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合集下载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含解析)《中外历史纲要(上)》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含解析)《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自秦始置宰相,不旋踵而亡。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C项正确。

2.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加强B.中央官制简化C.君主专制强化D.行政效率提高1到图2反映了相权的废除,皇帝直接控制六部,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C项正确;中央官制的简化和提高行政效率都是表面的现象,不是本质,故B、D两项错误。

3.下列属于明朝皇帝用来牵制内阁权力的宦官机构是( )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的监察机构。

东厂、西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

司礼监权力可与内阁“首辅”匹敌,故D项正确。

4.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中后期入阁官员的官位很高,A项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D 项正确。

5.《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B.具有最高决策权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但是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机构,没有决策权,故选C项。

6.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故C项正确。

7.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

【新教材】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新教材】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从而达到宦官参政,牵制内阁的目的,说明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A 项。

明朝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

阁权进一步强化。

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

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阁的机构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故选A项。

材料没有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丞相制度,C项错误;D 项应该出现在内阁权力达到鼎盛时期,材料缺乏依据,排除。

3.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

这主要由于明代( )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答案】D【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故而敢于批评时政。

课时作业4: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时作业4: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练习】(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5分, 共30分)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A.设立内阁B.废除宰相制度C.实行行省制度D.设立中书门下2.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

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 )A.唐朝尚书省B.元朝中书省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3.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当地“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

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明朝国威的树立B.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C.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D.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政治交往4.“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

”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B.规模较大C.技术先进D.和平交往5.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帝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朱元璋D.李自成6.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是“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

——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材料二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

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7分)(2)根据材料二,明朝初年的丞相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8分)【能力提升】(选择题4分,非选择题16分,共20分)7.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

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解析:“寿终正寝”即这项政治制度完全的消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前六部由三省管理,直接向三省负责。

而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因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六部就直接向皇帝负责了,D项正确;汉代设“中朝”是为削弱宰相领导的“外朝”;唐朝设三省后有了三个宰相,分散了相权;宋代设副相,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但这些都仅仅意味着宰相受到了打击,并未彻底地消亡,排除A、B、C三项。

答案:D2.“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

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

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材料说明当时( )A.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B.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C.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D.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解析:本题考查了内阁。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故排除A、B两项;内阁的设立是由于宰相制度的废除,相权已经不再存在,故排除D项;根据“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可知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C项正确。

答案:C3.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宦官专权的是( )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宦官可以担任内阁首辅③宦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④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被称为“九千岁”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③解析: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和宦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使宦官能够掌握大权,导致了宦官专权,①③正确;明朝宦官不可以担任内阁大学士,更不能担任内阁首辅,②错误;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被称为“九千岁”是宦官专权的表现,不是原因,④错误,D项正确。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戒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

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A.震慑官员B.整治朝纲C.罢除宰相D.强化君权,惩戒违背君命的臣属,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故D项正确。

2.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明成祖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故B项正确;为了弥补宰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明朝皇帝建立了内阁制度,而不是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任用宦官是为了监督阁权,故C项错误;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是为了监督吏民,故D项错误。

3.明朝时期,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家天下”色彩更加突出。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宰相制度的废除B.内阁权势的膨胀C.阳明心学的传播D.奏折制度的形成,内阁实际上成为皇帝加强皇权的机构,具有明显的“家天下”色彩,故A项正确。

4.明朝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

厂卫制度()A.体现了君臣共治、分权制衡B.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行使与内阁相同的权力D.通过特务制度加强皇权“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可知明朝特务机构的职权之大,这实质上是皇帝通过该组织来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厂卫直接对皇帝负责,厂卫组织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因而不能体现君臣共治、分权制衡,故A项错误;B项“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秘书机构,与材料中厂卫组织的权力明显不同,故C项错误。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7天时间内,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660件,共3391件事。

平均每天要处理208件奏章、424件事。

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息”,也无法把事情全部处理好。

导致朱元璋这么忙的主要原因是( )A.明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直管六部B.明朝政权建立不久,国家大事繁多C.明增设军机处,皇帝统揽军政大事D.明废除行省,皇帝要直接管理地方2、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废行中书省,改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课时作业9: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时作业9: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明代内阁“属于次君主权力层次”,并向宰相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内阁“始终没有改为宰相”;也有学者认为朱元璋的废相,实际上造成明代相权游离于监、阁之间,这“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传统单相制向双相制的转化”,是对传统丞相制的变相恢复。

造成这两种不同认识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A.内阁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内阁有效地限制了君主专制C.内阁的职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D.历史典籍对内阁记述的随意性2.据记载,郑和船队带回的商品中的罕见珍宝进贡皇室,其他一般的外国户品由官府开“库市”,允许商人“博买”,交纳商税,领取执照,转卖于民间。

官府和商人均可从中获得厚利。

据此可知,当时A.朝贡目的发生变化B.海外贸易得到重视C.商业监管不断加强D.政府排弃抑商政策3.《明史·食货志》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

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当时亦有“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

明朝廷对走私茶叶定性为“通番”,朱元璋还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以极刑”。

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A.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例B.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C.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时代D.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疆稳定4.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

抛开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

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B.白银价格降低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棉纺织业的发展5.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6.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旧址内有一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1.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

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应是()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2.《明史》记载:“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其原因是()A.鞑靼与明修好互市B.瓦剌首领接受明朝册封C.长城修筑阻止了蒙古南下D.明朝平定了蒙古贵族叛乱3.史料记载:“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

”据此判断,该辅臣的身份是()A.御史大夫B.刺史C.同平章事D.内阁首辅4.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A.颁布“推恩令”B.实行行省制度C.废除宰相制度D.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5.明太祖在遗诏中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为减轻负担,顾问国事,明太祖设立()A.政事堂B.中朝C.殿阁大学士D.内阁6.“纵观明代内阁发展史,除了张居正当国的十年外,几乎在所有重大事件上,内阁都难于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局势,在各种政治风云中,大多扮演着失败的角色。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决策权受到严重限制B.阻碍了明代社会发展C.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D.是为皇帝服务的工具7.明朝解缙曾说:“ 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明初法律制度不完备B.明初政治形势不稳定C.明初君主专制强化D.明初强调以法治国8.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材料反映了明代内阁()A.实际掌控宰相的行政权力B.逐渐发展为中央决策机构C.成为六部的法定上级机构D.地位提高但职能基本未变9.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十三)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简史》指出,明朝“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八股取士的实施 B.内阁制度的建立C.宰相制度的废除 D.三司制度的推行[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加强了君主专制,C 项正确;八股取士的实施与题意无关,A排除;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是废除宰相制度后形成的产物,B项错误;三司制度是明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目中“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不符,D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C2.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C.扩大了六部权力的范围D.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解析] 根据材料“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等信息可知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和皇帝决策正确与否无关,A选项排除。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B选项排除。

六部接受皇帝的直接领导并没有使六部权力发生变化,C选项排除。

[答案] D3.明代担任过丞相的有四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有三人被皇帝杀了,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

及至废撤丞相,明太祖终少了不眠之苦。

这实质上说明了( )A.丞相位高权重,居功自傲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丞相拥兵自重,意图谋反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使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丞相居功自傲,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 D4.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①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②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③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④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社会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丞相被废除。

但是丞相被废除是因为相权威胁皇权的高度集中,而不是因为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动乱,故②错误,排除;①③④是专制主义发展演变在明代的基本特征,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正确,A、B、C项排除。

[答案] D5.《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

(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

材料体现了( )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B.军机大臣权力日重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解析] 根据“(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可知,孝宗对内阁的票拟从开始的可从或不从到后来都被采纳,说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C正确;内阁是皇帝的顾问班子,没有决策大权,A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B;内阁阁臣不是宰相,D 错误。

[答案] C6.明朝中期以后,失去宰相统领的文官势力极为庞大,他们往往直接站在皇权的对立面。

为此皇帝开始利用宦官掌握的厂卫与文官集团对抗,从而形成“皇权—宦官—厂卫”的局面。

这说明,明朝的宦官专权( )A.导致皇帝无法控制政局B.使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C.是政治体制变化的结果D.削弱了君主的专制统治[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宦官和外戚专权是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

明朝太监的专权主要与明朝皇权专制有关,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

内阁无决策权,B选项排除。

宦官专权是皇权膨胀的产物,削弱了君主的专制统治的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答案] C7.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代的阁臣( )A.位高权重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解析] 依据材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知,阁臣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是皇帝的助手,因此B选项正确。

依据材料“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结合所学可知,阁臣权力不大,其升降、职权的大小依皇帝之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即使有个别位高权重者、侵六部职权者,也最终遭杀身之祸,因此A、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明代祸乱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答案] B8.明万历年间有大臣奏疏:“部院即分职之六卿,内阁即论道之三公,未闻三公可尽揽六卿之权,归一人掌握,而六卿首屏气,唯唯听命于三公,必为请教而后行也”这反映明中后期( )A.皇权显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内阁权力膨胀且呈失控之势C.六部尚书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发生变化[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力机构,然而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统率六部。

材料内容讲述的是明朝中央机构分为六部,内阁有三位阁臣负责,没有听说阁臣把握六部权力,听从于皇帝的,但是六部长官却听命于阁臣,有什么事都要请教完才去做。

从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明朝中后期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答案为D。

从材料“未闻……归一人掌握”可知皇权并没有衰落趋势,A错误。

材料显示内阁权力较大,但是没有显现其呈失控之势,B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六部尚书品级职权逐渐提升,C错误。

[答案] D9.“(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海外扩张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 从材料“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

”中可知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C项正确。

从题干中“易私贩而为公贩”可知,“私贩”即民间的海外贸易,可见明代有民间的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海外扩张政策,故B项错误。

从“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可知这项政策只实行了大约三十年,所以明政府没有从此废除海禁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 C10.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

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表明( )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D.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解析] 由材料“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可知,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因为海禁政策的松弛,倭患问题也随之解决,故选D;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内涵并不一致,排除B;C项表述颠倒了材料中的因果关系,排除。

[答案] D11.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这表明朝贡贸易( )A.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B.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实力C.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解析] 根据材料“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表明永乐年间大规模的朝贡贸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繁荣,选项C正确;根据材料“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可见朝贡贸易对于部分贫民有一定好处,选项A排除;“国用亦羡裕”可见朝贡贸易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选项B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外文化交流,选项D排除。

[答案] C12.有学者说,“郑和所率船舶所载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之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

”这可以反映出明朝( )A.已经废除“海禁”政策 B.传统手工业呈衰落之势C.郑和远洋的政治性特征 D.失去世界经济领先地位[解析] “郑和所率船舶所载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之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体现了郑和远洋的政治性特征,故C正确;海禁政策是指禁止中国商人出国经商,而材料中的出海行为是官方的,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传统手工业衰落,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明朝经济在世界的地位,排除D。

[答案] 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

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汉武帝在继承汉初以来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某些重要的改革。

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

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材料二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旧制。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制造了一幕幕悲剧。

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

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等;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造型生动别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