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分类

跟骨骨折分类

成年人较多,常由高处坠下或挤压致伤。经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头、胸、腹伤,初诊时切勿遗误。跟骨为松质骨,血循供应比较丰富,骨不连者甚少见。但如骨折线进入关节面或复位不良,后遗创伤性关节炎及跟骨负重时疼痛者很常见。

骨折类型及移位机理跟骨骨折部位有不同而可能有或无移位,移位主要受到跟腱或韧带牵拉以及外力的影响。跟骨骨折根据骨折是否进入关节面可分两类:

(一)骨折不影响关节面者:约有五种类型

(1)跟骨结节纵行骨折

(2)跟骨结节横形骨折

(3)载距突骨折

(4)跟骨前端骨折

(5)靠近跟距关节的骨折

(二)骨折影响关节面者:可分为两型)。

1.部分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多系高处跌下,骨折线进入跟距关节,常因重力压缩使跟骨外侧关节面发生塌陷。

2.全部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最常见。跟骨体完全粉碎,关节面中部塌陷,向两侧崩裂。

跟骨骨折的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

跟骨骨折的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对自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行撬拨复位治疗的跟骨骨折的151例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优49足,良85足,可14足,差3足,优良率为88.7%。结论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是一个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痛苦小,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65%,约占人体所有骨折的1%~2%[1-2]。多数是由直接垂直暴力导致,高能量损伤致粉碎性骨折,低能量损伤致无或轻微移位的骨折。由于跟骨解剖结构特殊,病理解剖复杂,故术后并发症较多且严重,常使患者难以恢复工作而丧失劳动能力,,因此如何治疗这类骨折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目前临床医生广泛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跟骨骨折,但由于跟骨的位置独特,外周软组织包绕较少,周围组织血供不充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3-5]。自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共124例(151足),男91例(112足),女33例(39足);年龄17~67岁,平均37.9岁。受伤原因:86例高处坠落伤,17例车祸伤,21例摔伤。所有病例术前均摄足正位,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并行跟骨CT平扫加重建检查。 1.2 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上气囊止血带。患者侧卧位,患足跟骨外侧面朝上,另一侧下肢膝关节屈曲位,双侧采取俯卧位。消毒铺巾,先行患足跟侧方挤压,使跟骨的宽度基本恢复。然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于跟骨后侧跟腱附着处经皮用斯氏针向前下方打入,利用杠杆原理进行撬拨,同时固定并牵引前足,恢复跟骨丧失的足弓。再用另一根斯氏针穿入后关节面下方进行撬拨,复位后关节面,同时挤压跟骨体两侧,复位跟骨骨折,将第1根斯氏针继续穿入跟骨体,穿过骨折线固定跟骨骨折。然后在此针下方1 cm处再平行打入1根斯氏针,进针深度与第1根针相同。在2斯克氏针的下方沿跟骨体长轴钻孔,拧入3根可吸收螺钉。无菌包扎,石膏托固定。 1.3 术后处理术后患肢抬高,术中及术后5~7 d常规应用抗生素,给予消肿药物和促进骨折愈合类药物后即可进行足趾伸屈训练,3 d后行关节功能锻炼,3周后双拐保护下部分负重(5~15 kg)行走,3个月可逐渐下地负重。 2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项目:有无疼痛,疼痛的性质、程度等;功能;影像检查(跟骨侧、轴位片)。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6] (Maryland Foot Score)评价手术效果:优(90~100分)49足,良(75~89分)85足,可(50~74分)14足,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综述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综述 【摘要】: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且大部分为关节内骨折。跟骨为人体负重骨,手术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方案。跟骨骨折有明显规律,本文从跟骨解剖特点、手术复位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评价,在跟骨骨折治疗中,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把握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本文还全面综述了分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出现并发症时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关键词】:跟骨;骨折;骨折内固定;并发症 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累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占全部跟骨骨折的83%,以青壮年伤者最为多见[1]。多年来对其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一直有较多争议。近年来较多学者主张手术治疗,但在手术治疗后有可能发生切口感染、皮瓣坏死、骨髓炎、距下关节炎等并发症。有文献报道高达30%~50%[2]。因此,对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对策的探讨十分重要。 跟骨骨折的解剖学特点:跟骨为最大的附骨,呈不规则长方体,其上有3个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后关节面最大,为主要承重区及活动区。前方有以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临床解剖观察发现,关节面下部软骨下骨质比较致密,特别是跟骨后关节及Gissane角部,跟底远端关节部;另外,跟骨结节部骨质也比较致密,因为共为负重区,生物力学也决定了它有较高的强度。梅焗等[3]对30例成人跟骨样本进行解剖学观察,发现跟骨骨小梁分布特点为跟骨内、后、上部致密,外、前、下部稀疏。同时发现载距突部骨质、内侧骨皮质均较厚且较致密,这使得跟骨结节及载距突成为跟骨骨折内固定可靠的固定点,而跟骨体部及外侧部成为跟骨骨折塌陷最为常见的区域。梅焗等[4]在另一篇研究中发现,这些结构周围有着坚强的肌腱、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当跟骨骨折时,这些结构限制了载距突的移位,使得它保持正常的解剖部位,这也为其外侧关节面塌陷移位的骨折块解剖复位提供可靠的参考点。 跟骨骨折多数是由距骨在跟骨上直接的垂直暴力造成的,包含有剪切力及压缩力,前者造成纵行的骨折线,由上方斜向内下方,纵贯或斜贯后关节面或嵌于跟骰关节。手术中发现最多的骨折位于后关节面下部,即跟骨突部,骨折线呈纵行走向,有1~2条骨折线甚至更多。压缩力在Gissane角产生一种“楔形挤压”作用[5],导致后关节面骨折处再次骨折,使得跟骨骨折进一步复杂化。这种情形常产生四大骨折块:跟骨前部,载距突,跟骨后关节面部(跟骨丘部)几跟骨结节;各部又可细分为细小的骨折。 1.临床观察资料: 有报道统计,校伯平等[6]对189例跟骨骨折手术记录资料进行分析:①跟骨骨折最多的部位位于跟骨后关节面下部,即跟骨突部,骨折线程纵行走向,有1~2条骨折线甚至更多。骨折面呈矢状位,内侧的载距突位置因有其坚强的韧带附着及屈趾长肌腱的固定而几乎没有移位,而其外侧的骨折块往往塌陷进入跟骨体内,关节面向前并向下翻转90°左右,外侧壁向外侧膨出,大部分病例均涉及;②其次70.8%位于Gissane角部,此部使跟骨横断或斜行骨折,使跟骨成前后两大块,Gissane角变大或变小;③再次是跟骨结节部,使跟骨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后护理常规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后护理常规 跟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高处坠落,足跟着地所致,间接暴力可致跟腱撕脱骨折。临床表现 1.气滞血瘀证:血离经脉,气血不得宣通;常见骨折部剧烈疼痛,局部瘀肿明显。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肝肾不足证: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临证护理 应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防止或减轻患肢的水肿。局部还可进行冷敷,以减轻疼痛和淤青。如局部出现张力性水疱,需在无菌操作下抽吸疱内液体,覆盖无菌纱布。 饮食护理 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之品,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3.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用药护理 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与止痛效果。 情志护理 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之安心养病。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后护理 术前护理 1.按骨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完善术前的各项常规化验检查。 3.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及配合方法,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4.做好术前功能锻炼指导。 5.指导深呼吸训练,防止发生肺部感染。吸烟者戒烟。 6.练习床上使用便器,防止术后因体位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 7.充分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 8.保持皮肤清洁。手术日晨备皮。 9.手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8小时。 10.遵医嘱术前给予镇静剂,排空膀胱,取出义齿,贵重物品等交家属保管。 术后护理 1.按麻醉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渗液情况、患肢血循环、足趾活动度情况。如有异 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抬高患肢且高于心脏水平,有利减轻患肢的肿胀。 4.如有负压引流要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持负压状态,妥善固定,准确记录引流 的色、质、量。 4.功能锻炼: (1)术后6-12小时,一般术后24h即鼓励并指导患者做患肢足趾和踝关节的伸屈活动,特别是跖屈锻炼,对恢复和维持足的纵弓有重要意义。 (2)术后第2天开始主动活动踝关节,加强踝关节的各项自主锻炼,腓长肌及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 (3)术后1周,开始膝关节屈曲练习。 (4)术后2~3周后扶拐下地不负重练习。 (5)术后2—3个月后根据X线摄片情况进行负重行走。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要防止不正确的过度运动。锻炼时间以感到疲劳为度。 并发症护理 1.感染:术后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如体温持续过高者,伤口红肿、波动感,考虑伤口有感染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伤口不愈:密切观察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如发现有切口皮缘坏死、感染、切口裂开、钢板外露,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创面处理,待炎症基本控制后行带血管蒂皮瓣移植。 健康指导 1.防止跌倒,鞋宜选软底避免穿高跟鞋及过滑的拖鞋,避免在凹凸不平或过滑的地面上行走。 2.生活起居有规律,居室宜通风干燥,关节部位注意保暖。 3.保持心情愉快,增加营养,以促使骨折愈合。 4、定期摄片复查 5.一旦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有液体流出时,应立即来院就诊。

跟骨骨折

跟骨正常解剖:足部最大骨 四个关节面:前关节面、中关节面、后关节面、跟骰关节面

跟骨两个角度:Bohler′s角(以跟骨后关节面后上缘为顶点,分别连接骰骨关节面前上缘中点和跟骨结节后上缘中点连线的交角);Gissane′s角(跟骨沟分别连接跟骨前突和跟骨后关节面后上缘连线的交角)

跟骨内侧观 跟骨外侧观

跟骨骨折的不良后果: 1.长度缩短 2.高度降低:创伤性平足 3.宽度增大:穿鞋困难,腓骨长短肌腱卡压 4.距下关节不平整:距下关节炎 5.跟骨轴侧向成角 6.跟骨结节关节角(贝氏角)变小 7.Gissane角变大或变小 外踝下降造成跟腓撞击综合征,小腿三头肌肌力减弱,足踝关节运动力线不正常,肢体不等长严重者影响下肢和脊柱的功能 跟骨骨折分型: Essex-Lopresti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距下关节分两类1.未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结节骨折和跟骰关节骨折 2.波及距下关节的舌型骨折和压缩骨折

跟骨骨折的复位固定满足以下几点: 1、准确复位,涉及关节面骨折解剖复位 2、恢复跟骨整体外形和长、宽、高等几何参数 3、恢复距下关节面平整和三个关节面之间的正常解剖关系 4、恢复Gissane角、Bohler角和后足的负重轴线

各类型跟骨骨折治疗共同的目标: ⑴复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的外形; ⑵恢复跟骨的高度(B?hler角); ⑶恢复跟骨的宽度; ⑷腓骨肌腱走行的腓骨下间隙减压; ⑸复跟骨结节的内翻对线; ⑹如果跟骰关节也发生骨折,将其复位。 美国足踝骨科协会之足踝临床评分系统 疼痛(40分) 功能(50分) 活动受限及支撑情况(10分) 最大行走距离(5分)

跟骨骨折护理

跟骨骨折护理 一、疾病概述:跟骨为足的主要承重骨,是足纵弓的后侧支撑点,它与距骨协同承担足负重量的一半以上,跟骨的形态和位置对维持足的纵弓和负重,有极其重要意义。跟骨可分为体部及跟结节;跟结节为跟腱附着点,有强大的蹠屈作用。跟骨体的上部有前,中、后3个关节面,与距骨相应关节面相对应,构成跟距关节。使足有内翻、外翻、内收,外展的活动。以适应往高低不平道路上行走。在跟骨的前内缘有载距突为支撑距骨体和颈的一部分,又为坚强的跟舟韧带附着部,支持距骨头承担体重,跟骨前端与骰骨构成跟骰关节。 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40°左右的跟骨结节角为跟距关系正常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跟骨骨折时,此角常变小,甚至呈负角,如不矫正,将降低腓肠肌的收缩力,而影响足的功能。 跟骨骨折为足部常见骨折,多发于成年男性。多为间接暴力引起,由高处坠下足跟着地,为跟骨骨折的最常见原因。由于坠地时,足常不能平衡着地,可导致不同部位的骨折。如由高坠地,身体重力沿胫骨(经)距骨向下传导至跟骨,则跟骨可被垂直压缩或劈裂骨折。如由高坠下足踝外翻足跟着地时,则可引起跟骨结节纵形骨折;内翻足跟着地时,可引起跟骨载距突骨折;若由高坠下足蹠屈着地时,可引起跟骨结节的横形撕脱;足的强力扭旋,可引起跟骨的前突部骨折。 二、临床表现

1.伤后足跟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负重。 2.足跟横径增宽,可有内翻或外翻畸形。并有程度不等的肿胀和瘀血斑。 3.可有前足增长和足纵弓低平,多有外踝下膨出,甚至足呈舟状畸形。 4.足跟两侧挤压和足跟底部按压及沿跟骨纵轴扣压均有明显疼痛。 5.踝关节背伸、蹠屈及内翻外翻活动,均有明显受限。 6.由高处坠下足跟着地或继而臀部着地时,除引起跟骨骨折外,尚可合并腰椎压缩骨折,甚至颅底骨折和颅脑损伤,应注意全面检查,以免漏诊。 三、护理要点 1.近跟距关节面的跟骨体部骨折,复位需配合跟骨牵引,应注意牵引的位置,重心、患者的体位等。 2.穿针外固定或内固定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针眼,伤口的渗液渗血情况。如发现渗出不止者,将患足抬高,报告医生给予止血等处理。保持针眼伤口干燥,预防感染。 3.跟骨反弹器固定,应注意针锁有无松动,以防滑脱。 四局部护理 1.病人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回流,减轻局部肿胀或疼痛。限制患肢活动,必要时用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可解除疼痛,避免患肢畸形及病理性骨折。由于骨组织感染后可发生骨质疏松和破坏,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因此在搬动患肢时避免患处产生

术前病例讨论

术前病例讨论 基本信息 赵某某女101岁 主因:摔伤致左膝疼痛伴活动受限4小时入院。 既往史:93岁时因长子去逝,逐渐出现思维混乱,近期遗忘状态;家族史无特殊,无明确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有60年吸烟史,其他无特殊。 入院情况 神志清、精神紧张,被动体位。 血压:200/90mmHg 心率:68次/分体温:36.8℃ 专科查体:左.............,局部肿胀明显,明显皮下瘀斑及水泡;压痛明显,左下肢纵向叩击痛明显;左膝关节活动度因患者疼痛未详查,左踝关节活动受限;左足背动脉搏动无明显异常,肢端感觉无明显异常。余肢体未见明显异常。 左踝正侧位片+跟骨轴位片 1.跟骨前突骨折 2. 跟骨结节的垂直骨折 3. 载距突骨折4. 跟骨压缩性骨折 5. 跟骨粉碎性骨折

胸部正位片 双侧肺纹理增重、紊乱,双肺野可见散在钙化点;主动脉硬化、心脏增大,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图) 心电图 1.窦性心律; 2.频发房早二联律; 3.左室高电压; 4.轻度st段改变。 血常规、生化 血气、凝血 入院初步诊断 1.左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Ⅱ型) 2.骨质疏松症 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4.心律失常-频发房早 5. 老年痴呆症

思考 以上检查是否完善,如未完善还需要什么检查? 入院处理及完善术前检查 入院处理:心电监护 低流量吸氧 监测血压 术前备异体血、术中备自体血回输 完善术前检查: 一、心脏彩超:1.心房、心室不扩大;2.左室舒张功 能减低;3.二尖瓣、主动脉瓣轻度返流。 胸腔、腹部、双下肢B超:未见明确异常 甲状腺B超示:结节性甲状腺肿 泌尿系B超示:左肾囊肿 二、血气分析:PO2:125mmHg(吸氧) PO2:97mmHg(脱氧) 请心内科、呼吸科会诊完善术前评估。 呼吸科相关检查 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吸烟史60年 胸片:双侧肺纹理增重、紊乱,双肺野可见散在钙化点。

跟骨骨折并发症的预防探讨

跟骨骨折并发症的预防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方法回顾研究我科于2006年8月至2009年收治的跟骨骨折病例27例,其中2O例26足采用手治疗,并随 访8~24个月,观察其有无并发症发生,分析治疗过程各因素对并发症发生率的 影响。结果骨折7-14周愈合,平均11.4周。表浅感染1足,皮瓣坏死2足,距 下关节间隙欠清2足。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局部皮瓣坏死、伤口延迟愈合、疼痛、 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19.2%(5/26)。结论术前确定骨折类型,确定具体治 疗方法,选择恰当手术时机,精细化手术技巧和内固定技术,可有效预防跟骨骨 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跟骨骨折并发症预防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65%,占全身骨折的2%[1-3],骨折大部分涉及距下关节,其致残率较高,并 发症较多。如何有效避免并发症一直争论很大,若处置不当易造成跟骨疼痛、创 伤性关节炎、扁平足、行走困难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治疗远期效果。近年来,跟 骨骨折治疗进展较大,预防并发症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本科于2006年8月至2009年收治的涉及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例27例,本科对其中20例26足跟骨骨 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经3~24个月随访,并发症预防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26足)跟骨骨折,男13例(18足),女7例(8足);年龄18~62岁,平均33岁。损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等。6例开放性骨折,急诊行清创缝合,其余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胸腰椎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1例。本组术前均 行跟骨正、侧位及轴位X线摄片;9例行跟骨CT扫描。本文Sanders分型:Ⅱ型 7足,Ⅲ型14足,Ⅳ型5足。 1.2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作传统经典外侧L形切口。锐刀切开直至骨膜,注意保护 腓肠皮神经及腓肠肌腱,以3枚克氏针“不接触”牵开技术[4]牵开皮瓣,显露距跟、 跟骰关节、跟骨外侧壁及后关节面,骨膜剥离器撬起塌陷的关节面骨折块,恢复 跟骨前中后关节面,同时恢复Bo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C臂透视关节 面复位情况,根据骨折选用重建钢板、Y型或T型等跟骨钢板及螺钉固定,中间 孔螺钉固定到载距突上。C臂透视复位,钢板和螺钉情况满意后,检查距下关节 活动。对残留的较大骨缺损腔用自体骨植骨。术毕放置引流,严密缝合切口。 1.3术后处理 术后切口加压包扎,抬高患足3~5d,根据引流量24~48h内拔除橡皮片,若 引流量较大则可适当延长时间。对于缝合张力大、局部肿胀明显者加用20%甘露 醇静点3~5d,q12h。术后3d逐渐开始足趾及踝关节的主、被动功能锻炼。术后 4周开始练习不负重行走,术后2~3个月根据X线片情况逐渐进行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7-14周,平均11.4周。表浅感染1足,皮瓣坏死2足,经伤口换药及有效抗生素治疗伤口愈合,术后距 下关节间隙欠清2足,疑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可能。本组术后并发症主要 为局部皮瓣坏死、伤口延迟愈合、疼痛、创伤性关节炎现象,无腓肠外侧皮神经 损伤、血管损伤及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发生率为19.2%(5/26)。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跟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跟骨骨折(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跟骨骨折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跟骨骨折calcaneus fracture 凡发生于跟骨的骨折均称为跟骨骨折。 3 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有明确的足跟部外伤史,特别是高处坠落史。 3.1.2症状体征 主要症状是足跟部疼痛、活动受限。查体可见局部肿胀,压痛,皮下瘀斑,足弓变浅或消失,足跟增宽,呈外翻畸形。合并脊柱骨折时则有胸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合并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可出现足部剧烈疼痛,皮肤感觉障碍和张力异常增高等表现[1,2]。 3.1.3影像检查 X线片检查:应拍摄跟骨前后位片、侧位片和轴位片,用于判断跟骨骨折类型、关节面塌陷情况以及测量B?hler角(25~40°)、Gissane角(平均120~145°)和跟骨的高度、宽度、外翻的角度等。对合并伤患者还应拍摄相应部位的X线片[3]。 CT检查:应包括横轴面及冠状面、矢状面扫描,用于判断跟骨骨折的部位、移位和塌陷程度,特别是后关节面骨折情况。CT图像三维重建可直观显示跟骨骨折的细节[4]。 3.2分型 临床常用的分型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X线片检查的Essex-Lopresti分型法,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塌陷型骨折,又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不同亚型[5]。 二是基于CT检查的Sanders分型法,它根据冠状位和轴位CT图像中后关节面骨折的情况,将跟骨关节内骨折划分为四大类型和不同的亚型: I型,所有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无论后关节面骨折线有多少; Ⅱ型,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移位≥2mm,根据原发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ⅡA、ⅡB和ⅡC; Ⅲ型,跟骨后关节面有两条骨折线,为三部分移位骨折,又分为ⅢA、ⅢB及ⅢC三个亚型,各亚型均有一中央凹陷骨折线; Ⅳ型,跟骨后关节面为四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包括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X线片和CT检查结果可做出明确诊断。 成人跟骨骨折诊断明确,但需注意与病理骨折等相鉴别。 4辨证 本辨证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在《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8]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文献整理进一步完善。 跟骨骨折的辨证论治规律以三期辨证为主,气滞血瘀证、瘀血内阻证、气血亏虚证、肝

切开复位与手法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体会

切开复位与手法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体会 目的试论切开复位手法和手法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手术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手法复位治疗法进行治疗,随后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1年半的随访时间内,使用足部评分系统Maryland来进行手术后的功能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使用切开复位手术疗法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为92.2%,而使用手法复位疗法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效率为91.1%,由此可见,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之间的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切开复位手法的治疗效果和常规手法复位治疗效果相等,因此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切开复位手法;手法复位;跟骨骨折;临床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治疗组共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跨度为25~60岁。左脚18例,右脚12例。车祸意外有2例,意外摔伤有2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患者的病程为1~5h,平均病程为 2.6h;而对照组共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跨度为24~65岁。左脚10例,右脚20例。车祸意外有8例,意外摔伤有22例,同样均为闭合性骨折。患者病程为1~6h,平均病程为2.7h,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手术采取”L”形手术切口,切口时需避开受挫伤的皮肤,全部掀起软组织,跟骨全部显露出来,避开腓肠神经部位,翻转跟骨显露出关节骨,将跟腓韧带分离开来显露出后关节。关节面复位以后会大量残留跟骨,需要进行松质骨移骨,并采取钢板固定。随后使用斯氏针固定根关节,同时将手术的创面进行关闭,最后放置引流。手术之后将病患的下肢放抬到高处,1个月之后通过影像学分析,确定骨折部位已经愈合后,指导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1]。 1.2.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外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骨折患者利用闭合手法进行整复,复位完成后,维持复位位置,患者进行仰卧位,90°膝,助手按住大腿。手术者双手相交叉于足底,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把握牵引的时间。根骨节向下移动,挤压跟骨两侧,纠正跟骨的侧方移动位置。放松牵引力,检查跟骨有无凸起,最后进行正常解剖。使用自制夹板和绷带,固定脚部的屈位置。4~6w以后解除外固定,进行脚部运动锻炼,3个月后进行完全负重锻炼行走能力[2]。

右足跟骨折 大病历

xxxx 医院 住院病历 科别:骨科病房:xx 床号:xx床门诊号:无住院号:xx 姓名 xx 性别男年龄55岁籍贯xxxx 职业务农婚配已婚民族汉住院日期 2018-01-11 现在住址xx 病史采取日期 2018-01-11 联系人 xx 与病人关系xx 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 联系人住址同上住址可靠程度可靠 联系人电话xx 过敏史无 骨科第1次住院记录 主诉:右足跟部肿痛、畸形、活动受限2天。 现病史:2天前患者在家接灯泡时从梯子上滑下蹲伤,致右足跟部持续性 剧烈疼痛、肿胀、畸形明显,足跟部活动受限,伤后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行右足跟骨正侧位片示:右足跟骨骨折,给予石膏外固定,门诊以“右 足跟骨骨折”收住我科。近期患者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 变化。 既往史:平素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无食物、 药物过敏史,无输血、献血史,预防接种随社会进行,其它各系统回顾未见异常。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疫区生活史,无有害物接触史,无烟酒等特殊不良 嗜好。 婚育史:适龄结婚,爱人体健,夫妻感情好,婚后育2子1女均体健。 家族史:父母已故(死因不详),余近亲亲属均体健,家族成员中无遗传倾 向疾病患者。 以上病史采集无误,请患者或家属签字确认:医师签名: 体格检查 T: 36.9℃ P:103次/分 R:21次/分 BP:138/67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皮疹、皮下出血、皮下结节、瘢痕,毛发分布正常,皮下无水肿,无肝掌、 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压痛、包块、无眼睑水肿,结膜正常,眼球正常,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外耳道无异

跟骨骨折的常见并发症

跟骨骨折的常见并发症 *导读:跟骨骨折的并发症较多,最常见的有:肿胀、张力性水疱、筋膜室综合征、神经血管损伤、伤口裂开和感染、跟垫疼痛…… 跟骨骨折的并发症较多,最常见的有:肿胀、张力性水疱、筋膜室综合征、神经血管损伤、伤口裂开和感染、跟垫疼痛、跟骨骨刺、骨折畸形愈合、关节炎等。其他还有跛行、跟腱挛缩、侧方撞击综合征和腓肠神经炎等。 跟骨骨折常合并严重软组织肿胀及张力水疱。水疱通常发生在骨折后包括:伤足持续剧痛、肿胀严重、屈趾无力、伸趾疼痛、跖部感觉减退、出现张力水疱或淤斑等,足跟部严重的张力性肿胀为本综合征确切的特征性表现。对跟骨内、外及表浅筋膜室应用压力监测,如发现压力达到30 mmHg ( 1 mmHg =0. 133 kPa)或在心脏舒张期达到10 ~30 mmHg时应作为手术切开的指征。此外还有: *1、跟骨畸形或骨突形成 是最常见的后遗症,当跟骨限局性部位压力增大后,易形成胼胝、疼痛,由于跖侧皮质不平刺激跖筋膜,造成跖筋膜炎而致疼痛。 *2、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病人常诉跗骨窦处疼,对确诊者可行关节融合术。

*3、腓骨肌腱卡压综合征 表现在外踝下方有限局性或广泛性压痛及活动时疼痛,易被误诊为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行三关节融合术,而未能解除疼痛。可将增生造成卡压的跟骨部分广泛切除并松解肌腱,即可缓解症状。 *4、屈趾肌腱粘连爪状趾畸形 见于屈趾及屈姆肌腱,可行肌腱切断或松解术。 *5、跟腱无力 因结节关节角减少,跟骨结节上移使跟腱相对松弛,行走时无力,呈跟足步态,可作跟骨截骨术矫正。 *6、跟后垫痛 跟垫结构破坏,脂肪组织营养不良,痛阈下降。 *7、神经嵌压 胫后神经或腓肠神经的跖内、外侧支受压所致。 *8、足外翻畸形 跟骨体骨折后,其外侧骨块向外移位导致外翻平足,可作距下关节融合矫正,或作跟骨截骨术。 *9、跟骨感染 常因撬拨复位或切开复位所致,严重者可引起跟骨骨髓炎。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撬拨术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撬拨术 距骨骨折伴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骨折内固定装置取出术 四肢关节损伤与脱位手术 肩锁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肩关节脱位开放复位术 陈旧性肘关节前脱位切开复位术 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石膏固定术 髌骨半脱位外侧切开松解术 髌骨脱位成形术 急性膝关节前、后十字韧带破裂修补术 经关节镜急性膝关节前、后十字韧带破裂修补术膝关节陈旧性前十字韧带重建术 膝关节陈旧性后十字韧带重建术 经关节镜膝关节陈旧性后十字韧带重建术 膝关节陈旧性内、外侧副韧带重建术 膝关节单纯游离体摘除术 经关节镜膝关节单纯游离体摘除术 关节滑膜切除术(大) 经关节镜关节滑膜切除术(大) 关节滑膜切除术(中) 经关节镜关节滑膜切除术(中) 关节滑膜切除术(小) 经关节镜关节滑膜切除术(小) 半月板切除术 经关节镜半月板切除术 激光半月板切除术 膝关节清理术 经关节镜膝关节清理术 踝关节稳定手术 腘窝囊肿切除术 腘窝囊肿切除术(单侧) 腘窝囊肿切除术(双侧) 骨骺固定手术 骨骺肌及软组织肿瘤切除术 四肢骨切除、刮除手术 尺骨头桡骨茎突切除术 髌股关节病变软骨切除软骨下钻孔术 髌骨切除+股四头肌修补术 移植取骨术 髂骨取骨术 取腓骨术

距骨切除术 四肢骨截骨术 肘关节截骨术 腕关节截骨术 掌骨截骨矫形术 股骨颈楔形截骨术 股骨头钻孔与植骨术 股骨下端截骨术 跟骨截骨术 关节融合术 肘关节融合术 踝关节融合术 跟骰关节融合术 近侧趾间关节融合术 四肢骨骨关节成形术 肘关节叉状成形术 网球肘松解术 尺骨延长术 尺骨短缩术 血管束移植充填植骨术 股四头肌成形术 髌韧带成形术 胫骨结节垫高术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松解术 足母外翻矫形术 第二跖骨头修整成形术 截肢术 肩关节离断术 肩胛胸部间离断术 残端修整术 上肢截肢术 髋关节离断术 大腿截肢术 小腿截肢术 足踝部截肢术 截指术 手部骨折手术 手部掌指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本氏(Bennett)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腕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舟骨骨折不愈合切开植骨术+桡骨茎突切除术舟骨骨折不愈合植骨术

跟骨骨折治疗中微创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的应用分析

跟骨骨折治疗中微创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03T14:04:25.6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4期作者:张松[导读] 跟骨骨折治疗中微创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贵州省骨科医院骨外科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目的:研究跟骨骨折治疗中微创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34例)选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34例)选用微创内固定术。结果: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优良率更高,研究组治疗后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更优(P<0.05)。结论:跟骨骨折治疗中微创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应用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026-01 Applic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nal fixation and open red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 Zhang Song.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Osteological Hospital, Guizhou Guiyang 55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nal fixation and open red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34 cases) was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nd the study group (34 cases) was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nal fix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good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after treatment. The blood loss, incision length and operation tim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after the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nal fixation and open red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 is significant and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Calcaneus Fracture; Open reduction; Application 跟骨骨折作为一种骨科病症,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行动能力与身心健康,因此应重视科学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入院68例跟骨骨折患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一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3:11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38.14±5.82)岁;骨折原因:3例摔伤,7例交通事故伤,24例高空坠落伤。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2:12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8.23±5.91)岁;骨折原因:4例摔伤,9例交通事故伤,21例高空坠落伤。两组患者资料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选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即给予硬膜外麻醉与健侧卧位,抬高患足,跟骨外侧作一个“L”形切口,充分暴露跟骨外侧,于外踝处临床固定2根克氏针,通过钢板予以内固定处理,将引流片置入之后将切口缝合。 1.2.2研究组研究组选用微创内固定术,选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使用克氏针,直径4.5~5.0mm,于跟骨结节后外侧以15°进入皮肤,通过X线检查对跟骨关节下方位置予以观察,通过克氏针予以撬拨,尽量对脱离原位的骨块予以复位,骨折远端刺入克氏针,撬拨骨位予以石膏外固定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跟骨骨折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与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手术治疗优良率选取美国AOFAS评分系统[2]予以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均数±标准(x-±s)代表计量资料,%代表计数资料,成组t检验,χ2检验对比,有差异(P<0.05)。 2.结果 2.1 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 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优良率更高(P<0.05),见表1。 3.讨论 由于跟骨的解剖形态复杂,所处位置具有特殊性,因此跟骨骨折治疗难度大。现阶段,临床治疗跟骨骨折通常选用手术方式,如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术、跟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等;其中,跟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可于直视下完成复位,固定牢靠,可对塌陷关节骨块予以复位,促使跟骨大体外形恢复,具有良好疗效,但是这一术式的创伤面较大,跟骨钢板放置会导致伤口张力增大,极易造成不良状况发生[3]。 本研究中,研究组34例跟骨骨折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97.06%,对照组34例跟骨骨折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76.47%,且研究组治疗后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更优(P<0.05)。由此可知,跟骨骨折治疗中微创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量与手术切口长度,还可缩短手术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37-跟骨骨折手术后神经损伤的研究--二院-刘丙根

跟骨骨折手术后神经损伤的研究 刘丙根庞清江余霄 摘要:周围神经损伤是跟骨骨折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本文阐述了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跟骨骨折,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跟骨骨折手术入路包括外侧横行切口、外侧扩大L形切口、跗骨窦切口、经皮撬拨微小切口等,通过本文描述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跟骨骨折导致神经损伤发生率的关系,来预防神经损伤及治疗神经疼痛,为将来探索新的手术入路提供一定的帮助,能够进一步减少对神经损伤。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入路,神经损伤 The research of nerve injury after operative repair of calcaneal fractures Abstract: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s a common problem after operative repair of calcaneal fractures.We look at evidence of nerve injury as it relates to different operative approaches to the fractured calcaneus.the direct lateral, extended lateral, sinus tarsi, and percutaneous approach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nerve injury in each is identified.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erve pain, nerve injury, To provideing some help for the future exploration of new surgical approach can be further reduced to nerve injury.

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分析及总结

论著·临床论坛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多为高处坠落伤所致,其占全身骨折的2%,跗骨骨折的60%,其中关节内骨折约占75%,98%闭合性骨折,7%~15%双侧骨折[1-3]。发生在关节内的骨折一般都比较复杂,与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多变,使得其治疗难度大,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留下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手段和骨科手术技术也有了重大的进步,目前,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最主要的手段是切开复位内固定[4-5],但术后患者切口不愈合、感染、皮缘坏死等成为常见并发症。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跟骨骨折患者64例(76足),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制定周密的术前计划,术中采取有效复位联合植骨内固定,目的是避免这类并发症的发生。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64例(76足),男39例,女25例;年龄19~66岁,平均40.3岁;其中双侧跟骨骨折12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6例,交通伤21例,其他伤7例。其中伴有脊柱、骨盆等多发骨折9例,合并同侧距骨、舟骨等相邻部位骨折或脱位4例。术前常规进行踝关节正侧位以及跟骨轴位X 线检查,跟骨CT 平扫加三维重建。76足骨折根据Sanders 分型:Ⅱ型39足,Ⅲ型24足,Ⅳ型13足。手术资料:①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给予严格卧床、石膏托制动、抬高患肢等治疗,同时应用冷敷、脱水药物等减轻局部肿胀。伤后6~14d 肿胀基本消退,皮肤皱纹试验(+),根据患者骨折类型、程度、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全身状况制定手术方案:常规足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者为伤后7~21d,平均约14d;微创切开复位或撬拨复位者,手术时间可相对提前,平均约10d。②手术方法:a.常规足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足外侧“L”形切口,纵形切口在跟腱和腓骨中间,横行切口为足背侧和跖侧皮肤交界处,减少软组织的游离,直接切至骨面,勿用电刀,3枚克氏针打入距骨辅助显露,掀开外侧壁显露塌陷之距下关节,撬拨关节面塌陷骨片使之复位,恢复Gissane 角;跟骨结节处横穿1枚斯氏针向下牵引,恢复Bohler 角,沿跟骨轴向穿1枚斯氏针撬拨,恢复跟骨高度,并直接打入距骨内,复位并横向挤压跟骨外侧壁恢复跟骨宽度。若骨缺损范围>2cm,不能支撑关节面的碎骨块,则予以自体或同种异体骨、人工骨植入。选择合适大小钢板贴附于跟骨外侧壁,前方螺钉需打入载距突内以提高稳定性,若无法做到,则需将钢板向前置于骰骨上保证稳定性。若骨折粉碎严重、骨质疏松明显,则采用锁定钢板固定。b.微创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关节外骨折或骨折累及距下关节面但没有移位的患者,在骨折部位采用微创小切口局部切开,辅以克氏针固定牵拉骨折块,C 型臂X 线机下按压跟骨内、外侧, 使其骨折块复位,行螺钉内固定。c.钢 针撬拨复位固定:对于距下关节面骨折 块移位程度轻,尤其是舌状骨折合并软组织挫伤较重或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我们采用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在C 型 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分析及总结 纪强陈志红李晓苏季俊庄文华 215300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5.26.25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策略。方法:收治跟骨骨折患者64例(76足),采用手术治疗,记录术 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间3~26个月。术后早期并发症6足,均为皮缘坏死,换药后创面愈合;晚期距下关节 创伤性关节炎5足,经治疗2足缓解不影响生活,3足疼痛存在。优44足,良22足,差10足,优良率87%。结论:对 于跟骨关节内骨折,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制定周密的术前计划,术中采取有效复位联合植骨内固定,可以减少切 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切口;并发症;预防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 after calcaneal fracture operation Ji Qiang,Chen Zhihong,Li Xiaosu,Ji Jun,Zhuang Wenhua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Kunshan City 2153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wound complications after calcaneal fracture operation. Methods:64cases(76feet)of calcaneal fracture patients were selected.They were treated by operation.We record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Results:The follow-up time was 3to 26months.After operation,6cases had early complications,6foot were skin necrosis,after changing fresh dressing for a wound,the wound was healed.5feet were late subtalar joint traumatic arthritis,after treatment,the 2feet were relieved without affecting the life,the pain of 3feet was still there.44feet were excellent,22feet were good,10feet were poor,the excellent rate was 87%.Conclusion:For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proper operation time, careful preoperative planning,effective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and bone graft surgery in operation 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The curative effect was satisfactory. Key words Calcaneal fracture;Operation incision;Complications;Prevention 41 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4 16:53:3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a37974895.html,/kcms/detail/11.5189.R.20150914.1653.050.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