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学重点

合集下载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方法和评估。

一、健康教育的定义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宣传活动,向个体或群体传授有关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促进人们的健康行为和健康决策能力的提高。

它涵盖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健康维护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二、健康教育的目标1. 提高健康意识:通过教育活动,让人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增强对健康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健康行为: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减少不健康行为的发生。

3. 增强健康素养:提供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人们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

4. 促进健康环境:通过健康教育,倡导社会关注健康问题,推动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共同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

三、健康教育的方法1. 课堂教育: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讲座、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2. 宣传媒体: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发布健康教育信息,提高公众对健康问题的认识。

3. 健康活动:组织健康促进活动,如健身运动、健康讲座、义诊等,吸引人们参与,增加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4.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健康教育的规划和实施,增强社区居民对健康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四、健康教育的评估1. 知识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评估受教育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育效果。

2. 行为评估:观察受教育者的行为改变情况,如是否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否增加健康行为的频率等。

3. 参与评估:评估受教育者对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满意度,了解活动的吸引力和效果。

4. 效果评估:通过统计数据、疾病发生率等指标,评估健康教育对健康水平的影响,了解教育的整体效果。

总结: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包括提高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增强健康素养和促进健康环境。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

健康教育重点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传授健康知识和培养健康行为习惯,以提高个体和社区的健康水平。

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指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特殊关注和强调的内容和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健康教育的重点,包括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环境和健康资源等方面。

一、健康知识的重点健康知识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营养健康、性健康、传染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在健康教育中,需要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健康知识:1. 身体健康知识: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教育学生正确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等,以保持身体健康。

2. 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压力的管理、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教育学生如何应对考试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以维护心理健康。

3. 营养健康知识:包括合理膳食、营养平衡、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教育学生如何选择健康的食物、合理搭配饮食等,以保持营养健康。

4. 性健康知识:包括性与繁殖健康、性教育、性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教育学生正确的性知识、性行为规范等,以维护性健康。

5. 传染病预防知识:包括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教育学生正确的洗手方法、咳嗽礼仪等,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二、健康行为的重点健康行为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与健康相关的行为。

在健康教育中,需要重点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健康行为:1. 饮食行为:包括合理膳食、定时定量、多样化饮食等方面的行为。

例如,教育学生养成早餐不可忽视、多吃蔬菜水果等良好的饮食习惯。

2. 运动行为:包括适度运动、坚持锻炼等方面的行为。

例如,教育学生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3. 卫生行为:包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卫生习惯等方面的行为。

例如,教育学生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等,以预防疾病的传播。

4. 心理行为:包括积极乐观、情绪稳定等方面的行为。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是指通过教育和促进活动,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和维持个人和社区健康的学科。

它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学科,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健康教育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个人和社区的健康水平,以预防疾病和促进身心健康为出发点。

以下是健康教育学的重点内容:
1. 健康意识和知识的传播:健康教育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个体对健康的认知和了解。

通过传播健康相关的知识,例如健康饮食、锻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个人了解和认识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

2. 健康行为的培养:健康教育学致力于培养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个体形成积极参与健康行为的意识,例如定期体检、遵循医嘱、保持适度的运动等。

3. 社会环境与健康:健康教育学认识到个体的健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结果,还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重点关注社会环境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通过倡导健康政策、鼓励环境改变等方式,提高社区的健康水平。

4. 家庭与健康:家庭是个体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

健康教育学强调家庭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帮助家庭成员提高健康素养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和行为。

5. 健康教育资源和策略:健康教育学关注如何提供有效的健康
教育资源和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这包括教育材料的开发、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和评估等。

通过健康教育学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1.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脏病、肿瘤2.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1978年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

分为8项要素:健康教育,合理营养,安全卫生水和卫生设施、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预防接种、控制地方病、合理治疗、提供基本药物。

3.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名词解释】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提高生活质量。

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4.影响健康的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服务5.健康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包括:生物遗传因素,行为与方式因素,医疗水平,个人医学问题6.健康行为的概念: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名词解释】健康行为有四类:日常健康行为,保健行为,预防性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7.危害健康行为的概念;是指在偏离个人和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上所变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明显、确定的行为。

【名词解释】8.酗酒行为的危害以及容易导致的疾病:酒能刺激消化管,产生食管炎,胃炎和胰腺炎;酒在肝细胞中氧化成乙醛,进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要消耗很多酶蛋白质,久之会引起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

酒损伤心肌细胞使心肌纤维化、产生心肌炎。

慢性酒精中毒的人,经常脑萎缩,或酒精中毒性神经病、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畸胎和癌症。

饮酒也是导致车祸的主要原因。

9.体适能: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

竞技体适能包括:灵敏性、协调性、平衡性、速度、爆发力、反应时等与运动竞技能力有关的体适能要素组成。

健康体适能包括;心血管适能、体脂含量、肌肉适能、柔韧适能。

10.心血管适能与健康:【论述】心血管适能与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有着许多方面良好的影响。

健康教育学考试重点

健康教育学考试重点

健康教育学第一章绪论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影响健康的因素:①行为和生活方式②环境因素③生物学因素④卫生服务因素3、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社会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4、健康素质:指一个人能够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

5、健康促进:(1)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渥太华宪章》(2)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

————Lawrence W Green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支持6、健康促进的5点策略(行动领域)①制定有利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造健康支持环境③加强社区行动④发展个人技能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7、健康促进的内涵(选择)①健康促进的工作主体不仅是卫生部门,而是政府各部门的核心义务和职责。

②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非仅限于疾病预防。

③健康促进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包括社会行为、生态环境、生物因素和卫生服务等。

④健康促进是运用多学科、多部门、多手段来增进群众的健康,这些方法包括传播、教育、立法、财政、组织改变、社区开发,以及当地群众自发地维护自己健康的活动。

⑤健康促进强调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的全过程。

⑥健康促进是建立在大众健康生态学基础上,强调健康-环境-发展三者的整合.8、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①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领域所有工作的基石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9、健康促进应力求通过3个主要策略促进健康的发展①社会动员②倡导与游说③协调10、纵观世界各国,健康教育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1)生物医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2)行为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3)新公共卫生或后医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新公共卫生—-健康促进思考题1、导致许多国家医疗费用成倍增长,而无法抑制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哪一种?(B)A 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改变B 忽视了公共卫生问题C 医疗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D 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E 环境的污染2、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E)A 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B 促进各级领导健康理念的改变C 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D 促进健康与预防疾病E 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3、在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关系中,以下哪一项论述是正确的?(B)A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概念是一致的B 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健康教育C 健康教育是卫生宣传的组成部分D 卫生宣传的内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泛4、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为(B)A 环境保护B 社会动员C 健康教育D 疾病控制E 学校卫生5、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E)A 一二级预防B 二三级预防C 二级预防D 三级预防E 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6、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中,下列哪些论述是正确的(ABCE)A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组成部分B 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C 健康促进强化了健康教育的效果D 健康教育比健康促进的内涵更为广泛E 健康促进比健康教育的内涵更为广泛7、下列哪些是健康促进的策略(全选)A 强化健康的公共政策B 创造支持的环境C 强化社区行动D 发展个人技能E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第四章健康相关行为1、健康行为:指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的行为,客观上有益于个体与群体健康的一组行为.2、危险行为:指的是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是一个旨在帮助人们改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传授保持身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了促进心理和社会健康的教育内容。

这个领域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

健康教育学的重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包括对身体建康和疾病预防的基本知识,如饮食、运动、睡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所需的技能,比如营养搭配,健身锻炼等。

2.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教育学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作息习惯等。

这些健康习惯能够有效地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3.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身体健康,健康教育学还关注心理健康。

它包括培养积极的心态、减少压力、学会处理情绪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

4. 社会健康教育:社会健康教育包括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强调互助和团结、培养社会责任感等内容。

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感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健康水平。

总的来说,健康教育学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全面提高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

它不仅是在个人层面上进行教育,还包括对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的提升。

希望通过健康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健康教育学 重点

健康教育学 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的重点是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身心健康,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以下是一些健康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1. 健康知识教育:健康教育学关注的第一要务是传授健康知识。

这包括身体解剖学、生理学、疾病知识等基础知识,以及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具体的健康相关内容。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如何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以及处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健康行为培养:健康教育学力求培养人们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这包括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锻炼,戒除不良习惯,如吸烟和酗酒等。

通过教育和宣传,人们可以认识到不良习惯对健康的危害,并明白养成健康的行为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3. 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学也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等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健康教育学致力于传授人们心理健康的知识,增强人们的心理抵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提供有效的应对和处理心理困扰的方法。

4. 社会健康问题教育:健康教育学还关注社会健康问题,如艾滋病、吸烟、饮酒等公共卫生问题。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这些问题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

5. 健康推广和干预措施:健康教育学致力于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健康推广和干预措施。

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传达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此外,健康教育学也研究和实施针对特定人群的健康干预措施,例如针对儿童、老年人、学生群体等的健康教育计划。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重点

健康教育学一、绪论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P3)①急性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威胁所造成的突发事件;②慢性、持续性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威胁;③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④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3、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

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

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二、健康相关行为(P50)健康相关行为是研究健康相关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行为。

1、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健康行为、危险行为。

健康行为: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的行为,客观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健康。

包括:基本健康行为、预警行为、保健行为、避开环境危害、戒除不良嗜好。

危险行为: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包括: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致病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2、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健康行为的特点:①潜伏期长;②特异性差;③协同作用强;④变异性大;⑤广泛性存在。

3、动机冲突的类型及举例:A、双趋式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

(鱼与熊掌、健康与吸烟的“乐趣”);B、双避式冲突: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的时间发生,个体想避免,但迫于无奈不可能两件事都避开(前有悬崖,后又追兵、前怕虎,后怕狼、高血压病人,怕天天吃药,又怕脑卒中等严重后果);C、趋避式冲突:统一目标对于某个体,既可以满足某种需要,有可能造成某种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健康教育定义: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

*健康教育的特点(1)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2)以行为改变为目标(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4)注重计划设计和效果评价(5)评价健康教育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效果有较大难度(6)既有独立的领域又无独立的领域*健康教育的五个环节1、教学者:公共卫生医师、临床医师或健康教育老师(专业性健康教育工作);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社区社会工作者(普及性)2、健康相关信息:正确性、证据充分、适合学习者需求3、教学活动:个体咨询指导、人际和小组活动、培训等。

4、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5、效果:健康行为的形成,维持、促进和改善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健康教育与增权: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件掌控力的过程,自主自律健康行为。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指给老百姓竞选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特点:单向、大众传媒两者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健康教育的部分措施认可称为卫生宣教。

两者区别: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过程(双向)。

它强调的是健康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合作,需要广大群众的主动参与,通过两者共同努力,达到健康的目的。

健康教育融合了医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学等知识形成理论和方法体系。

*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作出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

*健康促进的概念:指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人们行为改变和社会环境改变的组织、法律、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

行动策略: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营造健康支持环境3)强化社区的行动4)发展个人的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1、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3、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和方法之一,是基础和先导。

4、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促进战略思想为指导*健康共治:是指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为了健康和福祉共同采取的行动。

*我国新时期卫生与健康的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胃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第二章健康行为*行为的基本概念:分为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

是人类在内外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外在的能动反应。

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的反应。

*人类行为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人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和所应用的工具行为结果:行为主体对行为客体所致影响*人类行为及特点生物性(人类的五大本能反应):1.摄食行为 2.性行为 3.睡眠 4.好奇和追求刺激行为 5.防御性为社会性:1、获得性和可塑性:受所处环境影响2、行为多样性:社会与文化决定3、主动选择性:社会职能影响行为不能发动行为。

4、文化认可性: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目的性和适应性*健康行为:指个体健康相关行为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部分。

个体为了预防疾病或早期发现疾病而采取的行为。

可分为:(1)预防行为(2)疾病行为(3)病人行为*健康相关行为:1.个体健康相关行为。

可分为:(1)享受型行为:行为主体在采纳行为时在短时间内能为主体带来主观愉悦感。

(2)主动非享受型行为:因“无知”而发生,与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无关。

(3)被动非享受型行为:被迫采取的不健康行为。

2.团体健康相关行为:(1)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是有组织有机会又评价和调节的行为。

(2)团体有特定的文化特点,承受压力的能力大,成功的效果显着。

(3)有一定的“惯性”,启动和停止都比个体缓慢*促进健康的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包括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不利于健康行为的减少或避免等。

促进健康行为主要特点有:①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

如不抽烟②规律性(行为表现规律有恒,如定时定定量进餐)③和谐性(个体行为表现有自己的个性如选择运动项目,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④一致性(外显行为与内在心理情绪一致)⑤适宜性(行为的强度有理性控制)促进健康行为的分类1.日常健康行为:2.避开环境危害行为:3. 戒除不良嗜好:4.预警行为: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危害健康的行为: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①危害性: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

例如吸烟行为,不仅对吸烟者本人的健康产生危害作用,而且对他人(造成被动吸烟)和社会(造成总发病率、死亡率水平的提高)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②明显性和稳定性:对健康的危害有相对的明显性和稳定性,即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③习得性:后天获得,是“自我创造的危险因素”。

危害健康行为的分类:1.不良生活方式2.致病性行为模式3.不良疾病行为4.违规行为*健康行为生态学观点对健康行为干预策略有哪些实践意义?健康行为的生态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框架,指导健康教育工作者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开发综合性的健康行为干预模式,使得每个水平的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以及各水平因素间交互关系都得以改善,从而使个体行为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中,改善健康行为的干预策略应尽可能采取包括家庭、社区等为基础的有多个人群参与的微观生态环境因素改变的综合措施。

第三章健康行为相关理论*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相关概念及框架(如何运用理论指导行为?)(一)行为态度(分1)1、行为信念:主观赏认为(相信)采取某项行为可能造成结果的可能性。

2、行为结果评价:个体赋予行为结果的主观价值判断。

3、行为态度:对某种行为稳定的倾向或立场。

(二)主观规范(分2)1、规范信念:对行为主体有重要影响的人或团体对其的行为期望。

个体感受到周围重要人士赞同或不赞同其行为的信念。

2、遵从动机:服从规范信念的意愿。

3、主观规范:主体感受到社会对其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三)感知行为控制(分3)1、控制信念:个体感知到实施行为的促进和阻碍的因素。

2、感知力:知觉力或自觉力。

主体对行为控制难易程度的感知。

3、感知行为控制:个体自觉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感知。

(四)行为意向与行为(总)1、行为意向:行动前的思想倾向与行为动机。

2、行为:外显、可观测的反应。

第四章健康信念模式Hochbaum侯慈本*健康信念框架健康信念:本质上是一种行为感知信念,主观感知实现行为改变可能性的过程。

理论假设的条件(框架):1、认识到健康威胁存在(感知到威胁)2、产生积极期望,避免威胁发生的信念、(行为评价)3、相信行为能改变负性健康结果(行动线索)4、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指行为者对自己成功实施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

)第五章阶段变化理论*行为变化阶段(1)无转变打算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没有在未来六个月中改变自己行为的考虑,或意欲坚持不改。

(2)打算转变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打算在未来(六个月内)采取行动,改变疾病危险行为。

(3)转变准备阶段:进入“准备阶段”的人将于未来一个月内改变行为。

(4)转变行为阶段:在此阶段的人,在过去的六个月中目标行为已经有所改变。

(5)行为维持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人已经维持新行为状态长达六个月以上,已达到预期目的。

*行为变化过程*实际价值:是提示健康教育干预工作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必须清楚了解对象人群的目标行为的实际情况;并且基于这种了解从处于不同阶段的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干预措施和方法,即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此模式的局限性: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考虑较少②是对行为变化的描述性解释,而不是原因性解释。

③实践中各阶段间的划分和相互关系不易明确第六章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班杜拉*核心概念: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社会认知理论的特点(一)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二)强调个人认知因素(三)以交互决定论为核心思想(四)理论内容丰富并应用广泛第七章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定义:特定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的特点可以影响社会网络成员的行为。

简而言之,社会网络就是特定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会网络模式:1.水桶队列:网络中人与人呈直线性链接关系,没有分支;每个人与最靠近自己的另外两个人形成双向联系。

2. 电话树:指网络中的每个人与其他三个人相链接,包括一个向内的链接关系,两个向外的链接关系。

信息单向流动。

3. 军队组织:所有网络成员可以分为不同的小团体,小团体内部的人两两都很熟悉,存在双向联系,但小团体之间不存在联系。

*社会网络的特征1. 个体层面的特征:互惠性、紧密性、复杂度、正式性、主导性;2. 群体层面的特征:密度、同质性、地理分散度。

3. 网络成员的位置特征:中心性(内中心度,外中心度),结构洞。

*社会网络的功能1.社会影响:指思想和行动受到影响的程度;2.伙伴关系:共度休闲时光、相互陪伴;3.社会损害:负面评价或行为带来的阻碍或伤害;4.社会资本:具有互惠和信任特性的资源;5.(什么是社会支持):指通过社会网络所建立的联系,成员间互相提供帮助和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评价支持*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健康直接的关系:直接关系—人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需要他人陪伴需要归属感或者亲密感,希望确认个人存在的价值,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人们获得陪伴归属感和安全感。

第九章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的概念:是指一项创新(新观念、新事物或新实践)经由一定的传播渠道,通过一段时间,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并逐渐为社会系统成员所了解和采纳的过程。

*四个要素:1.创新:一项创新2.传播渠道:分两种大众传媒和人际关系渠道3.时间:经历一段时间4.社会系统:在一个社会体系的成员之中流通*过程:(一)创新形成:是指创新从产生、发展到成型的全部活动和过程。

(二)创新决策过程:是指个体(或其他决策单位)从知道一项创新,到对这一创新形成一种态度,到决定采纳还是拒绝该创新,到实施使用该项创新,并且确认自己决定的过程。

包括:1. 认知阶段2. 劝说阶段3. 决策阶段4. 实施阶段5. 确认阶段*S曲线饱和点:是指创新在社会系统中一般不总能100%扩散。

当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再也没有增加时,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数量(绝对数量表示)或(相对数量表示),就是该创新扩散的饱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