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血培养的临床意义汇编

合集下载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鉴定和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的感染。

其临床意义如下:
1. 确诊感染:血培养能够从患者的血液中培养出病原微生物,进而确定感染的种类和引起感染的病原体。

这有助于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指导药物选择:血培养可以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敏感性测试,确定对哪些药物敏感,从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3. 评估疗效:血培养能够检测感染的程度和控制感染的效果。

通过定期进行血培养,可以及时评估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4. 预测预后:某些病原微生物或感染性疾病对治疗的反应较差,血培养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接种疫苗:对于特定的病原体,通过血培养可以鉴定其感染的类型,从而指导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的执行。

综上所述,血培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和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和操作规范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和操作规范

采血时机
寒战和发 热初期
使用抗菌 药物前
停药6-8小 时后或下 次用药前
17
Source: Clinical Excellence Commissio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Blood Culture Sampling Guideline - Adult, September 2014
2套及以上
阳性率
23.94%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ICU血培养主要检出菌分布(56株)
2 5 3
2
2
2
12
肺炎克雷伯菌 表皮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鲍曼不动杆菌
检出念珠菌 10 7 大肠埃希菌 鸟肠球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阴沟肠杆菌
35
回答几个临床问题
3、为什么有的菌报告很多种药物,有的仅报告几种药物? 报告的药物种类根据细菌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铜绿假单胞 菌报告的药物较多,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报告的药敏较少
36
CLSI药敏建议
37
回答几个临床问题
4、在药敏试验报告中MIC越小的抗菌药 物效果越好吗? 感染菌对同一种药物的MIC越小,效果越好,不同种抗菌药物之 间MIC无可比性。
使用前检查培养瓶:是否有裂缝,瓶底颜色,肉汤是否混浊… 弃去瓶顶塑料帽,用75%酒精消毒瓶顶橡皮塞,待干60秒
注意:塑料帽下面的橡皮塞并非是无
菌的,必须进行消毒
26
26
静脉穿刺
成人8-10ml/瓶,儿童根据体重1-4ml/瓶
蝴蝶采血针抽取: 持穿刺针按常规方法刺 入静脉,另一头刺入相 应血培养瓶内,利用瓶 内真空抽取血标本

血培养的意义(ppt文档)

血培养的意义(ppt文档)

• 脓毒症,Sepsis
– 感染引起的SIRS
王宇明, 感染病学(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SIRS Sepsis Severe Sepsis
Septic Shock
血流感染的相关概念
• 毒血症 SIRS • 败血症、脓毒败血症、脓毒血症 脓毒症
血流感染的相关概念
• 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 BSI) – 将败血症和菌血症统称为血流感染1 – 是指由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流所致的全身 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2。可分为社 区获得性/医院获得性,原发性/继发性,非复杂性/复 杂性(前者指血培养阳性,无心内膜炎,无人工装置 ,血培养于治疗后2~4d内转阴,经有效治疗后72h内 退热,无迁移性感染灶的患者。不符合上述定义者即 为复杂性)
• 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8天后体温及尿常规 未见好转。于入院前3周就诊于某医院, 继续抗感染治疗( 具体不详),体温仍波动于37.3-38.0℃
现病史
• 2周前患者就诊于某医院肾内科,查血常规提示WBC及中 性仍高,尿常规正常,HbA1c升高,胸部CT“双上肺陈 旧病灶,双下肺间质炎症,纤维化”,予“左氧氟沙星” 治疗5天效果不佳,且出现高热,伴畏寒、寒战,查尿培 养阴性,血培养阴性和肺炎克雷伯杆菌(ESBLs阴性)各 1次,CRP 明显升高, 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 剂量不详)3天后无效,且手臂出现红色皮疹,遂改用“ 美罗培南”(剂量不详)治疗3天仍有间断高热,给予地 塞米松后体温可明显下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入我科。病 来患者饮食不佳,便秘,明显消瘦
• 脓毒败血症(Septicopyemia) – 强调化脓菌感染或存在原发性/迁徙性病灶

血培养的意义

血培养的意义

现病史
• 2周前患者就诊于某医院肾内科,查血常规提示WBC及中 性仍高,尿常规正常,HbA1c升高,胸部CT“双上肺陈 旧病灶,双下肺间质炎症,纤维化”,予“左氧氟沙星” 治疗5天效果不佳,且出现高热,伴畏寒、寒战,查尿培 养阴性,血培养阴性和肺炎克雷伯杆菌(ESBLs阴性)各 1次,CRP 明显升高, 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 剂量不详)3天后无效,且手臂出现红色皮疹,遂改用“ 美罗培南”(剂量不详)治疗3天仍有间断高热,给予地 塞米松后体温可明显下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入我科。病 来患者饮食不佳,便秘,明显消瘦
2.13 2.18
1.13 0.22
13.8 8.53
• 生化:血钾 4.67mmol/L, ALB 25g/L,ALT 54U/L • 血培养(二次)均未见菌落发育
腹部CT
腹部CT
腹部CT
腹部CT
起初治疗一周体温变化
美洛培南 1.0 q8h ivgtt
下一步该如何处理?
• 感染?
– – – – 部位? 血流? 脓肿? 特殊病原体?
院外检查
日期 WBC ×109/L 10.58 10.75 N (%) 84.5 68.8 L (%) 13.3 27.0 0.5 E (%) RBC ×1012/L 3.47 3.39 HGB (g/L) 97 94 Plt ×109/L 96 195
2.12 2.18
2.22
9.51
72.2
24.8
王宇明, 感染病学(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血流感染的相关概念
• 败血症(Septicemia) – 细菌(广义上包括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 体、放线菌)或真菌侵入血循环,持续存在和繁殖, 产生大量毒素,在体内诱生大量炎症介质,引起寒战 、高热、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皮疹、出血、淋巴结 和肝脾肿大、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增高等全身中毒表现 – 菌血症/真菌血症+毒血症 • 脓毒败血症(Septicopyemia) – 强调化脓菌感染或存在原发性/迁徙性病灶 • 脓毒血症(Pyemia) – 局部化脓性病灶伴毒血症,通常是短暂的过渡过程, 很快演变为脓毒败血症

(优质医学)血培养的意义及操作流程

(优质医学)血培养的意义及操作流程

., ., .
Hale Waihona Puke . J . 2003;41:213-217
应用厌氧瓶的原因
• 保证足够的采血量 • 便于解释血培养结果是污染还是真正感染 • 保证兼性厌氧菌的生长 • 保证厌氧菌的培养
22
血培养瓶的接种顺序
• 如果用注射器及针采血,应先接种厌氧瓶避免空 气进入。
• 如果用蝶形针采血,应先接种需氧瓶,以免装置 里的空气传送到厌氧瓶中。
• 血培养标本应该由医务人员采集(医生,护士 或技术人员),他们接受过训练并取得采血资 格。
19
规范的皮肤消毒及培养瓶的准备
20
培养瓶的选择
• 成年人的常规血培养应该用一对瓶 • 需氧瓶 + 厌氧瓶
+ 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的患者 用含活性炭的抗菌药物吸
附瓶
+
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 者
用标准血培养瓶 21
10
血培养采集套数
• 对于成人,通常推荐在短时间内(一般为1小时内) 连续采 血,做2套至3套(1瓶需氧+1瓶厌氧/套)血培养。
• 对于儿童则在短时间内,在不同位置,抽两瓶(需氧)。 • 当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其它的血管内感染(导管相关性)
菌血症和真菌血症时,则间隔采血(例如每隔1-2小时采血 一次),2套至3套(2瓶/套)血培养。
• 要求每次采集2-3套标本,每套应包括一个需氧培养瓶,一 个厌氧培养瓶
• 成年病人不能只采1瓶血培养标本,采血量不足和只做1 套血培养所得得结果是很难正确解释的
• 2004年报告:163位病人,血培养仪
14
血培养采集套数及血量
• 由于多数病例中,细菌和真菌均一过性存在于血液中,单次血培养 检测的敏感性有限

抽血化验检查的目的及临床意义

抽血化验检查的目的及临床意义

抽血化验检查的目的:1 测定血液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血糖,尿酸,尿素氮等)2 采集血清标本:测定血清酶,脂类,电解质和肝功能等;3 采集培养标本:查找血液中的病原体。

4 动脉血标本:常做血液气体分析临床意义:1.血糖【正常值】3.6-6.1mmol/L【临床意义】对于胰岛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不足或过多有鉴别意义,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糖尿病治疗效果有一定意义2.二氧化碳结合力【正常值】24-32mmol/L【临床意义】对于判断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碱中毒有一定意义3.尿素氮(BUN)【正常值】2.8-8.2 mmol/L【临床意义】判断肾功能。

增高可见于各种原因的肾功能损害;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减低。

4肌酐【正常值】44-135u mol/L.【临床意义】对急慢性肾炎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5尿酸【正常值】150-440 u mol/L.【临床意义】临床多见于痛风,急性及慢性肾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6钾【正常值】3.5-5.1 mmol/L.。

钠【正常值】135-147 mmol/L。

氯【正常值】95-108 mmol/L 【临床意义】判定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7钙【正常值】2.1-9 mmol/L【临床意义】判断甲状旁腺机能,维生素D缺乏症,骨肿瘤,多发骨髓瘤有意义。

8总蛋白【正常值】60-80g/L。

白蛋白【正常值】35-55 g/L【临床意义】可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一半情况;对肝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有一定诊断,鉴别诊断意义。

9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值】5.5-19 u mol/L。

血清直接胆红素【正常值】1.7-6.8 u mol/L 【临床意义】诊断鉴别诊断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

心血管疾病,中毒时升高。

10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8-40U/L【临床意义】对肝胆疾病的诊断及病情变化的观察有重要意义11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5-40U/L【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塞时升高,肝病及其他脏器炎症时也常增高。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评估治疗效果
判断感染类 型
指导临床用 药
评估治疗效 果
预测疾病预 后
预测预后
指导抗生素使用: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预测病情进展:阳性结果提示感染,阴性结果提示感染可能较小 评估预后:根据培养结果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指导治疗: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监测耐药性
血培养在监测耐药性方面的作 用
采血次数
成人:至少2次 儿童:至少1次 特殊情况:根据临床需要,可多次采血 注意事项:避免在同一天内多次采血
培养基选择
选择无菌、无毒的培养基 根据培养目的选择适合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应符合要求 培养基应在使用前进行灭菌和质量控制
培养温度和时间
培养温度:35-37℃ 培养时间:通常为2-4周,根据具体病原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而 定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临床医生需要 综合考虑多种 检测结果和临 床表现,以做 出准确的诊断 和治疗决策。
06
血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提高培养阳性率
优化采血技术:提 高采血技巧和操作 规范,减少污染和 交叉感染
改进培养基:研发 更高效的培养基, 提高培养阳性率
自动化技术应用: 引入自动化技术, 提高培养效率和准 确性
临床意义:提高培 养阳性率有助于更 准确地诊断感染, 指导临床治疗
扩大检测范围:将血培养检测范围扩展到更多病原体种类,如真菌、寄生虫等
提高检测灵敏度:通过优化培养基和检测方法,提高对低浓度病原体的检测灵敏度
实现早期诊断:通过缩短检测时间,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有助于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
自动化技术:利用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进行血培养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 准确性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只有0.5%有临床意义的阳性血培养在5天内不能检出; 5天内所有心内膜炎患者的菌株都能检出。
血培养阳性结果的报告制度
分级报告制度:紧急口头( )报告:血培养出现阳性报 警时,立即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并在最短时间内将结 果向临床医生进行报告,并记录在案。
最终结果(书面)报告:1、无菌生长。2、阳性培养结果 (最终鉴定结果、最终药敏结果)。
血培养的采血量
要提高血培养检测阳性率,增加采血量是最显著的 自动化仪器要求通常成人8~10 ml/瓶,
儿童1~5 ml/瓶 一份血培养为2瓶,即1个需氧瓶和1个厌氧瓶
采血量、次数、与阳性率关系
间歇性菌血症:见于脓肿未及时引流,需要指出的是脓肿是不明发热常见的原因。 为了保证对菌血症的检出率,取两对以上的血培养是必要的。 7072份需氧+厌氧瓶分析 仅厌氧瓶阳性率为19% 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症状和情况有: 若已应用抗生素,应在下次应用抗生素前采血 4、如何判断血培养结果
n 血液中的微生物在3分钟到达每个器官。 n 在病危护理的时候,菌血症对我们来说是一项重
要的挑战。早期诊断是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 一。
n 在非冠脉死亡的患者中,菌血症是最常见的潜在 死亡原因。
n 严重的菌血症或是感染性休克死亡的重要因素, 死亡率高达32%至54%。
血培养的三个主要目的? 血培养是检测菌血症和真菌血证的最简单、最准确和
• 临床表现:
• 1、血流感染常因原发病、病原菌、患者情况不同 临床表现也复杂多变,存在较大差异。但仍有许多 共同特点,如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 皮疹、肝脾大及精神、意识的改变等临床表现,甚 至可出现休克、DI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 症。
• 2、在不同人群中,如年老体弱、婴幼儿、有基础 疾病等患者中临床可无典型表现,如不发热,甚至 表现为低体温,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可不上升反而 下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培养标本应该由医务人员采集。
血液采集
收集血液作培养时,须特别小心 许多微生物,尤其是葡萄球菌属, 通常存在于皮肤表面
或近表层处,易污染。 应作严格皮肤消毒后,采静脉血
血培养采集的要点
1、正确的病例---疑似血流感染症状的患者 2、正确的时间---注射抗菌药物前 3、正确的方法---多部位双瓶采血,严格消毒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血流感染(BSI)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 或真菌)和毒素侵入血循环,在血液中繁殖, 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并诱导细胞因子释放, 引起全身感染、中毒和全身炎症反应,进一 步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改 变,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MODS),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菌血症和真菌血症是直接威胁生命的感染性疾病。 菌血症:多是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侵入血流,尚 未大量繁殖,且未引发临床症状,往往是一过性。 一般来说,导尿管或者是体表的手术伤口容易导致 发生菌血症。 败血症:指病原菌在其致病力强或机体防御能力减 弱的条件下,以机体某一部位作为入侵门户侵入血 流,并在血流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及代谢产物所 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引发严重的临床感 染症状。 脓毒症:病原菌入侵人体任何部位引起感染,同时 机体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管导管继发的血流感染。
静脉采血皮肤消毒方法
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 再以碘酊擦拭 最后再以70%酒精脱碘
如何减少污染
• 皮肤消毒前,血培养瓶的橡皮塞需使用70%的酒精消毒 并干燥,然后再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 严格按照皮肤消毒步骤操作(酒精、碘酊或碘伏、酒 精),并等待足够的消毒时间。
• 严格无菌操作,不允许在消毒后按压静脉,除非带有无 菌手套。
采血部位
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 对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病人,在病灶或髂前(后)
上棘处消毒后抽取骨髓培养。 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血培养标本的标准采集
• 在血培养过程中,标本采集是决定性的步骤。在整个操 作过程中必须采取标准的严格的无菌措施。
• 一份被正确地采集而不被污染的标本是提供准确、可靠 结果的关键。
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确认机体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基 础。尽早做血培养检测和早期正确抗菌治疗是控制脓 毒血证应首要采取的措施。 证实有感染性的病原体 鉴定病原体 指导抗菌药物治疗
*Rangel-Frausta, 1995 JAMA 273:117-23
血培养过程
医师开出医嘱申请单 护理人员收集送检样本 实验室培养、分离并鉴定导致血流感染的 微生物 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Chills 寒战
Blood Cultures 血培养
Temp 体温
0
30 Time ()
BACTEREMIA LEVEL 菌血症的水平
60
采血时间
一般在发热初期和高峰期到来之前(通常在下午)采集 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h
采血 最好在未应用抗生素之前采血 若已应用抗生素,应在下次应用抗生素前采血
什么是血培养? 血培养是实验室实验,指从患者体内采血,并将 其转入含有培养基的瓶中,以此来确定导致患者 感染的微生物(细菌或真菌)是否已经侵入患者 的血液。 完整的血培养过程包括: a、收集样本 b、检测、分离并鉴定导致血流感染的微生物 c、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为什么血培养很重要?
• 临床表现:
• 1、血流感染常因原发病、病原菌、患者情况不同 临床表现也复杂多变,存在较大差异。但仍有许多 共同特点,如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 皮疹、肝脾大及精神、意识的改变等临床表现,甚 至可出现休克、DI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 症。
• 2、在不同人群中,如年老体弱、婴幼儿、有基础 疾病等患者中临床可无典型表现,如不发热,甚至 表现为低体温,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可不上升反而 下降等。
•发病率高:尽管新型广谱抗生素的 使用不断更新,但BSI的发病率、死 亡率并未得到相应的控制。发病率 年 度 增 长 率 为 0.1% , 病 死 率 达 21.0%—48.0%。
•涉及面广:各组织器官感染均可继 发,各临床科室均有发生。
•面对这些问题,微生物实验室诊断 就成为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感染途径 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及代谢 产物才可引起临床感染症状。最常见的侵袭途 径是通过感染患者体内的原发细菌感染病灶, 如皮肤黏膜感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 系统感染等。 随着机械通气、静脉导管留置,内镜等侵入性 检查和治疗措施的广泛应用,侵入性操作也成 为血流感染的常见感染途径,并且发生率有逐 年上升的趋势。
败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骤发寒战,高热,心动过速, 呼吸急促,皮疹,肝脾肿大和精神、神志改变等一系列 严重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菌血症分为一过性菌血症:见于脑膜炎、肺炎、化脓性 关节炎、骨髓炎、腹膜炎、胆囊炎、小肠结肠炎、外伤 感染;持续性菌血症: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动 脉瘤、血栓性静脉炎、伤寒热和波浪热最初几周。间歇 性菌血症:见于脓肿未及时引流,需要指出的是脓肿是 不明发热常见的原因。
血液中的微生物在3分钟到达每个器官。 在病危护理的时候,菌血症对我们来说是一项重
要的挑战。早期诊断是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 一。
在非冠脉死亡的患者中,菌血症是最常见的潜在 死亡原因。
严重的菌血症或是感染性休克死亡的重要因素, 死亡率高达32%至54%。
血培养的三个主要目的? 血培养是检测菌血症和真菌血证的最简单、最准确和
什么时候进行血培养?
• 当怀疑血流感染或菌血症时,应该做常规血培养。 • 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症状和情况有: 1、不明原因的发烧(大于38度)或体温过低(小于36度) 2、严重的局部感染,如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腹部术后
感染等 3、侵入性处置,如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留置、机械通气等 4、休克、寒战、僵直 5、心率异常加快 6、低血压或高血压 7、呼吸频率加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