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意理解 教案精品版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

学案45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第12题)设误选项设误角度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2 新高考Ⅰ卷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曲解文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
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③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
④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新高考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全国甲卷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关键实词解释有误2021 新高考Ⅰ卷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无中生有全国乙卷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因果失当2020 全国Ⅰ卷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
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用错对象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不正确的的方式。
一项是(3分)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答题步骤及其要点精准分析文意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这些“信息”在文中具体表现为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和句子。
因此,必须在理解选文的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要意思,系统梳理、归纳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整理、筛选出与某一主题有关的文句。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学案(1)精品版

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必考题型。
考试大纲中对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整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
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
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考点里面包含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中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要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
“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词类活用现象。
1.文言文翻译“八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可将“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
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4)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
张良曰:“谨诺。
”(《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
(5)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文言文翻译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2017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那么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答案]D[解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4——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4——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是一个必考的难点。
因此,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是我们高考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走马观花法走马观花法是一种快速浏览的方法,对于长篇阅读尤为适用。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注意段首、段末。
文言文大多数是以“某某者”、“某某曰”等语句为段首,以“故”、“是以”等语句作为段末,对于这些常用语句的分辨,读者需特别留意。
2、分析程式。
程式即组织结构、思路进展的轮廓。
文言文的程式大多呈现两种情况:一是“起-承-转-合”四部分式的结构,即开篇先引出归纳性的开头,然后简述背景及现象;接着扣住中心思想,叙述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做出总结,点破文章主旨;二是“点-线-面”三层结构,即正文呈现明确的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之前必须提出明确的主题,总论直接给出主旨。
3、留意关键词。
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常常在篇尾出现,而读者在浏览时往往会忽视。
因此,掌握关键词的位置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和思想。
二、断句分析法文言文的句子常常非常长,段内逗号和顿号的使用较少,因此将文言文断句是我们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的关键。
断句有利于我们理解句子成分及语言表达的意图,也有助于我们准确区分和把握句子的语气、情感色彩、修辞手法和文章意旨等方面的特点。
三、品读名句文言文篇章中常常有一些经典的名句或警句,通过品读这些名句,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
在品读名句时,可结合古诗词学、古代文化常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品读更为深入,增强文化内涵。
四、比较法比较法指的是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西方文学等进行比较研究。
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用法、魅力和现代汉语的异同点。
比较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为:先阅读一段文言文,然后再对同一主题、同一语气、同一修辞手法的现代汉语进行对比,尤其是阅读有关西方文学名著的译本,可以更清晰地比较两种语言的表现方式差异。
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 教案(全国)2精品版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教案(全国)翻译时,注意6点,我们将其总结为“运用6字诀,防范6失误”。
运用6字诀翻译语句,并非是单纯考虑某种方法和技巧,而应是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6字诀,我们特地把6字诀分开来详细讲解。
—————————————[6字诀之(五) 补]———————————————“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运用增补法)①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②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注]而听。
(选自《弘明集》) [注] 蹀躞(dié xiè):小步走路。
①增补词语: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牛)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曲调)不合其耳也。
关键词语:为、伏、合译文:②增补词语:(公明仪)转为蚊虻之声,(以及)孤犊之鸣,(牛)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关键词语:为、即、奋耳、蹀躞译文:参考答案:①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
②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失误防范该补不补,语意错误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讳宗谅,字子京。
大中祥符八年春,与予同登进士第,始从之游,然未笃知其为人。
(范仲淹《滕待制宗谅墓志铭》) [错误翻译][我来评卷] “与予同登进士第”承前省略了主语“滕宗谅”,“始从之游”也是承前省略了主语“予”,在翻译时补上,表达的意思才完整。
—————————————[6字诀之(六) 变]——————————————“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
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考情分析】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
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
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
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
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
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
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
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
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一、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学习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开始,而后逐渐延伸到课外文言文(包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考情分析】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
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
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
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
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
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
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
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
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一、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学习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开始,而后逐渐延伸到课外文言文(包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一)理解实词,初通文意
读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子为寡人谋( 谋划 ) ②重为之约车百乘( 郑重地 ) ③以其西为赵蔽也( 屏障 ) ④吾岁不熟二年矣(年成不好,收成不好 ) ⑤臣效便计于王( 献上好的计策 ) ⑥魏王折节割地( 屈服于别人 ) ⑦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 运输,运送 ) ⑧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敏疾,快 )
2022·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①断句②课内外实词意义比较③内容 概述④翻译
选材特点 2022年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自《战国策》《说苑》两部常见史书, 但《东观汉记》则不为中学生视野所及。所选文字,《战国策》传主 都是在战国“大变局”中施展合纵连横的名人;《东观汉记》选取了 忠君爱国、功绩显赫的东汉名将吴汉。所选《说苑》文本则通过书中 历史人物的言论事例来阐述儒家选贤尊贤的治国理念,提供另一种角 度来观察历史人物的不同丰采。篇幅一般控制在600字左右。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
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
作兵力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
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 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 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燕国不去援救魏国, 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 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 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那么对 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 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 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 “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 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意理解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基本上都是文意理解题。
命题人设置这类试题的错误选项时,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项,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地识别。
探究命题人设置干扰项的方法,无疑为我们准确、快捷地解答这类试题提供了绝佳的突破口。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设误类型:
一、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当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如高考北京卷第9题C项:
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该项中对“但此人却不知感恩”的概括分析,源自原文中“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文中的“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却不知感恩”。
二、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到一组人物和事件。
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选项。
如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A项: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说:“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据此可知,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对萧燧所做的事以及与萧燧有关的人所做的事情要搞清楚。
再如高考广东卷第8题C项:
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三、时序倒置
人物传记类文章一般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而这几件事情在文段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
命题人有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如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0题C项:
郭浩、吴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
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原文说:“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大破之。
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据此可知,郭浩、吴产生隔阂是在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之后,这就犯了时序倒置的错误。
四、事件杂糅
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的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
如高考山东卷第12题C项: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
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原文说:“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
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
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
光禄勋,嵩为中郎将。
”由此可知,阴兴死后,光武帝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
但这并不是C项中表述的“答应了阴兴的请求”。
再如高考辽宁卷第6题B项:
文中周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虽身处官场但敢于直言的性格。
原文说:“君少未更事。
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据此可知,周并非两次都对皇帝进行批评,第一次是批评,第二次是为皇帝的过失开脱。
五、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人物的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
如高考安徽卷第6题B项:
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原文说:“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
其船遇风辄坏。
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
”据此可知,文中的“弊”应指过去通判修建的巡海之船存在“遇风辄坏”的毛病,而不是“公船私用”。
再如高考天津卷第12题D项:
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原文说:“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
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
岂不悖哉!岂不惜哉!”据此可知,应该是“痛惜的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不是痛惜祖父“盛年辞世”。
所以,D项就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六、表述失度
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行事的描述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
命题人在设计错误选项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和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如高考湖北卷第11题A项:
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原文说:“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据此可知,A项中的“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
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偶尔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以上对命题人设计错误选项6种方法的剖析,旨在找准解题的突破口,这对提高我们的辨别能力,从而快速地推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