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德“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实践困境及自我解决
康德美之形式的四种内涵——兼论康德美学基本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 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SY2019B1 1 ) 的成果。感谢张志
伟 、舒远招、李伟、刘作等学者的宝贵建议和修改意见。
①
张志忠:《康德的自然合目的性原则的实用意义》,《揭谛》2006年 第 1 0 期。
②
本 文 的 “表现论” ( theory of e x p re s sio n )是从美的事物表达了审美理念和理性理念的意义上说的,而与
2 0 世纪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主义(ex p ressio n ism )无 关 (参见朱会晖:《康德艺术论中的形式主义与表现论之间的
张力》,《文艺研究》2018年 第 7 期)。
25
皮 采 泰 鸯 2021年 第 3期
盾 ,是 否 存 在 “万物皆美” 的困境,以及鉴赏判断的普遍有效性的“证成”等作出澄清和 分析,以为我们深入地理解康德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哲学乃至美学本身的影响奠定进一步的 基础。
具体来说,康德认为通过知性范畴之殊化而得到的经验性知识命题的总和,总是极大地 丰富和偶然的,而它们要被有意义地观察和理解,亦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普遍必然性 的知识,就必须被置于一个系统的统一性体系之中并通过其“检验”。简言之,理性的系统 统一性的原理是特殊的经验性法则能够成为普遍有效的自然规则的“试金石”,据此凡是不 适应此系统性原理的经验性法则都是不正确或者是“有缺陷的”© 。而作为系统的统一性原 理 ,康德认为它既非来自实践理性(因为实践理性与经验领域完全无关),也非来自知性 ( 因为知性只能通过范畴的感性化来提供特殊的自然法则),而 是 来 自于判断力。但是规定 性的判断力本身并不产生任何原理,因为它用来统摄特殊直观的普遍规则要么来自知性,要 么来自理性。由此康德认为知识的系统统一性原理只能来自于反思性的判断力。但这条原理
学习目标_无目的的合目的性_于世华

于世华笪文〔摘要〕从学生的视角看,教育有无目的之辩的实质在于学生学习有无内在目的。
学习的内在目的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就不会有完善自我的目的。
教育学家设计的教育内在目的无法产生学习的内在目的,因为这些理论离教师的内心需求还很遥远,无法真正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习目标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要求教学走向审美。
由此,学习目标可以让没有“成人”目的的学生,能逐步走向“成人”。
〔关键词〕学习目标合目的性审美教学学习目标: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一般来说,目的与目标是统一的,行动目的内在规定了行动目标。
一只饥饿的狮子展开了觅食的行动,行动目的就是解决饥饿,满足肌体的欲望,行动目标只能瞄准它能吃的并有可能捕获到的动物。
人类的行动目的与目标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农民种地的目的是获得粮食,满足生存的需要,行动目标就是提高农作物的收成。
在这里,目的、目标都在行动之中,而不在行动之外。
然而,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学习目标常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教育有无目的之辩的实质(一)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没有外在目的杜威并不否认国家作为教育主体具有目的性。
杜威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才可能从教育历程内部制定教育目的,因为人们是自由民主的。
”[1]尽管如此,杜威仍然认为教育是无目的的,因为,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是外在于具体教育行动之外的。
杜威认为,“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
”[2]显然,杜威的教育目的是以过程之中与过程之外来区分教育外在目的与教育内在目的的,而不是从行动主体来区分的。
事实上,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杜威已经排除了国家主体,因为,国家是不可能从教育过程之中制定教育目的的,除非民主社会,而民主社会只是他的教育理想。
所以,杜威的希望不在于国家能在教育过程中制定适用于全体学生的教育目的,而在于引导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从而使新生一代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以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
论康德美学中无目的合目的性之涵义

On the Meaning of No Purpose and Purpose in
Kant’s Aesthetics
作者: 吴宁[1]
作者机构: [1]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页码: 48-5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康德美学;目的;合目的性;先验
摘要:康德美学建立在其先验哲学基础之上。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审美对象总结为四个基本特征,也是四个悖论。
其中无目的合目的性被康德认为是'按照在它们里面所考察的目的的关系来看'的一个契机,无目的合目的性体现出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是康德目的论在其美学思想中最为集中的体现。
无目的合目的性是康德审美判断理论的枢纽,也是康德对于美的分析最为核心的部分,同时它也表征着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并由此与经验主义美学和理性主义美学区分开来。
对于无目的合目的性的涵义分析是我们理解康德先验美学思想的关键。
_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_读康德_判断力批判_之_美的分析_有感_刘同亮

32康德,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是近代西方美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
马克思曾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极其深刻地说明了康德的启蒙主义进步倾向集中表现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在现实的实际斗争中却一无所为。
他的美学与文艺理论著作《判断力批判》在欧洲美学与文艺理论史上影响深远。
康德的美学是在和以前的唯理主义美学(继承着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系统的鲍姆嘉登)和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以布尔克为代表)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矛盾的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他的三个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作为代表。
其中《判断力批判》集中体现了康德的美学和文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
德国大诗人歌德曾经充满感情地说:“我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刻都应归功于它。
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我的那些井然有序的极其多种多样的兴趣:对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作品的解释是按统一方式进行的,审美的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是相互得到阐明的。
”一初读《判断力批判》首先要弄懂两个问题,一是要理解它的独有的一些术语,例如“想象力”、“知解力”、“理性”、“判断力”、“目的”、“合目的性”等等,其含义都不是我们一般人通常所了解的意义。
如果我们用常用的意义去理解它们,就会觉得不可解或发生误解。
康德的术语一定要从他著作的上下文联系中才能摸索到比较正确的理解。
二是要了解康德写《判断力批判》的意图。
只有弄清这两个问题才能读懂《判断力批判》。
1790年康德在完成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为了补足他的哲学体系,发表了《判断力批判》。
邓晓芒先生在他的《康德哲学讲演录》中说,康德认为他的哲学有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论的问题,由《纯粹理性批判》解决;第二个问题是“我应该做什么”,这是道德问题,是由《实践理性批判》解决;第三个问题是“我可以希望什么”。
康德问题及其解答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月 第21卷第2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1No.2Apr.2020 [收稿日期]2019-12-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015);嘉应学院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作者简介]彭小伟(1981—),男,广东省茂名市人,嘉应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
引用格式:彭小伟.康德问题及其解答[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43-49.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DOI:10.12186/2020.02.006文章编号:1009-3729(2020)02-0043-07康德问题及其解答Kant’squestionsandhissolutions关键词:康德问题;先验人类学;实用人类学;理性存在者彭小伟PENGXiaowei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作为康德问题的高度概括,“人是什么”既是康德哲学的切入点,又是康德哲学的理论旨趣。
对此,康德一方面从先验人类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考察,将这一问题分解为“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和“我可以希望什么”三大问题,在其不同著作中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另一方面,康德又从实用人类学的视角对其展开了剖析。
在康德看来,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个体即理性的存在者。
然而,康德的解答注定了“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绝不可能存有终极的答案,因为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越深入,由此产生的责任也就越大。
·34·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月 第21卷第2期 一如我们所知,所谓“康德问题”,可以归结为“人是什么”的问题,这是贯彻康德哲学的主线,也是康德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的问题。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作为先验的判断力的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所在。
而对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特性与影响的剖析与揭释,可增进对合目的性原理乃至整个康德美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1.目的与合目的性的规定在康德美学中,目的与目的性等概念都有他特定的规定,在探讨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之前,须把这些概念厘定清楚。
那么,什么是目的呢?康德给出了自己的确切的表征,他说:“一个关于对象的概念在它同时包含着这个对象的现实性的基础时叫做目的。
”(1)康德把目的分为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两种,外在目的指一物的存在是为了它物,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适应性。
在这里,康德所谓的“目的”是一种“内在目的”,它意指在一事物的概念(本质)中包含着它自己的内在可能性的根据,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形成与发展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是有赖于其内在必然性。
很显然,康德的内在目的论,有别于无目的性与外在目的论。
关于什么是合目的性的问题,康德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而一个物体和诸物的只是按照目的而可能的品质相一致时,叫做该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2)在康德看来,判断力的原理,在涉及一般经验的规律下的自然界活动的形式时,就称为在自然界的多样性中的“自然的合目的性”。
而自然的合目的性又可分为形式的合目的性和质料的合目的性。
显然,康德作为审美判断之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指形式的合目的性,它是关于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而有别于作为关于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的质料的合目的性。
康德进一步阐释了关于目的与合目的性的思想。
就目的而言,例如“人”之所以成为“人”自身,正是基于按照“人”这一概念要求自己,并由此与其它动物区分开来。
“人”这个概念本身包含着人的现实性的基础。
无疑,它是自身存在的根据。
就合同的性而言,通过此概念可以把自然界的诸经验规律的多样性统一起来。
例如看见一座山、一条河、一朵花时感到的愉悦及其一致性。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在道德哲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的道德理论主要体现在他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
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个被称为“二律背反”的概念,这一概念在道德哲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对康德的二律背反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探讨其解决方法。
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二律背反”。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二律背反”指的是一种伦理问题,即一个人在进行决策时,可能会遇到两种伦理原则的冲突,这两种原则都具有道德上的正确性,但又互相排斥,彼此矛盾。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一个人在隐瞒真相可以拯救其他人的性命,那么他该如何选择?隐瞒真相是不诚实、不道德的,但如果不隐瞒真相就会导致更大的伤害。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二律背反”的情况。
康德主张,道德行为应当由人的意志根据普遍的道德规律决定,而非根据任何特殊情况的结果。
但是在这一点上,他遇到了“二律背反”的困境。
在面对两个道德原则的冲突时,康德认为人们应当以自己作为世界公民的立场来决定行为,而不应当受到情感或特殊情况的左右。
这种看法体现在他所提出的“绝对的道德命令”的概念中,他认为人们应当遵守“绝对的道德命令”,而不是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
康德的这一观点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实践困难,因为在现实中人们往往面临极为复杂的伦理问题,不可能总是以世界公民的立场来自我约束。
这就给康德二律背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对康德二律背反的质疑,并尝试通过修正康德的理论来解决这一困境。
其中一个主要的修正观点是通过“中庸”的道德观念来解决二律背反。
中庸道德观念认为,在面对两个道德原则的冲突时,人们应当寻求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而非强调只遵守一种绝对的道德命令。
这种观点强调了伦理决策需要考虑情境与结果,而非仅仅以绝对的道德原则来决定行为。
通过强调情境与结果的重要性,中庸道德观念试图超越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
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在特殊情况下允许违反相对道德原则的观点。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浅析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一)审美判断第一契机:审美无利害审美无利害或称审美无功利,是指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体放弃同对象的利害关系,也就是对所关照对象的实存失去兴趣。
我们欣赏一个人.一件事物的美,当目光与事物蜻蜓点水一触碰,美的信号被接收,随即审美主体在大脑中给对象贴上美的标签,审美主体需要保持心灵的纯净,美的就是美的,审美鉴赏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的,人具有这种独特的评判能力,假设我和某人是仇敌,我对其进行美的评判是无功利的,无利害性的,我会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评判,保持内心的纯客观,带有杂质的审美是违心的。
(二)审美判断第二契机: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康德认为:“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审美所要求的普遍有效性是将个人独特的单一判断量化为众人普遍的审美判断,但这种普遍的审美判断不是客观的,是一种假定的普遍赞同。
人往往在看到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时发出感叹,希望同行的人赞同自己的观点,目的是想达到普遍的审美判断。
美无处不在,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人在接触到它而满足感官,心理享受时,人以一种主观看法去定义一事物是美的,这才达到美的实质。
建筑物,人体,色彩,线条等等往往得到人的喜爱,它们都是不同形状,不同构造的,人们在评判什么是美时是无完整的,无具体的概念与定义的,美的东西能引起人普遍的心理契合。
换句话,虽说人对美的东西的判断无概念性,但却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是所谓的主观普遍性,使人们对美的东西有认同感,以此达成对美看法的一致。
(三)审美判断第三契机: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的无目的”即不涉及其他逻辑性概念,也不以外在的有用性或道德的完善性为目的。
美与主体的实用性目的也无关,主体不应因对象的属性、质料而认为对象是美的。
人的大脑在对一件东西进行美的认识时,肯定不是以那东西的原材料,使用价值等为美的依据,这一切与美无直接的,无间接的关系,从前面分析知,美与人的主观意向很亲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的原因 , 目的则是概念最终期望实现的结果 。其 中, 而 概念的最终实现与期许 目的的契合 程度即为“ 目的性” 合
由此观之 , 目的” “ 目的性 ” 紧密相关的两个概 念 , “ 与 合 是
至此 ,无 目的而合 目 “ 的性” 中的“ 目的” 无 魄内涵就明
晰了, 是指没有实质性 的主 观 目的和客 观 目的。这就 决定 了审美判断不能涉及到客体的存在 、 质料和内在属性 , 也就
是不能关乎 内容 , 即内容不构 成审美判 断的标 准。这样 亦
一
谓“ 客观 目的” 是指某 种客观 的评价标 准。客观事物 符合 这种客观 的评 价 标 准 , 们便 说 它 具有 “ 观 的合 目的 我 客 性” 。客 观 目的分 两 种 , 种 是 实 质 性 的客 观 目的 , 各 种 一 如 自然产品的存在就具有客观的合 目的性 。雄孔雀长有 大而
来, 这里的“ 目的性 ” 只剩下形式性 的主观 目的可 以 合 就
艳丽的尾羽是为了吸引异性 , 符合求偶繁殖 、 延续种族这一
客观 目的。另一种是形式性 的客观 目的, 如一些数学命 题
合了。前面 已经说过 , 形式性 的主观 目的没有实质 性的内 容, 因而可以超乎功利 , 除利 害对审美 的干扰。同时 , 排 形
从字面来看 , 这一命题是 自相矛盾的。既然无 目的, 又
何来合 目的性 呢?要理 清这一矛盾 , 需要从 “目的” “ 及 合 目的性 ” 两个概念的分 析入手。康德认为 , 目的是一概 这 “
念 的对 象 , 如果 把 这 一 概 念看 作 那 对 象 的原 因 ( 即它 的可 能
性的现实基础 ) 的话 ” 。换句话说 , 每一个概念都对应 了一
第3 0卷第 3期
2 0 10年 3 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0. . 1 3 No 3
J u n lo a n n ie st o r a fXin i g Unv ri y
M a . 01 r2 O
文章编 号 :0 6— 3 2 2 1 ) 3 0 1 0 10 5 4 (0 0 0 — 0 0— 2
关键词 : 康德 ; 美学; 目的而合 目的性 无
中 图分 类 号 :5 63 B 1.1 文 献 标 识码 : A
在康德的美 学体系 中,无 目的而合 目的性 ” 关于审 “ 是 美判断 的重要命题 , 是康德按照关 系的范畴对审美判 断作 出的考察 , 是审美判 断的先天原理 。
浅析 康德 “ 目的 而合 目的 性 ” 无 的 实践困境及 自我解决
贺 赞
( 汉大学 文学院 , 武 湖北 武 汉 4 0 7 ) 3 0 2
摘 要: 在康德 的关学体 系中, 无 目的性而合 目的性” “ 是审 美判断的先天原理 。然而, 将这一原理作 用于审美实
践 , 无 法解 决 现 实 中 大量 “ 纯粹 美” 问题 。 针对 这 一 实践 困境 , 德 引入 自由 美与 依 存 美 的概 念 , 美 学研 却 非 的 康 将 究与 审 美 实 践截 然分 开 , 承认 了 审 美在 实 践 中 的 “ 目的 而合 目的 性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实现 了“ ” 通 “ ” 有 , 美 沟 真 与 “ ” 善 的媒 介 作 用 。
式性 的主观 目的也不存在 一个实在 的概念 , 因而可 以避 免
合乎数理规律 , 同样具有客观的合 目的性 , 只不过它没有实
质性的 目的, 只是纯粹 形式上 的契合 。这两 种 目的之所 以
审美判断变成知识论或价值论上的判断。这样 , 元 目的而 “
合 目的性” 实际上就是 “ 无实质 性 的主客观 目的而合 形式 性的主观 目的性 ” 。这种 形式 性 的合 主观 目的性 指 的是 “ 无利害、 无概念 的纯粹形 式适应 了或者说契合 了主体的心 意状态 , 使主体的想象力 和知性等认识能力激动起来 , 自由
系 角度 来 看 , 目的 可 以分 为 客 观 目 的和 主观 目的 两 种 。所
为美 , 不符合 的即为不美。根据这一原则 , 审美显然不能有
客观 目的。不能 因为雄孔雀的尾羽符合繁殖的需要就 断定 雄孔雀是美 的, 也不 能因为某数学公式符 合 自然 法则就断 定这个数学公式是美的。
的 主观 合 目的 性 。另 一 种 则 是 形 式 性 的 主 观 目的 , 种 目 这
的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 只是在形式上契合主体的需要。
在康德的美学体系 中, 了“ 目的而合 目的性” 一 除 无 这
先验原则 , 还有“ 审美无利 害” 和“ 审美无概 念 ” 两个原则 。 简单来说 , 谓 利害关 系就 是对 象 的实 际存 在 ( 所 内容 、 质 料) 使人满意或不满意 , 从而引起人 的愉快或不愉快。审美 无利害就是在 审美时对 于对象 的存 在“ 不感兴趣 ” “ 绝 , 对 象的单纯表象在我心 中就伴随着愉快 ” 主体 的心情是 “ , 纯 然淡漠 ” 根据 “ 的。 审美无利害” 这一原则 , 审美显然不能有 实质性的主观 目的, 能因为客观对 象满足 了主体某种 现 不 实的需要 而判断它是美 的。面包虽能充饥 , 使人感到愉快 ,
但是因为 和主体之间存在利 害关 系 , 因此不能作 为判断美
的标 准。“ 审美无概念” 即我们 不可能找到一个 关于美的 , 概念 , 并用此概念来判 断什 么是美 。 符合这一概念的事物即
有 目的才可能合 目的, 目的则谈不上合 目的。如此说来 , 无
“ 目的而合 目的性 ” 无 中前后 两个 “ 目的” 指 向的必 然不 所 是同一个对象 , 而是具有各 自相对 的内涵。 这便需要我们追溯康德的 目的论体系。康德在他 的 目 的论中 , 不同的原则 , 目的进行 了划分。从 主客体关 根据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