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圣才出品】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圣才出品】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圣才出品】

第3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3.1复习笔记

一、传统管理学理论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1.古代系统管理思想

万里长城、都江堰工程、丁渭修复皇宫的方案等都体现了古代系统管理思想的萌芽。

2.古代信息管理思想

如古代长城上的烽火台白日以烟、夜晚以火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3.古代的对策和决策思想

(1)墨子提出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

(2)“田忌赛马”中所用的战略是一种“整体优化”的对策。

(3)《孙子兵法》十分重视决策,提出“用兵之道,以计为道”。

4.古代经营和财政管理思想

(1)范蠡提出物价与供求关系有关。

(2)荀子提出了分等征税原则、“聚敛者亡”和“王者窜民”的财政管理原则、“上下俱富”以政裕民的原则、“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的财政支出总原则等。

5.古代用人思想

古人的用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为官择人”、“任人唯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等。

6.古代行为管理思想

(1)韩非日:“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即天有天的规律,人有人的规律。

(2)孙子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即关于人的心理活动应该进行研究。

7.古代管理艺术思想

古人极重视管理的艺术性,如诸葛亮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岐山、五路退敌,其战术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二)西方早期管理理论

管理心理学最早产生于西方,代表性理论有: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制组织管理理论。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被西方管理学界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1911年他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在此书中科学管理的原则主要有:

(1)把工作组织的所有责任分配给经理,由管理人员负责工作的计划和设计,而让工人执行工作任务。

(2)运用科学方法决定每一工作任务的最好方式,实行标准化管理,由经理设计每位工人的工作,确定完成任务的标准和方法。

(3)根据工作任务要求选择最适合的人选,经理应该使每位工人的能力与各自工作的

需要相匹配。

(4)对工人进行培训,使其正确、标准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5)对工作作业进行监控,以保证工人正确地执行具体工作程序,并取得适当成果。

(6)通过计划分配工作任务和消除中断动作,帮助工人完成高水平工作任务。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把组织理论作为他的重要研究方向,他认为有关管理的理论和措施不仅适用于公司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宗教组织等。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下述几项:

(1)6种经营活动

这6种活动分别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2)5种管理职能

法约尔划分了管理的5项职能:

①计划职能,是首要管理职能,任何组织要达到预定目标都首先应该结合本组织特点制订科学的计划。

②组织职能,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即建立有关原材料、设备等方面的物质组织和建立有关机构和人员方面的社会组织。

③指挥职能,指挥的任务在于让组织发挥作用,即对下属的工作给予指导,使企业的各项活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指挥的目的在于使企业中所有的人员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为组织做出最大的贡献。

④协调职能,让企业的各方面都密切配合,相互协同,使企业的经营顺利进行。

⑤控制职能,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加以纠正,以保证既定目标顺利实现。

(3)14项原则

①劳动分工。劳动专业化分工使大规模、系统化生产成为可能,并能有效降低成本。

②权力和责任。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兼有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并能以个人权力来弥补职务权力的不足。

③纪律。纪律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好坏,没有纪律的企业难以发展。

④统一指挥。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

⑤统一领导。对于同一目的的全部活动,应该只有一个领导人和一项计划。

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不能置于整体利益之上。

⑦按劳付酬的工作酬劳与奖励制度。

⑧集权。企业集权与分权的程度要根据企业的规模、条件和经理人选的个性、道德以及从属人员的可靠性等因素确定。

⑨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法约尔理论的核心。他设计了一种“跳板”,可以使组织中的不同等级线路中相同层次的人员在有关上级同意的情况下直接联系。

⑩秩序。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物资和时间的损失,并使每个人都在能够发挥自己最大能力的岗位上任职。

?公平。以亲切、友好、公正的态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人员稳定。法约尔要求人员稳定,因为人员的稳定对于工作的正常进行、活动效率的

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首创精神。指人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领导者应在不违背职权和纪律的情况下,鼓励全体人员发挥其首创精神,培养成员的敏感性和能力,推动组织发展。

?人员的团结。全体人员的和谐团结是组织活动的巨大力量。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理想的行政组织、权力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管理制度。

(1)理想的行政组织

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是一种严密的、合理的、形同机器那样的社会组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①任何行政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

②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

③按等级制度形成一个指挥链进行指挥、领导。

④在人员关系上,是一种非人格化关系,即上级和下属之间是一种指挥和服从关系。

⑤每一个职位的人必须通过考试和培训、接受一定的教育、获得一定的资格、并由职位的要求来确定。

⑥人员实行委任制,即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委任的,而不是选举产生的。

⑦管理人员管理企业或其他组织,但他不是这些企业或组织的所有者。

⑧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并且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⑨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法规和纪律,这些规则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而是适

用于一切情况。

(2)权力理论

韦伯指出,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其存在的基础。韦伯认为,存在着3种合法权力,即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和理性——法律的权力。

①传统的权力

a.它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的和行使权力者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

b.依据这种类型的权力进行的管理是低效率的。

c.这种权力不能作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②超凡的权力

a.它以对个别人的特殊的和超凡的神圣、英雄主义或模范品质的忠诚、热爱与崇拜为依据。

b.它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依靠感情和信仰而否定理性,只靠某种神秘或神圣的启示行事,不靠法定的规章制度行事。

c.这种权力不宜作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③理性——法律的权力

a.它是由社会公认的法律规定的,是以合理、合法性或那些被提升到有权指挥的人的权力为依据的。

b.这种权力类型是理性的,它对所有的权力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严格限制在完成组织的任务所必需的范围之内。

c.这种权力能成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沈伟晔 部门:商学院 联系方式:电话: Email: 本学期教学安排及参考书目: 教学总学时:36 其中:讲课--24、课堂练习--4、讨论--4、心理测试--4 教学参考书: 《管理心理学》(第三、四版)苏东水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孙时进等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俞文钊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张昱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王重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孔祥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实用管理心理学》龚胤晖等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第五章态度与管理 第六章挫折与管理 第七章激励理论 第八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与决策 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管理 第十二章组织心理与管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 含义: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独立的现代管理科学。它遵循客观原则和系统方 法,研究管理系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关系,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综合学科。 二.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 主要理论基础——心理学 四. 研究对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心理学的内容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间接;自然、参与; 调查法:谈话、问卷 实验法:自然、实验室 测验法:自陈量表、投射测验 个案法: 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的必然性: 1.管理实践的需要: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管理者自身认识的提高和转变 2.心理学科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心理学派 工业心理学派 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 二. 管理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1.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 2.群体动力理论:勒温 3.社会测量学:莫雷诺 4.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三.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 §1.感觉历程 一. 含义:人脑对当前事物个别属性或具体状态的直接反映 二. 特性:直接性、个别性 三.作用:心理活动的开端 四. 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五. 规律:适应律、阈限律、对比律、联合律、练习律 §2. 知觉历程 一. 含义:是人脑对当前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二. 感与知的关系:感是知的基础、知是感的综合 三. 种类:时间、空间、运动、社会 四.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五.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学习经验、观点差异、动机作用 §3. 社会知觉效应 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优先效应) 二. 近因效应 三.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阿希实验: 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 四. 定势效应 五. 投射效应 六. 名人效应(移情效应) 七. 权威效应 八. 仁慈效应 九.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1.个性概述 一.含义: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来的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个体心 理特征。 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生物因素 后天环境 自身实践 三.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儿童时期 学生时代

汽车理论考试必备资料

《汽车理论》知识点全总结 第一部分:填空题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1.从获得尽可能高的平均行驶速度的观点出发,汽车的动力性指标主要是:(1)汽车的最高车速Umax(2)汽车的加速时间t(3)汽车的最大爬坡度imax。 2.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性能。 3.汽车在良好路面的行驶阻力有: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加速阻力。 4.汽车的驱动力系数是驱动力与径向载荷之比。 5.汽车动力因数D=Ψ+δdu/g dt。 6.汽车行驶的总阻力可表示为:∑F=Ff+Fw+Fj+Fi 。其中,主要由轮胎变形所产生的阻力称:滚动阻力。 7.汽车加速时产生的惯性阻力是由:平移质量和旋转质量对应的惯性力组成。 8.附着率是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时要求的最低地面附着系数。 9.汽车行驶时,地面对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不应小于滚动阻力、加速阻力与坡道阻力之和,同时也不可能大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与附着系数的乘积。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1.国际上常用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欧洲为代表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每加仑燃油所行驶的距离。2.评价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循环工况一般包括:等速行驶,加速、减速和怠速停车多种情况。 3.货车采用拖挂运输可以降低燃油消耗量,主要原因有两个:(1)带挂车后阻力增加,发动机的负荷率增加,使燃油消耗率b下降(2)汽车列车的质量利用系数(即装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之比)较大。 4.从结构方面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的措施有:缩减轿车尺寸和减轻质量、提高发动机经济性、适当增加传动系传动比和改善汽车外形与轮胎。 5.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一方面取决于发动机的种类、设计制造水品;另一方面又与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负荷率有关。 6.等速百公里油耗正比于等速行驶时的行驶阻力与燃油消耗率,反比于传动效率。 7.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三种结构形式。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系指:发动机的功率和传动系的传动比;它们对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很大影响。 2.确定最大传动比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最大爬坡度、附着率及汽车最低稳定车速。 3.确定最小传动比时,要考虑的问题:保证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充分发挥、足够的后备功率储备、受驾驶性能限制和综合考虑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4.某厂生产的货车有两种主传动比供用户选择,对山区使用的汽车,应选择传动比大的主传动比,为的是增大车轮转矩,使爬坡能力有所提高。但在空载行驶时,由于后备功率大,故其燃油经济性较差。 5.在同一道路条件与车速下,虽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相同,但变速器使用的档位越低,后备功率越大,发动机的负荷率越低,燃油消耗率越高。 6.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称为比功率,发动机提供的行驶功率与需要的行驶功率之差称为后备功率。 7.变速器各相邻档位速比理论上应按等比分配,为的是充分利用发动机提供的功率,提高汽车的动力性。 8.增加挡位数会改善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这是因为:就动力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发挥最大功率附近高功率的机会,提高了汽车的加速和爬坡能力。就燃油经济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在低燃油消耗率区工作的可能性,降低了油耗。9.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重要影响的动力装置参数有两个,即最小传动比和传动系挡位数。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1.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是:(1)制动效能,即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即抗热衰退性能(3)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2.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车速直至停车的能力,评定指标是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 汽车的制动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开始操纵制动控制装置(制动踏板)到汽车完全停止住为止汽车驶过的距离,它的值取决于制动踏板力、路面附着条件、车辆载荷和发动机是否结合等因素。 3.决定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最大制动减速度即附着力(或最大制动器制动力)和起始制动车速。4.汽车在附着系数为Φ的路面上行驶,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为Φo,若Φ<Φo,汽车前轮先抱死;若Φ>Φo,汽车后轮先抱死;若Φ=Φo,汽车前后轮同时抱死。 5.汽车制动跑偏的原因有两个:(1)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左、右车轮(转向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不相等(2)制动时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杆在运动学上的不协调(互相干涉)。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之群体的沟通_毙考题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之群体的沟通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 一、沟通的一般概述 (一)沟通的过程 1、信息源; 2、编码; 3、信息; 4、通道; 5、解码; 6、接受者; 7、反馈; (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4、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三)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1、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 2、住处沟通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 3、良好的沟通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沟通的种类

按目的分类:工具式的沟通满足需要的沟通 按组织层次的沟通:个人与个人的沟通;个人与团体的沟通;团体与团体的沟通。 按组织系统分类:正式与非正式沟通 按信息流动的方向分类: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按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分类: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一)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效率的比较 1、单各沟通比双向沟通快。 2、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在双向沟通中,接受信息的人对自己的判断比较有信心,知道自己对在何处、错在何处。 4、在双向沟通中,传达信息的人感到心理压力较大,因为随时会受到住处接受者的批语或挑剔; 5、双向沟通容易受到干扰,并缺乏条理性。 按是否经中间环节: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按语言沟通的形式分类: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按是否使用语言分类: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三、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一)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1、语义上的障碍 2、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3、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4、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 5、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 6、信息过量的影响 (二)改善沟通的方法 1、重视双向沟通 2、重视面对面的沟通 3、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 4、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三)良好沟通的十诫 1、沟通前先澄清概念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整理管理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本)

管理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本

管理心理学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杨建党 一、课程简介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大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掌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的活动规律,分析、解释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提高自己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is a modern management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ir laws of people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The teaching task of this course i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knowledge and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master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group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of the law of ac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management, improve their prediction, guide and control the behavior of people's ability to initially have the use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汽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和答案

三、名词解释 1、坡度阻力与道路阻力 2、等速百公里油耗 3、动力因素 4、后备功率 5、制动力系数与侧向力系数 6、制动效率与利用附着系数 7、制动器抗热衰退性与抗水衰退性 8、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 8、接近角与离去角 10、牵引系数与牵引效率 11、附着力与附着率 12、同步附着系数 13、滑水现象 14、制动跑偏与制动侧滑 15、滑动率与制动力系数 四、简答题 1、滚动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在高速路上行驶时,轮胎气压高些好还是低些好?为什么?若在松软的沙土路面或雪面上又如何? 3、为追求高的动力性,应如何换档?若追求低油耗,又该如何换档? 4、在设计传动系各档传动比时,应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 5、为降低空气阻力可采取哪些措施? 6、从保证制动时方向稳定性出发,对制动系的要求是? 7、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分为哪三种类型?一般汽车应具有什么样的转向特性? 8、汽车满载和空载时是否具有相同的操纵稳定性? 9、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VSC)的控制原理是什么? 10、在制动过程中,若只有前轮抱死或前轮先抱死,会出现什么情况?如

果只有后轴抱死或后轴先抱死又如何?最理想的制动情况是? 11、纵向通过角和最小离地间隙对汽车通过性有何影响? 12、横向稳定杆起什么作用?其装在前悬架与后悬架效果有何不同? 五、计算题 1、已知某汽车的总质量m=3000kg,C D =0.75,A=3m2,旋转质量换算系数δ=1.06,坡度角α=5°,f=0.015,车轮半径r=0.367m,传动系机械效率η=0.85, 加速度du/dt=0.25m/s2,u a =30km/h,计算汽车克服各种阻力所需要的发动机输出功率?(g=9.81m/s2)。 2、设一F.F驱动轿车轴距L=2.6m,质心高度h g =0.57m,其前轴负荷为总 重的61.5%。确定其在?=0.2和?=0.7路面上所能达到的极限最高车速与极限 最大爬坡度及极限最大加速度(在求最大爬坡度和最大加速度时可设F W =0)。其 它有关参数为:m=1600kg,C D =0.45,A=2m2,f=0.02,δ=1。 3、已知某车总质量为m=2000kg,L=4m(轴距),质心离前轴的距离为a=2.5m, 离后轴的距离为b=1.5m,质心高度h g =0.6m,在坡度i=3.5%的良好路面上下坡 时,求前后轴的轴荷分配系数(注:前轴荷分配系数m f1=F z1 /F z ,后轴为m f2 =F z2 /F z )。 4、设车身—车轮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其车身部分固有频率f =2Hz,行驶在 波长λ=5m的水泥接缝路面上,求引起车身共振时的车速u。若该车车轮部分的 固有频率f 1 =10Hz,在砂石路上常用的车速为30km/h,问由于车轮部分共振时,车轮对路面作用的动载所形成的搓板路波长λ=? 5、已知某型货车满载时有关参数如下:总质量m=9290kg,质心高度 h g =1.17m,轴距L=3.95m,质心到前轴距离a=2.95m,制动力分配系数β=0.38。 1)求前后轴利用附着系数表达式(制动强度z的函数),并求出同步附着系数; 2)求当行驶车速u=30km/h,在?=0.8的路面上车轮不抱死的制动距离。(计 算时取制动系反应时间τ 1=0.02s,制动持续时间τ 2 =0.2s,制动距离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347真题

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应用心理学专硕347 真题回忆版及真题简析 题型:名词解释(5分/个)、简答题(15分/个)、论述题(30分/个) 框架:普心、人格、发展、临床、变态、社会、管理七个学科,其中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放在一起考,真题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50分,总分300分。 普通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反应时】;2.声音的心理维度;3.选择性注意4.;推论统计 二.简答题:1.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2.思维的定义和种类 简析: 14年普心部分真题有大部分调整,从11年至13年,每年普心都是一个名词解释、一个简答、一个论述,而14年真题有大变化,名词解释从一个变为四个,没有论述题,增加一个简答题。其中11年简答是“视知觉组织原则主要有哪些”、12年简答是“简述视觉中加色法和减色法的异同”今年14年简答“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多次强调视觉相关知识作为真题热点。 人格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根源特质;2.主题统觉测验;3.个人中心;4【.负强化】 二.简答题:1【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及作用】;2.场独立-场依存的性质和测量方法(重复考) 简析: 今年的“场独立-场依存”在11年出了名词解释,今年出简答题,笔记上就有标准的真题答案。回顾历年人格心理学部分的真题,其中精神分析流派年年考。 发展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守恒 二.简述题:【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三.论述题:【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 简析: 14年的发展心理学部分真题较前三年来说除了名词解释比较偏外简答、论述算非常容易了,算是整个卷面里的送分题。但是在论述题答题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答题关键点需要答到位,30分的论述必须让卷面十分饱满,答题全面,所以这也要求大家在备考15年中一定要整理出一份全面的专业课笔记来。 临床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积极关注】;2.发展咨询;3.物质依赖;4.人格障碍 二.简答题:1.【治疗关系的影响因素】;2.如何看待【心理异常】(名词解释压中) 简析: 很多考生对今年临床心理学的内容抱怨很大,因为前三年湖师大的真题都是一个名词解释、一个简答、一个案例分析题,而今年该部分同普心一样反压题,调整了出题模式,这也反映了自命题高校的出题的不规律性。

汽车理论笔记

1汽车六大性能及指标 动力性: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经济性:在保证动力性的前提下,汽车以尽量少的燃油消耗量经济行驶的能力制动性: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 操纵稳定性:在驾驶者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的情况下,汽车能遵循驾驶者通过转向系统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行驶,且当遭遇外界干扰时,汽车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 平顺性: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乘员所处的振动环境具有一定舒适程度和保持货物完好的性能 通过性:汽车可以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坏路、无路地带、障碍的能力动力性:最高速度、加速时间、爬坡度 经济性:百公里燃油消耗或一定燃油消耗下的行驶里程 制动性: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跑偏、侧滑)操稳: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稳态响应---稳定性因数、静态储备系数、转向半径之比;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固有频率、阻尼比、反应时间、首峰值时间平顺:车身加速度、相对动载、动挠度均方根值 通过:支撑通过性(通过坏路或无路)---牵引系数、牵引效率、燃油利用指数几何通过性(通过障碍)---最小离地间隙、纵向通过角、接近角、离去角、最小转弯半径、转弯通道圆 2驱动-制动对比 2.1法向载荷 驱动: ma L h F F F ma L h F F F 2ZW 2ZS 21ZW 1ZS 1g g Z Z +-=--=

加速度越大,轴荷向后转移(由于驱动考虑了空气升力和坡度,所以形式比制动的复杂) 制动: 制动强度越大,轴荷向前转移 2.2附着利用 (驱动强度、结构、分配) 附着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动力作用要求的最低附着系数。 即对于一定驱动强度,不发生滑转所要求的的路面最低附着系数。 利用附着系数:对于一定制动强度z,不发生车轮抱死所要求的最小路面附着系数。 1类问题:已知路面和制动强度(等效坡度)下,判断是否有车轮抱死滑移(滑转)(直接FX/Fz求Cφ,与φ比较即可) 2类问题:已知汽车性能即制动强度(等效坡度),设计路面即最低附着系数 3类问题:已知路面即附着系数,得知汽车可发挥性能即最大制动强度(等效坡度) 对两驱车,会研究1类问题; 对四驱车,会研究2、3类问题; 对制动,会研究2、3类问题;此时附着率和利用附着系数对比更好; 由于汽车理论计算题的驱动更多研究2驱,因此比制动简单,也不需要研究附着最大利用效率(因为最大一定是1) 当Cφ1=Cφ2=φ时,地面附着被充分利用,此时q=φ(驱动) 当φ=φ0时,同时抱死且地面附着被充分利用,此时z=φ(制动)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2016-2017旅游心理学教案

教案 姓名贾振振 2016-2017 学年第 2 学期时间节次 1-2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的心理现象 动态-稳定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差异性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 能否被知觉意识无意识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认知过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的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的关系 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形成的,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 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性格标志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 自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现在正被人觉知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 二个体心理和行为 行为: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三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人际关系,团体,社会习惯,时尚 第二节心理学的分类作用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门类 基础领域普通,实验,比较,发展,生理,社会 应用领域教育, 管理 ,劳动, 医学 ,商业 ,军事 ,司法 ,运动 作用 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 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 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察法(observation)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进而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内省法 2 实验法(experiment)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产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形式: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3 测量法(test) 测量法是指使用测量工具对具有某一属性的对象给出可资比较的数值而采用的方法。量表 4 调查法(survey) 指对不能直接研究的心理现象,需要收集有关的侧面资料,以间接了解有关人员的心理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汽车理论浙江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新整理)1月.doc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汽车理论试题 课程代码: 02583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影响轮胎侧偏特性的主要因素有轮胎的结构、轮胎垂直载荷、轮胎充气压力、路面种类 状态、汽车行驶速度和() A. 主销内倾 B. 低压轮胎 C.轮胎外倾角 D. 子午线轮胎 2.汽车的驱动力值只等于滚动阻力和加速阻力之和时,说明不满足汽车行驶的() A. 必要条件 B. 充分条件 C.附着条件 D. 充要条件 3.汽车的最高车速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能达到的最高行驶车速,该条件是() A. 水平良好路面空载 B. 水平良好路面满载 C.任意良好路面空载 D. 高速公路半满载 4.在动力特性图上,D-u a和 f-u a曲线间距离的g/δ倍就是汽车各档的() A. 加速度 B. 最高车速 C.最大爬坡度 D. 最大动力因素 5.在汽车功率平衡图上用来加速或爬坡的参数是() A. 后备功率 B. 发动机功率 C.阻力功率 D. 最高车速 6.汽车在哪种车速行驶时,虽然发动机负荷率较高,但行驶阻力增加很多而使百公里油耗 增加? () A. 低速 B. 高速 C.中速 D. 减速 7.在使用方面,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有行驶车速、正确保养与调整和() A. 节气门全开 B. 增加燃油压力 C.增大后备功率 D. 档位选择 8.提高汽车的平顺性,轮胎的以下措施哪个是正确的?() 1

管理心理学电子教案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教学目标: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 本问题,掌握管理心理学及其相关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及其相关概念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二、组织、管理与管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一)心理技术学 (二)霍桑实验 (三)群体动力理论

(四)需要层次理论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美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及理 论源泉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体 系 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源泉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一)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动

精神,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二)重视对人性的研究,并把对人性的认识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 点 (三)重视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结合起来,为实现组织 目标服务 (四)重视领导行为的研究,调节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三、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方法(一)经验研究 1.观察法 2. 问卷法 3. 谈话法 4. 案例研究法

5.内省法 (二)实验研究 1.自然实验 2.实验室实验 (三)测验研究 1.标准化测验 2.社会心理测验 第二章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了解管理心理学学科发展史上的基本理论,掌握并领会各

理论中的管理思想精华。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古典效率管理 1.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 嘉图巴贝奇艾默生 2.主要观点 (1)认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管理的核心就是效率和 盈利 (2)认为要考虑以人性观作为管理 理论建立的依据

汽车理论浙江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新整理)1月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汽车理论试题 课程代码:0258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影响轮胎侧偏特性的主要因素有轮胎的结构、轮胎垂直载荷、轮胎充气压力、路面种类状态、汽车行驶速度和( ) A.主销内倾 B.低压轮胎 C.轮胎外倾角 D.子午线轮胎 2.汽车的驱动力值只等于滚动阻力和加速阻力之和时,说明不满足汽车行驶的( ) A.必要条件 B.充分条件 C.附着条件 D.充要条件 3.汽车的最高车速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能达到的最高行驶车速,该条件是( ) A.水平良好路面空载 B.水平良好路面满载 C.任意良好路面空载 D.高速公路半满载 4.在动力特性图上,D-u a和f-u a曲线间距离的g/δ倍就是汽车各档的( ) A.加速度 B.最高车速 C.最大爬坡度 D.最大动力因素 5.在汽车功率平衡图上用来加速或爬坡的参数是( ) A.后备功率 B.发动机功率 C.阻力功率 D.最高车速 6.汽车在哪种车速行驶时,虽然发动机负荷率较高,但行驶阻力增加很多而使百公里油耗增加?( ) A.低速 B.高速 C.中速 D.减速 7.在使用方面,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有行驶车速、正确保养与调整和( ) A.节气门全开 B.增加燃油压力 C.增大后备功率 D.档位选择 8.提高汽车的平顺性,轮胎的以下措施哪个是正确的?( ) 1

A.减少轮辋宽度和空气容量 B.采用橡胶实芯轮胎 C.增大轮胎断面并采用高压 D.提高帘线和橡胶的弹性,采用柔软的胎冠9.过多转向的汽车在达到以下哪种车速时,将失去稳定性?( ) A.最高车速 B.最低车速 C.临界车速 D.失速车速 10.整车发生侧滑的主要有关因素是行驶速度、轮胎与路面之间的侧向附着系数以及( ) A.离心力 B.侧滑力 C.回转半径 D.整车质量 11.按等比级数分配传动比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发动机提供的功率,能使发动机经常在外特性的哪个参数范围内运转?( ) A.最高转速 B.最大转矩 C.最大功率 D.最低转矩 12.驻车性能试验应按下列哪个条件各进行3次?( ) A.空载和满载、上坡下坡 B.满载、上坡下坡 C.空载、上坡下坡 D.空载和满载、下坡 13.以下哪项不是操纵稳定性的评价项目?( ) A.直线行驶稳定性 B.路面适应性 C.转弯稳定 D.行车变道操纵性 14.制动效能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 ) A.制动距离 B.制动时间 C.制动力 D.制动减速度 15.以下哪一项不用于确定传动系的一档传动比?( ) A.根据最大爬坡度确定 B.根据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力确定 C.根据最低稳定车速确定 D.根据后备功率确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6.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即操纵性和______。 17.选定最小传动比时,要考虑到最高档行驶时汽车应有足够的______性能。 18.主减速器传动比i。______,汽车的后备功率较小。但发动机功率利用率高,燃油经济性较好。 2

管理心理学教案

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分院(系、 部):教育学院 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授课班级:2015级应用心理学本科主讲教师:王雪 职称:讲师 使用教材:《现代管理心理学》 邯郸学院制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中文:管理心理学课程编号 英文:Managerial Psychology 学分 3 授课教师王雪职称讲师 课程性质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 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和班级: 2015级应用心理学本科 课程学时 48学时周学时 3学时起止周1—16 学时分配理论讲授: 40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使用教材教材名称:《现代管理心理学》2009年1月第4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程正方主编 主要参考资料及指定参考书《管理心理学》2001年9月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周妙勤编,2001年出版《组织行为学》(21世纪本科应用型经管规划教材),2005年8月第1版,电子工业出版社,石兴国安文姜磊编著,2005年出版 《管理心理学》2005年2月第1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王雁飞编著,2005年4月出版 《管理心理学》2004年第3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丁茂生主编,2004年8月出版 审核 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周次第 1 周日期节次 授课内容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授课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学科性质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研究方法教学重点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学科性质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教具和 媒体使用 多媒体、黑板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课程介绍(10分钟) 课程的主要内容、学时、考核方式、教学资源网站地址等。 讲授新课(105分钟) 心理与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30分种) 一、管理的含义 二、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三、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任务(15分钟)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30分钟) 一、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管理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0分钟) 一、实验法 二、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 三、宏观和微观环境条件结合分析法 四、经验总结和个案分析法 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思考题。(5分钟) 思考题作业思考题: 1、管理心理学与管理学、行为科学的关系如何? 2、学习一个个案分析法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教案

南IB师院课程(澡时)教学廿划 课程:管理心理学 教师:徐浩豪____________ 院(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年学朗:

2002r200&学年第一学

南阳师范学院澡程教学安排

南阳师范学院媒时教学廿划

断,他是外向个性的人。 2.独特性。个性与共性不同。它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地球上没有两个指纹相同的人,同样,也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与别人有所不同、有独特风格,存在差异。正是个人身上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构成个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3.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而不象外界刺激那样瞬息万变。偶尔一次出现的某种心理特征,不能叫个性。只有那些一贯的、经常而持久出现的心理特征,才能叫个性。当然,这种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随着人所处的环境改变或本人主观努力,个性也是可以改变的。例:受重大挫折后,乐观变忧郁沉闷。 4.倾向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内在意识倾向性,个体差异是由内在的倾向性所致,外露的各种行为特征只能作为推断内在倾向性之用。 5.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个性的各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个人身上不存在彼此孤立、不联系的个性特征。只有把各个个别的心理特征,同个性的整体性及其他个性特征联系起来分析,才能识别其确定的意义。例如“狂妄”这一特征,在各个人的身上可能有不同的意义。某甲可能是由于多才多艺,性情孤傲,不自觉地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这是自信的表现;某乙可能由于自知落后于人后,又无力赶上,故以目空一切的虚张声势,这是自卑的表现;某丙可能是自视过高,自感不可一世,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谈到一个人的个性指他的整个心理风貌,科研时不能抽象单独探讨。 二、个性的形成 个性是由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两个方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那种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遗传只为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前提与可能性,但不能起决定作用。一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方向与水平是由后天环境,特别是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主要是在社会中经过长期的塑造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双生子的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点,当把遗传因素完全相同的双生子放到社会情况,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