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血培养对诊断血流感染的意义

合集下载

2014-9-12-BD-西安-卫星血培养(王辉)

2014-9-12-BD-西安-卫星血培养(王辉)

平均每分钟约有14人
死于血流感染3
1. Leitliniengerechte Blutkulturdiagnostik bei Sepsis und schweren Organinfektionen in der Intensivmedizin – ein unterschatztes Defizit. DIVI 1 / 2010 (Marz); 23-30. 2. Global Sepsis Allia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Declare Sepsis a Medical Emergency: issued by an expert panel representing 20 adult and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societies, 2010. 3. Daniels R. Surviving the first hours in sepsis: getting the basics right (an intensivist’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2011; 66 (suppl2): ii11-ii23.
22
血培养:革兰阳性菌的临床意义
金葡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
A群链球菌 B群链球菌
肠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
芽孢杆菌 棒杆菌 乳杆菌
178/204 (87%) 87/703 (12%) 34/34 (100%) 3/3 (100%) 10/15 (67%) 65/93 (70%) 27/71 (38%) 1/12 (8%) 1/53 (2%) 6/11 (55%) Weinstein et al., 1997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03
通过辅助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排除其他可能的
感染源。
治疗方案选择
1 2
根据病原体种类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病原体种类及其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 抗生素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 适合的治疗方案。
3
根据医院条件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医院的药物库存、设备条件等实际情况,选 择可行的治疗方案。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 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 专家共识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19
目 录
• 引言 • 血液培养技术概述 • 血流感染诊断流程 • 血液培养技术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临床效果评

目 录
•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局限性及改 进措施
• 结论与展望
临床有效率
总结词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临床有效率较高。
详细描述
血液培养技术能够准确地检测血流感染,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漏 诊和误诊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血液培养技术的有效率可达90%以上,为医 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并发症发生率
总结词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培养时间
血液培养一般需要2-7天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式有 所差异。
阳性结果判断
在培养过程中,如果发现培养瓶中的细菌数量增加,或者 通过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检测到病原菌的存在,即可判断为 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判断
如果在培养过程中未发现病原菌的存在,则可判断为阴性 结果。
CHAPTER 05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 诊断的临床效果评估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ppt课件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ppt课件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PCR、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血液样本中的病原菌进 行检测和鉴定。
血液培养技术应用场景
01
02
03
疑似血流感染患者
对于疑似患有血流感染的 患者,如败血症、感染性 心内膜炎等,进行血液培 养以明确诊断。
术后感染监测
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后感染 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术 后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 率。
临床特点和预后。
感染死亡率高
血流感染病情严重,进展迅速, 死亡率较高,是临床面临的重要
问题之一。
血流感染诊断方法比较
1 2 3
传统诊断方法
包括血培养、血沉、C反应蛋白等,具有操作简 便、费用低廉等优点,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 易漏诊和误诊。
分子生物学技术
如PCR、基因测序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血流感染病原体,但 操作复杂、费用较高。
规范临床实践
制定专家共识,规范血液培养技术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实践。
减少误诊和漏诊
通过共识的推广和实施,降低血流感染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共识制定过程
组建专家团队
由临床感染病学、微生物学、检 验医学等领域专家组成共识制定
团队。
收集证据
系统收集国内外关于血液培养技术 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相关文献和证 据。
阴性结果解读
考虑采样时机、抗菌药物 使用等因素,避免假阴性 结果。
报告规范
采用统一格式和标准术语 ,确保报告准确、清晰、 易懂。
06 临床实践中应用建议及注 意事项
患者筛选标准与时机把握
筛选标准
对于疑似血流感染患者,应根据 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是 否需要进行血液培养。

2023版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023版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023版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 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03
目 录
• 共识背景与目的 • 共识内容概述 • 共识详细解读 • 共识实施建议与挑战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共识背景与目的
血流感染现状及挑战
血流感染发病率
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感染类型 ,发病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提高患者及家属认知度与配合度
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 普及血流感染相关知识,提高认知度。
心理疏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 治疗依从性。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护理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生 活照顾,减轻患者负担。
优化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政策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根据共识和指南,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 、剂量和疗程,降低耐药风险。
加强抗菌药物监管
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 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完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
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处方审核 和点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血液培养技术应用前景
病原体多样性
导致血流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 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给诊断和治 疗带来挑战。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 不断增多,给血流感染的治疗带来困 难。
临床诊断需求
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病原体鉴定对 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 意义。
血液培养技术应用与发展
血液培养技术原理
通过制定共识,规范血液培养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血流感染的诊 断准确性和及时性。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课件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课件
诊断现状
传统血培养技术存在耗时长、阳性率低等问题,影响血流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02
血液培养技术
常用血液培养技术
常规培养技术
使用常规培养基对血液样本进行培养,是常用的血液培养技术之一。
自动化血液培养技术
使用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进行血液样本培养,可提高培养效率和准确性。
分子生物学培养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血液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别,但应用范围尚有限。
综合判断。
03
血流感染的诊断
诊断标准
患者出现发热、寒 战、白细胞增高、 降钙素原增高等感 染症状和体征;
患者有近期留置血 管内导管或近期免 疫力低下的情况。
两份或两份以上血 液培养阳性;
诊断方法和步骤
采集血液标本
患者有寒战、高热等症状时,应及 时采集血液标本,一般采集2-3份;
血培养
将采集的血液标本分别在需氧和厌 氧培养基中培养,以检测细菌生长 情况;
THANK YOU.
2023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 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课件
目 录
• 概述 • 血液培养技术 • 血流感染的诊断 • 血液培养技术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 技术展望 • 小结
01
概述
目的和背景
目的
规范血液培养技术应用,提高血流感染诊断准确性和临床诊 疗水平。
背景
血流感染病情危急,死亡率高,治疗困难,需准确快速诊断 以指导治疗。
血液培养技术对于提高血流感染的诊断准确率和及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一例50岁男性患者因发热、咳嗽入院,疑诊为肺 部感染。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医生选用万古霉素治疗,患 者体温逐渐下降,病情好转。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血流感染的发生发展可以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其正确诊断不仅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同时可以大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医疗花费。

而血培养这项实验室试验正是来确定导致患者感染的微生物是否已经侵入患者的血液,是血流感染的检测“宝典”。

正确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在提高血流感染诊断水平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标本采集1.1 采血时间一般情况下,采集血培养标本阳性率较高的时间是:患者出现寒颤,体温升高之前;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液做培养(心内膜炎例外);不能暂时停用抗菌药物且无明显寒颤阶段,应在第二次用药前采血。

1.2 采血次数1.2.1 多次采取血培养标本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型,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

多次采血科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尤其是暂时性菌血症),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3次。

1.2.2 每次采集间隔时间每份血培养间隔时间应不超过5分钟,因为网状内皮系统对于一过性菌血症和间歇性菌血症在15-30分钟内可清除(CLSI规定每份血培养应同时获得,或尽可能短的时间内)1.3 接种血液数量1.3.1 血液标本采集量通常每毫升血量中含菌量很小,血培养的阳性率与血标本容量有关,据报道每增加1ml血标本可使血培养阳性率上升3%,所以采血量要足够。

通常采血量与培养基(肉汤)之比以1:5-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10-20ml,平均注入两个培养瓶(需氧、厌氧瓶)中,婴幼儿采血量为全血量的1%(1-2ml),儿童采集3-5ml。

当发生菌血症时,通常成人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小于1CFU/ml,而在儿童让生菌血症时,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常超过100 CFU/ml,所以婴幼儿、儿童采血量少于5ml不会影响培养的阳性率。

1.4 使用含添加剂培养瓶和无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相比,含有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的阳性率更高,但同时污染菌的生长也会更迅速。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背景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 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液培养技术是诊断血流感 染的金标准,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
临床实践中的挑战
挑战一
血液培养技术的阳性率 不高,有时难以确诊。
挑战二
血液培养技术的操作繁 琐,且需要专业技术人
员。
挑战三
血液培养技术的培养时 间较长,影响患者的及
断;手工血培养系统则适用于特殊病原体或需要个性化处理的情况。
血液培养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采集血液培养标本,及时送检,避免污 染。
在采集血液培养标本前,应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免疫力状 况以及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等。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 作技术,先消毒皮肤,再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适量静脉血 。采集后,应立即送检,避免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以免 引起细菌繁殖和污染。同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使用抗 菌药物,以降低血液中的细菌浓度。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 异性抗体进行诊断,适用 于某些病毒、支原体等感 染。
03
血液培养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 临床实践
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
发热
体温>38℃或<36℃;
存在感染征象
如白细胞增多、核左移;
存在血流感染的病因
如导管相关性感染、脏器感染 等;
细菌培养阳性
血培养分离出细菌。
血液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液培养 技术将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检 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缩短检测时
间,降低检测成本。
智能化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 发展,血液培养技术将逐步实现 智能化、自动化分析,提高诊断

血流感染与血培养

血流感染与血培养
• 尿常规:镜检阴性 • CRP: 99.5g/L • 血培养2次:粪肠球菌 • 尿培养2次:热带念珠菌,菌落计数>10万cfu/ml
40
39
38
37
系列1
36
血 培 养 血 培 养
35
泰能 34 6-17 6-20 6-23 6-26 6-29 7-2 7-5 7-8 7-11
90
85
80
75
粪肠球菌血流感染一例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疾病都有特定的病原微生物
人体不同部位:大量 暂时少量 无菌 某一病原微生物:非致病
共生 致病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查
临床意义
1.有助于明确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2.有助于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
3.有助于医院感染的监控
4.有助于了解临床分离菌耐药性变迁
临床上疑为感染性疾病者均应留取相应标本送检
MIC(ug/ml) 敏感度 =4 敏感 ≤8 敏感
诊治及体温变化
手 术
血 培 养
血 培 养
血 培 养
依替米星
90
80
中性粒细 胞(%)
70
60
粒细胞准 线
50
氨曲南
头孢地嗪 万古霉素
40 3-6 3-12 3-18 3-24
依替米星
3-30
4-5
4-11
病例(第一次住院)
• 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下降,中性粒细胞恢复正
病例(第三次住院)
• 超声心动图
右心增大, 三尖瓣前叶赘生物13.4×12.2mm, 前组腱索赘生物5.85×2.02mm 三尖瓣前叶轻度脱垂 主动脉瓣钙化并关闭不全, 左室舒张功能下降
体温变化
血 培 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血培养对诊断血流感染的意义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危及人类健康。

由血流感染导致的住院时间延长和各种相关治疗也极大增加了医疗费用和成本,造成卫生经济负担。

据统计,美国每年有约75万人患血流感染,由败血症等相关的并发症所导致的医药费用达167亿美元。

对败血症的治疗以往多集中在早期血液动力学复苏,开发新型联合治疗方法,以及使用更有效的抗生素等方面。

研究表明早期诊断以及尽早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是提高败血症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

1一、血培养检测速度的挑战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

血培养检测为阳性时可以确诊血流感染,同时阳性的血标本可以进一步分离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从而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生素。

及时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对降低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以及减少医疗费用至关重要。

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也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自20世纪80年代起,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开始使用自动仪器替代传统手工方法进行血培养检测,极大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

同时自动血培养仪通过持续地荧光监测等技术显著缩短了检出时间,据统计,血培养中90%的阳性标本可在12 h内被检测,36h内可检测出99%的阳性标本。

然而分离和鉴定药敏通常还需24~48 h。

如何加快临床报告仍是微生物检测血流感染的巨大挑战之一。

2二、血培养送检流程的优化
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从采集到血培养标本到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仪器的过程中通常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程度的延迟。

而送检过程的中断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自动化仪器的持续监测所带来的高效。

为此,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规定血培养标本应在采集后的2 h以内送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孵育。

英国微生物检测操作规范规定为4 h。

我国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建议血培养在采集后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培养,特殊情况下,延迟上机间隔不应超过12 h。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发生延迟仍然比较普遍,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血培养样本平均运输时间约为10.4 h,远远超过了最长的建议时间。

在我国,延迟2 h 以上的延迟送检比率可达56.6%。

发生延迟的原因包括采集标本地点(通常为床
旁采集)和实验室之间的距离较远、人为因素、实验室开放时间、血培养仪器的可及性等。

除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规范化操作培训和管理外,实验室延长工作时间是解决方式之一,但是由于工作的性质以及有限的资源,实际上很难达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24 h开放时间。

因此,一些临床采集的血培养标本仍需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被放置到血培养仪器中。

这种情况在急诊或重症监护病房更加常见。

对于暂时无法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规范建议在室温条件下保存,而不要存放在冰箱或孵育箱中。

虽然有研究尝试对暂时保存的样本做预孵育,即在送入微生物实验室的血培养仪器之前,将血培养标本保存在35℃的孵育箱中。

但是研究发现经过预孵育的标本会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易产生假阳性而影响血培养的检出。

3三、卫星血培养的概念
“卫星式”血培养,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概念,是相对于微生物实验室的“中心式”血培养而言的。

即在除医院微生物实验室以外的一些临床科室内设立小型的血培养系统,以满足标本及时送检的要求,从而提高血培养的检出速度。

国外已有报道将一台全自动血培养装置放置于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之外进行24 h 的卫星血培养,与传统的按照实验室工作时间进行中央血培养相比,从样本收集到检测到微生物生长的时间平均缩短10.1 h,临床首次抗生素处方调整时间也由原来的64.0 h缩短为42.8 h。

卫星式血培养将血培养系统置于实验室之外的临床科室,使血培养操作不再受到实验室工作时间的限制,同时也减少标本运输中可能出现的延迟,对于缩短检出时间和提高效率非常有利。

卫星血培养尤其适合于一些可能24 h进行标本采集的临床科室,例如急诊或者重症监护病房。

4四、卫星血培养开展条件及流程
在临床科室开展卫星血培养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人员的培训、仪器的适应性、以及质量控制等。

传统的血培养仪器主要是为中心实验室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容量,通常体积较大。

此外,由于卫星血培养需要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而非实验室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仪器操作方法很复杂也难以执行。

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动化血培养仪器的操作变得越来越简便,同时为了配合临床的需求,多种型号和容积的自动血培养仪陆续推出。

例如BD BACTEC FX4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容量为40个血瓶,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并且可以连接微生物实验室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传输。

这些技术的发展都为卫星血培养的开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对于开展卫星血培养的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应给予相应的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培训和仪器质控等方面。

临床科室的相关操作人员应该接受血培养仪器操作的上机培训和如何判定仪器检测结果,以及如何进行信息传输等操作。

放置在临床科室的血培养仪器需要由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质控的流程和要求应该与微生物实验室保持一致。

所有卫星血培养仪器的检测结果,无论阳性还是阴性的标本,都应该由微生物实验室统一出具临床报告。

报阳性的血培养瓶由临床科室送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下一步的鉴定和药敏试验。

阴性的血瓶通过信息系统传输信息后由临床科室自行做医疗废弃物处理。

5五、总结
血流感染是重症感染性疾病之一,血培养检出病原菌是血流感染诊断的主要依据,也是病原学指导抗生素治疗的基础。

临床微生物检测的速度一直是临床和实验室面临的巨大挑战。

由于送检标本过程存在多种因素干扰,延迟送检仍十分普遍,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危及患者生命。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临床科室设置自动血培养仪器,开展卫星式血培养已成为可能,床旁采集的血培养标本可以即时进行培养,从而有效地缩短检出时间,对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指导性治疗都有积极的意义。

卫星血培养这一崭新的概念也给临床科室和微生物实验室的协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组织有效的卫星血培养系统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