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果糖》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低聚果糖》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低聚果糖》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委会(TC64/SC5)上报,被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国家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编号20142790-T-469。
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委会(TC64/SC5)归口。
2.简要起草过程《低聚果糖》国家标准自发布以来已实施多年,由于低聚果糖在我国发展更新较快,某些指标、方法不再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规范行业生产、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根据行业需要,对低聚果糖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标准任务下达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组织开展《低聚果糖》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2015年9月发文征集起草单位及资料,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组。
2015年10月-2016年4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通过前期收集到的资料和建议提出标准草稿,下发各起草工作组成员。
根据意见反馈情况,提出标准文本讨论一稿,筛选可行的检测方法。
2016年5月-10月,在北京召开标准研讨会。
综合各方意见,组织完成低聚果糖含量方法比对工作,形成分析报告。
2016年10~11月,对7家企业117份样品整理分发、组织测定,结果汇总分析后确定指标设置,经起草组内确认后,月底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2016年11 月提出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开展行业公开征集意见工作。
3.主要起草单位及起草人本标准由(暂略)等单位共同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暂略)。
所做的工作: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负责全面起草工作,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制定研究方案,以及标准起草和编制说明编写等组织、协调、审核工作。
其他起草单位协助搜索技术资料并研究分析,进行样品检测及数据整理,参与研究方案确定,对本标准各版本涵盖的全部内容提出编写和修改意见。
二.主要内容的说明本标准编写符合GB/T 1.1-2009的规定,在GB/T 23528-2009《低聚果糖》(以下简称原标准)基础上修订,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具体如下:1.范围描述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和适用情况,与原标准相比增加了对低聚果糖的名称、分子式、结构式的规定。
低聚果糖介绍

低聚果糖和菊粉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量
低聚果糖抑制致病菌生长
低聚果糖提高消化功能和规律性
改善肠胃功能
防止或治疗腹泻 某些腹泻可能是由于减少或缺乏双歧因子来抑制大肠杆 菌或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 低聚果糖能选择性的刺激结肠的有益菌 (如双岐杆菌) 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平衡来治愈腹泻
减少/防止便秘 试验表明服食适当量的低聚果糖能使便秘患者减低便秘 ,提高大便的次数from 1-2 to 8-9 / 周
低聚果糖安全性
低聚果糖天然存在,代用品结构与天然的完全相同 原料来源于蔗糖 安全性被广泛的认可 世界范围内有二十多年的实际的使用历史 没有GMO没有过敏源 酶加工过程保证品质的一致性
低聚果糖天然存在
植物 名称
低聚果糖(%)
占新鲜材料 占干材料
占总糖
水分 (%)
总糖 (%)
洋葱
2.8
对不同年龄人士的试验结果显示, 人一出生即有细菌定植在肠道内, 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内双歧杆菌 数量可达总菌数的90%以上,此 时婴儿免疫力强,消化吸收好, 不上火,抵抗力强,排便正常。 断乳儿和成人的双歧杆菌减少, 老年人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减至 10%左右,身体强壮的青年人和 长寿老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则 明显比体弱多病的人多。所以, 微生态学家也把双歧杆菌数量称 为“健康指数”。
低聚果糖的生产方法: 1、以蔗糖为原料,用生物方法进行转化 2、从低聚果糖含量高的天然植物菊芋或菊苣中提取
低聚果糖分子结构清楚
GF2
GF3
GF4
低聚果糖天然存在
存在于大约36000多种植物中。也就是说每天约要吃22 个香蕉,15个洋葱或者383瓣大蒜才等于4克的低聚果糖。
低聚果糖和菊粉及菊苣低聚糖的区别
《果葡糖浆》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果葡糖浆》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64)上报,被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212791-t-469。
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委会(tc64/sc5)归口。
2.简要起草过程标准任务下达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组织起草了果糖糖浆国家标准。
2022年1月,发布了征集起草单位和材料的文件,并于同年二月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
3月至2022年6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起草了标准草案,并根据标准研讨会的反馈意见和标准,进一步修订并修订为标准文本的讨论稿。
2022年11月,第一次提出标准文本草案征求意见。
2022年6月,根据行业的主要意见,收集了63批样品,进行了第二轮样品采集。
从九月至2022年10月,组织了五个行业认证实验室,进行了方法验证和抽样调查。
2022年12月,根据调查结果对关键技术内容进行修订,形成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3、主要起草单位及起草人本标准由(略)等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暂定)。
所做的工作: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负责全面起草工作,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制定研究方案,以及标准起草和编制说明编写等组织、协调、审核工作。
其他起草单位协助搜索技术资料并研究分析,进行样品检测及数据整理,参与研究方案确定,对本标准各版本涵盖的全部内容提出编写和修改意见。
二、主要内容说明本标准编写符合gb/t1.1-2021的规定,在gb/t20882-2021《果葡糖浆》(以下简称原标准)基础上修订,参考了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fccⅷ(highfructosesyrup高果糖浆)。
具体如下:1标准名称它与原始标准的高果糖糖浆一致。
2技术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果葡糖浆的术语和定义、符号、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一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果葡糖浆的生产、检验和销售。
我国功能性低聚糖标准概况

项目
要求
IMO-50型
IMO-90型
糖浆
糖粉
糖浆
糖粉
IMO含量(占干物质)/%≥
50
90
IG2+P +IG3含量(占干物质)/%≥
35
45
干物质(固形物)/ %≥
75
—
75
—
水分/ %≤
5
5
pH
4.0~6.0
透射比/ %≥
95
—
95
—
溶解度/%≥
—
99
—
99
硫酸灰分/ %≤
0.3
2.“功能性低聚糖通用技术规则”行业标准
计划下达后,起草单位多次与当时“葡萄糖转苷酶”在日本的唯一生产企业——天野制药株式会社的有关技术人员就产品规格、技术要求、分析方法等问题进行交流。在对征集的23批样品进行综合分析之后,通过参考日本先进企业标准,结合我国产品实际情况,制定了我国低聚异麦芽糖行业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包括IMO(低聚异麦芽糖总量)含量、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含量、干物质(糖浆产品)、水分(糖粉产品)、pH、透光率、溶解度、硫酸灰分等质量指标以及砷、铅、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卫生指标。
根据行业需要,在编制《全国食品标准2004~2005年发展计划》时,经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委会推荐,由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立项上报,将“低聚异麦芽糖”列入国家标准制定计划。目前新的“低聚异麦芽糖”国家标准GB/T 20881-2007已正式颁布实施。
低聚异麦芽糖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以淀粉为原料生产低聚异麦芽糖,糊精是中间产品。淀粉经液化工艺转化为糊精,糊精经糖化转苷工艺转化为低聚异麦芽糖。糊精含量高,说明糖化转苷不彻底(没有到位),低聚异麦芽糖含量就少。只要糖化转苷到位,把转化程度提高(DE值一般大于55),糊精含量可以降到小于10%。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低聚果糖使用有关问题的复函-国卫办食品函[2013]118号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低聚果糖使用有关问题的复函-国卫办食品函[2013]118号](https://img.taocdn.com/s3/m/d2a0c53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9.png)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低聚果糖使用有关问题的复函
正文: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低聚果糖使用有关问题的复函
(国卫办食品函〔2013〕118号)
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
你协会《关于低聚果糖使用的请示》(中生发协〔2013〕16号)收悉。
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低聚果糖是常用的食品配料,也是列入《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的食品营养强化剂。
低聚果糖用于婴幼儿食品及调制乳粉,应当符合《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的规定。
低聚果糖作为食品配料用于其他食品时,应当符合相应食品的标准。
专此函复。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3年8月1日
——结束——。
食品营养强化剂 低聚果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低聚果糖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营养强化剂低聚果糖。
食品营养强化剂低聚果糖是以白砂糖、蔗糖为原料经来源于黑曲霉的酶或米曲霉的β-果糖基转移酶酶作用,经提纯、干燥等工艺制得的蔗果三糖(GF2)至蔗果六糖(GF5)的混合物,或以菊苣为原料,经部分酶水解后提纯、干燥等工艺制得的蔗果三糖(GF2)至蔗果八糖(GF7)以及果果二糖(F2)至果果八糖(F8)的混合物。
2 结构式
按结构分为蔗-果型(G-F)低聚果糖和果-果型(F-F)低聚果糖。
分子结构分别如下:
蔗-果型(GF n)低聚果糖分子结构示意图果-果型(F n)低聚果糖分子结构示意图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3.2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
3.3 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多聚果糖(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多聚果糖》(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等)(一)任务来源、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1. 任务来源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2014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的通知(卫办食品函〔2014〕454号),“食品营养强化剂多聚果糖”被列入“2014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spaq-2014-21和spaq-2015-21,项目承担单位为上海市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管理协会、上海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
2. 主要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管理协会、上海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
协作单位: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3. 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巢强国、葛宇、魏新林、李妍、吴梅华、周家春、姜培珍、顾宇翔、印杰。
(二)简要的起草过程1. 2014年7月~9月,起草工作组收集和查阅了国内外标准、技术资料以及相关试验方法,参考国内外企业标准和质量规格要求,综合分析处理后,初步确定了产品的技术指标和相应的试验方法。
2. 2014年10月由起草小组提出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营养强化剂多聚果糖》国家标准草案及编制说明,召开了第一次专家研讨会,对初稿所列指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3. 2014年11月起草工作组根据专家研讨会提交的建议修改标准草案。
4. 2014年12月~2015年3月,起草组人员和数家多聚果糖生产或者使用单位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营养强化剂多聚果糖》草案,对生产企业和应用单位提供的5个批次样品进行了检验,并对试验方法进行验证。
5. 2015年4月起草小组汇总了检验数据,召开了第二次专家研讨会,对草案所列指标的必要性、合理性、5个批次样品的检验数据和所发现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6. 2015年5~8月起草工作组根据第二次专家研讨会提交的建议修改标准草案,并和数家多聚果糖生产或者使用单位再一次对5个批次样品按照修改后的标准草案进行检验。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d木糖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d-木糖》编制说明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等)(一)简要的起草过程根据国家卫计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修订项目委托协议书(2016年)”(项目编号为spaq-2016-136),食品添加剂d-木糖被列入2016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为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共同组织该标准的制定工作。
标准任务下达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针对制定d-木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于2017年1月召开了标准启动会,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组,确定了总体工作方案,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负责起草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
起草工作组首先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技术标准资料,在研究这些标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市场产品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产品的质量技术指标和相应的试验方法,形成了标准草案。
之后,工作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多次讨论研究,并对标准中采用的试验方法进行了验证。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业内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主要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福田药业有限公司、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等。
(三)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待定。
负责标准技术资料查询、收集及对比,检测方法的验证比对,样品检测及数据整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起草、撰写,行业内征求意见,组织标准的研讨会及标准报送等。
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本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了《木糖》(GB/T 23532-2009),同时结合国内产品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等实际情况而制定。
表1是国内外d-木糖技术指标的对比情况,表2是国内外d-木糖试验方法的对比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聚果糖》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委会(TC64/SC5)上报,被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国家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编号20142790-T-469。
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委会(TC64/SC5)归口。
2.简要起草过程
《低聚果糖》国家标准自发布以来已实施多年,由于低聚果糖在我国发展更新较快,某些指标、方法不再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规范行业生产、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根据行业需要,对低聚果糖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标准任务下达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组织开展《低聚果糖》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2015年9月发文征集起草单位及资料,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组。
2015年10月-2016年4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通过前期收集到的资料和建议提出标准草稿,下发各起草工作组成员。
根据意见反馈情况,提出标准文本讨论一稿,筛选可行的检测方法。
2016年5月-10月,在北京召开标准研讨会。
综合各方意见,组织完成低聚果糖含量方法比对工作,形成分析报告。
2016年10~11月,对7家企业117份样品整理分发、组织测定,结果汇总分析后确定指标设置,经起草组内确认后,月底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2016年11 月提出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开展行业公开征集意见工作。
3.主要起草单位及起草人
本标准由(暂略)等单位共同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暂略)。
所做的工作: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负责全面起草工作,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制定研究方案,以及标准起草和编制说明编写等组织、协调、审核工作。
其他起草单位协助搜索技术资料并研究分析,进行样品检测及数据整理,参与研究方案确定,对本标准各版本涵盖的全部内容提出编写和修改意见。
二.主要内容的说明
本标准编写符合GB/T 1.1-2009的规定,在GB/T 23528-2009《低聚果糖》(以下简称原标准)基础上修订,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具体如下:
1.范围
描述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和适用情况,与原标准相比增加了对低聚果糖的名称、分子式、结构式的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描述了本标准中引用的标准文件。
3.术语和定义
1)与原标准相比,增加了聚合度的定义,便于对低聚果糖各物质成分名称、分子式和结构式的描述。
聚合度定义与GRAS相关公告(GRN No. 537、GRN No. 392)一致,定义为果糖基和葡萄糖基的数目之和。
2)调整了低聚果糖定义,从低聚果糖分子结构的角度对“低聚果糖”进行了定义。
随着试验分析技术的进步,实际检测和近年研究发现蔗糖来源的低聚果糖还存在β(2→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具有功能的同分异构体,因此由原标准定义中的“β(2→1)糖苷键”调整为统称的“β-糖苷键”。
低聚果糖存在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末端带有葡萄糖基,一种不带有葡萄糖基,因此根据产品实际情况,增加“末端带有α-D-葡萄糖基、聚合度为3~9,或不带有α-D-葡萄糖基、聚合度为2~9”的描述。
删除“属于食品配料”的描述,增加“注:可作为食品原料使用”。
3)原标准中“低聚果糖总含量”调整为“低聚果糖含量”。
依据对低聚果糖的定义,增加相应的蔗-果型(GFn)、果-果型(FFn)的描述。
该定义包含了蔗糖来源和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产品中可能存在的低聚果糖各物质。
4.名称、分子式、结构式
增加对低聚果糖分子式、结构式的描述,依据低聚果糖的定义相应描述。
5.产品分类
按生产原料及工艺分为蔗糖来源的低聚果糖和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分别从原料和生产工艺角度加以定义,定义参照新食品添加剂公告(2009年第11号、2012年第6号、2013年第8号)并适当调整。
删除了按结构分类,将其调整到低聚果糖的结构式中区分。
按形态分为液体产品和固体产品,与原标准一致。
6.要求
6.1 感官要求
由文字描述调整为表格形式,描述内容无明显变化,根据产品实际进行描述。
增加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存在结晶析出的情况说明。
6.2 理化要求
——结合样品征集情况,为丰富行业产品种类,增加F80、F75和F85型产品类型。
——原标准液体产品干物质50型≤70.0/%,其他≤75.0/%。
根据征集样品结果,50型液体产品干物质要求可以达到与它型号液体产品一致要求统一到75%。
——根据产品跟踪分析,存在产品货架期pH降低情况,按5.0-7.0控制的成品,接近保质期(低聚果糖含量等其他指标合格情况)时已下降至4.5甚至以下,特别是征集样品中液体类型产品。
因此,pH值调整为4.0-7.0。
——电导灰分修订为灰分,指标不变。
——色度非安全指标,也非国际标准中要求,但反映产品一定质量。
发现在保质期内产品色度会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变大,如果作为终端产品在贮藏期间色度出现超标0.2情况。
结合样品普查结果,指标调整为0.3。
——透光率指标维持不变。
6.3 食品安全要求
即原标准中的“卫生要求”;根据成分性质接近于淀粉糖类,产品安全要求主要符合GB15203《食品安全标准淀粉糖》的规定。
7.试验方法
7.1 低聚果糖含量测定
原标准方法主要适用于蔗糖来源(蔗果三~六糖);植物来源组分复杂、构型多、同分异构体多(蔗果三~九糖、果果二~九糖、6-蔗果三糖、6-蔗果四糖)。
工作组主要针对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产品的低聚果糖含量试验方法开展研究,实验选取了不同形态、型号、企业的植物来源的7种样品。
对国内外文献法规、企业使用方法研究,最终选择比对原方法在内的6种方法,筛选确定最适方法。
对方法的比较从色谱分离效果、检测数据和方法普及型三方面分析,建议选择高效液相-蒸发光色谱法作为第一法,作为原标准方法为第一法(蔗糖来源仍可以使用原方法),为仲裁法;离子色谱法为第二法。
7.2 灰分测定方法
采用GB 5009.4标准最新拟修订的方法,经检测比对方法差异较小,产品指标符合要求。
8.检验规则
——根据生产实际修改组批定义;
——删除了出厂检验项目中菌落总数的检验要求;
——增加了3项及以上指标不合格的情况判定;
——与原标准相比,语言描述略有调整,无实质性变化。
9.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与原标准相比,调整了部分描述。
标志要求按照GB 7718 和GB/T 191规定执行,不再对标签具体内容重复规定,增加“根据产品特性,还应标注产品类型及产品来源”的规定。
其他要求与原标准基本一致。
10.附录
与原标准相比,由于设备进步自带温度换算,删除原附录A干物质(固形物)含量与温度换算表。
删除原附录B果糖基转移酶酶活力定义及测定,内容另行制定标准加以规定。
删除原附录C低聚果糖在食品中的推荐使用量。
增加附录A高效液相色谱法测低聚果糖标准品的谱图,附录B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低聚果糖的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