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建设案例分析:“小悦悦事件”引起的道德反思
小悦悦案件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附近发生一起车祸。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被两辆卡车先后碾压,经过18名路人路过却无人施以援手,最后被一对夫妇救助。
此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小悦悦事件”。
二、案件概述1. 车祸发生:2011年10月13日,小悦悦在广佛五金城附近被两辆卡车先后碾压。
2. 路人冷漠:18名路人路过小悦悦身边,却无人施以援手。
3. 救助者出现:一对夫妇在目睹小悦悦被碾压后,立即上前救助。
4. 小悦悦受伤:事故发生后,小悦悦被送往医院抢救,但不幸离世。
三、法律分析1. 被害人权益保护(1)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两辆卡车司机均构成故意伤害罪。
(2)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合理费用。
本案中,两辆卡车司机应对小悦悦的死亡承担赔偿责任。
2. 救助者权益保护(1)见义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见义勇为条例》第三条规定,公民在紧急情况下,为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本案中,救助小悦悦的夫妇属于见义勇为行为。
(2)免责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救助者在小悦悦受伤后,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抢救,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因此不承担赔偿责任。
3. 路人责任(1)道德责任:根据我国传统美德,路人见到他人遭遇危险时,应当伸出援手。
本案中,18名路人的冷漠行为违背了道德规范。
(2)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规定,违反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路人对小悦悦的冷漠行为,虽然没有直接造成损害,但违背了安全保障义务,应当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
小悦悦事件反思

杜子:浅谈“小悦悦最近,广东佛山先后两次遭碾压丧命的“小悦悦事件”,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
在纸面媒体和网络之上,厉声谴责18路人者有之,冷静反思中国道德制度者有之,高度赞扬援手相救的阿婆和热心捐助者有之。
多日网上观察学习思考之后,在此谈一谈个人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
1. 小悦悦母亲监护失职俗语说“谁家的孩子,谁抱着”。
作为一个没有丝毫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两岁孩童,其监护人------小悦悦的母亲,一个身心健全的成年人,本应该能够意识到任由孩子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独自玩耍是很危险的,有能力却没有尽到陪伴看护的监护职责。
当然,人人又都是“社会人”,除了监护人个人意识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个制度环境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没有对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作出具体明确的规范,也没有对监护人的监护不力作出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
这两部法律很难对监护人起到正面引导事后惩戒和教育他人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当细化监护人的监护义务,明确违犯者的法律责任。
2. 肇事司机漠视他人的存在,没有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据前一个肇事司机供述,他当时只是为寻找索要货款的商铺左顾右盼,没有看到车前的小悦悦,没有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属于无心之失。
但接下来“压死只要赔两万,压伤需要几十万”的说法,何其冷血残忍!这笔中国特色的“死比伤贵”的经济帐,始终没有引起中国官方(具体说是立法机关全国人大)的重视,始终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除了“中国人命不值钱”---------法定死亡赔偿数额相对较少外,交通死亡肇事司机的刑罚也畸低,甚至赔偿可免除刑事处罚(当然也存在有当事人“私了”的情况)。
任由交通肇事死比伤的成本还要低的现状一直延续下去而无动于衷,这完全可以理解为对生命的制度性漠视。
“乱世用重典”,中国法律不妨大幅提高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加大对交通事故死亡肇事司机的刑事处罚力度。
小悦悦事件反思

小悦悦事件反思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事件。
其中,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起事件使我们深刻反思了个体道德观念和社会道德伦理的缺失。
本文将就小悦悦事件展开讨论,探索我们应该如何反思并改善社会道德风气。
小悦悦事件是指2011年中国山东省临沂市的一起交通事故。
当时,一辆货车在某大街行驶,不慎撞倒了两岁的女童小悦悦。
然而,在接下来的七分钟里,司机逃离现场,导致小悦悦被后续车辆连续碾压,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底线的思考。
首先,小悦悦事件反思了个体的道德观念。
事故中的司机明显缺乏道德职责感和同情心,他选择逃离现场而不是及时报警或寻求帮助。
这种自私的行为让我们不禁怀疑道德观念在一些人心中是否已经模糊了。
对于个体而言,培养和弘扬正确的道德观念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教育每个人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以行动践行道德原则。
其次,小悦悦事件反思了社会的道德伦理。
在事故发生后的七分钟内,车辆和行人经过都对小悦悦的身体毫不关心,甚至麻木不仁地将她再次碾压。
这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冷漠和缺乏同理心的一面。
建设一个和谐有爱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加强社会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各个层面的道德进步。
同时,我们也应该推动立法和加强执法力度,确保个体的道德行为在法律的底线之内。
此外,小悦悦事件反思了应急救助体系的不完善。
在小悦悦被连续碾压的那七分钟,没有人及时伸出援手。
这暴露了我们在应急救助方面的薄弱之处。
我们应该完善紧急救援体系,提高人们对于危急情况的应对能力。
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关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事故发生后的救治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悲剧。
最后,小悦悦事件也让我们思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悦悦事件中,小悦悦的监护人明显疏忽了对她的照料。
这种不负责任的家庭教育让小悦悦置身于危险的环境中。
家庭是培养孩子道德观念和人格塑造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不能被忽视。
小悦悦事件感想

小悦悦事件感想小悦悦事件感想大家应该多多少少知道小悦悦事件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悦悦事件感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悦悦事件感想篇1关于小悦悦的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那个压在车底下瘦弱的身影依然留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无数的路人经过,熟视无睹,有的匆匆路过,有的摇了摇头,更有的若无其事。
“有的时候,世界热情不够,天使也会,在云端难受,人生的长路,没人教你走,惊慌的孩子,找不到出口。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
看到这一连串令你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有什么想法?可是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凌晨离世。
听到这个消息,想必全国人民的心都颤抖了,一个年仅2岁的小女童,孤身一人,多么坚强!虽然最后给大家留下了遗憾,但我永远不会忘了她。
“紧握拳头,你害怕了多久,哭红眼睛,纯净了宇宙,人生的长路,让我带你走,回家的灯火,伴飞鸟温柔。
”如今,小悦悦已经离开了我们,才知道后悔,那颗纯净透明的心,弱小无力的心,已经停止了跳动,而那18颗冷漠的心才知后悔。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患难见真情,当别人处在危险的时候,我们不是应该伸出援手吗?人情冷暖,何至于此?“该如何遇见你,在你责备的眼里,你还有没有力气,穿过孤单的四季,一起等雪后天晴;如果能遇见你,在我哭过的心里,你还会不会同意,原谅曾失明的心,一起去寻找,相信。
”请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反思一下,这次事件我们学到了什么?告诉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请伸出温暖的双手,让人心不再冷漠!小悦悦事件感想篇2从小悦悦事件中,有人说中国变成了一个缺德的国度,可是这位母亲强忍着撕心裂肺的心痛,虽然小悦悦没有能逃过死亡的'厄运,为什么还要夫妻双双下跪在这位拾荒的陈贤妹阿姨脚下啊?而拾荒的陈阿姨虽然命苦,一贫如洗,为什么这第十九位过路人,却成为第一位救人者。
从小悦悦事件来反思道德与法治的问题

从小悦悦事件来反思道德与法治的问题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这一事件被网友称为“小悦悦”事件并引发网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激烈讨论。
不知道是现在国人习惯了冷漠还是其他,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对那18个人的批判,人性德冷漠道德的丧失,每每看到那些评论的时候,我就想反问写下那些话的人,如果你当时也身处现场亦或是你是那第19个人,你会真正做到想你言语中所说到的那样么?!记得曾看过一本书名为《地下》,讲述的是1995年3月20日在东京地铁内发生的震惊全世界的沙林投毒事件,作者不加修饰的重现了相关受害者的访谈录。
作为一个旁观者,虽然很难感同身受,但我所能感受到的仍是关于爱恨的界限:部分险些丧命的受害者不愿再次接受访谈,以至于要鼓起很大勇气去下定决心将感受全盘托出,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对于罪魁祸首奥姆真理教,已经没有怨恨,他们关注的是,这样一个社会本身太过扭曲。
另一方面,那些只是路过,或者受害较轻的人们,每当提起肇事者,咬牙切齿,仍想着要将其碎尸万段。
而这些貌似正义感十足的人们,在事件发生当时,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据一个受害者回忆,当她在沙林毒气中冒死呼叫帮助,眼看着比自己伤势还严重的人们濒临死亡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恐惧感和无助感从此在她的生命力烙下深深的印记,而那些匆匆路过的人们忙于逃窜,置之不理。
之后事件曝光后,这些人也有一部分受到毒气影响,走出来谴责相关组织,伸张正义,呼声比那些真正受到伤害的人都要高亢嘹亮。
其实那些振臂高呼的人们也不见得有多高尚,他们就像沙林时间那些匆匆路过的行人们或者事后得知消息的旁观者,自保后唤醒一点良知;而那18个人也不是我们所说的那么卑鄙,这些人承受的,是来自于自身的后悔责骂,以及来自舆论的批判谴责,并带着这样的情感终其一生,他们和小悦悦一样,也是受害者。
道德法律案件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1年10月13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社会事件——“小悦悦事件”。
一名两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时被一辆面包车撞倒,被第二辆车碾压后,又有18名路人经过,却无人伸出援手。
最后,一名拾荒老太将小悦悦抱到路边,但小悦悦已无生命迹象。
这起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法律问题的思考。
二、案件分析1. 道德层面分析(1)社会道德滑坡:从“小悦悦事件”可以看出,部分公民道德观念淡薄,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这反映出我国社会道德滑坡的现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道德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存在道德教育缺失,导致部分公民缺乏道德素养。
(3)社会风气影响:一些负面事件被放大,导致社会风气恶化,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2. 法律层面分析(1)法律责任认定:对于这起事件,肇事司机和第二辆车司机因交通肇事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但对于路人,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无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法律法规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道德领域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3)执法力度加强:针对道德领域的问题,需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以起到震慑作用。
三、案件启示1. 加强道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应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2.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道德规范,规范公民行为。
3. 强化执法力度:执法部门应加大对道德领域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 媒体舆论引导: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总结“小悦悦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法律问题的关注。
在道德层面,社会道德滑坡、道德教育缺失、社会风气影响等问题亟待解决;在法律层面,法律法规完善、执法力度加强等问题需要重视。
关于小悦悦事件的反思

自从两岁的广东女童小悦悦于10月13日在佛山被两辆汽车碾过,18名经过的路人对此视若无睹,最后才由第19名路人抱起的事件,经由传统与网络媒体的传播后,已经广为人知,也受到了海内外华人社会的重视。
而在中国国内,此事还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道德反思热潮。
一个两岁的孩子,生前默默无闻,甚至在生命垂危时都鲜有人过问,离世后却得到了举国哀悼。
对小悦悦的爱到本身是充满善意的,在现在人情冷漠的现状下,这种善意尤其可贵。
但还要看到,这迟来的对小悦悦的关注并非简单的对小悦悦离世的惋惜与哀悼,而更接近于一次国人的集体反思,一场关于道德与责任的反省。
小悦悦走的太不应该,如果小悦悦的父母一直在她身边,如果事发地交通秩序良好,如果被车撞倒后能被及时发现避免第二次碾压,,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至于如此冷漠,小悦悦走的不会这么早。
一人一世界才是生命应有之敬畏,保障自己成员的生命安全是一个社会最起码的要求和责任。
而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社会组成成员的互助友爱,更需要的是社会从法律上,制度上保障成员的生存权利,从而能够在社会任何成员生存权利受到威胁时为他们提供庇护。
孩子作为没有足够自我保护能力又很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势群体,尤其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保护。
这对孩子的保护不仅仅是在道德良知方面的共识,还应该在法律制度上予以确认。
比如说,肇事司机碾倒小悦悦是否要比撞到一个成年人承担更多的法律责任?小悦悦的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义务是否要承担责任?来往路人见死不救是否要担责?这些在现行法律体系内并无具体规定。
法律是必需的,却并不是万能的,一个有爱的社会才能是和谐的社会,没有爱的法律只会造成强制和抵触。
虽然小悦悦的死要我们反思法制漏洞,亡羊补牢。
但除法律外,我们更需要补救的,恰恰是我们那冷漠的灵魂。
18个见死不救的路人招致全国公众的一致声讨,但冷漠的何止是他们。
彭宇案,许云鹤案及其相似案件一再被提及,一再发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阴影。
少部分人的不良行为一再刺痛大众的神经。
小悦悦事件引起的反思

小悦悦事件引起的反思2011年10月13日,两岁广东女童小悦悦在佛山相继被两辆汽车碾过,18名经由的路人对此视若无睹,最后才由第19名路人——一名捡破烂的阿婆将孩子扶起。
10月21日,小悦悦伤重不幸身亡。
当我在网上看到“小悦悦事件”整个过程的视频时,不能不说心里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有人说,这件事情反应了整体社会道德水平已经严重滑坡,我不以为然。
中国社会也不乏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好人好事,但是相对于此事因是负面新闻,在大众传播上有其吸引眼球的轰动效应,因此较不为人知而已。
不过,像那18名路人那样的冷漠态度,也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就是说,此事虽然未必有普遍意义,但却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毫无疑问,两名司机肇事逃逸的不负责行为,以及那18名路人见死不救的表现,都应该受到谴责,而见义勇为的拾荒妇陈贤妹也应该受到表扬。
但是,在褒贬他人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人性”作出自我反省和拷问——如果当时是我走过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的小悦悦身旁,我会怎么做?我真的不会“理性”地做出与那些匆匆离开的路人们同样的选择吗?我真的有勇气像那位值得尊敬的拾荒阿姨那样下意识地赶快扶起重伤女童吗……甚至于,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地扪心自问——如果,我是那名肇事司机,我真的一定就会义无反顾地立即停车、采取救助措施吗?我会不会在那电光火石的瞬间,也“理性”地做出逃逸、甚至“碾伤不如碾死”的“最优选择”……人之所以高贵,就在于每个人都应有其道德,都应有其良心。
一个社会里,最需要的是平凡的良心,正是无数平凡的良心共同筑起了社会道德的堤坝,共同营造起一个属于文明社会的高贵的人的温暖世界。
倘若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道德和良心都没有,那他和野兽又有什么区别呢?那如何才能告别冷漠呢?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就是说,“要实现仁德,须要从自己做起,而不应要求别人去做”,这是非常深刻的。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教育我们,树立良心要从自己做起。
每个人都应时时刻刻拷问自己,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因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我们更希望社会处处充满人情温暖、事事闪耀人性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道德建设案例分析:“小悦悦事件”引起的
道德反思
第1题: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在现代中国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在差序格局中,五伦之外的陌生人,原本是可以不用特别关照,甚至不需要打交道的对象。
但以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与陌生人的交往成为必须和常态。
A.正确
第2题: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政治化、形式化倾向:政治对道德的过分干预,政治赋予了道德建设过多的意识形态性以及功利性。
A.正确
第3题:小悦悦事件反响有哪些?()
A.大规模的道德谴责与伦理反思
B.对法律追责和权利保护的讨论
C.对加强家长监护责任的呼吁
D.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与回归
第4题:性无善无恶论阐述正确的是?()
A.人性既然是人生固有的不学而能的本性,是天生的、天然的、自然的、本能的东西
C.因而也就与一切自然物不可言善恶一样
D.无所谓道德善恶的,是不可言道德善恶的
第5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敬业、()、平等、节俭、效率、禁欲、服务、主动、公平、积极。
A.务实
第6题:2012年9月:石家庄男子被轧2次路过43辆车无一救援。
B.错误
第7题:道德阐述正确的是?()
A.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调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C.道德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
D.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
第8题:中国:系列的激进文化政治运动将传统文化与伦理传统打碎,市场经济条件的突然到来,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但缺乏宗教与伦理传统对()的节制。
D.欲望
第9题:强化实践:完善道德建设的()机制。
C.全员参与
第10题:性善论代表人物:()。
C.孟子
第11题:行动哲学:()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科学指南。
C.新加坡
第12题: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法国、意大利南部、俄罗斯都属社会信任程度低的国家,只有日本、德国和从前的美国属高信任文化。
A.正确
第13题:朝鲜“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著,“《论语》十算盘”已经成为一种著名的经营模式,其基本精神就是“义利合一”,即以公益为利,利即是义——承认谋利有其正当价值,但必须用道德对其进行规范指导,使其符合社会伦理。
B.错误
第14题:肯尼斯.阿罗:没有任何东西比信任更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信任是社会系统的重要润滑剂。
它非常有成效,它为人们省去了许多麻烦,因为大家都无需去猜测他人话的可信度!
A.正确
第15题:小悦悦事件并是一个特例,已经上升到()的高度。
B.国民性
第16题:道德行为层面包括哪些?()
A.社会公德淡漠
B.职业道德匮乏
C.经济信用缺失
D.道德规范功能衰退
第17题:完善规范:为道德建设提供()。
A.制度保障
第18题:性无善无恶论代表人物:()。
B.告子
第19题:缅甸:弘扬传统、兼容并蓄的道德文化: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B.错误
第20题:歌德讲:“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
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