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

合集下载

跟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跟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评价:病人未发生感染
2、知识缺乏---与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预期目标:病人自述术后注意事项,功能锻炼
的方法等
措施:1、介绍医院环境。
2、讲解疾病常规。 3、指导正确功能锻炼的方法
评价:1、病人了解疾病的常规,能以平静心
态对待疾病 2、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
3、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患者下肢制动 有关
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1、疼痛---与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有关 预期目标:解除病人痛苦,保证病人的休息与
睡眠,利于术后恢复 措施: 1.与病人谈论疼痛,指导病人减轻疼痛的方
法 2.及时使用镇痛药物镇痛 3.介绍同病房病友及相同病情已治愈的病友
使其争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评价:使病人了解病情并积极配合治疗
2、心理与营养 保持心情愉快,增加营 养,以促使骨折愈合。
3、定期摄片复查。
一护理查房
▪ 案例分析
▪ 患者龙遗刚,男,46岁,因跌伤致双踝部疼痛,活 动受限4小时于2012年7月29日11:49:00急诊平车 推送入院.入院查体:T:36.4C°、 P:65次/分、 R:20次/分、 BP:126/86mmhg 现病史:双侧踝部 肿胀明显,局部皮下青紫,伤口无流血,双侧足跟区 可触及骨擦感,足背动脉可触及,双足血运好,双侧 足底麻木,浅感觉减退,深感觉存在. 患者既往史.个 人史.家族史无特殊.X线片显示双侧跟骨骨折, 移位。诊断为双侧跟骨骨折。
视并合作,以预防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3、对于怕痛的病人,担心活动对骨折愈合不利,针对
这种情况可请其他病人介绍锻炼体会,以消除其顾 虑. 指导.鼓励.督促病人早期练习足部活动.石膏固定 期间练习股四头肌.活动膝关节和足趾,去除石膏后 再活动踝关节.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3)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严重压缩粉碎性:采 用功能疗法。
即休息3~5天后用弹性绷带包扎局部, 再作功能锻炼,同时辅以理疗按摩等。
手术治疗
(1)跟骨舌状骨折、跟骨体横形骨折波及关 节并有移位者:可在麻醉下用骨圆针撬拨 复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于轻度跖屈位4~ 6周。
(2)有移位的跟骨横形骨折、舌状骨折以及 跟骨后结节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加压螺 丝钉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 周。
④粉碎型(crush type)骨折:多由强烈的压缩暴力 所致。
跟骨结节纵行骨折多为高出跌坠伤
跟骨结节垂直骨折
跟骨舌壮骨折及后结节骨折
双跟骨骨折
跟骨粉碎性骨折
跟骨压缩性骨折
非手术治疗
跟骨骨折非手术方法的主要指证: 1·移位不 明显的跟骨骨折,骨折移位≤2mm。2·后关 节面仍然相连于粗隆骨折上的舌壮骨折。 3·骨折时间在损伤后5天内。 4·患有严重的 周围血管疾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患有 其它内科疾病而禁忌手术的各种类型骨折。 5·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威胁生命的严重损伤, 软组织损伤严重,如张力性水泡的形成和 大面积、长时间的皮肤坏死等。
解剖
跟骨骨小梁按所承受压力和张力方向排列为 固定两组,即压力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 两组骨小梁之间形成一骨质疏松区域,在 侧位x线片呈三角形,成为跟骨中央三角。
跟骨结节关节角(B角)为25-40度是跟骨 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 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跟骨交叉角(G角)为120-145度为跟骨外 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之 间的夹角
及关节,在处理上应注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关节型骨折 视其形态及受损程度等又可分 为以下4型: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第三节跟骨骨折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1.5%左右,以从事高空作业的青壮年为多。

跟骨骨折后主要波及跟距关节,由此引起创伤性距下关节炎。

跟骨是足的主要承重骨,约承担身体重量的50%。

跟骨呈不规则之长方形,为人体最大的跗骨。

前方为跟骰关节面,上方为跟距关节面,后方系跟腱附着的跟骨结节,其内侧面呈中凹状,与一宽厚的突起相连,即载距突,系跖筋膜和足底小肌肉的起点。

跟骨结节上缘连线和跟距关节面之夹角,称为结节关节角(Bolher角),正常为30-45°,平均40°。

图14-3跟骨骨折时,Bolher角减小,甚至成为负角,此不仅易引起跟距关节炎,且使跟腱松弛而影响小腿的肌力及步态。

跟骨不仅因为是小腿三头肌的延长力臂,满足人体向前推进的需要,而且为构成足弓的重要部分,使足部更富有弹性,以缓解震荡,因此,跟骨骨折时,应充分恢复其本身的正常位置和距下关节的关系,以免影响上述功能。

一、病因病理1、垂直压力:约有80%的病例为高处跌下或滑下所致,骨折以压缩为主,因作用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其压缩程度呈不一致性改变。

2、直接撞击:外力直接撞击致跟骨结节处骨折。

3、肌肉牵拉:腓肠肌突然收缩可使跟腱将跟骨结节撕脱,如足内翻应力迅猛,则引起跟骨前结节骨折;而外翻应力,则造成载距突骨折或跟骨结节的纵向骨折。

根据骨折线是否通过关节面进行以下分型:(一)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1、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由高处坠落,跟骨在外翻位,结节部触地时引起,骨折片一般移位不大。

如跟骨结节骨垢未闭合前损伤,骨折片可明显移位。

2、跟骨结节横形骨折:因形似鸟嘴,又名鸟嘴型骨折,为撕脱骨折的一种。

3、载距突骨折:由于足处于内翻位时,载距突受距骨内侧下方的冲击而引起,较少见,一般无移位。

4、跟骨前端骨折:极少见,由前足强力扭转所致,骨折线可通过跟骰关节,很少移位。

5、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为跟骨体骨折,骨折线为斜形,从正面看骨折线是由内后斜向外前方,但不通过跟距外侧的关节面,跟骨体向两侧增宽,从侧面看,跟骨体后一半连同跟骨结节向后向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成摇椅状,并直接影响跟腱的作用。

跟骨骨折的健康宣教

跟骨骨折的健康宣教

康复治疗

01
康复计划:根据骨折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02
康复目标:恢复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和日常生活能力
03
康复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
04
康复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个人恢复速度而定,通常需要数月到数年时间
_
4
跟骨骨折的预防
加强锻炼
增强肌肉力量:通过锻炼增强腿部 01 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
肿胀:骨折部位会出现肿胀, 02 皮肤温度升高
畸形:骨折可能导致足部畸形, 03 如足弓塌陷、足跟外翻等
功能受限:骨折后,患者无法 04 正常行走,影响日常生活
_
3
跟骨骨折的治疗
保守治疗
01
药物:使用止痛药、 抗炎药等药物缓解
疼痛和炎症
02
03
观察:定期复查, 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调整治疗方案
04
保持良好的姿势:保持正确的站立、 02 行走和坐姿,减轻关节压力
适当运动: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0 3 如游泳、瑜伽等,提高关节灵活性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减轻 04 关节负担,降低骨折风险
避免外伤
01 穿合适的鞋子:选择有
良好支撑和缓冲功能的 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 拖鞋。
03 运动前热身:在进行运
骨折。
03
运动姿势不正 确:在进行运 动时,如果姿 势不正确,可 能导致跟骨骨
折。
04
运动设备不合 适:在进行运 动时,如果使 用的运动设备 不合适,可能 导致跟骨骨折。
_
2
跟骨骨折的症状
疼痛
跟骨骨折后,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尤其是 在站立或行走时。
疼痛可能会随着骨折的愈合而逐渐减轻,但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疼痛可能会持续存在。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损伤,多发生于成年人。

【诊断】1.有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垂直压缩或足内外翻暴力或直接外力致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

3.足跟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分类。

5.高处坠落足跟着地,跟骨严重骨折者,注意有无脊柱压缩骨折。

【症候分类】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型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波及跟距关节面。

2.波及关节面的骨折:跟骨体部完全塌陷或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关节角减小、消失或成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

【治疗方法】1.整复方法1.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麻醉下通过拔伸牵引、侧向扣挤或跟骨夹复位以减少跟骨体向两侧的增宽和结节关节角的变小。

1.2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同时还可用一根斯氏针在跟骨结节后缘打入,用撬拨复位法,改善跟距关节面。

1.3对有关节面塌陷的跟骨骨折:试行闭合复位,如手法复位失败,则行手术治疗。

2.固定方法石膏固定,固定4-6周,若粉碎性骨折可延长固定至7-8周。

3.药物治疗3.1早期治疗治法:补气活血,消肿止痛例方:桃红四物汤+跌打散瘀胶囊3.2中期治疗治法:接骨续筋,舒筋活络例方:新伤续断汤+化瘀接骨片3.3后期治疗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例方:六味地黄汤+天龙正骨胶囊4.练功疗法麻醉消退后,鼓励病人活动足趾和一定背伸位的踝关节活动。

双踝骨折从第2周起,可加大踝关节的自主活动范围,并辅以被动活动(只做背伸或跖屈活动,不能旋转及翻转)。

2周后病人可扶拐下地,逐渐负重步行。

4周后解除外固定,在平地上练习步行,扶床头做起蹲活动。

并用海桐皮汤熏洗。

5.其他疗法5.1功能疗法:适用于年龄大的伤者。

伤后即卧床休息抬高伤肢,24小时后主动活动踝关节,3-5天后开始用弹力绷带包扎,1周后扶拐行走,3周后部分负重,6周后完全负重,伤后4个月以后逐渐恢复轻工作。

跟骨骨折小讲课课件

跟骨骨折小讲课课件
X线是诊断跟骨骨折最常用的影 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显示骨折 部位和程度。
CT和MRI检查
对于复杂或隐匿性跟骨骨折, 可能需要进一步行CT和MRI检 查,以更全面地评估骨折情况

跟骨骨折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跟腱炎
跟腱炎常表现为跟腱部位 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但通 常无肿胀和瘀斑。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表现为足底疼 痛和不适,尤其在早晨起 床后明显,但通常无骨折 征象。
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如韧带拉伤等 也可能导致跟部疼痛和肿 胀,但一般无皮下瘀斑。
03
跟骨骨折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石膏固定
对于轻微的跟骨骨折,可以使用石膏固定来 帮助骨折部位愈合。
药物治疗
使用消炎止痛药和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缓 解疼痛并促进康复。
牵引治疗
通过牵引的方法,使骨折部位复位并保持稳 定,等待骨折愈合。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保持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增强骨骼和 肌肉的力量。
护理方法
冷敷和热敷
在受伤后的24小时内进行冷敷,减轻 肿胀和疼痛;48小时后进行热敷,促
进血液循环和恢复。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消炎止痛药、 活血化瘀药等药物治疗。
抬高患肢
将受伤的脚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 减轻肿胀。
功能锻炼
康复训练
在疼痛可忍受的情况下进行足部活动和负重 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
对于严重的跟骨骨折,可能需要切开 骨折部位,将骨折复位后用钢板和螺 钉固定。
植骨术
对于跟骨塌陷或骨质缺损的情况,可 能需要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来填充缺 损。
关节镜辅助手术
对于跟距关节面的损伤,可以使用关 节镜辅助手术修复关节面。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p3
跟骨骨折不复位可以发生的问题
• 1• 距下关节十/一跟骰关节的关节炎或融合。骨折涉及距下关节面或跟骰关节 面,并造成关节面的不平整,可以引起距下关节或跟骰关节的骨性关节炎。 严重的关节面破坏和软骨缺损,可以发生以上关节的融合。 2• 腓骨肌腱撞击征十/一跟腓撞击征,跟骨外侧壁的外膨和跟骨高度降低,下 降的外踝可与外膨的跟骨外侧壁嵌卡腓骨长短肌腱。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 引起明显的跟骨短缩和外侧壁外膨,明显下降的外踝,可以直接接触或碰撞 跟骨外侧壁。 3• 增宽的跟部伴有穿鞋困难。严重的跟骨宽度增加达2cm以上,明显地影响 正常鞋的穿着。 4• 踝下降接近地面伴有跟部鞋的抵触性刺激。 5• 由于距骨处于相对的背屈位而减少踝关节的背屈活动度,导致前胫距紧靠 和紧接着发生骨性关节炎。 6• 跟腱止点的上移,导致腓长肌和比目鱼肌的肌力减弱。 7• 肢体长度不均衡。由于最严重跟骨粉碎骨折,距骨可以嵌入跟骨之中下降 接触地面,如果不进行良好的复位,可以造成肢体短缩长于4cm. 8• 缩短的跟骨减小了小腿三头肌的杠杆力臂,以致降低它的力量 。
p5
全部跟距关节塌陷骨折
现在比较常用的是sanders分型:
跟骨骨折的治疗:
• 早在1908年,Cotton和Wilson指出,跟骨骨折切开复位是禁忌的。 Mc laughlin也有同感,比喻试图手术固定跟骨骨折为"将牛奶蛋糊陷 饼钉到墙壁上"。Cotton和Wilson介绍的闭合治疗方法是,在跟骨的内 侧放置沙袋和在外侧放置毡垫,锤击复位跟骨的外侧壁和再压紧骨折。 尽管最初他们对这一技术是很热情的,到1920年,他们完全放弃了对 急诊跟骨骨折的治疗,而转到了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治疗。 • 事实上在1931年有Bohler倡导了切开复位治疗跟骨骨折,当时非手术 方法占优势的主要原因是手术治疗存在技术上的问题。麻醉不总是有 效;X摄片和透视未很好的发展;抗生素不存在以及缺乏对内固定原理的 充分了解。手术引起的感染、畸形愈合、不愈合和有可能需要截肢的 严重并发症,使很多外科医生相信跟骨骨 折应该选择非手术方法治疗。 • 60年代以后,随着对跟骨解剖知识的不断完善,CT等影像学的发展 及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更新,现已达成手术治疗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的 共识 。

跟骨骨折护理问题及措施

跟骨骨折护理问题及措施

跟骨骨折护理问题及措施跟骨骨折,听起来就像是被谁踩了一脚,疼得你直想蹦起来。

跟骨,这个小小的地方,承受着我们整个人的重量,一旦摔了一跤,真的是“痛不欲生”啊!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跟骨骨折的护理问题和一些小妙招,让我们在这段“足不出户”的日子里,轻松应对吧!1. 跟骨骨折的常见护理问题1.1 疼痛管理首先,咱们得说说疼痛这个“老朋友”。

跟骨骨折后,疼痛简直是如影随形,想摆脱它可不容易。

不过,疼痛是身体告诉你有问题的一种方式,所以咱们要学会和它“共处”。

可以按医生的建议,吃些止痛药,别让它一直盯着你。

同时,冰敷也是个好办法,冷敷能帮助缓解肿胀和疼痛。

记得,冰袋可别直接放在皮肤上,先用毛巾包一下,以免“冰伤”了自己。

1.2 恢复期的心理调适除了身体上的疼痛,心理上的负担也不能小觑。

不得不说,跟骨骨折后,生活的节奏被打乱了,往往让人觉得闷闷不乐,仿佛被“困”在了一个小黑屋里。

这个时候,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别太自责,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想想吧,恢复的过程就像一场马拉松,慢慢来,别急于求成,今天能多走几步,明天就会更好。

2. 护理措施2.1 适当的休息与抬高骨折后,最重要的就是休息,这可是老天爷给你放假的理由!可以趁这个机会,享受一下懒惰的生活。

尽量把受伤的脚抬高,找个舒服的沙发,准备好你最爱的零食,享受一下“富贵闲人”的日子。

不过,别整天躺着,适当的活动是必须的,走动一下,促进血液循环,能加快恢复。

2.2 康复训练等疼痛稍微缓解后,适当的康复训练就可以开始了。

可别以为康复训练就得像运动员一样拼命训练,轻松的拉伸、简单的踮脚都是不错的选择。

慢慢来,给自己点信心,毕竟“急于求成,往往事倍功半”。

还有,记得咨询医生或者物理治疗师,他们可是专业的“救火队员”,会给你量身定制适合你的训练计划。

3. 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3.1 穿戴与行走在跟骨骨折恢复的日子里,穿什么鞋子可得特别注意。

高跟鞋、拖鞋都得暂时“下岗”,舒适的平底鞋才是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的解剖学特点
Anatomyof calcaneus


CT检查及3D 重建
能够更加直观的观 察其三维解剖结构 及全面分析跟骨骨 折后全骨形态改变。 对跟距下关节面出 现骨质移位、分离、 凹陷性骨折的严重 程度及关节内是否 有碎骨片存在能做 出更准确的判断。 为医师治疗方案的 选择提供准确的参 考。
骨折机制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
由于垂直应力经过 距骨作用于跟骨后, 由于跟骨和距骨的 轴线不同,先造成 一个平行距骨后上 缘的跟骨剪力骨折。 骨折线从跟骨后内 向前外,该骨折线 又称初级骨折线。 它经过跟骨后关节 面,将跟骨分为两 部分:1.跟骨后外 侧部分,即跟骨结 节骨折块2.跟骨内 侧部分,即截距突 骨折块。
承受压力和张力 和压力方向排列 为固定的两组, 即压力骨小梁和 张力骨小梁。两 组骨小梁之间形 成一骨质疏松的 区域,在侧位X片 上呈三角型,称 为跟骨中央三角。
临床表现
①疼痛:压疼或叩击疼,与骨折出血量有关 ②足跟部肿胀,张力性水疱形成 ③骨擦感;
④患足畸形:内外翻畸形,足弓塌陷,足跟增宽, 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活动受限,足跟不能着地
6.跟骨后表面:后表面呈卵圆形,其下方2/3部分
是跟腱止点。其中比目鱼肌纤维止于内侧,腓肠 肌纤维止于外侧。跟腱止点上方,跟骨后上缘与 跟腱之间是跟骨后滑囊。 7.软组织结构:跟骨内侧面覆盖着致密的筋膜脂 肪层、足拇趾收肌和足底方肌内侧头,浅筋膜与 支持带覆盖跟腱内缘与胫后肌之间的间隙,组成 踝管的顶部,其前方为胫骨与内踝,踝管底为跟 骨内侧壁。胫后神经跟骨支分出2条分支支配足与 足跟内侧的感觉,跟骨内侧入路时容易损伤。神 经血管束后方是屈足拇趾长肌腱,前方是屈趾长 肌腱,最前方是胫后肌腱。三角韧带位于肌腱神 经血管束深层。跟骨外侧有腓肠神经位于腓骨肌 腱后方,体标标志位于外踝尖上10cm跟腱外缘, 它在第五跖骨基底处分为2个终末支。
1.跟骨上表面:上表面可以分为前中后三部
分。后部是关节面外部分,与中部交界处 是跟骨最高点。中部是宽大的距下后关节 面,承载距骨体。前部是凹陷的前、中关 节面,中关节面位于截距突上,前关节面 位于跟骨前突上。前、中关节面可以相互 独立或融合一体。跟骨前距,中距,后距 三个关节面分别与距骨的前跟,中跟,后 跟关节面组成距下关节。中距与后距关节 间有一向外侧开口较宽的沟,称跗骨窦。
由于应力作用,跟骨结
节骨折块向外侧和近侧 移位,而截距突骨折块 由于坚强韧带附着保持 原位。 应力继续作用,可造成 其他骨折,产生次级骨 折线。典型骨折有两种 类型:1.骨折线向后方 走行,由跟骨结节后缘 穿出,形成舌型骨折2. 骨折线向后上方走行, 由跟骨结节上缘穿出, 则可造成关节压缩骨折。
2.跟骨下表面:下表面呈三角形,尖在前,
基底在后,向背侧成30°斜向走行。其后 缘是跟骨结节,分为较大的内侧突和较小 的外侧突。跟骨下方是一层特化的间室状 脂肪结缔组织,能够缓冲行走时的冲击力。 3.跟骨外表面:外表面较为平滑,有两个骨 性突起,其上有腓骨支持带附着,并构成 腓骨长短肌腱滑膜鞘。两者之间形成腓骨 肌腱沟容纳腓骨肌腱。在骨突后方有跟腓 韧带附着。在粉碎性骨折时,这些肌腱和 韧带常常会移位而造成撞击。(腓骨肌腱 撞击综合征)
跟骨骨折后可出现:



1.跟骨高度丧失,尤其是内侧壁 2.跟骨宽度增加 3.距下关节面破坏 4.外侧壁突起 5.跟骨结节内翻 因此,如想恢复跟骨功能,应首先恢复距下 关节面完整和跟骨外形。
临床分型
跟骨骨折有20 余种临床分
类方法,主要依据X 线片和 CT 表现。
损伤分类
跟骨骨折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距下关节面
4. 跟骨前表面:即跟骰关节,其上方为跟骨
前结节,分歧韧带起于该结节,止于骰骨和 舟骨。 5.跟骨内表面:内表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其 上有一较大突起,称截距突,其上方是跟骨 中关节面,其下是宽大的足拇趾长肌腱沟。 截距突体表位置位于内踝尖下方大约2.5cm处。 在截距突上附着有三角韧带的距跟束,跟舟 韧带的上内束和足底方肌,构成了跗骨的内 侧壁。
8.跟骨的血液供应:跟骨血供较为丰富,
10%来自跗骨窦动脉,45%来自跟骨内侧 动脉,45%来自跟骨外侧动脉。跗骨窦动 脉来自胫前动脉的跗外侧支和外踝支。跟 骨内侧动脉来自胫后动脉或足底外侧动脉, 从截距突下方穿入跟骨内。跟骨外侧动脉 多来自胫后动脉的跟骨外侧支,偶尔来自 腓骨动脉。
9 跟骨骨小梁按所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Essex-Lopresti分 型 Ⅰ型。
骨折未累及距下关 节, 包括跟骨结节骨 折和累及跟骰关节的 骨折。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Essex-Lopresti 分型 Ⅱ型 Ⅰ度 舌型骨折
后行至跟腱止点的远 侧,舌形骨片括跟 骨体上面和后关节面 的外侧部 舌型骨折,暴力 通过距下关节, 产生 原始骨折线。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Essex-Lopresti分型
于1952 年提出,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分型。
基于 X线片表现, 根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
分为两型: Ⅰ型未累及距下关节; Ⅱ类累及距下关节。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线的走向, 又将其分为 舌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折。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分型基础:
在距骨下关节面的 最宽处 ,距骨被两条线 分为相等的三个柱。这 两条线与位于后关节面 内侧缘内侧的第三条线 把后平面分成潜在的三 块:内侧、中央与外侧块。 这三块与载距突包含了 四块潜在的关节骨块。
Sanders 分型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Essex-Lopresti分型 Ⅱ型。
骨折累及距下关节, 其 原始骨折线多经过距下关 节后半部或内侧部。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
线的走向, 又将其分为舌 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 折。 这两种类型的关节内骨折 分为Ⅰ~Ⅲ度。
特点:骨折多发生于高处坠落伤或交通事
故(高能量损伤),男性青壮年多见,伤后 足部在数小时内迅速肿胀,皮肤可出现水 疱或血疱(张力性水疱)。如疼痛剧烈, 足部感觉障碍,被动伸趾引起剧烈疼痛时, 应注意足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亦应注意 全身其他合并损伤,如脊柱脊髓损伤。
X线检查
足部前后位:可见骨折是否波及跟骰关节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继发性骨折线水平向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Typing of calcaneus fractures

Essex-Lopresti分型 Ⅱ型。
骨折累及距下关节, 其 原始骨折线多经过距下关 节后半部或内侧部。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
线的走向, 又将其分为舌 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 折。前者骨折线向后方走 行,由跟骨结节后缘穿出; 后者骨折线向后上方走行, 由跟骨结节上缘穿出。
跟骨侧位:可显示跟骨结节角(bolher角)和
交叉角(Gissance角)变化,跟骨高度降低。 跟骨轴位:跟骨宽度变化及跟骨内外翻。
Bolher角与Gissance角
Bolh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正常为25°--
40°,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 节和前结节最高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Gissance角(跟骨交叉角):正常为120°-145°,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 与后关节面线的夹角。
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又可将
Sanders 分型
依据冠状位和轴位CT 表现,在冠状面上选择
距骨后跟关节面最宽处,从外向内有两条线 将其分为相等的三部位,分别由A.B.C代表等 分点,跟骨骨折后在后距关节面上的骨折线 以其相应的A.B.C点分别代表骨折线位置。这 样,就可能有四部分骨折块,三部分关节面 骨折块和二部分截距突骨折块。这种分类主 要反映了跟骨后关节面的损伤程度,对治疗 方法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分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 一:关节外骨折(按解剖部位分型): 1.跟骨结节骨折 2.跟骨前结节骨折 3.截距突骨折 4.跟骨体骨折 二:关节内骨折
关节内骨折常见分类方法
Essex-Lopresti 分类:(根据x
线平片分类)把骨折分为舌形骨 折和关节压缩骨折。 Sanders 分类:(根据ct冠状面 分类)
跟骨骨折
谢岗医院外二科 郑继川
跟骨骨折(calcaneus fractures)的特点: ① 最常见的跗骨骨折, 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 约75%为关节内骨 折,20%~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 ② 预后差; 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 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且后遗症多,
预后较差,常遗留持续疼痛和步态异常,造成较高的致残率。
Ⅰ型: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无论后关节面
骨折线有多少; Ⅱ型: 二部分骨折,根据骨折位置在A.B.C, 又分ⅡA 、ⅡB 和ⅡC; Ⅲ型:三部分骨折,同样,根据骨折位置在 A.B.C, 又分为ⅢAB 、ⅢBC 及ⅢAC 3 个亚 型。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折。 Ⅳ型:骨折含有所有骨折线, ⅣABC.或多于 四部分的粉碎性骨折。
跟骨的解剖学特点
Anatomyof calcaneus

侧位X-Ray片
Gissane's角:正常范围
125°~145°,跟距关节内骨 折常造成此角增大或缩小。 Bohler‘s角:正常范围 27°~40°,此角缩小表明承 重面及后关节面有压缩、下陷。
跟骨的解剖学特点
Anatomyof calcane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