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的意义及操作流程

血培养标本的储存和运输
• 血培养瓶应在短时间内送至实验室,延迟上机 会延缓甚至阻碍病原菌生长,造成假阴性。
• 参编单位: • 医学微生物协会, 临床微生物协会 苏格兰 微生物协会, IBMS, Welsh微生物协会 • 统一由卫生防护署 (Health Protection Agency)领导
何时需要血培养
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症状和情况有:
• 不明原因的发烧(>38℃)或体温过低(<36℃) • 严重的局部感染,如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
• 血培养持续阴性的可疑菌血 症或真菌血症
• 考虑当前的培养方法,是否 能覆盖分枝杆菌、真菌或苛 养菌的检出
Baron, EJ., M.P. Weinstein, W.M. Dunne, Jr., P. Yagupsky, D.F. Welch, and D.M. Wilson. Cumitech 1C, Blood Cultures IV. Coordinating ed., E.J. Baron. ASN Press, Washington, D.C> 2005
血培养采集套数及血量
总结:
如果血培养只做需氧瓶培养,漏检的不仅 是严格厌氧菌,也会影响兼性厌氧菌的分离 率及报告阳性结果的时间
规范的皮肤消毒及培养瓶的准备
• 在血培养过程中,标本采集是决定性的步骤。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采取标准的严格的无 菌措施。
• 一份被正确地采集而不被污染的标本是提供 准确、可靠结果的关键。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 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液培养技术是诊断血流感 染的金标准,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
临床实践中的挑战
挑战一
血液培养技术的阳性率 不高,有时难以确诊。
挑战二
血液培养技术的操作繁 琐,且需要专业技术人
员。
挑战三
血液培养技术的培养时 间较长,影响患者的及
断;手工血培养系统则适用于特殊病原体或需要个性化处理的情况。
血液培养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采集血液培养标本,及时送检,避免污 染。
在采集血液培养标本前,应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免疫力状 况以及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等。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 作技术,先消毒皮肤,再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适量静脉血 。采集后,应立即送检,避免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以免 引起细菌繁殖和污染。同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使用抗 菌药物,以降低血液中的细菌浓度。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 异性抗体进行诊断,适用 于某些病毒、支原体等感 染。
03
血液培养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 临床实践
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
发热
体温>38℃或<36℃;
存在感染征象
如白细胞增多、核左移;
存在血流感染的病因
如导管相关性感染、脏器感染 等;
细菌培养阳性
血培养分离出细菌。
血液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液培养 技术将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检 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缩短检测时
间,降低检测成本。
智能化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 发展,血液培养技术将逐步实现 智能化、自动化分析,提高诊断
血培养对临床诊断的价值

血培养对临床诊断的价值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机体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属临床常见重、危、急症之一,死亡率高达20-50%。
血培养是临床诊断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阳性结果能证实病原体的感染及确定病原体的种类,继而对病原体进一步做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抗菌药物使用,对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采血指征1、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选择含有抗菌药物吸附剂的培养瓶,并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
研究表明,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入血,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对于疑似持续性菌血症患者如心内膜炎应采用间隔式采血法进行采集。
2、病人出现以下临床表现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不明原因的发热(≥38℃)或低温(≤36℃);白细胞增多(>10.0×109 /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粒细胞减少(<1.0 ×109/ L);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多器官衰竭;寒战;休克;严重的局部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腹部术后感染等);心率异常加快;血压降低;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分压<32mmHg);肝脾肿大;关节疼痛;以及CRP、降钙素原升高等。
血培养的次数血培养时至少使用一套,即需氧厌氧各1瓶,或者需氧2瓶。
血液感染的微生物是各种各样的,除了对营养物成份的需求,还需要特殊的生长因子和/或一个特殊的气体环境。
因此,一个成年人的常规血培养应该包括需氧瓶和厌氧瓶的培养。
抽取的血液应该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注射在需氧和厌氧瓶内。
统计发现,三个血培养组合(每个组合两瓶,需氧和厌氧各1瓶,每个组合血量20ml,10ml/瓶)的累积检出率是:第一组检出率73.2%,第二组累积检出率93.9%,第三组累积检出率96.9%。
血流感染与血培养

40
39
38
37
系列1
36
血 培 养 血 培 养
35
泰能 34 6-17 6-20 6-23 6-26 6-29 7-2 7-5 7-8 7-11
90
85
80
75
粪肠球菌血流感染一例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疾病都有特定的病原微生物
人体不同部位:大量 暂时少量 无菌 某一病原微生物:非致病
共生 致病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查
临床意义
1.有助于明确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2.有助于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
3.有助于医院感染的监控
4.有助于了解临床分离菌耐药性变迁
临床上疑为感染性疾病者均应留取相应标本送检
MIC(ug/ml) 敏感度 =4 敏感 ≤8 敏感
诊治及体温变化
手 术
血 培 养
血 培 养
血 培 养
依替米星
90
80
中性粒细 胞(%)
70
60
粒细胞准 线
50
氨曲南
头孢地嗪 万古霉素
40 3-6 3-12 3-18 3-24
依替米星
3-30
4-5
4-11
病例(第一次住院)
• 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下降,中性粒细胞恢复正
病例(第三次住院)
• 超声心动图
右心增大, 三尖瓣前叶赘生物13.4×12.2mm, 前组腱索赘生物5.85×2.02mm 三尖瓣前叶轻度脱垂 主动脉瓣钙化并关闭不全, 左室舒张功能下降
体温变化
血 培 养
HNL、PCT、TRAIL对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简介:刘瑞来,男,1964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通信作者:关 明,联系电话:。
HNL 、PCT 、TRAIL 对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刘瑞来1, 商安全2, 关 明1(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40;2.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65)摘要:目的 探讨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 )、降钙素原(PCT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 )在诊断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血培养阳性的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组)和血培养阴性的血液病患者(非血流感染组)各120例,检测所有患者的HNL 、PCT 、TRAIL 水平。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血流感染的效能。
结果 血流感染组HNL 、PCT 水平显著高于非血流感染组(P <0.000 1),TRAIL 水平显著低于非血流感染组(P <0.000 1)。
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建立HNL 、PCT 和TRAIL 的联合检测模型。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NL 、PCT 、TRAIL 及联合检测模型诊断血流感染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 )分别为0.993、0.849、0.938、0.996,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0.15 ng/mL 、0.85 ng/mL 、104.57 pg/mL 、0.34,敏感性分别为100%、61.7%、90.8%、100%,特异性分别为97.5%、91.7%、84.2%、98.4%。
结论 HNL 、PCT 、TRAIL 诊断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有较好的价值。
关键词: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血流感染Diagnostic roles of HNL ,PCT and TRAIL in bloodstream infec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LIU Ruilai 1,SHANG Anquan 2,GUAN Ming 1.(1.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China ;2.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ongji Hospita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roles of human neutrophil lipocalin (HNL ),procalcitonin (PCT ) and tumou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TRAIL )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Methods A total of 120 blood culture-positive hematologic patients (blood stream infection group ) and 120 blood culture-negative hematologic patients (non-blood stream infection group ) were enrolled ,and the levels of HNL ,PCT and TRAIL were determined. The efficiency of each index in diagnosing blood stream infection was evaluated b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 curve. Results The levels of HNL and PCT were higher in bloodstream infec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non-bloodstream infection group (P <0.000 1),and the level of TRAIL was lower than that in non-bloodstream infection group (P <0.000 1).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list the combined determination models of HNL ,PCT and TRAIL ,and ROC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UC of HNL ,PCT ,TRAIL and the combined determination models for blood stream infection were 0.993,0.849,0.938 and 0.996,respectively ,and the optimal cut-off values were 60.15 ng/mL ,0.85 ng/mL ,104.57 pg/mL ,0.34,with the sensitivities of 100%,61.7%,90.8% and 100% and the specificities of 97.5%,91.7%,84.2% and 98.4%,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HNL ,PCT and TRAIL play roles in the diagnosis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hematologic patients.Key words :Human neutrophil lipocalin ;Procalcitonin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Bloodstream infection文章编号:1673-8640(2020)12-1277-04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0.12.017血液病患者常会因放疗、化疗、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引起严重的免疫功能受损,导致发生血流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2]。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评估治疗效果
判断感染类 型
指导临床用 药
评估治疗效 果
预测疾病预 后
预测预后
指导抗生素使用: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预测病情进展:阳性结果提示感染,阴性结果提示感染可能较小 评估预后:根据培养结果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指导治疗: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监测耐药性
血培养在监测耐药性方面的作 用
采血次数
成人:至少2次 儿童:至少1次 特殊情况:根据临床需要,可多次采血 注意事项:避免在同一天内多次采血
培养基选择
选择无菌、无毒的培养基 根据培养目的选择适合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应符合要求 培养基应在使用前进行灭菌和质量控制
培养温度和时间
培养温度:35-37℃ 培养时间:通常为2-4周,根据具体病原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而 定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临床医生需要 综合考虑多种 检测结果和临 床表现,以做 出准确的诊断 和治疗决策。
06
血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提高培养阳性率
优化采血技术:提 高采血技巧和操作 规范,减少污染和 交叉感染
改进培养基:研发 更高效的培养基, 提高培养阳性率
自动化技术应用: 引入自动化技术, 提高培养效率和准 确性
临床意义:提高培 养阳性率有助于更 准确地诊断感染, 指导临床治疗
扩大检测范围:将血培养检测范围扩展到更多病原体种类,如真菌、寄生虫等
提高检测灵敏度:通过优化培养基和检测方法,提高对低浓度病原体的检测灵敏度
实现早期诊断:通过缩短检测时间,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有助于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
自动化技术:利用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进行血培养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 准确性
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培养对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

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培养对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作者:黄丽君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17期【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培养对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82例血流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 82例非血流感染的局部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及血培养,对比观察三种检测方法对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结果观察组降钙素原阳性率为69.51%、超敏 C反应蛋白阳性率为96.34%,高于对照组的9.76%、48.78% (P0.05)。
结论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对血流感染的诊断特异性强,联合血培养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指导临床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血培养;血流感染;临床诊断价值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005血流感染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炎性感染疾病,主要包括败血症、菌血症等,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
新生儿重症病房中的血流感染主要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导致,手术、留置导管、侵入性操作、外伤、化疗、药物刺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也容易诱发血流疾病[1]。
抗感染药物、免疫抑制剂是治疗血流疾病的常用药物,但是药物的滥用导致耐药性增加,加大了治疗难度。
血培养是血流感染的主要诊断方法,但是需要多次培养、抽血时间长,培养过程中的标本容易污染,影响诊断结果[2]。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方面的价值,血流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浓度相对于健康人群会有明显的增高,因此对患者进行降钙素原检测可以对血流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同时能动态监测治疗效果。
超敏C反应蛋白是判断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指标,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
本文为探讨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培养对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特选取病例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血流感染标本和呼吸道标本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关于采血部位
“患者静脉中插有导管,可直接 从导管采血。”
关于从静脉留置装置直接采血
• 3. 最终(书面)报告
报告最终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菌种鉴定对判断血培养污染的价值
• 当分离出的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
肠埃希菌以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假 丝酵母菌时,90%以上是血流感染病原菌。
• 分离出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产单核李斯特菌、脑
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其它假丝酵母菌和新型隐球菌 时污染的可能性更低。
现象。
我国痰细菌培养现状
• 标本送检率低 • 苛养菌检出率极低 • 结果重复性差 • 报告速度慢 • 感染菌与污染菌不易区分 • 药敏结果与治疗反应存在差距
咳痰标本的采集
• 标本采集方法
– 医师或护士直视下采集标本 – 病人先漱口,去除表面的菌群 – 教育病人深咳,收集从下呼吸道咳出的痰液
• 临床上约半数咳痰标本不合格!
• 检测原本无菌的血液及体液中是否有细菌存在. • 如有细菌,则极有可能为致病的细菌. • 进一步进行鉴定/药敏试验.
完整的血培养过程
• 医师开出医嘱 • 护理人员收集送检样本 • 实验室检测、分离并鉴定导致血流感染的微生物 • 三级报告: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目前血培养的问题
• 采血时机不合适 • 采血套数不够 • 采血量不足 • 只做需氧培养,不同时做厌氧培养 • 采血前或采血时正在使用抗生素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3-26T11:36:55.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靳莎莎卫军
[导读] 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
靳莎莎卫军(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河南郑州 450052)
【关键词】血培养血流感染诊断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351-02 血流感染的发生发展可以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其正确诊断不仅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同时可以大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医疗花费。
而血培养这项实验室试验正是来确定导致患者感染的微生物是否已经侵入患者的血液,是血流感染的检测“宝典”。
正确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在提高血流感染诊断水平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标本采集
1.1 采血时间一般情况下,采集血培养标本阳性率较高的时间是:患者出现寒颤,体温升高之前;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液做培养(心内膜炎例外);不能暂时停用抗菌药物且无明显寒颤阶段,应在第二次用药前采血。
1.2 采血次数
1.2.1 多次采取血培养标本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型,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
多次采血科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尤其是暂时性菌血症),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3次。
1.2.2 每次采集间隔时间每份血培养间隔时间应不超过5分钟,因为网状内皮系统对于一过性菌血症和间歇性菌血症在15-30分钟内可清除(CLSI规定每份血培养应同时获得,或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1.3 接种血液数量
1.3.1 血液标本采集量通常每毫升血量中含菌量很小,血培养的阳性率与血标本容量有关,据报道每增加1ml血标本可使血培养阳性率上升3%,所以采血量要足够。
通常采血量与培养基(肉汤)之比以1:5-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10-20ml,平均注入两个培养瓶(需氧、厌氧瓶)中,婴幼儿采血量为全血量的1%(1-2ml),儿童采集3-5ml。
当发生菌血症时,通常成人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小于1CFU/ml,而在儿童让生菌血症时,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常超过100 CFU/ml,所以婴幼儿、儿童采血量少于5ml不会影响培养的阳性率。
1.4 使用含添加剂培养瓶和无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相比,含有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的阳性率更高,但同时污染菌的生长也会更迅速。
1.5 采集血培养标本的最佳方案
1.5.1 理想的血培养采集要求发病24小时采集2-3次对诊断菌血症或心内膜炎已足够,样品量至少要有10ml,并分装于2个瓶中(需氧+厌氧)。
除非无法做静脉穿刺取血,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内取血,因为导管易被正常菌群污染。
尽可能在静脉穿刺点一下取血,以避免血液被输液稀释。
当采血量不能满足推荐的采血量时,应首先接种需氧瓶,因为真菌、铜铝假单胞菌、窄食单胞菌只长在需氧瓶内。
厌氧血培养的阳性率不高,可以做2个需氧培养瓶,这样血液量的增加可能会更有价值。
是否将厌氧菌的血培养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实验室应该回顾自己的数据以决定。
手工血培养瓶/系统不宜用于培养厌氧菌。
酵母菌感染率逐渐增高,应该引起重视。
1.5.2 婴幼儿的血培养采集一般婴幼儿只采取一瓶需氧瓶进行培养,不必像成年患者一样采取2至3套血培养瓶。
在一定条件下即使是0.1ml的血液也被注于儿童专用的血培养瓶中。
一般不需做厌氧培养,除非临床考虑确实有厌氧菌血症的危险。
2 采集操作流程
2.1 血培养的采集规范用速干酒精消毒液洗手。
皮肤消毒程序(三步法):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s以上;碘酊或碘伏的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作用30s或10%碘伏60s),穿刺点向外直径3cm以上;70%酒精脱碘,待酒精干燥后采血。
2.2 培养瓶消毒程序打开塑料瓶盖;70%酒精(不能用碘酒)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作用60s;注入血液之前用无菌纱布或棉签擦干表面参与酒精;必须两个部位同时采血。
2.3 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程序可戴乳胶手段固定静脉(不可接触穿刺点);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或严格按厂商推荐的方法采血;血标本接种到培养瓶后,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立即送检,切勿冷藏[1]。
2.4 注意事项从静脉取血;不要与血气和血沉标本一起采血;不推荐静脉血直接入瓶,以免血量控制不好,或对患者不利;不宜在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口采血(除非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应在申请单注明);若自导管设施取血,必须同时静脉取血,以求对比和解释。
血培养标本在接种前的注意事项:根据各类血液培养基德用途不同,正确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一般推荐每份标本至少使用需氧和厌氧两瓶培养基,以防漏检;培养瓶如刚从冰箱中取出,必须使其温度平衡到室温后接种;如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检测时,不能用碘酒消毒瓶盖,只需70%酒精消毒瓶盖;所用培养瓶必须仔细检查有无变色或混浊,变色和混浊表示培养瓶有污染的可能,应立即与临床细菌是联系更换后在做处理;应注意培养瓶的有效期,不用过期培养瓶。
3 标本的运送
血培养瓶在采血接种后必须马上送检;血培养瓶在采血接种后室温中不得超过数小时;血培养瓶不得在采血接种后放入冰箱或冷冻。
若血液标本采集后不能立即送到细菌室,需在室温中保存,或置35-37℃孵箱中,切勿冷藏,因为有些苛氧菌如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球菌等遇冷很容易死亡[2]。
4 意义
规范的血培养能提升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准确、快速、有效地检测出隐藏的致病原,帮助医生正确判断感染性疾病类型,制定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从而降低血流感染的死亡率[3]。
参考文献
[1] 徐英春.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6.
[2]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操作规范[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
[3] 朱国旺.规范血培养让血流感染治疗不再盲目[N].中国医药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