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张志和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展现了江南春钓的诗意画卷!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展现了江南春钓的诗意画卷!《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江南水乡垂钓图,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以下是对《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垂钓,就算下了雨也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春。
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于唐宪宗时一度散失,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垂钓,就算下了雨也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此词选自《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张子和,字子同,早年出仕,唐肃宗时因事贬官归隐乡里,浪迹江湖,寄情山水,自谓“烟波钓徒”。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八月,大书法家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访谒,次年三月,颜真卿与名士时贤饮宴,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席上诗酒唱和,张志和首唱,唱的便是《渔歌子》五首。
曾一度散佚,幸有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保存,流传至今。
此词是五首中的一首,其余四首被此首所掩,流传不广。
在盛、中唐时代,词还处在发展初期,形式上与诗相异不大。
此词乍看很似七言绝句,唯一的不同,只是第三句分成二个三字句。
然而,诗词已分界,词是配合曲调来演唱的,且有特定的曲子调名,此词的曲子名就是“渔歌子”,今存唐《教坊记》记载有此调名。
后来曲子失传,调名就成了词的词牌,此处“渔歌子”就是此词的词牌。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南。
赏析古诗《渔歌子》张志和

上部分通过对渔夫的形象描绘,展示了渔夫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下部分通过对渔夫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渔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首诗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诗歌的审美价值
1
语言优美:《渔歌子》语言简练,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展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使人陶醉其中
04
生平事迹:曾任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幕僚,后因病辞官归隐,以诗酒自娱,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05
创作背景和动机
张志和生活于唐代,是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01
《渔歌子》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当时社会繁荣,人们生活安逸
02
张志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03
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景色,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04
对后世文学教育的影响:成为文学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
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影响了后世文人墨客的创作,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对后世社会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一种审美标准
影响了后世社会的价值观念,极作用,成为了文化遗产
汇报人:
感谢您的观看
03
通过对渔夫和鱼鹰的互动,表达诗人对友情和互助的珍视和向往
04
3
《渔歌子》的艺术成就
诗歌的语言艺术
01
02
03
04
词汇丰富,形象生动
运用双关语,增加诗歌的趣味性
运用排比句,增强诗歌的气势和感染力
运用叠词,增加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歌的结构艺术
整首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述渔夫的生活,下部分描绘了渔夫的内心世界
04
2
《渔歌子》的诗歌内容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及赏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分类标签: 小学作品赏析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区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
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
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渔歌子》的意思

《渔歌子》的意思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介绍: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唐代诗人。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民间的渔歌。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山水画。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诗词鉴赏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诗词鉴赏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鉴赏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赏析唐诗《渔歌子》

赏析唐诗《渔歌子》《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渔夫在江边捕鱼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全文如下: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的主题是渔夫的生活,通过白鹭、桃花、鳜鱼和蓑衣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色。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用白鹭的飞翔来衬托出西塞山的壮丽景色。
白鹭是一种优雅的水鸟,经常在水边觅食。
这里,白鹭飞翔的场景象征着生机勃勃的自然。
第二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描绘了桃花盛开、江水清澈的景象。
鳜鱼是一种美味的淡水鱼,它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通过对渔夫的服饰描绘,展现了渔夫的生活状态。
青箬笠和绿蓑衣都是江南水乡常见的渔具和服饰,体现了渔夫的勤劳和朴实。
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表达了渔夫在恶劣天气下也不愿意回家的心情。
这里的“斜风细雨”不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气候特点,还象征着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渔夫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坚持捕鱼,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的来说,《渔歌子》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渔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宁静的江南水乡画卷,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好的,接下来我将继续分析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张志和通过对渔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然而,这首诗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水乡画卷,还通过渔夫的形象,传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首先,渔夫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仍然坚持捕鱼,这表明了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和毅力。
这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张志和想要表达的。
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
其次,渔夫的形象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首诗中,张志和通过对江南水乡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因此,渔夫在恶劣天气下仍然坚持捕鱼,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
渔歌子原文翻译赏析

渔歌子原文翻译赏析渔歌子作者: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赏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张志和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
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
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
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
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
著有《玄真子》集。
► 13篇诗文96猜您喜欢过温汤唐代:李治温渚停仙跸,丰郊驻晓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鹭飞翔拍打翅膀的声音 啪……啪……啪
❖ 雨打箬笠、蓑衣的声音 淅淅沥沥、滴滴答答
❖雨滴落流水的声音 淅淅沥沥、滴滴答答
……
风声雨声流水声,声声入耳。15
看着画面,背诵一遍。
16
声音和色彩,让这首词描绘 的画面格外美丽,更给其中的景 物增添了活力。
聪明的同学还会发现,这 些如诗如画的景物中,有不同 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5
xiàn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第三遍:全班同学集体朗读。要求:读懂意 思。
❖ 请2位同学复述这首词的大意。
6
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 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 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 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 他的词是: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7
你从这首词描绘的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美丽的色彩?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第一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 音,流利。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4
xiàn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第二遍:请3位同学们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大家好
1
渔歌子
【唐】张志和
2
作者简介
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州金华(今 浙江金华市)人。
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作文章, 十六岁游太学,举明经。献策于肃宗, 令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 被贬官,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 “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今流 传《渔歌子》五首。
3
xiàn
不须归
抒发了词人对如诗如画的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词人悠闲自在的 生活情趣。
20
体会词人的感情,背诵一遍。 21
课后作业
❖ 小练笔: ❖ 用第一人称“我”把《渔歌子》改写成一篇
小短文,100字以上。
22
色彩秀丽,如诗如 画
❖ 西塞山 ❖ 白鹭 ❖ 桃花 ❖ 流水 ❖ 鳜鱼 ❖ 青箬笠 ❖ 绿蓑衣
绿色 白色 粉红色 蓝色、绿色 黄绿色 青色 绿色
9
10
11
12
1你听到了什么?
❖ 流水
叮咚叮咚、哗啦哗啦
❖ 斜风
呼……呼……呼(轻轻的)
17
❖ 会动的(动态)
❖ 白鹭 ❖ 流水 ❖ 鳜鱼 ❖ 落花(桃花) ❖ 斜风 ❖ 细雨
❖ 不动的(静态)
❖ 西塞山 ❖ 青箬笠 ❖ 绿蓑衣 ❖ 钓鱼翁
描写手法:动静结合
18
小结
有有 有 有 声色 动 静
声色俱全,动静结合
19
请用你超凡的想象力,化身为“钓 鱼翁”进入到画中去,结合词句,说说 你的体会、感想或作者的思想情感。