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不同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

合集下载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跟骨解剖:1.跟骨有六个面和四个关节面,其上有三个关节面,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

三者分别与距骨的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距下关节,中与后距下关节间有一向外侧开口较宽的沟,称跗骨窦。

2.跟骨前方有一突起为跟骨前结节,分歧韧带起于该结节,止于骰骨和舟骨。

跟骨前关节面呈鞍状与骰骨相关节。

3.跟骨外侧皮肤组织薄,前面有一结节为腓骨滑车,其后下方和前上方各有一斜沟分别为腓骨长、短肌腱通过。

4.跟骨内侧皮肤组织厚,骨面呈弧形凹陷。

中1/3有一扁平突起,为载距突。

其皮质厚而坚硬。

载距突上有三角韧带、跟舟足底韧带(弹簧韧带)等附着。

跟骨内侧有血管神经束通过。

5.跟骨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

其跖面有两个突起,分别为内侧突和外侧突,是跖筋膜和足底小肌起点。

6.跟骨骨小梁按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排列为固定的两组,即压力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

两组骨小梁形成一骨质疏松的区域,在侧位X 线片呈三角形,称跟骨中央三角。

7.跟骨骨折后常可在跟骨侧位X片看到两个角的改变:跟骨结节关节角(Bőlher):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两线形成的夹角。

正常值为25°-----40°。

跟骨交叉角(Gissane):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

跟骨的功能:1.负重功能2.距下关节运动跟骨骨折的Sanders分型:其基于冠状面上的CT扫描,在冠状面上选择距骨后跟骨关节面最宽处,从外向内有两条线将其分为相等的三等部分,分别由A、B、C 代表等分点,跟骨骨折后距关节面上的骨折线以其相对应的A、B、C点分别代表骨折线的位置。

这样,就可能有四部分骨折块,三部分关节面骨折块和二部分载距突骨折块。

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不管骨折线多少和位于何处。

Ⅱ型二部分骨折,根据骨折位置在A、B或C,又分ⅡA、ⅡB、ⅡC 骨折。

Ⅲ型三部分骨折,同样,根据骨折位置在A、B或C,又分为ⅡAB、ⅡBC、ⅡAC骨折。

不同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

不同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

不同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目的比较解剖型钢板(AP)与锁定钢板(LCP)治疗有移位的跟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解剖型钢板组(AP组)与锁定钢板组(LCP 组),每组各34例;AP组行AP内固定治疗,LCP组给予LCP内固定治疗。

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

LCP组在手术时间[(41.5±3.5)min]、出血量[(32±4)mL]、骨折愈合时间[(10.9±0.5)周]、石膏制动时间[(16±4)d]等均短于AP组[(47.5±6.4)min、(72±3)mL、(17.5±0.5)周、(25±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病情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1.2.1 AP组采用AP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手术前对本组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单侧骨折患者侧卧位,双侧骨折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在下肢气囊止血带控制下施行手术,切口均为跟骨外侧L形,后缘切口位于靠近跟腱处,下缘切口在足背和足底皮肤移行处。

切缘垂直于跟骨骨膜并直达跟骨,行全厚皮瓣膜下锐性剥离,在皮瓣内包括长短肌腱,在腓骨、距骨及骰骨固定3枚克氏针,将皮瓣牵开显露出距跟、跟骨关节、后关节面等,首先撬起翻开跟骨碎裂的外侧皮质,或在跟骨体外侧壁上开1个2 cm×2 cm大小的骨窗开并翻开。

在向塌陷的骨折块下面插入时运用小骨膜剥离器,将关节面塌陷骨折块撬起的方向是由下向上,距骨下关节面为其模板,同时将1枚斯氏针插入跟骨与跟腱止点处,一直到骨折端或塌陷的关节面,在复位平整关节面时用撬拨的方式,有效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1]。

进一步打入斯氏针,再次将另1枚斯氏针插入跟骨底,使之与临时固定复位后的跟骨交叉。

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课件

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课件
降低跟骨骨折的风险。
补充营养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取足够的 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有助
于骨骼健康。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骨骼健康检查,以便 早期发现潜在问题,采取相应
措施。
注意安全
在运动或日常生活中,注意安 全防护,避免摔倒、撞击等意
外伤害。
感谢观看
THANKS
跟骨骨折的病因
01
02
03
高处坠落
从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 ,跟骨受到垂直撞击,导 致骨折。
交通事故
车祸等交通事故中,足部 受到撞击或碾轧,导致跟 骨骨折。
运动损伤
在跳跃、跑步等运动中, 足部受到强烈冲击,导致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的症状
肿胀
骨折后,由于局部炎症反应和 组织水肿,足部会出现肿胀。
瘀斑
部分患者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 的瘀斑。
足部疼痛
跟骨骨折后,患者会感到足部 剧烈疼痛,特别是在负重或活 动时。
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可能会 出现足部活动受限,无法正常 行走或负重。
无法正常站立
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而无法正 常站立或行走。
02
跟骨骨折的分型
按骨折部位分型
跟骨体部骨折
跟骨后结节骨折
跟骨前部骨折
跟骨骨折的分型与 治疗课件
目 录
• 跟骨骨折概述 • 跟骨骨折的分型 •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述
跟骨骨折的定义
01
跟骨骨折是指跟骨受到外力作用 导致的骨折,通常发生在跟骨的 距下关节面或跟骨体部。
02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承担着 人体行走、跳跃和负重等功能, 因此跟骨骨折常会导致足部疼痛 、肿胀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非手术治疗
石膏固定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跗骨骨折中占60%。

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近来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有升高的趋势。

由于跟骨为足内外弓的共同后臂,骨折后其结构和形态的改变对承重与行走的影响极大。

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负重、行走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

1 跟骨关节内骨折病因跟骨关节内骨折主要是由垂直压缩应力引起,当身体从高处坠落后,距骨外侧似一个楔子作用在跟骨交叉角部位,将跟骨劈裂。

如果外力继续作用,则中央三角区即被压缩,跟骨后关节面向前下方倾斜。

如果暴力较大,尚有其他不同方向作用力可致一向后继发骨折线,此骨折线较低时为舌状骨折,较高时为跟骨压缩骨折。

此外还有内、外翻应力及撕脱应力作用。

上述应力作用导致足弓塌陷,跟骨体两侧皮质骨被挤破变得横径增宽,关节面塌陷。

Bohler角减小、消失。

跟骨结节块上移致跟腱相对延长、松弛,出现外伤性扁平足,足跟内、外翻畸形。

这些改变导致足部应力不正常分配,对跟距关节乃至整个肢体负重力线都产生影响,严重影响足部正常功能及产生关节异常活动,引起疼痛。

继而引起创伤性关节炎。

跟骨向外侧破裂突出后可压迫腓侧肌腱,产生撞碰综合征,出现疼痛。

手术切开治疗就是针对这些改变,力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

恢复跟骨高度及已增大宽度,准确恢复Bohler角及塌陷后关节面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术后效果。

顾湘杰等认为Bohler角和临界角(即距跟后关节面交角)恢复同疗效的关系有显著相关。

2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距下关节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

关节内骨折有很多分类方法,过去关节内骨折多根据X线平片分类,如最常见的Essex Lopresti分类法把骨折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压缩型骨折,但X线平片分类难以识别关节内骨折的粉碎情况及骨块的移位情况,对治疗和预后缺乏指导意义。

对诊断和治疗比较有指导意义的是根据CT分类法,CT分类法使我们对关节内骨折的病理变化更加清楚,较常见的是Sanders分型,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Ⅱ型:二部分骨折;Ⅲ型:三部分骨折,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块;Ⅳ型骨折累及后关节面四个部分,有四个以上骨折块。

跟骨骨折的分型及4种手术入路方式

跟骨骨折的分型及4种手术入路方式

跟骨骨折的分型及4种手术入路方式分型第1个得到广泛接受的分型系统是Essex-Lopresti于1952年提出的,他把骨折分为是否累及距下关节的两型。

Soeur和Remy于1975年提出了基于损伤机制的关节内骨折分型法:垂直压缩力、剪切力、垂直压缩及剪切力联合作用。

Stephenson改进了Warrick和Breemner在1953年提出的分型,该系统是基于损伤机制,测定原发矢状位骨折线,以骨块和主要的碎片的数量来分型。

Crosby和Fitzgibbons建议:根据跟骨后平面的三维CT来分型:Ⅰ型:指后平面骨折碎片没有或较小移位,延伸到后平面的关节内骨折其碎片分离或压缩不超过2mm;II型:指后平面骨折移位但无粉碎,延伸到后平面的关节内骨折其碎片分离或压缩超过2mm;III型:指后平面粉碎性骨折。

Crosby和Fitzgibbons认为:该分型系统可准确预见骨折预后情况。

I型:骨折只需闭合治疗即可得到较好疗效;II型:效果较为复杂,III型:一般预后不佳。

Sanders报道了一种基于冠状位和轴向位CT的分型方法:I型:指所有未移位的骨折,无论骨折线的多少,均无需手术治疗;II型:指后关节面被分为两个部分的骨折,根据原发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IIA、IIB和IIC;III型:指中心的压缩骨块将关节内骨折分为三部分,包括IIIAB、III AC和IIIBC;IV型:指骨折高度粉碎,经常有超过4个关节内骨折碎片存在。

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外侧扩大“L”形切口):特点:Benirschke等于1993年提出。

比较符合跟骨外侧解剖的特点,虽然创伤相对大,但损伤外侧结构的机会少,显露清晰,目前最为常用。

方法:外侧广泛切口:起点为外踝上2cm及跟腱外侧缘,在脚垫处弧形向前,平行于脚垫至腓骨短肌腱止点,并向上成角,以便于探查跟骰关节面。

全层切开皮肤,避免造成斜面;骨膜下剥离形成皮瓣后再使用拉钩。

切开跟腓韧带暴露腓骨长短肌腱。

跟骨骨折应该怎么治?

跟骨骨折应该怎么治?

跟骨骨折应该怎么治?跟骨骨折属于临床最为常见的跗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的占比为60%,全身骨折中的占比为2%,约有75%属于关节内骨折,20%-45%伴随跟骰关节损伤。

由于跟骨、周围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较差,因此存在治疗困难、后遗症多、预后较差等特点。

鉴于跟骨骨折的危害,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此改善患者预后,那么你知道跟骨骨折如何治疗吗?·认识跟骨骨折跟骨为具有多个关节面的骨性突起,结构存在复杂性、不规则性特点,该部位的骨松质较多,血液循环极为丰富,形态学具有力学薄弱点,因此极易发生骨折。

跟骨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足部骨折之一,好发于成年人群。

大部分患者骨折原因是高空坠落后足跟着地导致垂直撞击所致,且运动伤害、车祸、挤压伤等同样会造成跟骨骨折,骨折后患者情况较为复杂,主要特征为距下关节压缩、关节面下方骨结构碎裂,且高空跌落时的冲击力较大,极易伴随脊椎或者骨盆损伤。

轻微跟骨骨折患者存在轻微的移位,严重时可造成粉碎性骨折,主要临床表现为足跟疼痛、无法站立及行走、肿胀压痛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局部畸形、功能障碍、骨擦音、足踝活动受限瘀血斑。

跟骨骨折是极易造成残疾的一种骨折类型,早期并发症、长期疼痛、创伤后关节炎、再手术均较为常见,此种损伤的临床治疗挑战较大,且最佳治疗方案的争议较大。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此种骨折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跟骨骨折解剖和流行病学大部分的跟骨骨折原因主要是高处坠落、交通伤等高能量暴力损伤,大部分患者为关节内骨折。

对染各个年龄均有可能患病,但是主要由工业领域的青年人群为主。

在人口学上,跟骨骨折的社会经济学效应非常巨大。

相关报道显示,在伤后3~5年患者均有极高的伤残率。

跟骨骨折患者的总体健康水平显著比其他骨折严重,甚至比器官移植、心梗患者都要差。

因此跟骨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可让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典型的跟骨骨折为下肢轴向暴力时,距骨撞进跟骨造成。

跟骨骨折不同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

跟骨骨折不同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

跟骨骨折不同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作者:刘杰符建兵党怀谦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10期[摘要] 目的评价跟骨骨折根据不同分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Ⅰ型跟骨骨折7例,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Ⅱ型跟骨骨折7例,切开复位跟骨解剖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Ⅱ型跟骨骨折8例、Ⅲ型跟骨骨折16例、Ⅳ型跟骨骨折2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Ⅳ型跟骨骨折2例。

结果所收录病例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按照Ma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Ⅰ型优良率为100.0%,Ⅱ型优良率为93.3%,Ⅲ型优良率为83.3%,Ⅳ型优良率为16.7%。

结论(1)跟骨骨折应根据不同分型选择相应治疗方案;(2)骨折分型越严重,治疗越复杂,疗效越差。

[关键词] 跟骨骨折;非手术;闭合复位;切开复位;内固定[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060-02跟骨骨折为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占跗骨骨折的60%,约有75%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1]。

对跟骨骨折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和术后处理。

本科2007年7月~2012年9月共收治不同类型的跟骨骨折患者35例46足,根据不同骨折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 治疗方案1.3 手术方法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椎管内麻醉,侧卧位,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先经跟骨结节偏内侧上方钻入第一根骨圆针,不穿过骨折线,助手一手握持骨圆针向下撬拨,另一手握持足背部,将足弓跖屈,术者双手合抱于足跟内外侧进行侧方挤压,同时纠正内外翻畸形,透视证实骨折复位,Bohler角和Gissane角恢复,将此骨圆针缓慢钻入穿过骨折线到跟骨前部。

此时助手继续维持骨折复位状态,术者经跟骨结节偏外侧向前钻入第二根针(导针),经导针植入直径6.3 mm半螺纹空心螺钉,稍加压固定。

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J calcaneal facet height; K 足绝对高度;
L facet inclination angleM 跟骨宽度
二、跟骨骨折的分型现状
目前关于跟骨分类超过 20 种
1、基于X线平片的分型:Essex- Lopresti、Rovve、 Paley、Watson Jones… … 2、基于CT的分型:Johnson、Crosby、 Zwipp、 Sanders、Burdeaux、Eastwood … …
Crosby分型
Ⅰ型 后关节面骨折, 骨块压缩或移位均
<2 mm
Ⅱ型 关节面骨块移 位但未粉碎, 骨块压 缩或移位均> 2mm
Ⅲ型 骨折为后关节 面粉碎性骨折
Zwipp分型
将骨块划分为5块: 载距突、跟骨结节、 后距下关节、跟骨前 突、前方距下关节
将关节划分为3部分: 后距下关节、跟骰关 节、前方距下关节
载距突、跟骨沟 ⅡD 骨折线同时经过跟骨结节部、后关节面及前中
关节面、载距突
实例图
ⅠA 为不经过后关节面的骨折线,
ⅠC 为经过跟骨沟的骨折线,跟骨后关
IC
节面完整
IA
ⅡA 型骨折线由跟骨结节延伸至跟 骨
前部的骨折,但不累及后关节 面 ⅠD 为经过跟骰关节的骨折线,但 没
有移位
郝东升:跟骨骨折三维分型
李增慧:跟骨骨折三维分型
ⅠA 线在跟骨结节部,不经过跟骨后关节面 ⅠB 经过跟骨后关节面的骨折线,从后内延伸到
前外或从后外到前内以及横形骨折 ⅠC 经过跟骨前中关节面,累及跟骨沟、载距
突,但不累及跟骨后关节面 ⅠD 骨折线累及跟骰关节面
ⅡA 骨折线由跟骨结节延伸至跟骨前部,但不累及 后关节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骨折不同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
[摘要] 目的评价跟骨骨折根据不同分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的
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ⅰ型跟骨骨折7例,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ⅱ型跟骨骨折7例,切开复位跟骨解剖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ⅱ型跟骨骨折8例、ⅲ型跟骨骨折16例、ⅳ型跟骨骨折2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ⅳ型跟骨骨折2例。

结果所收录病例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按照ma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ⅰ型优良率为100.0%,ⅱ型优良率为93.3%,ⅲ型优良率为83.3%,ⅳ型优良率为16.7%。

结论(1)跟骨骨折应根据不同分型选择相应治疗方案;(2)骨折分型越严重,治疗越复杂,疗效越差。

[关键词] 跟骨骨折;非手术;闭合复位;切开复位;内固定[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060-02
跟骨骨折为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占跗骨骨折的60%,约有75%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1]。

对跟骨骨折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和术后处理。

本科2007年7月~2012年9月共收治不同类型的跟骨骨折患者35例46足,根据不同骨折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案
1.3 手术方法
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椎管内麻醉,侧卧位,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先经跟骨结节偏内侧上方钻入第一根骨圆针,不穿过骨折线,助手一手握持骨圆针向下撬拨,另一手握持足背部,将足弓跖屈,术者双手合抱于足跟内外侧进行侧方挤压,同时纠正内外翻畸形,透视证实骨折复位,bohler角和gissane角恢复,将此骨圆针缓慢钻入穿过骨折线到跟骨前部。

此时助手继续维持骨折复位状态,术者经跟骨结节偏外侧向前钻入第二根针(导针),经导针植入直径6.3 mm半螺纹空心螺钉,稍加压固定。

拔出第一根骨圆针,针道内插入导针引导,植入第二枚空心钉。

切开复位跟骨解剖型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单侧骨折尽量取侧卧位,有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的采取患侧臀部垫高的半侧卧位,对双侧骨折的患者,如无其他合并损伤采取俯卧位,对于伴有其他合并损伤不宜取俯卧位的均采取仰卧位,术中做复位固定的一侧需交替垫高臀部,并内旋髋关节,使手术侧的跟骨外侧朝上,以便手术。

切口显露:均采取外侧“l”型切口[2],在止血带控制下手术。

切口的纵向部分,起始于外踝上4 cm,跟腱与腓骨远端后缘连线的中点上,水平部分位于足背皮肤与足底皮肤交界处,向前达第5跖骨基底近端1 cm处,切口的纵横拐角处尽量圆钝,避免造成皮肤死角。

术中尽量不用电刀,采取锐性剥离,用手术刀紧贴跟骨外侧壁骨膜与腓骨长短肌腱深面将整块骨膜组织瓣完整翻起,在切口的远近端注意保护腓肠神经皮支。

用3根直径2.0 mm骨圆针
分别钻入腓骨尖端、距骨颈部、骰骨,折弯将皮瓣牵开,显露距下关节及跟骰关节。

骨折复位:用小骨膜剥离器插入跟骨外侧壁骨折间隙,向外撬开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此时可显露出被压缩塌陷的后关节面。

用点式复位钳夹持跟骨后侧粗隆部,向后下牵拉,并纠正内外翻畸形,粗隆骨折块后上方的楔状骨块可用钢针撬拨复位并临时固定。

以距骨下关节面为模板,撬起塌陷的后关节面,使其与距骨下关节面相偶合,此时可经跟骨内侧向外推压,确保载距突骨块的复位,并用多枚细克氏针将骨折块临时固定。

复位跟骨前中关节面,将跟骨由内外侧挤压,使宽度恢复。

于外侧壁放置予塑形的跟骨解剖型钛板,使之与跟骨外侧面良好贴服,螺钉内固定。

此时注意中部螺钉要植入到内侧载距突关节面下方。

术中复位时要进行c 型臂x线透视,确保侧位像上bo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高度恢复,轴位像上跟骨宽度恢复正常[3]。

关闭伤口前另戳口置引流管,皮肤分两层缝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4 手术时机
跟骨骨折后选择手术时机对伤口能否良好愈合非常重要。

不同的手术方式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本组4例开放伤行急诊手术,7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患者于伤后3 d内行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患者均在伤后7~14 d手术,此时肿胀基本消退,有利于切口愈合。

1.5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局部冷敷48~72 h,静脉输抗生素预防感染,术
后48 h内拔除引流管,麻醉消散后即可开始行足趾主被动屈伸锻炼及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术后2周开始行床边滚酒瓶训练,术后3周伤口拆线,3个月内禁止伤足负重运动。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大多为垂直压缩暴力和剪切暴力所致。

由于跟骨解剖结构较特殊,骨折常为粉碎性,多累及关节面,治疗比较复杂[4]。

治疗手段经历了非手术到手术的过程。

过去大多学者认为,跟骨骨折无论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疗效均不满意。

近年来,由于有跟骨解剖型钢板的临床应用,手术治疗又占据了主导地位。

笔者经过临床总结,无移位骨折选择非手术治疗为佳,有移位的关节内骨折仍以手术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骨折块相对较大而单纯,可选择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这样避免了传统撬拨复位术后针道感染及石膏外固定带来踝关节僵硬的弊病。

累及关节面的骨块较多,骨折畸形严重的病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改善距下关节功能[5]。

粉碎严重,关节面无法恢复的,伤后立即行手法整复,恢复跟骨的大体解剖外形,二期行距下关节融合术不失为一种无奈的补救措施。

跟骨的解剖结构不规则,关节面较多,软组织覆盖薄弱,周围与
神经、血管、肌腱关系紧密。

选择治疗方案时,这些方面都应该重点考虑。

跟骨的主要功能包括:承重功能、结构式支撑作用、运动功能[6]。

治疗的目的就是恢复这三个主要功能。

伤后根据不同分型,准确评估跟骨结构丢失及功能丧失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手术注意事项,(1)手术时机的选择:闭合复位内固定尽量要早做,此时骨折间隙界限清楚,复位准确性高。

切开复位内固定则需等到肿胀消退,皮肤皱纹出现方可手术[7]。

(2)尽量选择软组织损伤小的手术方案。

(3)切口入路:改良外侧“l”型切口能够充分显露跟骨关节面,利于复位,且外侧入路相对安全。

(4)切开复位的手术技巧:皮肤要全层切开至骨膜,不做皮下剥离,皮肤不可粗暴牵拉,以免坏死。

复位后侧关节面时要以距骨下关节面为模板,进行撬拨并用多枚细钢针临时固定[8]。

(5)术后伤口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早期行足内在肌功能锻炼,以利消肿,促进伤口愈合。

总之,跟骨骨折应根据不同分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用单一的方案来治疗所有分型的骨折是不可取的,一味采取保守治疗和过度追求手术治疗同样都是不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武勇. 足踝部骨折[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5.
[2] 席学义,孙建伟,李新平,等. 探讨跟骨骨折手术“l”形切口的改进[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362-363.
[3] 华巍峰.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 基层医学论坛,2012,
16(1):36-37.
[4] 裴国献,李旭,夏志敏. 创伤骨科手术学[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810-821.
[5] 赵亮,刘长贵,王宝军,等.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3):239-241.
[6] 王满宜. 创伤骨科教程[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70.
[7] 段建青,王成,王飞. 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 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1):112.
[8] 师华. 54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临床治疗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4):123.
(收稿日期:2013-02-04 本文编辑:林利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