物,以避免食物中毒。

案例二:云南贝毒中毒
2019年,中国云南省一处旅游景点发生了一起贝毒中毒事件。

有多名游客在该景点食用了当地的烧烤贝类食品后出现中毒症状。

经过检测,发现贝类中含有贝毒素,导致食用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贝毒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该地区海水中的暖流带来了一种名为亚玫瑰贝的有毒贝类,而贝类体内的贝毒素则会在食物链中积累。

此次中毒事件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采取了措施禁止采摘和食用含贝毒素的贝类。

案例三:毛蛛毒液中毒
毛蛛是一种常见的毒蛛类动物,其毛皮覆盖有一层有毒的细毛。

2017年,巴西圣保罗一位儿童因不慎触摸了一只毛蛛,导致其手部和胸部出现剧痛和瘙痒。

经过检查,发现儿童的症状是由于毛蛛的毒液中的毒素引起的。

毛蛛的毒液中含有一种名为贝塔毒素的神经毒素,会引起强烈疼痛和过敏反应。

医生给予了儿童适当的治疗,如清洗受伤部位、抗过敏药物等,并告诫了公众避免接触毛蛛。

这些案例说明了化学自然中毒在我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人们在接触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或其他天然来源时,应当注意有效处理和烹饪食物,避免接触有毒的动植物,以保护自己的健康。

公众应当加强对毒物知识的学习,避免因无知而导致的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