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教学目标】通过速读、研读、悟读、延读等方式,理解童话作品中看似荒诞离奇却又合情合理的想象与夸张。

【教学流程】一、换读标题,激发想象师:同学们,今天不是第一次到金东方学校,但却是第一次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今天要探讨什么呢?因为远来是客,自然要客随主便。

所以,我就把今天上课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大家。

在下面几个题目中,你最期待,最想了解,最充满想象的是哪个内容?师:妈妈的衣服?生齐摇头:嗯(二声),不想。

师:老师的衣服?生齐摇头:嗯(二声)师:同学的衣服?生齐摇头:嗯(二声),也不想。

师:皇帝的衣服?生齐点头:嗯(四声),想!师:皇帝的新装?生再次齐点头:嗯(四声)!好!师:看来同学们都对皇帝的新装充满了期待。

在你的想象中,它会是什么样的衣服?生1:特别高大上的。

生2:特别华贵的。

生3:皇帝是一个身份高贵的人,我想他的衣服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不管是色彩还是式样,肯定和我们老百姓是不一样的。

师:皇帝的新装是否与同学们的想象一致呢?就让我们一起到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中去看一看吧。

二、快速阅读,理清情节师:在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朗读与默读两种阅读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方法——快速阅读。

“朗读”与“默读”相比,一个是出声,一个不出声。

那“快速阅读”是出声还是不出声呢?生齐:不出声。

师:都是不出声,我们就把它同“默读”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生齐:要更快。

师:对,重在一个“快”。

所以“快速阅读”讲究“速度”与“记忆”并重。

怎么才能做到呢?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有针对性地勾画关键语句。

针对故事,大家认为勾画什么能让你记得快?生:动作、语言。

师:其实,从我的经验来看,要想弄清故事,关键在于“人物+情节”,弄清了人物,理清了情节,故事自然就讲清楚了。

现在请大家快速阅读,勾画人物,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读课文)师:请合上书本,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

生1:皇帝喜欢穿新衣服,就来了两个骗子说他们会做新衣服,找皇帝要了很多钱,他们假装做好了衣服。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一、激情导入: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根钓鱼杆,同学们钓过鱼吗?(大声说:钓过。

)能告诉老师钓鱼有哪些技巧吗?生1:钓鱼要有耐心。

生2:钓鱼要把握好时机。

生3:钓鱼要选择合适的鱼饵。

师:老师没大家这么有经验,但老师知道一句话“钓钩上悬挂的必然是鱼吃的饵”。

今天我们将一同跟随丹麦童话大师去钓一条很大很大的鱼。

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是谁在钓鱼?他想钓哪条鱼?他用的鱼饵又是什么?最后又是谁把丝线剪断了?请大家扛着这跟钓鱼杆,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生默读课文。

2、分组讨论。

3、合作探究:师: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谁在钓鱼?生:骗子。

师:骗子想钓哪条鱼?生(七嘴八舌):皇帝;皇帝的钱财。

师:骗子用的诱饵是什么?生:新衣。

师:骗子为什么用新衣作诱饵?生:因为皇帝喜欢新衣。

师: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皇帝喜欢新衣?生:课文第一段。

师:请一名同学把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大声朗读一遍。

(生纷纷举手)师:这新衣有什么特别之处?生:仍何不称职或愚蠢的人都看不见。

师:皇帝穿上这样的衣服有什么作用?生:可以分辨他的臣民是否称职是否愚蠢。

师:这样的衣服这两位服装设计师设计出来了吗?生:没有。

师:未来的设计师们,你们能制造出这样的衣服吗?生(七嘴八舌):不能;能。

师:老师记得这样一句话“没有做不能的,只有想不到的。

”生(大声说):能制造出这样的衣服。

师:希望未来的设计师们制造出功能更多的衣服。

最后是谁又将这根丝线剪断了?生:是一个小孩把骗局揭穿了。

师:对!难道只有小孩知道事情的真相?生1:他们都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

生2:因为大臣们怕皇帝说他们不称职。

生3:老百姓怕别人说他们愚蠢。

生4:他们都上了骗子的当。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

你们知道“三人成虎”这个吗?生:没有。

师:如果老师说街上来了老虎,你们相信吗?生:不相信。

师:如果一个家长跑到学校对你们说街上来了老虎,你们信吗?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师:如果另一个老师也对你们说街上来了老虎,你们相信吗?生:相信。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教学实录:《皇帝的新装》材料准备:- 《皇帝的新装》的故事书- 皇帝的衣服- 绘画纸- 彩色铅笔或水彩画笔- 华丽的纽扣、珠子、彩带等装饰品步骤一:引入故事1. 将《皇帝的新装》的故事书打开,介绍给学生们。

2. 提问学生们是否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引导他们回忆或猜测。

步骤二:讲解故事1. 读一遍故事或者逐段讲述,让学生们对故事的情节和角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强调故事中的皇帝穿着“看不见”的新装,并且只有勇敢的孩子才敢指出皇帝被骗子欺骗的事实。

步骤三:角色扮演1. 准备皇帝的衣服,将一位学生扮演成皇帝。

2. 让其他学生轮流扮演骗子、臣民等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步骤四:绘画活动1. 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绘画纸和彩色铅笔或水彩画笔。

2. 引导学生们根据故事中的描述,在纸上绘制皇帝穿着“看不见”的新装。

3. 鼓励学生们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自己是骗子帮助皇帝设计衣服,或者是臣民们围观穿着“看不见”的新装的场景。

步骤五:装饰活动1. 提供一些华丽的纽扣、珠子、彩带等装饰品,让学生们自由装饰自己绘制的皇帝服装。

2. 鼓励学生们发挥创造力,装饰他们的作品,让皇帝的新装更加华丽。

步骤六:分享和讨论1. 让学生们展示他们绘制的皇帝新装,分享他们的创意和装饰品选择。

2. 引导学生们讨论皇帝的新装是否真的存在,以及故事中的骗子和孩子们的勇气和智慧。

步骤七:小结和反思1. 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教导的道理,例如:勇敢说出真相、不要被虚荣蒙蔽、试着看到事物的本质等。

2. 让学生们回答问题: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故事很重要?通过这个教学实录,学生们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绘画和装饰活动参与到《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含义,培养勇气和判断力,并通过创意的表达加深对故事的记忆。

同时,引导学生们讨论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和追求真相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思考能力。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充满奇幻与讽刺的故事——《皇帝的新装》。

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对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正式开启这趟奇妙的阅读之旅。

(多媒体展示故事相关的图片)师:首先,大家来看看这几幅图,能不能根据图中的场景猜猜故事的大概情节?(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描述自己对图片的理解和猜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好啦,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

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课文)师:读完课文,谁能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1:讲了一个皇帝被两个骗子骗得没穿衣服还在街上游行的故事。

生 2:我觉得是皇帝为了穿新衣服被骗,最后被小孩揭穿了真相。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和皇帝看新装,最后在游行时被小孩说出真相。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师:那我们先来看看皇帝为什么会对新装如此痴迷?生 3:因为他喜欢炫耀,想让别人觉得他很厉害。

师:对,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皇帝这种心理?生 4:“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师:很好,找得很准确。

那骗子是怎么骗皇帝的呢?生 5:他们说能织出最美丽的布,而且这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布。

师:那皇帝和大臣们为什么会相信骗子的话?生 6:因为他们都不想被别人认为自己不称职或者愚蠢。

师:没错,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生 7:虚伪、自私。

师:那我们再来看皇帝去看新装时的情景。

皇帝看到了什么?生 8:他什么也没看到。

师:那他为什么还装作看到了?生 9:因为他不敢承认自己看不到,怕别人说他不称职或者愚蠢。

师:大臣们也是这样,那他们的描述有什么特点?生 10:都在极力地夸赞,用了很多夸张的词语。

师:比如呢?生 10:“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师:对,他们的这种行为真的是太可笑了。

人教部编七年上册《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精选三篇 附教学反思范文 23页

人教部编七年上册《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精选三篇  附教学反思范文  23页

《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精选(一)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师:首先大家请打开书!翻到《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文章,它是一篇童话故事,(板书:皇帝的新装)作者是安徒生。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介绍作者这部分的内容,然后想想应该要抓住几个要点?(生看书,片刻生举手)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五点:名,安徒生;时,19世纪;地,丹麦;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师:很好!下面准备读课文。

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

省略号什么意思?生(齐):要填出来形容皇帝的词语。

师:对!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所以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思考。

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8名学生按座次朗读了课文,教师巡视,并不时在书上做记号。

)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

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对于自己职位不相——”什么?生(齐):不相chèn。

师:正确!大家跟我读,不相chèn。

生(齐):不相chèn。

师:再读。

生(齐):不相chèn。

师:“这可hài人听闻了”中的‘‘骇”,念h—ài一hài,标第四声。

在书上注一下。

跟我读,hài人听闻。

_生(齐):hài人听闻。

师:再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这两个字的读音今后要多加注意。

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众生翻书思考)生10: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

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

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已,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

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11∶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

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初中教学:皇帝的新装教案实录

初中教学:皇帝的新装教案实录

初中教学《皇帝的新装》教案实录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安徒生,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1.1.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质疑的精神。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皇帝的新装》是一篇讽刺童话,讲述了一个自负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欺骗,最终在孩子的直言不讳下找回诚实和勇气的故事。

1.2.2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寓意。

1.2.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特点。

2.1.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

2.1.3 案例分析法:分析类似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插图、相关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安徒生及《皇帝的新装》的背景。

3.1.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1.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

3.1.4 案例分析:分析类似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3.1.5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要点,强调诚信价值观。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新课:5分钟3.2.2 阅读理解:15分钟3.2.3 分析讨论:20分钟3.2.4 案例分析:10分钟3.2.5 总结提升: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教学:皇帝的新装教案实录

初中教学:皇帝的新装教案实录

初中教学《皇帝的新装》教案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童话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3)能够运用阅读技巧,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讽刺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讽刺手法。

3. 教学难点:童话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以及阅读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安徒生及其作品《皇帝的新装》;(2)引导学生关注童话故事中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背景。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皇帝的新装》,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总结故事主题和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隐喻和讽刺手法;(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中的积极参与情况;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总结,评估其阅读理解能力;3. 写作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皇帝的新装》的读后感或者续写故事),评估学生的写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巩固阅读:阅读《皇帝的新装》,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2. 写作练习: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皇帝的新装》的读后感或者续写故事;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和主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5. 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心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来了很多听课老师,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我们以凤鸣山中学的热情欢迎所有老师,好吗?(热烈掌声。

)谢谢同学们。

我们今天上《皇帝的新装》。

(师板书课题。

)哪位同学告诉我你最早看《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时候?生:我第一次看这篇童话是六岁时。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它是一篇童话。

他六岁就看了,真不错。

你说说它讲了—个什么故事。

(生概括故事。

)二、成人世界师:老师与同学们课前没有见面,这些问题来源于我的学生,老师把它们串联起来,组成了我们今天的教学设计。

我们看第—个问题:为什么皇帝对衣服有不一样的追求?我们来齐读第1自然段,看看哪些词需要重读。

(生齐读。

)生(杂):“既不”“也不”“也不喜欢”“除非”“炫耀”“每一天每一点钟”“都”……师: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真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你们觉得这样的皇帝能做好皇帝吗?生:不能。

师:不仅做不好皇帝,还引来了谁?生:骗子。

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两个骗子会轻易得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来看第2自然段。

生:骗子说衣服很漂亮,皇帝正好軎欢漂亮的衣服;还有这件衣服任何不称职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皇帝正好能通过这件衣服检验他的大臣们。

师:你相信一件衣服能检验—个人吗?生:不相信。

师:你都不相信的事情,皇帝却相信。

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三个问题:皇帝是怎样—个人呢?生:他是愚蠢的人。

师:只是愚蠢吗?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生齐读。

)生:我觉得皇帝不愚蠢,他还先派了一个人去看工作进展。

生:他有些心虚,有点小聪明。

师:心虚是他的心理,你说有点小聪明,小聪明带有一点贬义色彩,我们能否用其他词来形容。

生:做事比较谨慎。

生:狡猾,世故。

师:这个词好,皇帝还有狡猾的一面。

齐读第21自然段,顺便了解“骇人听闻”是什么意思。

(生齐读。

)生:害怕使人听到,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师:“难道我是—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从这两句中你读到了什么?生:皇帝很惊谎,内心紧张,不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来了很多听课老师,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我们以凤鸣山中学的热情欢迎所有老师,好吗?(热烈掌声。

)谢谢同学们。

我们今天上《皇帝的新装》。

(师板书课题。

)哪位同学告诉我你最早看《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时候?生:我第一次看这篇童话是六岁时。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它是一篇童话。

他六岁就看了,真不错。

你说说它讲了—个什么故事。

(生概括故事。

)二、成人世界师:老师与同学们课前没有见面,这些问题来源于我的学生,老师把它们串联起来,组成了我们今天的教学设计。

我们看第—个问题:为什么皇帝对衣服有不一样的追求?我们来齐读第1自然段,看看哪些词需要重读。

(生齐读。

)生(杂):“既不”“也不”“也不喜欢”“除非”“炫耀”“每一天每一点钟”“都”……师: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真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你们觉得这样的皇帝能做好皇帝吗?生:不能。

师:不仅做不好皇帝,还引来了谁?生:骗子。

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两个骗子会轻易得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来看第2自然段。

生:骗子说衣服很漂亮,皇帝正好軎欢漂亮的衣服;还有这件衣服任何不称职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皇帝正好能通过这件衣服检验他的大臣们。

师:你相信一件衣服能检验—个人吗?生:不相信。

师:你都不相信的事情,皇帝却相信。

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三个问题:皇帝是怎样—个人呢?生:他是愚蠢的人。

师:只是愚蠢吗?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生齐读。

)生:我觉得皇帝不愚蠢,他还先派了一个人去看工作进展。

生:他有些心虚,有点小聪明。

师:心虚是他的心理,你说有点小聪明,小聪明带有一点贬义色彩,我们能否用其他词来形容。

生:做事比较谨慎。

生:狡猾,世故。

师:这个词好,皇帝还有狡猾的一面。

齐读第21自然段,顺便了解“骇人听闻”是什么意思。

(生齐读。

)生:害怕使人听到,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师:“难道我是—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从这两句中你读到了什么?生:皇帝很惊谎,内心紧张,不自信。

(师板书“不自信”。

)师:“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皇帝觉得最可怕的事是什么?生:我觉得皇帝最害怕的是自己不能当皇帝。

师:当过皇帝的人,一下子不能当了,那真是无法接受。

那么他会怎样做呢?生:他肯定不会承认自己看不见。

师:于是他怎么说?生:“哎呀,真是美极了。

”师:如果你是皇帝,会不会这么说?生:我也会这么说。

师:你跟皇帝心有灵犀啊。

(生笑。

)以前读到此处,总以为皇帝虚伪,不实事求是,但此时,你又读到了他怎样的内心?生:他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做皇帝。

生:皇帝虽短暂反省,但最终仍欺骗别人。

师:刚才这位男生说了,如果他是皇帝的话,他可能也会这么做。

这种情况下,他觉得不得不欺骗人了。

(师板书“欺人”。

)生:我感觉皇帝也挺可怜的,他没有退路,只能在欺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师:这位同学读到了别人没有读到的皇帝。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简单下结论,应该读到深层次的东西。

老大臣那么忠诚,他肯定应该实事求是地告诉皇帝,可是结果呢?于是,我们又有了—个问题:为什么老大臣忠诚于皇帝却又不说真话呢?生:因为那位老大臣不想承认自己是愚蠢的。

师:皇帝最初想要检验大臣。

你们觉得老大臣需要检验吗?请齐读第6自然段,看看老大臣集聚了哪些品质?(生齐读。

)生:最“理智”,最“诚实”,最“称职”。

师:这样的人需要检验吗?生:不需要。

师:可是老大臣敢说实话吗?齐读第8自然段。

文章一定要多读,理解才能深入。

(生齐读。

)生:我认为老大臣不敢说出来,因为他害怕皇帝责罚他。

师:为什么皇帝会责罚他呢?生:两个骗子说了,只有称职的或聪明的人才能看见,他没有看见,就证明他不称职。

师:是的,怕不称职,皇帝要惩罚他,所以只能说谎。

在专制社会中,皇帝享有最高权威,皇帝要做事,大臣们能否反对?皇帝要做新衣,大臣们能不同意吗?生:不能。

这是挑战皇帝的权威,皇帝要做什么,大臣只有无条件服从。

除非遇上像唐太宗那样的明君,但文中的皇帝显然不是。

所以,在这条道路上越是忠诚,就越要罨维护皇帝的权威。

师:说得很好,不过老大臣说谎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这位男生你说。

生:我想补充一下,老大臣他很理智,如果他说没看见,并禀告皇上,要是那两个人真是骗子,真的没有在织布的话,他就立功了。

但皇上和其他人如果看得见的话,那他自己就会身败名裂。

于是他选择了—个比较保险的办法,撒了—个谎。

师:这位同学的认识更进一步了。

为了稳妥,老大臣选择了“非常保险的办法”来保全自己。

生:我认为老大臣不敢说出来的原因是老大臣过于自信了。

师: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师板书“自信”。

)生:第10自然段有两个问句,“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因为他很自信,他不敢相信自己看不见衣服,他不认为自己愚蠢。

是他的自信欺骗了皇帝。

师:这位学生有一双慧眼,皇帝是不自信的,而老大臣是自信的。

可是老大臣最终还是选择了欺人。

除了这位同学刚才说的这些,还有原因吗?我们齐读第9自然段,看看同学们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生齐读。

)生:两个骗子让老大臣走近一点,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其实这是在诱导老大臣认为面料是真实存在的。

师:祝贺你又有了新的发现,是骗子在诱导老大臣。

后面老大臣说的话跟这话有什么关系?回到第12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渎。

)生:“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老大臣的话受到了骗子的提示。

后来皇帝、诚实的官员、骑士和老百姓只能也都这么说了。

师:前面给予老大臣三个最——最“诚实”,最“理智”,最“称职”,其实带有什么意味在里面?生:讽刺的意味,对他越褒奖,就越讽刺。

师:看来皇帝也罢,老大臣也好,不管自信还是不自信,都一样在欺人欺己。

虽然我们也读出了他们的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下—个问题:为什么老百姓也都不敢说皇帝没有穿衣服?我们先看—个视频,他们都在干什么?(播放视频。

)生:都在鼓掌,面露微笑,似乎在赞叹。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句话。

(1)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2)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师:文章中多处用到“都”字,比如“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这说明了什么?生:所有人都很感兴趣,非常关心,充满好奇。

(师板书“好奇”。

)师:“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

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这句话老师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快乐呀?生:这些老百姓都很虚荣,都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说自己看到了,别人就觉得他聪明,就满足了白己的虚荣心。

师:那他们到底有没有看到呢?生:其实他们都没有看到,因为根本不存在。

师:他们以为别人看到了吗?生:他们以为别人都看到了。

师:他们以为别人是可以看到的,那么这个“快乐”怎么理解?生:别人不知道自己看不到,为此他们感到快乐,觉得成功地欺骗了别人。

师:所以最终他们也如权贵们一样,走上了一条什么路?生:欺人的道路。

(师板书“欺人”。

)师:从皇帝到百姓都说了同样的话,都走上了欺人的道路。

结合这个结论,我们想想为什么文章的题目翻译的是“皇帝的新装”而不是“皇帝的新衣”?“装”能组成什么样的词?生:假装,装扮。

看来他们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目的和利益欺骗别人,假装自己。

师:也许是虚伪、阴暗,也许是出于无奈,最终他们集体选择了“装”。

既是“新装”,更是“心装”。

在这件新衣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难道我们的世界真就这么不堪吗?不。

总会有—个声音如晨曦般划亮黑暗的世界,童话中孩子的声音就带给了我们希望。

三、孩子天地师:丰子恺先生说:“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个可冷的残废者了。

”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小孩子为什么要揭开那个谎言?男孩说了真话后会有什么后果?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说真话好吗?(生小组讨论。

师巡视并参与。

)生:孩子的内心最纯真,他们不会被世间任何事物改变内心真实的想法。

他们的内心没有畏惧,没有私心,所以敢于说真话。

(因为无私,所以无畏!)生:小男孩说这话的后果有两种。

好的一种是,孩子的真话使皇帝终于明白衣服是不存在的,终于反省了自己,给了小孩奖赏;坏的一种是,皇帝不相信他说的话,因为那么多人都说他穿的是真正漂亮的衣服,小孩子这么说就是在挑战他的权威和尊严,小孩会被处罚。

师:分析得很全面,像个哲学家。

鼓励他一下好吗?(生鼓掌。

)哪种结果的可能性会大些?生:我觉得第一种结果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师:我们的孩子怀着十分的善意认为第一种结果可能性更大一些。

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齐读。

)生:由“皇帝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可以看出皇帝并没有改变自己。

师:哪个词更能体现这一点?生:“更骄傲”。

师:能看出皇帝有悔改之意吗?生:以骄傲的神气来看,皇帝回去后有可能会变本加厉责罚孩子。

师:那么你预想小男孩的结局会怎样?生:有可能全家人都受到皇帝的追杀,并且不惜任何代价。

师:结局如何,作者没有给出答案,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放手让读者去思考,不断去丰富它的内涵。

好的作品令我们充满无限想象,但结局似乎又隐含在其中。

真的很感动,你最初能善意地解读皇帝。

但是,也许现实并非如此,要改变现实世界中的荒谬、虚假、丑陋乃至欺骗等不合理的事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此,我们应有怎样的选择?生:不同的价值观,便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有些人愿意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硬的生存方式;有些人可以忍受当下的屈辱,换得将来创造不朽的功绩,比如司马迁等。

(师屏显写给学生的诗。

略。

)四、思考启迪师:最后两个问题:这则童话只是在讽刺当时这样的人吗?近1 80年来它为何经久不衰?生:这则故事不仅只是讽刺,也有同情和怜阀。

这样的故事现在依然在发生,比如个别同学想要抄作业,同学之间知道了也不会指出来。

处在那个位置上,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生: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皇帝的新装》的影子。

安徒生说童话不仅是写给孩子看的,也是写给成人看的,每个人都能够从童话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带给自己启迪,经典的童话永远不会过时。

生:老师,我能上来一下吗?师:好的。

生(板演):我要讲点心理学知识,我们每个人一开始都是天真的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慢慢变得虚伪,也许会一辈子虚伪下去,而且大多数人都会这样。

可是真正的伟人,比如毛泽东、马克思等,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突然加速,不再天真,而是求真,因此成就了他们的伟业。

师:你不仅看到了事物的共性,也看到了事物个性的一面,以后不是政治家,也是哲学家。

老师希望你也能在求真的道路上奔跑,最后成为—个伟大的人。

生:事实上,我更想成为—位普通人。

师:这么优秀的孩子,能否让老师拥抱一下?老师感觉你也给老师上了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