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场精彩对话。

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一、背景知识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纷争不断,都想通过富国强兵来称霸天下。

齐宣王也有称霸之心,于是孟子便向他阐述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主要人物1、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仁政”,强调以民为本,反对暴政。

2、齐宣王齐国国君,有称霸的野心,但在孟子的引导下,对齐国的治理理念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转变。

三、重点字词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中的“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秋毫之末”指鸟兽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舆薪”指整车的柴。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中“老”“幼”都是动词,分别指尊敬、爱护。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 中“权”指用秤称;“度”指用尺子量。

四、文章主旨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巧妙地引导齐宣王认识到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他指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关注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称霸天下。

五、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用举重物和见细微来比喻齐宣王有能力行仁政却不行。

2、对比论证通过“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对比,说明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3、举例论证孟子以“缘木求鱼”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想用武力称霸天下是行不通的。

六、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1、保民而王孟子认为,只有让百姓得到保障,才能实现王道。

要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如衣食住行等。

2、制民之产给百姓分配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糊口,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3、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百姓的道德和礼仪,提高他们的素质。

七、对话技巧1、因势利导孟子根据齐宣王的兴趣和关注点,逐步引导他思考仁政的问题,而不是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是《左传》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治转折。

1. 齐桓公:齐国的君主,又称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对内进行了内政改革,推行节俭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豪强割据,巩固了国内的统一和稳定。

对外则采取联姻和联军等手段,与晋国形成了强大的联盟。

2. 晋文公:晋国君主,又称晋文公,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杰出政治家。

晋文公以德治国,循循善诱,重用贤臣,推行宽政,广泛征集各地的人才,注重教育和重视仁义道德,使得晋国社会风气得到良好改善。

3. 齐晋联盟: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强大的联盟关系,两国通婚,并且通过联军来共同对抗其他强国,如鲁、宋等。

齐晋联盟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齐国和晋国的力量,也对整个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以齐晋为核心的联盟体系。

4. 盟津之会:齐晋联盟的重要节点。

齐桓公和晋文公于盟津(在今山东济南市与晋城市交界处)会盟,决定了联盟的大政方针和具体合作事宜。

盟津之会的成功促成了齐晋联盟,也对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后来之事:齐桓公和晋文公在盟津之会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联军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和秦国,使得齐晋联盟继续扩大势力,成为当时的霸主。

然而,由于齐桓公去世后,齐国政权发生动荡,齐晋联盟逐渐解体。

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史和外交史的重要篇章,展示了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各国间建立联盟的重要性,以及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杰出才能和政治智慧。

2.《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

2.《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古今异义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古义:吝啬;今义:喜欢)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古义:表原因的虚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5.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义:用来推广到;今义:连词,相当于“和”)6.否,吾何快于是..(古义:如此;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7.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里;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8.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9.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因此,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回到)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申诉,控诉、控告)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花白)10.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11.王说(说,通“悦”,高兴)12.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3)权.,然后知轻重(名词作动词,称一称)(4)然后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处罚)(5)是罔.民也(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7)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2.名词作状语(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2、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5、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二)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三)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四)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五)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六)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重要虚词(一)之A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3、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4、“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5、王曰:舍之! :代牛6、以羊易之:代牛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的名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梳理。

一、通假字1、“王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2、“为长者折枝”中的“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中的“刑”通“型”,作榜样。

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古义:吝惜;今义:喜欢,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把……当作;今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3、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三、词类活用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和“幼”,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爱护。

4、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用作动词,用秤称。

5、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四、一词多义1、爱(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惜。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动词,喜爱。

2、度(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

(2)度,然后知长短名词,计量长短的标准。

3、若(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像。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

4、之(1)牛何之动词,往,去。

(2)臣闻之胡龁曰代词,这件事。

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

(2)莫之能御也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

(3)何由知吾可也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

2、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正常语序为“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3、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六、重要虚词1、以(1)以羊易之介词,用。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动词,认为。

2、于(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对于。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doc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doc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 ,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活用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使⋯⋯来朝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作名,力5、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作名,肥美的食物6、暖不足于体与:暖,形容作名,暖的衣服7、然小固不可以大:小,形容作名,小的国家;大,形容作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众:寡,形容作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作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弱,形容作名,弱小的国家;,形容作名,大的国家10 、是以君子庖厨也:,形容作,离11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作,尊敬,;老②,形容作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作,;幼②,形容作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作,作榜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作,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作,开网捕捉,引申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 ,之,起提宾作用4 、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 ,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能,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听到)(2)能于市朝,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舟中夜琵琶者(听到)(4)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道有先后,有攻(听到)(6)起舞而喜(听到)(7)(廉)以勇气于侯(名)(8)(葛亮)不求达于侯(名)( 9)网天下放失旧(文献)(10)(屈原)博()4、是(1)是何心哉!()(2)是乃仁也!()3(4)道有先后,有攻,如是而已()(5)是不也,非不能也()(6)是心足以王矣()5、盖(1)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什么不) (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超)(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渊、子路侍。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齐桓晋文之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期间,秦国威逼齐国接受它的‘六国并服’计划,结果发生了晋文之事。

秦桓公率领秦军,攻打了齐国并且取得了最终胜利。

晋文之事不仅反映了秦国强大军事优势,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分裂势力。


史上,其他国家纷纷被秦桓公威胁,配合其扩张政策,如果拒绝就接受可怕的报复。

对于
齐国来说,尽管它准备反击,最终还是背水一战。

齐桓晋文之事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秦桓公的军事强势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秦桓公的军事强势是非常显著的,他率领秦军以大胆的动作、变
化多端的作战策略等,在短短数月时间里取得了战斗胜利,强化了秦国对周边国家的威慑
力量。

二、秦国扩张政策
晋文之事发生在秦国扩张政策的背景下,秦桓公的威逼政策严重破坏了周边国家的和平,让其他小国不得不向秦国低头,接受他们的‘六国并服’计划。

三、秦国政治成功
晋文之事结果有利于秦国,在它横扫六国后,秦国统一了大部分中国地区,开创了历
史上秦汉统一的先河,同时,秦国也以此成功打造了自身强大政治格局。

四、齐国弱势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国伤亡惨重,一时无法抵挡秦桓公的军事进攻。

兵败之后,齐
国不得不接受秦桓公的‘六国并服’计划。

秦桓公实施的强势政策,对齐国带来严重灾难,表明了古代大国之间争霸的残酷性。

总之,齐桓晋文之事就是秦国发动六国并服战争,统一大部分中国地区,打造强大政
治格局的历史事件。

在这一过程中,秦桓公发挥了武力政治的优势,把其余五国纳定为臣,从而建立了秦国的统一。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一、通假字二、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非”作标志)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也”“非”)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非”)是乃仁术也(“乃”“也”作标志)是不为也(“是”“也”)是诚不能也(“是”“诚”“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是”)为不用力焉(“为”)为不用明也(“为”“也”)为不用恩也(“为”“也”)见牛未见羊也(“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也”)夫子之谓也(“也”)是诚不能也(“也”)(二)宾语前置句是以后世无传也(是以:以是,因此)臣未之闻也(未闻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如何)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牛何之(之何:去哪里、到哪去)夫子之谓也(谓夫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以何)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以何)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三)省略句将以衅钟(将以之衅钟)(四)介词结构后置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于”作标志)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于”)有复于王者曰(“于”)天下可运于掌(“于”)刑于寡妻(“于”)构怨于诸侯(“于”)然后快于心与(“于”)吾何快于是(“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于”)耕者皆欤耕于王之野(“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于”)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以”)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五)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六)被动句一羽之不举(举:被拿起来)舆薪之不见(见:被看见、被发现)百姓之不见保(“见”)三、一词多义1.王齐宣王问曰(国君的称呼)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称王)王坐于堂上(大王)是心足以王矣(称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称王)2.为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当成、是)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是)故王之不王,不为也(做、担当)为长者折枝(给、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结构助词,的)为肥甘不足与口与(因为、为了)否,吾不为是也(因为、为了)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行为)尽心力而为之(做)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做)罔民而可为也(做)3.于王坐于堂上(在)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对)君子之于禽兽也(对、对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与、同)有复于王者曰(向)天下可运于掌(在)刑于寡妻(为、给)至于兄弟(到)以御于家邦(动宾之间,不译)构怨于诸侯(与、同)吾何快于是(对)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动宾之间,不译/对、对于)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在)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到、向)吾惛,不能进于是(到)凶岁免于死亡(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4.以是以后世无传焉(因、因为)无以,则王乎(同“已”,止住)将以衅钟(介词,用)以羊易之(用)是心足以王矣(连词,来、用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 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题日是编者加的:齐恒,即齐恒公(?一前643),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君。

齐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二、字词梳理(1)齐宣王(?一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2)无以,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停止。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保民:安民,养民。

(4)胡龁:人名,齐宜王的近臣。

(5)何之:到哪里?之,往。

(6)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叫作“衅钟”。

(7)舍之:放了它。

舍,释放。

(8)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9)就:走向。

(10)以羊易之:用羊米替换它(指牛)。

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11)诸:“之乎”的合音词。

(12)爱:吝惜。

舍不得。

(13)诚有百姓者:的确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

(14)褊小:狭小。

(15)异:对……感到奇怪。

(16)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7)隐:痛惜,哀怜。

(18)牛羊何择焉:牛和羊两者有仆么区别呢?择,区别三、通假字。

(1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出。

(20)是:这,指以羊易牛。

(21)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22)远庖厨:意思是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庖厨,厨房。

(23)说:同“悦”,高兴。

(2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语出《诗经·小雅·巧言》。

意思是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

(25)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

(26)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27)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意思是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

(28)戚戚:内心有所触功的样子。

(29)复:禀报。

(30)钩:古代重量单位,斤为一钩。

(31)明:视力。

(32)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的纤细羽毛的尖端。

(33)舆薪:整车的柴。

(34)王许之乎:大王认可这话吗?许,认可。

之,指上述说法。

(35)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偏偏、却。

(36)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

见,表示被动。

(37)形:表现。

(38)何以异:怎么区分?何以,凭借什么。

(39)挟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跃过北海。

太山,即泰山。

北海,泛指齐国北边的大海。

(40)语:告诉。

(41)为长者折枝:为长者按摩肢体。

枝,同“肢”,肢体。

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均喻指常人不办到的事情。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

老,敬爱,后面两个“老”指老人。

幼,爱护,后面两个“幼”指小孩。

(43)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4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语出《诗经·大雅·思齐》。

意思是绐白已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

做榜样。

寡妻,正妻,一说为贤妻。

御,治理。

(45)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

(46)权:称重。

(47)度:计量长短。

(48)抑:表示选择,和当于“还是”。

(49)危士臣: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

(50)构怨:结怨。

(51)快于心:心里痛快。

(52)求吾所大欲: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

(53)肥甘:指美味的食物。

(54)轻暖:又轻又嗳的衣服。

(55)釆色:绚的服饰、玩好等。

釆,同“彩”。

(56)声音:指音乐。

(57)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58)辟:开辟。

(59)朝秦楚:使秦楚来朝见。

(60)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

莅,临视,指统治。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61)若:如此。

(62)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63)殆:恐怕,可能。

(64)邹:当时的一个小国,在今山东邹城、滕州一带。

(65)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

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

〈礼记·王制》:“凡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66)齐集有其一:齐国的上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

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

(67)盖亦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盖。

同“盍”,何不。

本,指仁政王道。

(68)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

(69)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人都想(把货物)。

储存在大王的市场上。

(70)涂:同“途”,道路。

(71)疾:憎恨。

(72)赴愬跑来诉说:愬,同“诉”,诉说。

(73)惛:不明白,糊涂。

(74)进于是:达到这一步。

(75)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

(76)不敏:愚钝。

谦辞。

敏,聪慧。

(77)尝试:试行。

尝,试(78)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团定财产。

(79)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

下文的“民”指普通白姓。

(80)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放,放荡。

辟,不正:侈,过度。

(81)从而刑之:接着就加以处罚。

刑,处罚。

(82)罔民:陷害百姓。

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

(83)制:规定。

(84)畜:养活。

(85)乐岁终身饱:意思是好年成时终年温饱。

(86)凶年:荒年。

(87)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向善。

(88)从之也轻: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

之,指国君。

轻,容易。

(89)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是使自已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

惟,只。

赡、足。

(90)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奚,何。

暇,空闲。

治,讲求。

(91)农帛:穿丝织的衣服。

衣,穿。

《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暖。

七十非肉不饱。

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据说西伯(周文王)“善养老者”、教民“树畜”,使老人订衣帛食肉,不致冻馁。

这里所说的冻馁,与无衣无食不同。

(92)彘:猪。

(93)时:季节。

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

下文‘勿夺其时”的“时”,指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

(94)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95)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教育。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孟子·滕文公上》:“殷曰序,周曰庠。

”(96)中:反复(做)。

(97)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9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意思是,年轻人懂得敬老,都来代劳了。

颁,同“斑”。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古/今)(1)吾何爱.一牛古义:爱,吝啬。

今义:爱惜。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以及,用来推及到。

今义: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

(3)至于..兄弟古义:至于,推广到今义: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国,指中原一带。

今义: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6)然后从而..刑之古义:从而,接着就。

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四、一词多义(一)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3)道.芷阳间行:取道。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

(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二)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三)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

(4)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

(5)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

(四)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

(五)其(1)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如果,连词。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难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