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案例-华谊兄弟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华谊兄弟为例

华谊兄弟融资战略管理分析(一)公司背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为HUAYI BROTHERS MEDIA CORPORATION。
1996年5月15日创建于北京,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公开发行4200万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格为28.58元/股。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0027。
华谊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王中军为其法人代表。
华谊兄弟的主营业务为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服务及相关服务业务。
作为国内首家境内上市的民营传媒企业,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发展到如今庞大的娱乐帝国,华谊兄弟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崛起之路。
它的成长路径和运营模式[1]反映出了影视传媒企业从小到大, 不断做强的发展轨迹。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娴熟的人才运用、完整的产业链构成使得华谊兄弟在国内影视传媒业纵横捭阖、名震四方,在公司业绩上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娱乐圈的焦点、业界的宠儿、民营影视娱乐公司中的典范和领跑者。
(二)案例内容1996年5月15日创建于北京,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公开发行4200万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格为28.58元/股。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0027。
华谊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王中军为其法人代表。
华谊兄弟的主营业务为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服务及相关服务业务。
时隔不久,华谊兄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广告公司,摇身变为拥有众多大牌明星的上市公司。
公司规模迅速地扩大主要是通过股权融资和股权回购的扩张型资本运营方式实现的。
(三)背景知识企业融资战略(Corporate Finance Strategic)融资战略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地支持投资所采取的融资企业融资战略组合,融资战略选择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而且还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因此,研究企业所处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影响企业融资战略的因素,对于正确选择融资战略以提高企业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 融资战略是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企业的融资战略,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分析融资环境,选择企业的融资方式,衡量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实现融资结构的最优化,已经成为企业融资战略研究的重点。
华谊兄弟启示录

华谊兄弟启示录进军影业无心插柳1960年代,王中军出生于北京的部队大院。
1976年初中未毕业他就应征入伍,到保定当侦察兵,五年后复员,进入国家物资总局物资出版社任美术设计、摄影记者。
1985年,王中军从物资总局辞职,到中国永乐文化发展总公司任广告部经理。
1989年,王中军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传媒,1994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后,怀揣在美国打工赚到的10万美元回北京创业。
信海光:特约资深撰稿人文/信海光华谊兄弟启示录磊承包经营了一家华谊展览广告公司,后来须自己独立注册一个公司,情急之间,就沿用了“华谊”,并加上“兄弟”二字以示区别,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华谊兄弟”的最初起源。
成立之初,华谊兄弟的主要业务是做一本直投广告杂志,收些餐饮广告,合集成类似《吃在北京》之类的册子,然后邮寄给外国驻华机构、外资企业、三星级以上高级公寓。
在此期间,王中军发现中国的银行还都没有统一的标识,而在美国,稍有规模的企业,网点都是统一设计的。
王中军开始向多家银行推销自己的CI 设计方案,并拿下了中国银行全国1.5万个网点的企业形象标准化和信用卡标准化等一系列CI 项目。
随后不久,王中军又拿下了华夏银行的单子。
再后来,中石油、国家电力、中国联通等大型企业也成为王中军的客户。
这使王中军兄弟挖得了事业的第一桶金,并使华谊兄弟广告成为当时的中国十大广告公司之一。
“这是太简单的方式,其实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中国没有。
这不是我创新的,而是我学来别人的方式。
”王中军后来公开表示。
华谊兄弟从广告业进军影视业,看似偶然,其实也存在某种必然性,因为当时中国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成型的“影视业”,所谓“影视业”,总是与广告公司有说不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1997年,王中军的广告公司销售额已经达到6亿。
作为广告公司,必须从电视台购买一定的时段作为广告的播出平台,而单纯购买时段竞争很激烈,成本和难度也较大,于是他选择了一条大多数广告尽管早期的华谊“没有任何战略布局、没有宏大的理想”,但还是有意无意在影视业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大多和其广告业的背景有关。
华谊兄弟案例分析

案例:华谊兄弟传媒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是中国最知名的综合性娱乐公司之一,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创立于1994年,1998年投资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影片《没完没了》、姜文导演的影片《鬼子来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随后华谊兄弟全面投入传媒领域,投资及运营领域涉及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时至今日,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广告、影视、音乐、发行、艺术设计、建筑、汽车梢售、文化经纪、投资等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本案例主要围绕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华谊兄弟”)在文化产业领域内的成就展开。
一、业务概况目前,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旗下有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华谊兄弟影业投资公司、华谊兄弟文化经纪公司、华谊兄弟音乐公司、西影华谊兄弟电影发行公司、华谊兄弟电影国际发行公司。
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作了如下概括:“我们的业务实际是两大板块,电影电视及其衍生产品放在一起是一个板块,娱乐营销、音乐公司和经纪人公司划分到第二大板块。
相互补充的强势产业链,形成了华谊兄弟的核心竞争力。
”(一)电影业务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影视部,从1998年投资冯小刚电影《没完没了》以来,华谊兄弟电影形成了电影策划、投资制作、营销、发行的完整电影运营阵容,是少有的全面型电影投资企业。
华谊兄弟电影从2007年起开始涉及电影院投资运营。
华谊兄弟是国内最成功的民营影视公司之一。
(二)电视业务华谊兄弟电视主要致力于国产电视剧的投资、制作和发行。
旗下现有张纪中工作室、李波工作室、周冰冰工作室、王芳工作室和吴毅、康红雷领导的浙江天意影视有限公司。
公司每年以高达500集的生产量占据中国电视剧市场的领军位置,近年来推出了《士兵突击》、《鹿鼎记》、《我的团长我的团》、《我在天堂等你》、《大院子女》、《远东第一监狱》、《艰难爱情》等老百姓喜爱的作品。
(三)经纪业务华谊兄弟文化经纪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文化经纪公司。
非体制内传媒集团现状综述

非体制内传媒集团现状综述一、非体制内传媒集团1、民营报刊出版集团案例:现代传播集团现代传播集团(Modern Media Group;HK:0072)是中国大陆首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的内地民营传媒集团。
该集团创立于1993年,以出版国际化、时尚、高品位的平面媒体为宗旨。
集团在香港制作《号外》,在大陆经营七份杂志,包括《周末画报》、《优家画报》、《新视线》、《汽车生活》、《健康时尚》、《生活》及《大都市(男士/女士版)》。
现代传播集团是中国本土原创国际化出版集团,集团的“创新”烙印无处不在。
1998年,集团精心打造的《周末画报》成功改版,以杂志式报纸的创新形式,迅速成为新世纪中国精英读品。
2003年,香港拥有27年历史的顶级时尚文化杂志《号外》加盟,在重新包装和改版后,《号外》跨越了香港的文化界线,成为一本国际文化刊物。
现代传播集团打造中国创意生活类媒体第一品牌的《新视线》、寻求商业变革力量的高端商业杂志《东方企业家》、满载梦想、知识和趣味的精英汽车读物《汽车生活》以及中国第一本宣扬LOHAS生活方式的女性健康杂志《LOHAS健康时尚》。
现代传播集团引进的国际版权合作刊物——法国高端时尚杂志品牌《NUMERO大都市》以及汽车时尚杂志《INTERSECTION汽车生活》。
同时《周末画报》分别于2010年4月和2010年11月发布了基于Iphone的应用终端以及基于Ipad的应用终端iweekly。
现代传播的地域战略版图也在向二线城市延伸,已于杭州、天津、重庆三地具有影响力的生活方式类周报《时尚周末》、《假日100》和《渝》报展开了深入的合作。
◆现代传播集团的核心战略优势在于:(1)立足沿海开放地区,专注时尚领域,在传播平台和信息渠道资源日趋廉价的时代中,构建有核心内容优势的传媒集团,承继传统出版传媒业的内容为王优势。
(2)充分利用沿海地理优势,积极与国际时尚媒体同业合作,突破本土市场限制,积蓄国际竞争实力。
华谊兄弟传媒公司并购案例研究

华谊兄弟传媒公司并购案例研究华谊兄弟传媒公司并购案例研究一、引言近年来,中国文化娱乐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代表,华谊兄弟传媒公司以其多元化的业务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业界瞩目的企业。
而并购,作为企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手段之一,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和拓展市场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
本文以华谊兄弟传媒公司的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并购战略与实施的背景、动机和效果,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二、华谊兄弟传媒公司的并购背景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媒企业之一,华谊兄弟传媒公司成立于1994年,始终致力于电影、电视剧、音乐和艺术等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和运营。
凭借其出色的创意与市场洞察力,华谊兄弟传媒公司成功推出了众多知名作品,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
然而,单一的经营模式和局限的业务范围使得华谊兄弟传媒公司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公司开始积极考虑并购战略,寻求资源整合和业务拓展的机会。
三、华谊兄弟传媒公司的并购动机1.拓展产业链条,提高核心竞争力华谊兄弟传媒公司通过并购可以快速获得其他企业的资源和技术,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产业链条。
通过与相关产业的整合,可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
例如,2015年华谊兄弟传媒公司收购了大股东王中军旗下的光线传媒,整合了电影制片、发行和影院运营等环节,实现了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2.实现业务多元化,降低风险文化产业的风险较高,市场波动性大。
通过并购,华谊兄弟传媒公司可以将业务多元化,降低对于单一业务的依赖,减少市场风险。
同时,通过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增长点。
例如,2016年华谊兄弟传媒公司收购了娱乐营销公司索尼梦工场中国的60%股权,并整合了音乐、艺术、动漫等多个领域的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多元化经营能力。
《2024年影视公司商誉研究——以华谊兄弟为例》范文

《影视公司商誉研究——以华谊兄弟为例》篇一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华谊兄弟公司的商誉现状,探讨商誉对其品牌形象及市场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在当下市场竞争中,影视公司如何维护和提升商誉的策略。
通过对华谊兄弟的案例分析,期望为其他影视公司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引言商誉是公司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影视公司的品牌形象、市场竞争力及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华谊兄弟作为国内知名的影视公司,其商誉的构建与维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华谊兄弟的商誉现状,探讨其商誉的形成、维护及提升策略。
二、华谊兄弟商誉概述华谊兄弟自成立以来,凭借其优秀的作品和专业的运营,逐渐树立了良好的商誉。
其商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作品质量:华谊兄弟出品的影视作品以高品质、高口碑著称,为公司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 运营能力:公司具备强大的项目策划、制作和发行能力,确保了公司持续的盈利能力。
3. 企业文化:积极向上、创新进取的企业文化,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华谊兄弟商誉的形成与维护1. 优质作品是商誉的基石华谊兄弟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推出优秀的影视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商誉。
2.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商誉的保障华谊兄弟在经营过程中始终遵守法律法规,坚持诚信经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3. 强大的品牌传播力通过有效的品牌传播策略,如社交媒体营销、明星代言等手段,不断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商誉对华谊兄弟的影响1. 增强市场竞争力良好的商誉使华谊兄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合作伙伴。
2. 提升品牌价值商誉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品牌价值,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合作资源。
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商誉有助于公司在行业内树立标杆,推动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影视公司如何维护和提升商誉1. 坚持质量第一出品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是维护和提升商誉的关键。
影视传媒行业财报分析——以华谊兄弟为例

四、行业财务对比研究
• 偿债能力 • 营运能力 • 盈利能力 • 发展能力 • 杜邦分析
3/25/2014
偿债能力(2012)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现金比率(%) 资产负债率(%)
华谊兄弟 1.7239 1.2917 39.5839 48.6525
中视传媒 光线传媒 华策影视 1.8071 11.0661 6.2286 1.6642 10.2748 5.0606
年份
华谊兄弟公司在上市之后,用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不断增长。公司主要 把现金用于投资活动,但并未得到预期的回报,且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 也不足以支持投资活动。
华谊兄弟公司在2009年上市时筹资活动的现金流达到了近几年最大值,说 明公司为了上市运用了较多资金进行了筹资。2009年至2010年筹资活动产生的 现金流量净额变动最大,说明公司在上市的第二年运用了许多资金偿还了筹资 时的债务。总体上看,华谊的现金流管理还需加强,三项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 不是非常理想,尤其体现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逐年增加。
植入式广告娱乐营销等商业手段机遇行业前景政策的放宽业内资本和业外资本的引入市场体制正规化民营企业有序竞争新媒体带来新契机民营影视企业的播出平台不断拓展影视产业链的完善涵盖投资研发生产销售都的完整产业链3252014挑战资源限制目前针对影视行业出台的法规属于行政性的规定高端拍摄器材还是放映设备依赖外国进口设备保缺少与之相配的法律条文障难以突破欠缺政策上的支持制播分离制度久未实行民营影视企业缺少名正言对好莱坞式大片借鉴水平较低拍摄和后期上都难以表现出强烈的视觉顺的播出渠道效果监管制度法技术水平相对律保障欠缺落后3252014挑战投资者投机心理由于影视传媒行业是一个收益相对并不全稳定的行业其盈利来源受各时间段上映的电影或电视剧收视率影响较大容易滋生投资者的投机心理
文化创意企业获取战略性资金的策略分析——以华谊兄弟为例

司, 也分别是 曾经和未经上市前融资的代表。 本文选 取华谊兄弟作为研究对象 , 以宝德股份作为比照, 并 探 索文 化创 意企业 如何 聚集 金融 资源 、获 得 良好 成
收 稿 日期 :0 0 1— 4 2 1- 2 2
配售, 合计动用资金量达到 13 9 亿元。 在华谊兄弟 网 下 配售 中 ,多数 基金 均是按 照 网下发 行总 量 80万 4
股 的上 限 申购 , 示基 金看 好该 股 。 照华 谊兄 弟 的 显 按
招 股计 划 ,此次 募集 的资 金将有 助 于华谊 兄弟 未来
龙头 。
( ) 二 宝德 股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甚 远 。如 果 国内文化创 意企业 不能 尽快提 升资金 实
力 和生 产规 模 , 就无 法 真正 构建 影 视业 “ 大投入 、 大 产 出” 的工 业化生 产模式 , 只能停 留在“ 作坊 式生产 ”
璐(9 7 )女 , 西西安人 , 18 一 , 陕 西北政 法大学经济管理 学院硕士研究生 , 究方 向为产业经济、 研 投融资管理。
・
39 ・
经济 与 管 理 ( 刊 ) 月
21 年第 2 01 期
加快 向 多层次 、 跨媒 体 、 地 区方 向的 扩张 , 极延 跨 积 伸产业 链 和价 值链 , 望成 为我 国影 视 娱乐 产 业 的 有
2 1 年 2月 01
经济与管理
Ec o d M a a me on my an n ge nt
F b.2011 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模式案例-华谊兄弟
商业模式案例
资本运作
【案例】资本练就华谊兄弟
【基本概况】
股权回购引入多轮资金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的前身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于1994年创办。
2000年3月,王中军和太合集团各出资2 500万元,将其重组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王中军兄弟持有50%的股权。
2001年王氏兄弟又从太合控股回购了 5%的股份,拥有了公司的绝对话语权。
主业为地产和金融的太合集团,主要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但正是它的2 500万元,使华谊兄弟迅速完成了初始扩张。
随着实力的壮大,华谊兄弟开始进人加速扩张阶段,为解决所需资金,公司又进行了三轮私募,先后引入了 TOM
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等传媒集团和其他金融投资机构。
与合资时相比,王中军兄弟的财技已然提升。
在这三轮融资中,华谊兄弟均采用了国际流行的"股权融资+股权回购"的手法操作,公司先从其他原股东手中溢价回购股权,再向新投资者出售股权融资,由此不仅保全了影片版权的完整性和对公司的控股权,也强化了外部资金的流动性,以便其获利后安全退出。
2004年底,华谊兄弟从TOM集团募得1 000万美元,以约7 500万元、溢价3倍回购太合公司手中45%的股份后更名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此后,TOM又以6倍市盈率即500万美元获得华谊兄弟27%股权,以500万美元认购年利率为6%的可换股债券,华谊兄弟承诺TOM转股后股权可达35% ,信中利以70万美元获得3%的股权,王中军兄弟持有的股权则上升到70%。
这样,太合以300%的投资回报率退出。
2005年12月,华谊兄弟进行第二轮融资。
在操作上,也是先回购TOM的部分股权,而后,新投资人雅虎中国以1 200万美元换取华谊兄弟15%股份,对价较一年前上涨了一倍,TOM持股
则由27%减到7%,信中利由3%减到1%,王中军兄弟的股份却从70%升到77%。
通过不断的融资扩张,华谊兄弟占有了国内制片市场40%的份额、电影发行市场30%的份额。
2007年,分众传媒又联合其他投资者向华谊兄弟注资2 000万美元。
通过不断的融资扩张,华谊兄弟占有了国内制片市场40%的份额、电影发行市场30%的份额。
电影拍摄多种渠道融资
电影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华谊兄弟不仅通过持续融资支持公司的扩张,在电影拍摄上也采用了多种融资手段。
首先,引进其他影业公司合拍影片。
启动合拍机制,不仅降低了华谊兄弟在每部影片上的投入比例,也有助于影片在合资方所在地的发行。
其次,引入风险投资(VC)或私募股权投资(PE)。
此举除了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引入了一整套精密到餐费、油费的制片预算方案,引入了审计和财务管理制度,引入了资金方对资金使
用的有力监管,从而保证了严格的成本控制。
第三,运用版权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
由于有大牌导演、大牌明星加盟作为票房保证,中国信保帮助《夜宴》从深圳发展银行拿到了 5 000万元的单片贷款,冯小刚的《集结号》争取到5 000万元无抵押贷款,张纪中的《鹿鼎记》也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第四,开拓版权预售,加快回笼资金。
大片上映之前,片商即可以通过向海内外的发行公司和放映公司预售发行权、放映权,收取定金或"保底发行金"以支持影片的制作,同时也能以预售合同为担保融资,有时一部影片通过预售大约能冲减60%的制作费用。
第五,拓展电影后衍生品市场。
《手机》铃声出售给摩托罗拉、《天下无贼》短信满天飞等创新,则是华谊兄弟成功运作电影后衍生品的结果。
最后,通过贴片广告与植入式广告获得收入。
《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都大量植
入了摩托罗拉、淘宝网等广告,由此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得益于资本又不受制于资本,使得华谊兄弟在近年来的娱乐业的竞争中游刃有余。
(《资本练就华谊兄弟》,《新财富》,2008年第1期)
企业名称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
主营影视传媒
业务
价值主张通过股权回购的方法实现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保全影片版权的完整性和对公司的控股权,并从单纯的制片商转型为资金管理和版权管理的平台。
模式核心1. 通过"股权融资+股权回购"方法,在融资扩张的过程中实现了股权不降反升,保全了影片版权的完整性和对公司的控股权。
2. 在电影拍摄中采用多种融资手段,以最少的投资撬动了电影制作的"大雪球"。
其手段主要包括:引进其他影业公司合拍影片;引人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运用版权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开拓版权预售,加快回笼资金;拓展电影后衍生品市场;通过贴片广告与植入式广告获得收入。
赢利
点
影片版权收入,广告收入等。
【模式分析】
【点评精要】
2003年电影制作环节对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开放,为影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华谊兄弟的迅速成长就得益于这两类资本的推动。
但华谊兄弟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入的资本额始终控制在企业发展的预期之中,既保持充足的来源,又不至于使企业最后被资本拖累,失去退出的能力,并且在运用资本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将资本驯服为企业的工具。
无论是首次引入太合集团,还是最后引入分众,华谊兄弟始终保持控股50%以上。
另外,在电影大片制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外部资金,由此不仅减少了拍片时的自有资金投入,加快资金周转率,也分散了影片不卖座的风险。
与此同时,通过与外部金融机构的合作,华谊兄弟也将严格的财务制度引入了制片资金的管理上,从而降低了制片成本,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一系列的融资手段,从而实现以5%的投资额撬动了净利润20%以上的电影制作"大雪球",并通过加快资金周转撬动了 "更大的
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