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_暗恋桃花源_的结构特色和象征意义_欧阳进东
浅析电影《暗恋桃花源》之结构的颠覆

浅析电影《暗恋桃花源》之结构的颠覆作者:姚旭任蕊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0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7-0040-01摘要:根据在文学方面对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理解,我们在港台影视中能够发现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影子。
《暗恋桃花源》可被视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本文旨在根据解构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意义,对剧本的结构,内容,主题进行解构分析。
关键词:解构结构暗恋桃花源一、解构主义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的词根来自“解”“瓦解”(to “undo”、“de-construct”),由否定性词头de-和construction(结构)组成,正体现了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否定性的前后相继关系。
(沈立岩,2005,P307)解构主义是针对结构主义而言的,它试图推翻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否定一切终极永恒的理论。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解构”是后现代的一种思维方式。
因此,解构主义也被称为后结构主义。
根据在文学方面对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理解,我在欣赏电影《暗恋桃花源》后也发现了些许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影子。
二、《暗恋桃花源》介绍电影《暗恋桃花源》把认真严肃的对人生及爱情的思考和荒诞不经的嬉戏打闹相结合,古往今来、悲欢离合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一个暗恋桃花源的故事,糅杂出强烈的喜剧效果。
“暗恋”与“桃花源”,在剧中是两个独立的完全没有关联的故事,一个是主角在病房里回忆情窦初开时的暗恋,另一个是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编的闹剧;前为现代悲剧,纯而哀,后为古代喜剧,俗而闹,但内在都是对人生的梦想的追求与未果时的遗憾的描述,都是对无法割舍的思念的向往,但这种向往最终都沦为主人公无奈的失落,表面前后不搭但内在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暗恋桃花源》解读分析表面上看,《暗恋》是悲情剧,有情人近在咫尺却互不相知,终老才得以相见,而往昔不再。
但是,换个角度想,云之帆,永远会像那朵盛开的洁白山茶花停留在滨柳记忆中,永远不会老去,这是何等幸福的人生,这样有什么不好呢?相思的烦恼也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以校园爱情为主题的中国电影,该电影的简介为:暗恋多年的小北与美少女琴,终于像愿以偿地在一起了。
可是美好的恋情却面临着来自现实的种种考验和挑战。
在没能得到父母祝福的情况下,小北毅然选择了和琴一起离家出走,在外漂泊的日子中,他们也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的事情。
到最后,小北在自己的特别行动中,却在救援他人的过程中意外坠崖而死,而琴也在此之后自杀身亡,原本的“暗恋桃花源”因此而破碎。
当镇上所流传出来的这个故事时,看到这个解读的人既觉得它浪漫唯美,也觉得它极其悲情慷慨。
逻辑结构《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呈现了一个传统的、线性的叙事方式,它包括了从引子到结尾的一系列发展,这种描述方式既清晰明了,又能让人深入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发展,从一开始的少年校园恋爱,到后来的离家出走和漂泊流浪,在一开始奠定的情感基础上逐步深入挖掘,到最后笔直地道出了美妙的暗恋桃花源相遇的始情,以及这段爱情经历了太多磨难和考验的终情,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情节和情感的升华。
这种叙事方式也是为了迎合观众的观影习惯,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个故事,当然,这种线性的叙事方式也展示出这部电影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
主题内涵这部电影的主题丰富、多元又非常务实,既对爱情,又对亲情,对于社会的现状,文化包容性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表达和借鉴。
在爱情方面,它表达了一个传统的爱情观,追求:相爱相守、不离不弃,同时也展现出现在年轻人在爱情中尤其容易迷失的困境和烦恼。
在亲情上,父母们恪守传统的观念,为子女的未来和家庭相处作出努力,这也很好地表达了亲情间的责任和关爱,以及家庭在人们的生命中扮演着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问题上,《暗恋桃花源》也在透露一种对于现实问题和可能性的思考,鲜明地和其他校园爱情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不同。
这部电影不仅通过全观察和大面积拍摄传递给人们当代社会的想象,并且影片中描绘的中国乡村化现象以及一线城市现象,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在的发展困境。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

2014年第12期一、逻辑结构:两个故事穿针引线一个舞台却上演两部不同话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情感表达,《暗恋》与《桃花源》的不期而遇,碰撞出暗恋桃花源的意趣和追求。
因为两场演出都在所以他们在争的过程中又都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也正是因为这种妥协让两部本不相干的剧作连在一起衍生出新的含义,古今相交,悲喜剧相结合呈现在我们眼前。
《暗恋》,讲述男女主角江滨柳和云之凡相爱在上海也离别在上海,从此他们再也找不到对方,直到40年后,江滨柳在重病在身的情况下忍不住登报寻人,并终于等到和云之凡最后一次相见,遗憾怀念无奈贯穿了他们的一生,但也只能向命运屈从。
《桃花源》,一部表面荒诞不羁笑料不断的古装话剧,渔夫老陶因为生理和性格原因与妻子春花之间渐生罅隙,春花最终和袁老板私通,两人驱逐老陶离家出走。
老陶偶然之间误入桃花源,体会到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但是始终对春花旧情难忘,于是重回武陵发现春花与袁老板已经成婚生子但是因为日常生活的琐碎争吵不断。
而在整部剧中,最具有深意的是一个陌生的寻找刘子骥的女孩儿的设置,她的行为和语言显得那么怪诞,她行走于两个剧组之间行走在整个剧院之中,执着的喊着刘子骥的名字,她寻找的,是她深爱的也是抛弃她的一个男人。
赖声川说:“我的作品中一直有拼贴的概念,其实剧场本身就是拼贴的艺术。
《桃花源》有许多华丽的东西,不断掉下来,掉下来,落在《暗恋》当中,《暗恋》的感觉、视觉、内容、思想,都是这些东西。
”①赖声川对自己的作品是这样概括的,有拼贴的概念但是又不是简单的叠加,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同时,一个疑问不禁产生,这样也可以成为一部电影?两个排练剧组,以交叉的方式轮番上演,你打断我我又打断你,看似每一部剧都成了残缺而断断续续的,毫无章法也毫无秩序可言,但是,当整部剧结束时,你会发现,《暗恋》、《桃花源》,他们相互交叉,但是又那么契合着互相映照。
“要用《暗恋》的两岸故事来讲人对桃花源的向往,还是用《桃花源》来谈现在政治人情的状况?都不容易说明白,两者也都不对。
剧评暗恋桃花源

浅析《暗恋桃花源》的戏剧冲突设置《暗恋桃花源》是一部戏?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它是由《暗恋》和《桃花源》两部戏构成的。
戏剧情节设定的场景呈现在一个剧场的舞台上,两个剧组由于剧场时间安排的失误被排在了同一个时间排戏,这是整部戏最外层的冲突。
把它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观者会看到一层层的冲突在眼前引爆。
可以说,矛盾冲突是一部戏的精彩所在,而《暗恋桃花源》正是深得戏剧冲突之精妙,将矛盾层次分明地铺设好,随着时间慢慢展开。
一、戏中戏《暗恋桃花源》的情节设定立足于一家剧场,主要登场人物为两个剧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
观众看戏,戏里还有戏,是比较创新、有意思的设定。
更为有趣的是,此“戏中戏”非彼“戏中戏”。
这次的戏中戏总共有两个,两个剧组在场地使用上多次产生冲突,交叉进行排练,由此形成了两个戏中戏,两条交叉互动着的情节线索。
这种双重戏中戏的设置,妙就妙在两个剧组不是完全互不相干,排完戏就走。
两组人马在排戏过程中争抢舞台,轮流上台“唱戏”,构成了本剧的第一大戏剧冲突。
如此一来有两个好处,首先两部戏在交替之中营造悬念,往往在各自剧情发展或进入高潮时被打断,使各自戏剧的进行更加跌宕起伏,吊起观众的胃口。
并且,两组人马在场地协调中屡屡产生争端,两部剧从间歇性的抢舞台,到被迫同台排戏,再到两者的台词“挂钩”互动,两个剧组的互动逐渐增多,矛盾在问题的产生、协商、解决、再爆发中起起伏伏。
《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相爱却分离不能白首的故事,《桃花源》则是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上改动过的一部剧,新添加了武陵人老陶家庭失和之后偶然发现桃花源的设定,两者的主题都带有对爱情、对人生不可掌控的一种无奈。
从戏中戏的设置形式看,两部戏有一下几种冲突表现形式:1.风格冲突:两部戏风格迥异,《暗恋》至始自终沉浸在怀旧伤感的基调之中,有种旧情难忘的感觉。
而《桃花源》虽然也是一个爱情破裂的故事,整体风格却是喜剧风格。
同一个舞台、同一个主题,两个完全不同的剧风格形成强烈的冲突,但是却表现了同相合,表现形式多样化而极具风格,从悲情渲染和喜剧化反衬在冲突中加强表现效果。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乌龙而又蕴含深意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悲剧暗恋讲述了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则讲述了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由于两个剧组与剧场同时签订了场地使用合同,双方互不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悲剧不悲看似混乱却又乱中有序,导演从生活获取灵感,将社会当时时局浓缩于舞台之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及电影语言特色,展现了一个古今交错,中西融合,悲喜交加,乱中有序,由浅入深的戏中戏;暗恋桃花源及问世以来,饱受好评,获得了很多国际荣誉,可谓是众多电影中一朵绽放绚烂的奇葩;关键词:视角独特,政治敏感度,蒙太奇、电影语言、古今中西融合之美标题一:暗恋桃花源一部神奇的戏中戏暗恋桃花源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引起来一时轰动,荣获各种殊荣,还被翻拍出各种版本;这样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之作,又有几个人真正领悟了其中的深意嘈杂混乱的背后,又有几人真正看透导演的良苦用心;如今的电影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特技炫酷的商业大片,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很多导演放弃本心,一味去追求经济效益,走心的良心之作可谓是凤毛麟角;回头再看1992年由赖声川编导的而改编的电影暗恋桃花源,可谓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虽然没有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也没有恢弘气派的大场面,仅仅是小小的舞台,有限的演员,局限的空间,但是导演的用心却是处处可见;细节的处理,台词的安排,剧情的衔接可谓是出神入化;初次观看暗恋桃花源,只是对这部电影剧情的巧妙安排而打动,一悲一喜,一古一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影片,导演竟可以找到其中的切合点,完美的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种大胆的安排,没有丝毫的抵触;但是,每多看一次,便让我对这部影片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它是一部具有魔性的神奇的电影,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因为它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会被时间的浪潮淹没,即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影坛,经典的电影还是会像一颗永不黯淡的星星,即使你不去理睬,也丝毫不妨碍它散发着熠熠光辉;暗恋桃花源就是其中的一颗,它以独特的视角展开,它像是电影和话剧的融合体;话剧和舞台剧的区别在于,视角的不同,话剧而言,观众的视角是固定的,全部需要依靠演员的传达,所以话剧演员的演技相对来说要求更高,动作幅度也会大一些;电影而言,虽然观众也是固定的,但是电影镜头却是360度可移动的,因此,观众获取的信息量会更大,演员的演技要求自然,贴近生活;暗恋桃花源却将两者巧妙地融合,电影镜头记述了话剧的排练过程,夸张的演技与语言在电影中不仅没有矫揉造作之态,却还平添了一些感染力;陈凯歌导演在评论自己的霸王别姬时,曾经说过,一部好的电影不仅需要好的导演,更需要好的剧本,好的演员,三者缺一不可;我对于这个观点表示认同,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也离不了这三个因素;导演赖申川具有灵敏的艺术神经细胞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他有一次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小朋友们都来了,钢琴啊,讲桌啊,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常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一件小事,却触动了赖声川敏感的艺术神经;本来,他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于是,暗恋桃花源应运而生了,以一种戏中戏的形式呈现出来,戏中的人看戏,我们又在看看戏的人;悲喜交加,中西融合,乍看起来嘈杂无序,不伦不类;但实在混乱之中却也有一定的秩序;该剧进入群众视线后一度在台湾地区产生轰动,然而作为导演的赖声川觉得并不奇怪:这是与台湾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是符合的;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这是台湾人共同的经历;然而身在其中,人们也能保持着一种乱中的秩序;这种乱,转变成剧场中的错误,就是把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这些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后,居然也生长出了它的秩序来;这出戏,统合了台湾观众生活中的许多乱象;它开掘的社会潜意识,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真相;这种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达在戏剧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炼一种美学上的追求;标题二:暗恋桃花源的蒙太奇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遵循了艺术反映现实的美学原则;蒙太奇是对现实生活素材的重新组织,通过选择、提炼、概括、加工等程序使之富于美感,符合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和创作意图;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整体上最让人称奇的地方就是平行蒙太奇的使用虽然讲述的是似乎毫不相干的两件事,但是导演却让他们演绎在同一部电影当中;而且表现的还是淋漓尽致,两件事同时发生相互交错似乎有点混乱但是都是围绕着各自的中心在演绎;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但是交织在一起应用了平行蒙太奇使暗恋、桃花源各自的故事线索很清楚;电影当中有一个一直在寻找刘子冀的疯女人,也对整部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两个故事而言她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桥梁在其中我觉得最高明的地方就是电影高潮的时候由于两家争场地从而发生的一幕叫板式蒙太奇的精彩演绎:在暗恋中演台北病房那段戏的时候,桃花源的导演却来和他们争场地,于是暗恋就先让了一回,让桃花源先拍,当桃花源拍到一般的时候,暗恋又出现了,相持无奈只好一家一半,于是精彩的叫板式蒙太奇开始了;两个剧组共用一个舞台,双方看似没有丝毫联系的剧组,在排练过程中却出现了台词的错位,双方的台词很自然的接上了对方的话;这段叫板式蒙太奇的运用很精彩,两个故事讲的都是爱情中的三角恋关系,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对方的台词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标题三:电影语言之美暗恋桃花源被拍成电影以后,影片事实上就成了三种语言的奇妙织体:台词文字语言,舞台剧场语言和电影镜头语言;三种语言的织体丰富了影片的语言层次感,这一点本身就颇有意味;电影不是什么综合艺术,不过,如果我们要对电影暗恋桃花源进行台词语言、舞台语言的分析的话,毫无疑问是在承认二者同属电影语言“讲述”范围内的前提下的;我们可以说,从电影语言到舞台语言到台词语言,对于暗恋桃花源而言,是兼容的;就台词语言而言,暗恋中很多深情细腻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想不到呀,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一个小小的台北,把我们难倒了;”“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我,我写了好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平静如水,却打动人心,百看不厌;就舞台语言而言,桃花源则展现的淋漓尽致;刚开始是老陶在开酒瓶;这酒瓶有瓶盖但就是打不开;老陶一边说着:“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买不回来,这还叫个家吗”说完去拿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开酒不成,“不喝可以了吧”把酒与刀拍在桌上;“我吃饼”拿饼坐下,“武陵这个地方,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鸟不语花还不香呢我老陶打个鱼嘛,嘿,那鱼好像都串通好了一块儿不上网老婆满街跑没人管什么地方”吃饼,可这饼像橡皮一样根本吃不动;起身,用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砍不动;“这叫什么刀这叫什么饼这根本就不是饼大家都不是饼”在此,渔夫老陶的生存状态不是一个没酒没饼的问题,而是有酒喝不到、有饼吃不动的问题;他周围的任何一个事物,家,酒,刀,饼,地方,按老陶的说法,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甚至包括老婆在内;我们看到,这些东西虽然还是那个东西,可对老陶来说,确实已经不再具备那个东西的属性,从而老陶开始怀疑人们对它们的命名;演员形体的表演衬托在这些模糊性语言中;人物的感情在语言“受制”人物本身的理解,形体便成为了人物潜意识中台词的最好表达,如老陶发泄生活中不满时,语言无力为继,他的感情变成了形体,他踩,他摔,他脸部表情成了面具,传达着他内心的郁愤而且桃花源也玩起了文字游戏,“桃”和“老陶”,“花”和“春花”,“源”和“袁老板”,“桃花源”也暗示了该部喜剧是老陶,春花和袁老板三人之间的故事,编剧可谓下足了功夫;就电影语言而言,就是拍摄镜头的多样性,蒙太奇手法的使用等等;标题四: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暗恋它是一出悲剧;影片开场没多久,就已让人心醉神迷;桃花源它是一出喜剧;严格的说,是一出以喜剧为形式、悲剧为内核的黑色幽默荒诞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暗恋,也许最美,但对于当事人确是严重失衡的;怀着对人生初见的刻骨萦怀,最终在垂垂老矣弥留之际,也只换得一个执手相看、老泪纵横的悲凄结局;暗恋之美,恰如罐头,一旦接触到现实的空气,便会变质,甚至腐烂;人生无常,造化弄人;吃不到的葡萄,总是最甜,得不到的爱情,总是最美;真正的浪漫,即在于没有未来;再优秀的演员演绎,也不能完全传达当事人当时的心态与体验;于是,老导演经常不满,发脾气,陷入深深的黯然而不能自已;文艺就是文艺,它源于生活却总是高于生活,永远不能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也许正是这种无法弥合的缺憾,让每一个创作者在如吸食鸦片般的创作过程里:深爱、陷入、纠结,却又欲罢不能;综观暗恋一节,流露浓浓的悲观与无奈,似乎,正传达了导演的表达意图之一:美,总是在想象中完成;“桃花源”作为千古以来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其意义在此节里倒无多大变化,但是桃花源里的恩爱夫妻典型,却被作者有意安排为与现实世界里相同面貌的一对偷情者而独具讽刺;陶渊明,传统意义上的前代精神贵族领袖,在此被解构成一个夫妻失和、第三者插足,却又无从排解的现代苦闷男;老陶李立群饰是当今社会普通民众的代表,职业压力捕不上大鱼、感情危机妻子出轨,武陵现实世界的残酷压抑,桃花源里的虚无飘渺,在经历精神层面桃花源经历的自我反思、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与自我妥协之后,重返武陵现实,却发现自己仍然不能接受残酷的现实冲击;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当第三者袁老板与老陶之妻春花两情相悦真正走入婚姻之后,却也因为不堪生活内容的繁琐与重负而互生矛盾猜疑,一如从前老陶的着急上火甚或郁郁寡欢;桃花源这种结局安排,也许正体现了作者创意之另一种:梦想与现实是存在差距的,也许梦想越美好,越飘渺,越难经得住残酷现实的考验;一古一今,一悲一喜,看似天壤之别,看似冲突重重,其实暗含玄机;两部剧的本质上具有统一的一面;暗恋桃花源看似是一部喜剧,实则是一部悲剧;“暗恋”以浪漫的爱情场面开场,给人一种和谐的美,同时也为悲剧奠定了基调; 当这种“悲”正在随剧升华的时候,“桃花源”剧组插足进来,让“悲”转换为“喜”;然而两个剧组的争执不休,幽默的情调,戏剧性的变化并非真正的喜,它是一种更大悲剧的开始;混乱的场面就像纷乱的世界,编剧在营造这种乱时以台湾的社会状况为背景,而导演营造的乱则与编剧在另一个点上合成一条平行线;他们营造这种乱无疑是想从乱中寻找一条线索,将“悲”藏在“喜”中,让“喜”中暗存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入现代人的心脏,将“悲”很自然地嵌进接受者的心灵世界;老陶滑稽的动作,带进一种喜剧风味,春花与袁老板的出场更是将喜的浪潮推向更高的高点;这正是编剧和导演的用意,这种喜是另一种悲;表面上看,懦弱的丈夫有苦难言,言不达意,三者又都不言而明,这种混乱在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是给了观众一种“喜”,但编剧设置这种“喜”是在表现当代婚姻家庭的一种悲;丈夫软弱,妻子不忠,外人色欲熏心,从而家庭失和,各自为利而欺骗、背叛,这是喜吗这是悲,当今社会人伦的悲;袁老板的小恩小惠和花言巧语让有夫有家的春花倾心,背叛夫君,私通犯科;深爱妻子而又怨气十足的丈夫又怕失去妻子而不愿捅破那张早已破裂的纸;编剧和导演以今入古,又对现代这种悲哀的人性作了嘲讽和批判;这种现代婚姻中女性势利而轻情的观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明的悲剧,和古代的男权主义无何区别,这是一种观念的悲哀;江太太的婚姻之悲;两岸不能团聚的民族之悲,国家之悲;导演对于年轻人忘却历史的悲哀;老陶作为下层人不能得到理想中的大鱼和桃花源,表现了社会发展下的人性之悲;“暗恋”与“桃花源”两剧组同上时是全剧的高潮,是混乱的高潮,同时这也是悲喜结合成悲的高潮;陶渊明的文学被现代人糟蹋得支离破碎,文学变成一种商业性的东西而没有深刻的内涵;现代人无法理解民族的危难与耻辱,无法理解那种真挚的情感;医院不停催着江太太缴费,累得她上气不接下气;桃花源的导演在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大动肝火;美工解释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深表困惑;美工继续补充:“这种留白很有意境啊”“意境”导演拒斥同时甚至带点恐惧的语气;“留白”与“意境”本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通过导演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式“重读”,其意义已经兼容到了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这些难道不是悲这么多的悲,将两部影片完美的融合,导演还安插了一个角色更好的衔接两台话剧;每个观众应该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舞台上,在两出话剧轮流争演的间隙,舞台之下,总出现一个神情恍惚、口口声声呼喊着“刘子骥”的女人;赖导这一乍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安排,难道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舞台之下是生活;细细琢磨,这一神来之笔恰恰是在向我们暗示生活中“追寻桃花源”例子的普遍性不是么让我们回归文本,学生时代课本上桃花源记的结尾部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原来,刘子骥,正是“桃花源”这一精神追求境界的人格化只不过,“桃花源”是一种象征,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虚拟存在,可遇而不可求,它就像画面上止渴的梅,只能刺激人们干燥的心田使它增添几许滋润而已;于是一切似乎都迎刃而解:云之凡是江滨柳的“桃花源”, 春花是袁老板的“桃花源”,暗恋话剧,是老导演的“桃花源”,刘子骥是精神恍惚女人的“桃花源”, 对于“刘子骥”,对于“桃花源”的苦苦追寻,自古及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找不到,还是要找,赖导真正想要表达的,也许正是一种亘古不变的人性纠结;暗恋也好,桃花源也罢,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衬托,共同呈现了这部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
暗恋桃花源解读

暗恋桃花源是一首由苏轼创作的诗歌作品,描绘了一个幽静而美丽的桃花源,以及主人公对此的深深的暗恋之情。
首先,桃花源象征着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乌托邦。
在这个桃花源里,有着宜人的风景和宁静的生活,没有战争、纷争和世俗的烦扰。
这个地方让人们远离喧嚣的都市,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慰藉。
其次,暗恋则表达了主人公对桃花源的深深喜爱和向往,但却无法与之实现真正的相遇。
这种暗恋是一种美好而又痛苦的情感,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应和实现的可能性,只能躲在心底默默地爱慕。
暗恋桃花源的解读可以理解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这种追求的束缚和困扰。
主人公被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如意所困扰,因此向往一个纯净、美好且遥远的地方,这种向往成为了心中的桃花源。
虽然暗恋因为没有被理解和实现而带来痛苦,但暗恋本身也代表了主人公内心深处对美和完美的追求。
总的来说,暗恋桃花源表达了主人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渴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
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内心深处追求的思考。
《暗恋桃花源》的解析与研究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以现代舞台观念包装起来的古典文艺故事,在掺杂进去“戏中戏”的立体观念表达的实践因素后,则悄然变成了一个由三重文化与三重结构互动包围起来的现代文艺狂想。
《暗恋桃花源》第一次公演是在1986年3月3日,首演地是台北市国立艺术馆。
一经推出,马上在台湾掀起了一股追看热潮,这几乎是自台湾舞台剧创立并发展以来从没有过的盛事。
这部戏的內容包含了三个被互相穿插起来的部份:通俗文艺悲剧式的《暗恋》部份、荒诞喜剧式的《桃花源》部份、以及后设性的剧场排演部份。
1986年对于台湾而言,是个微妙的年头:在戒严与解严交接的日子,生活在台湾的许多人都会暗暗感知一个变化即将到来,却也浑然不知这个变化的明确所指。
一方面是解严的声浪在澎湃,等待着艺术家们去突破某些禁忌,一方面戒严的压力也还存在,实在不可能如今天这样肆无忌惮,还要小心地寻找着表达的界限。
在这二者底下,涌动着的是台北都市复杂的社会群像,而它也准确地呼应着当时的社会氛围。
剧情简介:影片分为两个部分,是以戏中戏的形式构成。
《暗恋》部分讲述男主角江滨柳不能忘怀他大陆的旧情人,但碍于局势以及自己重病,自知已回不了老家,而万般无奈。
而《桃花源》的部份其实是与《暗恋》同时展开剧情发展的一个平行剧,将江滨柳的悲剧性的人生遭遇做了诙谐而夸张的一翻评断。
其中为了逃避政治变迁而逃到台湾的江滨柳,被逃避绿帽子戴而误入桃花源的陶渊明做了一个鲜明的反比。
一个是为了纯洁的感情而逃,一个是为了肮脏的家庭生活遭遇而逃,一个走进了政治强权与文化桎梏双重压抑的台湾岛,而另一个则走进了鸟语花香、“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
江滨柳战后在上海与云芝凡相识,但这对情侣因中国内乱而在1949年失散了。
江到了台北,十年后结婚,日子也过的平安,但十几年心中一直无法忘记年轻时那段最美丽的日子。
一直到前几年,大陆开放了,江滨柳正式托友人到大陆打听云芝凡的下落,他在报纸刊登一则寻人启事,寻找云芝凡,寻找他早已逝去的梦想……当戏正在排演的时候,另外一个剧团来到剧场,打断了《暗恋》。
暗恋桃花源的艺术结构

暗恋桃花源的艺术结构
以其深厚的艺术魅力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圆话的巅峰作品,暗恋桃花源同时展现出了深邃的艺术结构。
该作品包含三层次递进的构思,既有丰富多样的叙述手法,又有卓越的人物塑造手法,再有独特的叙事结构设计。
每层次内部都有严谨的逻辑链条,嵌套拓展,形成一种独特的理解途径。
首先,层次一为“写实”,刻画了望夫坪、人间桃花源与隐士小山村的细腻生活
情景,笔触具体细腻,宁静田园的景致形象生动,营造出醉人的田园梦幻氛围。
其次,层次二为“魔幻”的处理,以铁玫瑰灵异的化身和豹子与狼的决斗为引子,再到梁思成遭历劫险,营造出魔幻色彩。
盖棺定论之余,创造性地提供了新的解释,这在文学上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认识空间。
最后,层次三为“象征”,以桃花源,望夫石为载体,展现了人物情感,人与人
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
桃花源象征着美好的乌托邦梦想,望夫石则期待着真爱的
到来。
综上所述,暗恋桃花源的艺术结构深厚且多元,展现了多维度的艺术魅力。
艺术手法的运用既体现了叙述结构的高超技法,又呈现出意象表现的深远影响,让读者在欣赏品味中,领悟到作者的独到思想和情感寓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解读《暗恋桃花源》的
结构特色和象征意义
在台湾当代剧坛,赖声川的戏剧作品备受瞩目,其代表
作《暗恋桃花源》(以下简称《暗》)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
便轰动全岛。
该剧故事很简单:“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
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在此彩排的合约,遂发生了对舞台的争
夺。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
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
海因战乱相遇,亦因战乱离散;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
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一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
滨柳濒临病终。
“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
武陵人渔夫老陶,
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沿溪行,发现桃
花源;入桃花源后,遇见的人还是春花和袁老板,但又似是而
非,三人度过愉悦的时光;老陶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
家生子,但家境破败。
《暗恋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错差
互的舞台奇观。
本文拟从结构特色和象征意义两个方面解读剧
本。
一、干扰——《暗恋桃花源》的结构特色
这出戏呈现了“一悲一喜”、“一今一古”两个不同时空的
故事有机融合的一种复式结构。
赖声川在讲述故事时并不是有
条理地让它们各自为营,而是让它们打破彼此的进度,表现出
螺旋上升的趋势。
该剧中幕与幕之间的转换均是以剧组受到各
种各样的干扰而不得已造成排戏中断而划分的:两个剧组轮番
上阵的互相干扰,甚至是一方在排练另一方工作人员搬道具等
因素的干扰。
从第二幕到第五幕,时髦女人都在幕末出现,第
六幕分别在两个剧组排练结束后出现,这不仅仅是第三个故事
自身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对两个剧组造成了干扰。
整出话剧干扰无处不在,第五幕两个剧组同台排演时相互
的干扰达到高潮,共有六个细节逐层加深这种干扰。
第一,护
士踹石头背景,老陶躲开;第二,江太太和春花上,同时往石
头上放东西;第三,老陶叹桃花源好时小心翼翼怕越界;第四,
江太太推着轮椅,撞到春花坐的岩石布景,江滨柳跳下来;第
五,袁老板把老陶推过界了;第六,直接互接台词,如袁老板
看着江滨柳想抓轮椅,却没有抓到,不禁脱口而出:“我看
你……你……你抓不到了。
”
然而赖声川似乎还意犹未尽,干脆直接让剧中人自己表达
出这种状态。
第一幕中“桃花源”组把“暗恋”组赶下场后,作
为剧组主角之一的老陶扑面而来第一句话就是:“我跟你说过多
少次了我不能被干扰”,紧接着又强调一次:“我说过我不能被
干扰了。
”第三幕中又再一次忍无可忍:“我不能再被干扰了!”
同样的状况也在“暗恋”组中蔓延了。
云之凡:“我们排练
了一整天,一直在受干扰。
”袁老板也很委屈:“先生,拜托你,
我们已经受了一天的干扰,你再给我们十分钟,让我们把戏排
完好吗?”
“干扰”一词在剧作中一共出现了七次,“于是,观众不可
能沉浸于其中任何一剧的‘梦幻’催眠场中,从而只能退出两
者的叙事,看看他们各自究竟发生了什么。
”赖声川解释了自己
陌生化的意图和整个剧作的特色。
二、留白——《暗恋桃花源》的象征意义
“留白”情节在剧作中是一个十分逗趣却又发人深省的关
目,它出现在第一幕末尾,布景上的桃花源图出现了一块桃树
形状的留白。
留白是一个提示,布景上完美的桃花源图突如其来地缺了
这么一个口,让我们不禁想到,当年老陶顺流而上,经过急流
和漩涡,得以误入桃花源,原来是因为他误入了那块留白,是
桃树出逃为他开启了一道进入桃花源的大门。
当这块留白被填
充后,桃花源再次成为了传说里才有的故事,老陶在忧郁的音
乐声里再也无法找到记号和浮标了。
桃花源永远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这个梦,江滨柳有过,
而他等待了几十年,只能到最后无力无奈地问这么一句:“这些
年,有没有想过我?”这个梦,云之凡有过,“我写了很多信到
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
了。
”这个梦,老陶有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个梦,
袁老板有过,“我有一个伟大的抱负。
”这个梦,春花有过,她
也想要“美丽的田园”,“绵延不绝的子孙”。
这个梦,时髦女子
也有过,而如桃花源般寻无影觅无踪的刘子骥怕是等不来了。
这个梦,是大家的梦,而梦的出口却寻不着了。
留白是一次机会,一次尝试,然而却被弄丢了。
这便是《暗
恋桃花源》
给予我们的象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