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直书》学习参考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相关读物直书讲义.

相关读物直书[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违忤.(wǔ)秽.迹(huì)斧钺.(yuè)犯跸.(bì) 王劭.(shào) 箕.裘(jī)徇.名(xùn) 阿.容(ē) 瓦砾.(lì)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励其匪躬之节(“匪”同“非”,不)(2)私存《嘿记》之文(“嘿”同“默”)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践不践.君子之迹动词,追随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介词,凭借(2)树树.之风声动词,树立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种植(3)书直书.其事动词,记录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信(4)凶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动词,招来祸害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年成不好(5)朝则秽迹彰于一朝.名词,朝代一朝.始雪名词,天、日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朝见(6)道而小人之道.也名词,准则直如弦,死道.边名词,道路师道.之不存也久矣《师说》名词,风尚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动词,说(7)曾曾.无惮色副词,竟然曾.未足喻其高下也连词,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副词,曾经(8)以不违忤以.受害也连词,表顺承故宁顺从以.保吉连词,表目的,来申以.劝诫,树之风声介词,用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认为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名词,原因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已”,已经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树.之风声(名词作动词,树立)(2)况史.之为务(名词作动词,写史)(3)或身膏.斧钺(名词作动词,赴死或受死)(4)贯三光而洞.九泉(名词作动词,埋葬)(5)无闻.后代(使动用法,使……闻)(6)然后能成其良直..(形容词作名词,良直的品格)(7)韦昭仗正.于吴朝(形容词作名词,正义)(8)正直者,人之所贵.(形容词作动词,崇尚,重视)(9)幸获两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10)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使动用法,使……退走)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树之风声..古义:好的风气。
直书

3、直书:直书就是实录,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惩恶扬善,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2、合作探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把握文章的观点。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了解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行文可作写作借鉴之处。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史学家。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2、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3、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4、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5、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6、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
7、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直书》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限时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直书”的文化内涵。
【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相关读物-《直书》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参考示例:这句话昭示着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真谛,它告诉我们, 真相总会有一天大白于天下,我们不要轻易听信传闻,不能只看表面 现象,要深入事件背后寻求真相。
【备选链接】 1.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 有时获宝。 【句意品读】这句话的大意是“既然这样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 于直白的言语,虽然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可是拨开沙子挑选金子, 有时还是能收获宝贝的。”对于求证的事,一定要亲自去分析辨别, 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知行启迪】做事情要有实践精神,能够耐得住性子,更不能偏听偏 信,要学会自己去辨别,去分析。学会从庞杂的资料中识别出自己需 要的东西来。
2.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句意品读】不愿向权势和邪恶低头的人,大多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 迫害;而那些向邪恶势力低头的人,反而更容易得到高官厚禄。作者 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 易,进而为写“直书”之不易做出铺垫。 【知行启迪】自古以来,就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古训,但低 头要有度。“是非”之处,不宜低头,如苏武几十年的坚持;另外低 头的目的有时是为了更好的抬头,适度的低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2.文章第二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1)作者采用了正面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许多秉笔直书 的史官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遭遇,其中有董狐、齐国史官、司马迁、 韦昭、崔浩。
(2)作者从这些人身上得出了“直书”之难,即“足以验世途之 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备选要点】 第四段指出了直书与曲笔的价值有何不同?对后来的史家提出了什么 希望? 【明确】(1)不同:著史不易,直书更难。晚周的南史、董狐,六朝 的韦昭、崔浩都是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典型,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 为人传诵。而王沈写《魏书》,董统写《燕史》,都是献媚统治者的 伪史,其高下相差甚远。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相关读物-《直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知行启迪】史官作为一个职业,从业人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应 该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同样,我们所有的人也应该坚持 这种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我们 的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2.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 始雪。 【句意品读】对于陈寿、王隐、陆机、虞预都闭口不谈的敏感史实, 习凿齿没有隐晦与曲笔。那些历代的欺骗和蒙蔽,到习凿齿的笔下才 得以澄清。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湮埋在岁月的尘烟里,只有良史才能拨 开云雾还历史以真实的面目。这句话表述了良史秉笔直书的伟大作用 ,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习凿齿等良史的深深敬意。 【知行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或身膏斧钺
( )__________
﹒
答案:(1)名词作动词 考察 (2)名词作动词 埋 (3)名词作动词 写史
(4)名词作﹒动词 树立 (5)名词作动词 犹沾溉,借指赴死或受死
2.动词活用
(1)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
(2)无闻后代 ﹒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退走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知
3.盖烈士徇名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答案:刚烈之士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屈武侯。(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那些邪的、 曲的人,被人鄙视,因为那是小人的做法。 2.被动句。“见”为被动句的标志。被诸葛亮击败。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直书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直 书1.连线作者刘知几(661—721),唐代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20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簿19年。
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先后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史职,撰修国史。
刘知几长期在史馆供职,能够看到大量的史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再加上与史馆中同人观点不同,遂发愤著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写成《史通》。
此后,刘知几名声大扬,迁官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
唐玄宗时,又迁为散骑常侍。
他的官职屡迁,但一直兼任史职,先后参与《姓族系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玄宗实录》等撰修。
2.整体感知《直书》,选自《史通》。
“直书”就是不隐讳事实真相,不饰恶虚美,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中国史学的两个高峰都出现在唐以前。
尤其是从东汉至隋末,史学逐渐从经学的附庸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总结前代史书,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
在当时皇权专制“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直书精神一直顽强地承担着其应有的历史使命。
传统叙事史学因为直书精神的保持,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过去的文明留下了大量可靠的历史见证,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诸国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记载。
1.识字注音违忤.( ) 糟粕.( ) 犯跸.( ) 箕.裘未陨.( ) 惮.色( ) 徇.名( ) 阿.容( ) 谄.媚( ) 2.通假字(1)励其匪躬之节( )(2)私存《嘿记》之文( )3.一词多义1若⎩⎪⎨⎪⎧ 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曰:“不若.与人。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2被⎩⎪⎨⎪⎧ 恶名被.于千载 泽被.后世2被⎩⎪⎨⎪⎧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 被.发行吟泽畔 凝霜被.野草3幸⎩⎪⎨⎪⎧ 以兹避祸,幸.获两全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错误!4.古今异义(1)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古义:________________。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

篇一: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春秋笔法精编教案春秋笔法教案教学参考0831 1300春秋笔法教案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拟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
唐刘知几说:“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
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
至于三代,其数渐繁。
〞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然是一种传说。
但有可靠证据说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度。
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尹〞等史官名称。
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也是当时官方记载和保存文书之制。
及至西周,史职日繁,出现了太史、中史、内史等名目,不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诸侯国也先后设置了史官。
左传定公四年记周初分封诸侯的情形说:“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可见鲁、晋两国在分封之初,周天子便为其配置了史官。
至春秋时,虢、卫、邾、齐、郑、宋诸国也都设有太史,秦有内史,楚有左史,由此形成了整个华夏地区从周天子到诸侯国的史官系统。
古代史官的职责范围很广,但记载史事无疑是其根本工作之一。
国语楚语载:“有事不书,是史失其职守。
〞左传僖公七年称“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仪,无国不记〞。
礼记也有“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动那么左史书之,言那么右史书之〞等说法。
史记秦本纪还把秦文公十三年〔前753〕“初有史以记事,民多化之〞作为一桩大事记载下来,以示重要。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相关读物直书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190426129

直书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了解刘知几的“直书”说及我国古代史学实录的优良传统。
秉笔直书的刘知几刘知几(661-721),唐代史学家。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生于唐代名门,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书,攻读史学,后又致力于文学。
他20岁时中进士。
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奉调长安,任王府仓曹,并参与编纂《三教珠英》的工作。
不久任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又迁为左史。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迁为秘书少监,又掌修史之事。
当时,由于权贵控制史馆,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旨意,刘知几颇不得志。
因此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并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馆垄断史学表示抗议。
景龙四年(710),《史通》撰成。
此后,刘知几名声大扬,迁官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
唐玄宗时,又迁为散骑常侍。
他的官职屡迁,但却一直兼任史职,先后参与《姓族系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玄宗实录》等撰修。
我国史论源远流长。
先秦诸子借评论史事,论证本学派政治观点的正确性,形成我国早期史论的一种形式。
《左传》中的“君子曰”是另一种形式的史论,秦汉以来,又出现了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汉记》中的“论”、《东观汉记》中的“序”、《三国志》中的“评”,以及后史的“史臣曰”。
随着史学的不断发展,史学批评也随之开展起来,出现一种以论述史籍得失、评论史学体例、研究撰史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史论形式。
这种新的史论发端于秦汉而完成于唐代。
到了唐代,刘知几继承前人的批判精神,将这种史学形式发展成“总括万殊,包吞千有”的史论著作,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史通》。
《史通》作为我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直书》教案

《直书》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直书》教案二、文本研读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书》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0526 0801
《直书》学习参考
文化背景
当代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说,中国历史上史学发达有三个时期,“曰晚周,曰六朝,曰两宋”,“体例革新,陈义深远,宏文迭出,名家踵武,虽汉唐盛世,未足比隆”。
也就是说,中国史学的两个高峰都出现在唐以前。
尤其是从东汉至隋末,史学逐渐从经学的附庸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总结前代史书,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20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簿19年。
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先后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史职,撰修国史。
刘知几长期在史馆供职,能够看到大量的史书,形成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再加上与史馆中同人观点不同,遂发愤著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写成《史通》。
《史通》分为内外篇,共20卷。
其中内篇39篇,主要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和编撰方法。
外篇13篇,论述史官的建置沿革、史书的源流和古人著述的得失。
内篇中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早已亡佚,因此现在见到的《史通》只有49篇,共八万余字。
其中,内篇的《六家》《二体》和外篇的《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是全书的纲领。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之作,建立了很多史学理论。
一是对唐以前的史书体例和编纂方法做了全面总结,提出了“六家”“二体”说,并对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等各种体例,以及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等各种编纂方法做了专篇论述。
二是力主直书实录,反对曲笔诬书。
刘知几认为,史书应起到“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作用,不能“曲笔阿时”“谀言媚主”。
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并将之提高到自觉的高度。
三是提出“史才三长”的理论。
刘知几认为,一个史学家应具备三种才能,即史才、史学和史识。
史才,指驾驭史料、撰著史书的能力;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史识,指良好的史学见解和秉笔直书的品德与精神。
其中,史识最为重要。
“三长”之说对后世史学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刘知几专攻史学,且长期在史馆供职,所以《史通》中的见解“贯穿今古,洞悉利病,实非后人之所及”。
当然,《史通》也有不足之处。
书中对前代史书的评判过于严苛,有些评论有失公允,有时“诋诃太甚,或悍然不顾
其安”。
此外,刘知几认为史书应以褒贬为宗,反对为史书加注,主张删去史注,也删去天文、艺文、表历等内容,这也是不妥当的。
《史通》最为通行的注本是清浦起龙的《史通通释》。
今人张振珮著有《史通笺注》,对典故解释非常详细,便于使用。
内容理解
《直书》选自《史通》。
“直书”就是不隐讳事实真相,不饰恶虚美,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全文分为四段,主要说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自己的主张,说明直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列举历代史家的各种情况,说明直书之难。
文章从人的本性谈起,认为世人为了生存,都选择了明哲保身,“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
修史却有自己的要求,要“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
这是本篇的中心论点。
在这一段中,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
在第二段里,列举了历代很多史家的例子。
这一段里,全是正面的人物,都是秉笔直书的典型,但其命运却各有不同。
其中在生前身后都独擅令名的是董狐。
他受到了孔子的赞扬,而且,也显然未受到赵盾的刁难。
赵盾虽然不同意董狐的记载,但除了为自己辩解,认为是自己太留恋祖国了,才给自己招来了忧愁外,并没有做别的什么举动。
但是,其他的史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齐太史记载“崔杼弑其君”,结果被崔杼杀害。
他的两个弟弟先后做史官,也都这样写,也同样被杀。
直到他最小的一个弟弟仍坚持记载这件事,才终于没有被杀。
南史氏听说几位太史都为此事被杀,便带着写好“崔杼弑其君”的简策前往,听说此事已写入史册,这才回去。
司马迁记载汉朝皇帝的事情,并不因为当时是大汉天子的天下就有所隐晦,而是善恶皆书,结果《史记》被诬为“谤书”。
韦昭是三国吴的史官,并不因为孙皓是皇帝,就屈从于其淫威,为孙皓的父亲孙和做纪,而是坚持认为孙和不是皇帝,只能做传。
崔浩是北魏人,历仕道武帝拓跋跬、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朝,官至司徒。
太武帝时奉命监修国史,成《国书》30卷。
因内容详备,且据事直书,遭到一些鲜卑贵族的怨恨,于450年被灭族。
这些史官,都秉笔直书,最终却都因书获罪。
世事如此,所以要求史臣刚直不屈、秉笔直书,实在是太难了。
于是,有人就想出变通的办法。
三国时吴国张俨著《嘿记》三卷,秘藏不宣;东晋孙盛著《晋阳秋》,写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以此来逃避灾祸。
上述的这些事例,都是用来说明直书之难的。
第三段,具体评说六朝史书,列举了用直书和曲笔两种不同的笔法编撰史书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直书之难。
六朝是我国史学的发达期,不仅史书数量空前,而且史学已经从经学的附庸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然而,史书的写法并不因史学的发展而有所改观,曲笔或隐晦事实真相的例子比比皆是。
也许因为
六朝时政权更迭太过频繁,史学家有些也无所适从,乱世中只能苟全性命了。
对“死诸葛气走活仲达”、司马昭派成济杀死魏帝曹髦这些事情,陈寿、王隐、陆机、虞预等人都是三缄其口,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三国志》《晋史》《晋纪》《晋书》中都没有记载。
到了东晋的习凿齿,才在自己的著作《汉晋春秋》中如实地记载了这些事情,使后人得见历史真相。
北魏宋孝王的《风俗传》、隋王邵的《齐志》也都是秉笔直书之作。
在这一段中,一方面用各种事例说明直书之难,另一方面也用丑行最终都会大白于天下的史实来晓谕那些用曲笔写作的史家。
第四段是总结。
著史不易,直书更难。
晚周的南史、董狐,六朝的韦昭、崔浩都是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典型,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为人传诵。
而王沈写《魏书》,董统写《燕史》,都是献媚统治者的伪史,其高下相差甚远。
从传统道德人格角度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时”“谀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
从文体上说,本篇是骈文。
骈文的两大特点──互文和用典,在本篇表现得都很突出。
尤其是用典,本篇不仅用了大量事典,还有很多语典。
比如第一段的童谣出自《后汉书·五行志》,第二段的“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出自扬雄《解嘲》,第三段的“刚亦不吐”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第四段的“宁为兰摧玉折”出自《世说新语·语言》,等等。
用典的好处,是用极省俭的语言表述极丰富的内容。
从本篇的大量用典,不难看出刘知几对前代书籍特别是史书的熟悉。
可以说,正是由于博览各种史书,再加上独立思考,刘知几才最终写出了《史通》这部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之作。
刘知几的《史通》纵横捭阖,征引弘富,在我国古代史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也要看到,《史通》作为一部早期史学论著,在理论架构和逻辑论证等方面,都很不完备。
以《直书》为例,虽然提出了“直书”这一概念,也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但对于直书的基本内涵、原则标准、学术价值等等都未加探讨,对于直书“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社会功用也是点到为止,未作深入的分析。
钱穆先生认为,《史通》只是一部议论史书的著作,称不上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史学理论著作,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