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库输血反应登记制度

合集下载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十.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9)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临床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

)制定本制度。

1、输血不良反应,俗称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2、血库工作人员需在交叉配血后将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用试管盖盖紧,在2-8℃至少保存7天。

以便在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可对保存的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复核,排除交叉配血不合等方面原因。

3、输血治疗时,临床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用属说明输血目的及可能会产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的疾病,征得家属或病人同意并签订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必须与病历同时存档。

4、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血库及医务科报告,医务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点评分析。

5、输血结束后若有输血不良反应,护士应作记录反映情况,并将原袋余血妥善保管,直至查明原因。

护士还应将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中永久保存。

6、如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经确认后上报至医务科,医务科应及时与采供血机构的业务科室联系,必要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便查找献血者的检查资料并追踪献血者。

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

7、经卫生行政部门调查,如未发现采供血机构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则由医务科或卫生行政部门向病人家属作必要的解释。

属责任事故则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简要图输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等↓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上报血库,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重大输不良反应及时汇报生在护士长,由科室汇报医务科/总值班)↓怀疑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溶血反应)时,抽取患者血样送往血库,保留血袋及输血器,必要时医务科/总值班、血库、临床医生及患方四方对血袋及输血器封存、检验。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一)输血安全制度1.接到输血医嘱后,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由医院专门人员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

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3.接到血库通知可以取血后,先测量患者体温,体温正常者通知血库送血;高热者通知医生。

4.运送中心送血到病房后,经两名医护人员进行三查后签收。

5.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持受血者病历、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共同核对:①血型检验报告单上的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②供血者和受血者的交叉配血结果;③血袋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④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受、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及血量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由两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全名。

6.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再次对上述项目进行核对,同时让病人自诉姓名及血型(包括Rh因子),有疑问时应再次查对。

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

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7.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用盐水.不得自行储血。

不得长时间放在温室中或置于无温度监控的冰箱中。

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能退回,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血液离开冰箱超过30分钟,由迹象表明血袋已被打开或有任何现象应当报废.8.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连续输血时,输血器12小时更换一次。

9.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重新核对病历、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3)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血库值班人员。

血库输血不良事件、差错登记处理制度

血库输血不良事件、差错登记处理制度

血库输血不良事件、差错登记处理制度1、医疗不良事件定义(medical adverse event):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不良事件包括可预防的和不可预防的两种。

2、医疗差错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确有过失,但经及时纠正未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或未造成任何后果的医疗纠纷。

一般医疗差错指在诊疗过程中,因医务人员的过失,发生了一般性的错误,但责任者能实事求是地及时报告和处理,对患者未造成危害,无任何不良后果者。

严重医疗差错指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确因技术水平不高或技术设备不足,发生误诊,延误治疗时间,给患者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未酿碍不良后果者;或出现医疗方面的过失,但被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虽未造成后果,然而就医务人员的工作而言,也是一种严重差错。

3、发生不良事件、差错或预感可能是不良事件、差错时,当事人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

科室负责人组织人员查明原因,判定事件性质,按情节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向医务科报告。

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差错,应立即组织抢救,并报告医务科、院领导。

当事人应主动填写不良事件登记表,按不良事件院内网络上报流程报告医务科;或主动填写差错登记表报告医务科。

4、差错、事故发生后,如不及时(当即)汇报,或有意隐瞒,事后发现,根据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5、差错、事故发生后,科室要认真调查事发的详细经过,并必须于当班或当时完成调查经过(含讨论),尽快做出准确的科学结论,由医院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6、发生医疗纠纷,科室严密保存各种有关原始资料,不得丢失、涂改、伪造、隐瞒、销毁,并对现场实物要封存保留(尤其是血液标本)。

任何人不得涂改、伪造、隐藏、销毁、丢失,违者按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报告不良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2. 术语定义•输血反应: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显现的不良反应,包含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溶血反应等。

•不良事件:指与输血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

3. 输血反应处理程序3.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血型、配血情况,确保正确无误。

—严格依照输血操作规程进行准备工作,包含验血袋、开启输血管道等。

—定期对输血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2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期间医务人员应进行常规察看,紧密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发现患者显现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记录相关信息。

—同时,医务人员应依照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3.3 输血反应的处理—停止输血后,医务人员应立刻采取适当紧急处理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予以抗过敏药物、矫正失血、输注相应的处理液体等。

—在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紧密察看患者的病情变动,并实施必需的报告和记录。

3.4 输血反应的报告和记录—医务人员应立刻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医院输血管理部门应及时记录、归类和分析输血反应的情况,并供应必需的反馈给相关医务人员和临床科室。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反应报告和记录系统,保障数据及时、准确地记录和传递。

4.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4.1 不良事件的定义和范围—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与输血过程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

—医务人员在发现不良事件后,应及时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4.2 不良事件报告的要求—不良事件报告应包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方、人员、涉及的血液制品、事件经过等认真信息。

—报告中应尽量供应相关证据和医疗记录,以便后续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临床输血相关制度

临床输血相关制度

临床输血相关制度临床输血相关制度:一、临床用血申请制度1、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输血日期前送交血库各血。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同意书》记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3、术前自身储血由血库负责采血和储血,经治医师负贡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溶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4、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检、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6、对于Rh(D)阴性和其它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共同型输血。

7、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族或监护人签字赞成,由血站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血库人员共同实施和医院。

二。

输血前核查制度根据卫生部输血技术规范第二十九、三十条规定,输血前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双查双对,为保证临床患者输血安全,特制定以下制度: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以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正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例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三、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制度依据卫生部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凡申请输血患者,输血前必须进行输血相关指标以及经血液传播疾病检查,为保证临床患者输血安全特制定以下制度:1、凡申请输血患者,必须做经血传播疾病输血前九项的检查,内输血过程中实施检测并有完整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是指病人输注血液或血制品的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出现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症。

一)红洗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可分为免疫性的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的输血反应。

2、预防2.1 输血前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不完全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并保证检验结果无误。

2.2 必须保证临床血液的质量,防止人为造成血液的体外破坏。

2.3 血库与临床输血护士应该进行严格的核对、避免人为差错。

2.4 临床输血护士应当严格遵守输血有关规定,严密观察受血者输血后的反应并做相应记录,做好应对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抢救措施。

二)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注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等。

2、预防2.1 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选用洗涤红细胞或去除白细胞血液进行灌注,如果输注的是白细胞或血小板制品应当进行HLA抗体检测。

2.2 输注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预防:用一定剂量的r射线如出一60Co、137Ce或直线加速器X射线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照射,以灭活其中有免疫增殖活性的淋巴细胞。

2.3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的预防:对献血员进行HLA抗体检测或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洗涤处理,减少受血者外源血浆的输入量,不要进行全血输注。

三)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后紫癜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等。

2、预防2.1 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对患者和献血者(必要时)血清进行血小板抗体(包括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或对供、受血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选用合适的血小板进行输注。

或者对供血者血小板进行适当处理,如用过滤器除去白细胞,采用紫外线对血小板进行照射处理,采用枸橼酸或氯喹处理破坏供者血小板的HLA-1类抗原后进行输注等。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为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

一、制度背景与目的为了标准化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置工作,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管理水平,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医院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置的流程,明确相关责任人和工作职责,保证相关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最终达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二、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进行输血操作的全部科室和人员,包括输血科、血库、临床各科室等。

三、监测与报告的程序1. 监测的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包括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频率、严重程度等。

(2)监测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记录、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等。

2. 监测的责任人和职责(1)输血科负责监测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记录和报告。

(2)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共同负责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包括过敏史、特殊病史等相关信息的搜集。

3. 不良反应的报告与处理(1)输血科在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要及时向血库进行报告,并提供详细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措施。

(2)血库收到报告后,要及时向临床科室和相关医务人员进行通报,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建议。

(3)临床科室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4)输血科要对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监测与报告结果的分析与应用1. 分析与整理监测结果(1)输血科要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频率、严重程度等。

(2)根据整理和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输血操作流程和标准,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 应用监测结果(1)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血科(血库)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

输血科(血库)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

输血科(血库)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
1、到采供血机构领取的血液制品,必须及时登记入库,登记时要详细记录献血者姓名、血型、血量、血制品名称、采血日期、制备日期、有效期及登记者的双签名。

2、配血、定型后的血液制品或直接输注的成份,必须逐项记录受、献血者姓名、血型、血量、配血时间、标本号、制品名称、检验者、核对者、取血者、取血时间以及检验收费等内容
3、输血科(血库)台帐统一记录登记本存放指定地方,并保存10年以上。

4、由临床科室反馈的输血反馈单必须登记在指定登记本上。

5、血库专用冰箱、水浴箱、低温冰箱的温度及运行状况24小时内各记录4次。

6、输血用器材必须详细登记试剂名称、批号,有产品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医疗器械注册证及有效期等内容,并有批批检报告。

7、仪器维修、试剂进货、消耗等应有专门记录登记,。

8、交叉配血后样本保存7天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反应登记制度
保证血库对输血反应有相关记录。

一、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主任及业务院长。

二、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血液编号、输入量、反映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三、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测。

四、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五、严重的输血反应,应及时上报医务科及院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