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输液不当有何危害

合集下载

打针输液的危害

打针输液的危害

输液的危害==自杀——来自中央电视台新闻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沉淀在血管之中。

输液反应:轻者出现头痛.烦躁.关节酸痛.等一系列的病灶反应,重者发烧甚至可导致死亡。

严重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输液治疗尽管作用大,见效快,但危害性极大:1 输液的沉积物导致肺功能下降。

2: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引起急性心衰。

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诱发的根源。

3:输液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恶果。

4:消毒不严格,操作不规范,为此每年全国有很多因输液不当付出生命的代价。

什么情况下可以输液?专家认为只有三种情况:1:吞咽困难。

2:严重吸收障碍。

3:病情严重,发展迅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为不必要的输液,美国人发明了抗生素,但买一支抗生素比买一支枪要难得多。

而中国人恰恰相反,据调查我国每年使用抗生素18万吨,是美国人的十倍。

国外同行医学界把我们国内医生称为“水医生”小病,慢性病不要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耐药性”产生抗药性后,如果再有病时用其它药就起不到作用了。

用药时一定要慎重,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现在讲回归自然,物理疗法,中国是科技大国,医学界专家不断研究适合人们的绿色疗法——量子医学。

它是21世纪最尖端的医术,治疗一些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和糖尿病的患者,再不用吃药打针了。

从根本上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为治愈当今世界的不治之症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健康绿色通道。

《本产品连续四年进入两会,并为两会代表提供治疗服务5千余人》。

并走向世界27个国家,光量子可以帮您走上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的健康之路!。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对感冒发热病人来说,“多喝水、少吃药”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

但在我国许多医院、许多情况下,却被升格为输液,有时还要连续输上几天。

有时,甚至只要是感冒,不发热也要输。

既然输液,不管有没有夹杂细菌感染,在葡萄糖水或盐水中加入抗生素,就是常有的事。

其实,给感冒患者输液至少有下列四大危害。

首先,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大了血液循环的流量,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也增高了血压,对于有心肺疾患、高血压的老人来说,尤其在滴速过快的情况下,甚至有引起心力衰竭、脑溢血的可能。

其次,对于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人,一下子输入大量葡萄糖,有导致“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危险。

再次,感冒通常是在急诊留察室或临时病房内输液的。

此类场所为便于观察病情,多数时候是许多病人共用的“大通间”。

患者为了输液,每天在其中过十来个小时,事实上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夹杂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的几率,徒然使病情加重。

最后,即使需要使用抗生素,将之溶入1000多毫升的液体中静脉滴入,8—10小时滴完,药物的浓度并不均衡,抗菌效果也未必强于口服、肌注或分次静脉推注。

其实,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自己会好,理论上可以不用治疗。

吃药,主要是缓解鼻塞、流涕、头痛、发热等症状。

如果夹杂细菌感染,引起高热不退,出现脓痰、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百分比增高,或许可以加用抗菌药物。

花钱买罪受,又何苦呢?经常输液对人体有什么危害?今天看了一篇新闻《医院输液室常常人满为患》,内容是这样的:昨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去年8月至今,全国有50%以上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初步统计基本药物价格大约下降了30%。

他还透露,去年一年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过度用药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6种常见并发症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6种常见并发症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6种常见并发症静脉穿刺失败1、发生原因(1)操作者原因:操作者心情紧张、技术不熟练,表现为:①进针角度不准确一将血管壁刺破;②针头刺入深度不合适:过浅一针头斜面未全部进入血管;过深-针头穿透对侧血管壁;穿刺后固定不当一针头从血管内脱出。

③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在穿刺过程中,由于穿刺比较表浅,贴胶布、松止血带时不注意,固定不好,使针头左右摆动,穿刺失败导致血管破裂。

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与小儿活动过多、皮肤不易绷紧、穿刺血管选择不当等诸多因素有关(2)患者本身原因:患者不配合,操作时躁动不安;血管条件差,常见有血管细、弹性差、血管充盈度欠佳等。

2、临床表现穿刺后针头无回血,药液流入不畅穿刺部位隆起,患者感觉疼痛。

3、预防及处理(1)穿刺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穿刺技术,穿刺前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 选择易暴露、弹性好、走行直、清晰易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2)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和药液性质、输液速度的要求选择合适型号的输液工具进行穿刺,有计划的保护血管,尽量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

正确合理使用静脉留置针,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懂得相关的注意事项,保证患者安全。

提高穿刺的技术水平。

(3)血管一旦被刺穿后,应立即将针头拔出,切勿反复回针,同时按压止血。

在穿刺上方IOCIn处扎止血带,留置针外套管放松,针尖斜面向上,以15。

〜30。

角进针,见回血后针尖平行进入0.2〜0∙5cm,抽出针芯,肝素帽旋紧于针座上,将已备好的静脉输液器针尖刺入肝素帽内⑵。

遇有无法确定针尖是否刺入血管时,可先将针芯拔出少许,松止血带,让液体滴入少量,如点滴通畅、局部无肿胀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软管。

药液外渗1、发生原因(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穿刺失败;患者躁动、针头从血管内脱出;患者原发病原因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2)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以及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均可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而致药物外渗。

儿科门诊输液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儿科门诊输液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儿科门诊输液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对策儿科门诊输液是治疗儿童疾病的常用方法,但在输液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需要医护人员特别关注并及时采取对策,保证儿童的安全。

本文将就儿科门诊输液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对策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输液相关设备的安全隐患及对策(一)输液泵故障1. 安全隐患:输液泵故障可能导致药液流速过快或过慢,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2. 对策:医护人员需定期检查输液泵的工作状态,确定是否正常运转;并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输液速度,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二)输液管道漏液(三)输液针头堵塞1. 安全隐患:输液针头堵塞会使药物不能顺利输送,影响治疗效果。

2. 对策:医护人员在更换输液针头时,应选用质量好且尺寸合适的针头,并定期检查输液针头是否堵塞,如有堵塞应及时更换。

二、儿童个体差异导致的安全隐患及对策(一)儿童的生理差异1. 安全隐患:儿童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成人存在差异,输液剂量、输液速度等均需综合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生理状态等因素。

2. 对策:医护人员在给儿童进行输液前,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合理计算输液剂量和速度,并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儿童的生理状态,及时调整输液方案。

1. 安全隐患:儿童对药物的生理反应与成人存在差异,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情况。

2. 对策:医护人员在给儿童进行输液前,应充分了解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严密观察儿童输液后的生理反应。

三、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隐患及对策(一)无菌操作不严格1. 安全隐患: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可能导致输液过程中细菌感染,引发感染性疾病。

2. 对策:医护人员在输液前,应做好手部消毒,穿戴好无菌手套,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输液过程中的无菌状态。

(二)输液部位选择不当1. 安全隐患:输液部位选择不当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或血管炎症。

2. 对策:医护人员在给儿童进行输液前,应选择适合的部位进行输液,并根据输液部位的不同特点,选用合适的输液器材和操作方法,确保输液的安全性。

儿科门诊输液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儿科门诊输液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儿科门诊输液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对策儿科门诊输液常常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效果显著的治疗方式。

但是由于儿童年龄小、免疫力差、生理功能不完善,他们的输液治疗需要更高的注意和专业管理。

儿科门诊输液的过程中有一些安全隐患,包括以下几点:1.静脉穿刺操作不当静脉穿刺操作不当是儿科门诊输液最常见的安全隐患之一。

静脉穿刺过程中,如果使用的针头或导管粗细不当或者操作不规范,容易造成血管损伤和静脉炎等并发症,对儿童的生命安全会造成威胁。

同时,穿刺部位的消毒不彻底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对策: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静脉穿刺手术,在消毒、穿刺等方面把握好每一个步骤。

此外,为了避免不规范操作,医院应该纳入静脉穿刺技能培训,确保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2.液体输注不当在输液的过程中,如果液体输注不当,儿童的体内液体平衡失调很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脱水等一系列疾病。

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特别需要注意液体输注的速率、量以及输液的时间等多种参数。

对策:医护人员在输液操作中应该耐心细致,根据患儿情况设定合理的液体输注速率,根据患儿具体病情来确定输液的时间和输液量。

药物输液是儿科门诊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输液涉及到不同种类的药物和药物的互相配合,如果给予药剂不当或者药物产生禁忌症,很容易出现毒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对策:医护人员在给药之前应该仔细核对药品的名称、规格和剂量,确保药物配合和使用的安全性。

药品的用量应该掌握到最小有效量的水平,以减少药品对患者造成的有害作用。

4.管路堵塞在儿科门诊输液的过程中,由于管路的阻塞或者漏液都会影响液体正常的输注。

管路堵塞可能会导致药物浓度骤升或急性肺水肿等危险并发症发生。

对策:医护人员应该每隔一段时间检查管路是否畅通,以及输液完毕后把给药管路封堵,避免管路的漏液。

此外,正确选择用药管路和滴速控制装置也是减少管路堵塞的重要手段。

5.患儿疼痛和不适儿童输液过程可能会引起疼痛、局部不适以及心理抵抗等问题。

输液不合理使用问题

输液不合理使用问题

输液不合理使用问题
输液不合理使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
1. 过度输液:过多或不必要的输液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液体负荷,导致水肿、心脏负担加重等问题。

2. 抗生素滥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治疗效果下降,并增加感染治疗的难度。

3. 药物配伍不当:某些药物在输液时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4.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不适当的输液速度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5. 忽视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存在差异,未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输液方案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6. 不必要的输液:对于一些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或其他治疗方式有效治疗的疾病,过度依赖输液可能会增加患者的风险和医疗成本。

长期输液的危害

长期输液的危害

长期输液的危害1、容易引起感染,输液时如果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使针眼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

2、输液更易引发不良反应,相比口服药和肌肉注射,输液时药品不经过任何屏障直接进入血管,一旦过敏,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输液速度过快,有可能因循环负荷过重造成肺水肿。

3、耗时费钱,输一次液,少则一小时,多则四、五小时,显然比口服药和肌注浪费时间。

而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他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4、盲目输液更容易增加整个人群的耐药性。

因此,输液不是“上上选”,而是“下下选”,只有在无法采用口服和肌注时,才应选择输液。

儿科医生有说,宝宝感冒发烧,并不会因为输液就加快了病愈的时间,如发烧,即使用了退烧输液也不会立即见效,还不见得就有退烧贴有效果。

再者说,对于病毒性感染的小儿疾病,如感冒咳嗽,用激素挂水基本上对于加快恢复是无效的,吃药5天能缓解的咳嗽,你输液也需要4-5天。

不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应注意液体滴入是否通畅,滴速是否恰当。

输液管扭曲、受压,针头固定不当,输液瓶悬挂太低等都可引起滴入不畅。

滴速是医师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药物性能而科学计算出来的,一定要认真执行,家长不要随意调动输液管上的调节器,输液速度太快或太慢都对孩子不利。

注意观察针刺部位针刺部位肿胀隆起,表明针尖滑出血管或穿透血管壁,液体已注入皮下组织,应尽快呼唤护士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注意观察患儿表现应注意患儿有无不适或疼痛感。

患儿往往因疼痛而烦躁、哭闹或出现发冷、寒战等症状,这时应尽快请医务人员处理。

输液时,护士会根据情况,定好输液的速度,患者不可自行调节。

第一这和液体性质有关。

例如甘露醇需快速滴入,才能起到脱水作用;氯化钾则需缓慢滴入,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如过快,可引起心跳过慢,甚至心脏停搏。

第二还受年龄影响。

老年患者输液速度过快易诱发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输液时最好不要空腹。

小儿输液的各种反应处理及预防

小儿输液的各种反应处理及预防

小儿输液的各种反应处理及预防
王颖;张朋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07(023)019
【摘要】小儿输液时,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和空气栓塞等输液反应时有发生。

临床以发热反应最多,主要表现高热、寒战、心慌、气短、颜面苍白、口唇紫绀、四肢冰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严重者可致休克,危及患者生命。

其影响因素有:①不合理用药及药物配伍不当,合用药过多,各药的热源迭加超过阙值而引起热源反应;液体本身或加入药物质量不合格,药液存在不稳定性因素。

【总页数】2页(P7-8)
【作者】王颖;张朋
【作者单位】130011,吉林省人民医院;130021,长春市儿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2.6
【相关文献】
1.小儿输液反应中发热反应的诊治及预防对策 [J], 李雪胜;张伟霞
2.小儿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J], 郑少茹
3.小儿输液反应的处理 [J], 毛宏志
4.8例小儿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J], 马桂花;王培修
5.小儿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才满两岁的鹏鹏,因感冒发高烧被妈妈带着到附近医院看病。

为了尽快退烧,妈妈要求医生给打点滴,医生虽告诉她可以先用口服药,但在她的坚持下,还是给鹏鹏挂了点滴。

就在第二组液体快滴完时,鹏鹏突然出现畏寒、高烧的现象,医生诊断为输液反应,赶快停掉了液体,进行紧急抢救。

幸好发现、抢救及时,鹏鹏才转危为安。

输液反应是比较常见的因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

据统计,最常见的输液反应为发热,约占80%以上。

一般认为,输液反应多发生在输液开始后30~60分钟内,患者突然畏寒或出现寒战,数分钟后发热,体温迅速上升达39~41℃或更高,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除了输液反应外,输液还会引起其他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水中毒。

前不久的一个周末,笔者曾在急诊室抢救过一名患儿。

孩子约2~3岁模样,已处于昏迷状态,呼之不应,两眼凝视,四肢间断性抽风。

患儿妈妈一边哭泣,一边说,“医我的儿子,他前天还是好好的,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

笔者给孩子做了全面体检,凭着临床经验,考虑其为输液不当所致的稀释性低钠血症合并脑水肿,也就是出现了水中毒。

明确诊断后,立即给予供氧、补碱、静滴高渗氯化钠溶液等治疗,通过10多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患儿终于转危为安。

事后追问病史,寻找原处方得知,患儿两天前开始腹泻,稀水便每日10多次,呕吐一天数次,伴发烧,在当地镇卫生院诊断为“腹泻并脱水”,一日输液达1200毫升,其中糖水约1000毫升,盐水只有250毫升。

输完液后,孩子出现了上述症状。

临床上,输液输成水中毒的病例并不少见,约占15%左右,不过大多数为轻度水中毒。

本例患儿由于短时间内进入体内的水分过多,大大超过了肾脏的排出速度,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中毒。

一般认为,对于急性腹泻并轻度脱水的患儿,治疗首选口服补液盐,而不需要静脉输液。

对极少数腹泻合并中重度脱水酸中毒者,最好请儿科医生处理,选用静脉输液一定要控制输液总量和液体张力,切不可滥用输液。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输液都有严格的规定,像美国医生是不会随便给病人输液的。

目前国际上公认,用药时能口服的不选择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输液。

这一用药原则是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形成的。

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原则?首先,三种用药方式中,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最轻、最慢,因此最安全。

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最猛也最快,有的几分钟内就置人于死地。

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个体诊所由于抢救设施缺乏,人员的抢救知识匮乏,一旦出事很难逆转。

其次是输液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再次,输液进行静脉穿刺时会引起疼痛。

四是输液成本最高,用于输液的抗菌药费用往往高出口服药很多,甚至是数倍。

因此,人们一定要走出“打点滴”的认识误区,“恨病用药”是可以理解的,但还要考虑到用药安全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