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风格变化分析
《2024年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范文

《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篇一一、引言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界的巨匠,其作品一直备受关注。
从早期的《红高粱》到近期的《影》,他的电影不仅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叙事手法。
在众多作品中,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审美风格以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的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二、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丰富多样,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反思、对人性深度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常常将这三者融为一体,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构建,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与思考。
(一)传统文化挖掘与反思张艺谋的电影常常以中国传统元素为背景,如《红高粱》中的乡村生活、《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封建家庭等。
这些元素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张艺谋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反思。
(二)人性深度探索张艺谋的电影往往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冲突,揭示出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如《一个不能少》中的教育问题,《秋菊打官司》中的法律意识等。
(三)社会现实关注张艺谋的电影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如《活着》中的历史变迁,《金陵十三钗》中的战争背景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张艺谋电影的审美风格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一)审美风格张艺谋的电影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他善于运用色彩、构图、音乐等元素,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大众化转型随着电影市场的变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张艺谋的电影也逐渐向大众化转型。
他开始更多地关注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尝试运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电影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作品,就在保留其独特审美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故事性和娱乐性。
(三)商业化转型张艺谋的电影在商业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张艺谋的导演风格

张艺谋的导演风格1987年:导演影片《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1991年:导演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的光影、构图、色彩均十分讲究,文化气息十足,象征意味浓厚,虽然被一些影评人批评为“伪民俗”,仍受到广泛欢迎。
1992年:导演影片《秋菊打官司》,影片一改张艺谋以往的风格,采取了纪实风格、偷拍、大量采用非职业演员的半纪录片手法,真实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的面貌.1994年:导演影片《活着》,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经,男主人公富贵的一生为纬,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嬉笑怒骂的讽刺和批判,被观众和影评人普遍推崇为张艺谋最优秀的作品。
《活着》是张艺谋迄今唯一一部被禁的影片.1995年:导演影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影片从一个小孩子的眼光反映30年代上海帮会斗争的人心险恶,全片包装相当华丽.1997年:导演影片《有话好好说》,这是一部都市轻喜剧,京味十足,诙谐幽默.1998年:导演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影片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是张艺谋唯一一部完全采用非职业演员的作品,真挚感人。
1999年:导演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这是张艺谋一部唯美、深情、感人的爱情片,像一篇娓娓道来的散文诗,现实与回忆相交错,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本片是章子怡的第一部电影,被誉为“世纪末的爱情绝唱”,作曲家三宝的配乐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
可以说老谋子的电影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
他比较注重画面美和色彩的搭配。
在他初期的作品中写实风格是他作品中的主流。
用一句现在时髦的话说,他初期的电影比较关注民生。
都是小市民或农村题材。
他比较善于用自然的事物来渲染气氛(如《秋菊打官司》中曲折的乡间小路,象征着秋菊的坎坷的告官之路)。
他对电影的创新,个人理解,更加追求画面的色彩对比以追求画面美的升华。
张艺谋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风格篇一:评张艺谋导演风格评张艺谋导演风格张艺谋是很熟悉的第五代导演,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高材生,后来走上了做导演的道路。
张导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逢编导老师就会被推荐,我看的不多,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
张艺谋担任过摄影师,拍过《黄土地》等影片,相比较摄影师的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我想从创作历程、影片分析以及导演风格阐述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导演风格。
一、创作历程早期的张艺谋,,讲述了很多抗日背景的故事,《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拍了文革背景下一个又一个心酸的故事,《归来》便是这样的,大部分影片体现人们的无奈、心酸和磨难。
张艺谋的影片以色彩出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导演的影片也常常以色彩浓烈,豪放著称。
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从头到尾贯穿的大地黄和高粱红给人深刻印象,不单单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更是色彩背后的隐喻,《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色彩更为鲜明突出的《英雄》也是如此。
除了色彩以外,张艺谋也更多关注了社会的基层群众,创作出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就是代表之一,拍摄基层群众也成了张艺谋善用的风格。
而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改变,更多的导演开始着手商业片,商业元素的到来为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电影导演出了很大的难题,而张艺谋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对应,《金陵十三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着不错的票房,比较一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片《私人订制》,张艺谋的《归来》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并没有追求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是继续朴实无华的导演风格,也收获了名利的双丰收。
二、影片分析影片《红高粱》是以抗日为背景,弘扬了中华民族激扬的民族精神。
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故事更是以俺奶奶只身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俺奶奶的形象心生敬佩。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张艺谋是中国一位备受瞩目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从他的导演风格、主题探索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剖析。
一、导演风格张艺谋的导演风格以其独特的视觉呈现和叙事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擅长运用电影语言来营造紧张、压抑和悬疑的氛围,将观众带入他所创造的虚幻世界。
他常常运用大胆的镜头运动和剪辑手法,使得他的电影充满动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红高粱》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鸟瞰和鱼眼镜头,以及快速的剪辑手法,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奇幻的氛围,使得观众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二、主题探索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经常涉及到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讨。
他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在《活着》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动荡和变革,通过一家人的命运变迁来反映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他以深入细致的描绘和触动人心的情感,让观众对生活和人性有深刻的思考。
三、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经常包含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表达。
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电影中,营造出浓厚的中国风。
例如,在《英雄》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运用了传统京剧的元素,用红色、绿色、蓝色等鲜艳的色彩来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
他将中国的武侠文化与现代电影技术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一面旗帜。
他的导演风格突破传统,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动感的剪辑手法吸引观众的眼球;他的主题探索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思;他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张艺谋的符号化

浅析张艺谋的符号化张艺谋作为中国著名的第五代导演,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从不同层面:人物、题材、画面、色彩、场景等角度将电影艺术渲染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韵味,从而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影坛,在电影中,张艺谋将符号意义与电影艺术结合得最完美.,造就了张艺谋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色彩符号化张艺谋最突出的是采用红色来表达影片的风格从而突出影片的主题。
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这些影片中红色符号的渲染下,一方面渲染出人物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渗透出导演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情结和时代情操。
电影对生活中的真实色彩进行还原,为了使影片的色彩感更加真实,在一些历史、回忆的桥段和画面中,导演往往会采用黑白色彩的方式,从而获得一种对比的效果,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切换。
但是有不少导演将其进行反运用,使这种对比的效果更加强烈,从而使电影主题得到完美的表达。
张艺谋于1999年拍摄的《我的父亲母亲》,作品主要讲述的是父亲母亲初恋和父亲去世的场景,包含两大部分和两条线索。
对父亲母亲初恋场景的描述,属于回忆部分。
父亲的去世和葬礼则属于现实部分。
张艺谋对常规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反运用。
影片现在时是用黑白色调表现的,以回忆形式穿插在现在时里的过去,则是用彩色来表现的,剧作构思决定了色彩的撞击和穿插的原则。
《我的父亲母亲》的开头就是用的黑白胶片来表现的,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最后的爱,母亲再操织布机,由织布机作为连结物,画面由黑白转为彩色,现实的黑白画面中,母亲为父亲织的是一块白色的盖棺布,回忆的彩色画面中的母亲也是在织布,是给父亲的新学校上梁用的“红”,红色,热烈喜庆,既是一个姑娘美好心灵的象征,又是母亲对父亲热烈的倾慕,一白一红是欢乐与痛苦的两极,构成了母亲丰富而深沉的感情世界。
当父亲永远地从母亲的生命中离开时,世间的所有色彩都好像被他带走了似的,现实只剩下黑、白、灰。
失去最爱的人,所有都失去了意义,沉默而哀伤。
影片开始回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母亲那大红色的棉袄和金黄色的麦田,鲜活亮丽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剖析从《红高粱》到此刻的《三枪拍案诧异》,张艺谋共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从拍照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歌剧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4年来张艺谋作品好多,获取奖也好多,在中国电影的大字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不过是个典型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俗的潮流。
不论是在艺术层面上,仍是在商业领域,他所创造的顶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
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优异的商业模式求得生计的时候,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旌旗。
这二十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的变与不变是显然的,比如他个人的电影风格,他对电影色彩的沉迷和追求,特别是对红色的独爱,大红大绿等,色彩鲜亮,给人很强的视觉矛盾。
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拍的,或不过改变一些方面,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办理。
可是近几年,张艺谋的电影的创作更趋势于商业化,早起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像《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很美,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可是像后期的电影如《英豪》、《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很壮观,可是没有一种艺术的享受。
不论是艺术性仍是商业性,张艺谋的电影地位一直是不可以否定的。
一、张艺谋电影的独到风格说到张艺谋的电影,不可以忘了的是他电影里的摄像、构图以及色彩的使用办理,作为电影学院学的是拍照专业出来的,他对影视的构图色彩的使用有他自己独到的特点。
张艺谋导演在,所以他刚开始从事的也是拍照,在他的电影中,它的拍照风格也是电影中的一大亮点。
第一能够看看他电影的摄像。
张艺谋的拍照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密切联系着的,比方在《秋菊打官司》中,电影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情味,所以他在电影的拍摄中尽量让影视表现出来的内容切近一种生活的气氛里,这就需要在摄像中进行办理,而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说表现的是风格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篇,电影主假如经过拍照的造型、色彩、用光等手段去增补和衬着,已达到某种成效,比如场景壮观,色彩鲜亮,视觉冲击力强。
除此以外,张艺谋使用一些拍照技巧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改用了严格的纪录片风格来拍摄这部电影,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第一个镜头是面对街道的长达几分钟的长焦拍照,绝不知情的行人们保持了他们最原始而真挚的行姿,为了看起来更为表现现实,里面 50%采纳偷拍的镜头。
电影行业五大国内导演的代表作品与创作风格分析

电影行业五大国内导演的代表作品与创作风格分析电影导演是电影创作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塑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本文将分析国内电影行业五位杰出导演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风格。
一、张艺谋——《红高粱》与现实主义风格张艺谋是中国现代电影的代表导演之一,他的《红高粱》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手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部电影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通过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展示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张艺谋擅长运用大胆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二、陈凯歌——《霸王别姬》与浪漫主义风格陈凯歌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的代表作品《霸王别姬》被誉为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
这部电影通过全景式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人性、命运和传统价值的思考。
陈凯歌擅长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情感与情绪,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三、冯小刚——《手机》与喜剧风格冯小刚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他的《手机》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电影通过幽默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与贪婪的故事,让观众在欢笑之中思考人性的脆弱与扭曲。
冯小刚擅长运用喜剧元素来处理严肃的题材,使得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深刻的思考。
四、王家卫——《东邪西毒》与艺术实验风格王家卫是中国电影界的艺术家型导演,他的代表作品《东邪西毒》以其独特的艺术实验手法著名。
这部电影以武侠片为题材,通过非线性叙事、抽象的画面和独特的音乐剪辑展现了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超越与创新。
王家卫擅长运用镜头的美感和声音的独特处理来营造独特的电影风格。
五、宁浩——《疯狂的石头》与黑色幽默风格宁浩是中国电影界的黑色幽默导演代表之一,他的《疯狂的石头》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系列围绕宝贝石头展开的故事,通过讽刺和夸张的表达方式,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荒诞与无奈。
宁浩擅长运用黑色幽默手法来处理敏感的社会问题,使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性的善恶与无常。
分析张艺谋电影风格有活力

分析张艺谋电影风格有活力《红高粱》是张艺谋执导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首气势磅礴的生命之歌。
在电影主题的把握上,张艺谋没有从生活的表层和现实的社会热点中去发掘,而是回归到人性这一永恒的主题上,表现人性中最原始的生命的欲望和生命力的扩张。
正如张艺谋本人所说:“我这个人一向喜欢具有粗犷浓郁的风格和灌注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品。
《红高粱》实际上是我创造的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
我之所以把它拍得轰轰烈烈,张张扬扬,就是想展示一种痛快淋漓的人生态度。
只有这样,民性才会激扬发展,同力才会强盛不衰。
要说这片子的现实意义,恐怕这是一层。
”第五代电影导演的艺术之路是从传统电影表现形式的反叛开始的,他们不满于传统电影把电影与文学、戏剧等而下之的做法,于是便带着自己强烈的主体意识,以现代人冷峻的目光,去寻找崭新的电影语言,以表达他们新的文化精神,从而创造出从观念、方法、形式、功能等有别于传统电影的新作品、新气象、新纪元。
从热烈张扬的《红高粱》到阴冷压抑的《菊豆》,虽有主题和风格的差异性,但总体上却表现出一股强烈的反叛性。
首先,从观念上,传统的电影表现的是对历史的反思或对现实改革的要求,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实际而具体;而张艺谋电影则更多地表现了强烈的、具有理想性与意念性的人文精神。
他常常借悠久的历史与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人文景观“使劲儿”地表现他独特地印象意识,并且常从大的民族寓言立意,深刻挖掘普通人性的深层次内涵,因而显示出“形而上”的抽象性倾向。
中国电影第五代作品大都从大的文化背景入手,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带着对电影进行变革的愿望,以人文为目标,具有一种大的气势。
《红高粱》正体现了这种大的气势。
影片中一些仪式性极强的段落,如“颠轿”、“野合”、“酿酒”等是一种原始生命力和欲望张狂的表现。
《红》体现了尼采的酒神精神,唱出了一支痛快淋漓的生命赞歌,活得太累、忧虑太多的中国人也因此痛快地体验了“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人生境界。
当张艺谋从《红高粱》走到了《菊豆》,便由“正”走向了“反”,《红》表现了个性的张扬,而《菊豆》则表现了个性的压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艺谋电影风格变化分析
【摘要】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是摄制组全体同仁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但作为摄制组的灵魂人物的电影导演是创作影视艺术作品的最重要的作者,任何一部影视艺术作品都深深地镌刻着导演审美的个性印迹,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便是导演风格。
【关键词】张艺谋;风格;变化
中国第五代导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逐渐开始展露头角,极具个人特色风格、富于挑战性的电影语言开创了中国电影新纪元。
他们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以独特的艺术思维和创作个性把观众带离了解放前影片的黑白色,带离了文革影片的草绿色,带离了港台影片的潮流浮夸,为我们带来各种新鲜的体验,给予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审美愉悦。
张艺谋是中国当代不可多得电影奇才,他是有世界影响力和获奖无数的电影导演,是一位在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创造了奇迹的电影导演。
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寻、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风格的崛起是张艺谋电影独特电影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从其电影作品《红高粱》一直到最近的《山楂树之恋》,他都
在不断的创新中改变和超越自己。
他以不断变化的风格展现着自己永不重复的艺术探索。
张艺谋电影导演风格的演变,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希望通过对其电影风格演变的研究,增强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对影视作品艺术的把握,从而进一步了解与认识中国影视的发展走向。
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题材大致分为三个类别:乡村题材、城市题材和古装题材。
早期的影片大多是乡村题材的电影,如《红高粱》、《菊豆》等,之后张艺谋又尝试拍摄城市题材的影片,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
而2000年以后,张艺谋在题材的选择上开始转向古装题材,并且商业化倾向日趋显著。
其中乡村题材和城市题材的影片,大多数是现当代著名文学作品改编而成。
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是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细腻地刻画人物来赞颂生命的自由。
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电影语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
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特别讲求造势,注重营造电影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色彩造型是他区别其他导演的显著之处,张艺谋导演运用色彩的方式与特点却在不断的演变。
例如“红”色的使用,红色在张艺谋早期的每一部影片中都占有着显著的地位。
而在2000年之后
的影片里,色彩仍然是其重用的造型手段,但已不再是红色贯穿始终。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中,女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早期影片尤其彰显女性的个性与魅力。
每部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女性的代表。
但纵观其导演作品,女性的主导地位在2000年之后的作品中,渐趋衰弱。
陈墨先生说:“张艺谋电影的世界是一个倾斜的世界,向女性那一面大幅度的倾斜”,“在艺术创作中,张艺谋也是一位充满对女性的情爱向往及诗意的钟情少年”。
早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尤其在人物的刻画方面,彰显其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魅力。
而在《三枪拍案惊奇》中,其美学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审美转向审丑,适应了时代的审视需求。
早期的张艺谋电影风格都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活力,也是因为这种特别的活力,才能让张艺谋导演拥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
使得张艺谋能够冲破以往电影风格来寻找新的电影语言。
这种突破性在电影《红高粱》中的“颠轿”这一场戏显现的淋漓尽致,整场戏充满着浪漫气息和个性张狂,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值得回味的经典镜头之一。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宏球,在一次《张艺谋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的采访中回答道:
张艺谋的整个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悲剧性的红色传奇,这其中以《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三部电
影为代表。
这个阶段张艺谋在关注影像的同时,也注重了叙事,符合影像美学这一电影最根本的东西。
这些电影都在展示中国传统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动感。
在这些电影里,我们能看到的是时代统统被虚幻了,旨在谴责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以及表现出对这种女性命运的思考。
第二阶段则注重了纪实性,这阶段以《活着》、《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三部电影为代表。
比如《活着》对生活的流程抱有一种纪实的精神,是张艺谋表现得最为深刻的一部电影;《秋菊打官司》一半的场景是用偷拍的方式完成的,更能呈现实际的生活状态;《一个都不能少》用的全部都是非职业的演员,张艺谋撇开了之前启用大明星、大投资的制作方式。
张艺谋展现出的纪实是一种极端的纪实,具有明确的时代概念,而故事背后也承载着深刻的寓意。
第三阶段以《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等影片为代表。
我认为他这时期的创作,形式大于内容,失去了他原先作品应有的张力,没有了深刻的内涵。
这时候的张艺谋开始关注票房,他拍的是一种景观电影。
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有一个画面遍地都是菊花,但这只是一场视觉盛宴,让观众有那么一瞬间的震撼,在叙事方面,却显出了单薄。
张艺谋导演电影风格从纯艺术文艺电影走向多元化大众商业化
电影,使中国电影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