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语法差异
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区别

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一种语言的严谨与另一种语言的灵活在语言学习中,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则体系。
尽管它们都旨在传达意义,但它们在结构、表达方式、使用场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深入探讨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主要区别,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种语言。
一、句子结构英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复杂性和严谨性。
英语句子通常遵循一定的结构规则,包括主语(subject)、谓语(verb)、宾语(object)、状语(adverbial)和定语(attribute)。
每个单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都有特定的规则,而且句子必须符合语法规则才能被理解。
相比之下,汉语语法则更注重语义的表达,而非严格的语法结构。
汉语句子结构相对灵活,不受固定的词序和形态变化限制。
例如,“我喜欢这本书”和“这本书我喜欢”,尽管词序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
此外,汉语还经常使用语境、语气和词汇的丰富变化来传达复杂的意义。
二、时态和语态英语语法中的时态和语态也是其复杂性的体现。
英语有16种时态,每种时态都有自己独特的词形变化规则。
这些变化不仅用于描述动作发生的时间和方式,还用于表达情感和观点。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时态和语态表达相对模糊,主要通过词语的选择和语境来传达。
三、词语用法英语中有很多词语都有特定的语法和词汇搭配,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误解或歧义。
例如,“put on”和“wear”,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用法上却大相径庭。
“put on”表示动作发生的同时需要脱下另一件衣服或其它物品,“wear”则表示穿着状态。
汉语在词语搭配方面则相对宽松,没有固定的语法限制。
四、省略和替代在英语语法中,省略和替代是常见的现象。
由于英语句子的复杂性,有时为了简洁或避免重复,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会被省略。
替代则常用于代替一个或多个句子成分,以保持句子的连贯性。
而在汉语语法中,省略和替代的现象相对较少,句子通常较为完整和直接。
五、结论总的来说,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在句子结构、时态语态、词语用法、省略替代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试析英汉语法对比分析

试析英汉语法对比分析语法是研究句子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表示这种关系的规则的学科。
英汉语法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下面将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一、主谓结构英语的主谓结构较为简单,一般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修饰语一般在主语或谓语后面。
而中文的主谓结构复杂,除了主语和谓语外,还常常有状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二、时态和语态英语的时态和语态非常丰富,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等。
而中文的时态相对简单,只有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三、动词词形的变化英语动词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常见的变化包括加s、ed、ing等。
中文动词没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而通过使用助词和语序的变化来表示时间。
四、语法规则的灵活性英语的语法规则较为严格,对于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结构有明确的要求。
而中文的语法规则相对灵活,有时候可以通过改变语序或者添加一些成分来改变句子的意思和语气。
五、被动语态的表达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使用be + 过去分词的形式,非常直观。
中文的被动语态使用被字结构,较为复杂。
英语中“他被我打了”可以直译为“He was beaten by me”,而中文中则需要改为“我把他打了”。
六、连接词的使用英语中连接词的用法较为丰富,有and、but、or等表示并列关系的词,也有if、when、because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
而中文中连接词的使用相对简单,一般用“和”、“或者”等简单的词语来表示。
英汉语法在结构、时态和语态、动词词形的变化、灵活性、被动语态的表达以及连接词的使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汉语法。
试析英汉语法对比分析

试析英汉语法对比分析英汉语法是两者语言结构和用法的比较研究,其见解可以帮助学生和语言爱好者学习和理解两种语言的区别和联系。
这篇文章将尝试分析英汉语法的主要区别和相似之处。
第一部分:基本语法英语有六种基本句型:主语+谓语、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间宾+直宾、主语+谓语+宾补、主语+系动词+表语、主语+不及物动词。
汉语的基本句型不那么明显,通常仅由主语和谓语组成,但是汉语有更多的变体,如用于指示、疑问、否定和把/被动句型等。
此外,英语使用词序强调重点,而汉语使用语气、重复和停顿。
英语语法重视主语、动词和宾语的形式一致性,例如,当主语是单数时,谓语动词必须是单数形式。
汉语语法则没有这种强制形式的一致性,但是需要在语法上表明的是句子的时间和语境。
例如,“我想去”与“我去了”区别于英语的“我想去”和“我去了”。
第二部分:时态和语态英语的时态比汉语多,例如现在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等等。
汉语则没有这种情况。
相反,汉语强调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
汉语还可以使用“了”来表示事情已经完成。
英语中也有完成时,例如“已经完成了”,但它比汉语中使用的更为灵活。
语态上的区别很显著。
在英语中,主语可以是被动物,而在汉语中,几乎没有这种情况。
英语中被动语态是通过添加助动词和过去分词实现的,例如“The book was read by her”。
在汉语中,被动语态通常使用“被”的字面意思,例如“她被看到了”。
英语通常比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单个单词或短语来表示特定的语法概念。
例如,“the”在英语中是明确的指示一件事物的,而在汉语中,通常需要使用“那个”或“这个”来区分对象。
相反,汉语通常比英语更倾向于使用语法结构强调意义。
例如,“给” , “送” , “问” , and “说”在汉语中分别有特定的语法结构,即使在很小的变化中也会有非常不同的含义。
结论:英汉语法的比较和分析多方面的考量,但是通过注意和解决这些差异的方法,语言爱好者和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两种语言。
浅析英汉语法差异

浅析英汉语法差异姓名:孙雅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02班)指导老师:吕雪菊当今社会,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及文化的载体。
人们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力求相互理解并达到共识。
但是汉语和英语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有着各自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产生了各自的不同特点。
而语法作为一门语言的框架,对于每一门语言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本文就针对英汉语法之间的差异进行浅显的分析。
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问一些说不出缘由的问题等,而产生这一切差异的首要因素就是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不同,其次才能更进一步的深入到语法内部。
1.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而这不同的思维模式对各自的语言产生了直接而明显的影响。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重悟性,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似乎都不想让人们马上了解,而是让人想一想后“悟”出来。
换句话说就是要求用语要含蓄,不直接外露。
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重理性,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
例如唐代赵嘏的《江楼感旧》:“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斯去年。
”“人”,是男是女,是一个还是几个,在汉语中都不必说出,留有不少回味和思考的余地,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境遇,产生不同的联想和共鸣。
可是一着手要译成英语,就必须确定“人”是男还是女,是多个还是一个,这就为翻译增压了难度。
此外,中国人注重整体思维,英美人重个体思维。
词汇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汉字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形声字为主体,以部首来统率,所有的字以类相从,从整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来造字,而英语是一个事物一个名称,没有从整体、从事物的联系来命名的习惯,例如:“水”旁的字,“河、海、湖、池、深……”一看就能知道这些字与水有关,而相应的“river、sea、lake、pond、deep……”从字形上根本看不出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就必须换一种思维来记忆。
英汉篇章结构的语法对比分析

英汉篇章结构的语法对比分析篇章结构是指文章、段落或文本的组织方式和逻辑关系,它是一个较为抽象、更加深入的结构层次。
英语和汉语虽然语法上有很多不同,但是在篇章结构上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比较英汉篇章结构的语法差异,包括句子结构、段落结构及文本结构。
一、句子结构差异在英汉翻译和写作时,应该理解英汉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汉语句子的语序比英语更为自由,而英语对语法尤为关注的句子构造更加严谨和规范。
英语中的句子通常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等部分构成,而且通常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固定。
相对地,汉语中的句子结构则更灵活,主语和谓语等部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进行改变。
英语中的句子通常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一个宾语构成,或由主语、谓语、宾语和其他成分如定语、状语等构成。
而汉语的句子结构,则可以是主谓宾结构、状主谓宾结构、并列句、复合句等多种结构形式。
由于英语中的句子结构较为规范,所以表达细节要求更高;而汉语的句子结构更为灵活,能够更加强调描述与细节。
除了句子结构之外,英汉在段落结构方面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的段落通常由一个主题句、几个支持句和一个结论句组成,有时还会有一些注释性的句子来说明某些细节。
相对地,汉语段落结构则更为自由,通常没有明确的主题句和结论句的区分,而是通过上下文连接起来构成更为有机的整体。
从这方面来看,英语段落结构更为机械化,更强调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条理;而汉语段落结构则更为灵活,强调整体性和连贯性,而非单独的段落。
因此,如果想要提高英汉翻译和写作的技巧,就应该学会如何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段落的主题句、结论句和支持句,以便更好地传达文章的意思。
汉语文章则更为灵活,往往没有明确的层级和缩进。
相对地,它更注重上下文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强调段与段之间的相互衔接和逻辑关系。
因此,无论是英汉翻译还是写作,都需要根据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来决定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和布局。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上的区别语言学纲要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上的区别语言学纲要一、引言作为一种语言学习者,了解英语和汉语的语法区别是至关重要的。
语法是语言的基础,掌握不同语言的语法规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
本文将分析英语和汉语在语法上的主要区别,并探讨如何针对这些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英语和汉语的语法基本概念1.英语语法特点英语语法相对复杂,涉及到词类、词性、句子结构、动词时态、语态等多个方面。
英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代词等词类,每种词类都有其特定的用法和语法规则。
2.汉语语法特点汉语语法相对简单,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汉语中的词类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句子结构较为固定,一般遵循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
汉语中的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而是在语境中体现时态。
三、英语和汉语在语法上的主要区别1.词类和词性英语和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但在具体的词性上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名词有单复数变化,而汉语的名词没有这种变化。
另外,英语中的动词时态变化丰富,而汉语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通过助词、副词或上下文来体现。
2.句子结构英语和汉语的句子结构有所不同。
英语句子可以有多种复杂结构,如主从句、并列句等;汉语句子则相对简单,主要以主谓宾结构为主。
3.动词时态和语态英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变化较为复杂,有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不同形式。
汉语动词的时态通过助词、副词或上下文来体现,语态主要通过动词本身的词形变化来表示。
4.情态动词和助动词英语中有许多情态动词,如can、may、must等,它们表示可能性、允许或义务等。
汉语中则通过副词或上下文来表示这些意义。
此外,英语中有助动词如be、do、have等,它们协助主要动词构成时态、语态等变化。
汉语中没有明确的助动词,但可以通过助词或上下文表示相应的意思。
5.疑问句和否定句英语和汉语的疑问句和否定句形式有所不同。
英语疑问句可以通过改变谓语形式或添加疑问词来构成,如“What did he say?”;汉语疑问句则通过改变谓语的声调或添加疑问词来表示,如“他说什么了?”英语和汉语的否定句也有所区别,英语中使用助动词如don"t、doesn"t等,汉语中则使用否定副词如“不”、“没”等。
中英文语法对比

中英文语法对比中英文语法对比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主题,涉及两种语言在结构、功能和用法上的显著差异。
以下是一些中英文语法的主要对比点:1.句子结构:1.中文:中文句子结构相对松散,重点在于意义的传达,而不是形式。
中文句子往往以主题-述题结构为主,即先给出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描述。
此外,中文句子中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往往不需要明确的形态标记,而是通过语序和语境来表达。
2.英文:英文句子结构严谨,注重形式上的完整和准确性。
英文句子以主谓结构为基础,主语和谓语之间需保持一致关系。
此外,英文句子中的成分通常需要通过形态变化(如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来明确其在句子中的角色。
2.时态和语态:1.中文:中文没有严格的时态系统,时态的表达主要依赖于词汇手段(如时间副词、助词等)和上下文。
中文的语态也相对简单,主要通过词汇和语序来表达。
2.英文:英文具有丰富的时态系统,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以及它们的各种细分时态。
时态的表达主要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实现。
此外,英文还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和助动词来表达。
3.词类:1.中文:中文的词类界限相对模糊,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充当不同的成分。
例如,“跑步”既可以是动词(他去跑步了),也可以是名词(他喜欢跑步)。
此外,中文还有丰富的量词系统,用于修饰名词。
2.英文:英文的词类界限较为清晰,每个词都有固定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并在句子中充当特定的成分。
英文中也有量词的概念,但使用范围相对较窄。
4.定语和状语:1.中文:中文的定语通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红色的苹果”),但有时也可以放在后面(如“苹果红色的”)。
状语的位置则相对灵活,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句末。
2.英文:英文的定语通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如“an apple that is red”),形成定语从句。
状语的位置则相对固定,通常放在句首或句末。
5.语气和语调:1.中文:中文的语气和语调变化丰富,可以通过词汇、语序和语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试析英汉语法对比分析

试析英汉语法对比分析英汉语法对比分析是语言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的范围广泛,从语音、语义、语用等各个方面都有丰富的对比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着重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对比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的原因。
一、英汉句子结构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英语属于主谓宾语结构,汉语则是主谓宾补结构。
英语中通常采用主动语态,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
在形式上,英语中采用词序来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而汉语则主要依靠语法成分之间的词序来表达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英语中,一个简单的句子通常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如“I love you”。
而在汉语中,一个简单的句子通常由主语、谓语、宾语和宾补构成,如“我爱你”。
此外,英语中的被动语态通常由be动词加上过去分词构成,如“This book was written by him”;而汉语中的被动语态通常由“被”字结构或“让”字结构加上动词构成,如“这本书被他写了”、“我让他写这本书”。
二、英汉名词对比英语名词的数量较少,而汉语名词的数量较多。
英语中名词的复数形式通常由在末尾加s或es实现,而汉语则是通过量词和数值来表示复数。
在英语中,名词的存在形式则是通过不同的前缀和后缀来表达,如“library”与“librarian”;而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在名词前面加上修饰成分来表达,例如“图书馆员”、“数字图书馆”。
此外,在英语中,名词的性、数和格都需要变化,例如“he”与“him”、“she”与“her”;而在汉语中,则不存在这样的变化。
动词是英语和汉语中的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但是两种语言在动词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英语中,动词的时态非常丰富,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等,而在汉语中则没有时态的概念,只有动词本身的状态和动作的完成与否。
在英语中,动词也有被动语态和进行时态,而在汉语中也有“被”字结构来表达被动语态,但表示进行时态则需要借助其他成分,如“正在”、“一边...一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英汉语法差异姓名:孙雅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02班)指导老师:吕雪菊当今社会,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及文化的载体。
人们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力求相互理解并达到共识。
但是汉语和英语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有着各自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产生了各自的不同特点。
而语法作为一门语言的框架,对于每一门语言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本文就针对英汉语法之间的差异进行浅显的分析。
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问一些说不出缘由的问题等,而产生这一切差异的首要因素就是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不同,其次才能更进一步的深入到语法内部。
1.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而这不同的思维模式对各自的语言产生了直接而明显的影响。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重悟性,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似乎都不想让人们马上了解,而是让人想一想后“悟”出来。
换句话说就是要求用语要含蓄,不直接外露。
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重理性,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
例如唐代赵嘏的《江楼感旧》:“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斯去年。
”“人”,是男是女,是一个还是几个,在汉语中都不必说出,留有不少回味和思考的余地,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境遇,产生不同的联想和共鸣。
可是一着手要译成英语,就必须确定“人”是男还是女,是多个还是一个,这就为翻译增压了难度。
此外,中国人注重整体思维,英美人重个体思维。
词汇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汉字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形声字为主体,以部首来统率,所有的字以类相从,从整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来造字,而英语是一个事物一个名称,没有从整体、从事物的联系来命名的习惯,例如:“水”旁的字,“河、海、湖、池、深……”一看就能知道这些字与水有关,而相应的“river、sea、lake、pond、deep……”从字形上根本看不出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就必须换一种思维来记忆。
还有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英美人注重逻辑思维;中国人注重辩证的思维等等。
我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都根植于我们的大脑中,使我们形成固定的思考模式。
因此,在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这就成为了我们学习的障碍。
所以,在我们学习英语时,一定要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按照他们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也就是要学会用英语的思维,避免中国式的英语。
2.句子结构的差异世界上的语言按照语法结构分为两大类,以类是综合语即印欧语系,一类是分析语即汉藏语系。
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可见英汉语言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差异。
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差异。
2.1语句结构的差异申小龙在讨论句子结构的文化认同时指出:一种语言句子的格局同一个民族的时空观有内在的联系。
西方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的是自然时空,而且特别偏重空间的自然真实性。
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一种空间型的结构。
中国哲学、艺术与语言注重的是心理时空,而且特别注重时间,即便是空间也表现为流动空间。
在句子的结构差异上就表现为英语句子的树型结构和汉语句子的线性结构。
英语句子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出发点,尤其是谓语动词是全句的焦点。
其他成分的配置都是根据诸位框架而定,修饰、限制、补充等附加成分好似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搭架构成一种树型结构。
英语句子在表达复杂的一些意思时,主要通过增加结构层次,旁支延伸,叠床架屋的办法,是一种以主谓成分为主干呈现出中心向外扩张的空间构型。
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有可能几个动词结构连用,或几个名词性短语连续铺排,节奏简洁明快。
汉语句子在表达一些复杂意思时,一般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形成连续铺排之势。
如:Mr Li ran into the office and hastened to the desk,turning the computer on to show us his design。
李先生跑进办公室,连忙走到桌子前,打开电脑,给我们看他的设计。
英语中除了留两个并列动词外,其他动词都分别变成分词和不定式,而汉语则用多个动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一个一个的动作介绍清楚,如流水般顺畅。
2.2语序的差异汉语的语序通常是固定的,它严格遵守思维的逻辑,不允许随意的颠三倒四。
而英语中的语序是相对固定的,它的正常语序也就是主、谓、宾,但是在英语中有主谓颠倒的倒装句和疑问句,还有定语可以在所修饰的词语的前面也可以在后面,状语的位置更是灵活,可以在句首、句中也可以在句尾。
2.2.1主语和谓语的顺序差异汉语中,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除古体诗词中为了讲究平仄或现代汉语中修辞的需要外,主谓成分不能颠倒,如果颠倒往往会引起意义上的极大的改变。
如:“狗咬人”将语序颠倒就变成了“咬狗人”,语义就完全发生改变。
而英语中的主谓颠倒是经常出现的,主要出现在疑问句和倒装句之中。
如:“Are you a student?”“Here comes the bus!”2.2.2 定语的顺序差异在汉语中定语通常放在所修饰语的前面,而英语却既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分别叫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不过含义有时相同,有时会不同。
如:“我是中文系的学生。
”,英语表达有两种,“I am a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ent。
”和“I am a student of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属于同一个意思,但是“the members present(出席的会员)”和“the present membes(现在的会员)”就是不同含义。
还有英语根据从主观到客观的原则,对于修饰名词短语中心词的各成分,将较客观性的放在离中心词近的地方,而将较客观的多数评价或判断的成分放在较远的地方。
但是汉语中去无定则,一般能顺口、符合表达习惯即可以。
例如:a small round wooden table “一张木制小圆桌”。
2.2.3并列成分的顺序差异英语中并列成分通常按逻辑上的轻重、前后、因果或部分和整体的顺序排列,而汉语中一般将较强大的、能给人较深印象的成分放在前面。
如:日期的表达,汉语表达是年、月、日,而英语中的表达则是日、月、年。
姓名的表达上,汉语是姓、名,而英语是名、姓。
2.2.4否定形式及用法的顺序差异一般情况下,汉语中的否定是在动词的前面加上“不”就行了,而英语的否定形式就变得复杂了,一般是在系动词、能愿动词、助动词的后边加“not”,但是对于行为动词的否定就得借助助动词来否定。
还有在一些的主从复句中,英汉的否定词位置是不同的,如:“我想他今天不会到这儿来”,用英语的表达“I think he will not come here today。
”是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的,应该是“I do not think he will come here today。
”2.3句型的差异英汉中的主谓句大体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汉语的主谓句中有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这在英语中是没有的。
如:“走路慢慢腾腾的。
”“今天晴天。
”“这个故事我没有听过。
”,谓语分别是形容词、名词、主谓短语,如果翻译成英语就一定是“He walked slowly。
”“It is sunny today。
”“I have not heard of this story。
”,还是动词作谓语。
另外,英语中的非谓语句非常多,有动词性非谓语句、形容词性非谓语句、名词性非谓语句、叹词句、拟声词句。
如:“下雨了。
”“好!”“好球!”“啊!”“哗哗!”,当然在英语中也有这一些这样的非谓语句,如:“beautiful!”“look!”,但是这样的句子还是占极少数的部分。
而英语中的“下雨了”说成:“It is raining。
”这就不是非主谓句了。
2.4句类的差异2.4.1疑问句的差异在英语中肯定句变一般疑问句时,要把助动词提到句首,主谓颠倒。
在特殊疑问句中,要把疑问词放在句首。
而汉语的一般疑问句就是陈述句的肯定形式加上疑问词“吗”“呢”等,再变成上升语调。
在特殊疑问句里,疑问词一般不是放在句首,而是放在句中或句尾。
2.4.2感叹句的差异汉语的感叹句用“多”“多么”等词语表示,句尾再加上相应的感叹词。
而英语的感叹句是要把强调的部分前置,用倒装的形式。
3.语态的差异语态是动作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语态是英语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
英语中语态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态,一种是被动态。
如果主语是行为发出者,动词就是用主动语态。
如:Jim reads books everyday。
如果主语在逻辑上是行为的对象,动词就要用被动语态。
如:The book is readed by Jim。
汉语中也有被动句,如“把字句”(他把书买回来了)“被字句”(书被他买回来了)。
但是汉语中没有被动语态,汉语通常是在动词的前面加“被”“由”“让”等介词构成。
而英语则是通过词形变化,即由助动词be加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
4.时态的差异时态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进行方式的各种动词形式。
时态的差异是汉英对比中显著的差异之一。
丰富的时态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而在汉语的语言中几乎没有时态的变化,要强求说有,基本上是借助词汇来表示各种时间和动作的。
而只有动词中的“着”、“了”、“过”能够与英语中的进行时、完成时、过去式相对应,别的就没有任何与之相对应的时态形式了。
汉语中的动词只有一个形式,不管何时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动词本身始终不变。
而英语动词就不同了,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就要用不同的动词形式来表示。
时间上,英语时态分现在、过去、将来、过去将来。
从体上,又有一般、进行、完成、完成进行之分。
动词的动作可以发生于四种不同的时间,表示四种不同的体。
每一种“时间和体”就构成一种时态。
所以英语一共有16种时态。
英语就是通过这些固定的语法手段将动作进行过程与状况描绘得更为准确更精细,有时甚至能明确的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
但是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时态的变化。
例如:You are always asking me such questions!你总是问我这样的问题!(用现在进行时表示);I am now living in a very pleasant fl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