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中日外交发展史

•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访华,29日,中
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10月22日,邓小平副总理访日,23日,中日交换 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18
• 1996年7月起,日本右翼团体成员连续四次登上钓鱼岛,
引发中日钓鱼岛风波。
24近年来由于日本政府及右翼势力不能正视和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不断在领土主权安全等方面对华采取挑衅行为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致使中日关系遇到了两国复交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
制作者:三组 主讲人:杨福凯 1
目录
• • • • 一、中日外交发展史概述 二、中日甲午战争 三、战后中日关系 四、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隋朝到唐朝 初期,日本对华遣 使时多为政治目的, 而且带着一种骄傲 态度,甚至是傲 慢。” ------北京大学中国 古代史研究中心教 授王小甫
5
白江口战役
这时朝鲜半岛的形势发生突变。新罗与百济都是中国的藩 属国,但百济却联合小国屡侵新罗。新罗向唐求援,唐高宗于 公元660年出兵伐百济援新罗。唐军十三万人渡海进讨,破百济。 朝鲜半岛三国之间的斗争必然影响到日本的外交政策。百 济是日本的关系国,一旦破灭对日本不利。百济向日本乞援, 日本既感受唐与新罗联军的威胁,仍决定派军到朝鲜半岛救百 济。于是形成高句丽、百济、日本的联合,对抗唐与新罗盟军 的局面,而暴发了白江口的海战。
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
系”。
19
•2000年10月12日,朱镕基
•2002年4月2日至9日,李鹏委员长对日本进行正式 友好访问,并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共同出席纪念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文化年”、“日本文 化年”开幕式。
二战后中日关系简要回顾

二战后中日关系简要回顾
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经历了一段复杂而曲折的历程。
在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并对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导致了两国之间的关
系非常紧张。
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开始重建国家,而日本则经历了战后重建
和民主化的过程。
然而,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等因素的存在,中
日关系一直存在不稳定因素。
1960年代,中国和日本开始进行外交恢复,建立了互利互信的基础。
1972年,中日建交,两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逐渐增加。
然而,围绕历史问题、领土争议和日本对二战的评价等敏感问题,时常引发
两国之间的摩擦和争议。
1990年代以来,中日经贸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之一,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大幅增加。
但是,钓鱼
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主权争议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
有效解决。
近年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紧张时刻,尤其是在日本推动军
事安全法修改和加强军事力量的背景下。
中日两国在东海和南海的海
上争端也愈发突出。
然而,面对共同的挑战和机遇,中日两国在一些领域也有着积极
合作。
例如,在气候变化、环保和经济发展等领域,两国的交流与合
作不断推进。
总体来说,中日关系既有竞争和分歧,也有合作和互补。
两国政
府和民间社会应加强对话和交流,妥善处理分歧,增进互信,为中日
关系的长期健康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中日关系

二、冷战后中日关系的特点
1、日本政局的更迭和发展 有时会对中日关系产生不 利的影响。纵观战后以来 的中日关系,可以得出一 个结论,日本开明派、明 智派上台,中日关系得到 发展,反华势力、顽固势 力掌权,则中日关系发展 受阻。
2、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美 国因素的影响 日本在外交上依附于美 国,尽管从70年代以来, 尤其是80年代以来,日 本在外交上独立呼声很 高,也改变了美国的主 导地位,但日本仍受制 于美国。
1998年11月25日至30 日,江泽民主席访问 日本。中日两国发表 了《中日联合宣言》。 这是继《中日联合声 明》、《中日和平友 好条约》之后,又一 个指导中日两国关系 发展的重要文件。图 为江泽民主席和日本 首相小渊惠三举行会 谈。
日在 中 本北 国 首京 国 相人 家 安民 主 倍大 席 晋会 胡 三堂 锦 。会 涛 见十 来月 访八 的日
1978年8 月,在北京正式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条 约规定,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持 久的和平关系”,“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工作 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反霸条款是条约的中心 内容。
(参见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年6月第1版。)
1954年10月30日至11 月12日,以中国红十字 总会会长李德全为团长, 中国红十字总会顾问廖 承志为副团长的中国红 十字会代表团访问日本。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 次派代表团访日。代表 团同日本各界人士进行 了广泛接触,转达了中 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 好情谊,访问取得了巨 大成功。从此,中日民 间关系从经济交往扩大 到政治交往,日本各党 派和各界友好人士陆续 来华访问。
四、民间赔偿问题
战争造成的民间赔偿 问题也是中日关系中 存在的一个问题。台 湾当局和中国政府虽 然先后宣布了放弃对 日索赔,但由于日本 一直没有解决战争责 任的认识问题,不断 出现刺激中国人民感 情的事情,近年来民 间要求日本战争赔偿 的呼声日益高涨。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试论中日关系的发展及其阻碍因素2

1 前言中日两国是近邻,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
两国之间的关系对整个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有影响,然而中日关系十分敏感,极为复杂。
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不对称的,不是中国强、日本弱,就是中国弱、日本强。
而进入21世纪在东亚历史上出现了中日双雄鼎立、两强齐头并进的局面。
日本正从一个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角色转变,而中国由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转变。
[1]2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的特点在于,两国经过“强弱型”“弱强型”关系,现在正向着“强强型”关系发展。
因此中日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两千年中日交往史,二是从1894 年到1945 年大约50 年的日本侵华史,三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关系。
2.1 古代到1894年中日关系的发展两千年里,中日交往过程,两个基本上是和平共处的。
从国力对比看,中日关系是“强弱型”即中国强,日本弱。
由于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
从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东汉政府就与倭奴国建立外交关系。
唐朝时,它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的数目之多,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
宋日双方虽未建立外交关系,但贸易关系从未中断。
由于中日之间的交往密切,所以日本在许多方面都受中国影响很大。
元末,日本武士开始逐渐乘船串扰中国沿海。
后来由于两国先后锁国,互相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极小规模下进行着,因而并未建立外交关系。
这种闭关锁国状况,一直延续到两国被西方殖民者的大炮敲开大门。
此后,中日两国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侵略与被侵略的时期。
总之,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重要近邻。
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绵延两千多年,中日两大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至今给日本也还存在重大的影响。
在两千年里,中国强大,日本从师。
如在日本的邪牙台国时代至隋唐时代,日本统治集团为稳定国内局势,全方位、大规模的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甘冒波涛险阻,一次次拍大型使团和留学生前来中国,其学习的积极性实属罕见。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
两国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和共同努力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战后的和解与合作(1945-1972年)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双方均希望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国家。
1952年签署的《中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得到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历史纠纷与复杂关系(1972-2012年)尽管战后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此外,日本政界或学界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也引发了中方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随着双方交流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第三阶段: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2012年至今)近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2012年,中日关系出现积极转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日韩(中国、日本、韩国)合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战后的和解与合作,到历史纠纷阶段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今的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等阶段。
双方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都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互信。
相信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将更加坚实,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纯属虚构,不代表事实真实)。
近代中日关系史及其影响

近代中日关系史及其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那时日本的明治维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包括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启发。
此后,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这与中国的落后有关。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里,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转折和挫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些历史事件以及它们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
日本以制造了朝鲜半岛上的一系列事件为借口,进攻中国。
结果,日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从而奠定了自己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
中国则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领土被日本大规模侵占。
这场战争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权威,使日本更加自负。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20世纪初中日关系紧张的开端。
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日本与俄罗斯帝国爆发了一场战争,称为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在许多方面都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与日本联合的英国通过了《英日同盟》条约,表示要支持日本,这加强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但在战争中,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关系。
战争后,日本获得了一些俄罗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领土,这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影响。
此外,这场战争使得中日关系更加复杂。
在战争中,中国支持了俄罗斯,但同时也与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
中日两国的国内政治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国内政治也对两国关系产生了影响。
在日本,由于政府的尝试,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此外,日本的军国主义成分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导致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与此同时,中国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弱势,导致国内政治变幻无常。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内扩张,这使得中国不得不面对来自上层的压力。
此外,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同样受到了日本的影响。
二战期间二战期间,中日关系变得极度紧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学院2010级历史学班李靖201006407126
简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日关系;民间外交;官方外交;发展历程
【摘要】二战后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进程可分为民间外交、半官半民外交、官方外交的三个阶段。
历史表明,中日两大民族“和则共荣,斗则俱伤”。
只要两国遵守复交声明与和平友好条约,就能使中日关系成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睦邻相处、友好合作的典范。
日本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点国家。
中日两国有两千年的传统友谊,但在甲午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破坏了国家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又追随美国,敌视中国,参与制造“两个中国”,参与对中国的封锁禁运,阻碍了中日往来和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国人民和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中日两国的关系,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使中日关系从“民间外交”到“官方外交”,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一、民间外交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本受美军的单独占领。
日本政府追随美国,采取了反共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巨大的鼓舞。
1952年吉田政府不顾中日两国人民的反对,同台湾蒋介石集团缔结了所谓“和约”,并互派大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日两国人民为争取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周恩来指出:“先从中日两国人民进行国民外交,再从国民外交发展到半官方外交”,“在一个时期内中日邦交不能恢复,不能签订政府间协定,我们就进行民间往来,以促进友好”。
根据周恩来的这一对日方针和策略,自建国初期开始,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寻求发展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和经济贸易关系。
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1952年4月,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期间,日本代表众议员帆足计、宫腰喜助,参议员高良富毅然接受中国代表团的邀请,克服重重困难,访问中国,并签订了中日民间贸易协定,这是战后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次开拓性的突破。
1953年,中日两国比较顺利的签订了第二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1955年,又签订了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和中日民间渔业协定。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又相继分批遣返了日侨,1956年,宽大处理和释放了在押的日军战争罪犯。
中国政府的这些积极举措得到了日本各界的普遍赞誉,促进了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二、半官方时期
六十年代初,中日关系进入了半官半民的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中日双方官员都已参与,两国的经济贸易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而且在两国都互设了常驻办事处和互派常驻记者。
从而打通了两国促进相互交流和增进相互理解的道路,为实现两国邦交准备了条件。
1958年,岸信介在日本人民的压力下,从日本的国家经济利益出发,制定了对华外交政经分离原则。
他认为,坚持“两个中国”是属于政治问题,同中国发展贸易属于经济问题,“政治是政治,经济是经济。
两者截然分开来同中国进行交往,并没有任何不妥”。
可见,岸信介是企图在政治上敌视中国,在经济上捞取实惠。
1962年,自民党著名政治家松村谦三和前通产相高崎达之助先后率领一批政治家、企业家来到北京进行具体协商,其结果是签订了以廖承志、高崎达之助为名义的“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协议,即“LG贸易”(以廖、高字头为代号),这是根据中日双方的具体情况创造出来的特殊形式,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两国的民间贸易。
该备忘录规定扩大中日贸易的原
则是:1、以货易货;2、综合贸易;3、延期付款;4、长期合同。
双方一致确认,商业合同由日本厂商与中国有关贸易公司签订,两国政府要予以保证,卖方使用日本输出入银行资金。
可见,这一备忘录在形式上虽然仍是民间协定,但实际上已接近于政府协定。
从此中日贸易便在原有的“民间贸易”和新生的半官半民的“备忘录贸易”两条轨道上运行。
备忘录诞生后,不但使两国几乎陷于中断的贸易关系和人事来往又出现了生机,而且使以前与中小企业为主的贸易发展到与大企业为主的阶段。
同时,备忘录贸易实质上形成了一种民间接触、官方幕后、半官半民的关系。
它的目的在于以经济发展带动政治关系发展,通过贸易往来为两国的友好关系奠定基础,开辟道路。
1964年初,正当中日关系日趋好转之时,法国宣布承认中国,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对日本也是一个冲击。
池田勇人政府感到必须在日中关系上有所作为,因此支持松村再次访华,实现了双方在东京和北京互设备忘录贸易常设机构,建起了两国半民半官的联系渠道,向中日关系正常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2年7月7日,田中首相一上台便声称要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基础上,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
”
于是,1972年9月,田中角荣顺利访华。
9月29日,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公报》终于实现了中日两国人民梦寐以求的邦交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不仅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而且对两国的政治、经济、外交以及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