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

合集下载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分为Ⅰ、Ⅱ、Ⅲ型。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是属于关节面骨折,传统的治疗方式通常需要开放手术或者是保守治疗,手术干预操作繁琐、创伤大,容易引发并发症,而保守治疗疗效欠佳。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临床实践中总结该治疗法的优势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一、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原理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其原理是通过跟趾关节内部的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最小限度地对骨组织和周围结构造成损伤。

对于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的主要步骤包括:局麻下行手术,通过X线定位,找准跟骨的窦道入口,切开窦道鞘膜,取出窦道内的血肿、碎骨或异物,恢复跟骨关节的解剖关系并固定。

该方式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且不损伤关节软组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临床效果分析对于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广泛关注。

下面将从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分析。

1. 骨折愈合时间经过患者手术治疗后,通常需要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和功能锻炼,大多数患者在术后8-12周骨折即可完全愈合。

相比传统的手术方式,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康复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功能恢复情况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后,患者的足部功能通常能够得到有效恢复。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的恢复,同时避免出现关节僵硬和萎缩等情况。

经过一定的康复训练后,大部分患者的足部功能能够完全恢复,能够正常行走和活动。

3. 并发症发生率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摘要: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方法逐渐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经验,以期为相关医生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一、引言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通常是由于高空坠落或车辆事故等高能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严重且治疗难度较大。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性手术和内固定术,然而这些方法常常伴随着组织创伤及手术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近年来,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该方法的临床应用及效果,为相关医生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为25~65岁。

所有患者均经由行临床症状评估、X线摄影、CT检查和临床分期确诊为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且均为首次骨折。

在骨折确诊后,所有患者均采用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术后采用相同的康复方案。

手术方法为经跗骨窦微创入路处理跟骨骨折,术后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三、结果经统计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后3~6个月内顺利实现骨折愈合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术后随访半年,发现患者足部功能基本恢复,无明显疼痛及畸形。

且X线和CT 检查结果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无明显畸形。

随访1年后,患者均表现为足部功能正常,无明显异常。

实验组中无手术失败、术后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和切口延迟愈合的情况发生。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比于传统的手术方式,微创入路手术的创伤更小,组织损伤更轻,术后康复更快。

术后患者的足部功能能够迅速得到恢复,并且骨折愈合效果良好,无明显的畸形和功能障碍。

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

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

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需要进行治疗来恢复关节功能。

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开放性手术,但是开放手术存在较大的创伤和术后康复周期长的问题。

而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则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通过小切口和微创技术进行手术,能够减少创伤和术后康复时间。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前景。

一、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表现和传统治疗方式跟骨关节内骨折是指跟骨骨折穿过跟韧带直接或纵行进入跟关节的骨折,常见于跌倒、高处坠落等外伤。

患者常表现为跟部疼痛、肿胀和活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传统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开放性手术复位和内固定,术后需进行康复训练,且术后并发症风险较大。

二、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的优势和临床应用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小切口在跗骨窦区域进行手术,避免了对跟骨周围软组织和关节结构的进一步损伤,可减少创伤和术后并发症风险。

研究表明,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能够有效恢复跟骨关节的解剖形态和功能,减少肿胀和疼痛,加速康复过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三、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的疗效分析1. 术后功能恢复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能够更好地保护跟骨关节周围软组织和关节结构,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较快,术后不易出现僵硬和功能障碍,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术后并发症风险传统治疗方式存在术后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风险,而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减少了对周围软组织和关节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风险较低。

3. 术后康复周期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减少了创伤和术后并发症风险,术后康复周期较短,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四、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的发展前景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中取代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成为主流治疗方式。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文章首先介绍了跟骨骨折的危害以及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随后详细介绍了经跗骨窦微创入路的治疗原理和优势。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在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创伤等方面表现出色,同时分析了可能的并发症。

结论部分总结了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的优势,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关键词】关键词:跟骨骨折、Sanders分类、经跗骨窦微创入路、临床效果、治疗方法、并发症、优势、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踝损伤,根据Sanders分类法,跟骨骨折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

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较为常见,也是治疗较为困难的类型,容易导致不良后果如骨不连、畸形愈合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放性手术,但是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近年来,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逐渐受到关注。

这种治疗方法利用微创技术,通过跟骨骨折部位较少侵入,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创伤,促进骨折愈合并提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本文旨在探讨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在术后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方面的效果,并与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临床数据的总结和分析,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经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

经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
经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
郑科 肖鹏 主任医师
跟骨骨折概述
➢ 跟骨骨折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占跗骨骨折 的60%,全身骨折的2%。 ➢ 跟骨骨折治疗困难,预后差。 ➢ 跟骨骨折后,形态发生复杂的变化,包括G角、 B角、宽度、高度、关节面的对合情况等等。 ➢ 治疗方案个体化强,方法多种多样。
跟骨的解剖学标志
跗骨窦入路手术步骤
1.切口设计 2.显露过程 3.撬拔复位 4.临时固定 5.评估复位质量 6.插入钢板 7.经皮置钉 8.缝合包扎
切口设计
切口:外踝尖下方至第4跖骨基底部作一直切口,在跗骨 窦表面通过,斜向跟距关节前下方的直切口长约4-5cm,
显露过程
切开皮肤及皮下后,清除跗骨窦内侧脂肪组织和血肿,显露趾短伸 肌起点,沿其下缘与腓骨肌腱交界处切开,牵开腓骨肌腱。
手术适应症
➢ 关节面不平整,台阶≥1mm ➢ 跟骨长度缩短明显 ➢ 跟骨宽度增加≥1cm ➢ 跟骨高度降低≥1.5cm ➢ Bohler 角缩小≥15° ➢ Gissan‘s角缩小≥90°或增大≥130° ➢ 跟骰关节骨折块分离或移位≥1mm跟骨轴位片显示内翻畸形成角≥5°,外 翻≥10°
经跗骨窦入路的解剖学基础
常见手术方式
➢跟骨骨折经皮内固定术 ➢跟骨骨折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跟骨骨折微创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距下关节融合术
治疗的目标
➢ 跟骨的整体外形:长度、宽度、高度 ➢ 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台阶<1mm ➢ Bohler 角、 Gissan‘s角等参数 ➢ 三个关节面之间的正常解剖关系 ➢ 恢复后足的负重轴线来自 缝合包扎术中注意事项
➢ 单侧肢体用侧卧位,双侧肢体用俯卧位; ➢ 尽可能的不用电刀; ➢ 以距骨的下关节面为模板进行复位跟骨后关节面; ➢ 尽可能的固定载距突,载距突位于内踝尖向下再向前1cm; ➢ 缝合深层时,要用趾短伸肌覆盖钢板; ➢ 缝合浅层时,要将挫伤的皮缘予以剪去; ➢ 引流管可放可不放,但引流条一定要放,建议放在后侧的小切口 内,一旦积血皮肤张力高,可能导致坏死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引言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中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性手术和内固定,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伴随着组织损伤、感染和愈合时间长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已经成为一种备受重视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一、治疗原理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是一种经皮穿刺技术,在X线透视下,通过跟骨窦进入跟骨后部,将内固定器件置入跟骨内侧,从而实现骨折的复位和固定。

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精确的手术定位和操作技巧,通过最小创伤来实现骨折的治疗,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开放性切口所带来的许多问题。

二、临床效果1. 临床疗效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微创入路治疗的患者术后疼痛较轻、术后功能恢复较快,并且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而且,患者术后不需要长时间的床位休息,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术后恢复采用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康复情况也是值得关注的。

相对于传统手术的患者,微创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较快,重返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时间也较早。

研究表明,经皮穿刺技术对患者的软组织损伤较小,术后的创伤愈合也比较快,这有利于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3. 骨折愈合骨折的愈合情况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些临床观察显示,通过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可以更好地保护骨折现场的血运情况,促进骨折愈合。

研究结果表明,微创治疗能够减少软组织的干扰,有利于骨折间接愈合,提高了愈合的成功率。

4. 并发症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并发症较传统手术也明显减少。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我们来了解一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特点。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是跟骨骨折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跟骨基底部骨折,常常伴有跟筋膜或跟筋膜下组织的损伤。

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常常需要进行开放性手术,并且有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例如感染、创口愈合不良等。

如何选择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关于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我们可以从临床研究中获取一些数据。

一项发布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的临床研究显示,在使用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中,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平均为40分钟左右;术后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也明显减少;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时间提前,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速度明显加快。

这些数据表明,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在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还有一些研究对比了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和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的效果。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组;术后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有所提高。

这表明,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在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虽然在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仍然需要医生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术后的功能锻炼和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合作,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跟部的功能和稳定性。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对于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其独特的手术路径和技术优势为患者带来了较好的治疗体验,术后恢复也更加快速和顺利。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跳跃跟骨是构成踝部关节的重要骨骼之一,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踝外伤。

Sanders分型将跟骨骨折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其中Ⅱ型和Ⅲ型是比较常见的。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性手术和内固定术,但这些方法存在着术后切口大、损伤较大、恢复周期长等缺点。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是通过跟骨内外侧破坏性小的手术通道,将内固定装置引入到跟骨骨折的治疗部位。

相比于传统的开放手术,经跗骨窦微创入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于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仍有待深入研究和总结。

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估该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具体目的包括:1. 比较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在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2. 研究该治疗方法对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3. 探讨手术操作步骤的细节及可能存在的技术难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操作指导;4. 分析手术后的疗效观察结果,验证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在此类骨折中的有效性;5. 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该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打下基础。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提高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临床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多中心临床病例的分析和探讨,系统评估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体验。

这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率、降低治疗风险,对于促进足部外科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以传统的外侧L形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最为常见,几乎可以应对各种复杂类型的跟骨骨折,但是随着大量研究及随访报道,人们发现该入路术后拥有较高的并发症(皮肤坏死、感染、骨髓炎等),这成为一个困扰众多外科医生及患者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在足踝外科的快速发展,跗骨窦入路被提了出来,并通过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证实,跗骨窦入路在治疗跟骨骨折术后临床随访的各项指标不差于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

本文结合国内外对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新进展及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讨论跗骨窦入路在跟骨骨折的最新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临床评价及相关并发症。


解剖学特点
2000年,Ebmheim等将跗骨窦入路用于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该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为起自外踝下方约1cm处跗骨窦水平,由跗骨窦脂肪垫覆盖,约长6cm的弧形切口,平行于腓骨长短肌腱。

也有文献报道该切口最长可以延伸至第4跖骨基底部。

其后方为跟距后关节面和腓肠神经,该入路可以直接显露距下关节及跟骰关节。


跗骨窦入路的优缺点
同传统L形切口入路相比,有以下优势:

充分避开跟骨外侧血管,尽可能减少对外侧皮肤软组织血供的损伤,可以早期
进行手术治疗,并有效减少皮肤坏死、切口感染、不愈合、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的发生率;


可以充分暴露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及前外侧骨折块;


相关研究还认为,该入路无需切断跟腓韧带及腓骨肌下支持带,术中可以通过
适当内翻增加关节间隙,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借助各种器械更易于对
骨折块进行复位。


但有一部分学者表示,该入路无法充分暴露跟骨后外侧面,增加了术中恢复跟骨高度和宽度的操作难度,且更易分离软组织和牵拉损伤腓肠神经,甚至在侧卧位进行跟骨复位时,由于内侧衬垫的使用、跟骨的重力影响等因素,还可以导致医源性跟骨内翻畸形,从而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


跗骨窦入路的适应证
跗骨窦入路可以应用于大部分跟骨骨折,传统的适应证包括:

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Ⅲ型),对于此类骨折,跗骨窦入路几乎可以替代
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也有学者认为移位严重的SandersⅢ型骨折不适宜采用跗骨窦入路,原因在于此部分移位严重、复杂的骨折术中显露不够充分、复位
较困难等,影响了手术的疗效,跗骨窦入路无法完全代替传统入路。

Schpers还认为SandersⅣ型骨折也属于跗骨窦入路的适应证之一,但缺乏相关的报道及研究。



距下关节塌陷明显型。



跟骨内侧无明显移位型。



跟骨体部无明显严重粉碎。



除此之外,全身情况差,合并较多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重度吸烟等;局部软
组织条件差、肿胀明显、有张力性水泡形成者也属于跗骨窦入路的适应证。


对于其他复杂类型如SandersⅣ型骨折及开放性跟骨骨折能否采用跗骨窦入路,这方面相关文献报道较少。



跗骨窦入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指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面,此类型的骨折约占整个跟骨骨折的75%~85%。

其中大多数为SandersⅡ、Ⅲ型骨折,大多数都能通过跗骨窦入路获得良好解剖复位和坚强地内固定。

1、跗骨窦入路在术后切口并发症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比较传统的外侧L形切口入路与跗骨窦入路在跟骨骨折安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研究。

由于跗骨窦入路位于足背,该切口的皮下组织松软,血液供应较为丰富,经此手术入路对局部皮肤的血供影响较小。

由此可见,跗骨窦入路在避免切口并发症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2、跗骨窦入路在治疗周期方面的研究:
跗骨窦入路在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降低再次手术发生率等方面也有明显优势。

这些都与该切口位于血供较为丰富的安全区域、手术切口及术中剥离范围小、对切口周围软组织及血供影响少有关。

但一些学者认为由于临床中较少采用经跗骨窦切口,使得该研究缺乏大量病例对照及长期的随访调查,缺少更精确地临床疗效对比及缺少同其他类型手术切口地比较,如:内侧切口、载距突切口、内外侧联合切口以及外侧横行直切口的对照研究,同时该切口显露跟骨外侧壁有限,对一些复杂型骨折及严重粉碎性骨折在技术(复位不良、内固定不牢固)上有难度。

2
跗骨窦入路在复杂型骨折中的应用
1、跗骨窦入路在SandersⅣ型骨折方面的应用:
SandersⅣ型骨折通常是指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经常累及超过4个关节面内的骨折,常伴有较多骨折碎片,常规治疗的方法包括关节融合术或外固定支架术。

跗骨窦入路对于此类骨折缺少相关报道,这可能是由于SandersⅣ型骨折关节面粉碎较为严重,在跗骨窦切口有限地显露下复位关节面有一定难度。

但Schepers认为相当一部分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可以通过跗骨窦入路借助关节镜、撬拔等技术来治疗SandersⅣ型骨折,并且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不过,由于缺少大量的病例对照及相关研究,使得这一观点充满争议。

2、跗骨窦入路在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
开放性跟骨骨折常不推荐一期就进行复位和固定,存在多方面的争议。

2015年,Zhang 等创新性的提出利用微创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的设想,并在随后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验证了该设想:纳入研究的3l例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中16例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固定,15例采用传统钢板固定,结果显示在影像学、术后早期术后并发症及AOFAs评分方面,两种方式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空心钉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钢板组。

他们认为这与该入路极大地减轻软组织损伤,确保软组织最大限度地恢复有关,除此之外,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还可以缓解骨折畸形导致的软组织压缩,为软组织的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因此,Zhang等认为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联合VSD技术对开放性跟骨骨折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其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及较短的住院周期展现出巨大的优势。

更有研究报道,复杂的跟骨骨折也能够用跗骨窦入路充分暴露视野,进而达到坚强的内固定及解剖复位的效果,且大多数患者在后期的随访中均获得良好的预后。

这得归功较小范围软组织的牵拉和暴露。


改良跗骨窦入路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跗骨窦入路的理解及解剖学结构认识的加深,部分学者在跗骨窦入路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种改良跗骨窦入路,也称为“八”字切口入路,该入路由跗骨窦切口联合跟腱旁纵切口,弥补了跗骨窦入路显露有限的缺点。

William通过一项短期的临床随访指出,此种改良入路在治疗移位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可取得与既往常规切口相近的结果。

该“八”字切口很好地避免了传统外侧L形切口后形成的皮瓣,进而从源头上解决了术后皮瓣坏死问题,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愈后好。

周颖等认为该路解决了传统跗骨窦入路对跟骨后外侧面显露不充分、骨折复位不稳定的缺点,有利于钢板的安放及固定,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的优点。

但由于“八”字切口本质上仍是跗骨窦入路的扩大显露,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需广泛显露的患者不是该入路的适应证,且过度的牵拉伤口仍有皮缘坏死的风险。

由于改良跗骨窦入路缺少大量临床报道及应用,且随访的时间较短,使得该改良入路的研究及应用有待更进一步深入。


跗骨窦入路的并发症
虽然跗骨窦入路在术后切口并发症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但仍有少数研究报道关于该入路在术后出现的一些相关并发症。

其中腓肠神经损伤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这可能是由于术中切皮不当或牵拉过短造成,一般表现为术后足背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此类报道相当罕见。

随着对跟骨的生物力学、病理机制及治疗效果观察的进一步研究,跗骨窦入路在跟骨骨折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众多学者及专家的认可,但该项研究在临床应用仍较局限,缺少系统的临床研究,因此,跗骨窦入路在跟骨骨折的治疗上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总结,为该入路的应用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略)
说明
本文作者:昊曼昊蔡林邓洲铭孙文超谢远龙闰飞飞冯帆
本文来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年3月第19卷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