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茅盾资料介绍
茅盾

茅盾生平及创作道路
•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 冰,,1896年7月4日生于 浙江桐乡县乌镇。幼年受 父母启蒙,905年入小学, 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第 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 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 命爆发,茅盾积极投身革 命。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译著 和编辑工作。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 立“文学研究会”,主持编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 进步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 会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举行 成立会时的合影。
•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 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 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 破裂后遭通缉,茅盾隐居 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先 后写出《幻灭》、《动摇 》、《追求》三部连续的 中篇小说。1928年7月东 渡日本,著有长篇小说《 虹》、短篇小说《创造》 等以及文学论著《中国神 话研究ABC》、《西洋文 学通林家铺子》说明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小商 品经济为什么会破产。 • 《蚀》三部曲,描写中国小知识分子事业 与爱情的失败。 • 从士农工商全面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只有 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 道路。学术论文式的创作。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 二、现实主义人物塑造 • 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 •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剧烈复杂的戏剧冲突 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多层 次多侧面综合表现真实的人生。擅长概括 纷繁的社会现象,提示各种复杂现象的内 在联系,展现人的灵魂深处的感情与道德 剧烈斗争的内心世界。尤其强调社会心理 因素,及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影 响。
北京茅盾故居
一、茅盾的小说模式
• 茅盾的为人生的文学观 • 1、民族性:想把旧文学与西洋文学结合产 生一种新的文学。 • 2、批判性:文学是时代人生的画卷,批判 旧社会的罪恶以歌颂理想的新世界。 • 3、革命性:强烈的政治性是他与鲁迅等人 的不同。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茅盾

茅盾的创作
2、左联时期(从日本回国后 参加左翼文学的战斗) 1932-1937(创作高峰期) 《春蚕》《秋收》《残冬》 “一二八”上海战事后农村 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的 真实状况,成功塑造了老农 民老通宝这一人物形象。 《子夜》 中国第一部成功的写实主义 的长篇小说,塑造了民族资 本家吴荪甫的形象。
茅盾个人经历中的重点
生活体验 1921年入党 1924年在上海大学任教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 1926年参加第一次国内 革命战争 共产党人和社会学家
写作历练 开明家教 1921年任《小说月报》 主编 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文 学作品 撰写文学评论 文学批评家和作家
茅盾
(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 桐乡县乌镇人。现代文学家, 社会活动家。 在杭州一间中学毕业,后进入 北京大学就读,三年后因经济 困难辍学。后进入商务印书馆 做编辑。1923年投身政治。 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后,转 向文学创作,有大量经典文学 作品问世,成为30年代的代表 作家。
茅盾的创作
1、早期创作(参加革命以及革
命失败后的退守) 1927-1928年以茅盾的笔名在《小 说月报》上发表《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 描写了一群资产阶级青年人,在大 革命失败后,以及传统道德式微的 情况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痛苦徘 徊的生存状态。 1929长篇小说《虹》:记录了一位 年轻女性梅行素从五四挣脱家庭束 缚直至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
茅盾的创作
3、抗战时期(茅盾辗转香港、桂林、延安、重庆
等地) 《腐蚀》:以1940-1941年的重庆为背景,通过女主 人公赵惠明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表现了当时社会 复杂的政治斗争,暴露了国民党特务活动的腐败和罪 恶。 《霜叶红似二月花》:以江南小镇为背景,展现了辛 亥革命到“五四”前夕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描写了 早期民族资本家与地主士绅的斗争。《子夜》 Nhomakorabea
茅盾

2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年)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东方》魏巍 《将军吟》莫应丰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目录 《芙蓉镇》古华 《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
上一页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
《黄河东流去》李准 《钟鼓楼》刘心武
《沉重的翅膀》张洁
下一页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8) 《平凡的世界》路遥 《少年天子》凌力 《都市风 退出 流》孙力 《第二个太阳》刘白羽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8) 《战争和人》王火 《白鹿原》陈忠实 《白门柳》刘斯奋 《骚动之秋》 刘玉民
赵伯韬:中国30年代买办金融资本家的典型。 作为《子夜》中与吴荪甫对立的一个人物,作者对他的刻画也很 着力。赵伯韬作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他身上具有着帝国主义 目录 走狗的无耻特性。 A、傲慢自大、奸诈狡猾:凭借美国金融资本家作后台,为所欲 为(先引诱、后控制,不服控制便挤压搞垮对手)狂妄而骄横 B、荒淫无耻、精神堕落:肆无忌惮地玩弄女性(交际花徐曼丽、 上一页 青年寡妇刘玉英、少女冯眉卿),下流无耻的色鬼淫棍 他所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仰仗帝国主义势力,压迫民族工业 的发展,忠实地为帝国主义效力,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最危险的敌人, 下一页 而且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6
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 的自觉创造。创造出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民族资本家:王伯申(《霜叶红似二月花》)、吴荪甫(《子 目录 夜》)、唐子嘉(《多角关系》)、严仲平(《锻炼》)、林永清 夫妇(《清明前后》),清晰地勾勒出了20世纪前半世纪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既写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历 上一页 史特点与发展趋向,又展示了现代史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具 有历史的具体性。 茅盾对这类人物的独特创造弥补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民族资 下一页 本家欠缺的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美学价值。
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着名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革命作家,社会活动家,浙江桐乡人。
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他创作的着名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他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向国内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命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随波逐流的倔强学生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个清末秀才,他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着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家长的允许。
《西游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都是他那时爱读的书。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中得见,他当时便流露出了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植材高级小学教的课程除了国文、算术外,还有英文、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和体操,这些课程都使他感到很新鲜。
上化学课时,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张济川老师在教室里做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使茅盾和他的同学们大开眼界。
科学的种子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田里孕育了,他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
一天国文课上,中过秀才的周先生教《孟子》,错把“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解释成“战败的兵丁急于逃命,扔掉盔甲,肩背相磨,仓皇逃走”。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茅盾

征。
网状结构,事件此起彼伏,场面纵横交错,人物众多,
井然有序,纷而不乱。
五条线并进结构: 1.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
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投机活动;
2.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民
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3.工人阶级的悲苦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吴老太爷仓惶出逃、曾沦海暴死
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到 作家的身份转移。
解放后,茅盾曾任过文
化部长、文联名誉主席、 作协主席等职务,《人 民文学》主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
世。遗嘱中要求恢复党 籍,捐出25万元,设立 “茅盾文学基金会”, 每三年评一次“茅盾文 学奖”,鼓励长篇小说 的创作。
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 说的坛主。
二、创作
性,反映生活的政治性,结果亵渎了文学的尊严。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生活文献。
《子夜》是一部可读经验、缺乏时空的超越意识,过于急功
近利,没有深厚的哲理内涵和人生启示,缺乏对人性、 生命和宇宙意识的透视。
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
论述了茅盾创作在艺术上的滑坡现象:
从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姿,在对往事的追忆中获取
灵感的《蚀》三部曲,——“每每是从判断时事的抽象 例题出发去进行构思”,“拥有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 的《子夜》、《林家铺子》等,这种随社会潮流而动 的文学功利欲求,掩盖了他本身的艺术素质的充分发 挥。
“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
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 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 有些如法国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在1930年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的前途是十分黯淡的,他们软弱而且动摇。当时, 他们的出路只有两条:投向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 或者与封建势力妥协。”
茅盾

茅盾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 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 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茅盾理论探索时期(1916-1926), 作为初期新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倡导者和 推动者,主要是从事理论批评和译介外国文 学作品。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他的政 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基本方面。同时,思想 受到左拉、托尔斯泰的影响,在五•四新文 化运动和新文学主张的感召下,参加革命活 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林老板:谙熟生意经、老实本分、精 明而不强悍、能干而又懦弱,目光短浅 残酷无情。
破产原因:以城镇为中心的社会经 济因素剖析 (战乱 ,钱庄催债 —— 农村凋敝,生意萧条 —— 同行竞争, 落井下石——官吏讹诈,军队勒索)
《水藻行》 主题:描写中国农民的积极生存状态,反对封建 伦常,崇尚健康的自然两性关系,弘扬扶助羸弱 之民风的可贵。
阶级是软弱的,就是由此而来的。这样资产阶级
就被否定了,而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就被突出
茅盾创作《子夜》实际上是用小说参与了 这场讨论,他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来进行社 会重大问题的思考。茅盾说:
“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 了。”
解题: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 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 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 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四期)
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化界展开一场 大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中 国当时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封建主义社会。 作为一种思想讨论,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 是,最有影响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当时托 罗斯基派支持的“机械派”认为中国社会已经是 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的东西只是一种残余。 当时的左翼力量《新思潮》派则认为,当时中国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茅盾秋收故事梗概

茅盾秋收故事梗概
摘要:
一、茅盾简介
二、秋收故事背景
三、故事梗概
四、故事主题与启示
正文:
【茅盾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雁冰,字秋实,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巴金等共同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茅盾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秋收故事背景】
《秋收》是茅盾创作于1933年的一篇小说,以江南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苦难生活。
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村庄里的两户人家在秋收季节的遭遇,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揭示了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江南一个叫李家村的农村。
主要讲述了张、李两家在秋收季节的遭遇。
张家是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家,张老爹和张老奶带着四个儿子辛苦劳作。
李家有两家,一家是财主李剥皮,另一家是破落户李四。
在秋收季节,张家丰收,而李家却因灾荒和瘟疫导致庄稼歉收。
李剥皮为了偿还债务,不顾农民死活,强行征收租粮。
李四负债累累,生活无望,投身革命。
张家的四儿子参加了共产党,带领农民反抗剥削,最终推翻了李剥皮的统治。
【故事主题与启示】
《秋收》通过讲述农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故事主题是农民阶级的觉醒和反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和对封建剥削的强烈反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作家茅盾资料介绍
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茅盾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代表作
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有很多知名的代表作品,其中尤以《子夜》、《林家铺子》以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为最。
茅盾的小说《子夜》更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被人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成功的小说”,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在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而《林家铺子》则被人们称之为“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昏天暗地的时代”,有此可见这部小说
对于人们的影响力之深远。
《霜叶红似二月花》则以杜牧著名古诗《山行》作为主要的创作点,其用意之深邃可想而知。
茅盾最为人知的小说代表作便是《子夜》,其中主要描写上个世纪30年代中,人们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但是最终却也以破产而告终的血泪故事。
整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极大程度地展现出了小说中风云变幻的世界,同时也暗示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步履维艰的现实。
而在小说《林家铺子》中,茅盾则别具匠心,通过对农村经济的描写从而映射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面貌,其手法之高超可见一斑。
茅盾代表作《霜叶红似二月花》则主要描写爱情和经济危机的种种茅盾,小说的布局非常精妙。
茅盾代表作有很多,其中大部分的代表作都有着非常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茅盾的作品中,有着非常强烈的茅盾主义,他非常注重小说的篇章布局,这也是其代表作品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奖项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个,它是以中国近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主要是根据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质量来进行评比,最终确定出一本长篇小说作为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因为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协所举办的,因而其每一届的评比和获奖结果都备受人们的关注,目前茅盾文学奖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并且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之所以设定茅盾文学奖,主要是因为茅盾先生生前的心愿,茅盾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他担心中国长篇小说发展滞后,为了鼓励中国小说的发展,于是在死前表露出了心愿,最终在1982年,开展了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评比活动。
茅盾
文学奖在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从最初的只限于当代小说题材,如今已经延伸到了网络小说,但是由于茅盾文学奖的评比程度非常严格,因而很多文学作品虽然很优秀,但是最终也与奖项失之交臂。
茅盾文学奖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奖项之一,因其多轮筛选文学作品的惯例,也受到了业界广大好评。
茅盾文学奖也一直善于挖掘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的时代小说,如《平凡的世界》《这边风景》等等小说都是因为参与茅盾文学奖而广为人知,可见茅盾文学奖早已经不单是一种殊荣,更是一种对于文学质量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