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考试要点
高考简单逻辑知识点

高考简单逻辑知识点高考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考试,占据着很大的分量。
在备考过程中,逻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掌握逻辑知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高考数理化中拿到更高的分数,更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高考中的一些简单逻辑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
1. 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高考中,命题逻辑常常通过真值表的方式进行表示和计算。
其中,常见的逻辑运算包括非、与、或、异或等。
- 非运算:非运算即否定运算,用符号"¬"表示,表示命题的否定关系。
例如,命题p的非运算为¬p。
- 与运算:与运算即合取运算,用符号"∧"表示,表示两个命题同时成立的关系。
例如,命题p与命题q的与运算为p∧q。
- 或运算:或运算即析取运算,用符号"∨"表示,表示两个命题中至少一个成立的关系。
例如,命题p与命题q的或运算为p∨q。
- 异或运算:异或运算即互斥析取运算,用符号"⊕"表示,表示两个命题中只有一个成立的关系。
例如,命题p与命题q的异或运算为p⊕q。
2. 谬误与演绎推理谬误是指由于陈述语句的错误或逻辑推理的错误而导致结论不正确的论证过程。
在高考中,常常会涉及到辨析谬误和进行演绎推理的题目。
- 谬误的分类:常见的谬误类型包括伪命题、偷换概念、对人负责、错误的因果关系等。
了解这些谬误类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纠正谬误。
-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通过已有的前提,根据逻辑规则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高考中,涉及到演绎推理的题目多数是通过应用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等逻辑关系进行推理。
3. 归纳与假设演绎归纳是从具体事实中推断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式,假设演绎则是从一般性结论推演出具体情况。
在高考中,常常会遇到这些题目,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归纳和假设演绎的思维方式。
- 归纳: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逻辑学考试重点

一、“逻辑”的含义主要含义有四种:1、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法。
3、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4、指逻辑学。
二、思维形式结构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构成。
其中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不变的部分,它决定思维形式结构的类型,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可变的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
例如,在“所有S都是P”中,“所有……都是……”是逻辑常项,“S”“P”是逻辑变项。
这种变项叫词项变项,可以用不同词项去替换。
再如,在“如果P,那么q”中,“如果……那么……”是逻辑常项,“P”“q”是逻辑变项。
这种变项叫命题变项,可以用不同命题去替换。
三、“Pvq”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p假,q假时,pvq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
四。
、“P→q”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P为真,q为假时,P→q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
习题:1、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是:任何一个命题都对思维对象有所陈述,不论正确与否和任何一个命题都有真假值,一个命题是真还是假,必须根据客观事实来判定。
2、下列语句中,表达命题的是(D)A请你坐下 B您贵姓 C噢,原来如此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命题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是(D)A命题所陈述的内容不同B自然语言形式不同 C命题变项不同 D命题常项不同4、下列命题中,不表达复合命题的是(C)A会憎,才会爱B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C这个班的同学全都到齐了D并非参加民主运动的人全是马克思主义者5、只有他诚恳像我道歉,我才会原谅他,这一命题可以转化成这样一个蕴含命题(C)A只有他不诚恳像我道歉,我才不会原谅他B只有我原谅了他,他才诚恳像我道歉C如果他向我道歉,那么,我原谅他 D如果我原谅了他,则他诚恳像我到了歉五、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实例都不会出现真前提和假结论,换句话说,有效的推理能够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而一个推理形式是无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实例都不能保证真前提不出假结论,换句话说,无效的推理从真前提不必然推出真结论。
逻辑学考试要点

逻辑学考试要点两个概念间的关系逻辑学所着重研究的是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般采⽤欧拉图解法即圆圈图形的⽅法表⽰)即全同关系,包含于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全异关系⼜分为反对关系和⽭盾关系),假设⽤“S ”和“P ”分别表⽰两个任意的概念,那么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必然具有上述五种关系之⼀。
1、全同关系(⼜叫同⼀关系):它是指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S ”和“P ”的外延完全相同。
例如:也可从不同⽅⾯揭⽰同⼀对象的丰富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全同关系的概念应该是两个概念,不能是同⼀个概念,⽐如等边三⾓形、三条边相等的三⾓形。
2、包含关系:外延较⼤的概念包含着外延较⼩的概念的关系。
即“S ”的部分外延包含“P ”的全部外延,⽽且“S ”的外延不是“P ”的外延,那么S 和P 外延间的关系就是包含关系。
例如:3”的外延之中,⽽且“S ”的外延不是“P ”的外延,那么S 和P 4、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必须部分重合,并且只有部分重合。
P ”的外延之中,并且“P ”的⼀部分外延包含在“S ”的外延之中,这种关系叫交叉关系。
5、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的关系。
所有“S ”都不是“P ”,所有“P ”都不是“S ”。
全异关系可以⽤风马⽜不相及来形容。
在全异关系中有两种特殊情况在逻辑中需着重研究,即⽭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盾关系:同⼀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不同,其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这两个种概念的外延关系就是⽭盾关系。
S 与P 的外延等于Q 的外延。
⽐如说⼈是⼀个属概念,⽤性别来分类的话,有男⼈和⼥⼈之分。
男、⼥两个概念就是种概念。
例如:Q上述⼏对概念分别是⽭盾关系,⽭盾关系的概念的特点就是对⽴⽆中,肯定“S必然否定“S ”,下就说对。
因为,男⼥是⽭盾关系,⼀真必有⼀假,⼀假必有⼀真。
(2)反对关系就是反对关系,即具有全异关系的两个概念S 和P 同时包含于Q ,⽽且S 和P 那么S 、P 就是反对关系。
考研逻辑必考知识点归纳

考研逻辑必考知识点归纳考研逻辑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考查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下是考研逻辑必考知识点的归纳:一、基本概念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有效推理的学科。
考研逻辑的基本概念包括命题、推理、论证、逻辑形式、逻辑谬误等。
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言单位,推理是从已知命题推导出新命题的过程,论证则是用推理来支持或证明某个命题的过程。
二、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研究命题及其逻辑关系的逻辑分支。
它包括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只包含一个判断,而复合命题由两个或多个简单命题通过逻辑连接词(如“和”、“或”、“非”、“如果...则...”等)连接而成。
三、谓词逻辑谓词逻辑是研究个体和属性之间关系的逻辑分支。
它使用量词(如“所有”、“存在”等)来表达个体与属性的关系。
谓词逻辑能够表达更为复杂的逻辑关系,是数学和科学领域中常用的逻辑形式。
四、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其结论在逻辑上必然由前提得出。
演绎推理的典型形式是三段论,它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五、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它通过观察个别事实来推断一般规律。
归纳推理的结论不是逻辑上必然的,而是基于概率。
六、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对象的相似性来推断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推理方式。
类比推理的结论也不是逻辑上必然的,而是具有启发性。
七、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推理过程中的错误,常见的逻辑谬误包括偷换概念、偷梁换柱、非黑即白、滑坡谬误等。
识别和避免逻辑谬误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八、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使用逻辑推理来证明某个命题的正确性。
逻辑证明要求每一步推理都必须是有效的,从而确保结论的正确性。
结束语考研逻辑的知识点非常广泛,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对于提高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以上的归纳能够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和准备考研逻辑部分,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逻辑真题知识点总结

逻辑真题知识点总结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论证和推理的学科,它在解决问题和理解世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考试中,逻辑常常作为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因此对逻辑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从命题逻辑、谬误和推理三个方面对逻辑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是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由命题符号来表示。
命题逻辑的知识点包括命题的联结词、真值表、蕴含、等价式等内容。
1. 命题的联结词命题的联结词指的是表示命题之间关系的逻辑连接词,常见的命题联结词有“与”、“或”、“非”、“蕴含”和“等价”等。
“与”:表示两个命题同时为真时,整体命题为真;“或”:表示两个命题至少有一个为真时,整体命题为真;“非”:表示对命题的否定;“蕴含”:表示如果前提成立,则结论一定成立;“等价”:表示前提和结论具有相同的真值。
2. 真值表在命题逻辑中,真值表是用来罗列各个情况下命题的真值的表格。
通过真值表可以分析出不同情况下命题的真值情况。
3. 蕴含蕴含是命题逻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示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
蕴含分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两种类型,充分条件指需要成立的条件,必要条件指推理的正确性。
4. 等价式等价式是命题逻辑中的一个概念,表示具有相同真值的两个命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等号来表示。
例如,“p与q等价于q与p”。
二、谬误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人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谬误,而逻辑学中的谬误研究是对这些谬误进行分类、分析和辨别的学科。
逻辑学对谬误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辨别和纠正错误的论证和推理,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1. 形式和内容的谬误形式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论证的形式出现错误,导致推理结论不成立。
例如,“陷阱式推理”、“诉诸人身攻击”等都属于形式谬误。
内容谬误则是指在论证中,所使用的事实或数据存在错误,导致结论不成立。
例如,“伪逻辑”的使用就属于内容谬误。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概念。
1.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例如,“商品”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商品”的外延包括超市里的食品、衣服、电器等各种用于交换的物品。
2. 概念的种类。
-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单独概念: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如“北京”“鲁迅”。
- 普遍概念: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如“动物”“城市”。
-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森林是树木的集合体,不能说某一棵树是森林)。
- 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树”。
- 正概念和负概念。
-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正义”。
-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非正义”。
3. 概念间的关系。
-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
- 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如“动物”真包含“哺乳动物”。
- 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如“哺乳动物”真包含于“动物”。
-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如“学生”和“党员”。
-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部分,如“植物”和“动物”。
全异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如“正义”和“非正义”,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行为的属性”的外延)和反对关系(如“黑色”和“白色”,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颜色”的外延)。
二、命题(判断)1. 命题的种类。
- 简单命题。
- 直言命题(性质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SAP):所有S都是P,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 全称否定命题(SEP):所有S都不是P,如“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学”。
- 特称肯定命题(SIP):有的S是P,如“有的学生是党员”。
- 特称否定命题(SOP):有的S不是P,如“有的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逻辑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1’) 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真是奇怪的逻辑!答:理论、观点(贬义)。
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工具性的课程。
答: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说,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容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答:思维规律、规则。
5.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将受益无穷。
答:合乎思维规律、规则。
第二章概念(16’) 概念: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内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概念内涵与外延具有反变关系,只适用于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全称与简称不能看成两个概念,因此不存在全同关系*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三、指出下列语句中标横线的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2.在哲学上正确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是在政治上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并对这两类矛盾采取不同政策的理论基础。
答:“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都是普遍概念。
4.《狂人日记》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
答:“狂人日记”是单独概念;“文学革命”和“春雷”都是普遍概念。
在特定语境里,“文学革命”可以是单独概念、专指我国“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
九、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
答:不正确。
第一个分句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第二个分句犯了“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2.战争就是战争,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答:不正确。
第一句“同语反复”;第二个分句“定义过宽”。
3.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答:不正确。
用了比喻。
4.商品是用货币作交换手段的劳动产品。
答:不正确。
“定义过窄”。
6.句子是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完整版)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交叉关系;a b(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概念间的关系
逻辑学所着重研究的是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一般采用欧拉图解法即圆圈图形的方法表示)即全同关系,包含于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全异关系又分为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假设用“S ”和“P ”分别表示两个任意的概念,那么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必然具有上述五种关系之一。
1、全同关系(又叫同一关系):它是指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S ”和“P ”的外延完全相同。
例如:
也可从不同方面揭示同一对象的丰富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全同关系的概念应该是两个概念,不能是同一个概念,比如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2、包含关系:外延较大的概念包含着外延较小的概念的关系。
即“S ”的部分外延包含“P ”的全部外延,而且“S ”的外延不是“P
”的外延,那么S 和P 外延间的关系就是包含关系。
例如:
3”的外延之中,而且“S ”的外延不是“P ”的外延,那么S 和P 4、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必须部分重合,并且只有部分重合。
P ”的外延之中,并且“P ”的一部分外延包含在“S ”的外延之中,这种关系叫交叉关系。
5、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的关系。
所有“S ”都不是“P ”,所有“P ”都不是“S ”。
全异关系可以用风马牛不相及来形容。
在全异关系中有两种特殊情况在逻辑中需着重研究,即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矛盾关系:同一属概念下的
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不同,其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这两个种概念的外延关系就是矛盾关系。
S 与P 的外延等于Q 的外延。
比如说人是一个属概念,用性别来分类的话,有男人和女人之分。
男、女两个概念就是种概念。
例如:
Q
上述几对概念分别是矛盾关系,矛盾关系的概念的特点就是对立无中,肯定“S
必然否定“S ”,
下就说对。
因为,男女是矛盾关系,一真必有一假,一假必有一真。
(2)反对关系
就是反对关系,即具有全异关系的两个概念S 和P 同时包含于Q ,而且S 和P 那么S 、P 就是反对关系。
例如:前进 倒退 Q
单称肯定命题、单称否定命题可以分别归入全称肯定命题和全称否定命题。
这种直言命题的6种形式就可以归纳为4种,即:直言命题的4种基本形式。
人们通过反复分析归纳出了直言命题周延性的一个规律,用表格表示:
从上面表中大家还可以总结出一个更方便的记忆规律:
全称判断的主项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周延,其他都不是周延。
四、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1、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的特点是,不可同真,可以同假
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全称命题,可以由一真推出另一假;但不可以由一个假推出另一个真(因为一个假,另一个真假不定)。
2、下反对关系
下反对关系的特点是可以同真不能同假。
也就是如果其中一个是假的,另一个必是真的。
可以由一假推出另一个真,但不可以从一真推出另一个假(因为一个真,另一个真假不定)。
也就是说,可以从I假推出O真,也可以从O假推出I真。
3、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的特点是,两者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也就是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两者之中有一真必有一假,有一假,必有一真
4、从属关系
从属关系的特点:在同质的两个判断中,全称判断真,特称判断也真;特称判断假,全程判断也假。
也就是说二者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
从推论方向上分析:往下推,由真推真;往上推,由假推假。
把4种特定的推理关系归纳一下,可以化繁为简。
总结为4句话:
1.反对关系 由真推假 2.下反对关系 由假推真
3.矛盾关系 由真推假;由假推真
4.从属关系 往下推:由真推真;往上推,由假推假 除此之外的推理,其结果真假不定。
这个逻辑方阵中,每一条线都表示两种命题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第三节 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直言三段论
一、三段论及其逻辑形式
三段论推理由三个直言命题构成,其中前两个是前提,后一个是结论。
例A ,①、所有珍稀动物都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②、熊猫是珍稀动物。
③、所以,熊猫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我们可以将上述逻辑形式概括为: 原形式 简记式 所有M 都是P MAP S 是M SAM 所以,S 是P ∴SAP
二、直言三段论的公理
三段论的公理是:一类对象的全部具有或不具有某种特性,那么,该类对象中的部分也具有或不具有某种特性。
就是说,如果对一类对象的全部有所断定, 那么,对它的全部也就有所断定。
例如:1、任何科学规律都是客观的, 逻辑规律是科学规律; 所以,逻辑规律是客观的。
以上例子从两方面体现了三段论公理。
可用圆圈图形来表示。
图1表示,“所有M都是P”,“S是M的一部分”,所以“所有S是P”
图2表示,“所有M都不是P”,“S是M的一部分”,所以“所有S不是P”
三、直言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规则1 在一个三段论中,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一个三段论中的前提和结论的主项和谓项,统称为项。
正确三段论包含且只包含三个不同的项,即大项、小项和中项,每个项分别出现两次。
违反这条规则常见的情况是:在大、小前提中作为中项的,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而这个三段论中事实上有四个不同的项,若将其误认为只有三个不同的项,这种错误叫做“四名词错误”,或称“四概念错误”。
构成这种错误多数是由于同一个词语,在大、小前提中表达着两个不同的概念,而看起来像是三个项,事实是四个不同的项。
例如: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黑格尔的方法是辩证法 -----------------------
所以,黑格尔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这个推理前提中作为中项的“辩证法”一词,先后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大前提中“辩证法”一词指物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而在小前提中“辩证法”一词指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由于两个前提中所使用的“辩证法”一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在这个推理的前提中,中项没有起到媒介作用,犯了“四概念错误”,因而无法推导出必然的结论。
规则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必须周延一次
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为“中项两次不周延”。
例如:凡金属都是导电的
水是导电的 -------------
所以,水是金属。
这个三段论的中项,在大、小前提中都是肯定判断的谓项,而肯定判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所以中项在前提中没有一次是周延的,因而犯了“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逻辑错误,其结论并不是由前提必然推导出来的。
规则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一种是“小项不当周延”;另一种是“大项不当周延”。
例如:凡薯类都是高产作物
凡薯类都是杂粮
-------------------
所以,凡杂粮都是高产作物
在这个三段论推理中,小前提是一个肯定判断,因而小项“杂粮”在小前提中是不周延的。
但是,结论是一个全称判断,小项“杂粮”在结论中却是周延的。
因此,这个三段论推理的结论不是必然地推导出来的,它犯了“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再如:所有盗窃犯都是罪犯
张三不是盗窃犯
--------------------
所以,张三不是罪犯
在这个三段论推理中,大前提是一个肯定判断,因而大项“罪犯”在大前提中是不周延的。
但是,结论是一个否定判断,因而大项“罪犯”在结论中却是周延的。
这个三段论推理的结论也不是必然地推导出来的,它犯了“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这里应当注意,规则③只是说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并没有说在前提中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必然是周延的。
换句话说,在前提中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可以是周延的,也可以不是周延的。
规则4从两个否定的前提推不出结论。
例如:
贪污罪不是过失犯罪,
有的过失犯罪不是侵害国家财产的行为。
所以,贪污罪不是侵害国家财产的行为。
?
规则5两个前提中如果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是否定的;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必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
例如:
法律工作者不应知法犯法,
审判员是法律工作者,
所以,审判员不应知法犯法。
规则6两个前提都是特称判断推不出结论。
规则7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判断,那么他的结论必须是特称判断。
三段论的上述规则,只要全称命题的主项不是空概念,它们是直言三段论推理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
只要遵守上述规则,三段论推理就是有效的,就能从真实的前提推出真实的结论。
违反上述任何一条规则,三段论推理就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