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析秦淮河

合集下载

秦淮河的历史文化

秦淮河的历史文化

秦淮河的历史文化
秦淮河陈贞奇
我最早了解的秦淮河,是从书中读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1923年同游秦淮河,相约写下同题散文,成为佳话。

那迷人的秦淮河令人想望。

几次慕名而来,皆因匆忙和自身文化浅薄,领会不了“明窗洞启”和“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每次都是浅浅游览而匆匆而去。

闲暇翻阅有关资料时,对秦淮河又有了一些了解。

新石器时代,秦淮河沿岸就人烟稠密,经济发达,这里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

相传楚威王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更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千百年来传于后世。

乌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风流的中心,东晋时曾经聚居了王导、
谢安两大望族而名满天下。

隋唐时期,秦淮河渐趋衰落,一度冷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宋始建的江南贡院,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于是秦淮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节时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灯万盏,秦淮两岸,华灯灿烂,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

今天的秦淮河已经是游览胜地,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城中河,值得一游。

依托本土资源,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以“古韵秦淮”主题活动为例

依托本土资源,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以“古韵秦淮”主题活动为例

资源 资源名称
类型
资源价值分析
非遗文化产品,如花灯、代表家乡民俗文化,丰富幼儿
剪纸、绒花等。
对艺术作品的认识。
多 种 绘 画、手 工 创 作 的
物质
为幼儿提供表征和创作的机
材 料。 如 各 种 画 纸、毛
资源
会。
笔、墨等。
各类与秦淮文化历史相 拓展、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
关的绘本、艺术作品。
续表
秦淮河
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展现家 乡自然之美。
老门东 社会
南京博物院·小剧场 资源
非遗传承人
提供丰富、美味的家乡美食。 了解南京历史及南京白局。 民俗文化内涵的展示与传承。
幼儿园家长
保障寻访活动和一对一倾听交 流的顺利开展。
与 秦 淮 相 关 的 古 诗 词、 传递家乡历史文化内涵。
民谣
人文 甘熙故居、秦淮非遗馆
1.亲子寻访——感知家乡美誉。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它们向幼儿展示了具体、 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主题活动开始,我们以亲子“寻 访秦淮河”为切入点,通过游览参观、收集资料、图片展示 等方式,引导幼儿对秦淮河的历史、人文、建筑、美食等产 生探究兴趣,初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地方特
6
2023.10
资源
集中展示家乡民俗特色,是幼 儿观赏、体验民俗文化的重要 场所。
东水关遗址公园
探索南京明城墙,了解家乡历 史文化。
二、多途径开展“爱家乡”体验活动
大班幼儿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探究欲望,能初步了解 人们的生活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保护、尊 重、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以“秦淮河” 为切入点,通过亲子寻访、集体探究、区域游戏、环境创设 多种途径,开展体验、探究、创作等活动,引导幼儿深度感 知家乡文化内涵,萌生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环境健康秦淮河流域研究

环境健康秦淮河流域研究

环境健康秦淮河流域研究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核心区域,秦淮河流域以其魅力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千上万地前来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但由于人们对环境的恶化过于漠视和疏忽,秦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这也促使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开展环境健康秦淮河流域研究。

一、秦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现状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秦淮河流域历史悠久,是南京古城的母亲河。

然而,现在的秦淮河流域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是河水的污染,由于过度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秦淮河的治理和保护陷入了困境。

卡拉奇的“百万尸潮事件”(一场由于高浓度的工业废水排放而导致海洋死亡的生态灾难),也在让南京市民反思自己的环保意识。

此外,秦淮河两岸24小时都处于极高的人口密度之中,沿岸垃圾比比皆是,城市环境更是杂乱无章。

二、秦淮河流域环境健康研究的意义环境健康秦淮河流域研究是对整个生态环境进行诊断和治理的一项特别重要的措施。

秦淮河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南京市民的生活和健康,也关系到其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如果秦淮河流域的环境继续恶化,那么南京的经济和文化在未来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秦淮河流域的环境健康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秦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开展治理,最终使秦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健康。

三、环境健康秦淮河流域研究的实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对秦淮河流域的水质进行全面检测,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工业废水和城市垃圾的排放情况,提出解决方案;2. 建立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组织机构,明确治理和保护工作的分工、职责、标准和规范,确保治理和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3. 建立绿色生态预警机制,及时发现秦淮河流域生态破坏或危机的存在与趋势,采取预防性的保护措施;4. 采集秦淮河流域的植被、地貌等数据,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揭示秦淮河流域生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开展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秦淮河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南京文化三级跨越

秦淮河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南京文化三级跨越

秦淮河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南京文化三级跨越南京,交通便利,既有秦淮河舟楫之利,又有“黄金水道”长江沟通内外。

这座城市可谓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盛。

历史上,小江(秦淮河)和大江(扬子江、长江)对于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京城的发展与两江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小江时代、由小江迈向大江的时代、大江时代。

这一发展历程,正是由偏居江南的“金陵文化”发展为大一统的“南京文化”的历程;是由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时代”发展为跨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的历程;是由江南的地方性城市、地区性政权都城发展为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历程;是由江南城市发展为跨越江南、江北的城市,而且是我国唯一跨越江南和江北的古都的历程;是由农业文明社会转型发展为工业文明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历程。

01小江和大江,都曾是南京城重要军事屏障秦淮河称作小江,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三国志》中。

据《三国志》记载,吴大帝孙权在京口(今镇江)准备将政治中心迁到秣陵(今南京)时曾经说道:“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居之。

”另外,北齐魏收《魏书》中,也有“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之语,其中的“小江”指的就是秦淮河。

秦淮河还叫做淮水、龙藏浦。

小江和大江形成于何时?民国年间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在1927年发表的《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一文中指出,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距今约一亿年前),以河北燕山为中心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初步奠定了中国东部的现代地貌,形成了宁镇山脉;到了大约1000万年前,秦淮河(小江)和南京段长江(大江)才形成。

小江堪称南京的母亲河。

长度约110公里。

从孙吴开始,整个六朝时期300余年间,秦淮河一直是南京城南的一道重要军事屏障,也是沟通南京城内外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

据史料记载,建康城南面秦淮河上的浮航——朱雀桥长90步,约135米。

我们可以据此推测当年流经建康城南的秦淮河宽度在100米之上。

秦淮河的故事

秦淮河的故事

秦淮河的故事秦淮河,是南京市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母亲河。

它源自江苏省溧水县的宝华山,流经南京市区,最终注入长江。

秦淮河畔,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南京城的沧桑和风雨,也传承着南京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秦淮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修筑秦淮河,以解决南京地区的水利问题。

自此,秦淮河成为南京的母亲河,滋养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发展。

秦淮河的故事,还与南京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在秦淮河畔,有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如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江南贡院等,这些都是南京的历史见证,也是秦淮河畔独特的文化景观。

秦淮河的故事,更与南京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秦淮河畔的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等地,是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夜幕降临时,游船在秦淮河上摇曳前行,灯火辉煌,美不胜收。

这里也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成为了南京文化的一部分。

秦淮河的故事,还与南京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

秦淮河畔的美食、特产,如鸭血粉丝汤、鸭血粉丝汤、糖醋排骨等,都是南京的特色美食,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而秦淮河畔的民俗文化,如灯会、赏樱节等活动,也是南京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展现着南京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秦淮河的故事,是南京的故事,更是中国的故事。

它承载着南京的历史文化,传承着南京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见证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秦淮河畔的故事,永远在继续,它将继续为南京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的活力,也将继续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贡献力量。

让我们一起走近秦淮河,聆听它的故事,感受它的魅力,共同书写属于南京、属于中国的美丽篇章。

江南古运河风情南京秦淮河畔的历史与民俗

江南古运河风情南京秦淮河畔的历史与民俗

江南古运河风情南京秦淮河畔的历史与民俗江南古运河风情:南京秦淮河畔的历史与民俗江南古运河风情:南京秦淮河畔的历史与民俗江南地区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其中,南京市秦淮河畔的运河文化尤为独特,凝聚了众多历史与民俗的魅力。

本文将以秦淮河为线索,深入探讨南京秦淮河畔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历史沿革1.秦淮河的起源与发展南京秦淮河是中原水系的一条重要河流,起源于洪泽湖,穿过南京市区最终注入长江。

秦淮河沿岸自古即有人烟,自秦汉时期开始形成了繁华的市集和港口。

2.明代秦淮河的繁荣明代是南京秦淮河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秦淮河畔是南京城内最繁华的地区。

明朝宫廷文化的繁荣使得秦淮河的文化发展水平达到了巅峰,成为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3.近现代对秦淮河的整治与保护近现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秦淮河畔的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然而,南京市政府始终将秦淮河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进行整治和保护工作,使得秦淮河再次焕发出迷人的风貌。

二、民俗风情1.夫子庙文化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是南京城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景区之一。

夫子庙以崇尚儒学为主题,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每年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和中秋节,夫子庙都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展示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

2.扬州扬剧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剧种之一,而扬州作为扬剧的发源地,其在秦淮河沿岸的传承尤为重要。

每年的端午节期间,秦淮河上都会上演扬剧表演,吸引众多观众前来欣赏和参与。

3.烟花凤舞秦淮河畔的烟花凤舞是南京传统的民俗表演之一。

烟花凤舞表演通常在农历春节期间举行,以装扮成凤凰和东方神鸟的人们表演舞蹈和燃放烟花,寓意着燃放旧年的不幸和迎接新年的幸福。

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旅游业的发展秦淮河畔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加大了对秦淮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积极打造秦淮河文化旅游品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秦淮河历史典故

秦淮河历史典故

秦淮河历史典故一、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起源秦淮河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南京市的一条重要河流。

该河流长约110公里,是长江的南京段支流之一。

秦淮河河水清澈,沿岸风光秀丽,被誉为“江南第一河”。

秦淮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秦朝时期。

当时,秦朝的首都咸阳建成后,秦始皇为了加强南方的控制,下令修建延续南京的秦淮河,并将其作为南方的交通纽带和水运通道。

所以,秦淮河也被称为秦江。

二、秦淮河的历史典故1. 秦淮河上的莲花有一古老传说,说秦淮河上常常能看到奇异的莲花在河面上绽放。

这些莲花有着鲜艳的色彩,清香扑鼻,被认为是神明的化身。

相传,只有内心纯洁善良的人才能看到秦淮河上的莲花。

这个传说给了人们对秦淮河的赞美,也使得秦淮河成为文人墨客们喜爱的创作题材。

许多古代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描述了秦淮河上的莲花,使得这个传说更加流传。

2. 秦淮河上的船灯每年的农历到农历九月晚上,秦淮河上都会有一场盛大的船灯活动。

成千上万的精美船灯装饰着秦淮河,各种各样的造型和图案使整个秦淮河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灯笼。

这个活动有着丰富的历史典故。

相传,在古代,南京城深夜经常发生火灾,为了保护城市的安全,官府决定在秦淮河上点亮灯笼以示警示,从而产生了船灯活动的传统。

如今,船灯活动已经成为南京人民庆祝传统佳节的一部分,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3. 秦淮河的春节灯会每年的农历春节期间,秦淮河边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灯会。

灯会上,数以万计的各种形状的灯笼挂满了秦淮河的两岸,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这个灯会活动起源于古代的秦淮河上的舞龙灯会。

相传,秦淮河灯会最早始于南京明代时期,当时人们在寒冷的冬夜里用舞龙表演和点亮灯笼来庆祝新年。

而如今,灯会已经成为南京市民和游客欢度春节的重要活动。

三、秦淮河对文化的影响秦淮河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京文化的象征之一。

秦淮河边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包括钟山、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等。

秦淮河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赏析朱自清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作家,其作品中展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愤恨与反思。

他的作品中经常会突出描绘中国文化的笔触,比如他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篇文章就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来分析一下朱自清的文学特色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写于1920年的一篇随笔,记述了作者在晚上乘坐小船游玩秦淮河时的看法。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大胆的描写秦淮河的景色:“晚上乘船游玩,满河火光,桨声灯影。

船尾拖着九色长缆,游离在梦幻的花火里。

”这直观的描述使读者身临其境,形象地表现出晚上船游时的灿烂景色。

朱自清还在全景式描写秦淮河晚上景色的基础上,将目光放向远处,描绘出“西头清晰而浩淼的玉带,林立裁判官居台,庙宇苍苍,山形如榜,坊街如洗,落英缤纷、烟波渺远,宛若仙境”的壮阔景色。

这种大气而宏伟的景色既表现出秦淮河上灯火辉煌的夜景,也表现出远古秦淮河繁荣而古老的文化氛围。

朱自清将他的文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秦淮河上夜晚景色的美丽,也把远古文化的特色和现代文化完美地联系在一起。

朱自清在他文中穿插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比如他提到“伊阙佳景”这一古老的文化概念,他说“晋商高歌,周旅不眠。

宝应万里,明月孤烛,晚来风信,双青烟波,寒烟拥江,伊阙佳景,清乐无人”。

朱自清这里首先描述了印象深刻的秦淮河景色,然后引用古代的“伊阙佳景”的概念来描述房屋灯火、风信烟波及宁静的夜晚景色,这就是朱自清在文章中穿插传统文化的特色,而这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又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思考,也是朱自清文章思想特色的体现之一。

另外,朱自清章中还有一些唯美的情绪表达,比如他描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芳心欲寄何处,月明星稀”,这里他表达出的深情的情绪的真实性,既有对现实的控诉,也有对秦淮河的美景的珍惜,他对自然的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唯美的情绪表达也是朱自清文章中不可多得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朝时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秦淮河及夫子庙一 带更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 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乌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风流的中心, 东晋时曾经聚居了王导、谢安两大望族而名满天下。
秦淮河的历史
隋唐时期,秦淮河渐趋衰落,一度冷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 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板桥杂记
《板桥杂记》,清余怀(1616年-?)作于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的短篇小说。全书分上卷、中卷、下卷。收选 了一些优秀的小品文。记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 长板桥一带旧院诸名妓的情况及有关各方面的见闻。
桃花扇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所写的是 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 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 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 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秦淮河简介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 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 代繁华之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秦淮河古称淮水,据说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 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古 时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其正流即内秦淮河长10里,故称 “十里秦淮”。
南京在历史上曾经十一次定都,自古在内秦淮河人文荟萃, 商贾云集。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 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 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
秦淮河的历史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两岸酒家林立, 浓酒笙歌,无数商船昼夜往来河上,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 歌曼舞,丝竹飘渺,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佳人故事留传千古
在清代江南贡院考区高中状元者达58名,占清代状元总数的 52%。明清两代名人,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 翁同龢、张謇等”,两岸佳丽如云,笙歌达旦,画舫穿梭。秦淮的 河水滋养了一代艳女的忠魂。 秦淮八艳的事迹闻名于世。秦淮八艳的事迹,最 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 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这些水性女儿的名字, 让金粉浓艳的秦淮河多了些悲凉,多了些风骨,也多了些底蕴和厚重。走在秦淮 河畔,怀想这些秦淮女儿的柔肠侠骨,不禁让人心生出几许敬意和怅然。 她们 都是明末清初,生活在秦淮河上,环香绕翠绣楼中的红尘女子,个个不但花容月 貌,清姿绝色,而且才艺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们都是买艺不买身的南 曲名伎,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菡萏朵朵,风姿绰约伫立在风雨飘摇的红尘中不屈不 饶。尤其是那些不畏权贵,对明朝的前途感到忧心忡忡,铁骨铮铮,不让须眉的 女子,更让人心生敬意。
匆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文化分析
创作背景
《匆匆》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 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运动过后由于旧 的东西没有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作者感受着时代 脉搏,内心充溢无尽找不到出路的迷茫苦闷。但是坚强的他 并不甘心沉沦,而是执着地追求人生理想。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 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1923年 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1925年任清华 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 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朱自清是文学研究 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 民主战士。代表作《春》《背影》《荷塘月色》
南宋始建的江南贡院,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于是 秦淮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
秦淮河的历史
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富贾云集, 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 元宵节时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灯万盏,秦淮两岸,华灯灿烂, 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 幻的美景奇观。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
六朝金粉
原文第三段: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 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
首先说六朝,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吴国,东晋,南朝 宋、齐、梁、陈六朝定都于南京,因而南京常被称 作“六朝古都”。 再说金粉:旧时妇女妆饰用的铅粉,常用以形容繁 华绮丽。亦形容六朝的靡丽繁华景象。
六朝金粉地 十里秦淮河——南京
创作背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 同游秦淮河时所作的散文,这篇文章写于1923年10月,正 值五四运动过后四年,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两位作家身 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想要借游览秦淮河滋润自己干枯的心 灵,慰藉自己寂寞的灵魂。但是在游览的过程中,他们在灯 影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亲身感受新旧文化的交锋,显 得和这个环境很不协调。两位作家乘兴而来,惆怅而去,深 有感触,便相约写下这篇同题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