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七言绝句张旭《桃花溪》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品

合集下载

桃花溪

桃花溪

)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①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③在清溪何处边?【注释】:①飞桥:高桥。

②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③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古诗翻译】隐隐约约一座高桥隔断在云烟中,在石矶的西边询问渔夫。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一边呢?【诗词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桃花溪幽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

首句写远望之景,宛若仙境。

次句写问,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何处?可见诗人的兴趣。

但第三句并未回答,又转写眼前之景,桃花随流水飘去,似乎桃源就在前方。

最后诗人的再一次提问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

诗的妙处正在有问而无答,戛然而止,诗人对桃花源的企羡,尽在不言之中。

【赏析训练】1.这首诗描写桃花溪的优美景色,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之情。

2.“隐隐飞桥隔野烟”渲染了一个__________的境地。

3.请描述一下“石矶西畔问渔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5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及解析:1.【答案】对桃花源的向往【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

结合整首诗的内容理解。

这首诗首句描写桃花溪,有意渲染一种神秘的色彩,从而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和气氛沟通起来。

第二句诗人向渔人打听,再以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自问作结,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尽在不言之中。

2.【答案】幽美神秘【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根据诗句内容,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幽美、神秘,如入仙境。

唐诗《桃花溪》张旭原文赏析

唐诗《桃花溪》张旭原文赏析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译文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赏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

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这话不无道理。

七言绝句:张旭《桃花溪》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言绝句:张旭《桃花溪》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七⾔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在押韵、粘对等⽅⾯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七⾔绝句:张旭《桃花溪》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桃花溪唐代: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随流⽔,洞在清溪何处边。

译⽂⼀座⾼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流淌,桃源洞⼝在清溪的哪边?注释桃花溪:⽔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下。

飞桥:⾼桥。

⽯矶:⽔中积⽯或⽔边突出的岩⽯、⽯堆。

渔船: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整天,整⽇。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找到的洞⼝。

创作背景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写的写景诗,创作于唐⽞宗天宝年间。

此时唐朝已经由繁盛⾛向衰败。

张旭写这⾸诗时的⼼境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境。

赏析 这⾸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和作者对渔⼈的询问,抒写⼀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活的⼼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定是指这⾥,但却暗⽤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野⾕,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恍若在虚空⾥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朦朦胧胧,如⼊仙境。

在这⾥,静⽌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缥缈,临空⽽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格外感到⼀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出诗⼈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画近景。

近处,⽔中露出嶙峋岩⽯,如岛如屿(⽯矶);那飘流着⽚⽚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清幽明丽。

古诗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翻译赏析

古诗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翻译赏析

古诗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翻译赏析《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旭。

古诗全文如下: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前言】《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注释】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⑷尽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翻译】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鉴赏】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桃花溪译文及注释

桃花溪译文及注释

桃花溪译文及注释
《桃花溪》唐代: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翻译: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注释:
1、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2、飞桥:高桥。

3、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4、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5、尽日:整天,整日。

6、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诗歌篇幅短小,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构思也极为巧妙。

诗歌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

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作者: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

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

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完整)张旭《桃花溪》鉴赏

(完整)张旭《桃花溪》鉴赏

张旭《桃花溪》鉴赏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1。

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2。

隐隐:隐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3。

飞桥:凌空飞起的高桥。

4.野烟:山野间的烟靄。

5。

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6。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7。

尽日:整天,整日。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鱼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溪上,远望烟雾迷蒙,隐隐约约之中仿佛架着一座长桥,前边也许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吧?诗人兴致勃勃地向石矾西畔打渔的船家问讯。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道,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这条小溪的什么地方?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

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

唐代书法家、诗人。

世称张长史。

他是盛唐著名的大书法家,精通草书,狂草最为著称。

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当时被称为“三绝”。

相传他最嗜酒,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或以头濡墨而书,世呼为“张颠”。

因张旭嗜酒,杜甫将其列入“饮中八仙”。

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齐名,为吴中四士之一.他的诗,今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

张旭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范.张旭以独特的狂草书体,在名贵的“五色笺”上,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谢灵运与庾信的古诗共4首(见图,局部)。

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

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传说张旭每当灵感到来,就把宣纸铺在地上,用长发作毛笔,直书狂草,犹如醉酒当歌,是那样的洒脱自在.在他的狂草书作品中,精到的笔法对书法形式和点线运动节律的控制力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赏析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赏析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赏析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意: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道,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这条小溪的什么地方?出自唐朝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意: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溪上,远望烟雾迷蒙,隐隐约约之中仿佛架着一座长桥,前边也许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吧?诗人兴致勃勃地向石矾西畔打渔的船家问讯。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道,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这条小溪的什么地方?赏析: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意境深邃,画意甚浓,耐人寻味。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

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

[张旭的桃花溪赏析]桃花溪张旭

[张旭的桃花溪赏析]桃花溪张旭

[张旭的桃花溪赏析]桃花溪张旭篇一:[桃花溪张旭]《桃花溪》唐诗全诗赏析《桃花溪》由张旭创作,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桃花溪》作者: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飞桥:高桥。

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尽日:整天,整日。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言绝句:张旭《桃花溪》原文翻译及赏析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下面是桃花溪唐代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注释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创作背景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

此时唐朝已经由繁盛走向衰败。

张旭写这首诗时的心境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